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莊錦欣 CHUANG CHIN HSIN |
---|---|
論文名稱: |
運用造形遊戲策略對國小中年級學童創造力影響之研究─以色彩教學為例 A Study of Art-Play Strategies on Creativity Developments in the Fourth Graders |
指導教授: | 張全成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8 |
中文關鍵詞: | 創造力 、造形遊戲策略 、色彩教學 、國小中年級學童 |
外文關鍵詞: | creativity, shaping game tactics, color teaching, pupil of grade in the primary school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比較國小中年級學生在經過八週的「運用造形遊戲策略於色彩教學」以及一般色彩教學後,其創造力進步的情形。
本研究採取不等組實驗組控制組實驗設計,以桃園縣祥安國民小學四年級的二個班級(A、B兩班)共65名學生為受試者,並以「威廉斯創造性思考活動」和「威廉斯創造性傾向量表」作為探討創造力的研究工具,再以獨立樣本t檢定及相依樣本t檢定,進行分析考驗,據以瞭解不同課程對培養學生創造力的影響。
研究結果摘要於下:
(一) 接受「運用造形遊戲策略於色彩教學」課程,學生在流暢力、變通力開放性、獨創力、標題及總分等創造性思考能力,都有顯著的進步。
(二) 接受「運用造形遊戲策略於色彩教學」課程,學生在在訓練冒險性、好奇性、想像力、挑戰性的創造傾向則無差異。
(三) 接受「運用造形遊戲策略於色彩教學」課程,男生在流暢力、變通力、標題及總分等創造性思考能力都有顯著的進步。
(四) 接受「運用造形遊戲策略於色彩教學」課程,女生在流暢力及變通力等創造性思考能力有顯著的進步。
(五) 接受「運用造形遊戲策略於色彩教學」課程,男生在獨創力的表現上顯著優於女生。
The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was comparing the progression of pupils’ creativity after a eight-week instuction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Shape Game Method in Color Teaching” and “General Color Teaching”.
The methods employed nonequivalent control group design. Sixty-five pupils were sampled from two 4th grader classes, A and B, at Shiang-an primary school in Taoyuan County, a district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aiwan. The researcher used Creativity Assessment Packet (CAP) as instruments including “CAP /Test of divergent thinking” and “CAP/Test of divergent feeling” to probe into the pupils’ creativity. The data obtained were analyzed by Dependent t-test and Independent t-tes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lessons to the impact of cultivating pupils’ creativity.
The conclusions of the research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Pupils showed remarkable progression in creative thinking in terms of fluency, flexibility, openness, originality, title and total scores at clas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Shape Game Method in Color Teaching”
2. Pupils showed little progression in creative thinking in terms of quality on risk-taking, curiosity, imagination and challenge at clas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Shape Game Method in Color Teaching”
3. Boys showed obvious progression in creative thinking in terms of fluency , flexibility, title and total scores at the clas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Shape Game Method in Color Teaching”
4. Girls showed obvious progression in creative thinking in terms of fluency and flexibility at the clas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Shape Game Method in Color Teaching”.
5. Boys’ performance on individual creativity was better then girls’.
中文部分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2000)。創造力研究。台北:心理出版社。
王文純(1998)。色彩的美感發展之研究-相關文獻的回顧。美育月刊,94 期,23-32。
王其敏(1995)。視覺創意思考教學對圖形創造力之影響研究。台北市:廣告學研究,5,159-183。
王淑娟(2002)。兒童圖畫書創造思考教學提升學童創造力之行動研究。台南:國立臺南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德育譯(1983)。Viktor Lowenfeld(1957)原著。創造與心智的成長。Creative and mental growth。台北:三豪書局,頁146-180。
丘永福(1999)。造形原理(二版七刷)。台北市:藝風堂出版社。
江彩鳳(2004)。數位圖像應用於國小兒童創造力測驗之研究。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色彩的基礎(2007)。http://design.ljjh.tc.edu.tw/0301/01.swf,(2007年4月24日)。
吳仁芳(1992)。色彩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市:中華色研出版社。
吳世清(2002)。國中生活科技課程創造思考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幸玲、郭靜晃譯(2003)。兒童遊戲-遊戲發展的理論與實務【第二版】。台北市:揚智文化。
吳俊傑等(2004)。臺北市文山區萬芳國民小學推動九年一貫課程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藝術與人文領域學校本位與統整課程之研編」計畫。【彩畫教學】年級指導綱要。http://office.wfes.tp.edu.tw/teach/art-class/newfile_7.html,(2007年4月15日)。
吳清山(2002)。創意教學的重要理念與實施策略。台灣教育,614,2-8。
呂燕卿(2000)。如何使美勞科教學更活潑更實用 。取自新竹教育大學數位藝術教育學習網。http://www.aerc.nhcue.edu.tw/,(2007年3月27日)。
宋海蘭(1994)。幼稚園創造思考教學活動方案之實驗研究。台北市: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編印。
巫春子(2006)。提升兒童繪畫中色彩表現之課程與教學研究。台東:國立台東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錫津(1986)。創造思考教學對高職學生創造力發展之影響。台北市: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錫津(1987)。創造思考教學研究。台北市:台灣書店。
杜明城譯(1999)。創造力(Mihaly Csiksentmihalyi原著)。台北:時報文化。
周文敏(2004)。「創造性圖畫書教學」對國小學童創造力與繪畫表現之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千鈴(2003)。藝術基因改造。台北市:青林國際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林佑靜(2005)。運用遊戲策略進行色彩教學之行動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理論組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幸台(1995)。威廉斯創造力測驗修訂報告。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1,頁133-149。
林幸台、王木榮(1994)。威廉斯創造力測驗指導手冊。台北:心理出版社。
林建平(1984)。作文和繪畫創造性教學方案對國小四年級學生創造力之影響。台北市: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書堯(1966)。色彩學概論(再版)。台北:華聖書店。
林咏欣(2005)。以遊戲式教學策略進行多元智能應用於藝術教育之課程。數位藝術教育網路期刊(第七卷)。http://www.aerc.nhcue.edu.tw/,(2007年3月15日)。
林朝祥(2003)。國民小學學童雙色色彩調和概念分析。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咏欣(2006)。多元智能之遊戲型態教學對國小兒童創造力的影響之研究。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施建農譯(2005)。創造力手冊。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洪蘭譯(2000)。腦內乾坤。台北市:遠流出版。
韋伊珊 (2004)。概念構圖策略運用在國小視覺文化課程教學之研究-以電視廣告影片為例。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夏勳(1979)。設計的基礎練習(再版)。台北:世界文物出版。
孫志誠(2003)。創造力評量的內涵與方法初探。取自http://140.125.150.19/publication/seminar92a/education/,(2007年3月12日)。
康光輝(2003)。陶塑創造思考教學方案對國小高年級兒童創造力之影響~以高雄市博愛國小為例。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玉山(2002)。藝術創意的激發與實現—在國小的試探性實驗研究。台北市:台北師範學院:中小學一般藝術教育師資培育學術與實務研究研討會論文集,212-229。
張志豪(2000)。高中生活科技課程創造思考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初版)。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振松(2002)。自然科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對國小學童創造力及問題解決能力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教育部( 2003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http://teach.eje.edu.tw/9CC/fields/2003/arthuman,php,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網站,(2007年3月18日)。
許耿瑋(2007)。「色彩學習網」,http://www.tcnvs.tp.edu.tw/m6,(2007年4月23日)。
郭博州(2001)。發現四季台灣色彩之美—關於「色彩」的主題。藝術、人文、新契機—視覺藝術教育課程改革論文集,18-28。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郭禎祥(1999)。廿十一世紀藝術教育的展望。美育,106,1-11。
陳東陞(1986)。思考與創造性教學策略中實施教學評量的方法。國教月刊,33,19-23。
陳奐宇(2000)。創造思考教學對圖形創造力影響之研究—以國小四年級與六年級普通班為比較。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奐宇(2002)。美術資優兒童創造力之探究。美育,126,92-96。
陳美岑(2000)。高職實用技能班美髮技術科創造思考教學方案之實施成效。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英治、許登炎(1987)。國民小學美勞科教學輔導。詠捷廣告印刷有限公司。
陳惠英(2002)。基本形狀繪畫能力教學對國小低年級學童創造思考力影響之研究。臺中: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朝平、黃壬來 (1995)。國小美勞科教材教法。台北:五南圖書。
陳鳳騰(2005)。以造形遊戲教學建構國小學童視覺藝術美感判斷力之研究-以台中市大勇國小為例。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築萱(2007)。「色彩大觀園~認識色彩的屬性」電子書。新竹教育大學數位藝術學習網藝術電子書系列(http://www.aerc.nhcue.edu.tw/d-book/08.swf),(2007年4月18日)。
陳龍安(1985)。創造思考與問題解決。創造思考教育,4,1-77。
陳龍安、朱湘吉(1994)。創造與生活。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陳龍安(1997)。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五版)。台北:心理。
曾望超(2003)。國小教師創意教學與學生後設認知能力、創造力及問題解決能力之相關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就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湯志民(2003)。學校遊戲場(初版二刷)。台北市:五南圖書。
湯振鶴(1990)。集體創作式美勞科教學方案對國小資優班兒童創造思考能力及美勞科成績之影響。台南: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委託省立台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研究。
黃作后(2001)。基本形狀的繪畫能力培養對幼兒創造思考能力的影響研究。台北市: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金俊(1998)。高職印刷科攝影課程創造思考教學模式之研究。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瑞琴(2001)。幼兒遊戲課程。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黃銘祝(1996)。彩畫教學,國民小學美勞教學之原理與實務-美勞科研習教材。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編印,頁25-26。
萬榮瑞 (1999)。國小美勞科造型遊戲教學探討。研習資訊,16,34-41。
董奇(1995)。兒童創造力發展心理。台北市:五南。
廖慧雪(2006)。從創造力的觀點比較「圖像導引」與「文字導引」的繪本創作教學策略之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理論組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世南、郭誌光(2002)。創造力理論的發展:一個心理構念演進的省思。資優教育季刊,85,20-30。
劉建增(2005)。資訊科技融入視覺藝術教學對國小學童創造力影響之研究。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得劭(1998)。造形遊戲之理論與實踐:一個國小美勞的臨床教學研究。台北市: 五南。
劉得劭(2001)。紙的造型遊戲與美勞教學經驗分享。藝術、人文、新契機—視覺藝術教育課程改革論文集,54-61。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劉豐榮(1992)。視知覺與審美反應之發展。美育月刊,第26 期,頁13-19。
劉豐榮(2004)。艾斯納藝術教育思想研究(三版一刷)。台北:水牛出版社。
稻垣達彌(1987)。造形遊戲。台北市:千華圖書出版。
鄭明憲譯(1991)。創造性與美術教育:舊關係的新看法(Roland C.原著)。國教輔導,31(4),7922-7925。
羅文基(2001)。培養全腦思考的創意教學。翰林文教雜誌,23,4-5。
羅世豪(2003)。應用創造力、造形與設計教學於國小設計教育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羅美慧(2005)。圖畫書創意教學策略對兒童藝術創造力表現之影響。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蘇振明等(1998)。藝術教育教師手冊—幼兒美術篇。台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外文部份
Busse, T. V. & Mansfield, R. S. (1980). Theories of the creative process :A review and a perspective behavior. The Journal of CreativeBehavior, 14(2), 91-132.
Dansky.J(1980).Cognitive consequences of sociodramatic play and exploration training for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preshoolers.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20,47-58.
Gaitskell,c.d.,Hurwitz,A.& Day,M.( 1982) .Children and their art . NewYork:Harcourt Brace Javanovich,Inc
Gardner, H., & Winner, E.(1982). First intimations of artisty . In S. Strauss (Ed).U-shaped behavioral growth. New York : Academic Press.
Michael J. Parsons(1992).How we understand art.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Van Hoorn, J., Nourot, P., Scales, B., & Alward,K.(1993). Play at the center of the curriculum. New York: Macmillan.
Adams-Price, C. E., ed. (1998). Creativity and Successful Aging. New York: Springer.
Benjamin, L. (1984). Creativity and Counseling. Highlights: An ERIC/CAPS Fact Shee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260369)
Kerka, S. (1999). Creativity in Adulthood. ERIC Digest No. 204.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29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