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佩穎 Pei-Ying Li |
---|---|
論文名稱: |
我們賴以生存的「戲」:試論歌仔戲圈的國家經驗 |
指導教授: |
謝國雄
Gwo-Shyong Shieh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社會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Soci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3 |
中文關鍵詞: | 歌仔戲 、文化治理 、國家 、藝 、江湖 、口述歷史 |
外文關鍵詞: | Taiwanese opera, cultural govermetality, state, performace, jianghu, oral history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試圖由微觀的角度,探討歌仔戲圈作為一個邊陲的、「不透明」的社會群體,如何漸次被納入現代國家體制,以及歌仔戲從業者如何經驗國家治理的過程。筆者提出日治時期至今國家對歌仔戲的「治理」,以及知識份子對歌仔戲的接受史,在性質上由「風俗治理」、「意識型態治理」轉變為民國七0年代迄今的「文化治理」──透過「文化場」的機制(審查、監督、評鑑)與知識份子的參與,歌仔戲圈開始自願性地對國家「告白」、透明化自身,而國家機制則進一步滲透至歌仔戲的表演美學、劇團組織經營型態與創作模式的治理。然而臺灣歌仔戲在官方政策主導下進行的「精緻化的制度化」過程中,卻使藝人與自身的「藝」在某些層面上產生疏離與異化的現象。筆者透過討論近年來歌仔戲圈重要的四項爭議,提出以「藝」為中心的反思──「藝」為歌仔戲藝人的主體性所在,亦是歌仔戲圈能動性的來源;並討論作為「銘刻在身體上的技藝」,「藝」的累積與傳承在現代劇場及學校體制之中面臨到的困難。最後,從訪談中歌仔戲藝人「講戲」的口述資料,分析戲文中呈現的政治經驗,以及「作戲」如何影響歌仔戲圈對國家、社會秩序的理解。
王佩迪、吳紹蜜
1990 《蕭守梨生命史》,台北:傳藝中心籌備處。
王金櫻
2007 <歌仔戲提升,不靠學院>,中國時報,2007/01/18。
王振義
□987 <從明華園的崛起經過,談知識分子對傳統文化的誤導>自立晚報副刊,1987/03/07。全文見台灣歌仔學會網頁http://www.atb.url.tw/cri/index.htm
王雲玉
2008 《箝制與競技:地方戲劇比賽變遷的歷史解讀》,台北藝術大學傳統藝
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嵩山
1988 《扮仙與作戲-台灣民間戲曲人類學研究論集》,台北:稻香。
王麗嘉
2004 《歌仔戲與藝術管理 : 歌仔戲研究趨向、組織管理及市場機制的探討》,台北揚智出版社。
司黛蕊
2005 <胡撇仔的分裂時空-從「本土文化」之外再看歌仔戲>,民俗曲藝
148:7-42。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2003 《文化創意產業產值調查與推估研究報告》,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李玉玲
2007 <國家歌仔團立院公聽會 近百戲曲人分派對峙>,2007/01/13 聯合報。
李佩穎
2006 <「撇」得輕鬆「撇」得帥?好難!──玫瑰賊排戲日記(順便側記神奇的美珠姐)>,2006/10/26台灣春風歌劇團部落格:http://www.wretch.cc/blog/ZephyrOpera/2716823)
2008 <水到渠成,演繹台灣事>,表演藝術雜誌第186期,2008年6月。
汪志勇
2000 <《三國因》研究>,第二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
邱坤良
1992 《舊劇與新劇:日治時期台灣戲劇之研究(一八九五-一九四五)》,台北:
自立晚報。
1997 《抗爭與認同-台灣戲劇現場》,台北:玉山社。
2001 《陳澄三與拱樂社:臺灣戲劇史的一個研究個案》,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2004 《呂訴上》,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吳秀鶯(枝上啼)
2005 <這樣的”河洛”>,2005/09/15,「歌仔戲論壇-歌仔戲編劇的交流討論」http://www.twopera.net/BB/index.php?topic=2142.msg4874#msg4874
2006 <民戲的作家就沒有版權嗎?>,2006/05/03,「歌仔戲論壇-歌仔戲劇的交流討論」,http://www.twopera.net/BB/index.php?topic=2630.msg5963#msg5963
2008 <那個時代與這個年代>,2008/07/10,「歌仔戲論壇-歌仔戲編劇的交流討論」,http://www.twopera.net/BB/index.php?topic=4719.0
吳孟芳
2001 《臺灣歌仔戲坤生文化之研究》,台灣大學戲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福祿
2001 《長嘯──舞台福祿》,呂福祿口述、徐亞湘編著,台北:博揚。
2004 <「搖頭嘆氣」的評審>,呂福祿口述,劉南芳整理,2006/07/25,「歌仔戲論壇-戲曲評論」,http://www.twopera.net/BB/index.php?topic=2910.0
呂維婷
2000 《臺灣現代劇場組織的制度化──從創作社的出現與發展談起》)
周慧玲
2004 <菁英論述與官方政策的共生與悖離:台灣現代劇場論述的跨文化挪用
問題初探>,2004年7月15、16日《正典的生成:台灣文學國際研討會》
論文。
林茂賢
2001 <謝絕設立國家歌仔戲團>,自由時報 2001/07/28。
林鶴宜
1999 <土地是文化的母親>,民生報1999/05/18
2003 《台灣戲劇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2004 <戰後臺灣歌仔戲商業劇場風雲──以一九五O年代台北市的戲院演出為觀察範圍>,海峽兩岸歌仔戲藝術節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
2007 <歌仔戲「活戲」劇目研究:以田野隨機取樣為分析對象>,《紀念俞
大綱先生百歲誕辰戲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41~67。
林鶴宜、蔡欣欣
2004 《光影.歷史.人物-歌仔戲老照片》,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姚人多
2000 <論傅柯的《主體與權力》:一個批判性的導讀(下)>,《當代》第
151期,頁108-133。
2001 <認識台灣:知識、權力與日本在台之殖民治理性>,《台灣社會研究
季刊》,第四十二期,頁119-182。
2002 <傅柯的工具箱:權力篇>,《當代》,第 175期,頁70-95。
紀慧玲
1999 《廖瓊枝-凍水牡丹》,台北:時報。
2004 <外台戲班面臨轉型危機>,民生報,2004年1月21日。
2007 <請停設國家歌仔戲團>,中國時報,2007年1月4日。
2006 《國家政策下的外台歌仔戲班──以1990年代後期迄今之創作演出為觀□□□察重心》,台灣大學戲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亞湘
2000 《日治時期中國戲班在台灣》,台北:南天。
2006 《日治時期台灣戲曲史論──現代化作用下的劇種與劇場》,台北:南天。
呂福祿口述、徐亞湘編著
2001 《長嘯──舞台福祿》,台北:博揚。
高振宏
2004 《大橋頭復興社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秦嘉嫄
2007 <傳統化的現代劇場─歌仔戲在後殖民的脈絡>,《紀念俞大綱先生百歲誕辰戲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3~207。
許美惠
2008 <寫在「八郎探母」之前—談談歌仔戲古路戲中的楊家將故事>,2008/05/27,台灣春風歌劇團部落格:http://www.wretch.cc/blog/ZephyrOpera/5407863
梁秋虹
2003 《社會的下半身──試論日本殖民時期的性治理》,清華大學社會所碩□□□試論文。
陳淑英
2007 <立委辦戲曲學院成立國家歌仔戲團公聽會>,2007/01/13中國時報。
陳惠雯
1997 《城市、店、家與婦女─大稻埕婦女日常生活史》,台大城鄉所碩士論
文。
陳勝國(寫本)
2008 <就這樣我行我素?>,2008/07/26「歌仔戲論壇-歌仔戲編劇的交流討論」,http://www.twopera.net/BB/index.php?topic=4702.0
2008 <尋找失落的孩子>,2008/07/10,「歌仔戲論壇-歌仔戲編劇的交流討論」,http://www.twopera.net/BB/index.php?topic=4702.msg9728#msg9728
黃美娥□ 2006 <差異/交混、對話/對譯: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的身體經驗與新國民想像>,《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二十八期:81~119,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6年3月。
黃崇憲
2004 <國家研究>,收錄於《群學爭鳴:台灣社會學發展史,1949-2000》,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費德希克.格霍(Fédéric Gros)(何乏筆、楊凱麟、龔卓軍譯)
2006 《傅科考》,台北:麥田。
楊淑媛
2005 <想像國家:一個民族誌的研究>,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 63:92-118。
楊聰榮
1993 <從民族國家的模式看戰後台灣的中國化>,《台灣文藝》雙月刊創新18號。
楊馥菱
2002 《台灣歌仔戲史》,台中市:晨星發行;台北市:知己總經銷。
趙彥寧
2002 <家國語言的公開祕密:試論下階層中國流亡者自我敘事的物質性>,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6,2002.6,頁 45-86。
蔡欣欣
2005 《台灣歌仔戲史論與演出評述》,台北:里仁書局。
2006 <浮花浪蕊—佇望台灣歌仔戲劇目園圃的無邊春色>,《中華戲劇學會文藝會訊》第六期,2006年12月。
2007 <催化與自發:新世紀臺灣歌仔戲的新戲路>,《民俗曲藝》155:□□□□□11~150。
2008 <國藝會「歌仔戲製作及發表專案」的檢視與省思>,《國藝會》2008夏季號,12~15。
劉秀庭
1999 《「賣藥團」—一個另類歌仔戲班的研究》,台北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2□m曾仲影的音樂生涯》,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劉南芳
1988 《由拱樂社看台灣歌仔戲之發展與轉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5 <一場打不贏的戰爭>,2005/05/07,「歌仔戲論壇-戲曲評論」【歌仔戲編劇人才的培育─從傳藝中心招標計劃談起】主題,http://www.twopera.net/BB/index.php?topic=1869.msg4308#msg4308
2007 <只蓋大樓而不打地基──憑什麼在台灣戲曲學院設立「國家貴族歌仔戲團」?>,2007 / 01 / 12,「歌仔戲論壇-戲曲評論」http://www.twopera.net/BB/index.php?topic=3448.0
(本文發表於行政院群賢樓101室「國家貴族歌仔戲團」公聽會會場)
鄧雅丹
2005 《《失聲畫眉》研究:鄉下酷兒的再現與閱讀政治》,清華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蕭阿勤
1990 《國民黨政權的文化與道德論述(1934~1991)--知識社會學的分析》,台大社會所碩士論文。
盧崇真
2006 《台灣現代劇場管理的後現代策略之研究──以「非大型劇場」的發展結構為論述架構》,國立中山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
謝筱玫
2000 《臺北地區外臺歌仔戲「胡撇仔」劇目研究》,台灣大學戲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7 <從精緻到胡撇-國族認同下的台灣歌仔戲論述>,《民俗曲藝》□ □□□55:79~110。
謝國雄
2002 <人微言不輕-透過口述歷史深化對台灣社會的理解>,《當代》,202:□ 32-37。
2003 《茶鄉社會誌:工資、政府與整體社會範疇》,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蘇怡安
2005 <歌仔戲劇目移植初探-以《黃巢造反》為實証>,2005文化資源經典講座暨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論文。
蘇昭英
2000 《文化論述與文化政策:戰後台灣文化政策轉型的邏輯》,台北藝術大
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桂枝
2003 《國家政策下京劇歌仔戲之發展》,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蘇碩彬
1992 《戰後台灣歌仔戲流變得社會學分析》,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
2002 《台灣近代都市空間之出現-清代至日治時期權力運作模式的變遷》,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龔宜君
1998 《「外來政權」本土社會:改造後國民黨政權社會基礎的形成(1950-1969)》,台北:稻香。
John Storey著,李根芳、周素鳳譯
2003 《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第三版)》,台北:巨流。
Philip Smith著,林宗德譯
2004 《文化理論的面貌》,台北:韋伯文化。
Passerrini
1987 《Fascism in popular memory : the cultural experience of the Turin working class》Cambridge [Cambridgeshire] ;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Paris : Editions de la Maison des Sciences de l'Homme, 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