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雅筠
Ya-yun Huang
論文名稱: 國民小學學校課程願景決定與踐行研究-以標竿一百為例
The Study of School Curriculum Vision Decision and Action in elementary schools - The Case of Benchmarking 100
指導教授: 鄭淵全
Yen-chuan Cheng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6
中文關鍵詞: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學校課程願景決定學校課程願景踐行標竿一百
外文關鍵詞: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school curriculum vision decision, school curriculum vision action, Benchmarking 100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標竿一百學校課程願景決定之相關因素,及學校依課程願景踐行的情況。為達此目的,依據文獻探討分析,自編「學校課程願景決定因素與踐行調查問卷」,以標竿100學校47位校長作為研究對象,有效問卷39位,主要運用描述統計、t檢定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統計分析。歸納本研究分析之結果,獲致以下結論:

    一、標竿一百學校決定課程願景優先考慮項目為校長的教育理念、教師的課程專業能力、學生適應未來的能力、學校可供運用的設備與資源、組織氣氛、學區特性、社會文化變遷及趨勢、教育機會均等之理念。
    二、不同的校長年齡、校長年資對學校課程願景決定因素有顯著差異。
    三、不同的校長年齡、現任校長年資對課程願景踐行有顯著差異。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the necessary elements about school curriculum vision decision and the actual practice of action in elementary schools - The Case of Benchmarking 100.
    A questionnaire of “The School Curriculum Vision Decision and Action” was administered to a sample of 47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 in the case of benchmarking 100;39(82.98%)were valid. Data was analyzed with SPSS us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and one-way ANOVA.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ings:

    1.The items of curriculum vision that were considered priority by the Benchmarking 100 school were principal educational principle, teacher course professionalisms, the future adapted abilities of students, school equipments and resources, organizational climate, school background, socio-cultural change,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2.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different age and seniority of principals about school's curriculum vision decision.
    3.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different age and current seniority of principals about school's curriculum vision.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課程決定理論 9 第二節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理論 17 第三節 學校課程願景決定因素的相關研究 3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3 第二節 研究假設 46 第三節 研究對象 48 第四節 研究工具 51 第五節 資料處理 55 第四章 研究分析與討論 57 第一節 學校課程願景決定因素探討 57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對學校課程願景決定因素之差異分析 69 第三節 學校課程願景踐行的現況 79 第四節 發展學校課程願景困境 9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3 第一節 結論 93 第二節 建議 97 參考文獻 101 中文部分 101 英文部分 105 附錄 附錄一 學校課程願景決定因素與踐行調查問卷(專家) 107 附錄二 建構專家效度問卷修正意見字彙整理表 116 附錄三 學校課程願景決定因素與踐行調查問卷(正式) 123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白雲霞(2003)。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理論、模式。台北:高等教育。

    朱湘慈(2003)。國民小學校長課程領導成效評估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江連君(2002)。偏遠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以嘉義縣大湖國小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何俊青(2004)。九年一貫課程實施的理想與實際-國小教師知覺的觀點。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7(1),頁79-110。

    吳清山(1989)。課程決定的理論探討。教育與心理研究,12,頁199-229。

    吳清山(1999)。推行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學校行政配合之探究。教育研究資訊,7(1),14-21。

    吳清山、林天祐(1999)。學校本位課程。教育資料與研究,28,74。

    林佩璇(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個案研究:台北縣鄉土教學活動的課程發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建昌(2002)。台北市國民小學學校願景發展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台北。

    徐麗棻(2004)。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困境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高新建(1991)。國小教師課程決定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高新建(1998)。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立論基礎與理想情境。載於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編:八十七學年度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頁305-339),台北市。

    高新建(1999)。營造學校本位課程的有利情境。教師天地,101,頁25-31。

    高新建(2000a)。課程願景的訂定。課程與教學通訊,4。台北:台市立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中心。

    高新建(2000b)。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意涵與實施。載於歐用生、莊梅枝(主編),邁向課程新紀元(二)-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工作坊資料集(頁18-44)。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高新建(2004)。落實的課程願景或美麗的課程幻影:發展以學習者為中心的高品質國民中小學課程。課程綱要實施檢討與展望,1,41-104。

    高新建、許信雄、許銘欽、張嘉育(編輯)(200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手冊。台北:教育部。

    張嘉育(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配合工作計畫。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許有鐘(2002)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個案研究─以台中市一所國民小學為例。國
    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許毓娟(2004)。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運作實際之研究─以大學與小學合作之深耕計畫個案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正忠(2003)。學校本位特色課程目標決定之因素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陳金粧(2003)。學習型學校願景之構築與實踐:以東莞台商子弟學校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陳思筠(2004)。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校本課程發展與實施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麗莉(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以屏東縣仕絨國小為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游淑燕(1993)。國民小學教師課程決定權取向及其參與意願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子騰(2005)。我國科技大學課程決定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光雄(1996)。課程與教學。台北:師大書苑。

    黃旭鈞(2002)。國民小學校長課程領導模式建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台北:東華。

    黃政傑(1999)。課程改革。台北:漢文。

    黃炳煌譯(1981)。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台北:桂冠。

    黃雅瑛(2001)。國小教師課程決定及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調查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楊龍立(2001)。學校為本課程:設計與探討。台北:五南。

    詹見平(2002)。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研究-以台中縣「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劉逸民(2004)。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歷程與困境-苗栗縣網絃國民小學童詩發展之個案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歐用生(1985a)。課程發展模式探討。高雄:復文。

    歐用生(1985b)。課程發展的基本原理。高雄:復文。

    歐用生(1989)。社會科教學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4)。課程發展的基本原理。高雄:復文。

    歐用生(1999)。落實學校本位的課程發展。國民教育,39(4),2-7。

    蔡宗河(2000)。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以一所國小圖書館利用教育之個案研究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清田(1999a)。課程設計:理論與實際。台北:五南。

    蔡清田(1999b)。九年一貫國民教育課程改革與教師專業發展之探究。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之展望,136-187。臺北:揚智。

    蔡清田(2002)。學校整體課程經營:學校課程發展的永續經營。台北:五南。

    蔡清田(2003)。學校層次課程規劃與學校整體課程發展。教育資料與研究,51,頁1-9。

    蔡清田(2005)。課程領導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台北:五南。

    鄭淵全(2005a)。學校課程發展策略與實踐之探究。教育學刊,24,頁23-46。

    鄭淵全(2005b)。國小校長課程領導問題分析與決策略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師專題研究研究報告,未出版,新竹。

    盧美貴(2000)。啐啄同心─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領導及其配合措施。輯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編,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工作坊資料集-邁向課程新紀元(二)(242-278頁)。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謝寶梅(2000)。統整課程之設計。載於台中師院初教系編印,學校本位統整課程發展暨行動研究之理念與實務,頁1-13。台中:台中師院初教系。

    簡良平(2001)。中小學學校課程決定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台北。

    簡良平(2003)。學校課程決定理論與實證。臺北:師大書苑。

    簡良平、甄曉蘭(2001)。學校自主發展課程之相關因素分析。教育研究集刊,46,頁53-80。

    二、英文部分

    Bridges, E. M.(1994). A model for shared decision making: The school principalship.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3,49-61.

    Doll, R. C.(1996). Curriculum improvement: Decision making and process(9th ed). Needham Heights, Massachusetts: Allyn and Bacon.

    Eggleston, J.(1980).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Britain:A collection of case studies. 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

    Eisner, E. W. (1979). Humanistic trends and the curriculum field, In P. H.Taylor (Ed.): New directions in curriculum studies , London The FalmerPress.

    Furumark, A. M.(1973). A Swedish approach to decentralized curriculum innovation. OECD/CERI, mimeographed.

    Goodlad , J. I. (1979). Curriculum inquiry. New York:McGray-Hill.

    Kelly, A.V. (1989) The curriculum: 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 Paul Chapman.

    Lashway, L. (1997). Visionary leadership. ERIC Digest, 110.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02643)

    Marsh, C. J., & Willis, G. (1999). Curriculum alternative approaches, ongoing issuses(2nd ed.).New Jersey: Prentice-Hall.

    Marsh, C., Day, C., Hannay, L., & McCutcheon, G. (1990). Reconceptualizing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OECD (1979).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France: OECD.

    Sabar, N. (1985).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Reflections from an international seminar.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17(4), 452-454.

    Sabar, N.(1991).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Lawey, A. (ed), The Internatioanl Encyclopedia of Curriculum. pp.367-371.

    Saylor, J.G., & Alexander , W. M. (1966). Curriculum planning for modern schools. NY:Holt, Rinehart & Winston.

    Skilbeck, M. (1976)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J. Walton & Welton (Eds) , Rational curriculum planning: Four case studies. London: Ward Lock Educational.

    Sturman, A. (1990). Curriculum decision-making at the school level. In J. Chapman(Ed.), School-based decision-making and management (pp.279-297). Falmer.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