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謝秉憲 Hsieh Ping-hsien |
---|---|
論文名稱: |
黃仲炎《春秋通說》研究 The study of Huang Zhong-yan’s Chunqiu Tong Shuo |
指導教授: |
劉德明
邴尚白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畢業學年度: | 10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89 |
中文關鍵詞: | 黃仲炎 、春秋通說 、褒貶 、宋代春秋學 、南宋政治 |
外文關鍵詞: | Huang Zhong-yan, Chunqiu Tong Shuo, appraisal, Chunqiu schorlarship in Song Dynasty, Politics of Southern Song Dynasty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黃仲炎《春秋通說》成於南宋理宗紹定三年(1230),端平三年(1236)進呈於朝,但於元、明兩代流傳不廣,而在清康熙十九年(1680)《通志堂經解》刊刻後,開始獲得學者的重視而流傳至今。其書旨在批判前人對於《春秋》存在「一字褒貶」的解經預設,且過度仰賴「義例」等解經方法,使得《春秋》詮釋產生弊端。此外,本書亦強調《春秋》的鑑戒功能及其對當代政治的重要性。因此,本文的研究方向有三:其一,考察黃仲炎的生平及《春秋通說》的版本流傳。其二,觀察唐、宋《春秋》學在解經方法的發展脈絡,以及《春秋通說》對前人的承續與駁正。其三,勾勒《春秋通說》的思想特色與時代氛圍,具體呈現此時期經學家對偏安局勢的憂慮及其所提出的政治諫言。透過《春秋通說》的研究,本文希望能更深入地理解《春秋》解經方法的發展與限制,以及南宋經學家是如何透過《春秋》的詮釋對時局提出己見。
Chunqiu Tong Shuo was finished by Huang Zhong-yan in 1230, and was dedicated to the court in 1236. It was not widespread during the Yuan and the Ming Dynasty until 1680 when Tong Zhi Tang Jing Jie has been published. Since then, scholars began to pay attention to Chunqiu Tong Shuo, and it has been passed down to the present. The book mainly criticized the predecessors’ presupposition of “bāo biǎn” (appraisal) while interpreting Chunqiu and their over reliance on interpretation methods like “Yi Li”. Furthermore, it also stressed the value of reflection and the importance to contemporary politics of Chunqiu. This paper firstly discusses the life of Huang Zhong-yan and the editions of Chunqiu Tong Shuo. Secondly,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pretation methods of Chunqiu scholarship in the Tang and the Song Dynasty and Huang Zhong-yan’s continuation and refutation of them. Finally, outlines the features and the atmosphere of the times of Chunqiu Tong Shuo, and visualizes the situation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Through the study of Chunqiu Tong Shuo, this article observes the development and limit of Chunqiu scholarship and how Confucian scholars presented their views of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by interpreting Chunqiu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We hope this article will help for studies of Chunqiu scholarship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一、古籍:
(一)、經部:
〔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收入《十三經注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8年,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本),第7冊。
〔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注疏》,收入《十三經注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8年,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本),第2冊。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收入《十三經注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8年,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本),第5冊。
〔魏〕王弼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注疏》,收入《十三經注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8年,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本),第1冊。
〔晉〕杜預集解,〔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注疏》,收入《十三經注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8年,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本),第6冊。
〔晉〕杜預著,〔清〕莊述祖、孫星衍校:《春秋釋例》,收入《古經解彙函》(臺北:中新書局,1973年,影印清光緒十四年上海蜚英館石印本),第3冊。
〔晉〕范甯集解,〔唐〕楊士勛疏:《春秋穀梁傳注疏》,收入《十三經注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8年,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本),第7冊。
〔唐〕陸淳:《春秋集傳纂例》,收入《古經解彙函》(臺北:中新書局,1973年,影印清光緒十四年上海蜚英舘石印本),第3冊。
〔唐〕陸淳:《春秋微旨》,收入《古經解彙函》(臺北:中新書局,1973年,影印清光緒十四年上海蜚英舘石印本),第4冊。
〔唐〕陸淳:《春秋集傳辯疑》,收入《古經解彙函》(臺北:中新書局,1973年,影印清光緒十四年上海蜚英舘石印本),第4冊。
〔宋〕孫復:《春秋尊王發微》,收入《通志堂經解》(臺北:臺灣大通書局,1969年,影印清康熙十九年刊本),第19冊。
[宋]王皙:《春秋皇綱論》,收入《通志堂經解》(臺北:臺灣大通書局,1969年,影印清康熙十九年刊本),第19冊。
[宋]劉敞:《春秋劉氏傳》,收入《通志堂經解》(臺北:臺灣大通書局,1969年,影印清康熙十九年刊本),第19冊。
〔宋〕劉敞:《春秋權衡》,收入《通志堂經解》(臺北:臺灣大通書局,1969年,影印清康熙十九年刊本),第19冊。
〔宋〕劉敞:《劉氏春秋意林》,收入《通志堂經解》(臺北:臺灣大通書局,1969年,影印清康熙十九年刊本),第19冊。
〔宋〕孫覺:《春秋經解》,收入《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影印民國二十三至二十九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本),第3641-3645冊。
〔宋〕蘇轍著,楊然、李文澤校點:《春秋集解》,收入舒大剛、曾棗莊主編:《三蘇全書》(北京:語文出版社,2001年11月),第3冊。
〔宋〕高閌:《春秋集註》,收入《四明叢書》(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影印民國二十一至三十七年四明張氏約園開雕本),第3集,第1冊。
〔宋〕崔子方:《崔氏春秋經解》,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清乾隆四十七年四庫全書館鈔本),第148冊。
〔宋〕胡安國著,王麗梅校點:《春秋傳》(長沙:岳麓書社,2011年3月)。
〔宋〕葉夢得:《葉氏春秋傳》,收入《通志堂經解》(臺北:臺灣大通書局,1969年,影印清康熙十九年刊本),第21冊。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註》(臺北:鵝湖出版社,1984年9月)。
〔宋〕戴溪:《春秋講義》,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清乾隆四十七年四庫全書館鈔本),第155冊。
〔宋〕張洽:《春秋集註》,收入《通志堂經解》(臺北:臺灣大通書局,1969年,影印清康熙十九年刊本),第23冊。
〔宋〕:李明復:《春秋集義》,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清乾隆四十七年四庫全書館鈔本),第155冊。
〔宋〕趙鵬飛:《春秋經筌》,收入《通志堂經解》(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6年,影印清同治十二年粵東書局重刊本),第9冊。
〔宋〕黃仲炎:《春秋通說》,收入《通志堂經解》(臺北:臺灣大通書局,1969年,影印清康熙十九年刊本),第23冊。
〔宋〕黃仲炎:《春秋通說》,收入《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臺北:世界書局,1986年,影印清乾隆四十三年四庫全書館鈔本),第37冊。
〔宋〕呂大圭:《春秋或問》,收入《通志堂經解》(臺北:臺灣大通書局,1969年,影印清康熙十九年刊本),第23冊。
[宋]呂大圭:《春秋五論》,收入《通志堂經解》(臺北:臺灣大通書局,1969年,影印清康熙十九年刊本),第23冊。
〔元〕程端學:《春秋本義》,收入《通志堂經解》(臺北:臺灣大通書局,1969年,影印清康熙十九年刊本),第25冊。
〔明〕姜寶:《春秋事義全考》,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清乾隆四十七年四庫全書館鈔本),第169冊。
〔清〕顧炎武著,徐德明等校點:《五經同異》,與《左傳杜解補正》等合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7月)
〔清〕吳陳琰:《春秋三傳異同考》,收入《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影印民國二十三至二十九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本),第3707冊。
〔清〕庫勒納等著,田洪整理注釋:《日講春秋解義》(海口:海南出版社,2013年9月)。
〔清〕張尚瑗:《三傳折諸》,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清乾隆四十七年四庫全書館鈔本),第177冊。
〔清〕顧棟高輯,吳樹平、李解民點校:《春秋大事表》(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6月)。
〔清〕秦蕙田:《五禮通考》,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清乾隆四十七年四庫全書館鈔本),第139冊。
〔清〕清高宗纂:《御纂春秋直解》,收入《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臺北:世界書局,1986年,影印清乾隆四十三年四庫全書館鈔本),第45冊。
〔清〕鍾文烝著,駢宇騫、郝淑慧點校:《春秋穀梁經傳補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5月2版)。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5月2版)。
(二)、史部:
[漢〕司馬遷著,[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大安出版社,1988年,影印東京東方文化學院東京研究所排印本)。
〔漢〕班固著,〔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6月)。
〔唐〕房玄齡等著:《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11月)。
〔唐〕魏徵等著:《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8月)。
〔宋〕范祖禹著,〔宋〕呂祖謙注:《東萊先生音註唐鑑》(京都:中文出版社,1985年,影印日本寬文九年京師二條通衣棚風月莊左衛門刻本)。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2月)。
〔宋〕司馬光編著,〔元〕胡三省音注,「標點資治通鑑小組」校點:《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6月)。
[宋]晁公武著,孫猛校證:《郡齋讀書志校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0月)。
〔宋〕熊克:《中興小紀》,收入《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影印民國二十三至二十九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本),第3858-3860冊。
[宋]陳振孫著,徐小蠻、顧美華點校:《直齋書錄解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2月)。
[宋]馬端臨著,上海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華東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點校:《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9月)。
〔元〕佚名著,王瑞萊箋證:《宋季三朝政要箋證》(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8月)。
[元]脫脫等著:《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11月)。
[明]宋濂等著:《元史》(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4月)。
[明]朱睦㮮:《授經圖》(臺北:廣文書局,1968年,影印惜陰軒叢書本)。
〔明〕徐象梅:《兩浙名賢錄》,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7年,影印明天啟徐氏光碧堂刻本),第17-18冊。
〔明〕王夫之:《宋論》(臺北:金楓出版社,1999年4月)。
[清]朱彝尊原著,林慶彰、楊晉龍、蔣秋華、張廣慶編審,張廣慶、馮曉庭、許維萍、游均晶點校:《點校補正經義考》(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8年4月)。
[清]錢曾著,瞿鳳起編:《虞山錢遵王藏書目錄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1月)。
[清]張廷玉等著:《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4月)。
〔清〕孫從添:《藏書紀要》,與〔明〕祁承燁《澹生堂藏書約(外八種)》合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1月)。
[清]紀昀總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3月)。
〔清〕趙翼:《二十二史劄記》(臺北:世界書局,2012年1月初版18刷)。
〔清〕翁方綱訂:《通志堂經解目錄》,收入《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影印民國二十三至二十九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本),第0018冊。
〔清〕周中孚:《鄭堂讀書記》(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年8月)。
[清]范邦甸等撰,江曦、李婧點校:《天一閣書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1月)。
〔清〕邵懿辰撰,〔清〕孫詒讓等參校,邵章續錄、邵友成重編:《增訂四庫簡明目錄標注》(臺北:世界書局,2009年2月)。
〔清〕莫友芝著,傅增湘訂補,傅熹年整理:《藏園訂補郘亭知見傳本書目》(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4月)。
〔清〕孫衣言:《甌海軼聞》,收入《中國古代地方人物傳記匯編‧浙江卷》(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年7月),第24冊。
〔清〕丁日昌著,陸子強、王雅新標點:《持靜齋書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
[清]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收入《書目叢編》(臺北:廣文書局,1967年,影印清光緒二十七年錢塘丁氏開雕本)。
[清]陸心源著,馮惠民整理:《儀顧堂書目題跋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9月)。
[清]孫詒讓著,潘猛補點校:《溫州經籍志》(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4月)。
[清]皮錫瑞:《經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10月)。
[清]皮錫瑞著,周予同注:《增註經學歷史》(臺北:藝文印書館,2004年3月)。
趙爾巽等著:《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12月)。
(三)、子部:
〔宋〕程顥、程頤著,王孝魚點校:《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2月2版)。
〔宋〕劉敞著,黃曙輝點校:《公是先生弟子記》,與〔宋〕崔敦禮《芻言》合刊(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8月)。
〔宋〕范祖禹:《帝學》,與〔唐〕唐太宗《帝範》合刊,收入《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珍本初編‧儒家子部》(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影印清乾隆間永璂精寫本),第31冊。
〔宋〕何去非著,馮東禮注譯:《何博士備論注譯》(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0年10月)。
[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3月)。
〔宋〕黃震:《黃氏日抄》,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清乾隆四十七年四庫全書館鈔本),第707冊。
〔宋〕王應麟著,〔清〕翁元圻等注,欒保群、田松青、呂宗力校點:《困學紀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
〔明〕王禕:《青巖叢錄》,收入《叢書集成初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影印同治九年胡鳳丹退補齋輯刊本),第3冊。
〔清〕文廷式:《純常子枝語》,收入《清代稿本百種彙刊‧子部》(臺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影印著者手稿本),第54種。
(四)、集部:
[梁]劉勰著,王更生注譯:《文心雕龍讀本》(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10月)。
[宋]石介著,陳植鍔點校:《徂徠石先生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7月)。
〔宋〕歐陽修著,李逸安點校:《歐陽修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3月)。
〔宋〕蘇洵著,曾棗莊、金成禮箋注:《嘉祐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3月)。
〔宋〕胡寅:《斐然集》(長沙:嶽麓書社,2009年7月)。
[宋]胡銓:《胡澹庵先生文集》,收入《宋名家集彙刊》(臺北:漢華文化,1970年,影印道光十三年刊本)。
〔宋〕林之奇:《拙齋文集》,收入《宋集珍本叢刊》(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影印舊鈔本),第44冊。
〔宋〕袁燮:《絜齋集》,收入《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影印民國二十三至二十九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本),第2027-2031冊。
〔宋〕袁甫:《蒙齋集》,收入《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影印民國二十三至二十九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本),第2034-2036冊。
〔宋〕真德秀:《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收入王雲五主編:《萬有文庫》(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3月),第2集700種。
〔宋〕戴栩:《浣川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清乾隆四十七年四庫全書館鈔本),第1176冊。
〔宋〕劉克莊著,辛更儒校注:《劉克莊集箋校》(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11月)。
〔宋〕陳思編,〔元〕陳世隆補:《兩宋名賢小集》,收入《宋集珍本叢刊》(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影印清鈔本),第101-103冊。
〔明〕黃淮、楊士奇編:《歷代名臣奏議》,收入吳相湘主編:《中國史學叢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4年,影印明永樂十四年內府刊本)。
〔清〕陳廷敬:《午亭文編》,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清乾隆四十七年四庫全書館鈔本),第1316冊。
[清]李光地:《榕村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清乾隆四十七年四庫全書館鈔本),第1324冊。
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8月)。
二、近人論著:
(一)、專書:
Peter A. Angeles著,段德智、尹大貽、金常政譯:《哲學辭典》(臺北:貓頭鷹出版,2004年4月2版)。
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經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0月)。
中國古籍總目編纂委員會編:《中國古籍總目‧經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8月)。
王力主編:《古代漢語》(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5月3版)。
王健:《在現實真實與價值真實之間──朱熹思想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5月)。
何忠禮:《南宋政治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
何廣棪:《陳振孫之經學及其〈直齋書錄解題〉經錄考證(下)》,收入潘美月、杜潔祥編:《古典文獻研究輯刊‧二編》(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6年3月),第5冊。
余英時:《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臺北:允晨文化,2004年7月)。
吳哲夫:《四庫全書纂修之研究》(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0年6月)。
吳國武:《經術與性理:北宋儒學轉型考論》(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年3月)。
宋鼎宗:《春秋宋學發微》(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9月增訂再版)。
宋鼎宗:《春秋胡氏學》(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0年4月)。
李建軍:《宋代〈春秋〉學與宋型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6月)。
汪惠敏:《宋代經學之研究》(臺北:師大書苑,1989年4月)。
沈玉成、劉寧:《春秋左傳學史稿》(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6月)。
周予同原著,朱維錚編校:《孔子、孔聖和朱熹》(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6月)。
周何編著:《春秋總義著述考(一)》(臺北:國立編譯館,2004年3月)。
周淑萍:《兩宋孟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
林政華:《宋代大儒黃震(東發)之生平與學術(下)》,收入林慶彰主編:《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十二編》(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年9月),第41冊。
林義正:《〈周易〉〈春秋〉的詮釋原理與應用》(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年12月)。
金毓黻:《宋遼金史》(臺北:樂天出版社,1972年8月再版)。
姚曼波:《〈春秋〉考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姜廣輝主編:《中國經學思想史‧第一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9月)。
姜鵬:《北宋經筵與宋學的興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0月)。
孫旭紅:《居今與志古──宋代〈春秋〉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9月)。
晁岳佩:《春秋三傳要義解讀》(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11月)。
浦衛忠:《春秋三傳綜合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4月)。
馬宗霍:《中國經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9月)。
國立故宮博物院故宮叢刊編輯委員會編輯:《四庫全書薈要纂修考》(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6年12月)。
崔富章:《四庫提要補正》(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0年9月)。
康凱淋:《胡安國〈春秋傳〉研究》(臺北:致知學術出版社,2014年5月)。
張允亮:《故宮善本書目》,收入嚴靈峰編輯:《書目類編》(臺北:成文出版社,1978年影印民國23年故宮博物院排印本),冊16。
張金嶺:《宋理宗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
張素卿:《敘事與解釋:〈左傳〉經解研究》(臺北:書林出版公司,1998年4月)。
張高評:《左傳導讀》(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10月)。
張高評:《春秋書法與左傳史筆》(臺北:里仁書局,2011年3月)。
張傳峰:《四庫全書總目學術思想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2007年6月)。
張端穗:《西漢公羊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3月)。
張維玲:《從南宋中期反近習政爭看道學型士大夫對「恢復」態度的轉變(1163~1207)》,收入王明蓀主編:《古代歷史文化研究輯刊‧三編》(永和:花木蘭出版社,2010年3月),第17冊。
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10月)。
章權才:《宋明經學史》(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
郭伯恭:《四庫全書修纂考》(長沙:嶽麓書社,2010年12月)。
陳垣:《史諱舉例》(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5月新1版)。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二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9月2版)。
陳雯怡:《由官學到書院:從制度與理念的互動看宋代教育的演變》(臺北:聯經出版,2004年4月)。
傅樂成:《隋唐五代史》(臺北:眾文圖書,1990年)。
傅隸樸:《春秋三傳比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7月)。
程發軔:《春秋要領》(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11月3版)。
黃開國:《公羊學發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3月)。
黃覺弘:《唐宋〈春秋〉佚著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5月)。
楊伯峻、何樂士:《古漢語語法及其發展》(北京:語文出版社,2001年8月2版)。
楊果霖:《〈經義考〉著錄「春秋類」典籍校訂與補正》(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3年1月)。
楊樹達:《春秋大義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4月)。
楊燕:《〈朱子語類〉經學思想研究》(北京:東方出版社,2010年8月)。
葉政欣:《杜預及其春秋左氏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10月)。
葛煥禮:《尊經重義:唐代中葉至北宋末年的新〈春秋〉學》(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1年12月)。
熊十力:《讀經示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11月)。
趙友林:《〈春秋〉三傳書法義例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8月)。
趙生群:《〈春秋〉經傳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
趙伯雄:《春秋學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14年2月)。
劉述先:《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2月)。
蔡方鹿:《朱熹經學與中國經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
錢穆:《朱子新學案》(臺北:三民書局,1989年11月3版)。
錢穆:《國史大綱》(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6月修訂3版)。
戴君仁:《春秋辨例》(臺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78年12月2版)。
戴維:《春秋學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
關文瑛:《通志堂經解提要》,收入林慶彰主編:《民國時期經學叢書‧第三輯》(臺中:文听閣圖書有限公司,2009年,影印民國23年新京東亞印刷局排印本),第5冊。
(二)、學位論文:
江右瑜:《唐代〈春秋〉義疏之學研究──以詮解方法與態度為中心》(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李威熊、周益宗教授指導,2008年)。
吳淑美:《左傳及其教學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蔡崇名教授指導,2003年)。
李旭:《胡銓的〈春秋〉學及其政治關懷》(武漢:武漢大學本科畢業論文,楊果教授指導,2009年)。
汪嘉玲:《胡安國〈春秋傳〉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慶彰教授指導,1998年)。
孫俊柯:《張洽〈春秋集傳〉研究》(濟南: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論文,葛煥禮教授指導,2014年)。
涂茂奇:《趙汸及其〈春秋〉學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林慶彰教授指導,2001年)。
張厚齊:《〈春秋〉義法模式考述》(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林慶彰教授指導,2012年)。
許松源:《經義與史論──王夫之〈春秋〉學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張元教授指導,2008年)。
陳永順:《方苞〈春秋直解〉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慶彰教授指導,2012年)。
陳威睿:《高閌〈春秋集註〉研究》(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劉德明、邴尚白教授指導,2014年)。
黃忠天:《宋代史事易學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應裕康教授指導,1995年)。
黃智群:《張洽〈春秋集註〉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宋鼎宗教授指導,2002年)。
楊棣娟:《張洽〈春秋〉學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蔡根祥教授指導,2010年)。
劉德明:《孫覺〈春秋經解〉解經方法探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岑溢成教授指導,2004年)。
劉曉雯:《黃仲炎〈春秋通說〉研究》(廣州:暨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張玉春教授指導,2013年)。
歐修梅:《〈日講春秋解義〉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楊雅惠教授指導,2014年)。
謝霖生:《陸淳〈春秋集傳纂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劉正浩教授指導,2008年)。
(三)、期刊論文:
丁亞傑:〈方法論下的春秋觀:朱子的春秋學〉,《鵝湖學誌》第38期(2007年6月),頁47-90。
方震華:〈轉機的錯失──南宋理宗即位與政局的紛擾〉,《臺大歷史學報》第53期(2014年6月),頁1-35。
周彥文:〈從唐宋時期的《春秋》學著作論「文獻繫學」架構〉,《書目季刊》第33卷第4期(2000年3月),頁1-13。
姜龍翔:〈試探朱熹對《春秋》的態度及其解經方法〉,《雲漢學刊》第14期(2007年6月),頁141-166。
晉鈺琪:〈《春秋集傳微旨》書寫方法探析〉,《輔大中研所學刊》第32期(2015年7月),頁139-163。
康凱淋:〈論清初官方對胡安國《春秋胡氏傳》的批評〉,《漢學研究》第28卷第1期(2010年3月),頁295-323。
張尚英:〈《春秋五論》作者考〉,《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49期(2007年第2期),頁125-132。
張高評:〈《春秋》書法與「義」在言外──比事見義與《春秋》學史研究〉,《文與哲》第25期(2014年2月),頁77-130。
黃忠天:〈《伊川易傳》對宋代史事派易學之影響〉,《高雄師大學報》第16期(2004年6月),頁201-218。
葉建華:〈論朱熹對孔子《春秋》的認識和評價〉,《孔子研究》1994年第4期,頁94-101。
葛兆光:〈在歷史與解釋之問──對《穀梁傳》定公十年「夾谷之會」記載的詮釋史〉,《中國文化研究》2005年春之卷,頁5-8。
劉德明:〈以事解經方法的實踐與反省──論湛若水《春秋正傳》對《左傳》「以事解經」方法的承續與其反省〉,張曉生主編:《儒學研究論叢‧第二輯》(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儒學中心,2009年12月),頁133-159。
劉德明:〈張洽《春秋》學初探──以與朱子《春秋》學比較為起點〉,《經學研究集刊》第15期(2013年11月),頁17-37。
羅軍鳳:〈朱熹說《春秋》〉,《史學史研究》2005年第3期,頁49-53。
(四)、論文集論文:
王初慶:〈由訓詁到義理──論《公羊傳》解經之方式〉,《曙青春秋三傳論叢》(臺北:洪葉文化,2013年10月),頁443-469。
王德毅:〈富弼使遼增幣交涉述評〉,張希清、田浩、穆紹珩、劉鄉英主編:《澶淵之盟新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頁279-298。
牟潤孫:〈兩宋春秋學之主流〉,《注史齋叢稿》(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3月),頁140-161。
金中樞:〈孫泰山的經學初探──春秋學舉例〉,《宋代的學術和制度研究(一):宋代學術思想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2009年6月),頁443-517。
胡楚生:〈呂大圭論《春秋》要旨〉,《儒學研究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11月),頁371-386。
胡楚生:〈試論《春秋公羊傳》中「借事明義」之思維模式與表現方法〉,《儒學研究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11月),頁283-329。
夏長樸:〈《四庫全書總目》對宋代經學的觀察──以《春秋》學為例〉,《第四屆中國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編印,2011年3月),上冊,頁147-168。
張高評:〈敘事義理二分與朱熹之《春秋》觀──兼論朱子徵實之治學精神〉,《第八屆中國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編印,2013年4月),頁429-457。
張曉生:〈郝敬《春秋直解》中「《春秋》直書其事而是非自見」說探析〉,陳德昭、陳溫菊主編:《中華文化的傳承與拓新──經學的流衍與應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桃園:銘傳大學應用中文系,2009年4月),頁65-93。
陶晉生:〈宋代外交的特色〉,《宋遼金史論叢》(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3年11月),頁65-89。
楊新勛:〈王安石《春秋》「斷爛朝報」說辨正〉,《經學蠡測》(南京:鳳凰出版社,2012年12月),頁175-183。
蒙文通:〈治經雜語〉,《經學抉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頁268-275。
劉子健:〈宋末所謂道統的成立〉,《兩宋史研究彙編》(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7年11月),頁249-282。
稻葉一郎著,李甦平譯:〈中唐新儒學運動的一種考察──劉知幾的經書批判和啖、趙、陸氏的《春秋》學〉,林慶彰、蔣秋華主編,張穩蘋編輯:《啖助新春秋學派研究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9月),頁305-338。
鄭良樹:〈「孔子作《春秋》」說的形成〉,彭林主編:《中國經學‧第一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11月),頁197-207。
錢穆:〈孔子與春秋〉,《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7月),頁263-317。
齋木哲郎著,金培懿譯:〈由陸淳至北宋《春秋》學──唐、宋新《春秋》學之系統〉,林慶彰、蔣秋華主編,張穩蘋編輯:《啖助新春秋學派研究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9月),頁555-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