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珮瑩
Chen, Pei-Ying
論文名稱: 無師自通,消遣有益:《科學畫報》與1930年代的中國科學化運動
Learning without Teacher, Benefiting from Pastimes: Science Pictorial (Kexue Huabao) and the Popularization Movement of Science in 1930s China
指導教授: 鐘月岑
Juliette, Yuetsen Chung
口試委員: 黃克武
Huang, Ko-wu
雷祥麟
LEI, Hsiang-l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9
中文關鍵詞: 《科學畫報》中國科學社中國科學化運動科學普及科學傳播通俗科學
外文關鍵詞: Science Pictorial (Kexue Huabao), Science Society of China, Popularizatin Movement of Science in China, science popularization, science communication, popular science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由民國時期最具影響力的科學社團中國科學社主編、中國科學圖書儀器公司發行的《科學畫報》是民國時期最暢銷的通俗科學雜誌。《科學畫報》創刊的1933年正值中國科學化運動熱烈開展之際,出版界也由《良友》引領第二波的畫報潮,其出現因此可視作科學界與出版界兩股潮流的結合。本文以《科學畫報》為中心,一方面指出科學社群內外部的變化是中國科學社在1929年後由研究向普及轉型的原因,1930年代廣義的中國科學化運動因而可視為科學家-知識份子因應現實環境而主動調整其與社會大眾的關係。另一方面,不同於當代主流科普的中心擴散模型,《科學畫報》的知識內涵與視覺呈現實是一系列包括文字與圖像、專業與利益、教育與娛樂等充滿張力的價值取向協商的成果,訴求視覺感官的科技奇觀因而與實證客觀的科學知識並存於畫報之中。在力圖維持科學權威與嚴肅性的同時,連結工藝和科學的「動手實作」思想則使著重日常消閑實用的工藝被納入科學化運動的一環。《科學畫報》中的科學被賦予多重涵義,模糊奇觀與實證、工藝與科學、通俗與專業的界線,最終豐富並改變了1930年代中國科學化運動的內涵。


    摘要 i 致謝 ii 目錄 iv 第一章 緒論 7 第一節 研究問題 9 第二節 文獻回顧 10 第三節 研究取徑與研究材料 20 第四節 章節安排 22 第二章 學會、公司與畫報 23 第一節 轉向普及:1929年後的中國科學社 24 第二節 中國科學公司:科學普及的物質基礎 27 第三節 難產的小兒子:《科學畫報》的誕生 35 第四節 小結:科學家-知識份子立場的轉變 37 第三章 《科學畫報》與科學化的生意 45 第一節 《科學畫報》的自我定位與銷售策略 45 第二節 《科學畫報》的讀者相 48 第三節 科學專業與商業利潤的競逐 50 第四節 在地的權威:科學、人生與國家 56 第五節 科學.畫報:科學知識與畫報文類間的張力 59 第六節 小結:寓通俗科學於科學化運動中 62 第四章 寓教於樂,從做中學:《科學畫報》中的家庭、實驗與工藝 67 第一節 從做中學與動手做 67 第二節 在家做科學 68 第三節 小工藝的道德與經濟 71 第四節 仿製與研究的擺盪 75 第五節 小結:日常生活、科學與性別 77 第五章 結論 79 附錄:中國科學社各時期事業 81 參考書目 83

    中文部份

    一、檔案
    〈中國科學圖書儀器公司〉,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實業部檔案》,檔號17-23-01-72-09-051。
    〈中國科學圖書儀器公司〉,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經濟部檔案》,檔號18-23-01-72-09-022
    〈中國科學圖書儀器股份有限公司第廿一年度股東大會記錄及會計報告〉,上海市檔案館藏,《中國科學社檔案》,檔號Q546-1-254。
    〈中國科學圖書儀器股份有限公司第六次股東常會記錄及會計報告〉,上海市檔案館藏,《中國科學社檔案》,檔號Q546-1-255。
    〈中國科學圖書儀器股份有限公司第七次股東常會記錄及會計報告〉,上海市檔案館藏,《中國科學社檔案》,檔號Q546-1-256。
    〈中國科學圖書儀器股份有限公司第十次股東常會暨增資股東會議記錄〉,上海市檔案館藏,《中國科學社檔案》,檔號Q546-1-258。
    〈中國科學圖書儀器股份有限公司第十一屆股東常會記錄及會計報告〉,上海市檔案館藏,《中國科學社檔案》,檔號Q546-1-253。
    〈中國科學圖書儀器股份有限公司第十三屆股東常會紀錄〉,上海市檔案館藏,《中國科學社檔案》,檔號Q546-1-260。

    二、史料
    中國科學社,《中國科學社社員錄》,上海市:中國科學社,1930。
    國聯教育考察團著,國立編譯館譯,《中國教育之改進》,南京市:國立編譯館,1932。
    楊孝述、王常編,《少年電器製作法》,桂林:中國科學圖書儀器公,1942,桂二版。
    張巨伯、王啟虞編,《昆蟲通論》,收入《中國科學社科學畫報叢書.昆蟲叢談》,第一集,上海市:中國科學圖書儀器公司,1935。
    樊蔭南編,《當代中國名人錄》,上海市:良友圖書印刷公司,1931。
    王常編,《少年化學實驗》,收入《中國科學社科學畫報叢書》,上海市:中國科學圖書儀器公司,1939,二版。
    科學畫報編輯部編,《小工藝化學方劑》,收入《中國科學社科學畫報叢書.實用小工藝》,第三集,上海市:中國科學圖書儀器公司,1947。
    科學畫報編輯部編,《廢物利用》,收入《科學畫報叢書.實用小工藝》,第一集,上海市:中國科學圖書儀器公司,1948,三版。
    科學畫報編輯部編,《化學工藝》,收入《中國科學社科學畫報小叢書.實用小工藝》,第四集,上海市:中國科學圖書儀器公司,1948。
    科學畫報編輯部編,《家常巧作》,收入《中國科學社科學畫報小叢書.實用小工藝》,第五集,上海市:中國科學圖書儀器公司,1948。
    科學畫報小玩意兒編輯室,《化學遊戲》,桂林市:中國科學圖書儀器公司,1941。
    任鴻雋,〈外國科學社及本社之歷史〉,收入《科學通論》,上海市:中國科學社,1934,再版。
    任鴻雋,〈中國科學社之過去與將來〉,收入《科學通論》,上海市:中國科學社,1934,再版。
    楊孝述,〈序〉,收入張巨伯、王啟虞編,《昆蟲通論》,上海市:中國科學圖書儀器公司,1935。
    〈各部報告:總幹事報告〉,收入《中國科學社第十八次年會記事錄(附美國分社年會記事錄)》,上海市:中國科學社,1933。
    〈年會記事〉,收入《中國科學社第十八次年會記事錄(附美國分社年會記事錄)》,上海市:中國科學社,1933。
    〈第二十次年會記事〉,收入《中國科學社第二十次年會記事,1-24. 上海市:中國科學社,1935。
    〈中國科學公司設立香港辦事處〉,《社友》,67 (1940),頁2。
    〈代編申報科學叢談〉,《社友》,52 (1936),頁1。
    〈信箱〉,《科學畫報》,1:2 (1933),頁77。
    〈家常科學業已出齊〉,《社友》,61 (1937),頁2。
    〈本社廿周紀念廣贈期刊〉,《社友》,51 (1935),頁5。
    〈理事會議紀錄〉,《科學》,13:10 (1929),頁1441-42。
    〈理事會議紀錄〉,《社友》,27 (1933),頁2-3。
    〈理事會議紀錄〉,《社友》,36 (1933),頁3-4。
    〈理事會議記錄〉,《社友》,33 (1933),頁6-7。
    〈社友通訊〉,《社友》,6 (1931),頁2-3。
    〈社員得認定期刊〉,《社友》,52 (1936),頁1-2。
    〈科學今後之動向〉,《科學》,19:1 (1935),頁1-8。
    〈科學公司擴充出版事業〉,《社友》,71 (1941),頁2。
    〈科學新聞〉,《科學畫報》,1:24 (1934),頁946-50。
    〈科學新聞〉,《科學畫報》,2:9 (1934),頁342-48。
    〈科學畫報暢銷:投稿社員均有增送〉,《社友》,35 (1933),頁13。
    〈科學畫報發行新年禮券并加贈品啟事〉,《科學畫報》,1:10 (1933),刊前頁。
    〈籌備中國科學圖書儀器公司之經過情形〉,《科學》,14:1 (1929),頁131-32。
    〈讀者信箱〉,《科學畫報》,1:4 (1933),頁156。
    〈讀者信箱〉,《科學畫報》,1:5 (1933),頁197。
    〈「我們需要怎樣的科學」的討論〉,《獨立評論》,38 (1933),頁16-17。
    允中,〈電之用途〉,《科學畫報》,3:17 (1936),頁680-81。
    光旦,〈科學畫報〉,《華年》2:32 (1933),頁636-37。
    季梁,〈本報一年來之回顧〉,《科學畫報》,2:1 (1934),頁1。
    孫逸,〈讀顧毓琇「我們需要怎樣的科學」後〉,《獨立評論》,36 (1933),頁14-18。
    張巨伯,〈昆蟲叢談(十六)〉,《科學畫報 2:3 (1934),頁84-85。
    張洪沅,〈工業與科學研究〉,《科學畫報》,1:20 (1934),頁761。
    心如,〈化學戰〉,《科學畫報》,3:18 (1936),頁703-07。
    曹惠羣,〈什麼叫科學化〉,《科學畫報》,1:2 (1933),頁39。
    李賦京,〈人體解剖生理圖解〉,《科學畫報》,1:10 (1933),頁370-71。
    楊孝述,〈小發明是生財之大道〉,《科學畫報》,2:14 (1935),頁521。
    楊孝述,〈科學研究和發明〉,《科學畫報》,2:18 (1935),頁681。
    楊孝述,〈十年回憶〉,《科學畫報》,10:1 (1943),頁21-22。
    王季梁,〈發刊辭〉,《科學畫報》,1:1 (1933),頁1。
    盧于道,〈腦的工作〉,《科學畫報》,1:1 (1933),頁2。
    盧邵瀞容,〈螞蟻國(上)〉,《科學畫報》,3:10 (1935),頁392-95。
    錫五,〈為有志業餘化學實驗者進一言〉,《科學畫報》,3:21 (1936),頁827。
    顧毓琇,〈我們需要怎樣的科學〉,《獨立評論》,33 (1933),頁12-15。

    三、工具書
    上海僑務志編纂委員會編,《上海僑務志》,收入《上海市專志系列叢刊》,上海市: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0.
    上海市松江縣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松江縣志》,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伍傑編,《中文期刊大詞典》,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徐友春編,《民國人物大辭典》,石家莊市: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
    邱沛篁、吳信訓、向純武等主編,《新聞傳播百科全書》,成都市: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四、專書
    吉見俊哉著,蘇碩斌、李衣雲、林文凱、陳韻如譯,《博覽會的政治學——視線之現代》,收入《日系思維》,臺北市:群學出版社,2010。
    張劍,《科學社團在近代中國的命運:以中國科學社為中心》,收入《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史研究叢書》,濟南市: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
    李歐梵著,毛尖譯,《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收入陳平原主編,《文學史研究叢書》,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汪暉,《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收入《三聯文史新論》,北京市: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
    王倫信、樊冬梅、陳洪杰、解亞,《中國近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史》,收入霍益萍、金忠明、王倫信編,《中國近代科普和科學教育研究叢書》,北京市:科學普及出版社,2007。
    王倫信、陳洪杰、唐穎、王春秋,《中國近代民眾科普史》,收入霍益萍、金忠明、王倫信編,《中國近代科普和科學教育研究叢書》,北京市:科學普及出版社,2007。
    王飛仙,《期刊、出版與社會文化變遷:五四前後的商務印書館與《學生雜誌》》,收入《政治大學史學叢書》,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04。
    舒衡哲著,劉京建譯,《中國啟蒙運動:知識份子與五四遺產》,收入《桂冠新知叢書》,臺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
    范鐵權,《體制與觀念的現代轉型:中國科學社與中國的科學文化》,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05。
    郭穎頤著,雷頤譯,《中國現代思想中的唯科學主義(1900-1950)》,南京市: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
    陳平原,《左圖右史與西學東漸——晚清畫報研究》,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08。

    五、專書論文
    任鴻雋,〈科學與國防〉,收入樊洪業、張久春選編,《科學救國之夢:任鴻雋文存》,上海市: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
    修伯特.O.布朗,〈中國教育中的美國進步主義:陶行知個案〉,收入許美德、巴斯蒂主編,《中外比較教育史》,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孔飛力,〈陶行知:一位教育改革家〉,收入周洪寧編,《陶行知研究在海外》北京市: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戚文彬,〈我國近代分析化學和中國科學史研究的先驅者──王璡〉,收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編,《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理學編》,北京市: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
    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收入中共中央毛澤東選集出版委員會編,《毛澤東選集》,北京市:人民出版社,1965。
    胡南琦,〈我國近代物理學事業奠基人之一——胡剛復〉,收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編,《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工學編》,北京市: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
    胡吉生,〈我國最早進行特殊鋼與合金鑄鐵研究的學者──周仁〉,收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編,《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工學編》,北京市: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
    胡曉真,〈知識消費、教化娛樂與唯物崇拜——論《小說月報》與王蘊章的雜誌編輯事業〉,收入梅家玲主編,《文化啟蒙與知識生產:跨領域的視野》,臺北市:麥田出版,2006。
    蔡音明,〈中國畜產品檢驗事業的奠基人之一——蔡無忌〉,收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編,《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農學編》,北京市: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
    蔣華、彭佩瑛,〈吳蘊初〉,收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編,陳鑑遠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工程技術編.化工卷一》,北京市: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
    郭正昭,〈「中國科學社」與中國近代科學化運動(1914-1935)──民國學會個案探討之一〉,收入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編,《中國現代史專題研究報告》,台北縣新店市: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1971。
    陳平原,〈晚清人眼中的西學東漸——以《點石齋畫報》為中心〉,收入氏著,《左圖右史與西學東漸——晚清畫報研究》,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08。
    陶行知,〈兒童科學教育〉,收入江蘇省陶行知研究會、南京曉庄師範學校編《陶行知文集》(修訂本),南京市: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
    顏燕,〈對中國科普史研究的幾點思考〉,收入《中國科普理論與實踐探索——2009《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論壇暨第十六屆全國科普理論研討會文集》,北京市:科學普及出版社,2009。

    六、期刊論文
    《科學畫報》編輯部,成繩伯、饒忠華整理,〈科學畫報五十年〉,《中國科技史料》,4:4 (1983),21-30。
    任鴻雋,〈中國科學社社史簡述〉,《中國科技史料》,1 (1983),頁2-13。
    余芳珍,〈閱書消永日:良友圖書與近代中國的消閑閱讀習慣〉,《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43:3 (2005),頁191-282。
    劉兵、侯強,〈國內科學傳播研究:理論與問題〉,《自然辯證法研究》,20:5 (2004),頁80-85。
    劉華杰,〈整合兩大傳統:兼談我們所理解的科學傳播〉,《南京社會科學》,10 (2002),頁15-20。
    劉華杰,〈論科普的立場與科學傳播的信條〉,《自然辯證法研究》,20:8 (2004),頁76-80。
    劉華杰,〈科學傳播的三種模型與三種階段〉,《科普研究》,4:2 (2009),頁10-18。
    張昀京,〈對中國科普歷史界定的探討〉,《科普研究》,4:6 (2009),頁58-62。
    朱效民,〈建國以來我國科普發展的歷史回顧〉,《科普研究》,4 (2001),頁碼不詳。
    潘光哲,〈開拓近代中國歷史圖象的新天地-「近代中國的閱讀、出版與文化」專輯.導論〉,《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43:3 (2005),頁1-13。
    潘江,〈農商部地質研究所師生傳略〉,《中國科技史料》,20:2 (1999),頁130-44。
    申振鈺,〈中國科普歷史考察〉,《科普研究》,增刊 (2002),頁碼不詳。
    程新國,〈中國「科普第一刊」〉,《書摘》,8 (2008),頁110-11。
    袁振東,〈國立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的創建(1927-1937年):職業化化學研究在中國的嘗試〉,《中國科技史雜誌》,27:2 (2006),頁95-114。
    郭文華,〈對民初中美科技交流的兩種詮釋:評介Peter Buck, American Science and Modern China, 1876-1936 (Cambridge,頁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0);與楊翠華,《中基會對科學的贊助》(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20 (1995),頁98-108。
    關培紅,〈中國一本歷史最久、影響最大的科普期刊──《科學畫報》〉,《中國科技史料》,14:4 (1993),頁23-29。
    陳首,〈新文化運動與科學化運動中的「科學」〉,《二十一世紀雙月刊》,104 (2007),頁57-68。
    顏琳、於可訓,〈報刊的出現與連載小說的興起〉,《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8:1 (2001),頁64-68。
    黃婷,〈立達學社與大同大學〉,《史林》,4 (2004),頁106-22。
    黃小茹,〈中國近現代科學史研究中的體制化問題芻議〉,《中國科技史雜誌》,29:1 (2008),頁30-41。

    七、博碩士論文
    余芳珍,〈消閑閱讀習慣在近代中國:《良友畫報》出版體與圖畫想像空間之擴展〉,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2。
    董曉紅,〈《科學畫報》史考〉,北京市: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
    陳首,〈「中國科學化運動」研究〉,北京市:北京大學博士論文,2007。

    八、報紙
    樊洪業,〈解讀「傳統科普」〉,《科學時報》,2004年1月9日,B2版。
    樊洪業,〈科普:面向公眾的科學通俗化〉,《科學時報》,2004年1月30日,B2版。

    英文部份

    一、專書
    Bowler, Peter J. Science for All: The Popularization of Science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Britain. Hardcover ed.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9.
    Buck, Peter. American Science and Modern China, 1876-1936. Reissue 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Cohen, Paul A. Discovering History in China: American Historical Writing on the Recent Chinese Past. Studies of the Weatherhead East Asian Institute, Columbia Universit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0.
    Darnton, Robert. Kiss of Lamourette: Reflections in Cultural History. New York, NY: W. W. Norton & Company, 1996.
    Hiromi, Mizuno. Science for the Empire: Scientific Nationalism in Modern Japan. Stand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Peterson, Theodore. Magazine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64.
    Reed, Christopher A. Gutenberg in Shanghai: Chinese Print Capitalism, 1876-1937. Contemporary Chinese Studies Series. Vancouver, British Columbia: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Press, 2005.
    Reynolds, David C. The Advancement of Knowledge and the Enrichment of Life: The Science Society of China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in the Early Republic, 1914-1930. Ann Arbor, Mich.: University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 1986.
    Schmalzer, Sigrid. The People’s Peking Man: Popular Science and Human Identity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8.

    二、專書章節
    Lightman, Bernard. “Depicting Nature, Defining Roles: The Gender Politics of Victorian Illustration.” In Figuring it Out: Science, Gender, and Visual Culture, edited by Ann B. Shteir, and Bernard Lightman, Hanover, NH: 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 2006.
    Matthews, Priscilla. “Popular Science: The What’s New Magazine.” In American Mass-Market Magazines, edited by Alan Nourie, and Barbara Nourie,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 1990.
    Waara, Carrie. “Invention, Industry, Art: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Culture in Republican Art Magazines.” In Inventing Nanjing Road: Commercial Culture in Shanghai, 1900-1945, edited by Sherman Cochran, 61-89.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East Asia Program, 1999.

    三、期刊論文
    Meadows, A. J. “The Evolution of Graphics in Scientific Articles.” Publishing Research Quarterly 7, no. 1 (1991): 23-32.
    Bensaude-Vincent, Bernadette.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n Science and Its “Others”.” Isis 100, no. 2 (2009): 359-68.
    Bix, Amy. “Creating “Chicks Who Fix”: Women, Tool Knowledge, and Home Repair, 1920-2007.” Women’s Studies Quarterly 37, no. 1/2 (2009): 38-60.
    Cooter, Roger, and Pumfrey, Stephen. “Separate Spheres and Public Places: Reflections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and Science in Popular Culture.” History of Science 32 (1994): 237-67.
    Daum, Andreas W. “Varieties of Popular Science and the Transformations of Public Knowledge: Some Historical Reflections.” Isis 100, no. 2 (2009): 319-32.
    Fan, Fa-ti. “Redrawing the Map: Science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Isis 98, no. 3 (2007): 524-38.
    Gelber, Steven M. “Do-it-Yourself: Constructing, Repairing and Maintaining Domestic Masculinity.” American Quarterly 49, no. 1 (1997): 66-112.
    Judge, Joan. “Everydayness as a Critical Category of Gender Analysis: The Case of Funü Shibao (the Women&Apos;S Eastern Times).” 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 20 (2012): 1-28.
    Pandora, Katherine. “Popular Science in National and Transnational Perspective: Suggestions From the American Context.” Isis 100, no. 2 (2009): 346-58.
    Secord, James A. “Knowledge in Transit.” Isis 95, no. 4 (2004): 654-72.
    Topham, Jonathan R. “Introduction.” Isis 100, no. 2 (2009): 310–18.
    Wang, Zuoyue. “Saving China Through Science: The Science Society of China, Scientific Nationalism, and Civil Society in Republican China.” Osiris 17, no. Science and Civil Society (2002): 291-322.
    Wang, Zuoyue. “Science and the State in Modern China.” Isis 98, no. 3 (2007): 558-70.
    Wise, M. Norton. “Making Visible.” Isis 97, no. 1 (2006): 75-82.

    四、會議論文
    Lean, Eugenia. “Chemical Manufacturing in the Inner Chambers: The Gendered Virtue of Production Knowledge in 1910s Chin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inology, Taipei, June 20-22 2012.

    五、書評
    Furth, Charlotte. “Review: Peter Buck, American Science and Modern China, 1876-1936.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0.”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86(4), no. 4 (1981): 901-02.
    Sivin, Nathan. “Review: American Science and Modern China 1876-1936. By Peter Buc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0.”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41(1), no. 1 (1981): 98-100.

    網路資料

    Company History. http://www.scientificamerican.com/pressroom/about-scientific-american/ (accessed June 7, 2013).
    上海交通大學校史網,「黃金時期」的交大校長黎照寰,http://jdxiaoshi.sjtu.edu.cn/xsrw_view.jsp?id=96 (accessed October 14, 2012).
    上海檔案信息網,中國科學社社史檔案資料選輯之二:中國科學社三十六年來的總結報告,http://www.archives.sh.cn/slyj/dahb/201210/t20121017_36951.html (accessed February 21, 2013).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