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歐宸源 Au, Sîn-guân |
---|---|
論文名稱: |
咱海:澎湖潭邊聚落的在地生態知識 Lán Hái: Local Ecological Knowledge of the Thâm-Pinn Settlement in Phînn-ôo |
指導教授: |
方怡潔
Fang, I-Chieh |
口試委員: |
呂欣怡
Lu, Hsin-Yi 陳中民 Chen, Chung-Mi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人類學研究所 Anthrop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24 |
畢業學年度: | 11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84 |
中文關鍵詞: | 採集與捕撈 、石滬 、澎湖聚落 、在地生態知識 |
外文關鍵詞: | gathering and fishing, stone weirs, Phînn-ôo settlements, Local Ecological Knowledge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潭邊位於澎湖縣湖西鄉西北側,居民早期多以農耕為業,並非典型的漁村社會。本研究致力於探索與建構地方固有詞彙「咱海(lán-hái)」的內涵,並藉由「在地生態知識(Local Ecological Knowledge)」概念架構,呈現地方漢人社會的沿岸知識體系;換句話說,居民口中的「咱海」不僅涵蓋自然環境層面的知識,還涉及聚落──地方稱「社(siā)」──內部的組織與親屬關係,更與沿岸權利邊界的運作息息相關。
本研究大致可劃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彙整了「沿岸地名知識」與「沿岸物種知識」,著重描寫居民對於自然環境的細緻觀察,強調知識體系的動態特質。第二部分揭示了「閒人(îng-lâng)」容易被輕視的勞動過往,特別是女性、兒童與青少年在早年日常與產業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第三部分聚焦於聚落石滬組織,呈現石滬與「咱海」聲張的關聯,並分析「父系繼嗣名份」與「實踐情形」的斷裂如何成為石滬權利人間張力的來源。第四部分則以當代某一螺貝漁場的興衰歷程為例,描述沿岸權利邊界以聚落為單位的運作過程,並探討居民「作為」與「不作為」的意涵;後半段進而聚焦特定報導人之實踐,討論採捕活動對於個人的意義。
迄今為止,有關台灣主流族群的生態知識研究相對有限,本研究試圖透過對「咱海」一詞的概念化填補空缺,希冀能對未來政策執行與地方發展產生參考價值。
ABSTRACT
The Thâm-Pinn Settlement is located in the northwest of Ôo-sai Township, Phînn-ôo County. Historically, the residents primarily engaged in farming rather than fishing, making it uncharacteristic of typical fishing villages.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and construct the connotation of the local term "lán-hái" and, through the framework of Local Ecological Knowledge (LEK), present the coastal knowledge system of the local Han society. In other words, what residents refer to as "lán-hái" encompasses not only knowledge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but also involves the internal organization and kinship relations of the settlement, locally known as "siā," 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coastal territorial boundaries.
This study can be broadly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consolidates "coastal toponym knowledge" and "coastal species knowledge," focusing on residents' detailed observations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emphasizing the dynamic nature of the knowledge system. The second part reveals the often-overlooked labor history of "idle people (îng-lâng)," particularly highlighting the significant roles wome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played in early daily and industrial life. The third part focuses on the stone weir organization within the settlement, show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one weirs and "lán-hái," and analyzing how the rupture between "patrilineal succession" and "practical situations" becomes a source of tension among the rights holders. The fourth part, using the rise and fall of a contemporary bivalve fishing ground as a case study, describes the operation of coastal territorial boundaries organized by settlements and explores the implications of residents' "actions" and "inactions." This section further focuses on the practices of specific informants, discussing the significance of gathering and fishing activities to individuals.
To date, research on the ecological knowledge of Taiwan's mainstream ethnic groups is relatively limited. This study attempts to fill this gap through the conceptualization of "lán-hái," hoping to provide valuable insights for future policy implementation and local development.
Berkes, Fikret, et al.
2000 Rediscovery of 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 as Adaptive Management. Ecological Applications, Vol. 10, No. 5, Pp. 1251-1262.
Nadasdy, Paul
2003 Hunters and Bureaucrats: Power, Knowledge, and Aboriginal-State Relations in the Southwest Yukon. UBC Press.
Gilchrist, Grant, et al.
2005 Can Local Ecological Knowledge Contribute to Wildlife Management? Case Studies of Migratory Birds. Ecology and Society 10(1): 20. [online].
Fix, Douglas
2014 Charting Formosan Waters: British Surveys of Taiwan's Ports and Seas, 1817-1867. 漢學研究32(2): 20.
古閑義康
1917 澎湖廳漁村調查(一)。臺灣水產雜誌13: 34-51。
1917 澎湖廳漁村調查(十)。臺灣水產雜誌24: 38-56。
黃履思等纂修
1923 平潭縣志。成文出版社。
澎湖廳水產會
1932 澎湖廳水產基本調查報告書。澎湖廳水產會。
陳正祥編修
1955 澎湖縣誌。澎湖縣政府。
王崧興
1967 龜山島:漢人漁村社會之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澎湖縣政府
1978 澎湖第七屆縣長五年縣政專輯 民國62─66年。澎湖縣政府。
戴炎輝
1979 清代臺灣之鄉治。臺北:連經出版事業公司。
莊英章
1981 漁業政策與地區性漁業發展 興達鄉的田野調查分析。臺北:中央研 究院民族研究所51: 89-127。
陳信雄
1985 澎湖宋元陶瓷。澎湖縣立文化中心。
關麗文
1987 澎湖傳統聚落發展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3: 57-85。
陳其南
1987 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市:允晨文化。
陸傳傑
1989 看哪!澎湖潭邊村。人間雜誌40: 94-103。
陳憲明
1991 澎湖北海一帶無人島紫菜採集的領域管理。師大地理研究報告17: 63-84。
1992 一個珊瑚礁魚村的生態:澎湖鳥嶼的研究。師大地理研究報告18: 109-158。
1995 澎南地區五德里廟產的石滬與巡滬的公約。硓𥑮石季刊1: 4-10。
許書怡
1992 澎湖漁民的社區認同--以沙港圍捕海豚為例。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福蓮
1993 小琉球的婦女生活研究。臺北市:台灣省立博物館。
何振良、林德民
1993 磁灶陶瓷。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洪惟仁
1995 台灣的語言戰爭與戰略分析。第一屆台灣本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119-158。
2019 臺灣社會語言地理學研究。臺北市:前衛出版社。
2023 閩南地區方言地圖集。臺北市:臺灣語文學會。
魏捷茲
1996 澎湖群島的村廟「公司」與人觀。台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三):221-242。
林會承
1996 澎湖的聚落單元 兼論清代澎湖的地方自治。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1: 51-132。
顏秀玲
1996 赤崁和吉貝漁撈活動的空間組織。澎湖縣立文化中心。
李如龍
1998 漢語地名學論稿。上海巿:上海教育。
洪國雄
1999 澎湖的石滬。澎湖:澎湖縣立文化局。
祝平一
2001 碎鏡零史──戰後臺灣漁業史回顧。新史學12(2): 195-231。
曹逢甫、劉秀雪
2001 閩南語小稱詞的由來-兼談歷史演變與地理分布的關係。聲韻論叢11: 295-310。
謝英從
2001 外埔石滬與平埔族、澎湖移民-外埔朱家石滬契書談起。臺灣文獻52(2)。
許雪姬總編
2005 續修澎湖縣志.卷二,地理志。澎湖縣馬公市:澎湖縣政府。
2005 續修澎湖縣志.卷三,人民志。澎湖縣馬公市:澎湖縣政府。
2005 續修澎湖縣志.卷五,物產志。澎湖縣馬公市:澎湖縣政府。
林文鎮
2006 吉貝石滬記憶圖像。澎湖:澎湖采風文化學會。
李明儒
2007 漁滬文化的源起與分佈:一個跨國際觀點的探索。澎湖縣馬公市:澎湖縣文化局。
呂憶君
2009 海祭、身體實踐:花蓮港口阿美的海岸空間。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國禧
2009 澎湖西嶼石滬之研究。南華大學建築與景觀系環境藝術碩士班碩士論文。
白沙鄉公所
2009 重修白沙鄉志。澎湖縣白沙鄉公所。
湖西鄉公所
2010 湖西鄉志|上冊。澎湖縣湖西鄉公所。
2010 湖西鄉志|中冊。澎湖縣湖西鄉公所。
吳映青
2010 苦海漁聲:南方澳近海漁業工作民族誌。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19 海路:從人類學視角看臺灣近海漁業。中國飲食文化15(2): 7-53。
蔡晏霖
2011 思索「地方知識」。亞太研究論壇54:202-213。
何正芳
2011 澎湖縣湖西鄉閩南語在地理和年齡的變化研究─以《彙音妙悟》「高」、「科」韻和小稱詞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秀雪
2012 鄉音無改?金門人在北台灣的語音轉換。語言時空變異微觀。中央研究院語言研究所。
官大偉
2013 原住民生態知識與流域治理-以泰雅族Mrqwang群之人河關係為例。地理學報70:69-105。
Syaman Lamuran
2015 「人之島」達悟族傳統生態知識與現代環境治理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士論文。
呂欣怡
2015 土地、社群、信仰:解析俗民環境論述。科技醫療與社會22: 63-108。
蔡政良
2015 Micinko/Mipacin(打魚)──阿美族的海洋文化與潛水射魚文化初探。原住民族文獻:23。
2023 第五道浪之後 阿美族水下獵人的海洋知識與傳統海域的保育與管理。台東: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陳尊慈
2016 我國東南沿海的石滬漁業以及文化遺產初探。福建文博:47-51。
葉信利主編
2017 石斑魚繁養殖技術與管理(特刊第23號)。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
呂慈慧
2019 潮間共生:阿美族重安部落潮間帶採集文化知識體系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研究報告。
王郁傑
2019 南澳泰雅獵人陷阱獵的個案研究:一個在地生態知識的觀點。國立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Crotti, Antonio
2019 [1968] 澎湖:風和沙之島(原名:Pescadores isole del vento e della sabbia)。澎湖縣馬公市:澎湖縣文化局。
陳胤安
2020 國家、權力與知識的本土化:台灣民族學/人類學之農業研究回顧。民族學界45: 159-212。
趙書儀
2020 台灣西北海岸石滬之營造與保存:從家戶經濟到勞動股權的變遷。東海大學建築系研究所建築碩士論文。
張慶海
2020 滬我家鄉:吉貝的石滬。澎湖縣白沙鄉吉貝國民小學。
許玉河
2021 澎湖石滬的歷史與文化。硓𥑮石季刊102: 119-141。
Ptak, Roderich
2022 福建—澎湖—臺灣:總結文獻中的早期接觸(約西元200-1450年)。臺北市: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吳聰敏
2023 台灣經濟四百年。臺北市:春山出版有限公司。
楊馥慈、曾宥輯
2023 回到滬之島 澎湖石滬與里海生活誌。裏路文化有限公司。
網路資源
胡建偉
1767 澎湖紀略。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路資源,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953873。
許玉河
2016 寧靜樸實:員貝嶼。澎湖縣湖西鄉隘門國民小學。網路資源,http://www.amps.phc.edu.tw/main/modules/tad_book3/page.php?tbsn=7&tbdsn=97。
澎湖時報
2021 東明宮神奇傳說。澎湖時報。網路資源,https://www.penghutimes.com/Article/Detail/17137。
經濟部水利署
2023 臺灣海岸詳介。資訊服務。網路資源,https://www.wra.gov.tw/News.aspx?n=3253&sms=9088。
林炫均
2023 罕見海蛇擱淺恆春半島 蛇類專家:安平港曾「堆積如山」。TVBS新聞網。網路資源,https://news.tvbs.com.tw/life/2047610。
王紹宇、朱怡蓉
2023 誇張!安平河堤邊 驚見保育綠蠵龜殼噴「佛」字。三立新聞網。網路資源,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1309054。
澎湖縣白沙鄉戶政事務所
2024 最新人口統計。人口統計。網路資源,https://ris.penghu.gov.tw/baisha/home.jsp?id=10171&act=view&mserno=201110250003&yy=2021&&mm=01。
澎湖縣政府
2024 2022年底澎湖縣各鄉市人口數、戶數及每戶人口數。人口統計。網路資源,https://www.penghu.gov.tw/ch/home.jsp?id=10178。
澎湖縣湖西鄉戶政事務所
2024 2021年03月 各里人口數、戶數統計。人口統計。網路資源,https://ris.penghu.gov.tw/huhsi/home.jsp?id=111&act=view&mserno=201110250002&yy=2021&&mm=03。
2024 歷年人口數。各鄉市人口數。人口統計。網路資源,https://ris.penghu.gov.tw/huhsi/home.jsp?id=189。
農業部漁業署
2024 漁業調查統計手冊。統計與出版品。網路資源,https://wm.moa.gov.tw/preview_fa/view.php?theme=CFSSM&subtheme=&id=30。
邵廣昭
2024 台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網路資源,http://fishdb.sinica.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