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詹雯詠
Wen-Yung Chan
論文名稱: 幼兒同儕共讀之閱讀行為與內容探究
Children’s Reading Behaviors in Peer Joint Reading
指導教授: 林麗卿
Li-Ching Lin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幼兒教育學系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9
中文關鍵詞: 同儕共讀閱讀行為幼兒教育
外文關鍵詞: Peer joint reading, reading behavior,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目的為探討幼兒在同儕共讀情境中的閱讀行為與閱讀討論內容。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法,研究場域為一所私立幼兒園中大班的教室。資料收集主要為參與觀察、訪談及文件收集等方式,並鎖定於該班級作息中的晨間共讀活動及主題中的同儕共讀情境為資料收集時段。資料分析針對幼兒在共讀過程中的行為及討論內容加以分析及歸納,並提取主軸意義撰寫成報告。
    本研究針對同儕共讀中的閱讀行為提出三項研究結論:
    一、幼兒在同儕共讀情境中的閱讀行為分別為:陳述閱讀內容、調整認知增進閱讀成效、經歷新型態繪本閱讀活動、及運用人際技巧。
    二、幼兒在同儕共讀情境中共讀行為的特質為:多元的行為和表達的方式、及同儕彼此互補的效果。
    三、影響幼兒同儕共讀的相關因素:幼兒同儕間的社會形象、自我中心、及突發狀況。
    本研究針對同儕共讀中閱讀討論內容提出兩項研究結論:
    一、幼兒在同儕共讀情境中討論內容類別分別為:文本詮釋之討論、主題相關內容之討論、及生活經驗之討論。
    二、同儕共讀討論內容特質為:引導提問能誘發幼兒討論、討論過程中不斷修正與釐清、促進幼兒多方面學習、及幼兒特質影響討論深淺。
    最後根據研究發現與結果提出建議,以供教育實務者或未來研究之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young children’s reading behaviors and contents of discussion in peer joint reading.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approach is adopted and the research field is a mixed-aged class of 4-6-year-old children in a private kindergarten in northern Taiwan. Data collections included observations,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and documentations of children’s works, focusing on the peer joint reading activities in the morning sections and during the thematic curriculum activities of the class.
    The major conclusions regarding young children’s joint reading behaviors are as follows:
    1. The behaviors of kindergarteners during peer joint reading include: stating and describing what they were reading in the texts, constantly adjusting their cognition to achieve better reading comprehension, exploring new picture book reading experiences, and adopting social skills to achieve joint reading purposes.
    2. Characteristics of young children’s peer joint reading behaviors include: (1) young children use multiple reading and expressive strategies, and (2) children often adopt complementing strategies among themselves.
    3. Factors effecting kindergarteners’ peer joint reading behaviors include: children’s social images among peers, the egocentrism of young children, and unexpected circumstances happening in joint reading contexts.
    As for the contents of discussion, the following two conclusions were drawn:
    1. The contents of discussion during peer joint reading fell in three main categories: discussions and interpretations of the text, topics related to the thematic curriculum, and discussions of their daily experiences.
    2.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scussion contents are: (1) children’s discussions were often initiated by questions, (2) discussions helped children correct and clarify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texts, (3) joint reading and discussions enhanced children’s learning in other aspects, and (4) children’s personal traits affected the depth of discussion.
    Several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for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practitioners as well as for future researcher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閱讀 7 第二節 共讀的研究 13 第三節 文獻對本研究的啟發 1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5 第一節 質性研究法 25 第二節 研究場域 26 第三節 研究者角色 30 第四節 資料蒐集方式 31 第五節 研究的可信賴度 37 第四章 結果分析與討論 39 第一節 同儕共讀中的閱讀行為 39 第二節 同儕共讀中的討論內容 5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3 第一節 結論 73 第二節 建議 81 參考文獻 85 表 目 錄 表3-1蝴蝶班102學年度第一學期作息表 28 表3-2教師訪談大綱一覽表 32 表3-3資料編碼代號及其意義一覽表 34 表3-4閱讀行為分析項目一覽表 36 表3-5 閱讀討論分析項目一覽表 36   圖 目 錄 圖1-1研究概念架構 5 圖3-1研究實施流程 26 圖3-2教室場域圖 29

    中文
    王文科(1994)。質的教育研究。臺北市:師苑。
    王怡靜(2008)。幼稚園實施分享閱讀初探。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王翠鈴(2011)。繪本共讀提昇語言發展遲緩兒童口語表達能力之行動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古瑞勉(譯)(2004)。L. B. Gambrell & J. F. Almasi著。鮮活的討論!培養專注的閱讀。臺北:心理。
    田育芬(2001)。托育階段室內環境規劃與應用。載於邱華慧等編,嬰幼兒環境規劃與應用(頁3-1-3-26)。臺北:心理。
    何應傑(2003)。兒童閱讀圖畫書意義建構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臺北:桂冠。
    吳英長(1988)。國小學生小組討論運作方式之初探-以萬芳國小為例。臺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吳清基(2010)。推動臺灣的閱讀教育。研考雙月刊,34(1),62-66。
    宋慶珍(2004)。幼兒讀寫萌發之個案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素足(1998)。臺中縣市國小高年級學童閱讀動機的探討。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李連珠(1991)。將圖畫書帶進教室—課室內的圖畫書。國教之友,43(2),29-36。
    李連珠(1992)。早期閱讀發展之一:兼談家庭閱讀活動。幼兒教育年刊,5,109-126。
    李連珠(1995)。台灣幼兒之讀寫概念發展。幼教天地,11, 37-68。
    里維(譯)(2001)。D. Pennac著。閱讀的十個幸福。臺北市:高寶國際。
    周碧香(2009)。圖解識字教學原理探討。臺中教育大學學報,23(1),55-68。‎
    幸曼玲(1991)。幼兒階段的讀寫萌發。載於臺灣省國民教師研習會之八十學年度國小課程研究學術研討會專輯(頁44-52)。臺北:臺灣省國民教師研習會。
    林天祐(2001)。提高兒童閱讀興趣的策略—美國加州聖塔芭芭拉市的經驗。教育資料與研究,38,12-15。
    林均珈(2010)。創造力的根本在閱讀。國文天地,25(11),8-12。
    林宜和(2005)。日本的「兒童閱讀日」。全國新書資訊月刊,94(4),37-39。
    林姿君(2000)。同儕互動中閱讀策略使用歷程之探討─以國小四年級國語科小組討論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美琴(2008)。兒童閱讀新識力-兒童讀書會與班及共讀。臺北市:天衛文化。
    林振春(2001)。閱讀方法與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社教雙月刊,101,40-43。
    林敏宜(2000)。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林貴香(2011)。幼小共讀歷程之研究-以小六為共讀對象。國立臺南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林翠釵(2000)。許兒童一個未來-談兒童閱讀。社教資料雜誌, 267,3-6。
    林慧芬(2006)。淺談幼兒的閱讀行為的啟蒙。特教園丁,21(3),22~27。
    林麗卿(2005)。全語言的新思維。臺北:華騰文化。
    林艷君(2008)。混齡幼童參與同儕師徒制閱讀活動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邱兆偉(1995)。質的研究的訴求與設計。教育研究,4,1-33。
    邱瓊蓁(2003)。親子共讀繪本歷程之互動與詮釋-以岩村和朗之「十四隻老鼠」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金幼梅(2011)。當孩子與故事相遇-師生共創繪本之行動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宣崇慧(2000)。學前聽障及聽常兒童讀寫發展能力與口語發展能力之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施清真(2005)。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淺談「全美閱讀日」。全國新書資訊月刊,76,34-36。
    柯華葳(2006)。教出閱讀力。臺北:天下雜誌。
    洪月女(譯)(1998)。K. Goodman著。談閱讀(On reading)。臺北:心理。
    洪蘭、曾志朗(2002)。兒童閱讀的理念─認知神經心理學的觀點。現代教育論壇,6,592-595。
    馬行誼(1997)。國小學童說明文寫作現象分析-班級小組討論之個案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張麗玲(2009)。從讀寫萌發的觀點探究主題課程中的語文經驗-米飛妹妹的個案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許君詳(2012)。國小教師閱讀信念與推展閱讀活動相關性之研究~以澎湖縣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
    陳啟明(2001)。開啟小班教學中的悅讀之門。師友月刊,406,90-93。
    陳淑敏(1995,11月)。社會性互動對認知發展的影響。載於教育部舉辦之八十四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頁101-124),臺北。
    陳淑琴(譯)(2005)。J. A. Schickedanz著。遠遠多於ABC-談早期讀寫萌發。臺北市:信誼。
    陳淑雯(2003)。親子共讀團體輔導對健康家庭、親子關係和家庭氣氛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教育學院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陳凱琳(2004)。國小低年級學童共讀行為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瑩燕(2001)。維高斯基社會互動論在國小社會領域批判思考教學之應用。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曾淑賢(2000)。兒童圖書館經營問題探討。書苑季刊,45,9-17。
    曾莉蓁(2009)。幼稚園師生共讀應用於幼兒藝術學習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曾琬雯(2003)。臺中市幼稚園教師運用圖畫書之調查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曾照成(2002)。國小學童閱讀討論教學及其主題詮釋探討。國立臺南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黃瑞琴(1993)。幼兒的語文經驗。臺北:五南。
    黃瑞琴(1996)。質的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心理。
    黃瑞琴(1997)。幼兒讀寫萌發課程。臺北市:五南。
    黃瑞琴(2005)。幼兒的語文經驗。臺北:五南。
    楊佈榮(2005)。德國、英國的媒體與閱讀。全國新書資訊月刊,76,44-47。
    漢菊德(1998)。成為一個人的教育:南海實幼對全人教育的詮釋。臺北:光佑。
    趙金婷(2009)。學前幼兒分享及萌發閱讀之外加內容探究。教育研究學報,1(43),165-193。
    劉漢玲(2003)。推動親子共讀活動與幼兒閱讀行為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歐用生(1995)。質的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蔡子瑜(1999)。故事討論對幼兒道德推理的影響之研究-以「分享」的故事主題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庭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蔡宜純(譯)(2009)。B. Elena & J. L. Deborah著。心靈幫手—Vygotsky學派之幼兒教學法。臺北市︰心理。
    蔡敏玲、陳正乾(譯)(1997)。L. S. Vygotsky著。社會中的心智-高層次心理過程的發展。臺北:心理。
    賴美蓉(2001)。教師講述故事時的師生言談互動。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英文
    Chall,J (1983) Stages of reading development NY:McGraw-Hill
    Cochrane, O. D. Scalena,S, & Buchanan, E. (1984) Reading writing and caring New York:Richard C Owen Publishers.
    Gambrell, L. B. (1996). Creating classroom cultures that foster reading motivaion. The Reading Teacher, 50(1), 14-25.
    Jewell, T. A., & Pratt, D.(1999). Literature discussions in the primary grades:Children’s thoughtful discourse about books and what teachers can do to make it happen. Reading Teacher, 52, 542-850.
    Lehman, B., & Scharer, P. (1996). Reading alone, talking together: The role of discussion in developing literary awareness. Reading Teacher, 50, 26-35.
    Rubin, D. (1991). Diagnosis and correction in reading instruction(2nd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Vygotsky, L. S. (1978). Mind in societ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