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劉雅純 Liu ,Yachun |
---|---|
論文名稱: |
臺灣國語與閩南語「當時」的比較 The Comparison of the Uses of Dangshi (當時) in Mandarin and Southern Min Dialect in Taiwan |
指導教授: |
鄭縈
Cheng ,Ying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6 |
中文關鍵詞: | 「當時」 、時間詞 、詞彙化 、語法化 |
外文關鍵詞: | tang-shih, temperal, lexicalization, grammaticalization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從共時的角度,採用語料庫語言學、辭典釋義的研究方法,探討臺灣國語和閩南語「當時」語法化和詞彙化,及其演變的可能路徑。
臺灣國語「當時」就語法而言,有時間名詞、動詞、時間副詞,符合語法化降類原則。就語義而言,時間名詞為「昔時」、「在那時」,動詞為「就在這時侯」、「處於合適的時期」,時間副詞為「立刻」,「當時」的語義產生變化。在共時的研究中,我們發現臺灣國語時間詞「當時」的詞彙化演變路徑符合楊秀芳(2002)、曹日升(2001)的理論,如下:
1.「當」+「時」→「V+N」→「P+N」→「D+N」→「當時」語義「從前,那時候」,時間名詞。
2.「當」+「時」→「V+N」→「A(形容詞)+N」→「當時」語義「立刻、馬上」,
「P+N」 時間副詞。
臺灣閩南語「當時」就語法而言,有時間名詞和疑問代名詞,就語義而言,有「從前」、「那時候」、「逢時」、「何時、什麼時候」,以「那時候」和「何時」比較,語義產生變化,「那時候」的時間名詞性較強,相對的「何時」時間名詞性較弱,我們只能說閩南語的語法化程度相較國語的較弱。「當時」的詞彙化演變路徑,符合楊秀芳(2002)、韓曉君(2011)的說法,如下:
1.「當」+「時」→「V+N」→「P+N」→「當」+「(D)」+「時」→「D+N」→
「當時」語義「從前、那時候」、「何時」,時間名詞。
2.「當tng1」+「時」→「V+N」(逢是時) →「A+N」(合宜的+時候)→「D+N」
「P+N」
(是+時候)→「當時」時間詞表「逢時」。
關鍵詞:「當時」、時間詞、詞彙化、語法化
This thesis is based on synchronic view to investigates the lexicalization and grammaticalization of ”當時(tang-shih) in Taiwanese Southern Min and Chinese” , used by corpus linguistics and definitions from dictionaries.
”當時(tang-shih)” in Taiwanese Chinese performs lexical differences, including temperal nouns, verbs, and adverbs. Those phenomena conform to the principle of de- categorialization. Also, ”當時(tang-shih)” has semantic differences in different category,i.e. “in the past” and“at that moment“ in time expression nouns, “being at this moment”and“located in the proper period” in verbs, and “immediately” in the time expression adverbs. In synchronic research, we find the phenomenon of ”當時(tang-shih)” in Taiwanese Chinese is followed by the approach of lexicalization, proposed by Yang(2002) and Cao(2001).
1.「tang」+「shih」→「V+N」→「P+N」→「D+N」→「tang-shih」:「in the past、
at that moment」,time expression nouns。
2.「tang」+「shih」→「V+N」→「A(adjective)+N」→「tang-shih」:「immediately」,
「P+N」 in the time expression adverb。
當時(tang-sî;tong-sî) in Taiwanese Southern Min has two lexical differences, including time expression nouns and interrogative pronouns, and also has semantic differences, “in the past,” “at that moment, “ “逢時,”and“when.” In comparison with “at that moment“in time expression noun and “when” in interrogative pronouns, Taiwanese Southern Min, 當時 (tang-sî;tong-sî), in degree of grammaticalization in is weaker than Taiwanese Chinese because the meaning of “at that moment “ is stronger than “when” in Taiwanese Southern Min. Consequently, this phenomenon conduct the result of 當時(tang-sî;tong-sî) in the approach of lexicalization, conforming to theory of Yang (2002) and Han(2011).
1.「tang」+「sî」→「V+N」→「P+N」→「tang」+「(D)」+「sî」→「D+N」→
「tang-sî」:「n the past」、「at that moment」、「when」,time expression nouns。
2.「tang」+「sî」→「V+N」(逢是時) →「A+N」(合宜的+時候)→「D+N」
「P+N」
(是+時候)→「tang-sî 」:「逢時」。
Key words:”tang-shih(當時)” 、temperal、lexicalization、grammaticalization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 2007《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北京:商務印書館。
王玥雯、葉桂郴2006〈從情態範疇到將來範疇─是論漢譯佛經中將來的標誌
「當」的語法化〉,《語言應用研究》。
王建偉、苗興偉2001〈語法化現象的認知語用解釋〉,《外語研究》第2期。
王洪君2006〈文白雜配與析層擬測〉,《山高水長:丁邦新先生秩壽慶論文集》。P351-370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現代漢語虛詞例釋》。
石毓智、李訥2004《漢語語法化的歷程─形態句法發展的動因和機制》。北京大學出版社。P392~401。
石毓智2006《語法的概念基礎》。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P257-274。
江傲霜2008〈歷時演變中雙音節組合的詞彙化現象〉,〈中央民族大學國際教育學院〉:117-120。
江藍生2003〈時間詞「時」和「後」的語法化〉收錄於吳福样(2003)《語法化與語法研究(一)》,188-201,北京:商務印書館。
吳春生2008〈「當」的語法化〉,《和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28卷第2期。
吳為善2003〈雙音化、語法化和韻律詞的再分析〉,《漢語學習》第2期。
呂叔湘1979/2010《漢語語法分析問題》。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
呂叔湘主編1999/2003《現代漢語八百詞(增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
巫宜靜2007〈評價義「當」的語意徵性和演變〉,「第八屆漢語詞彙語意學研討會」,台灣清華大學。
李向農2003《現代漢語時點時段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p24-25。
李如龍、蘇新春2001《詞彙學理論與實踐》。商務印書館。p17~42。
李慧2005《現代漢語雙音節詞組與詞共存現象及詞組詞彙化考察》。北京語言大學碩論。
李曉琪2003《現代漢語虛詞手冊》。北京大學出版社。358-359。
沈家煊1994〈「語法化」研究綜觀〉,《外語教學與研究》。p17—24。
沈家煊1998〈實詞虛化的機制─演化而來的語法評介〉,《當代語言學》。第3期。
邢福義2002/2004《漢語語法三百問》。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
周何 主編1987《國語活用辭典》。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周長輯2006《閩南方言大詞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周長輯2009《閩南話的形成發展及在台灣的使用》。中國書籍出版社。
周緒全、王澄愚1991《古漢語常用詞源流辭典》。重慶出版社。P217。
孟琮、鄭懷德、孟慶海、蔡文蘭1999/2005《漢語動詞用法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
房玉清2008《實用漢語語法(修訂本)》。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林慶勳2001/2004《臺灣閩南語概論》。台北:心理出版社。
邵敬敏2007《現代漢語通論(第二版)》。上海教育出版社。
侯學超 編1998/2004《現代漢語虛詞詞典》。北京大學出版社。
徐時儀1998〈論詞組結構功能的虛化〉,《復旦學報(哲社版)》第5期。
徐時儀2004〈詞組詞彙化與詞典釋義考探〉,《湖州師範學院學報》第26卷。
馬洪海2010《漢語框架語義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83-196。
馬清華2003〈漢語語法化問題的研究〉,《語言研究》第2期 。66。
郎大地1997〈「時候」時位多陳述偏正句〉,《語言研究》。第1期。50-58。
高更生2001《漢語語法研究》。山東人民出版社。
張斌、范開泰 2002《現代漢語虛詞研究綜述》。安徽教育出版社。
張斌、張誼生2000/2002《現代漢語虛詞》。華東師範大學出版。13-137。
張誼生2004《現代漢語副詞探索》。上海:學林出版社。
曹日升2001《文言常用虛詞通解》(1)(精)。湖南教育出版社。77-83。
連金發1998〈台灣閩南語詞綴「仔」的研究〉,《第二屆臺灣語言國際研討會論文選集》。465-483。
連金發2000〈構詞學問題探索〉,《漢學研究》第18卷特刊。
陳修 主編2003《台灣話大詞典.閩南話漳泉二腔系部分》。遠流圖書出版社。
陸志韋1975《漢語的構詞法(修訂本)》。中華書局。1-13。
彭爽、金曉艷2009〈「(當/在)X時(侯)」的篇章功能〉,《通化師範學院學報》第30卷。80-81。
曾曉鷹2008〈從「在(當)……的時候」談起〉,《貴州教育學院學報》。
黃月圓1995〈複合詞研究〉,《國外語言學》第2期。1-9頁。
黃宣範2005《漢語語法》。文鶴出版有限公司,1~3。
楊秀芳1991/2000《台灣閩南語語法稿》。台北:大安出版社。
楊秀芳1993〈論文白異讀〉,《王叔岷先生八十大壽慶論文集》。p823-849。
楊秀芳2002〈論閩南語疑問代詞「當時」「著時」「底位」〉,《南北是非:漢語方言的差異與變化》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語言組。155-178頁。
楊青矗 主編著1992《台華雙語辭典》。台北市:敦理出版社。
楊淑璋、徐玉敏1990《虛詞的應用》。中國物資出版社。53~55。
葉蜚聲、徐通鏘1997/2006《語言學綱要》。北京大學出版社。91~92。
董秀芳2000〈論「時」字的語法化〉,《欽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5卷。
董秀芳2007〈詞彙化與話題標記的形成〉,《世界漢語教學》第1期。
董秀芳2011《詞彙化:漢語雙音詞衍生和發展》。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曾出版過。
董忠司 總編2001《臺灣閩南語辭典》。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社。
趙元任1980/2002丁邦新譯《中國話的文法(增訂版)》。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趙冬梅2002〈關於小稱的基本認識〉,《語文學刊》。52-55。
齊滬揚、張誼生、陳昌來2002《現代漢語虛詞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
劉月華、潘文娛、故韡2001/2006《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
劉紅妮2010〈詞彙化與語法化〉,復旦大學。
劉堅、曹廣順、吳福祥1995〈論誘發漢語詞彙語法化的若干因素〉《中國語文》
蔣紹愚、曹廣順2005《近代漢語語法史研究綜述》。商務印書館出版。
鄭縈、黃雯君2009〈華語時間名詞的教學─以「一會兒」為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第29卷。92-113。
盧廣誠 編著2011《實用台語詞典》。南天書局。
鮑克怡1988《現代漢語虛詞解析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64。
謝國平1998《語言學概論》。三民書局印行。154。
韓曉君2011《現代漢語「當X」式表時雙音詞的詞彙化及語法化問題研究》。上海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電子文獻資源
《台語文語料庫》,網址:http://203.64.42.21/giankiu/keoe/KKH/guliau-supin/guliau-supin.asp
中央研究院「現代漢語平衡語料庫」,網址:http://www.sinica.edu.tw/SinicaCorpus/
中央研究院「現代漢語字頻統計資料庫」,網址:
http://humanum.arts.cuhk.edu.hk/Lexis/chifreq/
中研院《中文詞彙網路》,網址:http://cwn.ling.sinica.edu.tw/
教育部網路辭典《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址:http://dict.revised.moe.edu.tw/
教育部網路辭典《臺灣閩南語常用辭典》,網址:http://dict.revised.moe.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