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詹閔旭
論文名稱: 跨界地方認同政治:李永平小說(1968-1998)與台灣鄉土文學脈絡
指導教授: 邱貴芬
陳建忠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文學研究所
Taiwan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8
中文關鍵詞: 跨界地方認同李永平台灣鄉土文學在台馬華文學離散在地性在地知識驅地論述大河小說落後時間性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跨界地方認同政治:李永平小說(1968-1998)與台灣鄉土文學脈絡》主要處理跨界地方認同政治的運作與形構,並以在台馬華文學代表作家李永平為切入點,討論跨界離散作家與在地社群地方界限的反覆協商,並如何驅動離散作家逐漸趨向地方的認同走向。本論文亦與李永平前行研究有所對話。以往討論離散認同往往強調離散作家與原鄉的不斷回返,這樣的討論模式也使得李永平的相關研究不出馬華文學論述所設下的典範框架(中國性、南洋性),這本碩士論文則試圖轉移目光,鎖定在李永平與新居地(台灣)的種種認同難題,以及作家如何突破認同難題的嘗試,試圖另闢作家研究新的向度。論文第二章關心《吉陵春秋》如何涉入台灣鄉土文學反西化的辯證,並拓展離散敘事與時間議題的辯證。第三章討論《海東青》、《朱鴒漫遊仙境》重層複雜的多元民族敘事如何標舉出作家的歷史想像位置,又如何形成與本土派有別的中國民族主義大河小說。第四章側重李永平來台後小說場景的驟變,如何呼應了小說家地方認同的焦慮和驅力,進而勾勒出以在地知識趨近地方的文本實踐,形構出跨界地方認同的特殊性:驅地論述。驅地論述主要概念有二:首先,在地性對異鄉人而言,具有一定程度的欲望焦慮來源,吸引異鄉人取得在地性認可;其次,在地性可透過在地知識的習得和展演加以贖回,這卻不表示在地性可以絕對取得;最後,源於以上兩點,跨界在地認同是一種看似接近又不斷延異的狀態,一種反覆進行的動態認同過程。簡言之,這是一本討論離散跨國主義的在地性如何生成之論文。

    此外,我在整本論文裡談的是離散作家由下而上的地方輸誠運動,隱而不發卻清楚指出來的是地方如何由上而下地透過機制運轉,將某種地方性強加於地方意識的凝聚:我表面說的是離散作家如何與地方協商,暗地裡說的,反而是地方如何去處理地方內文化差異的議題。文化差異是目前全球化時代人口快速且便利流動之下,勢必難以迴避,也必須處理的異己課題。


    摘要 i 序:異鄉人的我們 ii 目錄 iv 第一章 緒論:跨界文學生產與地方認同政治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4 (一)作家訪談 (二)前行研究整理 第三節 研究範疇 10 (一)離散敘事 (二)界限想像 (三)鄉土文學 (四)反西化 第四節 章節安排 17 第二章 《吉陵春秋》的時間與離散敘述 21 第一節 前言 21 第二節 中國果報觀的滲入 23 第三節 循環時間觀與反西化 27 第四節 鄉土再現與離散敘述 32 小結 35 第三章 《海東青》、《朱鴒漫遊仙境》的重層民族敘事 37 第一節 前言 37 第二節 大河小說與歷史詮詮釋權 39 第三節 「家」與「非家」的辯證:兩組民族敘事 42 (一)西方vs.中國 (二)中國vs.台灣 (三)南洋記憶與日本記憶 小結 55 第四章 地方認同政治的演變與策略 57 第一節 前言 57 第二節 以在地知識驅近地方 58 第三節 小說場景轉換與地方認同的形構 62 (一)從《拉子婦》到《吉陵春秋》 (二)從《吉陵春秋》到《海東青》、《雨雪霏霏》 第四節 作家屬性與台灣文學史書寫 65 小結 69 第五章 結論:地方內的落後時間性與差異空間 71 第一節 前言 71 第二節 從落後時間性談起 72 第三節 落後時間性與國族主義 74 第四節 地方內的差異空間 76 第五節 介入地方與重寫地方性 80 參考書目 83 附錄:李永平訪談 91

    Ahmad, Aijaz. (1995). “The Politics of Literary Postcoloniality.” Race & Class, 36(3), 1-20.
    Ang, Ien. (1998). “Can One Say No to Chineseness? Pushing the Limits of the Diasporic Paradigm.” Boundary 2, 25(3), 223-242.
    Appadurai, Arjun. (1996). “The Production of Locality.” Modernity at Large: Cultural Dimensions of Globalization. Minneapolis: U of Minnesota P.
    Ashcroft, Bill, Gareth Griffiths, & Helen Tiffin. (Eds.). (1995). The Post-Colonial Studies Reader. London: Routledge.
    Bakhtin, Mikhail Mikhailovich. (1981). “Epic and Novel: Toward a Methodology for the Study of the Novel.” The Dialogic Imagination: Four Essays. Michael Holquist. (Ed.). Caryl Emerson, & Michael Holquist. (Trans.). Austin: U of Texas P.
    Balibar, Etienne. (1994). “Fichte and the Internal Border: On Addresses to the German Nation.” Masses, Classes, Ideas: Studies on Politics and Philosophy Before and After Marx. James Swenson. (Trans). New York: Routledge.
    ——— (2004). We, The People of Europe. James Swenson. (Trans.). Princeton & Oxford: Princeton UP.
    Barthes, Roland. (1977).”From Work to Text” Image, Music, Text. Stephen Heath. (Trans.). New York: The Nonnday P.
    Bhabha, Homi K. (1994). The Location of Cultur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Bradbury, Malcolm, & McFarlane, James. (1976) “The Name and Nature of Modernism.” In M. Brandbury, & J. McFarlane. (Eds.). Modernism. Harmondsworth: Penguin.
    Chakrabarty, Dipesh. (1996). “Postcoloniality and the Artifice of History: Who Speaks for “Indian” Pasts?” In Padmini Mongia. (Ed.). Contemporary Postcolonial Theory: A Reader. New York: Arnold.
    Chang, Yvonne Sung-sheng.(1993). “Appropriations of Literary Modernism.” Modernism and the Nativist Resistance. Durham & London: Duke UP.
    Chatterjee, Partha. (1993). “The Colonial State.” The Nation and its Fragments: Colonial and Postcolonial Histories. Princeton: Princeton UP.
    Chun, Allen. (2001). “Diasporas of Mind, or Why There Ain’t No Black Atlantic in Cultural China.” Communal/Plural, 9(1), 95-109.
    Clifford, James. (1997). “Diasporas.” Routes: Travel and Transl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P.
    Copjec, Joan. (1994). “Sex and Euthanasia of Reason.” Read My Desire: Lacan against the Historicists. Cambridge & London: MIT.
    Dirlik, Arif. (1998). “Introduction: Pacific Contradictions.” In Arif Dirlik. (Ed.). What is in a Rim?: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the Pacific Region Idea. Lamham, Maryland: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 (2001). “Place-Based Imagination: Globalism and the Politics of Place.” In Roxann Prazniak, & Arif Dirlik. (Eds). Places and Politics in an Age of Globalization. Lanham: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 (2002). “Literature/Identity: Transnationalism, Narrative and Representation.” The Review of Education, Pedagogy, and Cultural Studies, 24(3), 209-234.
    Ertuğrul, Suna. (2003). “Belated Modernity and Modernity as Belatedness in Tutunamayanlar.” The South Atlantic Quarterly, 102(2/3), 629-645.
    Fanon, Franz. (1967). Black Skin, White Masks. Charles Lam Markmann. (Trans.). New York: Grove Weidenfeld.
    Featherstone, Mike. (1993). “Global and Local Cultures.” In John Bird, Barry Curtis, Tim Putnam, & Lisa Tickner. (Eds.). Mapping the Futures: Local Cultures, Global Change.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Foucault, Michael. (1986). “Of Other Spaces.” Diacritics: A Review of Contemporary Criticism, 16(1), 22-27.
    Gilroy, Paul. (1993). “The Black Atlantic as a Counterculture of Modernity.” The Black Atlantic. Cambridge: Harvard UP.
    Gray, Stephen. (1986). “A Sense of Place in the New Literatures, Particularly South African.” In Peggy Nightingale. (Ed.). A Sense of Place in the New Literatures in English. St. Lusia: U of Queensland.
    Guarnizo, Luis Eduardo, & Smith, Michael Peter. (2003). “The Locations of Transnationalism.” Michael Peter Smith, & Luis Eduardo Guarnizo. (Eds.). Transnationalism from Below. New Brunswick & London: Transaction Publishers.
    Guha, Ranajit, & Spivak, Gayatri Chakravorty. (Eds.). (1988). Selected Subaltern Studies. New York: Oxford UP.
    Hall, Stuart. (1996). “Introduction: Who Needs Identity?” in Stuart Hall, & Paul du Gay. (Eds.). Questions of Cultural Identity. London: Sage P.
    Harcourt, Wendy. (2001). “Rethinking Difference and Equality: Women and the Politics of Place.” In Roxann Prazniak, & Arif Dirlik. (Eds.). Places and Politics in an Age of Globalization. Lanham: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Harvey, David. (1989). “The Time and Space of the Enlightenment Project.” 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 Oxford : Blackwell.
    ——— (1990). "From Space to Place and Back again: Reflections on 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 in John Bird, Barry Curtis, Tim Putnam, & Lisa Tickner. (Eds.), Mapping the Futures: Local Cultures, Global Change. London: Routledge.
    Horkheimer, Max, & Adorno, Theodor. (1972). Dialectic of Enlightenment. New York: Seabury.
    Lau, Joseph S. M. (1981). “The Tropics Mythopoetized: The Extraterritorial Writing of Li Yung-p’ing in the Context of the Hsiang-t’u Movement.” Tamkang Review, 12(1), 1-26.
    Lee, Leo Ou-fan. (2000). “Time and Modernity in 20th-Century China: Some Preliminary Explorations.” Tamkang Review, 30(4), 67-92.
    Lovell, Nodia. (1998). “Introduction: Belonging in Need of Emplacement?” in N. Lovell. (Ed.). Locality and Belonging. London & New York: Rouledge.
    Massey, Doreen. (2005). “Making and Contesting Time-Spaces.” For Space. London: Sage.
    Mignolo, Walter. (2000). “(Post)Occidentalism, (Post)Coloniality, and (Post)Subaltern Rationality.” In Fawzia Afzal-Khan, & Kalpana Seshadri-Crooks. (Eds.). The Pre-Occupation of Postcolonial Studies. Durham & London: Duke UP.
    Montrose, Louis. (1991). “The Work of Gender in the Discourse of Discovery.” Representations 33, 1-41.
    Nancy, Jean-Luc. (1993). "Finite History." The Birth of Presence. Brian Holmes & others. (Trans.). Stanford: Stanford UP.
    Ong, Aihwa, & Nonini, Donald. (Eds.). (1997). Ungrounded Empires.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Modern Chinese Transnationalism. London: Routledge.
    Ricoeur, Paul. (1992). Oneself as Another. Kathleen Blamey. (Trans.). Chicago & London: The U of Chicago P.
    Robertson, Roland. (1995). “Glocalization: Time-Space and Homogeneity-Heterogeneity.” In Mike Featherstone, Scott Lash, & Roland Robertson. (Eds.). Global Modernities. London: Sage.
    Safran, William. (1991). “Diasporas in Modern Societies: Myth of Homeland and Return.” Diaspora, 1(1), 83-99.
    Saussure, Ferdinand de. (1966).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 Wade Baskin. (Trans.).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Spivak, Gayatri Chakravorty. (1988). “Can the Subaltern Speak?” in Carey Nelson, & Lawrence Grossberg. (Eds.). Marxism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Wheatsheaf.
    ——— (1996). “Subaltern Talk: Interview with the Editors(1993-94).” In Donna Landry, & Gerald MacLean. (Eds.). The Spivak Reader.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Tölölyan, Khachig. (1991). “The Nation-State and Its Others: In Lieu of a Preface.” Diaspora, 1(1), 3-7.
    Tu, Wei-ming. (1991). “Cultural China: The Periphery as the Center.” Daedalus, 120(2), 1-32.
    White, Hayden.(1987). “The Value of Narrativity in the Representation of Reality.” In The Content of the From: Narrative Discourse and Historical Representation. Baltmore and London: The Johns Hopkins UP.
    Williams, Raymond. (1989). ”Metropolitan Perceptions and the Emergence of Modernism.” The Politics of Modernism: Against the New Confromists. London and New York: Verso.
    王拓(1978)。〈是「現實主義」文學,不是「鄉土文學」〉。收錄在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
    王智明(2006)。〈回歸想像╱想像「回歸」:張婉婷電影裡的離散政治〉。《中外文學》,35(1),59-86。
    王德威(1993)。〈原鄉神話的追逐者--沈從文、宋澤萊、莫言、李永平〉。《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
    ———(1998)。《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
    ———(2000)。〈國族論述與鄉土修辭〉。收錄在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
    ———(2007)。《後遺民寫作:時間與記憶的政治學》。台北:麥田。
    王賡武(1994)。〈東南亞華人的身份認同之研究〉。《中國與海外華人》。天津編譯中心(譯)。台北:臺灣商務。
    瓦歷斯•諾幹(2003)。〈台灣原住民文學的去殖民——台灣原住民文學與社會的初步觀察〉。收錄於孫大川主編《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評論卷(上)》。台北:印刻。
    田英成(2005)。〈砂華文學概說〉。《文訊》,234,40-44。
    向陽(1996)。《喧嘩、吟哦與嘆息:台灣文學散論》。台北:駱駝。
    艾恩˙瓦特著,魯燕萍譯(1994)。《小說的興起》。台北:桂冠。
    余光中(1986)。〈十二瓣的觀音蓮--我讀《吉陵春秋》〉。收錄在李永平著。《吉陵春秋》。台北:華新。
    ———(2000)。《逍遙遊》。台北:九歌。
    克瑞思威爾(Tim Cresswell)(2006)。《地方:記憶、想像和認同》。徐苔玲、王志弘譯。台北:群學。
    吳士余(1991)。《中國小說美學論稿》。上海:三聯。
    吳叡人(2006)。〈他人之顏:民族國家對峙結構中的『皇民文學』與『原鄉文藝』〉。收錄在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編。《跨領域的台灣文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籌備處。
    呂正惠(1992)。〈現代主義在台灣〉。《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
    ———(1995)。《文學經典與文化認同》。台北:九歌。
    ———(2002)。《殖民地的傷痕:台灣文學問題》。台北:人間。
    李永平(1976)。《拉子婦》。台北:華新
    ———(1986)。《吉陵春秋》。台北:洪範。
    ———(1992)。《海東青:臺北的一則寓言》。台北:聯合文學。
    ———(1998)。《朱鴒漫遊仙境》。台北:聯合文學。
    ———(2002)。《雨雪霏霏:婆羅洲童年記事》。台北:天下文化。
    ———(2003)。《□□:李永平自選集》。台北:麥田。
    ———(2006)。《海東青:臺北的一則寓言》。台北:聯合文學。
    李喬(1999)。〈寬廣的語言大道——對台灣語文的思考〉。收錄於呂興昌主編《台語文學運動論文集》。台北:前衛。
    李瑞騰(1994)。〈文學中國:以台灣為中心的思考〉。收錄於陳其南、周英雄編。《文化中國:理念與實踐》。台北:允晨文化。
    李奭學(1998)。〈再見所多瑪〉。《聯合報》。讀書人版。1998年8月3日。
    沈慶旺整理(2004)。〈雨林文學的迴響——1970-2003年砂華文學初探〉。收錄在陳大為、鍾怡雯、胡金倫主編《馬華文學讀本II:赤道回聲》。台北:萬卷樓。
    林建國(1993a)。〈為甚麼馬華文學?〉。《中外文學》,21(10),89-126。
    ———(1993b)。〈異形〉。《中外文學》,22(3),73-93。
    ———(2002a)。〈專輯弁言〉。《中外文學》,30(10),8-11。
    ———(2002b)。〈蓋一座房子〉。《中外文學》,30(10),42-74。
    林富士(1995)。《孤魂與鬼雄的世界:北台灣的厲鬼信仰》。台北:北縣文化。
    邱妙津(1992)。〈百合說謊夢大愛.海東青捲浪滔沙〉。《新新聞週刊》,266,60-69。
    邱貴芬(1997)。《仲介台灣.女人》。台北:元尊文化。
    ———(2003)。《後殖民及其外》。台北:麥田。
    ———(2006)。〈與黃錦樹談文學史書寫暴力的問題〉。《文化研究》,2,280-291。
    ———(2007)。〈翻譯驅動力下的台灣文學生產〉。收錄在陳建忠、應鳳凰、邱貴芬、張誦聖、劉亮雅著。《台灣小說史論》。台北:麥田。
    咸恩仙(1989)。《話本小說果報觀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
    封德屏策劃(1987)。〈李永平答編者五問〉。《文訊》,29,124-127。
    柯慶明(2000)。〈六十年代的現代主義文學?〉。《中國文學的美感》。台北:麥田。
    范秋梅(2005)。《論1949年以後國民黨政權的僑務政策:從流亡政權、在地知識與國際脈絡談起》。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范銘如(2007)。〈後鄉土小說初探〉。《台灣文學學報》,11,21-50。
    徐正光(1989)。〈中產階級興起的政治經濟學〉。收錄在蕭新煌編。《變遷中台灣社會的中產階級》。台北:巨流。
    周蕾(Rey Chow)(2001)。《原始的激情:視覺、性慾、民族誌與中國當代電影》。孫紹誼譯。台北:遠流。
    財團法人文學台灣基金會編(2006)。《台灣大河小說家作品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籌備處。
    尉天聰(1980)。〈對現代主義的考察〉。收錄於王夢鷗選編《當代中國新文學大系:文學評論集》。台北:天視。
    張光達(2004)。〈現代性與文化屬性:論六O、七O年代馬華現代詩的時代性質〉。收錄於陳大為、鍾怡雯、胡金倫主編《馬華文學讀本II:赤道回聲》。台北:萬卷樓。
    張誦聖(2001)。《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文學。
    ———(2007)。〈台灣七、八O年代以副刊為核心的文學生態與中產階級文類〉。收錄在陳建忠、應鳳凰、邱貴芬、張誦聖、劉亮雅著。《台灣小說史論》。台北:麥田。
    張輝誠(2006)。〈向理想的讀者致敬:專訪張大春談新書《戰夏陽》〉。《聯合報》,E4版,4月16日。
    張錦忠(2002)。〈在那陌生的城市:漫遊李永平的鬼域仙境〉。《中外文學》,30(10),12-23。
    ———(2003)。《南洋論述:馬華文學與文化屬性》。台北:麥田。
    ———(2006)〈(離散)在台馬華文學與原鄉想像〉。《中山人文學報》,22,93-105。
    曹淑娟(1987)。〈墮落的桃花園--論《吉陵春秋》的倫理秩序與神話意涵〉。《文訊》,29,136-151。
    梅家玲(2004)。《性別,還是家國?:五O與八、九O年代台灣小說論》。台北:麥田。
    許博凱(2008)。《帝國文化邏輯的展演——清代台灣方志之空間書寫與地理政治》。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于華(1994)。《死的困感與生的執著》。台北:洪葉。
    郭紀舟(1999)。《七O年代台灣左翼運動》。台北:海峽。
    陳大為(2004)。〈序:鼎立〉。收錄在陳大為、鍾怡雯、胡金倫主編《馬華文學讀本II:赤道回聲》。台北:萬卷樓。
    陳正醍(1998)。〈台灣的鄉土文學論戰(一九七七—一九七八年)〉。收錄於曾健民編《台灣鄉土文學、皇民文學的清理與批判》。台北:人間。
    陳芳明(1998)。〈戰後台灣大河小說的起源——以吳濁流的自傳性作品為中心〉。收錄於陳義芝編《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台北:聯經。
    ———(2002)。《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
    ———(2004)。《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台灣史觀》。台北:麥田。
    陳建忠(2003)。〈末日啟示錄:論陳映真小說中的記憶政治〉。《中外文學》,32(4),113-143。
    陳映真(1978)。〈「鄉土文學」的盲點〉。收錄於尉天驄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
    ———(1988)。〈現代主義底再開發〉。《鳶山》。台北:人間。
    陳培豐(2006)。《同化的同床異夢:日治時期台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台北:麥田。
    陳雅玲(1998)。〈台北的「異鄉人」――速寫李永平〉。《光華雜誌》,23(7),108-111。
    陳瑋芬(2005)。〈「東洋」「東亞」「西洋」與「支那」——近代日本對國家主體性和普遍性的企求〉。《近代日本漢學的「關鍵詞」研究:儒學及相關概念的嬗變》。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陳瓊如(2003)。《李永平——從一個島到另一個島》。收錄於李永平《□□:李永平自選集1968-2002》。台北:麥田。
    麥留芳(1985)。《方言群認同:早期星馬華人的分類法則》。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彭瑞金(1982)。〈台灣文學應以本土化為首要課題〉。《文學界》,2,1-3。
    ———(1991)。《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
    ———(1999a)。〈本土文學與本土語文學〉。收錄於呂興昌主編《台語文學運動論文集》。台北:前衛。
    ———(1999b)。〈請勿點燃語言的炸彈〉。收錄於呂興昌主編《台語文學運動論文集》。台北:前衛。
    景小佩(1989)。〈寫在「海東青」以前──給永平〉。《聯合報˙聯合副刊》。1989年8月1-2日。
    游勝冠(1996)。《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前衛。
    黃俊傑(2000)。〈論「台灣意識」的發展與其特質〉。《台灣意識與台灣文化》。台北:正中書局。
    黃美儀(2003)。《漫遊與女性的探索——李永平小說主題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錦樹(1998)。《馬華文學與中國性》。台北:元尊文化。
    ———(2003a)。《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台北:麥田。
    ———(2003b)。〈反思「南洋論述」:華馬文學、複系統與人類學視域〉。收錄在張錦忠著《南洋論述:馬華文學與文化屬性》。台北:麥田。
    ———(2006a)。〈無國籍華文文學:在台馬華文學的史前史,或台灣文學史上的非台灣文學〉。《文化研究》,2,211-252。
    ———(2006b)。《文與魂與體:論現代中國性》。台北:麥田。
    楊青矗(1987)。〈台灣現象——「一九八六當代批判文存」出版後記〉。收錄在徐正光、張曉春、蕭新煌編。《自力救濟》。高雄:敦理。
    楊照(1995)。〈歷史大河中的悲情——論台灣的「大河小說」〉《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聯合文學。
    ———(1999)。〈在七O與九O之間——楊澤vs.楊照〉。收錄於楊澤主編《狂飆八O:記錄一個集體發聲的年代》。台北:時報出版。
    葉石濤(1979)。〈台灣鄉土文學史導論〉。《台灣鄉土作家論集》。
    ———(1987)。《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
    葉龍彥(2002)。〈錄影時代的來臨〉。《竹塹文獻雜誌》,23,62-76。
    廖炳惠(2000)。〈台灣:後現代或後殖民?〉。收錄在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
    ———(2001)。〈台灣文學中的四種現代性──以《背海的人》下集為例〉,《中外文學》30(6)。
    劉亮雅(2006)。《後殖民與後現代:解嚴以來台灣小說專論》。台北:麥田。
    劉紹銘(1992)。〈抱著字典讀小說〉。《未能忘情》。台北:三民。
    歐宗智(2007)。《台灣大河小說家作品論》。台北:前衛。
    鄭琇方(2005)。《溫柔與暴烈:論李永平小說的恐怖意識》。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系碩士論文。
    蕭阿勤(2000)。〈民族主義與臺灣一九七O年代的「鄉土文學」:一個文化(集體)記憶變遷的探討〉。《臺灣史研究》,6(2),77-138。
    ———(2002)。〈抗日集體記憶的民族化:臺灣一九七0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日據時期臺灣新文學〉。《臺灣史研究》,9(1),181-239。
    龍應台(1986)。〈一座中國小鎮的塑像〉。《當代》,2,166-172。
    應鳳凰(2007)。〈「反共+現代」:右翼自由主義思潮文學版——五O年代台灣小說〉。收錄在陳建忠、應鳳凰、邱貴芬、張誦聖、劉亮雅著。《台灣小說史論》。台北:麥田。
    鍾玲(1993)。〈我去過李永平的吉陵〉。《聯合報》,1月27日,第24版。
    藍建春(2002)。《「台灣文學」敘述的演變歷程:民族計畫與歷史條件》。清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
    ———(2006)。〈在台灣土地上書寫台灣人歷史——論鍾肇政《台灣人三部曲》的典律化過程〉。收錄在財團法人文學台灣基金會主編《台灣大河小說家作品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
    藍博堂(1992)。《臺灣鄉土文學論戰及餘波,1971-1987》。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藍適齊(2004)。〈超越民族想像——中國的台灣論述與民族論述〉。收錄在主編《跨界的台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台北:播種者。
    蘇其康(1987)。〈李永平的抒情世界〉。《文訊》,29,128-135。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