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吳佳倩 Wu, Chia-Chien. |
---|---|
論文名稱: |
胡泉雄推廣臺灣客家歌謠之研究 Research on Chuan-Hsiung Hu's Promotion on Taiwan Hakka Folk Songs |
指導教授: |
楊佈光
Yang, Bu-Kuang |
口試委員: |
鄭榮興
吳博明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藝術學院 - 音樂學系所 Music |
論文出版年: | 2018 |
畢業學年度: | 10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06 |
中文關鍵詞: | 胡泉雄 、客家歌謠 、創作新曲 |
外文關鍵詞: | Hu, Chuan-Hsiung, Hakka Folk Songs, Create New Song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胡泉雄推廣臺灣客家歌謠為研究對象,研究範圍以胡泉雄老師1976至2017年間所推廣臺灣客家歌謠之歷程及2003年投入創作客語歌謠創作作品近60餘首為研究範圍。目的在了解胡泉雄老師推廣客家歌謠歷程及創作客語歌謠的特色,並探討其致力於推廣客家歌謠的執著與用心,以及創作新曲的動機與特色。
本論文共分五章論述,第一章為緒論,敘述本論文的研究動機、目的與待答問題、研究範圍與限制、名詞釋義等;第二章文獻探討,為客家族群遷徙、客家山歌探討、客家山歌相關論文探討、客家創新歌曲的興起,以及研究方法;第三章胡泉雄生平與客家歌謠推廣,介紹胡泉雄生平、客家歌謠推廣歷程、創新與發揚山歌。第四章胡泉雄創作作品理念與教學,作品與獲獎記錄、推廣山歌的教材與教學理念、客家山歌的意境、講座與展演、在創新歌曲中,選出得獎十首代表性作品,分析其曲式、音域、節奏、調式、音程、樂曲風格等。第五章結論與建議,歸納統整胡泉雄老師推廣臺灣客家歌謠歷程與成果及創作歌謠的特色,並對未來相關研究者提出若干建議。
本論文透過田野調查、資料蒐集、文獻探討、深度訪談、參與觀察,以分析、歸納、比較、研究等方法完成,期盼透過各項資料之整理、分析,讓社會大眾對胡泉雄老師推廣臺灣客家歌謠歷程及其創作客語新曲有更深入的瞭解,並對客家歌謠文化的保存能略盡一份心力。
This thesis takes Hu, Chuan-Hsiung’s promotion of Taiwan Hakka folk song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range of the research field is from the experience of Hu, Chuan-Hsiung’s promotion of Taiwan Hakka folk songs since 1976 to 2017 and his folk songs which had been composed since 2003.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understand not only the experience of the promotion of Hakka folk songs but also the characteristic of Hu's songs. Furthermore, the thesis explores his dedication and intention in promoting Hakka songs and the motivation of creating his songs.
The first chapter discusses the research motivation, research purpose, pending questions, research scope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nouns and meanings. Chapter 2 discusses the migration of Hakka's ethnic group, Hakka folk songs and the rising of Hakka songs and research methods. Chapter 3 introduces the life of Hu, Chuan-Hsiung, the promotion of Hakka folk songs and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akka folk songs. In Chapter 4, the thesis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Hu’s creative work, his teaching thoughts, award-winning records,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Hakka folk songs, lectures and his exhibitions. In his innovative songs, we select ten award-winning representative works and further analyze the structure of his songs including music form, vocal tract, rhythm, mode, intervals and music style. Chapter 5 summarizes the previous five chapters, and we generalize the achievement of Hu’s promoting Taiwan Hakka songs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his songs. The advi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Hakka songs is also provided.
This thesis is completed in the methods of field research, collection of materials, and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Hu. We hope tha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materials, the public will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Hu’s promoting of Taiwan Hakka folk songs, so that we can make an effort in preserving Hakka culture.
一、專書:(按姓氏比劃排列)
胡希張、余耀南(1992)。《客家山歌知識大全》。廣東:梅州出版社。
胡泉雄(1980)。《客家民謠與唱好山歌的要訣》。臺北:育英出版社。
胡泉雄(1983)。《山歌萬里揚》。臺北:育英出版社。
胡泉雄(2001)。《客家山歌130》。臺北:作者本人自行印製。
胡泉雄(2003a)。《客家山歌概述》。臺北:作者本人自行印製。
胡泉雄(2003b)。《客家民謠精華》。桃園:吉聲影視音有限公司。
梁榮茂、黃子堯、謝艾潔、鄭榮興。《臺灣客家族群史【學藝篇】》。
臺中: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許常惠(1986)。《現階段臺灣民謠研究》。臺北:樂韻出版社。
陳支平(1998)。《客家源流新論》。臺北:臺原出版社。
陳運棟(1992)。《客家人》。臺北:東門出版社。
馮輝岳(1991)。《客家童謠大家唸》。臺北:武林出版社。
楊兆禎(1974)。《客家民謠九腔十八調的研究》。臺北:育英出版社。
楊兆禎(1982)。《臺灣客家系民歌》。臺北:百科文化出版。
楊兆禎(1986)。《客家民謠》。臺北:天同出版社。
楊佈光(1983)。《客家民謠之研究》。臺北:樂韻出版社。
楊佈光(2013)。《臺灣鄉土音樂與傳承論文集》。
歐光勳(2004)。《客家「平板」唱腔及伴奏「頭手弦」之研究》。
臺北:學藝出版社。
鄭榮興(2001)。《臺灣客家三腳採茶戲研究》。財團人法人慶美園文教
基金會。
鄭榮興(2004)。《臺灣客家音樂》。臺北:晨星出版社。
賴碧霞(1993)。《臺灣客家民謠薪傳》。臺北:樂韻出版社。
謝俊逢(1994)。《民族音樂論集1》。臺北:全音樂譜出版社。
簡上仁(2001)。《福爾摩沙之美-臺灣的傳統音樂》。行政院文化建設
委員會。
羅香林(1973)。《客家源流考》。臺北交誼會籌備會編印。
二、學位論文:
方美琪(1992)。高雄縣美濃鎮客家民歌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
王欣瑜(2009)。跟我們的土地糴歌:林生祥與鍾永豐的音樂文本與社會
實踐。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古旻陞(1992)。臺灣北部客家民謠之民族音樂學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
古綺靚(2013)。臺北市客家歌謠班推動客家文化成效之研究-以臺灣客家
山歌團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
江怡臻(2009)。徐松榮及其客家風格音樂作品之研究。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音樂教學研究所。
宋淑貞(2008)。高雄市客家歌謠班之現況發展與文化傳承。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
胡曉萍(2010)。新竹縣竹東鎮天穿日客家山歌比賽。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音樂教學碩士班。
徐照華(2009)。鍾理和所輯客家山歌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
張莉涓(2008)。苗栗客家山歌研究-以頭份鎮、造橋鄉、頭屋鄉、公館鄉
為例。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
郭坤秀(2004)。桃竹苗客家山歌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陳姵茹(2015)。謝宇威客家流行創作音樂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
麥楨琴(2004)。臺灣客家改良戲之音樂研究-以「平板」唱腔演變為例。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傳統音樂教育研究所
傅世杰(2010)。客家流行音樂之研究─以陳永淘為例。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研究所。
傅秋英(2016)。客家藝師-賴仁政的客家音樂藝能研究。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彭玉錢(2014)。臺北市客家歌謠班發展與變遷之研究。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彭素枝(1995)。臺灣六堆客家山歌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彭靖純(2006)。竹東地區客家山歌研究。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
曾瑞媛(1993)。桃竹苗客家童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
曾瑞媛(2012)。客家山歌之節奏研究。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博士班。
黃敏枝(2011)。客家社區歌謠班之傳播模式分析-一個團體動力學的觀察。國立聯合大學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
楊佈光(1983)。客家民謠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
楊熾明(1992)。臺灣桃竹苗與閩西客家民歌之比較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
葉瓊枝(2009)。客家山歌歌詞研究-以數字為句首的山歌為例。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劉新圓(2000)。臺灣北部客家歌樂〈山歌子〉的即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研究所。
鄭淑玲(2010)。平鎮客家民歌之研究。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
賴建宇(2009)。臺灣中部東勢地區客家山歌之研究。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研究所。
謝淑禮(2012)。客家山歌藝人-徐木珍的生平與作品研究。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音樂教學研究所。
羅素珠(2005)。杏壇典範音樂家楊兆。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音樂教學研究所。
蘇宜馨(2007)。涂敏恆客家創作歌謠研究(1981-2000)。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音樂教育研究所。
三、期刊
客家雜誌社編輯部(2017)。〈總統發首聲講客電臺開播〉。
《客家》,第325期,頁10。臺北:客家雜誌社。
楊國鑫(2003)。〈臺灣客家歌謠的分類〉。
發表於「第三屆臺灣客家文學研討會」。
四、網路資料
講客語廣播電臺官方網站。
https://hakkaradio.org.tw/
客家委員會全球資訊網。
http://web3.hakka.gov.tw/
山哥歌沿襲詩經遺風 天籟之音傳唱千載。
https://kknews.cc/culture/39eqkey.html.
客家世界網站。
http://www.hakkaworld.com.tw/
客家歌曲資訊平台。
https://music.tychakka.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