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巫珮琪
Wu, Pei Chi
論文名稱: 書寫欲望與主體實踐:以《邱妙津日記》為中心
Writing Desire and Subject in Practice: A Study Based on Chiu Miao-Jin Diary
指導教授: 王鈺婷
Wang, Yu Ting
口試委員: 楊翠
Yang, Tsui
秦嘉嫄
Chin, Chia Yu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文學研究所
Taiwan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7
中文關鍵詞: 邱妙津邱妙津日記書寫欲望主體主體性愛欲文本互涉
外文關鍵詞: Chiu Miaojin, Chiu Miaojin Diary, Writing Desire, Subject, Subjectivity, Eros, Intertextuality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邱妙津日記》的出版,提供以邱妙津作為研究對象的研究者理解其作品內涵的新途徑。從日記中可以觀察出邱妙津一貫的書寫策略,如:日記體、手記體及書信體等創作形式,日記除了成為邱妙津創作的「源頭」,相較於其類似創作形式的《蒙馬特遺書》及《鱷魚手記》,《邱妙津日記》更富含「私語性」。在相當程度上可與同時期的《蒙馬特遺書》及稍早的《鱷魚手記》進行更深刻、周延、全面的對話。本論文基於對女同志生命歷程、同志文學以及性別越界書寫之關注,擬鎖定《邱妙津日記》作為研究主體,探討其中之「思想歷程」、「性別與愛欲」、「存在與死亡」、「閱讀與書寫」等議題,試圖建構出邱妙津文學與生命之圖像。

    本論文首先將爬梳邱妙津在《新新聞》周刊擔任記者期間所撰寫的新聞、評論稿及其小說創作,來釐析在解嚴後社會運動蓬勃發展下,邱妙津對於自身所屬的「學運世代」的視角、態度及其位置。其次將探討其愛情觀中的「自我主體」、「愛情政治」以及「性別意識」。接著將分析邱妙津的「生存意識」與「死亡意念」,論述邱妙津的存在觀及死亡觀如何並置、交錯、相互辯證並歸納出其特定的生死節奏。最後,本論文將透過日記歸納出邱妙津的閱讀地圖,並以「文本互涉」理論,探討邱妙津如何藉由閱讀來形構自身的思想面貌並構思其創作。進而分析創作之於邱妙津的意義,並以「日記美學」及「書信體」理論,探討日記書寫所產生的意義,以及日記與書信形式達到何種美學效果,如何與其書寫欲望產生關聯。

    關鍵詞:邱妙津、邱妙津日記、書寫欲望、主體、主體性、愛欲、文本互涉


    Abstract

    The publication of the “Chiu Miaojin Diary” provides a new method for studying Chiu Miaojin. We can observe the consistent writing strategies Chiu applied to her works such as diaristic novels, notes, epistolary, etc. As the origins of Chiu’s creationism, the diaries perform a more whisper-like discourse when compared to Chiu’s other works: Last Words from Montmartre and Notes of a Crocodile. To a certain extent, the diary starts a profound, circumspect, comprehensive dialogue with the same period of the Last Words from Montmartre and its predecessor Notes of a Crocodile. This study is based on lesbian life course, LGBT writing and gender border-crossing. Focusing on Chiu Miaojin Diary as the research subject,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thought process", "sex and erotica", "existence and death", "reading and writing" and other underlying issues in Chiu’s diary, and tries to construct an image of Qiu Miaojin’s literature and life.

    This thesis will first comb through Chiu’s news reports, reviews and novels written during the time when she worked as a reporter at The Journalist magazine. This is to analyze Chiu’s perspective, attitude and stance on a “revolutionary generation” in the booming social movements after the lifting of martial law. Secondly, the thesis will explore the "self-body", "love politics" and "gender consciousness" in Chiu’s concept of love. Thirdly, this study will analyze Chiu Miaojin’s "survival consciousness" and "death consciousness", to discuss how Chiu’s view of life and death with a mutually dialectic approach and concludes its specific rhythm of life and death. Lastly, this thesis will summarize Chiu Miaojin’s reading map reflected by the diary. Using the intertextuality theory, this study will explore how Chiu’s thoughts and works were affected by her reading, as well as the significance writing posed for Chiu. The theories of “diary of aesthetics" and "epistolary" offer a method to discuss the significance of writing, as well as the aesthetic effect adopted in the forms of letters and a diary, an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hiu’s diary and her desire writing.

    Key Words
    Chiu Miaojin, Chiu Miaojin Diary, Writing Desire, Subject, Subjectivity, Eros, Intertextuality

    目錄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問題意識與研究範圍 1 一、研究背景與動機 二、問題意識 5 第二節 研究方法 8 一、研究範圍 8 二、研究角度 8 三、理論架構 8 第三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 7 一、關於邱妙津之相關研究 9 二、關於女同志書寫之相關論述 12 三、其他相關論述 13 第四節 章節架構 14 第二章、邱妙津的思想歷程 17 第一節 文學╱創作作為一種社會實踐:邱妙津小說中的相關議題 17 一、邱妙津小說與日記中的相關議題分析 17 第二節 知識菁英的社會觀察與實踐──解嚴後的學運世代邱妙津扮演的角色 22 一、進入社會:《邱妙津日記》中的相關敘述 22 二、直面社會:擔任記者期間所撰寫的評論 24 三、結語 28 第三章、愛欲與性╱別──邱妙津作品中的愛情觀與性別意識 31 第一節 自我與他者──愛欲主體與愛情政治 31 一、靈魂的渴愛:邱妙津的愛欲主體 31 二、神聖之愛的渴求:邱妙津的愛情政治 34 第二節 往返於邊界──性別意識與認同政治 39 一、性別意識:邱妙津的愛欲模式╱性傾向(sexuality) 39 二、性╱別跨界的嘗試與操演 43 第四章、生與死──邱妙津作品中的存在意識與死亡意念 47 第一節 活著──存在意識與生存姿態 47 一、凝視(gaze)╱鏡像(mirror)中的自我:邱妙津的存在意識與生存姿 48 第二節 死亡──現實脫困與終極歸宿 58 一、現實脫困與終極歸宿:邱妙津日記中呈現的死亡意念 58 二、天天排演的死亡:邱妙津日記中呈現的死亡意義 60 第三節 存在與死亡的繁複辯證 62 一、反抗與不朽:邱妙津的生與死 62 第五章、閱讀與書寫──邱妙津作品中的多重互文性 66 第一節 旅者與他者──《邱妙津日記》與多重文本的對話線圖 66 一、閱讀作為一種旅行──《邱妙津日記》中的繁複文本 66 二、《邱妙津日記》與多重文本的對話線圖 67 第二節 書寫與自我──邱妙津的創作欲望與自我實踐 70 一、以書寫,活著──書寫的意義建構 70 二、說話,說給我(你)聽──日記體╱書信體的書寫策略 72 第六章、結論 77 第七章、參考文獻 80

    一、討論文本

    1. 邱妙津,《鬼的狂歡》(台北:聯合文學,1991.03初版,2006.01初版六刷)。
    2. 邱妙津,《寂寞的群眾》(台北:聯合文學,1995.09初版,2001.11初版五刷)。
    3. 邱妙津,《鱷魚手記》(台北:印刻出版社,2006.10初版)。
    4. 邱妙津,《蒙馬特遺書》(台北:印刻出版社,2006.10初版)。
    5. 邱妙津,《邱妙津日記1989-1991》(台北:印刻出版社,2007.12初版)。
    6. 邱妙津,《邱妙津日記1991-1995》(台北:印刻出版社,2007.12初版)。
    7. 邱妙津於《新新聞周刊》任職時期撰文(1992.4-1992.6)。

    二、專書

    1. Cris Beasley著,黃麗珍譯,《性別與性慾性質:關鍵理論與思想巨擘》(台北:韋伯,2009)。
    2. Emily Martin等原著,劉人鵬等編,林家瑄等譯,《憂鬱的文化政治》(台北:蜃樓,2010)。
    3. Jennifer Harding著,林秀麗譯,《性的扮演:陰╱陽特質的實踐》(台北:韋伯,2008)。
    4. Julia Kristeva著,彭仁郁譯,《恐怖的力量》(台北:桂冠,2003)。
    5. Luce Irigaray著,李金梅譯,《此性非一》(台北:桂冠,2005)。
    6. Margaret Atwood,《與死者協商:瑪格莉特‧愛特伍談寫作》(台北:麥田,2004)。
    7. Mark Currie著,寧一中譯,《後現代敘事理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8. Michel Foucault著,劉北成等譯《瘋癲與文明》(台北:桂冠,2002)。
    9. Terry Eagleton著,華明譯,《後現代主義的幻象》(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10. Toril Moi著,陳潔詩譯,《性別∕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駱駝出版社,1995)。
    11. Zygmunt Bauman著,陳正國譯,《生與死的雙重變奏》(台北:東大出版社,1997)。
    12. 王瑾,《互文性》(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13. 林水福主編,《當代台灣情色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7)。
    14. 何春蕤主編,《性∕別研究的新視野──第一屆四性研討會論文集(上)》(台北:元尊文化,1997)。
    15. 何春蕤編,《跨性別》(桃園: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2004)。
    16. 范雲編,《新生代的自我追尋:台灣學生運動文獻彙編》(台北:前衛,1993)。
    17. 周華山,《同志論》(香港:香港同志研究社,1995)。
    18. 周華山,《後殖民同志》(香港:香港同志研究社,1997)。
    19. 紀大偉主編,《酷兒啟示錄:台灣當代QUEER論述讀本》(台北:元尊出版社,1997)。
    20. 紀大偉,《晚安巴比倫》(台北:探索文化,1998)。
    21. 張京媛,《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22. 張小虹,《慾望新地圖:性別‧同志學》(台北:聯合文學,1996)。
    23. 張小虹主編,《性∕別研究讀本》(台北:麥田,1998)。
    24. 梅家玲主編,《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台北:麥田,2000)。
    2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主編,《解嚴以來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萬卷樓,2000)。
    26. 趙山奎,《精神分析與西方現代傳記》(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27. 趙山奎,《傳記視野與文學解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28. 劉康著,《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台北:麥田,1995)。
    29. 劉亮雅,《慾望更衣室:情色小說的政治與美學》(台北:元尊文化,1998)。
    30. 劉亮雅,《情色世紀末:小說、性別、文化、美學》(台北:九歌出版社,2001)。
    31. 鄧丕雲,《八○年代台灣學生運動史》(台北:前衛,1993)。
    32. 廖炳惠編著,《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台北:麥田,2003)。
    33. 羅婷,《克里斯特瓦的詩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34. 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台北:女書文化,1999)。

    三、論文集論文

    1. 丁乃非、劉人鵬,〈鱷魚皮、拉子餡、半人半馬邱妙津〉,《罔兩問景:酷兒閱讀攻略》(桃園: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2007),頁67-105。
    2. 朱偉誠,〈另類經典:台灣同志文學(小說)史論〉,《台灣同志小說選》(台北:二魚文化,2005)。
    3. 邱貴芬,〈導論〉,邱貴芬主編《日據以來台灣女作家小說選讀》(台北:女書文化,2001),頁3-51。
    4. 周芬伶,〈邱妙津的死亡行動美學與書寫〉,《芳香的秘教:性別、愛欲、自傳書寫與論述》(台北:麥田,2006),頁283-311。
    5. 垂水千惠,〈關於邱妙津作品裡日本文學的「引用」──與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的互文性(intertextuality)為中心〉,《感官素材與人性辯證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0),頁17-26。
    6. 胡錦媛,〈書寫自我:《譚郎的書信》中的書信形式〉,張小虹主編《性∕別研究讀本》(台北:麥田,1998),頁61-94。
    7. 蕭義玲,〈九○年代新崛起小說家的同志書寫─以邱妙津、洪凌、紀大偉、陳雪為觀察對象〉,收於紀大偉《感官世界》(台北:探索,2000)。

    四、期刊論文

    1. Helene Cixous,〈美杜莎的笑聲〉,張京媛主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1992)。
    2. 王奕婷,〈肉身書信─邱妙津《蒙馬特遺書》中書信形式的書寫與踰越〉,《聯合文學》14卷5期(1998.03),頁70-71。
    3. 朱偉誠,〈邱妙津《鱷魚手記》導讀〉,《文學台灣》38期(2001.04),頁161-164。
    4. 呂文翠,〈遺書之後─論邱妙津文本中的書寫、死亡與性別政治〉,《華夏學報》37期(2003.05),頁135-142。
    5. 邱妙津,〈中國傳統裡的烏托邦──兼論「荒人手記」中的「情色」與「色情」烏托邦〉,《聯合文學》11卷11期(1995.9),頁32-39。
    6. 紀大偉,〈烏托邦之後─二十一世紀的臺灣同志文學生態〉,《文訊》229期(2004.11),頁54-58。
    7. 胡錦媛,〈鉛筆與橡皮的愛情─書信的形式與內容〉,《聯合文學》14卷5期(1998.03),頁60-66。
    8. 魚玄阿璣、鄭美里,〈幸福正在逼近─建立台灣同性戀社會史的初步回顧〉,《聯合文學》13卷4期(1997.02),頁89-95。11
    9. 曾秀萍,〈生死往覆,以愛封緘─論邱妙津《蒙馬特遺書》中書信、日記的書寫特質與意義〉,《中文研究學報》3期(2000.06),頁193-211。
    10. 曾秀萍,〈九0年代臺灣「女同志小說」書寫的顛覆性及其矛盾〉,《水筆仔:臺灣文學研究通訊》7期(1999.04),頁10-32。
    11. 張清志主編:《印刻文學生活誌【辭世十周年紀念】:邱妙津──完成與未完成的生命寫作》1卷10期(2005.6)。
    12. 劉亮雅,〈鬼魅書寫:台灣女同性戀小說中的創傷與怪胎展演〉,《中外文學》33卷(2004.06)頁165-183。
    13. 簡家欣,〈書寫中的現身政治─九0年代同志言說戰場的流變〉,《聯合文學》13卷4期(1997.02),頁66-69。
    14. 蕭瑞莆,〈另一種視觀∕看法∕閱讀∕書寫邱妙津的《鱷魚手記》及德瑞克‧賈曼的電影《花園》〉,《中外文學》25卷1期(1996.06),頁39-59。
    15. 《中西書信體文學專輯》,《中外文學》22卷11期(1994.04)。

    五、學位論文

    1. 王順平,〈臺灣新世代女作家小說中性別跨界與情愛書寫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2. 江碧芬,〈九○年代台灣女同志小說中的情慾書寫─以邱妙津、陳雪為主要探討對象〉(宜蘭: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
    3. 沈俊翔,〈九○年代台灣同志小說中的同志主體研究〉(台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4. 辛佩青,〈異質經驗 中界書寫:以邱妙津小說開展之卑賤文學〉(嘉義: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
    5. 李依玲,〈同志文本與台灣女同志自我身分建構──以17位台大批踢踢實業坊Lesbian板女同志板友為例〉(台南: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6. 林慧音,〈邱妙津女同志小說研究〉(台南:台南大學中國文學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9)。
    7. 林佩苓,〈依違於中心與邊陲之間:臺灣當代菁英女同志小說研究〉(台北: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8. 柯雅雯,〈當代女同志文學的悼亡、自療與自我完成(1960-2003)〉(台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9. 陳函謙,〈邱妙津小說研究〉(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10. 陳筑莛,〈在真實與虛構之間──從文類角度看邱妙津作品的特殊性〉(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2)。
    11. 連培妏,〈九0年代以降台灣女性成長小說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12. 許劍橋,〈九○年代台灣女同志小說研究〉(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13. 傅紀鋼,〈後現代視野下的邱妙津─以《邱妙津日記》為中心的擬象研究〉(台北: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14. 黃懿慧,〈學運世代知識分子的知識實踐:賴香吟小說研究〉(新竹: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15. 楊瀅靜,〈邊緣、認同與死亡的書寫─妙津小說研究〉(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16. 楊莉敏,〈書寫中的主體:邱妙津文學的危機與救贖〉(台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
    17. 蔡素英,〈從邱妙津《鱷魚手記》及《蒙馬特遺書》探討女性主體意識之認同建構〉(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18. 蔡幸儒,〈向內凝視的憂鬱和死亡意識--以邱妙津和袁哲生為分析對象〉(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
    19. 劉淑貞,〈肉與字:九0年代後小說中的死亡與自殺書寫──以張大春、駱以軍、邱妙津、黃國峻為考察對象〉(台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
    20. 蕭義玲,〈臺灣當代小說的世紀末圖象研究-以解嚴後十年(1987-1997)為觀察對象)(台北: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論文,1998)。
    21. 簡家欣,〈喚出女同志:九0年代台灣女同志的論述形構與運動集結〉(台北:台灣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1997)。
    22. 羅敬堯,〈文化轉折中的酷兒越界:九○年代臺灣同志論述、身╱聲體政治及文化實踐(1990-2002)〉(新竹:交通大學,語言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23. 羅祖珍,〈讀者觀點:臺灣村上春樹讀者的文化實踐分析〉(新竹: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