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令杰
Chen, Ling-chieh
論文名稱: 清末海關與大清郵政的建立1878-1911
Chinese Maritime Customs Service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ese Imperial Post in Late Qing, 1878-1911
指導教授: 鐘月岑
Chung, Yuehtsen Juliette
口試委員: 黃克武
Huang, Ko-wu
王憲群
Wang, Hsien-chu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3
中文關鍵詞: 海關大清郵政民信局郵政現代化
外文關鍵詞: Chinese Maritime Customs, Chinese Imperial Post, Native Postal Agencies, Postal Service, Modernization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清末以前中國的遞信體系官、民分離,驛遞僅限官方使用,民間則有賴私人經營的各種民信局。1870年代以國家專營為主要特徵的西式郵政制度,透過英籍中國海關總稅務司赫德(Sir Robert Hart, 1835-1911)引入中國,並在他的主導下自1878年(光緒四年)開始在海關試辦。海關試辦時間冗長,直到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中國正式採行西式郵政,成立由海關兼管的大清郵政。本文以中國海關總稅務司赫德引介國家專營的西式郵政,並意圖由海關主導大清郵政的開辦為主軸,探討海關以西方典範建立西式郵政的同時,面對與中國原有遞信體制官、民分離之抵觸以及海關自身作為國家機構的特殊性,一來如何彰顯海關具有開辦國家郵政的資格,二來如何得到中國朝野支持,又何以基於「國家」賦予的權勢,達到郵政國家化的理想目標。本文並以民間私營的民信局為郵政國家化對應的焦點,還原清末中國民間遞信事業的興衰樣貌,並探討海關在試辦與正式開辦大清郵政的兩個時期,如何挾著國家力量,意圖介入、收編甚至消滅民信局,而民信局又如何與國家相抗衡。
    本文首先論證海關試辦郵政特殊的官方性質,其次探討海關郵政何以基於其特殊性展開民信局的調查,並嘗試從調查結果中研擬競爭與嘗試收編民信局的策略。接著討論海關將郵政國家化導向國家富強的訴求以遊說清廷設立國家郵政,而清廷對此訴求考量的同時,仍顧慮民信局之「小民之利」,使得海關必須妥協,才能達成清廷許可海關兼辦國家郵政之目的。最後探討在妥協下成立的大清郵政,對於民信局收編策略的調整,以及民信局對此變化的反應與受到的影響。本文欲指出,清末中國郵政的變革在於郵政制度的國家化,然而這並非筆直的道路,在清末最後的十五年呈現出的景象,可見民信局不僅與海關兼辦的大清郵政同時並立,兩者也相互競爭、合作與利用,並且不斷地融入對方的體系之中。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二、研究回顧 5 三、研究方法、材料與限制 11 第二章 海關試辦郵政的官方性質 17 第一節 從清末海關制度的特殊性談起 17 第二節 海關試辦郵政的曲折 26 第三節 海關郵政的「國家」展現 30 一、郵票的發行 30 二、海關郵政與自強運動的互動 33 第四節 小結 40 第三章 海關試辦郵政對民信局的策略 46 第一節 海關對民信局的調查 46 一、民信局的數量與分佈 49 二、民信局的內部組織與經營 51 三、郵資的計算與收取 55 四、郵件傳遞與民信局的合作 60 第二節 海關郵政和民信局合作的討論 63 一、民信局與西式郵政之異同 63 二、海關郵政與民信局合作和取法民信局之建議 64 第三節 中西合璧的嘗試—「華洋書信館」 69 一、華洋書信館的建立 69 二、華洋書信館的終止 77 三、華洋書信館的成效與影響 82 第四節 小結 86 第四章 國家郵政的開辦與清廷的矛盾 97 第一節 以國家的義務與權利作為訴求 97 一、浙海關稅務司葛顯禮的遊說 97 二、赫德的顧慮 104 第二節 清廷的顧慮與最終的奏准 108 一、長時間的籌議 108 二、甲午戰敗的關鍵 111 三、「小民之利」與「利國」的取捨 114 第三節 特殊的國家機構—「大清郵政」 120 第四節 小結 124 第五章 海關兼辦大清郵政對民信局的收編與限縮 128 第一節 郵政開辦初期民信局的一線生機 128 一、收編於大清郵政之下 128 二、地方的反彈 130 三、海關內部的雜音 135 第二節 民信局逐漸被限縮的生存空間 138 一、新立《大清郵政民局章程》對民信局的限制 138 二、大清郵政版圖的擴張 143 第三節 民信局的奮力求生 149 一、大清郵政開辦後五年民信局的變化 149 二、民信局的競爭優勢 153 三、最終的奮力一搏 157 第四節 小結 160 第六章 結論 168 參考文獻 174

    壹、史料

    一、官方檔案與資料
    (清)王彥威纂,《清季外交史料》,臺北:文海出版社,1964年影印出版。
    (清)伊桑阿等纂修,《欽定大清會典(康熙朝)》,臺北:文海出版社,1993年據康熙二十九年刊本景印出版。
    (清)崑剛等纂,《欽定大清會典(光緒朝)》,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6年據光緒二十五年刻本影印出版。
    (清)崑剛等纂,《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光緒朝)》,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6年據光緒二十五年刻本影印出版。
    (清)賈楨等修纂,《籌辦夷務始末(咸豐朝)》,臺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影印出版。
    (清)劉錦藻撰,《清朝續文獻通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影印出版。
    (清)寶鋆等修纂,《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臺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影印出版。
    (漢)班固,《新校漢書集注》,臺北:世一書局,1978年影印出版。
    《大清郵政章程》,臺北:交通部郵政總局,1984年據光緒二十五年版景印。
    《立法院公報》
    交通部郵政總局,《民國十年郵政事務總論》,臺北:交通部郵政總局,1985年據1922年版景印出版。
    交通鐵道部交通史編纂委員會編,《交通史郵政篇》,上海:交通鐵道部交通史編纂委員會,1930。
    郭廷以主編,《道光咸豐兩朝籌辦夷務始末補遺》,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6。
    趙爾巽等,《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98。
    China: Imperial Maritime Customs--Decennial Reports, 1882-91. Shanghai: Statistical Department of the Inspectorate General of Customs, 1893.
    China: Imperial Maritime Customs--Decennial Reports, 1892-1901. Shanghai: Statistical Department of the Inspectorate General of Customs, 1904.
    Report on the Chinese Post Office for the Tenth Year of Chung-Hua Min-Kuo (1921). Shanghai: The Supply Department of the Directorate General of Posts, 1922.
    Report on the Working of the Imperial Post Office,1904- 1910(光緒三十至三十二年大清郵政事務通報、光緒三十三年至宣統二年郵政事務情形總論). Shanghai: Statistical Department of the Inspectorate General of Customs, 1905-1911.

    二、志書
    上海通志編纂委員會編,《上海通志‧郵電》,上海:上海科學院出版社,2005。
    仇潤喜主編,《天津郵政志》,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8。
    江蘇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江蘇省志‧郵電志》,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7。
    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南京郵政志》,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1993。
    黃序鵷,《海關通志》,北京:定廬,1921。

    三、報章與期刊
    《申報》,1872-1949,上海。
    《新光郵票雜誌》,上海。
    《萬國公報》,1869-1907,上海。

    四、時人文集、著作與書信
    (清)江南製造局編,《曾惠敏公(紀澤)使西日記》,臺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據光緒十九年版影印出版。
    (清)吳汝綸編,《李文忠公(鴻章)全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80年影印出版。
    (清)局中門外漢,《倫敦竹枝詞》,收入《叢書集成續編》,24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據光緒十四年刊本影印出版。
    (清)李圭,《環遊地球新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73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據清光緒刻本影印出版。
    (清)求是齋,《皇朝經世文編五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據光緒二十八年版影印出版。
    (清)邵子棠,《皇朝經世文統編》,臺北:文海出版社,1980年據光緒二十七年影印出版。
    (清)曾國藩,《曾文正公書札》,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冊64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據光緒二年刻本及三年增修本影印出版。
    (清)薛福成,《庸盦全集》,臺北:華文出版社,1971年據清光緒二十四年刊本影印出版。
    [美] 丁韙良著,沈弘等譯,《花甲憶記》A Cycle of Cathay,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英] 赫德著,陳絳譯,《赫德與中國早期現代化-赫德日記,1863-1866》,北京:中國海關出版社,2005。
    [英] 赫德著,傅曾仁等譯,《步入中國清廷仕途-赫德日記,1854-1863》,北京:中國海關出版社,2003。
    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編,《吳煦檔案選編》,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3。
    苑書義等編,《張之洞全集》,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夏東元編,《鄭觀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趙樹貴等編,《陳熾集》,北京:中華書局,1997。
    顧廷龍等編,《李鴻章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Bredon, Juliet. Sir Robert Hart, the Romance of a Great Career. London: Hutchinson & Co., 1909.
    Fairbank, John K., Bruner, Katherine, and Matheson, Elizabeth. The I. G. in Peking: Letters of Robert Hart, Chinese Maritime Customs, 1868-1907.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5.
    Hart, Robert. Entering China's Service: Robert Hart's Journals, 1854-1863.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Hart, Robert. Robert Hart and China's Early Modernization: His Journals, 1863-1866.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Hart, Robert. These from the Land of Sinim: Essays on the Chinese Question. London: Chapman & Hall, 1901.
    Hemmeon, J. C. The History of the British Post Offic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1912.
    Morse, Hosea Ballou.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 London: Longmans, Green, and Co., 1910-1918.
    Rennie, David Field. Peking and the Pekingese. London: John Murray, 1865.

    五、史料彙編
    《近代郵電交涉檔案匯編》,北京:全國圖書文獻微縮複製中心,2009。
    中國近代經濟史資料叢刊編輯委員會主編,《中國海關與郵政》,北京:中華書局,1988。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中國海關總署編,《中國舊海關史料》,北京:京華出版社,2001。
    仇潤喜、劉廣生主編,《中國郵驛史料》,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書版社,1999。
    仇潤喜主編,《天津郵政史料》,北京:北京航空學院出版社,1988。
    天津市檔案館編,《清末天津海關郵政檔案選編》,北京:中國集郵出版社,1988。
    姜亞沙編輯,《中國近代郵政史料》,北京:全國圖書文獻微縮複製中心,2005影印出版。
    孫家雷等主編,《國家圖書館藏清代孤本外交檔案》,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3。
    陳霞飛主編,《中國海關密檔:赫德、金登幹函電匯編 (1874-1907)》,北京:中華書局,1990。
    黃月波等編,《中外條約彙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黃勝強主編,《舊中國海關總稅務司署通令選編》,北京:中國海關出版社,2003-2007。
    樓祖貽,《中國郵驛史料》,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1958。

    貳、專書

    [日] 濱下武志著,高淑娟等譯,《中國近代經濟史研究:清末海關財政與通商口岸市場圈》,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英] 萊特(後譯魏爾特,Stanley Fowler Wright)著,姚曾廙譯,《中國關稅沿革史》,北京:三聯書店,1958。
    Brunero, Donna. Britain's Imperial Cornerstone in China: the Chinese Maritime Customs Service, 1854-1949.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2006.
    Cheng, Ying-wan. Postal Communication in China and its Modernization, 1860-1896. Cambridge, Mass: East Asian Research Center, Harvard University, 1970.
    Fairbank, John K. and Kwang-Ching Liu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ume 11, Late Ch’ing, 1800-1911.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0.
    Gerson, Jack J. Horatio Nelson Lay and Sino-British Relations, 1854-1864. Cambridge, Mass: East Asian Research Center, Harvard University, 1972.
    Henkin, David M. The Postal Age: The Emergence of Modern Communications in Nineteenth-Century America.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6.
    Hsü, Immanuel C. Y. The Rise of Modern China,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Rozman, Gilbert ed.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New York: Free Press; London: Collier Macmillan, 1981.
    Wright, Stanley F. Hart and the Customs. Belfast: William Mullen and Son, 1950.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清季自強運動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8。
    中國海關學會編,《赫德與舊中國海關論文選》,北京:中國海關出版社,2005。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中國海關總署辦公廳編著,《中國舊海關與近代社會圖史1840-1949》,北京:中國海關出版社,2006。
    仇潤喜、閻文啟編著,《天津的郵驛與郵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王子今,《郵傳萬里:驛站與郵遞》,長春:長春出版社,2004。
    王開炎、何縱炎編,《郵政六十週年紀念刊》,臺北:文海出版社,1982。
    王壽南主編,何烈等著,《中國歷代思想家(十八):曾國藩、郭嵩燾、王韜、薛福成、鄭觀應、胡禮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
    王爾敏,《中國近代思想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交通部郵政總局郵政博物館編印,《郵政資料》,第一至第七集,臺北:交通部郵政總局,1967-1973。
    交通部郵政總局編,《中國郵政統計彙刊》,臺北:交通部郵政總局,1956。
    交通部郵政總局編,《中國郵票目錄》,臺北:交通部郵政總局,1996。
    交通部郵政總局編,《郵政七十週年紀念專輯》,臺北:交通部郵政總局,1966。
    交通部郵政總局編,《郵政大事記》,臺北:交通部郵政總局,1966。
    朱榮基,《近代中國海關及其檔案》,深圳:海天出版社,1996。
    李愛麗,《晚清美籍稅務司研究─以粵海關為中心》,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周建波,《洋務運動與中國早期現代化思想》,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4。
    林滿紅,《銀線:十九世紀的世界與中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
    邱澎生,《當法律遇上經濟:明清中國的商業法律》,臺北:五南圖書書版公司,2008。
    孫少穎主編,《大龍郵票與清代郵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
    徐中約著,計秋楓等譯,《中國近代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5。
    徐雪霞,《近代中國的郵政(1896-1928)》,臺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92。
    晏星(潘安生),《中華郵政發展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
    晏星(潘安生),《郵票與郵史》,臺北:交通部郵政總局,1981。
    馬楚堅,《中國古代的郵驛》,北京: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1997。
    張玉法,《中國近代史》,臺北:東華書局,2003。
    張研、牛貫杰,《晚清中國統治格局研究》,臺北:知書房出版社,2005。
    張翊,《中華郵政史》,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
    張登德,《尋求近代富國之道的思想先驅-陳熾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5。
    張暢、劉悅,《李鴻章的洋顧問:德璀琳與漢納根》,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2012。
    張樑任,《中國郵政》,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據商務印書館1935年影印出版。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臺北:曉園出版社,1994。
    彭瀛添,《民信局發展史—中國的民間通訊事業》,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92。
    彭瀛添,《列強侵華郵權史》,臺北:華岡出版有限公司,1979。
    郵電史編輯室編,《中國近代郵電史》,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1984。
    黃克武、張哲嘉編,《公與私:近代中國個體與群體之重建》,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
    臧嶸,《中國古代驛站與郵傳》,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劉文鵬,《清代驛傳及其與疆域形成關係之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劉承漢,《從郵談往》,臺北:廣文書局,1969。
    劉承漢,《郵政法原理》,臺北:三民書局,1985。
    劉承漢,《劉承漢先生文著輯存》,臺北:交通部郵政總局郵政博物館,1990。
    劉承漢編,《中國郵資考》,臺北:交通部郵政總局,1957。
    劉耿生編著,《同治事典》,臺北:遠流出版社,2005。
    劉偉,《晚清督府政治-中央與地方關係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劉廣生編,《中國古代郵驛史》,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1986。
    樓祖詒,《中國郵遞發達史》,臺北:天一出版社,1975年據中華書局1940年版影印出版。
    蔡明峰,《大清郵政版圖拓展模式之研究》,臺北:蟠龍郵票,2007。
    鄭欽仁等編譯,《征服王朝論文集》,臺北:稻鄉出版社,2002。
    盧漢超,《中國第一客卿:鷺賓.赫德傳》,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9。
    蕭一山,《清代通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3。
    謝冰瑩等編譯,《新譯四書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91。
    謝彬,《中國郵電航空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鍾叔河,《走向世界-近代中國知識分子考察西方的歷史》,北京:中華書局,2000。
    蘇全有,《清末郵傳部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5。

    參、論文

    Smithsonian Institution(美國史密森尼博物館)編,晏星(潘安生)譯,〈美國在華客郵史話〉,交通部郵政總局郵政博物館編,《郵政資料》,第七集,臺北:交通部郵政總局,1973,頁185-231。
    王川、劉波,〈論近代中國藏區郵電事業的發展〉,《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2(重慶,2007.4),頁120-125。
    王孟瀟,〈清代驛政之衰微〉,收入《郵政資料》,第一集,臺北:交通部郵政總局,1967,頁12-18。
    王欣,〈試論山東近代郵政〉,《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5期,(濟南,1998.10),頁44-45。
    任志勇,〈晚清海關監督制度初探〉,《歷史檔案》,2004年4期(北京,2004.11),頁83-92。
    呂平,〈清末至民國時期的西藏郵政〉,《民國檔案》,1999年3期(南京,1999.9),頁27-31。
    李重華,〈清末民國時期的基層郵政—以原四川省為例〉,《重慶郵電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6期(重慶,2006.12),頁935-937。
    易偉新,〈晚清湖南郵政述論〉,《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5:1(長沙,2001.3),頁77-80。
    林志龍,〈萬國郵盟中國代表權爭議始末:1949-1971〉,《興大人文學報》,38(臺中,2007.3),頁291-308。
    封翁,〈北吳南李-我國新郵史前期的拓荒者〉,《中國郵刊》,81(臺北, 2006.3),頁2-9。
    封翁,〈北洋大臣李鴻章親信的洋客-德墔琳其人其事 續〉,《郵政研究》,85(臺北,2002.9),頁91-110。
    封翁,〈北洋大臣李鴻章親信的洋客-德墔琳其人其事〉,《郵政研究》,84(臺北,2002.6),頁92-108。
    徐雪霞,〈甲午戰前臺灣郵電事業之近代化〉,《臺南師專學報》,15(臺南,1982.6),頁139-150。
    徐雪霞,〈客郵的起源擴張與撤銷〉,《臺南師專學報》,14(臺南,1981.8),頁37-53。
    徐雪霞,〈從華盛頓會議撤郵案看日本侵華模式〉,《臺南師專學報》,21(臺南,1988.3),頁531-540。
    徐雪霞,〈清季客郵的探討〉,《思與言》,19:1(臺北,1981.5),頁40-68。
    徐雪霞,〈郵政洋員與收回郵權運動〉,《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17(臺北,1985.5),頁367-397。
    徐雪霞,〈赫德與清季新政――海關、郵政〉,《臺南師專學報》,18(臺南,1985.6),頁81-93。
    晏星,〈譯擬「寄信條規」的李圭其人其事〉,《郵政研究》,41(臺北,1991.9),頁49-73。
    高傑,〈外人筆下的清代民信局與客郵制度〉,收入《郵政資料》,第三集,臺北:郵政博物館,1969,頁87-92。
    張暢,〈德璀琳與赫德的矛盾關係〉,《歷史檔案》,2010年3期(北京,2010.8),頁87-93。
    許峰源,〈中國國際化歷程—以清末民初參與萬國郵政聯盟為例〉,《中興史學》,11(臺中,2005.6),頁1-22。
    陳志川,〈煙台條約議郵史實考〉,收入交通部郵政總局郵政博物館主編《郵政資料》,第六集,臺北:交通部郵政總局郵政博物館,1972,頁193-248。
    彭瀛添,〈中國民間通訊組織淵源考〉,《史學彙刊》,14(臺北,1986.9),頁103-129。
    彭瀛添,〈民信局—中國的民間通訊事業〉,《郵政研究》,1(1981.1),頁99-104。
    彭瀛添,〈列強對華郵權的侵略與中國郵政〉,《史學彙刊》,5(臺北,1973.3),頁133-294。
    彭瀛添,〈近代民間的民信局事業(1875-1938)上〉,《國史館館刊》,復刊11(臺北,1991.12),頁25-52。
    彭瀛添,〈近代民間的民信局事業(1875-1938)下〉,《國史館館刊》,復刊12(臺北,1992.6),頁59-86。
    楊換宇,〈中國近代郵政史研究狀況綜述—以近年來碩士論文為例〉,《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2:3(重慶,2010.5),頁65-71。
    劉承漢,〈各國在華客郵之撤銷〉,交通部郵政總局郵政博物館編,《郵政資料》,第三集,臺北:交通部郵政總局,1969,頁59-86。
    黎霞,〈工部書信館與近代上海郵政_1843_1897〉,《檔案與歷史》,2000年1期(上海,2000.2),頁45-51。
    繆心豪,〈赫德時期海關郵政的發展〉,收入中國海關學會編,《赫德與舊中國海關論文選》,北京:中國海關出版社,2005,頁247-255。
    蘇全有、李鳳華,〈近十年來我國近代郵政史研究綜述〉,《重慶郵電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1期(重慶,2005.2),頁87-89。
    蘇全有、劉文旭,〈近年來民國郵政史研究綜述〉,《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1:5(重慶,2008.9),頁107-111。
    蘇梅芳,〈李鴻章事業發軔的基礎-自強思想的形成〉,《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報》,14(臺南,1988.3),頁211-247。
    蘇梅芳,〈李鴻章與「官督商辦」〉,《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報》,16(臺南,1990),頁113-228。

    肆、學位論文

    Cheng, Ying-wan. “Modernization of the Chinese Postal Service(1860-1896).” PhD. diss., Radcliffe College, 1960.
    于越,〈試論晚清的海關郵政〉,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尹雪梅,〈制度、運作與效應:清末國家郵政事業述論〉,天津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
    田明,〈郵政與中國近代社會—以山西為中心,1896-1937〉,山西大學碩士論文,2005。
    何輝慶,〈1934年華滿通郵之談判〉,國立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
    肖曉虹,〈天津近代郵政的產生及其發展研究(1878-1928)〉,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
    林玉如,〈清季總理衙門設置及其政治地位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胡君儒,〈晚清中國電報局(1881-1908)〉,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胡婷,〈近代中國郵政統一與發展研究〉,安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
    徐雪霞,〈近代中國的郵政1896-1928〉,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984。
    張瑜,〈赫德與晚清郵政的近代化〉,遼寧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1。
    章秀菊,〈我國現代郵政人事制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70。
    彭瀛添,〈民信局發展史—中國的民間通訊事業〉,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1。
    彭瀛添,〈列強對華郵權的侵略與中國郵政〉,中國文化學院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2。
    湖中升,〈1911-1928年福建郵政的發展〉,福建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
    葉行濤,〈瀋陽事變後(1931-1935)的東北郵政〉,中國文化學院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4。
    廖德修,〈抗戰時期國民政府的郵政事業〉,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伍、工具書

    交通部郵政總局編,《「清代籌辦夷務始末」中有關赫德紀事索引》,臺北:交通部郵政總局,1982。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事日誌》,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3。
    陳國強主編,《文化人類學辭典》,臺北:恩楷股份有限公司,2002。
    陳捷先編著,《宣統事典》,臺北:遠流出版社,2008。
    劉耿生編著,《光緒事典》,臺北:遠流出版社,2005。
    劉耿生編著,《同治事典》,臺北:遠流出版社,2005。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
    Rowe, David Nelson ed. Index to Ch’ing Tai Ch’ou Pan I Wu Shih Mo清代籌辦夷務始末索引. Hamden, Conn.: Shoe String Press, 1965.

    陸、網站資料

    萬國郵政聯盟(Universal Postal Union)http://www.upu.int/
    中華郵政全球資訊網http://www.post.gov.tw/
    中國郵政http://www.chinapost.cn/
    The Avalon Project Documents in Law, History and Diplomacy. Lillian Goldman Law Library, Yale Law School. http://avalon.law.yale.edu/19th_century/usmu010.asp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