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溫惠純 WEN HUI-CHUN |
---|---|
論文名稱: |
走過莫拉克風災~八八水災經驗的自我敘說 Through theTyphoon Morakot ~ Self-Narrative |
指導教授: |
張貴傑博士
高淑芳博士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7 |
中文關鍵詞: | 莫拉克風災 、八八水災 、創傷 、自我敘說 、心路歷程 |
外文關鍵詞: | Typhoon Morakot, 88 flood, trauma, self-narrative, psychological process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此篇研究是我從一個災民的立場去述說莫拉克風災(2009/8/8)事件發生的經過,這裡指的莫拉克風災經驗為屏東縣高樹鄉新豐村的災難經驗。內容描述我在災難第一現場經歷的創傷與失落過程,及後來離開家、返家,在不同時空下三年多來的心路歷程。我將災難對我的影響、改變和復原過程分為三個時期,分別是「未覺察和壓抑創傷時期」、「覺察到創傷」、「與創傷共處時期」。每個時期有該有的狀態反應,及不同情緒強度的關鍵事件促成影響和改變。「未覺察和壓抑創傷時期」的反應包含「否認、壓抑和麻木、罪惡感、憤怒、關愛的衝突、解離、二分法、恐懼水災再次來臨、對未來失去盼望和疲倦想睡」。「覺察到創傷」的反應則有「情感找到出口和重新看到自己的需要」。最後「與創傷共處時期」的反應則是「生氣和無奈、感到安心、情緒宣洩、擺盪模式、親人的支持、接受自己的狀態與轉向正向信念」。
關鍵字:莫拉克風災、八八水災、創傷、自我敘說、心路歷程
Abstract
The thesis is a self-narrative which tells the psychological process after Typhoon Morakot (August 8th, 2009) from a point of view as a victim. Typhoon Morakot became an unsuspected disaster in Xinfeng Vil., Gaoshu Township, Pingtung County. The thesis describes the auther’s experience and loss during the trauma experience, and then left and came back home again, the psychological process over more than three years in different time frame. Regarding the trauma experience, the impact, the changes and the recovery process is divided into three periods, which called "Not awareness and repressed traumatic period", "Perceived trauma", "Coexistence with traumatic period", respectively. Each period consists of the reaction of state and key events of different emotional intensity which contributed to the influence and the change.The response during the "not awareness and repressed traumatic period" contains "denial, depression and numbness, guilt, anger, love conflict, dissociation, dichotomy, fear the floods coming again, losing hope for the future and tired sleepy". The response to "Perceived trauma" contains "emotional find the export and see their needs again". Lastly, the response during the "coexistence with traumatic period" consists of "anger and helplessness, feel at ease, emotional catharsis, swing mode, family support, accept their status and turned positive beliefs".
Keywords: Typhoon Morakot, 88 flood, trauma, self-narrative, psychological process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88水災心理健康資訊網。災難心理衛生工作手冊。行政院衛生署。2011年9月25日取自http://88.heart.net.tw/index.html
Google地圖。屏東縣高樹鄉新豐村【地圖】。2009年8月21日取自http://maps.google.com.tw/maps?hl=zh-TW&tab=wl
jasonwang826。莫拉克颱風 - 八八水災 - 荖濃溪畔清理災區的情形,莫拉克颱風 - 八八水災 - 被大水沖斷的大津橋,莫拉克颱風 - 八八水災 - 新豐村災區荖濃溪畔【影片擷圖】。取自http://www.youtube.com/watch?v=hX0xUH2Relw&feature=related,http://www.youtube.com/watch?v=UW36Ph1c4yw&feature=related,http://www.youtube.com/watch?v=wZDcdPQU4jM&feature=related
中央氣象局全球資訊網(2009)。颱風資料庫。2011年7月12日取自http://rdc28.cwb.gov.tw/data.php
內政部消防署全球資訊網(2009)。莫拉克颱風-災害應變處置報告。2011年8月5日取自http://www.nfa.gov.tw/main/List.aspx?ID=&MenuID =556&ListID=631
公共電視台。2009-08-10公視晚間新聞(高樹鄉無堤防沖刷快 地基淘空沖走民宅)【影片擷圖】。取自http://www.youtube.com/watch?v=RsF1jQIblFQ&feature=related
孔繁鐘編譯(2006)。DSM-IV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台北市:合記。
孔繁鐘編譯(2007)。DSM-IV-TR○R精神疾病診斷手冊。台北市:合記。
玉山電報。高樹鄉新豐村老農自力救濟【影片擷圖】。取自http://www.youtube.com/watch?v=vF_aScQy2wI&feature=related
交通部公路總局(2009)。八八水災省道公路橋樑搶修及復健簡報。88水災勘災報告討論會議。
朱儀羚、康萃婷、柯禧慧、蔡欣志、吳芝儀(譯)(2004)。敘事心理與研究:自我、創傷與意義的建構(原作者:Michele L. Crossley)。嘉義市:濤石文化。(原著出版年:2000)
行政院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民100年4月14日)。八八重建報,48期。取自http://88flood.www.gov.tw/building_status_img.php?id=158&type=jpg&location= fl_images
何粵東(2005)。敘說研究方法論初探。應用心理研究,25(55-72)。
吳元熙、吳中傑、李依頻、林巧璉、洪銹茜、查慧瑛、郭芝瑢、郭恆成、陳韋馨、葉思敏、盧映臻(2011)。大武山的歌聲:八八風災後的泰武重建路。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屏東縣泰武鄉泰武國小。
吳芝儀(譯)(2008)。敘事研究:閱讀、分析與詮釋(原作者:Amia Lieblich, Rivka Tuval-Mashiach, Tamar Zilber)。嘉義市:濤石文化。(原著出版年:1998)
李伯黍、楊爾衢、孫名文、陳澤川、袁軍、張榮華、顧海根、唐本予、李維、李茹、李正雲(譯)(2002)。心理學辭典(原作者:Arthur S. Reber)。台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1985,1995)
杜崇偉(2011)。國軍莫拉克風災救援官兵社會適應之研究:生態系統觀點。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心理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阮秀莉(2002)。大地的變貌.自然的銘刻:論述「九二一」集集大地震景觀。中外文學,30(9),118-150。
林怡君(2013)。逆境新聲-疾病、醫療與生命經驗的自我敘說。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林嘉琪、吳志偉、楊久瑩、謝文華(民101年8月5日)。莫拉克風災將滿三年 紅會等5團體還有逾20億捐款未用。自由電子報。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aug/5/today-p2.htm
林耀盛(2001)。時間與意義:草描疾病、創傷敘說之交疊構面。本土心理學研究,15,221-270。
林耀盛(2003)。書寫創傷:探討「九二一震災」受創者的心理社會療癒經驗。本土心理學研究,19,3-64。
林耀盛(2010)。災難時刻─受創後心理復健的倫理面向思議。護理雜誌,57(6),24-29。
客家電視台。0809-南部-荖農溪潰堤,0812-南部-高樹鄉重建,2011「八八風災」系列追蹤報導:走出水患陰影 高樹舊寮段堤防竣工【影片擷圖】。取自http://www.youtube.com/watch?v=0rpDZWGKEcA&feature=related,http://www.youtube.com/watch?v=clfuchCvXKY&feature=related,http://www.youtube.com/watch?v=FhXvxFBTs5A&feature=relmfu
施宏達、陳文琪(譯)(2004)。從創傷到復原(原作者:Judith Herman, M.D.)。台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1992,1997)
洪麗雅、許嘉文(2012)。從PTSD談兒童與青少年災難心理衛生。諮商與輔導,318(6),37-41。
胡紹嘉(2005)。于秘密之所探光:遭遇的書寫與描繪的自我。應用心理研究,25(29-54)。
許琳英、莊雅婷、陳志鵬(譯)(2000)。重畫生命線(原作者:Dena Rosenbloom & Mary Beth Williams)。台北市:張老師。(原著出版年:1999)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陳志惠、齊美婷、黃惠滿、孫凡軻(2012)。遭逢莫拉克颱風之災民創傷一年後反應之經驗。護理雜誌,59(3),29-39。
陳淑惠、林耀盛、洪福建、曾旭民(2000)。九二一震災受創者社會心理反應之分析-兼論「變」與「不變」間的心理社會文化意涵。社會文化學報,10,35-60。
陳逸君、劉還月(2010)。滾滾塵石下的族群離合:莫拉克颱風前後的楠梓仙溪與荖濃溪部落變遷史。南投市:台灣文獻館。
陸巧嵐(2010)。921・我・921~地震之創傷與失落經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傅紹文(2010)。莫拉克颱風後災區青少年逆境感受、復原力、社會支持與焦慮、憂鬱情緒關係之探討。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屏東。
彭大年(2010)。風雨見真情:國軍八八水災救災實錄。台北市:國防部部辦事。
游恆山(譯)(2003)。壓力與創傷(原作者:Patricia A.Resick)。台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2001)
黃宛姿(2010)。社工諮商人之生涯轉換與專業發展故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黃素菲(譯)(2006)。敘事取向的生涯諮商(原作者:Larry Cochran)。台北,張老師。(原著出版年:1997)
黃素菲(2008)。序二:敘說治療的本質與精神。陳阿月(譯)(2008)。從故事到療癒:敘事治療入門(原作者:Alice Morgan)。台北市,心靈工坊文化。(原著出版年:2000)
黃傳永(2012)。創傷者的悲傷療癒與復原。諮商與輔導,318(6),5-7。
黃夢嬌(譯)(2008)。敘事治療的工作地圖(原作者:Michael White)。台北:張老師文化。(原著出版年:2007)
黃龍杰(2010)。災難後安心服務。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溫甯睿(民98年9月13日)。88種種【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www.wretch.cc/blog/shinecat1223/32966963
農田水利入口網。101年7月12日取自http://doie.coa.gov.tw/vocabulary/vocabulary-detail.asp?id=250016
廖世德(譯)(2001)。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原作者:Michael White & David Epston)。台北市:心靈工坊文化。(原著出版年:1990)
翟宗悌(2010)。創傷後壓力疾患的藥物治療及其在諮商中的意義。諮商與輔導,299(11),32-37。
劉正千(2009)。如何運用遙測資訊進行快速應變—莫拉克風災之經驗與建言。88水災災後重建研討會(計畫編號:NSC-98-2116-M-006-012, NSC-98-2611-M-006-002),未出版。
鄧明宇(2005)。從沈淪走向能動:一個諮商實務工作者的自我敘說到社會實踐。應用心理研究,25(115-142)。
蕭麗玲(2000)。兒童創傷事後壓力症候群之研究:九二一地震的衝擊。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賴念華(2010)。從危機後的減壓團體落實校園大學校園之生命教育。學生輔導,108,18-25。
賴誠斌、丁興祥(2005)。自我書寫與生命創化:以蘆荻社大學員蕃薯的故事為例。應用心理研究,25(73-114)。
謝勝彥(2009)。莫拉克颱風摧殘下的水利工程 下一個莫拉克我們會有更好的應變。台北市:經濟部水利署。
顧彥秋、嚴芳慧、王翠彬、錢端蘭(2010)。八八水災災民創傷後反應極其影響因素之探討。護理雜誌,57(3),32-42。
二、英文部份
Stroebe, M. & Schut, H. (1999). The dual process model of coping with bereavement: Rationale and description. Death Studies, 23, 197-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