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盈均
Lin,Ying-Chun
論文名稱: 新竹市公務人員數位學習推動現況、困境及因應策略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Dilemma and Coping Strategies of E-Learning Program launched for Government Officials and Employees of Hsinchu City
指導教授: 林志成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5
中文關鍵詞: 公務人員數位學習數位學習現況數位學習困境
外文關鍵詞: government officials and employees, e-learning, current e-learning situation, e-learning dilemma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新竹市公務人員參與數位學習之推動現況及困境,並據以發展因應策略,以做為縣市政府人事單位推動數位學習相關措施之參考。為達成上述目的,本研究以問卷調查為主要研究工具,並輔以訪談專任人事人員來進行實徵資料蒐集。問卷調查係以新竹市政府及所屬機關學校正式編制公務人員(含依法約聘僱人員)為研究對象。問卷經過預試分析修正後,合計發出620份,實際回收602份,其中有效問卷541份,無效問卷61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87.26%。問卷資料蒐集後,以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就所得資料加以分析討論。
    本研究所獲致之結論如下:
    一、除人事人員外,新竹市公務人員對於行政院人事行政局所訂定之公務人員數位學習推動方案相關內涵及新竹市政府推動公務人員數位學習計畫之相關措施較不瞭解。
    二、公務人員閱讀數位課程意願高昂,卻沒有足以引發其數位學習之動機。
    三、以新竹市政府而言,可謂擁有良好的資訊環境利基,多數同仁均具備電腦網路基礎操作能力。
    四、多數公務人員均認同人事單位提供之數位學習行政支援服務。
    五、工作場域影響學習者專心學習,且時間或家庭因素不能配合持續從事學習活動,導致數位學習無法完全滿足公務人員之學習需求。
    六、新竹市公務人員對文官e學院、e等公務園及地方研習e學中心等數位學習平台及課程滿意度頗高。
    七、數位學習情境因素影響最大原因為服務單位主管支持、工作量繁重等。
    八、數位學習平台本身頻寛已不造成學習阻礙,反是數位學習課程大多沒有提供後續支援性的服務,欠缺學習延續性。
    九、學習者意向因素以無法適應網路環境教學、對數位學習成效質疑影響最大。
    十、新竹市公務人員對自己使用電腦的能力具有信心,足以應付數位學習所需。
    依本研究數位學習困境因素調查及實地訪談結果,發展出數位學習困境因應策略如下:
    一、增強數位學習政策行銷,鼓勵同仁參與數位學習。
    二、結合終身學習組織學習,搭配實體課程教學機制。
    三、推動體驗數位學習活動,提升數位學習之認同感。
    四、整合數位學習平台介面,建置數位學習專屬網頁。
    五、增加數位學習激勵誘因,促進學習活動良性競爭。
    六、組成數位學習力讀書會,運用共讀關懷傳承知識。
    七、提升數位學習之成就感,提高學習成效正向循環。
    八、推動數位學習績優表揚,辦理學習成果觀摩交流。
    九、數位學習專業人才培育,專家講授數位學習實益。
    十、運用職能評鑑系統機制,提供客製化的數位課程。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作為縣市政府人事單位、公務人員及後續研究之參考。


    Abstract
    This research is aimed to explor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ilemma of engaging the e-learning program for government officials of Hsinchu City. In the conclusion, we hope to provide constructive recommendations for development of appropriate coping strategies as reference for the personnel units of various county and city governments in their implementation of relevant e-learning program. To attain the research goal, this research adopts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approach as major study tool, supported by interview on dedicated people of the personnel unit for collection of fact-finding evidence. The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samples officials and legal employees of agencies, institutions and schools within and under Hsinchu City government. After analysis, study and correction, a total of 602 questionnaire copies have returned (from a total of 620 copies issued). Among these returned questionnaires, 541 copies prove effective while 61 copies were invalid, constituting a return rate of 87.26%. The return questionnaires upon collection have gone through the statistics process of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sample value t test, and analysis on single factor variable.
    The conclusion has come up with the followings:
    1. Except for people of the personnel unit, the officials and employees of Hsinchu City government have neither understood clearly the relevant contents of E-learning Initiative mapped out and engaged by the Central Personnel Administration of Executive Yuan, nor understood clearly the relevant measures of e-learning program for officials and employees engaged by Hsinchu City government.
    2. Though their intentions remain pretty high, no incentive has ever been set in place for e-learning.
    3. Taking Hsinchu City government for example, it possesses a reasonably good informational environment and many colleagues are well equipped with the ability of operating basic computer internet/network.
    4. Most colleagues have agreed to the administrative support and service on e-learning provided by the personnel unit.
    5. The learning attitude of learners may be affected by the work place factors. Besides, the time and family factors cannot support a continuous learning activity. These have hindered the officials and employees from completely achieving their e-learning goal and satisfying their learning requirements.
    6. The officials and employees of Hsinchu City government have highly satisfied the learning platforms and courses provided by e-college, e-class officials and employees, and e local workshop and learning center.
    7. The support of immediate superior, and heavy workload have contributed greatly to the situational factors of e-learning.
    8. Although the learning platforms provide sufficient network broadband, no follow-up support service on most e-learning courses causes an interruption on continued learning.
    9. Learners’ adaptation to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class and suspicion on e-learning effectiveness contribute greatly to the success/failure of learning.
    10. The officials and employees of Hsinchu City government mostly have confidence to their operation ability of computer. They shall have no problem at addressing e-learning requirements.
    According to investigation of difficult factors and on-site interview, this research has developed the coping strategy for e-learning dilemma as follows.
    1. Enhance marketing e-learning policy and encourage colleagues’ participation in e-learning.
    2. Engage learning by fusing it into life long learning approach and combine with solid curriculum teaching mechanism.
    3. Push forward actual practice of e-learning and upgrade identification and accept e-learning.
    4. Integrate e-learning platform interface and establish a dedicated webpage for e-learning.
    5. Increase e-learning incentive and foster constructive competition on learning activity.
    6. Form study groups on e-learning ability and facilitate joint study and mutual concerns in order to better improve knowledge learning.
    7. Upgrade achievement sense on e-learning and increase positive circulation on learning effectiveness.
    8. Award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on engaging e-learning program and implement observation exchanges on learning efficiency.
    9. Cultivation of experts on e-learning and offer professional course-teaching class on e-learning benefits.
    10. Adopt functional evaluation system mechanism and provide digital curriculum under objective design.
    Lastly, specific recommendations of the research conclusion are proposed as reference for the people of personnel units of various county and city governments, officials and employees, and other follow-up researches.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待答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7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9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5 第一節 數位學習相關意涵與理論 15 第二節 數位學習影響因素之探討 31 第三節 數位學習的現況、趨勢與策略 50 第四節 數位學習教育訓練相關研究 73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81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說明 81 第二節 研究假設與對象 84 第三節 研究工具編製 90 第四節 實施流程 96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97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99 第一節 公務人員數位學習推動現況及困境之統計分析 99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與公務人員數位學習推動現況之分析 107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與公務人員數位學習困境因素分析 127 第四節 數位學習推動現況與困境之相關分析 144 第五節 訪談資料內容分析 151 第六節 綜合分析與討論 16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75 第一節 結論 175 第二節 建議 183 參考文獻 189 壹、中文部分 189 貳、英文部分 194 附 錄 197 附錄一 新竹市公務人員數位學習推動現況及困境調查問卷 【專家效度】 197 附錄二 指導教授推薦函 208 附錄三 專家內容效度─專家修正意見彙整表 209 附錄四 新竹市公務人員數位學習推動現況、困境及因應策略 訪談大綱初稿 224 附錄五 新竹市公務人員數位學習推動現況及困境調查預試 問卷 226 附錄六 新竹市公務人員數位學習推動現況及困境調查正式 問卷 234 附錄七 新竹市公務人員數位學習推動現況、困境及因應策略 正式訪談大綱 242 表 次 表1-1新竹市政府各單位暨所屬機關學校配置表 12 表2-1數位學習不同名詞之間的內涵 18 表2-2數位學習(e-learning)的內涵 19 表2-3數位學習優點與限制一覽表 25 表2-4學習理論與e-learning的運用 28 表2-5線上帶領及傳統學習之比較表 37 表2-6有關個人背景變項與學習行為的相關研究 38 表2-7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間的關係 42 表2-8成人學習障礙的層面 45 表2-9公務部門數位學習應用模式與案例 54 表2-10數位學習業者多元創新應用模式 54 表2-11行政院及所屬各機關公務人員數位學習推動方案 實施一覽表 66 表2-12公務機構數位學習網站 68 表2-13新竹市政府人事處所屬人事機構2008年推動數位學 習情形 71 表2-14數位學習應用於員工教育訓練相關研究摘要表 74 表2-15數位學習應用於員工教育訓練研究結果分析 79 表3-1新竹市政府公務人員配置表 86 表3-2新竹市政府專任人事機構配置表 86 表3-3受訪者資料一覽表 87 表3-4受試公務人員基本資料分析表 89 表3-5問卷初稿之題號分配表 90 表3-6問卷內容效度專家審核名單 91 表3-7數位學習推動現況層面極端組t檢定彙整表 92 表3-8數位學習困境層面極端組t檢定彙整表 94 表3-9待答問題統計方法一覽表 98 表4-1數位學習的頻率及平均時數敘述統計 102 表4-2數位學習推動現況之描述性統計分析表 103 表4-3數位學習困境因素之描述性統計分析表 106 表4-4不同機關學校形態公務人員數位學習推動現況各層面 變項差異分析摘要表 108 表4-5不同性別公務人員在數位學習推動現況各層面獨立樣 本 t 檢定分析摘要表 111 表4-6不同年齡公務人員數位學習推動現況各層面變項差異 分析摘要表 112 表4-7不同學歷公務人員數位學習推動現況各層面變項差異 分析摘要表 115 表4-8不同任職年資公務人員數位學習推動現況各層面變項 差異分析摘要表 117 表4-9不同職務公務人員在數位學習推動現況各層面獨立樣 本 t 檢定分析摘要表 119 表4-10不同官職等公務人員數位學習推動現況各層面變項 差異分析摘要表 121 表4-11不同業務相關程度公務人員數位學習推動現況各層面 變項差異分析摘要表 124 表4-12不同機關學校形態公務人員數位學習困境因素各層面 變項差異分析摘要表 128 表4-13不同性別公務人員在數位學習困境因素各層面上獨立 樣本 t 檢定分析摘要表 130 表4-14不同年齡公務人員數位學習困境因素各層面變項差異 分析摘要表 131 表4-15不同學歷公務人員數位學習困境因素各層面變項差異 分析摘要表 134 表4-16不同任職年資公務人員數位學習困境因素各層面變項 差異分析摘要表 136 表4-17不同職務公務人員在數位學習困境因素各層面上獨立 樣本 t 檢定分析摘要表 138 表4-18不同官職等公務人員數位學習困境因素各層面變項差 異分析摘要表 139 表4-19不同業務相關程度公務人員數位學習困境因素各層面 變項差異分析摘要表 142 表4-20數位學習推動現況各層面間之積差相關矩陣摘要表 146 表4-21數位學習困境因素各層面間之積差相關矩陣摘要表 147 表4-22數位學習推動現況各層面與數位學習困境因素各層面 間之積差相關矩陣摘要表 150 表4-23整體背景變項對數位學習推動現況及困境差異分析 一覽表 167 表4-24整體背景變項對數位學習推動現況各層面差異分析 一覽表 169 表4-25整體背景變項對數位學習困境因素各層面差異分析 一覽表 171 圖 次 圖1-1研究步驟流程圖 11 圖2-1政府各部會建置之網路學院示意圖 55 圖2-2數位典藏與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架構 60 圖3-1研究架構圖 82

    壹、中文部分
    e等公務員網站資料,2008年12月17日擷取自http://elearning.hrd.gov.tw。
    王詠宣(2002)。學校行政人員網路素養之研究─台灣藝術大學個案探討。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裕鈜(2007)。數位學習(e-learning)之內涵、應用與發展。人事月刊,44(3),36-41。
    王喬真(2005)。高中職教師數位學習態度之研究--以雲林縣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石岳峻、陳年興(2000)。建構式網路教學系統之設計準則,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研討會論文集,新加坡。
    江明修(2003)。公務訓練機構網路化訓練實施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2008)。綜整數位學習相關資訊及具體作法。2008年10月20日擷取自http://www.cpa.gov.tw/cpa2004/pftrain/EXTR8019P.html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網站資料,2008年12月20日擷取自http://www.cpa.gov.tw/。
    余民寧(1995)。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市:三民。
    余明助(2003),專業物流公司顧客服務能力、自動化程度、關係結構與其委託企業物流績效關係之研究,輔仁管理評論,11(1),102-103。
    吳定(2002),公共政策。台北:空大。
    吳清山(2002)。知識經濟與教育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吳清基、林天祐(2005)。教育新辭書。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李飛龍(2008)。2000-2006年台灣地區有關數位學習碩士論文之內容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業成(2001)。企業導入網路學習系統(e-learning)關鍵因素之探討。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李佳穗(2003)。數位學習平台對不同年資之員工學習成果探討-以國內某公司為例。銘傳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沈許真(2008)。公務人員自我導向學習傾向、網路素養與線上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周瑞貞(2007)。迎接e時代的來臨─談公務人員數位學習。研習論壇精選第1輯,地方治理的藍海策略,253-265。2008年10月20日擷取自http://www.cpa.gov.tw。
    孟繁宗(2006)。我國公務人員混成課程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國家事務與管理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孟繁宗(2006)。淺談數位學習與混成學習。人事月刊,43(4),21-32。
    拓樸產業研究所(2007)。掌握數位學習產業發展現況與趨勢。台北:拓樸產業研究所,19-23。
    林志成(2004h)。教育行政行動智慧的概念建構與實踐之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林孟鴻(2001)。應用歷程檔案建立網路學習輔助機制。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幸華、連麗真(2002)。導入線上學習的第e步。台北:漢智電子商務出版社。
    林弦逸(1998)。Internet遠距教學在自學上的應用。生活科技教育,31(7),31-36。
    林炯鈺(2004)。我國地方公務員參加e-learning之現況、阻礙因素及其意願之調查研究--以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地方行政研習中心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林榮彬(2001)。影響企業建構網路化訓練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奇賢(2004)。網路學習內容的設計與學習社群的經營。資訊融入教學之環境建置與應用專書,吳鐵雄編印,國科會科學教育研究果應用推廣計畫:NSC 92-2511-S-024-005,149-177.
    侯明順(2002)。企業推動電子化學習之研究。台灣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姜榮哲(2001)。網路化訓練環境學習成效之影響要素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洪明洲(2003)。數位學習的實施要件與效果。2008年10月20日擷取自http://www.rollsun.org/manager/discuss_manage_paper.asp?DocumentId=110
    洪榮昭(2004)。e-learning的發展與運用。台灣教育,631,2-10。
    范祥偉(2008)。運用數位學習推動錦囊,構築公部門數位學習新視界。人事月刊,47-3(277),33-37。
    計惠卿(2008)。從人力績效科技趨勢看公部門數位學習發展策略。2008年10月6日公部門數位學習發展策略與應用趨勢國際研討會簡報。
    徐新逸(2003)。數位學習課程發展模式初探。教育研究月刊,116,15-30。
    高悅婷(2003)。網路化訓練之關鍵成功因素─以資訊電子業為例。國立台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區衿綾(2006)。成人線上學習者自我調控學習與學習支援需求之關係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世民(2001)。在職碩士研究生的學習障礙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張志全(2002)。動機策略與電腦焦慮對國小六年級學生社會科網路學習動機的影響。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張春興(1998)。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梁峻晢(2004)。網路學習支援系統之建構及其與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許瑛峰(2008)。推動樂活數位學習─以台南市政府為例。研習論壇月刊,96,47-53。
    連俊智(2002)。九年一貫課程鄉土教學網路教材發展研究-以高雄縣市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連偉成(1998)。全球資訊網(WWW)使用者行為與時間分配之研究。長榮管理學院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縣。
    郭淑華(2006)。公務人員資訊素養與網路學習意願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區公所為例。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宇水(2004)。國民中小學教師參與線上課程的學習障礙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年興、石岳峻(2000),網路大學教學管理系統之探討,虛擬大學之組織與管理國際研討會演講論文。
    陳年興、楊錦潭(2006)。數位學習理論-理論與實務。台北:博碩。
    陳延澤(2004)。高科技產業中員工學習意願與知識分享程度之關係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陳金奇(2007)。我國地方政府公務人員參與數位學習態度與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俊彬、張博勛、宋美盈,數位學習對國家競爭力之影響,經濟部工業局-數位學習產業推動與發展計畫,2005年5月13日產業新聞。
    陳姿伶(2005)。中高階公務人員「e等公務園」線上學習經驗之剖析。公務人力發展中心游於藝雙月刊,49。2008年10月20日擷取自http://www.hrd.gov.tw/index.asp
    陳姿伶、陳姿容、岳修平(2006)。從創新傳播觀點探討公務員學習者的數位學習知覺效益研究。教學科技與媒體,77,4-20。
    陳建呈(2007)。國民中學數學科補救教學與數位學習現況應用之調查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課程與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國棟(2006)。我國數位學習發展願景與策略專訪。載於資策會編,2005-2006數位學習白皮書,台北: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辦公室。2008年10月20日擷取自http://www.elearn.org.tw/NR/exeres/6A611424-7294-47CA-986D-A3AB9CFD79DC.htm
    陳國輝(2003)。公務人員終身學習入口網站之研究。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梅芳(2004)。高雄縣國小教師參與e-learning的意願與障礙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景欣(1998),網際網路上群體學習環境之設計。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彭和妹(1992)。國立空中大學學生學習障礙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隔空教育論叢,5,183-222。
    曾小玲(2001)。企業推動e-learning模式之探討。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曾振富(2001)。利用網路科技輔助國小自然科「教」與「學」之研究:以台北市中正河濱公園自然生態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游玉梅(2002)。公部門的學習革命-線上學習概說。人事月刊,34(3),32-45。
    游玉梅(2007)。提升公部門訓練機構教學績效的有效策略~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個案教學法的運用。人事月刊,44(2),17-46。
    游寶達(2002)。e-learning 新紀元的到來。資訊與教育,89,1-9。
    黃竹韻(2004)。公務人員參與網路學習意願與障礙因素之研究:以台北市政府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貝玲(2000)。從線上學習的發展看企業線上訓練。電子化企業經理人報告,3,12-23。
    黃欣儀(2001)。影響中小學教師網路進修使用程度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曼容(2005)。公務部門發展數位學習課程之需求分析輔助手冊研發。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國禎(2006)。數位時代的學習契機與要素。研習論壇月刊,71,6-8。
    黃淑敏(2000)。電腦網路學習對學生學習成效之後設分析。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黃莉雯(2005)。數位學習管理系統與個人屬性對使用者滿意度之研究-以台灣知識庫數位學堂為例。台中健康暨管理學院國際企業學系碩 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黃富順(1989)。成人心理與學習。台北:師大書苑。
    黃富順(2000)。成人教育導論。台北:五南。
    黃富順(2003)。全球化與成人教育。成人教育雙月刊,71,2-12。
    楊國德(1996)。成人教育發展策略。台北:師大書苑。
    楊國德(2002)。全球化與網路學習。載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全球化與成人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楊國德(2002)。歐美國家網路學習的應用與發展趨勢。成人教育,67,9-20。
    楊淑如(2007)。影響數位學習之因素:互動性與知覺娛樂性。國立台北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淑芳(2004)。企業導入e-learning進行教育訓練相關學位論文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楊淑婉(2003)。學習評量方式與成人學習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楊傳蓮(2007)。成人非正規數位課程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楊曉強(2007)。屏東縣國民小學教師對線上研習態度之探討。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經濟部工業局(2003)。數位學習產業推動與發展計畫及「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總體規劃書(2003年至2007年)」。台北:經濟部工業局數位學習產業發展計畫專案委辦。
    詹金郁(2006)。台灣地區企業採用數位學習影響因素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詹惠雯(2006)。線上學習使用者自我認知學習成效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公務員資訊學習網」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鄒景平(2002)。宏觀e-Learning標準。網路通訊雜誌,137,62-67。
    鄒景平(2008)。當學習社群遇到web 2.0....。公務人力發展中心游於藝電子報,81。2008年12月20日擷取自http://epaper.hrd.gov.tw/81/EDM81-0502.htm。
    廖玉齡(2007)。成人學習動機、學習行為、學習機會與創新表現關係之研究-以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劉兆漢(2008,計畫主持人)。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結案評估報告。32-43;63-71。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辦公室。
    劉君毅(2007)。數位學習的現況與發展。研習資訊,24(4),117-122。
    劉惠如(1999)。整合式網路教學之教學設計與評量。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劉耀明(2007)。學習風格在數位學習環境中對學習成效及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蔡怡婷(2008)。高雄縣政府導入數位學習經驗分享。研習論壇月刊,96,54-58。
    蔡振地(2006)。國小教師在職進修網路數位學習現況與態度之調查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課程與教學碩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蔡德祿(2006)。平台工具技術發展現況。載於資策會編,2005-2006數位學習白皮書,298-308。台北: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辦公室。
    盧筱萍(2006)。資訊融入國小社會領域教學對不同認知風格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羅百萱(2007)。公部門數位學習成效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蘇益生(2003)。高雄市國小教師 e-learning 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貳、英文部分

    ASTD (American Society for Training & Development) (n.d.). Certified Professional in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CPLP). Retrieved July 31, 2008, from http://www.learningcircuits.org/glossary.html
    ASTD (American Society for Training & Development) (n.d.). E-learning Glossary. Retrieved July 22,2008, from http://www.learningcircuits.org/glossary.html
    ASTD, (2001) E-learning Glossary., from http://www.learningcircuits.org/glossary.html.
    ASTD, (2003). E-learning glossary. from http://www.learningcircuits.org/ASTD/Templates/LC/LC_OneBox. aspx?NRMODE=Published&NRORIGINALURL=%2fglossary&N RNODEGUID=%7bA1A2C751-7E81-4620-A0A3-52F3A90148EB%7d&NRCACHEHINT=NoModifyGuest#E.
    Bodner, G.M. (1986). Constructivism: A theory of knowledge.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63(10), 873-878.
    Cooper, C., & Bradshaw, R.A.. (1984). How green is youracademic climate? Check it out with Moss: A monitor ofstudent satisfaction. College and University, 59(3), 251-260.
    Cooper, W. H., & Richardson,(1986). Aj. Unfair comparisons.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1, 79-184
    Hall, B. (1997).Web-based training cook book. N. Y.:John Wiley & Sons.
    Hall, B. (1998).Faq About Web-Based Training.http://Www.Brandon-Hall.Com/Faq.Html.
    Hall, B. (2000). Executive summary of e -learning across the enterprise.
    Hopper, S. & J. Hannafin, (1991).The effects of group composition on achievement, interaction, and learning cooperative instruction. ETR & D, Vol.39, No.3,21-38.
    Hopper,S.& Hannafin,M.J. (1991).The effects of group composition on achievement, interaction,and learning efficiency during computer-based cooperative instruction.Educational Tes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39(3), 27-40.
    Jonassen, D.H. (1991). Evaluation constructivistic learning. Educational Technolgy, 31(9), 28-33.
    Knowles, M.S. (1990). The Adult Learner: A Neglected Species.(4th ed.). Huston: Gult.
    Lern(Learning Resources Network)(1998).Online education:Growingpresence and growing pains. Lifelong Learning Today,6(1), 6-7.
    Mevarech, Z. (1993). Who benefits from cooperative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 Vol.9,No.4,451-464.
    Mevarech, Z. R, (1993).Who benefits from cooperative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Journal of Education Computing Research, Vol.9, No4, 451-464.
    Passmore, D. L. (2000) . Impediments to adoption of web-based course delivery among university faculty. ALN Magazine, 4,(2).
    Piaget, J. (1974). The Child's Conception of Quantities. Translated from the Pintrich, P. R(1989)., “The dynamic interplay of student motivation and cognition in the college classroom”, In Ames, C. & Maehr, M. (Eds.), Advances in 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 Motivation - enhancing environments, Greenwich, CT: JAI, Vol. 6, 117-160.
    Relan, A., Gillani, B. G., (1997).Web-Based Instruction and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Web-Based Instruction, New Jersey, USA, 41-46.
    Reynolds, P. (2008). Yearning for e-learning? The pros and cons of the virtual classroom for your call center. Customer Inter @ ction Solutions, 27(1), 36-37.
    Roberts, B. (2008). Hard facts about soft-skills e-learning. HRMagazine, 53(1), 76-78.
    Rogers, C.R., (1969).Freedom to learn : A view of what education might become, Charles E. Merrill, Columbus Ohio.
    Roseberg, M. J.& C. I. Hovland, (1960). Attitude-Behavior Consistency in Children’s Responses to Television Advertising,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14.
    Rosenberg, M. J. (2001).E-learning: Strategies forDelivering Knowledge in the Digital Age. NY:McGraw-Hill Professional.
    Rossett, A.,The ASTD e-learning Handbook (2001): Best Practices, Strategies, and Case Studies for an Emerging Field, McGraw-Hill Companies.
    Tobin & Tippins. (1993). Constructivism as a referent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practice of constructivism in science education. edit by Vobin K NW, Washington.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