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胡慕昀
Hu Mu-Yun
論文名稱: 環境教育融入國小中年級視覺藝術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劉其偉及其作品為例
Action 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corporated into Visual Arts Instruction at Fourth Grade in Elementary School-Take Max Liu and His Works as Examples
指導教授: 葉忠達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44
中文關鍵詞: 環境教育視覺藝術教學劉其偉行動研究
外文關鍵詞: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rt Education, Max Liu, Action Research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為行動研究,首先運用文獻分析探討視覺藝術教育思潮及其理念、內涵;環境教育之起源、內涵與課程設計之原理原則,作為課程研發之依據;探討劉其偉一生中愛護、保育環境的行動及其繪畫作品之環境意識,並加以整理、分析。最後再透過行動研究進行課程設計、實施,將環境議題融入視覺藝術教育課程的理念於實際教學中實施,從「行動-省思」螺旋式循環歷程中,建構以劉其偉及其作品融入視覺藝術教育課程。研究獲得下列具體成果:
    一、以劉其偉及其作品融入視覺藝術教育課程,能引起學生學習興趣,配合多元化之教學策略,能兼顧環境教育課程及藝術創作之教學目標,使課程內容具有相輔相成的效用。
    二、多元的學習活動及藝術創作歷程,可提升學生的視覺藝術素養,並促進學生對環境的認知、價值觀、態度以及行動技能方面的進步。
    三、依據學生學習成果的表現分析,顯示環境教育與視覺藝術教育有其整合之意義、價值。
    最後本研究針對研究結果與發現,提出未來環境議題融入視覺藝術教育之相關建議,以作為未來教學與研究之參考。


    At first, the action research adopts document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theory of visual arts instruction. And to discuss the origin and meaning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its principle of cirriculum design to invent curriculum. Thirdly, by studying Max Liu’s lifetime to understand how he try to protect environment and the environmental issues of his works.
    Finally, the action research adopts practical teaching to get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corporated into Visual Arts Instruction. Through the spiral process of action-reflection to instruct the Visual Arts Instruction curriculum based on Max Liu and his works.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First, the visual Arts Instruction curriculum based on Max Liu and his works can get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 The curriculum should also incorporate a variety of teaching strategies in order to reach the instructional goals of combining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with art creation.
    Second, by introducing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activities in the process of art creation, students’ visual literacy had been enhanced along with their cognition, value, attitude, and motive skills towards environmental issues.
    Third, the students’ learning achievements demonstrated that combining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with art creating activities was meaningful and valuable.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the research addresses suggestions on curriculum design of environmental issues Incorporated into Visual Arts Instruction for future researcher and instructor.

    摘要 I Abstract II 表目次 V 圖目次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視覺藝術教育理論 9 第二節 環境教育理論 20 第三節 劉其偉生平概覽及繪畫作品中的環境意識 26 第四節 學童身心發展與故事教學法 44 第五節 國內相關研究 48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61 第一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 6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67 第三節 資料蒐集與處理 71 第四章 課程設計 75 第一節 課程設計的理念 76 第二節 課程設計的依據與原則 77 第三節 課程計畫內容 83 第五章 教學歷程與學習成果分析與討論 95 第一節 「單元一:劉爺爺的地球探險」研究結果 95 第二節 「單元二:地球小尖兵」研究結果 114 第三節 「單元三:地球心底話」研究結果 133 第四節 「單元四:地球大聲公」研究結果 150 第五節 「單元五:劉爺爺的動物之歌」研究結果 160 第六節 「單元六:動物大搜查」研究結果 168 第七節 「單元七:我的動物之歌」研究結果 180 第八節 「單元八:動物的叢林大會」研究結果 191 第九節 綜合討論 203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211 第一節 結論 211 第二節 建議 218 參考書目 222 附錄 227 附錄一 【單元一:劉爺爺的地球探險】學習單、學習心得單及學習成果舉隅 227 附錄二 【單元二:地球小尖兵】學習單、學習心得單及學習成果舉隅 232 附錄三 【單元三:地球心底話】學習成果舉隅 235 附錄四 【單元四:地球大聲公】學習單、學習心得單及學習成果舉隅 236 附錄五 【單元五:劉爺爺的動物之歌】學習單、學習心得單及學習成果舉隅 238 附錄六 【單元六:動物大搜查】、【單元七:我的動物之歌】學習單、學習心得單及學習成果舉隅 240 附錄七 【單元八:動物的叢林大會】學習單、學習心得單及學習成果舉隅 243

    毛連塭(2000)。序文。小故事大哲理。李錫津口述、牛慶福整理。台北:聯經。
    王世德(1987)。美學辭典。臺北市:木鐸。
    王郁昭(2003)。科學故事融入自然科課程之研究。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郁昭、鄭英耀、王靜如(2003)。科學故事融入自然科教學對學生科學本質觀之影響。中華民國第十九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王淑俐(1994)。說故事的教育意義。師友,329,26-29。台中:台灣省公立中小學校教職員福利金籌集管理委員會。
    王順美(1994)。解決環境問題教學模式之探討。環境教育季刊,22,38-45。
    王德育譯(1990)。創造與心智的成長。台北市:三友。Lowenfeld, V. (1957). reative and mental growth.New York: Macmillan.
    王麗雲(2000)。自傳/傳記/生命史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265-306。高雄市:麗文文化。
    王鑫(2003)。永續發展教育綱要:「方針」、「課程指引」及「概念綱領」。2003 年環境教育研討會論文彙編,12-17。
    台北縣政府文化局(2002)。劉其偉先生紀念專輯。檢索日期:2009 年08 月15 日。網址:http://www1.ntmofa.gov.tw/maxliu/DigitalResources/index.html
    李平漚譯(1989),愛彌爾。台北:五南。Rousseau,J.J.(1762). Emile ou de l’education : extraits.
    李慕如、羅雪瑤。(2000)兒童文學。高雄:復文。
    杜萱(1993)。優良文學的特質。台北師院圖書館館訊,1,157-164。
    汪靜明(1990)。國內環境教育活動設計架構與特色之探討。環境教育季刊,5,58-66。
    於幼華編著(2005)。台灣環境議題特論。台北市:五南。
    林炎旦(2003)。我國藝術教育現況與發展策略。台北: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中心。
    林清山(1997)。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台北:遠流。
    林清玄(1982)。過探險生活、畫抒情藝術 。劉其偉創作40年回顧展,98-99。台中:臺灣省立美術館。
    林清玄(1985)。情人、鬥士、獵人。劉其偉創作40年回顧展,P100。台中:臺灣省立美術館。
    林佳燕(2003)。運用「故事」統整國小三年級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之行動研究。新竹市: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靜伶、周儒 譯(1989)。環境教育的教學模式。環境教育,1, 29-38頁。
    邱子容(2003)。台灣當代美術大系〈議題篇〉環境.生態。台北市:文建會。
    姜文如(2002)。兒童圖畫書融入國小低年級「生活」課程之延伸教學研究。新竹市: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銀杏(2000)。「教師即研究者」之行動研究:故事教學在低年級教室之實施。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曉菁(2000)。說故事研究。台東: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計惠卿(2007)。情意導向環境教育數位教材的研發。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2(2), pp. 81-84。
    徐素霞(2001)。台灣兒童圖畫書導賞。台北:台灣藝術教育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2002)。藝術探險家:劉其偉紀念展。台北市:史博館。
    張全成(1998)。後現代主義中的國小美術教育趨勢研究。研習資訊,15(6),9-29。
    張雅珍(2004)。劉其偉畫作中所具有之兒童畫特質之研究。新竹:大葉大學造形藝術學系碩士論文。
    張德銳、簡賢昌、李建民、丁一顧、李俊達、高紅瑛、林芳如、高敏麗、張淑娟、鄒小蘭、蔡美錦、王永進(2007)。教學行動研究:實務手冊與理論介紹。台北市,高等教育。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2)。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草案)。臺北市:教育局。
    梁竹生, 尹德月執行編輯(2003)。劉其偉畫集。台北市:國立國父紀念館。
    許世璋(2003)。大學環境教育課程對於環境行動與其它環境素養變項之成效分析。科學教育學刊, 11(1),20-34。
    許良榮(1998)。科學史課文對於科學理論之閱讀學習的效果。中師數理學報,2(1),111-141。
    許良榮(1999)。科學史與科學教學---一些省思與建議。物理教育,3(1),93-101。
    許良榮(2000)。科學史輔助教材「地球的形狀與運動」之推廣教學行動研究。教育部八十九年度中小學科學教育專案研究計畫(計畫編號:7),未出版。
    郭繼生(1996)。藝術史與藝術批評的探索。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陳章波(2006)。重新釐清界定永續發展台灣才得以永續。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資訊中心。檢索日期:2007 年12 月13 日。網址:http://e-info.org.tw/node/7264
    陳朝平(2000)。台灣美術教育思想的演變與跨世紀的思維。2000年台灣美術教育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陳朝平(2001)。從九年一貫課程「藝術與人文」領域暫行綱要看藝術教育的趨向。配合九年一貫課程「藝術與人文」領域國小師資培育課程調整規劃研討會論文集,1-11。屏東:屏東師範學院。
    陳慈美(2006)。生態保育之父李奧波「土地倫理」的啟示。環境資訊中心。檢索日期:2006 年12 月23 日。網址:http://e-info.org.tw/node/4541
    陳鳳麗(2007)。永遠的森林警察 劉其偉 家屬首度整理劉其偉畫作 玉山藝廊開展。自由時報電子報。檢索日期:2007 年12 月14 日。網址: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jan/10/today-show16.htm
    曾堉、葉劉天增譯(1992)。藝術史學的基礎。台北:三民書局。Argau, Giulio Carlo/Fagiolo, Maurizio.
    黃壬來(1991)。國小美勞科教學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黃壬來(2002)。全球情勢與台灣藝術教育的改革。黃壬來編。藝術與人文教育。65-98。台北:藝術教育研究編輯委員會。
    黃壬來(2003)。當前情勢與台灣藝術教育改革的取向。美育,133,38-42。
    黃美賢(1990)。台灣畫壇老頑童-劉其偉繪畫研究。台北:雄獅圖書出版社。
    黃淑俐譯(1993)。你的八歲孩子:活潑而外向的年齡。台北:信誼。Louise Bates Ames, Carol Chase Haber.
    黃朝恩(1995a)。環境問題及永續發展的全球尺度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24,119-170。
    黃朝恩(1995b)。環境議題分析與教學。環境教育,27,20-33。
    黃朝恩、陳燕釗、王淑芬、洪肇呈(2002)。國民中學師生的環境意識與環境教育需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36,33-57。
    楊孟瑜(1996)。探險天地間-劉其偉傳奇。台北:天下遠見出版社。
    楊冠政(1999)。人類環境倫理信念的演進。環境教育季刊,28,7-32。
    楊冠政(2002)。環境倫理_環境教育的終極目標。環境教育學刊,創刊號,1-12。
    楊冠政,周儒(1993)。我國環境教育概念的建構模式之研究。國科會研究報告,NSC82-0111-S-003-030。
    廖永靜(1997)。兒童故事在社會科教學上的應用-以「奉茶」為例。教育資料與研究,21,62-67。
    廖敦如(2005)。建構環境藝術教育課程設計與實施之行動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50(1),53-78。
    趙思婷(2008)。劉其偉生命歷程中有效的環境關注行動探討。台中: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其偉(1964)。我學水彩畫的經過。劉其偉創作40年回顧展,P115。台中:臺灣省立美術館。
    劉其偉(1973)。樂於藝。台北市:三民書局。
    劉其偉(1974)。藝術零縑。台北市:三民書局。
    劉其偉(1975)。現代水彩初階。台北:藝術圖書出版社。
    劉其偉(1975)。現代繪畫理論。台北:雄獅圖書有限公司。
    劉其偉(1982)。現代水彩講座。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劉其偉(2000)。老頑童歷險記-劉其偉影像回憶錄。台北:遊目族文化公司。
    劉其偉口述 陳昭華整理(1989)。在生命的畫布上。劉其偉創作40年回顧展,P103-104。台中:臺灣省立美術館。
    劉金花(1998)。兒童發展心理學。台北:五南。
    潘台芳總編輯(1992)。劉其偉作品展。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市:五南。
    鄭惠美(2001)。探險.巫師.劉其偉。台北:雄獅圖書出版社。
    鄭惠美(2006)。敢於下賭-劉其偉。台北市:雄獅。
    鄭惠美、薛平海合編(1998)。劉其偉繪畫創作文件。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戴文青譯(1999)。你的9 歲孩子:慎思又神秘的年齡。台北:信誼。Louise Bates Ames,Carol Chase Haber.
    環境資訊中心(2007)。前瞻2007 我們可有永續的未來?檢索日期:2007 年11 月3 日。網址:http://e-info.org.tw/node/18252
    薛平海撰文、國立臺灣美術館編輯委員會編輯(2001)。探索90-劉其偉捐贈展。台中市:台灣省立美術館。
    薛平海編(1990)。劉其偉創作40年回顧展。台中市:台灣省立美術館。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