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莉娟
論文名稱: 國小高年級學童寫作增能之行動研究
Action Research to Improve Writing Quality and Attitudes of Elementary High Graders
指導教授: 陳美如博士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鷹架寫作讀寫結合
外文關鍵詞: Scaffolding Writing, Reading and Writing Integration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發展一套高年級寫作增能的課程方案,研究者運用IMSCI鷹架寫作教學模式搭配「讀寫結合」概念,探討學生論說文寫作的學習成效,並評估課程方案對學生的學習態度之影響。最後根據行動研究的結果,提供教學現場教師教學實務參考。
    本行動研究之對象為國小六年級學生,研究者即為教學者,共進行四個寫作單元。課程方案實施前後分別實施寫作能力與寫作態度之前、後測,並以「作文評定量表」與「寫作態度量表」評分。本研究的資料蒐集與分析除量化結果外,亦輔以質性資料佐證,包含:學生作品,教學歷程觀察與訪談。本研究之研究結論與建議如下:
    壹、 結論
    一、寫作增能課程具可行性,且可於IMSCI寫作教學模式後加入「同儕偵錯」階段
    二、寫作增能課程可提升高年級學生寫作能力,尤其內容思想方面。
    三、寫作增能課程可正向提升高年級學生寫作態度。
    四、論說文的論證能力應先以限制式命題進行短文創作練習。
    五、國語文教學與寫作教學相互搭配、連結,以達讀寫結合之功效。
    六、教學行動歷程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增進教學動能。
    貳、 對教學建議
    一、寫作增能課程應搭配國語文教學的單元內容設計,並考量適切的寫作命題形式。
    二、論說文寫作教學需補充相關的語文知識、寫作技巧,並搭配批判思考教學。
    三、分析型寫作評量能減輕教師批改負擔,亦可提供教學診斷之用,適合平時寫作教學使用。
    四、教師需時時審視學生的寫作態度、認知負荷,並調整教學步調。
    五、寫作教學應成立專業社群,發展教學教材,進行教學研究。
    參、 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六年級學生,研究人數僅二十五位,日後可擴及中、低年級學生進行教學研究分析,或針對寫作表現能力較弱的焦點學生進行個案研究。再者,本研究僅將寫作增能課程方案運用於「論說文」與「應用文」,未來研究可嘗試運用於記敘文或抒情文等其它文體,分析比較其成效。亦可將讀寫結合理念運用於「閱讀課」,分析讀寫結合對「閱讀理解」的助益。


    The author proposed to develop a “curriculum program” to improve writing quality and attitudes for elementary high graders. The author raised a concept with combing “A model for Scaffolding Writing Instruction: IMSCI” and “Reading and Writing Integration”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curriculum program” in students’ learning attitude. Based on the results from this action research, the author provided a demonstration for other teachers.
    The participants in this action research were six-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and the author, also their teacher ran this program. Four writing sections were involved in this program. The students’ writing performance was compared and evaluated before and after their receiving this curriculum program using “Writing Ability Scale” and “Writing Attitude Scale”. Not only quantitative analyses, but qualitative analyses, including students’ performance, teaching process observation and interview were also conducted.
    Several findings were found as follows:
    1)The curriculum program was feasible. The curriculum program should not only use “A model for Scaffolding Writing Instruction: IMSCI”,but also add ” Revising phase”in.
    2)Using the curriculum program could improve higher graders’ writing ability, especially their thinking contents.
    3)Using the curriculum program positively increased higher graders’ writing attitude.
    4)Giving short article with constraints proposition as practice for training writing argumentation was suggested.
    5)Combing Chinese language and writing teaching could benefit students’ reading and writing integration.
    6)Using action research could improve teachers’ progress and motivation in their teaching.
    Several suggestions made for teachers’ teaching are as follows:
    1)The curriculum program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and the writing topic is suggested to be on the basis of writing proposition.
    2)The teacher is suggested to provide relative language knowledge, writing skills and critical thinking while teaching students essay writing.
    3)Analytic or characteristics writing evaluation would not only relief teachers’ marking loading, but also provide diagnosis of learning problems in order to give students further assistance in their learning.
    4)Teachers are suggested to evaluate students’ writing attitudes and cognition loading to modify their teaching strategies.
    5)A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 of writing teaching is suggested to be developed in order to develop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eaching research.
    Twenty-five, six-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participated in this study may limit the results for generalization. More participants or lower graders in elementary school could be recruited to involve in this curriculum program for further investigation and evaluation. For those students with poorer writing performance could be studied as case-study to modify this curriculum program. Moreover, only argumentation and practical writing styles were applied in this study, narrative and lyrics could be studied and compared the effect of this curriculum program. Further, the reading and writing integration could be applied in the reading cours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his integration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中文摘要...........................................I Abstract........................................III 目錄............................................ V 表目錄........................................... VII 圖目錄 ………………………………………………………………………IX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3 第三節 名詞釋義......................................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4 第二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寫作教學現況分析...............................7 第二節 寫作教學與評量之相關研究........................13 第三節 文體寫作教學及相關研究..........................34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45 第一節 研究背景......................................45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歷程...............................57 第三節 課程方案設計.................................59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66 第五節 研究倫理......................................7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75 第一節 寫作增能課程方案實施歷程.........................75 第二節 學生寫作能力與態度的前後測分析...................142 第三節 課程方案實施歷程之困境與因應方法.................15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65 第一節 結論........................................165 第二節 建議........................................168 參考文獻..........................................171 中文部分..........................................171 英文部分..........................................175 附錄 176 附錄一 作文評定量表 176 附錄二 寫作態度量表 177 附錄三 訪談大綱 179 附錄四 家長同意書 180 附錄五 寫作增能課程方案 181 附錄六 教學講義 講義(一) 191 附錄七 學習單 194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萬清(1991)。寫作教學初學者之教學內容知識結構及其改變歷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慧敏(2004)。章法在國小三年級寫作教學之應用-以並列、凡目、今昔三種章法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語文科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王瓊珠(審訂)(2003)讀寫新法:幫助學生學習讀寫技巧。(原作者:Robert J.Marzano,Diane E.Paynter)。臺北市:高等教育文化。
    王開府、陳麗桂主編(2006)。國文作文教學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
    王嘉燕 (2007)。台北市國小教師國語文寫作教學實施之調查研究—運用SWOT分析。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仇小平、藍玉霞、陳慧敏、王慧敏、林華峰合著(2003a)。小學「限制式寫作」之設計與實作。台北市: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仇小平(2003b)。論小學階段「限制式寫作」。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4[3],121-145。
    田鎮榮 (2008)。雲林縣國小國語文寫作教學實施情形之調查研究─以第二學習階段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向天屏(2006)。國小五年級兒童自我調整寫作歷程的教與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朱豔英(1994)文章寫作學:文體理論知識部分。高雄:麗文文化。
    何方宜(2009)。國小高年級情境作文教學之研究─以凡目法、賓主法、因果法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何蕙如(2011)蘇格拉底對話法應用於國小高年級論說文寫作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吳丹寧(2005)國小議論文寫作教學之探討與實踐-以台中縣一所國小高年級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吳靜怡(2008)。運用看圖作文於苗栗縣談文國小五年甲班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李麗霞(1988)。看圖作文與創造性主動作文教學法對國小學童早期作文能力之影響。台南市:久洋。
    李麗霞(1990)。新竹縣國小教師實施作文教學之現況調查。竹縣文教,1,28-38。
    李麗霞、陳惠邦(2001)。行行重行行–協同行動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李博文(2002)國小高年級學生議論文寫作教學之實驗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李淑芬(2008)。創意畫圖引導提早寫作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李娟娟(2008)。 國小實施限制式寫作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李琬蓉(2009)結合思辯練習的寫作教學研究:以六年級議論文體為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余毓珊(2011)。運用限制式寫作教學增進國小三年級學生寫作能力之行動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杜淑貞(1986)。國小作文教學探究。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
    杜淑貞(2001)。小學作文教學探究。台北市:文津出版社。
    呂宜幸(2009)。限制式寫作教學方案增進國小學童寫作能力之行動研究。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基隆市。
    周文君(2002)。「多元智能統整-合作-反省思考」寫作教學對國小學童寫作態度與寫作表之影響。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邱景玲(2007)。鷹架式寫作教學對國小學童寫作成效影響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義烈(1990)。細說作文。臺北市:幼獅文化。
    林金慧(2004)國小低年級編序式寫作教學研究-以平安國小為對象。銘傳大學應用中文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秀雲(2010)心智繪圖教學法應用在讀寫結合之行動研究-以A國民小學四年級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語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胡秀美(2005)結合讀寫教學進行國小五年級限制式寫作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姜淑玲(1996)。「對話式寫作教學法」對國小學童寫作策略運用與寫作表現之影響。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張玉成(1993)思考技巧與教學。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張妙君(2004)。以圖畫故事書進行國小一年級提早寫作教學歷程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張玲霞(2006)。國語文別瞎搞。台北市:城邦文化。
    張德銳等(2007)。教育行動研究:實務手冊與理論介紹。臺北市:高等教育。
    張凱雯(2009)。社會互動的限制式寫作修改教學對國小學童修改能力及寫作品質之影響。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張新仁(1994)。著重過程的寫作教學策略。特教園丁,9(3),1-9。
    張惠卿譯(1991)Mortimer J.Adler著。如何閱讀一本書。臺北市:桂冠。
    莊淑娥(2006)五年級讀寫結合之教學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莊惠秀(2008)。提升國小五年級學生寫作能力之行動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文琪(2001)。全語言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童批判思考、寫作表現和學習內發動機的影響。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陳滿銘(2004)。作文教學指導。台北市:萬卷樓。
    陳諭蓁(2005)。曼陀羅創造性寫作教學方案對國小學生寫作表現、寫作態度、創造力的影響。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創造思考暨資賦優異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滿銘(2007)。新式寫作教學導論。臺北市:萬卷樓。
    郭麗華(1993)。走進寶山—怎樣寫景。台北:圖文。
    郭麗華(1993)。天池行—看遊記 學作文。台北:圖文。
    郭生玉、陳鳳如(1995)。整合性過程導向寫作教學法對國小兒童寫作品質及寫作歷程的影響。師大學報,40,1-35
    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國語課本第10冊。新北市: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國語課本第11冊。新北市: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教育部(201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童丹萍(2004)。嘉義縣市國民小學國語文寫作教學實施之調查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黃昆輝 (1979)。國民小學國語文教學績效之調查研究。師大教研所集刊, 21,230。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心理。
    黃秀莉(2004)。國民小學限制式寫作之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語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黃美虹(2010)。國小六年級實施心智繪圖融入讀寫結合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凱雯(2011)。國小三年級學生讀寫結合教學研究。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游婷媜(2010)。國小四年級記敘文續寫教學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語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裕貿(2011a.12.19)談應用文的讀寫教學講義。新竹市閱讀寫作研習。新竹市教師研習,新竹市教師研習中心。
    楊裕貿(2011b)議論文讀寫整合教學對國小學童閱讀與寫作成效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趙天儀(1999)。兒童文學與美感教育。臺北市:富春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圖書。
    蔡慧美(2008)。整合大量閱讀與寫作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鄭博真(1996)。台南市國民小學國語科作文教學現況調查研究。國語教育通訊,10,42-60。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
    歐陽菁菁(2012)。心智圖融入國小六年級學生議論文寫作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明松(2003)。結構性過程取向寫作教學對國小作文低成就學生寫作學習效果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劉嘉萍(2011)。整合歷程的限制式寫作教學對提升國小六年級學生寫作表現之成效。中原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市。
    賴東佑(2011)。體驗式寫作融入班刊製作對國小高年級學生寫作成效之行動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謝雯婷(2010)。國小六年級課文篇章結構之重構與讀寫結合教學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謝文忠(2011)。限制式寫作提升國小學童寫作能力之行動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顏福南(2006)。國小三年級學童實施限制式作文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英文部分
    Applebee, A.N. (1980). A Study of Writing in the Secondary School. Final Report. Urbana, IL: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English.

    Graham,S.&Perin,D.(2007).Writing next: Effective strategies to improve writing of adolescents in middle and high schools—A report to the Carnegie Corporation of New York. Retrieved from http://www.al I4ed.org

    Hayes, J. R. & Flower, L. (1980). Identifying the organization of writing process. In L. W. Gregg & E. R. Steinberg (Eds.), Cognitive process in writing(pp.3-50). Hillsdale, 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Read,S.(2010).A Model for Scaffolding Writing Instruction : IMSCI. Reading Teacher,64(1),47-52.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