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如敏 |
---|---|
論文名稱: |
以資源物活化校園空間之視覺藝術教學研究─以新竹市東園國小五年級為例 |
指導教授: | 葉俊顯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畢業學年度: | 10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383 |
中文關鍵詞: | 資源物 、活化校園空間 、視覺藝術教學 |
外文關鍵詞: | Recyclable Materials, Vitalize Space of Campus, Visual Art Instruction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本研究「以資源物活化校園空間之視覺藝術課程」即是「以營造符合學校設校理念之校園空間為目的,學生應用資源物,進行利用或改造校園空間的學習活動」。透過研究者設計之視覺藝術課程,讓學生親近並探索校園空間,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學習動手改造資源物、改造校園空間與解決問題,最終,期望學生能:(一)養成隨手做環保的習慣,將環保實際落實在生活當中;(二)培養主動解決問題的反應與能力;(三)將藝術實踐與應用在生活當中;(四)關懷環境,認同與愛護校園。根據研究目的與教學結果,歸納出本研究之結論如下:
一、探討以資源物活化校園空間於視覺藝術課程的意涵
(一) 符合後現代藝術教育思潮
(二) 在真實情境下達成藝術教育目的
(三) 環保藝術校園行動經驗的學習
(四) 增進對學校的情感與認同
(五) 突顯學校風格與特色
(六) 環保與藝術之生活應用與實踐
二、發展適合國小五年級學生「以資源物活化校園空間」之視覺藝術課程
本研究之課程發展:先提出研究假設,再進行文獻分析,歸納出「以資源物活用校園空間」課程的設計原則、統整方式及課程設計取向。再將學校願景概念化、具體化,選定課程發展之核心,訂出課程主題。接著分析校園空間特性、改造之動機、空間活化方式,再依所歸納之課程設計原則、統整方式及課程設計取向,以螺旋式課程設計方式,規劃了三個主題,七個活動。
三、經由教學設計之實際驗證後,探討此課程之適用性。
研究者發現以資源物活化校園空間之視覺藝術教學有顯著的學習成效:
(一) 掌握藝術與人文課程目標
(二) 符合五年級學生認知發展
(三) 課程符合學生需求與興趣,學生接受度高
(四) 貼近學生生活,在真實生活中學習,學習收穫多
(五) 提出課程與教學設計方面之建議,可供教師參考
(六) 教學成果獲各方好評
(七) 研究假設成立,達成預期目的
最後,提出建議供教師、學校與未來研究參考。
(一) 教師方面
1.課程進行應給予學生充裕時間學習、消化、思考與吸收
2.課程設計與進行方式應隨教學目標或需求調整
3.以培養學生的能力與默契為課程設計之優先考量
4.在真實生活中學習,建議教學活動可視學生需求、教師規劃,與學校活動等方式結合
5.讓藝術融入生活之中,可加入觀念或議題之討論與創作
6.多舉辦展覽活動並培育導覽員,提供其他學生觀展之機會
(二)學校方面
1.支持教師進行教學研究,給予行政支援
2.多增設展覽空間,展出學生作品
3.各處室提出學校布置需求,由各班認養,無關比賽
(三)未來研究方面
1.研究可擴展到不同年級、不同空間、不同活化空間方式需求
2.可與不同領域的專業合作,進行異業合作研究探討
關鍵詞:資源物、活化校園空間、視覺藝術教學
Abstract
The study of "utilizing recyclable materials to vitalize space of campus in visual arts" is a learning activity that the purpose of creating and meeting the school concept of campus space, students apply recyclable materials, and utilize or transform campus space. Through the visual art courses designed by the researcher to enable students to get close to and explore campus space, and in real life students learn how to transform recyclable materials, transform campus space and solve problems, and ultimately, students can expect: (i) to develop the habit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the actual implementa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life; (ii) culturing the initiative to problem-solving reaction and ability; (iii) the art practice and application in life; (iv) care environment, identity and care the campus.
According to the study purpose and teaching results,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ing:
First, explore the implication of utilizing recyclable materials to vitalize space of campus in art courses.
1.Comply with postmodern art education thoughts
2.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arts education in real situations
3.The learning of environmental art initiative on campus.
4.To enhance the school’s emotion and identity.
5.To highlight the styl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chool.
6.The life application and practice of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art.
Second, development the visual art courses of “utilizing recyclable materials to vitalize space of campus” for fifth-grade students.
The course development of this study is based on research hypothesis, then the literature analysis summarized in “utilizing recyclable materials to vitalize space of campus” art courses design principles, integration methods and design approach. Then conceptualize and concretize the school vision and determine the core of course development, set the topic of the course,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ampus space, the motivation of transformation, the way to vitalize the space. Follow the course design principles, the integration method and course design approach, use spiral curriculum design approach to plan three topics, and implement seven activities.
Third, explore the applicability of this course through the actual verification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The researcher found that teaching of “utilizing recyclable materials to vitalize space of campus” art course has significant learning outcomes.
1.Master of arts and humanities course goal
2.Comply with fifth-grade students’ cognitive development
3.The course meets the needs and interests of students, highly recognized by students
4.Close to student life, learning in real life, and learning more.
5.To provide suggestions of course and instruction design for teachers’ reference
6.Acclaimed teaching achievement.
7.Research hypothesis is true and achieve the expectations.
Finally,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teachers, schools and future research reference.
For teacher aspect:
1.The courses should give students plenty of time to learn, digest, think and absorb.
2.The course design and conduct need to be adjusted with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or requirements.
3.The priority consideration of course design is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bility and mutual understanding
4.In real life learning, it’s recommended to plan activities based on needs of students, teachers plan, school activities, etc.
5.Let the art integrated into life, can include concept/issues discussion and creation.
6.Hold more exhibitions to provide other students more opportunities to visit, and develop students the ability to guide in exhibition.
For school aspect:
1.Support teachers teaching and research, subject to administrative support
2.Allocate more space for exhibition to display student work
3.School layout demands requested by offices were adopted by each class, unrelated to competition
For future research aspect:
1.The study can be extended to different grades; different space and different ways vitalize space needs.
2.Perform the professional cooperation with different areas to explore cross-industry collaborative research.
Keywords: Recyclable Materials, Vitalize Space of Campus, Visual Art Instruction.
參考書目
一、 中文部分
孔杏如(2009)。風素材應用於低年級藝術課程之教學研究─以新竹市民富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
方吉正(1998)。情境學習理論之主要觀點剖析。教育資料文摘,42(4),185-192。
王秀雄(2002)。美學與藝術教育。載於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123-151頁)。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王瑞蓉(2003)。低結構性素材應用於國小藝術統整課程之研究-以國小低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
何亞威(譯)(1994)。綠色生活手冊(原作者:Jeremy Rifkin)。台北:台灣地球日出版社。
李美蓉(2001)。生活/藝術—後現代思考。美育,121,38-49。
李孫榮、汪中文、黃政賢(2008)。環境與生活。台北縣: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季鐵男(1992)。建築現象學導論。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林志成(2010)。特色學校經營活化的尋思、迷思與省思。教育研究月刊,198,32-43。
林貞秀(2006)。「水」素材應用於國小視覺藝術統整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
林素娥(2011)。原生素材融入國小視覺藝術課程之研究─以桃園縣八德國小低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
林進材(1999)。教學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林寶山(1988)。教學原理。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施靜菲、侍建宇(譯)(1996)。國民小學藝術教育(原作者:John Lancaster)。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徐秀菊(2002)。藝術統整課程設計原理與實務。載於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401-426頁)。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翁世盟(2000)。現成物利用之觀念在國小六年級美勞科教學之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
翁嬪玲(2007)。運用學校校舍改建工程於視覺藝術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
張全成(1998)。後現代主義中的國小美術教育。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研習資訊,15(6),9-29。
張冠儀(2002)。透過遊戲教學再造國小校園戶外空間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淡江大學,台北縣。
張美智(2003)。環境藝術教育之理論建構與教學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
張添晉、姚凱富(2008)。錯置的資源─一般廢棄物的傳奇。科學發展月刊,421,32-37。
張愛卿(2001)。放射智慧之光─布魯納的認知與教育心理學。台北:貓頭鷹出版。
張新銅(2002)。宜蘭縣國民小學校長、教師與家長對傳統藝術教育的行政觀點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
教育部(2002)。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綱要。
曹音鵬(2005)。校園空間意象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
郭為藩(1994)。人文主義的教育信念。台北:五南書局。
郭為藩、高強華(1987)。教育學新論。台北:正中書局。
郭晏如(2000)。嘉義市國小環境藝術教育實作之研究─以應用環保素材和融入在地文化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南華大學,嘉義。
郭淑芬(2004)。國小高年級社區取向視覺藝術教育課程設計之研究-以桃園市都市景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
郭禎祥(1999)。二十一世紀藝術教育的展望。美育,106,1-9。
陳木金、溫子欣(2008)。打造擁抱自然與健康的校園空間:以政大楓香步道的規劃建設為例。載於吳清山(主編),校園建築與運動空間活化再利用。台北:台北市政府教育局、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陳玉梅(2006)。應用環保素材於國小低年級視覺藝術課程之研究─以台中縣大甲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
陳佩正(2000)。從「心」教學:行動研究與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心理。
陳俊能(2006)。藝術課程融入校園環境規劃之評估—以西寶國小陶藝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
湯志民(2006)。學校建築與校園規劃。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湯紹康(2011)。運用現成物於物品經驗再造概念之產品設計創意發想程序研究 - 以家用產品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實踐大學,台北。
黃壬來(1990)。國小美勞科教學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黃光雄(1988)。教學原理。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黃光雄(1996)。教學理論。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黃光雄、蔡清田(1999)。課程設計:理論與實際。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台北:東華書局。
楊順南(1997)。情境認知教學觀的衝擊與啟示。教育研究,56,51-62。
葉俊顯(1994)。易得材料之工藝教學。台中縣: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劉庭易(2004)。原生素材的造形創作語彙研究-以Andy Goldsworthy 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台北縣。
蔡文杰(1996)。 拓展開放空間、再現校園新生機。教育研究雙月刊,52,63-68。
蔡孟芳(2011)。土素材應用於國小中年級視覺藝術教學之研究─以新竹縣新埔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
蔡保田(1977)。學校建築學。台北:國立編譯館。
蔡保田(1986)。學校建築的理論基礎。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蔡清田(2002)。學校整體課程經營:學校課程發展的永續經營。台北市:五南書局。
鄭華鈞(2008)。校園藝術空間營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
盧安來(1995)。國小美勞教育與環境教育結合的構想與實施。藝術家,237,246-256。
盧智敏(2003)。國中校園空間改造行動研究之方案教學計畫─以台北縣立樹林高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原大學,桃園。
盧雲珍(2003)。以校園裝置藝術形塑兒童人文素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
賴婉媛(2004)。國民小學「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教師課程設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
賴靜屏(2011)。民俗節慶活動融入國小低年級藝術教學之研究-以大甲媽祖文化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
薛梨真、游家政、葉興華、鄭淑慧編輯(2000)。課程統整手冊。臺北:教育部
韓淑慎(1997)。「石」在花蓮地區國小美勞科鄉土教學之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
簡夙蓮(2003)。從使用後評估的觀點探討國小校園空間(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台東。
蘇振明等(1999)。藝術教育教師手冊─國小美術篇。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二、 英文部分
Beane, J. A., Toepfer, C. F, & Alessi, S. J. (1986). Curriculum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Boston, MA: Allyn & Bacon.
Gagne, R. M. (1968).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s techniqu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8(8), 5-13.
Relph, E. (1976). Place and placelessness. London, England: Pion
Schiro, M. (1978). Curriculum for better schools: The great ideological debate. Englewood Cliffs, NJ: Educi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Stenhouse, L. (1975). An introduction to curriculu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London, England: Heinemann.
Tyler, R. W. (1949). Bsa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三、 網路資料
97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2/9cc_97.php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資訊網。取自(http://recycle.epa.gov.tw/Recycle/index2.aspx)
李明村(無日期)。冬蘊創新~童趣開放.創意多元。【網頁文章】。取自http://beauty.ks.edu.tw/btschool/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74&Itemid=219
沐桂新(無日期)。中市環保局嘆為觀「紙」─環保包裝創作DIY。【網頁文章】。取自http://bluezz.tw/c.php?id=6244
京都議定書。台灣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資訊網【網頁資料】。取自http://www.tri.org.tw/unfccc/Unfccc/UNFCCC02.htm
垃圾強制分類政策(民94年12月28日)。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取自http://140.128.212.2/upfiles/school/board/office2_576_1136793883_1.pdf
林志成、田育昆(無日期)。空間活化之意義價值、省思與創新策略。教育部電子報。取自http://epaper.edu.tw/news.aspx?news_sn=16527
邱贏洲鋼鐵小巨人http://hef.yam.org.tw/fundraising/2010/tai/d06.html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發展指引。取自http://www.naer.edu.tw/ezfiles/0/1000/attach/93/pta_2558_5536793_14183.pdf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草案)-送課審會版。取自http://www.naer.edu.tw/files/15-1000-6033,c639-1.php?Lang=zh-tw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草案)說明手冊-送課審會版。取自http://www.naer.edu.tw/files/15-1000-6033,c639-1.php?Lang=zh-tw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Q&A-送課審會版。取自http://www.naer.edu.tw/files/15-1000-6033,c639-1.php?Lang=zh-tw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http://140.111.34.46/jdict/main/cover/main.htm
陳宏欽(2012年2月23日)。布魯納(J. S. Brunner)。【網頁文章】。取自http://edu-exam-note.blogspot.tw/2012/02/jsbrunner.htm
資源、資源回收(無日期)。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取自http://dict.revised.moe.edu.tw/
蔡根 http://shop.citytalk.tw/event/85684-耕形四十:蔡根個展
Claire(2010年7月8日)。魏德松環保燈飾【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blog.yam.com/artmove/article/29002227
Your cool facts and tips on Waste management [Web page]. Retrieved from http://www.eschooltoday.com/waste-recycling/waste-management-tips-for-kid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