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羅元希 Yuan-Si Luo |
---|---|
論文名稱: |
遊戲式學習融入社會領域對國小四年級學童學習表現之影響研究 The effects of gamed-based learning integrated into social studies for elementary fourth grade student's learning performance |
指導教授: |
詹惠雪
Hui-Hsueh Chan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 Education and Learning Techn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畢業學年度: | 10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6 |
中文關鍵詞: | 遊戲式學習 、社會學習領域 、學習成就 、學習態度 |
外文關鍵詞: | Gamed-Based Learning, society learning sphere, learning achievement, learning attitude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遊戲式學習融入社會領域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學習成就與學習態度之影響研究。本研究以不等組前後測之準實驗設計為主,以質性資料為輔,選取某國小四年級之兩班學生,各分為實驗組與控制組。前測研究對象在進行前測後,實驗組於每週三節社會課其中二十分鐘實施「遊戲式學習融入社會領域教學」,共計六週,兩個單元活動課程;控制組則採一般講述法與討論教學法。在課程結束後,分別施以後測,探討遊戲式學習對國小四年級學童學習成就與學習態度影響之成效,並分析其對不同性別、學習風格、學習程度之實驗組學童之影響。
本研究採質與量之並行方式作為研究結果之分析討論。量的統計根據研究者自編之「社會學習單元成就測驗」與曾永美(2003)所編修的「社會科學習態度量表」等兩測驗為架構,以此為研究工具,並以前測分數為共變量,進行單因子共變數分析等量化分析。另外輔以實驗組學童所填寫之回饋單、教師觀察日記與課後省思等質性資料的歸納整合,作為研究結果之補充說明及佐證,以了解「遊戲式學習融入社會領域教學」對實驗組學童學習成就與學習態度之增進成效與相關回饋意見。
依據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一、遊戲式學習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能顯著提升實驗組學童社會領域學習成就與學習態度。
二、遊戲式學習融入社會領域教學,整體而言實驗組不同性別、程度及學習風格學生學習成就與學習態度未達顯著差異,僅有低學習程度學童進步幅度較優於中高學習程度學童及動覺型學童在學習態度之信心層面顯著優於聽覺型學童。
三、運用遊戲式學習,學童在社會領域能更清楚辨識學習概念,且能更正確運用學習概念的特性進行學習;同時學童對於學習社會領域的信心及學習態度都有正面表現。
四、學童喜愛多數遊戲教學活動,且肯定其對學習社會領域的幫助。
五、整體教學設計能引起學童學習興趣且有助社會領域學習,惟遊戲活動之設計與學童競賽規則仍須加強。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提供相關社會領域教學之實務與後續研究上的參考。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gamed-based learning integrated into social studies for elementary fourth grade student's learning performance. This study adopted the quasi-experimental research method and based on unequal groups designed of pretest and posttest, and use quality data for auxiliary. The objects of this study included two classes from fourth grade students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They were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led group. After receiving the pretest,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a six-week, three lessons each week(20 minutes each lesson) Gamed-Based Learning Instruction integrated into social studies, and the controlled received a general teaching social studies. After that, they were given a posttest. To investigate elementary fourth grade students on learning achievement and learning attitude of effectiveness and different gender, learning type , learning ability of the stud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on the impact of game-based learning differences.
In this study, the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statistics were both analyzed. For quantitative statistics, the study revised researcher self-compiled "Social Unit Learning Achievement Assessment " and Yung-mei Tseng(2003) compiled "Social Sphere Learning Attitude Scale" as tools for research. Then with scores obtained in the pretest as covariation, and the quantitative data are analyzed by the one-way ANCOVA. In addition, the qualitative data were also collected by the feedback, teacher observation diarys and after class reflection records for auxiliary. As a result of the supplementary explanation and evidence, in order to under the effect of Gamed-Based Learning integrated into social studies on elementary fourth grade student's learning performance and relational feedback.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as the followings,
1.Accepted the Gamed-Based Learning Instruction integrated into social studies, the fourth graders have an overall social studies learning achievement and attitude enhancing effect.
2.Game-based learning integrated into social studies teaching,overall, experimental group of different gender, learning style and learning degree students’s learning achievement and learning attitude less than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ly a low degree of learning students the rate of progress better than medium and higher degree of learning students and Kinesthetic students’s learning confidence level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attitude of the auditory students.
3.Using game-based learning, students in the social studies can be more clearly identified the concept of learning, and it may be more correct using the concept of lear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earning ; At the same time for students to learn social studies have confidence and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learning performance.
4.The students love most of the game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affirm the effect of learning social studies.
5.Overall, the teaching design can motivate the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and promote their social studies learning. But the teachers should appropriately design game activities and students competition rules still need to strengthen.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study result, the researcher conducted a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and hoped to afford the useful suggestions related to practical applications for the Social studies teaching of elementary school and future studies.
王全清(1997)。從開放教育談「兒童遊戲」之規劃與應用。載於鄧運林主編:開放教育情境教學(上)。高雄:復文。
王仁宏(2006)。專題學習對國小六年級學生在社會領域學習效果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臺南市。
方永泉(2003)。「從遊戲意義的轉折來反思當代遊戲文化的特徵及其引發的教育思考」,教育研究集刊,49(3), 63-92。
白雲霞(2012)。以創造思考行動策略幫助國小師資生創作社會學習領域教學遊戲之行動研究,彰化師大教育學報,21,75 – 106。
朱經明(2009)。教育與心理統計學(第二版)。台北:五南。
成窮譯(2013)。遊戲人:對文化中遊戲因素的研究(Johan Huizinga 原著:.Homo Ludens:A Study of the Play Element in Culture,1938)。新北:康德。
余民寧(2002)。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第二版)。台北:心理出版社。
李美瑩(1994)。學齡兒童氣質、家庭氣氛與學業成績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李坤崇(1999)。多元化教學評量。臺北:心理出版社。
余福成(2005)。探究教學模式在國小社會學習領域鄉土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尚俊杰、蔣宇、庄紹勇(2012)。遊戲的力量─教育遊戲與研究性學習。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林佑靜(2005)。運用遊戲策略進行色彩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嘉義縣。
林盈全(2009)。創造性問題解決融入科學遊戲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化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科學教育碩士班,臺中市。
林君嘉(2012)。應用遊戲教學法對國小六年級學童酸雨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班,屏東縣。
林朝源、黃怡美(2012)。數學課後補習對學生數學學習態度與學習策略影響之研究。大葉大學主辦2012 彰雲嘉大學校院聯盟學術研討會,彰化縣。
吳百薰(1998)。國小學生學習風格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中市。
吳佩芬(2001)。注音符號遊戲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吳幸玲、郭靜晃譯(2003)。兒童遊戲:遊戲發展的理論與實務(第二版) (James E. Johnson、James F. Christie、Thomas D. Yawkey 原著:Play and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2000)。台北:揚智文化。
吳悅如(2008)。文化資本對國小學童的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之影響-以宜蘭地區六年級國小學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社會教育學研究所,宜蘭縣。
吳長鵬(2008)。遊戲與學習(初版)。臺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吳美慧(2011)。探討遊戲文法教學對小六學童學習英語過去式文法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碩士班,臺北市。
吳子芳(2011)。電子白板運用在社會學習領域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屏東縣。
吳怡儒(2012)。彰化縣偏遠地區國中學生數學學習態度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應用數學系碩士班,臺中市。
吳正仲(2013)。數位遊戲學習與設計。臺北:五南出版社。
吳鷰儀、張佩玉、蔡其蓁、林聖曦、陳雅惠、林玉霞、梁珀華譯(2015)。幼兒遊戲:以0-8 歲幼兒園實務為導向(James E. Johnson、James F. Christie、Francis Wardle 原著:Play, Development, and Early Education,2005)。台北:華騰文化。
周之蔚(2013)。應用探究教學法於社會學習領域對國小學童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
高豫(1996)。迎接電腦遊戲時代,新新人類新新文化-電腦遊戲在兒童教育的新角色。新幼教,(9),4-8。
曾永美(2003)。多元智能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學習動機、學習態度與社會領域學業成就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曾淑珍(2008)。遊戲策略應用於創造思考寫作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花蓮縣。
賈馥茗等編纂(2000)。教育大辭書。臺北市:文景。
楊爵華(2010)。遊戲教學應用於國小三年級音樂課程對提升音樂學習動機及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音樂學系教學碩士班,臺北市。
郭孟芳(2009)。電腦益智遊戲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生數學推理能力與數學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班,臺南市。
徐烈炯(1996)。語意學。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徐長安(1997)。人間有情-開放教育「寓教於樂」的成功策略。載於鄧運林主編:開放教育情藝教學(上),378-399。高雄:復文。
徐新逸、王培卉 (2004)。「國小教師實施資訊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之需求分析」,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7(1),239-268。
黃玟瑜(2003)。多感官音樂欣賞教學與知覺學習風格對學童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黃靚芬(2012)。競賽式數位遊戲融入教學對小學生社會領域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數位學習在職專班,新北市。
郭靜晃(1997)。「遊戲與教育座談會紀實」,教育研究雙月刊,58,7-42。
陳國彥(2001)。社會領域課程與教學。臺北市:學富文化事業有公司。
陳淑敏(2005)。幼兒遊戲(第二版)。臺北:心理出版社。
陳似瑋,徐新逸(2009)。行動遊戲學習之現況與發展。在朝陽科技大學主辦,資訊科技國際研討會。臺中縣。。
陳萌智等(2010)。結合數位學習與數位遊戲之研究--以國小自然科學課程為例,吳鳳學報,18,297-316。
陳怡蓉(2011)。遊戲式教學對增進國小六年級學童碳足跡概念與學習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班,高雄市。
陳姿菁(2011)。心智圖教學法培養國小學童成就目標與創造力之研究:以社會學習領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台中市。
陳栓銘(2012)。電腦概念構圖融入國小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研究-以法治教育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班,臺北市。
陳麗夙(2014)。概念導向閱讀教學融入社會學習領域對國小四年級學生閱讀理解策略運用能力及閱讀理解能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臺南市。
教育部(2012)。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台北市:作者。取自http://www.k12ea.gov.tw/97_sid17/%E7%A4%BE%E6%9C%83970514%E5%AE%9A%E7%A8%BF%28%E5%96%AE%E5%86%8A%29.pdf
葉玉珠等(2003)。教育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藍翊綺(2011)。遊戲應用於數學補救教學之設計本位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
張春興(2006)。張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出版社。
張雅媚(2013)。影片教學對學生的社會領域學習動機、態度及成效之影響―以國小五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潘慧玲(1992)。我國兒童之遊戲行為。師大學報,37,111-131。
潘怡吟、王美芬(2003)。遊戲型態教學對國小學生「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4,157-172。
詹欣妮(2013)。小組競爭遊戲中認知風格與學習成就對於學生挫折容忍度與學習成效差異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數位學習設計與管理學系碩士班,嘉義縣。
蔡安繕(2004)。國民中學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綱要實施現況之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蔡仲哲(2009)。臺北市國小五年級學生在社會學習領域學習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臺東縣。
簡楚瑛(1993)。「遊戲」之定義、理論與發展的文獻探討。新竹師院學報,6,105-133。
歐莓芋(2004)。遊戲教學應用於國小環境教育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臺中市。
歐用生(2007)。課程理論與實際的辯證:一條漫長的課程改革之路。載於第九屆兩岸三地課程理論研討會論文集:課程理論與課程改革(上),頁27-43 。臺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劉一民(1999)。以遊戲為鏡—體貼教育的初心。學生輔導,60,32-45。
學習風格研究學會(2016)。知覺學習風格分類。諾克斯維爾:作者取自
http://www.learningstyles.org/styles/index.html
盧富美(1994)。國民小學社會科教材教法。臺北市: 心理出版社。
顧蘊文(2008)。遊戲教學應用於國小三年級音感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音樂學系教學碩士班,臺北市。
蘇振毅(2006)。透過數學遊戲教學進行國小三年級乘法單元之補救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班,臺南市。
Anderson, L., & Krathwohl, D. A. (2001). Taxonomy for Learning, Teaching and Assessing: A Revision of Bloom's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New York:Longman.
Eric Katie、Zimmerman Salen(2003). Rules of Play: Game Design Fundamental. London:Mit Pr.
Gilmore, J. B. (1966). Play: A special behavior. In R.N. Haber (Ed.), Current research in motivation (pp. 343-55).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