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聶孝如
論文名稱: 戰後台灣國民基礎教育中的藝術圖譜 -國小美術教科書的分析
指導教授: 陳瑞樺
口試委員: 黃庭康
林文蘭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社會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Sociology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0
中文關鍵詞: 美術教育美術教科書國族認同DBAE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美術教科書作為研究對象,來探討戰後台灣國民基礎美術教育的發展,觀察不同時期的藝術家/美術教育家、工作者,如何在配合台灣政治、經濟的發展下,運用自外國接收到的美術教育理論,傳授學童不同的藝術圖譜?不同時期透過這些美術教育內容,能夠培養國民什麼樣的個人創造力、國族認同以及對世界的想像?這些美術教育的轉變方向與背後邏輯為何?
    研究結果發現,在個人創造力培養的教學中,創造力元素的轉變是依據西方美術教育思潮而發展。鄉土情感與國族認同的相關內容,從強烈的國家意識,轉變成多元地方文化的認識;從國家邁向未來的進步想像,轉向強調鄉土的懷舊意象。關於世界的想像,則是在藝術鑑賞教學精緻化發展的過程中,趨向多元卻特定的解釋。
      美術教育的特殊性在於它同時肩負了啟發學童創造力和凝聚國族情感的目標。這兩個看似矛盾的目標,就讓這個專業知識的發展形成一種悖論。從當前藝術的發展來看,美術的創造力來自於對社會的反思或批判,它的可貴在於以創作方式推進社會文化。然而,作為一個國民基礎教育,它的本質在於跟隨政府政策的指導方針,設計課程。
      在美術教育發展史中,我們看到的是一門專業知識從啟蒙階段發展到日漸成熟的過程。威權時期的美術教育工作者,沒有證明自己學科有用的需求,他們當時的能動性表現在如何於黨國意識型態框架的束縛下,給予學童一個自由創作的空間。在威權轉向民主的時代,整體社會注重經濟發展,這就將美術教育工作者的能動性,轉而朝向讓美術成為一個專業學科而努力。為了變成一門專業學科,在國家干涉、社會變化的過程中,美術一步步調整對於「創造力」的設想。這過程就結果來講或許成功,但美術作為一個推動社會文化的力量,也在為了符合社會期待下降低了。在專業化過程中,美術從主動培養創造力的學科,轉變成被動、培養學童審美的學科。


    目錄 謝辭 5 摘要 6 第一章 導論 7 第一節 問題緣起 7 一、國民美術素養 7 二、美術教育:創造力和凝聚力的培養 8 三、戰後台灣的美術教科書研究 9 第二節 核心問題 9 第三節 研究對象 10 第四節 研究設計 12 第五節 文獻回顧 14 一、美術教育思潮之發展 14 二、台灣美術教育思潮之演變 17 三、美術課程大綱研究、美術課本研究及其他相關研究 20 四、小結 22 第六節 研究架構 22 一、美術教科書的教學分類與教學主題 22 二、新的分類方式:以教學主題作分類 23 第七節 個人創造力、鄉土情感與國族認同和世界圖像 27 第八節 章節安排 31 第二章 個人創造力培養 33 第一節 個人創造力教學內容概說 33 第二節 兒童中心主義 36 第三節 兒童發展心理學的藝術理論 40 第五節 多元文化 47 第六節 小結 52 第三章 鄉土情感與國族認同 54 第一節 簡介 54 第二節 強烈的國家意識與多元的地方文化 58 一、三軍作戰、保密防諜、民族英雄、國旗 58 二、地方戲、陶藝、原住民文化 62 第三節 進步的國家與懷舊的鄉土 68 一、景物描繪 68 二、以火車為主題的內容 75 第四節 美術教育中的「本國」藝術家 77 第五節 小結 84 第四章 世界圖像 86 第一節 簡介 86 第二節 世界兒童畫-消失的地圖 86 第三節 外國藝術作品鑑賞 89 一、外國藝術作品鑑賞 90 二、美術課本中的西洋美術史 91 三、綜合藝術鑑賞:美術課本中的東洋藝術作品 99 第四節 小結 101 第五章 結論 103 第一節 教科書內容的轉變趨向 103 第二節 美術教育工作者的角色及影響 105 一、政治封閉中抱持自由創作意識的藝術家 105 二、政治開放下符應國家發展的美術教育家 106 第三節 美術教育的目的 108 參考文獻 110 一、中文文獻 110 二、西文文獻 112 三、教科書 112 附錄 116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王秀雄(1976),〈論我國美術教育應有之內容與方向〉,《百代美育》34,頁10~19。
    王德育翻譯王秀雄校閱(1990),Viktor Lowenfeld,《創造與心智的成長-透過藝術
    談兒童美育》,台北縣:文泉出版社。
    王麗雁(2008),〈台灣學校視覺藝術教育發展概述〉,《台灣藝術教育史》,頁106~161。
    石計生(1993),《意識形態與台灣教科書》。台北:前衛出版社。
    司琦(2005),《小學教科書發展史》。台北市:華泰出版社。
    羊憶蓉(1994),《教育與國家發展:台灣經驗》。台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李長俊(1980),《西洋美術史綱要》,台北市:雄獅圖書公司。
    呂桂生(1988),〈有關造型藝術的概念〉,《研習資訊》,第39期,頁13~14。
    何清吟(1993),〈論80年度修訂美勞課程標準的契機、課程、方向與重點(上)〉,
    《國教月刊》,第39期,頁55~59。
    何清吟(1993),〈論80年度修訂美勞課程標準的契機、課程、方向與重點(下)〉,
    《國教月刊》,第40期,頁62~66。
    何政廣主持、郭少宗記錄(1984),〈「如何從名畫欣賞引導兒童美術創作」座談
    會〉,《藝術家》第十九期,頁218~221。
    林小玉等編著(2009)《藝術與人文教學參考手冊= Teachers reference manual for arts and humanities learning area,stage one》。台北市:藝術館。
    林曼麗(2000),《台灣視覺藝術教育研究》。台北市:雄獅。
    吳國淳(1997),〈戰後五十年來台灣地區中小學美術教育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吳隆榮(1986),〈近三十年來我國國民小學美術教育發展與現況〉,《教育資料集
    刊》第十一輯,頁32~35。
    周伶紋(2002),〈台灣光復以來國小視覺教育發展及思潮演變之研究〉。屏東:國
    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
    周婉窈(1997),〈實學教育、鄉土愛與國家認同〉,《台灣史研究》,第四卷第二期,頁7~54。
    周婉窈(2009),《台灣歷史圖說》,台北市:聯經。
    若林正丈(2009),《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市:新自然出版社。
    袁汝儀(1994),〈由戰後台灣的五種藝術教育趨勢探討視覺藝術教師自主性之重要性與培養〉,《美育》54期。
    袁汝儀(2006),〈1930~1960年間的自由畫:台灣美術教育思想初探〉,《藝術教育研究》第11期。
    國立編譯館(1990),〈國民中、小學教科書適切合理化修訂之工作狀況〉,《通訊》,第5卷,第一期,台北市:國立編譯館,頁18~20。
    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編(1999),《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藝術欣賞課程之研究規劃》。台北市:教育部。
    曾濟群(1990),〈國立編譯館積極推動教科書適切合理化之改編,使中小學教科
    書呈現嶄新風貌〉,《通訊》第五卷 第一期 台北市:國立編譯館,1990。
    郭禎祥、陳肆明(1987),〈美術教育在學校課程的重要性-從哲學、歷史觀採索
    美術教育的理論基礎〉,《師大學報》,第32期,頁521~535。
    郭禎祥、楊須美(1988),〈以艾斯納(E.W.Eisner)『學術本位的美術教育』(DBAE)
    為理論基礎探討現今我國國民教育〉,《師大學報》第33期,頁575~593。
    郭禎祥(1993),《當前我國國民美術教育新趨勢》,台北市:師大中教輔委會。
    郭禎祥(1994),〈多元文化觀與藝術教育〉,《師大學報》第39期,頁545~582。
    郭禎祥(1994),〈藝術與多元文化〉,《美育》第50期,頁40~42。
    陳朝平(2000),〈台灣美術教育思想的演變與跨世紀的思維〉,《2000年台灣美術教育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陳郁秀研究主持(2001),《國民教育「藝術與人文」 學習領域課程設計手冊》,台北市:藝術館。
    黃冬富(2002),〈藝術教育史概論〉,《藝術與人文》,台北:桂冠書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楊孟哲(1999),《日治時代台灣美術教育》,台北市:前衛。
    楊孟哲(2011),《太陽旗下的美術課─台灣日治時代美術教科書的歷程》,台北市:南天書局。
    楊淑芳(1998),〈國民小學教師鄉土美術教育理念之研究〉。台北:國立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坤富(1999),《台灣美術評論全集-王秀雄卷》,台北市:藝術家。
    趙志龍 (2007),〈國民小學教育國家認同建構之研究-以現行國小社會領域教材為例〉。中壢市: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金定主編(2006),《藝術教育法規彙編》。台北市:藝術館。
    藍順德(2006),《教科書政策與制度》。台北市:五南。
    鄭世仁(2000),《教育社會學導論》。台北市:五南。
    鄭明憲總編輯(2008),《臺灣藝術教育史= Taiwan arts education history》。 台北市:藝術館。
    鄭媄婛(2005),〈從1962-2001年美勞教科書探討國小美勞教育演進之研究〉。新竹市: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美勞教學碩士班。
    蕭瓊瑞(2013),《戰後台灣美術史》,台北市:藝術家。
    蘇錦皆(1992),〈國小美術課程發展之探討〉,《現代美術》,頁64~71。
    Anderson, Benedict著,吳叡人譯(2010),《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新版)》,台北市:時報文化。
    Arendt, Hannah著,王寅麗譯(2009),《人的境況》,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Feldman, Edmund Burke (惠特曼)著,劉美玲譯(2003),《藝術教育的本質》,台北市:五觀藝術管理。

    二、西文文獻
    Elliot W. Eisner, 1997, Educating artistic vision,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
    Elliot W. Eisner & Michael D. Day, ed., 2004, Handbook of Research and Policy in Art Education, Mahwah, N. J.: 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三、教科書
    教育部修正頒佈(1962),《小學課程標準》,台北市:中正書局。
    教育部修正頒佈(1968),《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市:中正書局。
    教育部修正頒佈(1975),《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市:中正書局。
    教育部修正頒佈(1982),《小學課程標準》,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修正頒佈(2000),《國民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5),《藝術教育政策白皮書》,台北市:教育部。
    孫立群編著(1963),《國民學校美術三年級上學期》,台北市:台灣兒童書局。
    孫立群編著(1964),《國民學校美術三年級下學期》,台北市:台灣兒童書局。
    孫立群編著(1964),《國民學校美術四年級上學期》,台北市:台灣兒童書局。
    孫立群編著(1964),《國民學校美術四年級下學期》,台北市:台灣兒童書局。
    孫立群編著(1964),《國民學校美術五年級上學期》,台北市:台灣兒童書局。
    孫立群編著(1964),《國民學校美術五年級下學期》,台北市:台灣兒童書局。
    孫立群編著(1964),《國民學校美術六年級上學期》,台北市:台灣兒童書局。
    孫立群編著(1964),《國民學校美術六年級下學期》,台北市:台灣兒童書局。
    國立編譯館編著(1968),《國民小學美術教學指引 第一冊》,台北市:台灣省教育廳。
    國立編譯館編著(1969),《國民小學美術教學指引 第二冊》,台北市:台灣省教育廳。
    國立編譯館編著(1970),《國民小學美術教學指引 第三冊》,台北市:台灣省教育廳。
    國立編譯館編著(1973),《國民小學美術教學指引 第四冊》,台北市:台灣省教育廳。
    國立編譯館編著(1973),《國民小學美術教學指引 第五冊》,台北市:台灣省教育廳。
    國立編譯館編著(1974),《國民小學美術教學指引 第六冊》,台北市:台灣省教育廳。
    國立編譯館編著(1974),《國民小學美術教學指引 第七冊》,台北市:台灣省教育廳。
    國立編譯館編著(1975),《國民小學美術教學指引 第八冊》,台北市:台灣省教育廳。
    國立編譯館編著(1968),《國民小學美術 第一冊》,台北市:台灣省教育廳。
    國立編譯館編著(1969),《國民小學美術 第二冊》,台北市:台灣省教育廳。
    國立編譯館編著(1969),《國民小學美術 第三冊》,台北市:台灣省教育廳。
    國立編譯館編著(1971),《國民小學美術 第四冊》,台北市:台灣省教育廳。
    國立編譯館編著(1972),《國民小學美術 第五冊》,台北市:台灣省教育廳。
    國立編譯館編著(1973),《國民小學美術 第六冊》,台北市:台灣省教育廳。
    國立編譯館編著(1974),《國民小學美術 第七冊》,台北市:台灣省教育廳。
    國立編譯館編著(1975),《國民小學美術 第八冊》,台北市:台灣省教育廳。
    國立編譯館編(1978~1978),《國民小學美勞教學指引(第一冊)》,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國立編譯館編(1978~1979),《國民小學美勞教學指引(第二冊)》,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國立編譯館編(1978~1979),《國民小學美勞教學指引(第三冊)》,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國立編譯館編(1978~1979),《國民小學美勞教學指引(第四冊)》,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國立編譯館編(1978~1979),《國民小學美勞教學指引(第五冊)》,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國立編譯館編(1978~1979),《國民小學美勞教學指引(第六冊)》,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國立編譯館編(1989),《國民小學美勞教學指引(第七冊)》,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國立編譯館編(1989),《國民小學美勞教學指引(第八冊)》,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國立編譯館編(1989),《國民小學美勞教學指引(第九冊)》,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國立編譯館編(1989),《國民小學美勞教學指引(第十冊)》,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國立編譯館編(1990),《國民小學美勞教學指引(第十一冊)》,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國立編譯館編(1990),《國民小學美勞教學指引(第十二冊)》,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簡志雄等編著(1995),《國民小學美勞第一冊》,台北市:康和出版社。
    簡志雄等編著(1995),《國民小學美勞第二冊》,台北市:康和出版社。
    簡志雄等編著(1995),《國民小學美勞第三冊》,台北市:康和出版社。
    簡志雄等編著(1995),《國民小學美勞第四冊》,台北市:康和出版社。
    簡志雄等編著(1995),《國民小學美勞第五冊》,台北市:康和出版社。
    簡志雄等編著(1994),《國民小學美勞第六冊》,台北市:康和出版社。
    簡志雄等編著(1995),《國民小學美勞第七冊》,台北市:康和出版社。
    簡志雄等編著(1995),《國民小學美勞第八冊》,台北市:康和出版社。
    簡志雄等編著(1995),《國民小學美勞第九冊》,台北市:康和出版社。
    簡志雄等編著(1995),《國民小學美勞第十冊》,台北市:康和出版社。
    簡志雄等編著(1993),《國民小學美勞第十一冊》,台北市:康和出版社。
    簡志雄等編著(1995),《國民小學美勞第十二冊》,台北市:康和出版社。
    李萬吉等編著(1996),《國小美勞 第一冊》,台北市: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萬吉等編著(1996),《國小美勞 第二冊》,台北市: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萬吉等編著(1997),《國小美勞 第三冊》,台北市: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萬吉等編著(1997),《國小美勞 第四冊》,台北市: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萬吉等編著(1998),《國小美勞 第五冊》,台北市: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萬吉等編著(1998),《國小美勞 第六冊》,台北市: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萬吉等編著(1999),《國小美勞 第七冊》,台北市: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萬吉等編著(1999),《國小美勞 第八冊》,台北市: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萬吉等編著(2000),《國小美勞 第九冊》,台北市: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萬吉等編著(2000),《國小美勞 第十冊》,台北市: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萬吉等編著(2000),《國小美勞 第十一冊》,台北市: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萬吉等編著(2000),《國小美勞 第十二冊》,台北市: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萬吉等編著(2003),《國小藝術與人文 第一冊》,台北市: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萬吉等編著(2003),《國小藝術與人文 第二冊》,台北市: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萬吉等編著(2003),《國小藝術與人文 第三冊》,台北市: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萬吉等編著(2003),《國小藝術與人文 第四冊》,台北市: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萬吉等編著(2004),《國小藝術與人文 第五冊》,台北市: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萬吉等編著(2004),《國小藝術與人文 第六冊》,台北市: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萬吉等編著(2005),《國小藝術與人文 第七冊》,台北市: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萬吉等編著(2005),《國小藝術與人文 第八冊》,台北市: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