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范秀珠 |
---|---|
論文名稱: |
桃竹苗四縣市國民小學校長角色知覺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ption of Principal’s Role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oyuan County, Hsinchu County, Hsinchu City, and Miaoli County. |
指導教授: | 林志成博士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85 |
中文關鍵詞: | 校長角色 、校長角色知覺 、學校效能 |
外文關鍵詞: | principal’s role, principal’s role perception, school effectiveness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小學校長角色知覺與學校效能的關係,主要目的在瞭解國民小學校長角色知覺與學校效能的現況,並探討不同人口變項、學校環境變項對校長角色知覺與學校效能的差異,最後,進行校長角色知覺對學校效能的相關與預測分析。
本研究主要以問卷調查法為主,並輔以半結構式訪談,調查對象為桃園縣、新竹縣、新竹市、苗栗縣四縣市公立國民小學校長及教師,共抽取了106所國民小學,906名校長、兼任行政教師及教師為研究樣本,回收問卷共813份,剔除填答不全的無效問卷後,獲得有效的樣本問卷為756份,故有效問卷佔發出問卷的83.4%。問卷回收後,將問卷資料分別以描述性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方法進行資料分析。
主要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桃竹苗四縣市國民小學教育人員所知覺到的校長角色為中高程度,其中以「教育專業典範者」的知覺度最佳。
二、桃竹苗四縣市國民小學教育人員所知覺到的學校效能為中高程度,其中以「教師教學效能」的知覺度最佳。
三、年長、服務年資在5年以下及26年以上、校長、城市及偏遠地區的教育人員,校長角色知覺顯著較高。
四、男性、年長、資深、研究所以上畢業、校長、新竹市及12班以下的教育人員,在學校效能的知覺顯著較高。
五、校長角色知覺愈高之教育人員,對學校效能知覺愈高。
六、國民小學校長角色知覺對學校效能具預測作用。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供國民小學校長角色知覺與學校效能之建議,俾供教育行政機關、國民小學校長以及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
關鍵詞:校長角色、校長角色知覺、學校效能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discuss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ption of principal’s role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elementary schools.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understand the newest situation between perception of principal’s role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elementary schools, and further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eachers and school environments as variables toward these two aspects. Last, correlation and prediction for perception of principal’s role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were analyzed.
The methodology used for this research mainly on questionnaire as well as semi- structured interviews. The population was chosen from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 and teachers in Taoyuan County, Hsinchu City, Hsinchu County, and Miaoli County. 106 elementary schools were chosen and 906 subjects were given questionnaires. A total of 813 questionnaires were returned. 756 valid samples of data were analyzed. Out of those, 83.4% were valid (756 out of 906). After the questionnaires were returned, the questionnaire data analysis method included a descriptive covariance analysis, T-test, One Way ANOVA, K.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were applied.
The results were concluded as follows:
1. Perception of principal’s role in these four districts was upper-intermediate, and among of all, “the role models of education” was the best awareness.
2.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these four districts was upper-intermediate, and among of all population and district variables, the highest awareness was “teaching efficiency.”
3. The seniors, in service years are below 5 or more than 26, principals, and the educators in the city or rural obviously shown highly awareness for principal’s role.
4. Those who shown highly awareness on school effectiveness are as follows: male, old age, senior in service, master degree or above, principals, Hsinchu city and the educators in smaller schools.
5. The higher principal’s role perception, the higher School effectiveness.
6. Predication could be drawn between perception of principal’s role and the school effectiveness.
As a result, suggestions were provided after this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uthorities and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 Further research recommends for the future were stated as well.
Key Words: principal’s role, principal’s role perception, school effectiveness
壹、中文部分
王朝貞(2006)。桃園縣國民小學學校行銷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尹萍譯(1990)。John Naisbitt & Patricia Aburdene著。2000年大趨勢。台北:天下文化。
申章政(1999)。國小校長管理溝通類型、衝突管理風格與學校效能之關係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行政院教育改革委員會(2008)。總諮議報告書。2008年10月14日取自http://www.sinica.edu.tw/info/edu-reform/farea2。
江志正(1999)。國民小學團體動力、組織學習、學校發展策略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江建勳(2008)。國小教師與學生家長對校長的角色期望、角色踐行知覺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江照男(2003)。國民小學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江滿堂(2008)。國民小學校長多元領導形態、團體動力、學校組織文化特質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吳立譽(2006)。國中教師對道德角色知覺與踐行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吳育绮(2007)。國中校長轉型領導、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人力與知識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吳宗立(1998)。國民中學組織衝突、外在壓力、行政決策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金標(2006)。國小卓越校長領導作為之研究 -以臺北縣市獲教育部校長領導卓越獎者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勁甫(2008)。競值架構應用在國民小學校長領導行為、學校組織文化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茱榮(2002)。國民小學校長評鑑指標之研究∼以南部地區為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吳培源(1994)。台灣省高級中校長領導型態、學校氣氛與學校效能之關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清山(1989)。國民小學管理模式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清山(2004)。學校行政。台北:心理。
吳清山(2005)。學校行政研究。台北:高等教育。
吳清山(2007)。教育行政議題研究。台北:高等教育。
吳慶堂(2007)。國民小學校長專業能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吳慧貞(2005)。台中縣市國小校長課程領導角色知覺與踐行關係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職業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李玉林(2001)。桃園縣國小校長教學領導角色知覺與實踐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李安明(1999)。「為教學而行政」的校長教學領導:理論與實務。教育政策論壇,2(2),158-201。
李富美(1998)。校長角色與學校效能之研究—一所國民小學之觀察。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卓秀冬(1995)。台灣省高級中等學校組織文化與學校效能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周崇儒(2000)。提升學校效能策略之分析。中等教育,51(6),30-45。
林仁煥(2008)。由全球化觀點談校長創新卓越領導。學校行政,54,12-32。
林志成(1994)。卓越領導者的角色組合。竹市文教,9,10-12。
林志成(2000)。多元派典的教育行政領導研究與實務。初等教育學報,7,1-26。
林志成(2004)。校長卓越領導之行動智慧。學校行政,33,10-20。
林志成、劉世涵(2008)。校長在職專業進修。載於「校長專業成長-培育、領導與在職進修」(頁349-360)。台北:冠學。
林明地(2002)。校長學—工作分析與角色研究取向。台北:五南。
林明地、王如哲、王瑞壎、江芳盛、何宣甫、李安明、林純雯、張明輝、湯 堯、黃宗顯、簡玉敏、謝文豪、魏惠娟等譯(2003)。Wayne K. Hoy & Cecil G. Miskel著。教育行政學—理論、研究與實際。台北:麗文。
林明地、連俊智(2008)。學校領導社群的意涵與塑造。教育研究月刊,171,16-27。
林明地譯(1998)。T. E. Deal & K. D. Peterson著。學校領導—平衡邏輯與藝術。台北:五南。
林明地、楊振昇、江芳盛譯(2000)Owens, R. G.著。教育組織行為。台北:揚智。
林明泉(2006)。國小校長角色的轉化與實踐。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林金福(2003)。高中職校長轉型領導、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敏萍(2008)。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校長角色期望之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林朝枝(2005)。台北縣國民小學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逸青(2003)國中校長權力運作策略、衝突管理策略與學校效能之關係:微觀政治分析。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蔭庭譯(2008)。Robert S. Kaplan著。領導最好的自己。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23,82-87。
林蕙質(2002)。國民中學校長性別角色、轉換型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金福(2003)。高中職校長轉型領導、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侯世昌(2002)。國民小學家長教育期望、參與學校教育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柯嚴賀(2007)。國民小學團體動力、組織價值、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洪啟昌(2001)。台北縣國民小學公共關係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 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洪福財(1998)。學校本位管理的校長角色。教師天地,101,53-58。
胡英楗(2002)。基隆市國民小學校長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秦夢群(1992)。教育行政理論與應用。台北:五南。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校長成績考核辦法(2008)。2008年10月14日取自http://www.law.moj.gov.tw/fll.asp。
國民教育法(2008)。2008年10月14日取自http://www.law.moj.gov.tw/fll.asp。
張永欽(2002)。台北市立國小校長領導行為塑造學校組織文化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宏文(1996)。社會學。台北:商鼎。
張秀瑩(2007)。國民小學校長讀書會團隊學習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竺雲(1990)。組織社會學。台北:三民。
張春興(1995)。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新基(2008)。國民小學創新經營、組織文化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張慶勳(1996)。國小校長轉化、互易領導影響學校組織文化特性與組織效能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莊玉林(2004)。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對校長角色知覺與期望之研究。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許志賢(1999)。從人事法制的變遷談校長角色的調適,教育資料與研究月刊,29,17-19。
郭丁熒(1995a)。我國國民小學教師角色知覺發展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郭丁熒(1995b)。小學教師角色相關實證研究的回顧與分析。台南師院學報,28,197-224。
郭丁熒(1997)。師院學生對國民小學教師理想角色的知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南師院學報,30,93-122。
郭丁熒(2003)。教師的多維影像:教師角色之社會學論述。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6(2),162。
郭明德(2002)。新世紀中小學校長領導角色的變革與定位之探討。國立台灣體育學院學報,10,87-105。
郭為藩﹙1971﹚。角色理論在教育學上之意義。師大教育研究所期刊,13,15-43。
郭雄軍(1999)。談校長的角色重整與專業升級。國民教育,40(2),87-90。
陳文慶(2008)。競值架構應用在國民小學學校組織文化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光煌(2005)。國小校長課程領導角色之研究—以台東縣某國小為例。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陳忠本(2004)。國民小學校長評鑑之研究-以屏東縣國民小學為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陳怡君(2007)。我國高級中學行政人員協力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奎憙(1988)。教育社會學。台北:三民。
陳奎憙(1993)。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映廷(2007)。國民小學校長變革領導行為與學校效能之研究-以台北市公立國民小學為例。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浙雲(2004)。縣市課程督學課程領導角色知覺與角色踐行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滄智(2006)。台北市國民小學教育人員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相關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瑞堂(2007)。高屏地區高中校長轉型領導、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嘉祺(2007)。校長角色的實踐與超越—王可非的辦學故事。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陳寶山(2005)。學校行政理念與實踐。台北:冠學。
彭祥瑀(2006)。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之研究-以新竹縣為例。國立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彭鴻原(2009)。國民小學校長時間管理與學校效能相關之研究-以苗栗縣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教育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曾淑真(2008)。台中市國民小學教師對理想校長角色期望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曾嘉權(2007)。桃竹苗地區國民小學內部行銷策略與學校效能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學校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曾懿慧(2006)。苗栗縣國民小學教師對女性校長領導角色知覺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游進年(1990)。國民中學學校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家懋(2005)。台北市公立國民小學校長角色期望與角色踐行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淑馨(1997)。新世紀國民小學校長之角色與作為。教師天地,87,58-63。
黃維詩(2004)。台北市國民小學學校本位校長評鑑之實施方式與標準建 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鳳瑛(2004)。國民小學女性校長領導角色知覺與專業發展需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馨慧(2006)。競值架構應用在國民小學校長領導行為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行政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楊文達(2007)。台北縣國民小學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振昇(2000,11月)。教育改革中學校領導者角色之因應。載於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主辦之「教育改革與轉型-領導角色、師資培育、伙伴關係」學術研討會(頁21-23),台北。
葉子超(2005)。地方介入學校事務、校長因應策略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葉一明(1999)。國民小學學校組織結構、教師專業角色知覺與教師專業角色踐行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詹火生(1988)。社會學(上)。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趙居蓮譯(1995)。Ann L. Weber著。社會心理學。台北:桂冠。
劉春榮(1993)。國民小學組織結構、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研究。國 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劉瑞梅(2007)。台南縣市國民小學校長領導風格、行政溝通行為與學校效能之關係研究。國立台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潘慧貞(2001)。國民小學校長課程領導角色與任務之研究-以盛世國小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明錡(2006)。台南市國民小學學校社區化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 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蔡培村、武文瑛(2004)。領導學—理論、實務與研究。高雄:麗文。
蔡培林(1993)。國民中學學校管理型態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進雄(2000)。國民中學校長轉型領導、互易領導、學校文化與學校效 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進雄(2000)。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台北:師大書苑。
鄭彩鳳(1996)。競值途徑應用在高中職校長領導角色、學校組織文化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鄭彩鳳(2001)。教育改革中校長工作滿意、校長效能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小校長之訪談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17,163-180。
鄭彩鳳(2007)。校長競值領導效能研究:理論、指標與衡量。台北:高等教育。
鄭進丁(1975)。台北市國小校長角色之調查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鄭燕祥(1996)。學校管理的改進:理念、變革與實踐。香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教育研究所。
鄭燕祥(2001)。學校效能及校本管理發展的機制。台北:心理。
鄧俊傑(2006)。國民小學校長課程領導與學校效能之研究--以中部五縣市為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盧素貞(2004)。國民小學初任校長工作職責與角色之研究--以台北縣六位國小校長為例。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賴協志(2008)。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組織學習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賴振權(2008)。國民小學校長變革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謝金青(1997)。國民小學學校效能評鑑指標與權重體系之建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顏士程(2007)。國民小學組織變革、校長權力基礎運用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顏弘欽(2009)。國民小學組織學習、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貳、英文部分
Allport, G. W. (1961). Pattern and growth in personality. NY: Holt Rimehart and Winston.
Biddle, B. J. & Thoman, E. J. (1966). Role theory: Concepts and research. NY: Wiley.
Casella, N. E. ( 2006). New York State public schools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the prevalence of principal bullying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school climate, effectiveness and trust.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St. John's, New York.
Camerson, K. (1978). Measuring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3, 604-633.
Campbell, J. P. (1997). On the Nature of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s, In New Perspectives on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s (PP.13-55).( Ed.). by Goodman, PS. , Pennings, J. M., & Associates.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ublishers, 22-29.
Cheng, Y. C. (1990). Conception of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models of school evaluation: An dynamic perspective. Education Journal, 18(1), 47-61.
Coleman, P., & Collinge, J. (1996). In the web: Internal and external influences affection school improvement. School Effective and School Imporvement, 2 (4), 262-285.
Coltsmann, C. E. (2008). Enhancing change leadership in the midst of change. MA: Royal Roads University (Proquest publication number AAT MR37581)
Cordianni, A. V., & Wilbur, G. (1987). More effective schooling from research to practice. N. Y. : Clearinghouse on Urban Education.
Drake, T. L., & Roe, W. H. (2003). The principalship(6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Merrill Prentice Hall.
Deal, T. E., & Peterson, K. D. (1994). The leadership paradox: Balancing logic and artistry in schools.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Publishers.
Deal, T.E. & Peterson, K. D. (1998). Shaping school culture: The heart of leadership.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Publishers.
Hall, D. A. (1972). Model of copying with role conflict: The role behavior of college educated women.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7(4), 471-486.
Hoy, W. K., & Ferguson, J. (1985).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exploration of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of schools.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21 (2),117-134.
Hoy, W. K., & Miskel, C. G. (1996).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5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Hoy, W. K., & Miskel, C. G. (2005).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7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Johnson, S. A. (1989). Criteria for assess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schools and principals. Education Canada, 15-16.
Jokinen, T. (2005). Global leadership competencies: A review and discussion. Journal of European Industrial Training, 29(3), 199-218.
Levine, D. U., & Lezotte, L. W. (1990). Unusually effective schools. Madison: National Center for effective school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ERIC 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67016).
Madaus, G. F. Airasian, P. W., & Kellaghan, T. (1980). School ffectiveness:A Reassessment of the Evidence, N. Y.:McGraw-Hill Book Company.
Mortimore, P. and MacBeath, J. (2003).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Improvement the story so far in M. Preedy . Glatter, M. Crawford, C. Wise (eds) Effective Educational Leadership(116-117), London: Paul Chapman.
Murphy, J., & Beck, L. G. (1994). Reconstructing the principalship: challenges and possibilities. In Murphy, J. & Louis, K. S. (Eds.). Reshaping the principalship. (pp. 3-17). Corwin Press.
Parsons, T. (1961). An outline of the social system. In Parsons, T. (Ed.), Theories ofsociety-foundation of modern sociological theory (pp.41-43). New York FreePress.
Purkey, S. , & Smith, M. (1983). Effective school: A review.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83, 427-452.
Scheerens, J. (1992). Effective schooling research,theory and practice. New York: Cassell.
Sergiovanni, T. J. (2001). Leadership: What’s in it for school. NY: Routledge-Falmer.
Steers, R. M. (1977). Antecedents and outcomes of organization commitment,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2, 46-56.
Weber, G. (1971). Inner city children can be taught to read four Successful schools. Washington, DC.:Council for basic education.(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227 524.)
Yuchtman, E., & Seashore, S. E. (1967).A system resource aproach to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32.891-903.
Young, D. J. (1998).Characteristics of effective rural school:A longitudinal study of western Australian rural high school student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422 151).
Zanden, J. W. (1993). Sociology: The core (3rd ed.). NY: McGraw-Hill, Inc. (ed.). Reaching for excellence: An ef-fective schools sourcebook. Washington: U. S. Govern-mant printing office.
Urban, E. A. (2008). A critical ethnography: The process of change at a core knowledge junior high school. CO: University of Northern Colorado. (Proquest publication number AAT 3346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