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戴志展
論文名稱: 團體性運動社團社會網絡之研究~以新竹縣某慢速壘球隊為例
指導教授: 張俊一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5
中文關鍵詞: 社會支持網絡休閒參與QAPMRQAP程度中心性中介中心性
外文關鍵詞: social support network, recreational participation, QAP, MRQAP, degree centrality, betweenness centrality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本研究之目的主要在於探討新竹縣某慢速壘球隊社會支持網絡與球隊事務網絡對其他休閒社會網絡參與的相關性。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社會網絡問卷」為研究工具,採立意抽樣,研究對象為新竹縣某一慢速壘球隊24名隊員,將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社會網絡分析之程度中心性、中介中心性、網絡密度、QAP相關分析、MRQAP迴歸分析等方法進行分析。結果發現:一、社會支持網絡、球隊事務網絡與其他休閒活動參與網絡的個人中心性較高者多為擔任過球隊幹部或球隊資深球員。二、球隊情感性社會支持網絡,訊息性社會支持網絡,工具性社會支持網絡,球隊事務網絡,兩兩之間的相關(QAP)均達顯著。三、社會支持網絡、球隊事務網絡對其他休閒活動參與網絡迴歸預測皆達顯著,其中以工具性社會支持網絡最高。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對後續研究者提出建議。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ocial support network, team affairs social network and other recreational social network of a slow pitch softball team in Hsinchu.
    This study was based on questionnaire survey as well as “social network questionnaire scale ”. The study took purposive sampling. 24 players in the slow pitch softball team participated in it. Descriptive statistics, degree centrality of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betweenness centrality, Network Density, Quadratic Assignment Procedure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quadratic assignment procedures tests were employed to analyze this data.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a.Social support network, team affairs social network and other recreational social
    network participated in social network, who had highly personal centrality were mainly the people who used to be a organizer or senior player of the team.
    b.Pairwise correlation (QAP, Quadratic Assignment Procedure) among the foure
    social network were verified.(emotional support network, informational support
    network, instrumental support network and team affairs social network)
    c.In MRQAP (Multiple regression quadratic assignment procedures) analysis, the
    regression result shows that four independent variables (emotional support network,
    informational support network, instrumental support network and team affairs social
    network) on with the other leisure activities network were dominant.

    Finally, the study concluded some suggestions from the results for the following researchers.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4 第五節 名詞界定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慢速壘球相關文獻 6 第二節 社會網絡與社會支持 9 第三節 社會網絡與休閒參與相關研究 2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3 第二節 研究流程 24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方式 25 第四節 研究工具 26 第五節 資料分析 2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32 第一節 基本資料分析 32 第二節 慢速壘球隊員間社會網絡分析 34 第三節 網絡相關分析(QAP) 68 第四節 社會支持網絡及球隊事務網絡對其他休閒活動參與網絡預測力 7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3 第一節 結論 73 第二節 對後續研究之建議 75 參考文獻 76 中文文獻 76 英文文獻 80 附錄 82 附錄一 慢速壘球隊社會網絡互動調查問卷 82

    中文文獻
    方曉琪(2009)。社會網絡中心性對學習成效之影響─以輔大某課程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臺北縣。
    王仕圖(2000)。個人社會支持的網絡結構:以快速成長的郊區社區為例。台灣社會學刊,23,141 -178 。
    王敏華(2008)。五專一、二年級學生同儕社會網絡、社會心理因素與身體活動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柏森(2009)。慢速壘球參與者之參與動機、團隊凝聚力與社會支持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王夏潔與劉紅麗(2007)。基於社會網路理論的知識鏈分析。情報雜誌,2,18-21。
    王大領(2010)。業餘慢速壘球隊參與者參與動機、組織承諾與教練領導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立德大學,臺南市。
    王炳成與李洪偉(2010)。基於社會網絡分析的大學生諮詢、信任與友誼關係研究。西南教育論叢,55,24-29。
    古志銘、林宏恩與陳文貞(2010)。大學院校生運動社會支持量表之編製。島嶼觀光研究,2(4),80-101
    江書杰(2008)。瑜珈參與者自覺健康狀況、社會支持與流暢體驗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大葉大學,彰化縣。
    任慶宗與劉士銘(2006)。組織成員社會網絡互動對知識資源交換之影響。國防管理學報,27(2),131-141。
    林子雯(2000)。成人學生角色扮演、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正修學報,13,269-290。
    呂寶靜(2000)。老人朋友網絡支持功能之初探。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4,43~90。
    林政輝(2007)。慢速壘球休閒運動者之運動動機、參與行為與運動用具消費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大葉大學,雲林縣。
    林佳慧(2009)。長跑運動俱樂部會員參與動機和社會支持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國立臺東大學,台東市。
    林芳苓(2009)。資訊教師知識分享與其潛在社會網路。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銘捷(2009)。知識分享社會網路之探討:以醫師專業知識為例知識分享社會網路之探討:以醫師專業知識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南華大學,嘉義縣。
    林昕翰與畢璐鑾(2010)。社區大學舞蹈課程休閒效益之研究-以台北市社區大學為例。大專體育,107,8-16。
    林盈廷(2011)。社交網路遊戲對使用者社會網絡及線上人際互動之影響-以Facebook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吳英偉、陳慧玲(譯)(1996)。休閒社會學:五南。(Stokowski, P. A, 1996)
    吳思怡(2011)。社會網絡及社會交換對知識分享行為的影響-社會認知理論觀點。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吳上宏(2011)。羽球參與者之社會網絡與休閒行為-以桃園縣基層教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宋麗玉(2002)。社會支持網絡、壓力因應與社會網絡處遇,於社會工作理論-處遇模式與案例分析。台北:洪葉。
    何振成(2011)。數位媒體團隊之知識分享:社會網絡分析觀點。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元智大學,桃園縣。
    邱文彬(2011)。社會支持因應效果的回顧與展望。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11(4),311-330。
    余玥林(2004)。單車活動參與者的目標取向、社會支持和休閒型態對休閒效益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韋磊(2009)。淺談我國慢速壘球運動發展過程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真理大學,臺北縣。
    韋磊(2010)。台中地區參與慢速壘球運動現況之研究。勤益人文社會學刊,2,221-232。
    胡馨尹(2011)。大一新生的線上及線下同儕社會網絡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世新大學,臺北市。
    翁順裕( 2007)。從社會網絡分析觀點探討技術的趨同性—以保險商業方法專利為例。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郭香雲、黃崇儒與葉良志(2005)。團隊文化、運動員特徵與運動自信心來源的關係。大專體育學刊,7(3),175 -188。
    郭珮怡(2008)。高科技產業員工社會支持與幸福感 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翁振益、林若慧、劉士豪(2008)。以社會支持調適第一線員工的工作-非工作衝突與提昇生活品質。管理與系統,15(3),355-376。
    陳榮德(2004)。組織內部社會網絡的形成與影響:社會資本觀點。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陳子逸(2008)。慢速壘球運動參與者的休閒參與動機、自由時間管理及休閒滿意度之研究─以台灣北部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南華大學,嘉義縣。
    陳怡穎(2011)。社會網絡與休閒運動參與行為關係之研究-以羽球自發性運動社團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張孝銘與高俊雄(2001)。休閒需求與休閒阻礙間之相關研究──以彰化市居民為實證。體育學報,30,143-152。
    張火燦、劉淑寧(2002)。從社會網絡理論探討員工知識分享。人力資源管理學報,2(3),101-113。
    張俊一(2008)。探索老年人的運動休閒經驗-社會網絡取向的質性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大學,桃園縣。
    張智傑、李城忠(2010)。樂活族休閒涉入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7(2),111-131。
    章宏智(2007)。國家運動選手訓練中心選手運動社會支持因素對運動價值觀之影響。北體學報,15,29-39。
    曾竹寧(2000)。老人長期照護服務非正式支持系統之探討於鄭讚源主編之新台灣社會發展學術叢書-長期照護篇。台北:允晨。
    黃永賢(1993)。慢速壘球擊遠擊準和打擊能力之研究。成大體育,29,41-45。
    黃毅志(1998)。社會階層、社會網絡與心理幸福。臺灣社會學刊,21,171-210。
    黃茜莉(2002)。技職院校護生社會支持、運動資源與運動行為相關性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台北市。
    黃俐婷(2003)。家庭支持的結構與功能分析。社區發展季刊,103,144-157。
    黃俐婷(2003)。探討青少年接受到的社會支持。社區發展季刊,103,144-157。
    黃仁峰(2003)。老榮民鄰里社會網絡支持、社區意識與台灣地區意識關係之研究—以高雄縣、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南華大學,嘉義縣。
    黃俊傑、康正男(2006)。台灣慢速壘球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之探討。臺大體育,44,89-96。
    黃俊傑、陳建利與何國龍(2006)。慢速壘球運動參與者參與動機之研究-以臺中市為例。北體學報,14,200-208。
    黃俊傑、黃俊彥(2007)。大專學生參與慢速壘球運動動機之研究。運動知識學報,4,157 -163。
    黃玉青(2010)。國小躲避球運動代表隊選手社會支持、參與動機及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黃俊傑(2010)。大學生參與慢速壘球運動動機之研究-以台中縣市大專院校爲例。運動休閒餐旅研究,5(1),1-22。
    傅仰止(2009)。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休閒的社會性與休閒滿意。臺灣社會學刊,42,55-94。
    程祈斌(2007)。全國中等學校橄欖球校隊選手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巿立體育學院,台北市
    梁澤芳(2005)。慢速壘球運動員慢壘運動參與現況及阻礙因素之研究-以雲林縣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大葉大學,雲林縣。
    賴子敬(2003)。台中市高爾夫參與者參與動機和參與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
    賴富國(2008)。台南縣慢速壘球運動參與者參與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縣。
    葉憲清(1998)。體育教材教法。臺北市:正中。
    葉美智(2009)。社區林業之社會網絡分析—以南投縣國姓鄉猴洞坑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市。
    鄭學駿(2011)。使用社會網絡分析方法探討政府推薦的台灣旅遊路線。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中華大學,新竹市。
    廖雪如(2007)。臺北市新移民會館對新移民社會網絡及生活適應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世新大學,臺北縣。
    熊瑞梅(1995)。社會網絡的資料蒐集、測量及分析。中央研究院,台北市。
    劉軍(2004)。社會網絡分析導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劉晊華(2008)。涉入程度、球隊認同對球迷對於職業球隊周邊產品之知覺價值與購買意圖之影響-以台灣地區之NBA 球迷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
    潘國峰(2008)。社會支持對高中優秀運動員持續參與競技運動意圖之效應-以壓力緩衝模式為基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大學,桃園縣。
    蔡葉榮(1991)。淺談慢速壘球。華夏學報,25,955-958。
    蔡尚勳(2007)。深度休閒中的資訊活動:以業餘街舞者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公立臺灣大學,台北縣。
    蔡佳和(2009)。基隆市國小學童運動團隊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蕭佳修等(2005)。大葉大學不同職等教師休閒運動參與類型、動機、阻礙因素及需求之分析探討。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1(2),33-44。
    羅家德(1997)。為什麼矽谷能擊敗一二八公路區:以人際關係網絡觀點探討網絡式組織的優勢。中山管理評論,5(2),287-314。
    羅家德(2005)。社會網絡分析講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英文文獻
    Barrera, M. J. Sandler , I. N. Ramsey , T. B. (1981). Preliminary development of a scale of social support: Studies of college students.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9, 435- 447
    B.Stokowskik, P. A. (1994). Leisure in society:A network structural perspective. London:Mansell Published.
    Burt, R. S. (1992). Structural holes: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erkman, L. F., Glass, T., Brissette, I., & Seeman, T. E. (2000).From social integration to health: Durkheim in the new Millennium.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51(6), 843-857.
    Caplan, G. (1974). Support systems and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 Lectures on concept development. New York: Basic Books.
    Cobb, S. (1976). Social support moderator of life stress. Psychosomatic Medicine, 38(5), 300-314.
    Daniele Bondonio (1998). Predictors of accuracy in perceiving informal social networks. Social network, 20(4) 301-330.
    Driver, B. L., & Bruns, D. H. (1999). Concepts and uses of the benefits approach to leisure. In Jackson, E. L. & Burton, T. L. (Eds.), Leisure Studies, (pp. 349-368).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Inc.
    Emirbayer, M. & Goodwin, J. (1994), Network analysis,culture,and the problem of agency.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9(6), 1411-1454.
    Kahn, L., & Antonucci, T. E. (1980). Convoysover the life course: Attachment, roles, and social support.
    Baltes, P. B. & Brim, O. G. Jr. (Eds.), Life span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pp. 383­405). New York: AcademicPress.
    Knoke, D., & Kuklinski, J. H. (1982). Network Analysis. Beverly Hills:Sage Publication.
    Mitchell, J. C. (1969), Social networks and unban situations. Manchester: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Press.
    Ragheb, M., & Griffith C. (1982), The contribution of leisure participation and leisure satisfaction of older pers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4(1), 295-306.
    Hanson, S. & Isacsson S.-O. (1992). Social network, social support and regular 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y in Elderly Men: A Population Study of Men Born in 1914, Malmo, Sweden. Eur J Public Health, 2(1), 16-23.
    Seeman, T. E., & Berkman, L. F. (1998).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network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socialsupport in the elderly: Who provides support.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26(7) 737-749.
    Tiziana Casciaro, Kathleen M. Carley & David Krackhardt (1999). Positive affectivity and accuracy in social network perception. Motivation and Emotion , 23(4), 285-306.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