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政龍
WU, Cheng-lung
論文名稱: 馬端臨《文獻通考》的歷史編纂與歷史思想
Historiography and Historical Thought in Ma Duanlin’s Wenxian tongkao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s of Records and Documents)
指導教授: 李弘祺
Lee, H. C.
口試委員: 張元
李宗翰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8
中文關鍵詞: 宋代史學道學經學杜佑《通典》朱熹呂祖謙道德真理歷史真實正統歷史分期觀古史觀三代史觀制度史公心
外文關鍵詞: Song historiography, daoxue (Learning of the Way), jingxue (Confucian canonical studies), Du You, Tongdian (Comprehensive Institutions), Zhu Xi, Lü Zuqian, moral truth, historical truth, zhengtong (legitimacy/legitimation/legitimate political transmission), stages in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periodization, perceptions of antiquity, the Sandai (three dynasties in antiquity) canonical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y, institutional histories, shi (propensity/trend/circumstances/situation), quan (expediency/expedient), gongxin (public-mindness)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過往的研究,對於馬端臨(1254–約1333~35)的《文獻通考》(1307)多半注意以下幾個面向:對杜佑(735–812)《通典》(801)開創的體裁規模加以繼承與擴展、制度史料蒐羅豐富(特別是宋代)、〈經籍考〉的圖書分類及其按語分析。本論文將把《文獻通考》置於中國史學史與思想史、以及宋代史學與思想環境中,考察馬端臨對一些重要課題與觀念的思索。並特別著重於對書中的體裁源流、結構設計、材料安排、馬氏按語及所徵引的前人議論等以前學者較少注意之處。
    第一章〈緒論〉,首先指出馬端臨生命中的三個重要人物:父親馬廷鸞(1222–98)、老師曹涇(1234–1315)、好友程時登(1249–1328),皆與道學有相當的關聯,也使得馬端臨深受道學思想的影響。接著回顧《文獻通考》自刊印之後,雖讀者甚眾,但少有人注意其整體的思想,並大多忽略馬端臨本人的想法。
    第二章,則考察馬端臨設計《文獻通考》體例的史學與思想源流。首先,關於《文獻通考》的門類設計,除了杜佑《通典》的影響之外,還承繼了四個源流:(一)正史的書、志;(二)劉知幾(661–721)的《史通》(710);(三)各種會要著作;(四)宋代以制度、歷史為主要內容的類書。其次,則考察馬端臨在安排材料時,基本上對正統論與正統問題採取傳統的立場,但仍在「三國」(至少從196–280)的例子上受到一些朱熹的影響。
    第三章,則分析馬端臨的歷史分期觀與對古史的追溯。在歷史分期上,馬端臨雖深受「三代史觀」的影響,但又在對制度歷史演變的考究之中,指出許多不甚相符之處。這顯示出馬端臨在面對三代與秦以下歷史之間的本質差異時,態度比較遊移不定。而在古史追溯的問題上,馬端臨認同經書的權威,因此盡可能利用經書提供的材料,補上杜佑《通典》缺漏的古代聖王留下的制度事跡。並且,馬端臨對於經書權威的尊重,是同時兼取其作為「歷史事實」與「道德訓誡」兩方面的價值。由本章的分析可知,馬端臨試圖調和經書所代表的理想古史觀與比較實際的史學,但未竟全功,這代表著馬端臨在道學思想的限制下,所做的最大努力。
    第四章,以「勢」、「權」與「公心」三個觀念來解析馬端臨對於在歷史的環境限制與趨勢之中,人的道德意念如何面對。首先,馬端臨充分認識到客觀的環境條件與歷史規律對於制度的演變與成敗有重大的影響,因此他雖然重視道德在制度的設置與運作中的重要性,但仍同意不可忽視對「勢」的把握與理解。其次,馬端臨大致肯定人在一些重要制度的大事關鍵上應該權衡變通,而非拘泥於聖王立下的古制,這使他有別於朱熹(1130–1200)與呂祖謙(1137–81)嚴格限制只有聖人方可行「權」。儘管如此,他也明白並同意運用「權」所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最後,馬端臨特別強調「公心」的意義,認為人唯有秉持「公心」才能在時局之中選擇最適切的制度、做出最恰當的變革或正確實踐良法美意。而這種「公心」雖然只有在秦以前的理想古代中完美展現,但在秦以下的歷史之中,仍然不時或存。總結而言,馬端臨的歷史思想,折衷了宋代歷史思考中的對道德真理的堅持與務實看待現實歷史的兩大潮流。
    第五章〈結論〉,則在評斷馬端臨繼承了宋代史學發展的那些成分,並認為馬端臨的《文獻通考》主要在綜合了宋代史學的成果,而非做出劃時代的突破。儘管他在一些面向上,未能達至宋人的最高限制,而有所退縮,究其原因大抵是受到道學(特別是朱熹)的影響。因此,馬端臨《文獻通考》在中國史學史上的重要地位,在於展現宋代史學各方面的重要成就,並表現出一位生於宋末、但大半生活於蒙古人統治下的宋遺民,如何回顧過往的文明遺產。


    Past research on Ma Duanlin’s 馬端臨 (1254–ca. 1333~35) Wenxian tongkao 文獻通考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s of Records and Documents, 1307, hereafter WXTK) focused mainly on the following aspects: 1) Ma followed and expanded the genre of Tongdian 通典 (Comprehensive Institutions, 801, hereafter TD) created by Du You 杜佑 (735–812); 2) in WXTK, Ma collected a great number of sources about institutional history (especially about the institution of Song 宋 dynasty); 3) in “Jingji kao” 經籍考 (Investigation on bibliography), Ma made a special classification of books, and his analytic comments in “Jingji kao” are highly valued. Based on past research, the present thesis will study WXTK both in the context of general Chinese historiography and intellectual history and in the context of Song historiography and intellectual milieu, trying to explore what Ma thought about certain important topics and concepts. The author will put special emphasis on several aspects of WXTK in which scholars have been less interested, like the origins of its genre, the design of its structure, the arrangement of sources, Ma’s comments, Ma’s quotations from other people’s arguments, etc.
    In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it is pointed out first that there were three people very influential to Ma Duanlin’s life: his father Ma Tingluan 馬廷鸞 (1222–98), his mentor Cao Jing 曹涇 (1234–1315), and his good friend Cheng Shideng 程時登 (1249–1328). Because the three of them all played some roles in the community of daoxue 道學 (Learning of the Way), Ma Daunlin’s thoughts were deeply influenced by daoxue. It is also pointed out in this chapter that, since WXTK was published, it had attracted many readers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but the book’s system of ideas was barely noticed, and most of the readers paid no attention to what Ma’s own thoughts were about.
    In Chapter Two, the author will examine the origins of WXTK’s writing style in the context of Chinese historiography and historical thinking. First, the categorization in WXTK was influenced by Du’s TD, but except that, it also derived from (1) shu 書 and zhi 志 (monographs/treatises) in zhengshi 正史 (standard histories/official dynastic histories), (2) Shitong 史通 (Comprehensive Perspectives on Historiography, 710) written by Liu Zhiji 劉知幾 (661–721), (3) all kinds of huiyao 會要 (collection of important documents), and (4) Song leishu 類書 (encyclopedia), which is mainly about institution and history. Second, the way Ma arranged his sources shows that, when it came to the issue of zhengtong (legitimacy/legitimation/legitimate political transmission), he took a stand for traditional view. However, in the case of “Sanguo” 三國 (Three Kingdoms, at least from 196 to 280), he was somewhat influenced by Zhu Xi 朱熹 (1130–1200).
    In Chapter Three, the author will analyze Ma’s concept of stages in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periodization and how he traced the history of antiquity. Although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Sandai 三代 (three dynasties in antiquity) canonical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y, he found a lot of discrepancies between the canonical interpretation and historical truth as he did research on institutional histories. Therefore, Ma’s attitude became ambiguous when he talked about the different nature between the history of Sandai and the history since the beginning of Qin 秦 (221 BCE). As to the history of antiquity, since Ma acknowledged the authority of Confucian canons, he tried very hard to piece together the sources from the canons to show what the institutions were like under the rule of ancient sage kings and to fill the gaps Du’s TD had left. Moreover, Ma respected the canons so highly that he regarded them not only as the authority of historical truth, but also as the authority of moral truth. The analysis in this chapter shows that Ma tried to harmonize the canons which stood for the utopian perceptions of antiquity and the history which might be closer to the reality. But what he finished was not successful enough. After all, WXTK represents what all Ma could do under the limitations of daoxue.
    In Chapter Four, the author will analyze Ma’s point of views on how human beings deal with ethical problems under certain limitations of historical circumstances and trends. Three concepts are used here to help the analysis: shi 勢 (propensity/trend/circumstances/situation), quan 權 (expediency/expedient), and gongxin 公心 (public-mindness). First, Ma was well aware that objective circumstantial conditions and regular historical patterns would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institution and would make or break it. So, although he argued that morals were of great importance when an institution was set and run, he agreed that it could not be neglected to grasp and figure out shi. Second, overall, Ma approved that, when faced with critical issues about major institutions, people should be flexible and do something expedient, not rigidly adhere to ancient institutions established by the sage kings. So his interpretation of quan wa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Zhu Xi and Lü Zuqian 呂祖謙 (1137–81), who argued that only sages were qualified to do things expedient. However, Ma was well aware that bad things might happen when quan was exercised. Finally, Ma put special emphasis on gongxin. He believed that only if people had gongxin at heart, when faced with institutional challenges, they would know how to choose the most suitable institution, make reforms just right, or make the best of the existing system. Although people showed gongxin perfectly only in the utopian antiquity before Qin dynasty, performance of gongxin could still be seen occasionally after Qin. In conclusion, Ma’s historical thought compromised between the two main trends in Song historiography: the insistence on moral truth and a practical way to face the historical truth.
    In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the author will conclude what elements of Song historiography were carried on by Ma and point out that Ma’s WXTK was meant to integrate what Song had achieved, not to be an epochal breakthrough. In some aspects, Ma did not get as far as the top performance of Song historiography and went backward a little. His limitation was mainly resulted from the influence of daoxue (especially that of Zhu Xi). Therefore, the importance of Ma’s WXTK in the Chinese historiography lies in that it shows all major achievements of Song historiography and that it reflects how a Song loyalist (born in the end of Song, but mostly lived under Mongol rule) looked back and did a retrospective study on the legacy of civilization.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馬端臨的家世生平與學術淵源 2 一、家世與生平 2 二、家學、師承與交遊的影響 5 (一)馬廷鸞 5 (二)曹涇 6 (三)程時登 7 小結 7 第二節 《文獻通考》的傳統評價 8 第三節 研究回顧與論文架構 18 一、研究回顧 18 (一)早期成果 18 (二)中國學界 22 (三)臺灣、香港學界 26 (四)日本學界 29 (五)西方學界 31 二、論文架構 33 第二章 《文獻通考》的體例 35 第一節 門類設計的構思與源流 35 一、「食貨」八考 36 (一)土貢考 37 (二)國用考 38 二、選舉、學校與職官 41 (一)選舉考 42 (二)學校考 43 (三)職官考 45 三、禮樂 45 (一)郊社、宗廟與王禮 45 (二)樂考 47 四、兵刑 49 (一)兵考 49 (二)刑考 49 五、新增五考 50 (一)經籍考 50 (二)帝系考 52 (三)封建考 53 (四)象緯考 53 (五)物異考 54 六、輿地與四裔 54 (一)輿地考 54 (二)四裔考 55 小結 56 第二節 正統問題 58 一、傳統中國史學的正統論與正統問題 58 二、馬端臨對於正統問題的處理方式及其態度 60 (一)概觀 60 (二)馬端臨對於「三國」的處理 64 小結 67 第三章 理想的與現實的過去——求索於經書與史學之間 69 第一節 歷史分期 69 一、傳統中國的歷史分期觀 69 二、馬端臨的歷史分期觀 78 (一)整體歷史的分期觀 78 (二)與整體歷史分期觀相悖的制度演變 81 第二節 追溯古史 86 一、宋人對古史的追溯 87 二、馬端臨對古史的追溯 92 (一)概觀 92 (二)馬端臨對於歷史材料的使用範圍及其態度 95 本章小結 105 第四章 影響人世變遷的力量——徘徊於真理與歷史之間 107 第一節 勢——歷史的規律、趨向與客觀的環境條件 107 一、傳統中國的「勢」觀 107 二、宋人關於「勢」的討論 110 三、馬端臨對於「勢」的理解及其態度 114 第二節 經與權——行事的準則與變通 119 一、先秦至宋代經權觀的演變 119 二、馬端臨的經權觀 128 第三節 公心——人的道德信念與意志 134 一、先秦至宋代的公私觀 135 二、馬端臨的「公心」論 138 本章小結 144 第五章 結論 147 附錄 153 附錄一:《文獻通考》〈經籍考〉四部分類源流一覽表 153 附錄二:歷代正史、會要、政書之典制門類表 158 附錄三:溝口雄三關於「公私」觀念的分類 164 附錄四:陳弱水關於「公私」觀念的分類 165 徵引文獻 167 一、古籍文獻(一九○○年以前) 167 二、近人研究 172 (一)中文 172 (二)日文 192 (三)西文 193

    一、古籍文獻(原著成於一九○○年以前,含現代注解整理本)
    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校點),《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1978)。
    方以智,《通雅》,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86,第857冊。
    王圻,《續文獻通考》,臺北:文海出版社,1979,影印明萬曆31年(1603)松江府刻本。
    王棻,〈補元史馬端臨傳〉,收於氏著,《柔橋文鈔》(收於《晚清四部叢刊》〔臺中:文听閣圖書,2010〕,第三編,集部,第96-97冊,影印1914年上海國光書局鉛印玩芳艸堂叢書本),卷14,頁4a-6a(總頁673-677)。
    王溥,《五代會要》,點校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唐會要》,點校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王猷、楊傑(等纂修),《樂平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89,影印清乾隆17年(1752)刊本。
    王鳴盛,《蛾術編》,收於陳文和(主編),《嘉定王鳴盛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10,第7-9冊。
    王樵,《方麓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86,第1285冊。
    王應麟,《玉海》,揚州:廣陵書社,2003,影印清光緒9年(1883)浙江書局本。
    司馬光,《稽古錄點校本》,王亦令(點校),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87。
    司馬遷,《史記》,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82(1959)。
    朱彬,《禮記訓纂》,饒欽農(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6。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83。
    何休,《春秋公羊經傳解詁》,四部叢刊初編縮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影印1935–37年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常熟瞿氏鐵琴銅劒樓藏宋刊本。
    何晏(集解),皇侃(義疏),《論語集解義疏》,收於《叢書集成初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
    何喬新,〈新刋經籍考序〉,收於氏著,《椒邱文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86〕,第1249冊),卷9,頁18a-20a。
    呂祖謙,《歷代制度詳說》,收於黃靈庚、吳戰壘(主編),《呂祖謙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第9冊。
    杜佑,《通典》,王文錦(等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8。
    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徐規(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0。
    李攸,《宋朝事實》,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影印清乾隆敕刻武英殿聚珍本。
    李勉(註譯),《管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
    李清,〈序〉,收於馬驌,《繹史》(收於劉曉東〔等點校〕,《二十五別史》〔濟南:齊魯書社,2000〕,第2-6冊),頁1-4。
    李慈銘(著),由雲龍(輯),上海書店出版社(重編),《越縵堂讀書記》,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上海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華東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4,2版。
    周中孚,《鄭堂讀書記》,黃曙輝、印曉峰(標校),2冊,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
    屈守元(箋疏),《韓詩外傳箋疏》,成都:巴蜀書社,1996。
    房玄齡(等),《晉書》,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74。
    杭世駿,〈省試杜氏通典鄭氏通志馬氏通考總論〉,收於《道古堂文集》(收於《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42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影印清乾隆41年〔1776〕刻光緒14年〔1888〕汪曾唯增修本),卷22,頁13a-15b。
    金履祥,〈通鑑前編後序〉,收於氏著,《仁山文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第816冊),卷3,頁23b-26a;總頁815b-817a。
    洪邁,《夷堅志》,何卓(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1。
    ———,《容齋隨筆》,點校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胡居仁,《居業録》,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86,第714冊。
    胡應麟,〈讀文獻通考〉,收於氏著,《少室山房類藁》(收於《續金華叢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卷104,頁1b-2a。
    紀昀(等纂),《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藝文印書館,1964,2版(1957),影印武英殿本。
    孫詒讓,《周禮正義》,王文錦、陳玉霞(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7。
    ———,《溫州經籍志》,潘猛補(點校),4冊,收於許嘉璐(主編),《孫詒讓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11。
    徐元誥,《國語集解》,王樹民、沈長雲(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2。
    徐天麟,《西漢會要》,點校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東漢會要》,子予(點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徐松(輯),《宋會要輯稿》,北京:中華書局,1957,影印1936年國立北平圖書館本。
    班固,《漢書》,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62。
    袁枚,〈蕭十洲《西征錄》序〉,收於氏著,《小倉山房文集》(收於王英志〔主編〕,《袁枚全集》〔杭州: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第2冊),卷11,頁199。
    ———,《隨園隨筆》,收於王英志(主編),《袁枚全集》,第5冊。
    高亨(注譯),《商君書注譯》,北京:中華書局,1974。
    馬廷鸞,《碧梧玩芳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影印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第1187冊。
    ———,《碧梧玩芳集》,收於《叢書集成續編》,集部,第106冊,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4,影印豫章叢書本。
    馬端臨,《文獻通考》,上海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華東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點校),14冊,北京:中華書局,2011。
    ———,《文獻通考》,收於《中華再造善本》,金元編.史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影印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元泰定元年(1324)西湖書院刻本。
    ———,《文獻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2版,影印(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萬有文庫《十通》本。
    ———,《文獻通考經籍考》,華東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點校),2冊,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5。
    張之洞,《輶軒語》,收於陳居淵(編),朱維錚(校),《書目答問二種》(收於錢鍾書〔主編〕,《中國近代學術名著叢書》〔香港:三聯書店,1998〕),頁281-339。
    張宗泰,〈所學集書經籍考儀注〉,收於氏著,《魯巖所學集》(收於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臺北:文海出版社,1975〕,第17輯,第161冊),卷6,頁24a-b。
    梁啟雄,《荀子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3。
    康有為,《大同書》,收於朱維錚(編校),《康有為大同論二種》(收於錢鍾書〔主編〕,《中國近代學術名著叢書》〔香港:三聯書店,1998〕),頁45-369。
    章學誠(著),倉修良(編注),《文史通義新編新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
    ———(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
    脫脫(等),《宋史》,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77。
    陸世儀,《陸桴亭思辨錄輯要》,收於《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影印《正誼堂全書》清康熙張伯行輯同治左宗棠增刊本。
    陸隴其,《三魚堂日記》,收於《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影印《指海》清道光錢熙祚校刊本。
    陳立,《公羊義疏》,國學基本叢書四百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
    陳兆崙,〈五朝續考輿地門序〉,收於《紫竹山房詩文集》(收於《四庫未收書輯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玖輯,第25冊),文集,卷3,頁11a-12b。
    陳亮,《陳亮集增訂本》,鄧廣銘(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7。
    陳俊民(校編),《朱子文集》,10冊,臺北:財團法人德富文教基金會,2000。
    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徐小蠻、顧美華(點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陳康祺,《郎潛紀聞四筆》,褚家偉、張文玲(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0。
    陳淳,《北溪字義》,熊國禎、高流水(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3。
    陳傅良,《歷代兵制》,收於《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影印《守山閣叢書》清道光錢熙祚校刊本。
    陳策、劉錄(纂修),《饒州府志》,收於《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958 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89,影印明正德6年(1511)刊本。
    陳壽,《三國志》,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82(1959)。
    郭慶藩,《莊子集釋》,王孝魚(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61。
    曾國藩,〈聖哲畫像記〉,收於曾國荃(審訂)、王定安(校字),《曾文正公(國藩)全集:鳴原堂論文.詩集》(收於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臺北:文海出版社,1974〕,第1輯,第4冊),卷3,頁22a-27a。
    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360冊,上海.合肥:上海辭書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焦循,《孟子正義》,沈文倬(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7。
    程端禮,《程氏家塾讀書分年日程》,收於《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影印《正誼堂全書》清康熙張伯行輯同治左宗棠增刊本。
    程顥、程頤,《二程集》,王孝魚(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1。
    黃宗羲,《宋元學案》,收於沈善洪(主編),《黃宗羲全集》,第3-6冊,吳光(等校點),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楊士奇,《東里續集》,收於氏著,《東里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第1238-39冊。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1990。
    楊明照(校注),陳應鸞(增訂),《增訂劉子校注》,成都:巴蜀書社,2008。
    楊復(著),林慶彰(校訂),葉純芳、橋本秀美(編輯、點校),《楊復再脩儀禮經傳通解續卷祭禮》,3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1。
    董萼榮(修),《樂平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89,影印清同治9年(1870)翥山書院刻本。
    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馮逸、喬華(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9。
    劉知幾(著),浦起龍(釋),《史通通釋》,點校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劉昫(等),《舊唐書》,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75。
    劉晝(著),傅亞庶(校釋),《劉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
    劉敞,《公是集》,收於《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9,影印《聚珍版叢書》收清乾隆敕刻武英殿聚珍本。
    劉寶楠,《論語正義》,高流水(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0。
    歐陽修,《新五代史》,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74。
    ———,《歐陽修全集》,李逸安(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1。
    歐陽修、宋祁,《新唐書》,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75。
    樊增祥,《樊山續集》,收於《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574-7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影印清光緒28年(1902)西安臬署刻本。
    鄭樵,《通志》,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2版,影印(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萬有文庫《十通》本。
    ———,《通志二十略》,王樹民(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5。
    黎靖德(編),《朱子語類》,王星賢(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6。
    盧文弨,《群書拾補》,收於《叢書集成簡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
    錢士升(著),許重熙(贊),《南宋書》,收於《叢書集成三編》,臺北:新文豐,1996,影印清嘉慶2年(1797)掃葉山房刻本。
    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收於《國學基本叢書四百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56。
    鍾文烝,《春秋穀梁經傳補注》,駢宇騫、郝淑慧(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6。
    韓非(著),陳奇猷(校注),《韓非子新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韓愈,〈唐故贈絳州刺史馬府君行狀〉,收於馬其昶(校注),馬茂元(整理),《韓昌黎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頁590-592。
    ———,〈殿中少監馬君墓誌〉,收於馬其昶(校注),馬茂元(整理),《韓昌黎文集校注》,頁537-9。
    魏徵(等),《隋書》,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73。
    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58。
    蘇洵(著),曾棗莊、金成禮(箋註),《嘉祐集箋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蘇輿,《春秋繁露義證》,鍾哲(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2。
    蘇轍,《欒城集》,曾棗莊、馬德富(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顧炎武(著),黃侃、張繼(校勘),徐文珊(點校),《原抄本日知錄》,臺北:台灣明倫書局,1970,再版。
    二、近人研究
    (一)中文
    #:關於〈經籍考〉的研究成果,但未必於注釋中引用。
    @:臺灣、香港出版中關於馬端臨或《文獻通考》的研究成果(除〈經籍考〉以外),但未必於注釋中引用。
    中國古籍總目編纂委員會(編),《中國古籍總目.史部》,8冊,北京/上海:中華書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巴戈那、李國慶,〈元西湖書院刻本《文獻通考》散葉跋〉,收於中國文物研究所(編),《出土文獻研究(第七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頁193-95。
    #孔建國,〈文獻通考經籍考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5。
    尹達(主編),《中國史學發展史》,〔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
    王守華,〈關於《文獻通考.兵考四》的幾個思考〉,《文理導航(下旬刊)》,2010年第4期(呼和浩特,2010.11),頁77。
    王成組,《中國地理學史(先秦至明代)》,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
    王汎森,〈民國的新史學及其批評者〉,收於羅志田(主編),《20世紀的中國:學術與社會•史學卷》(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頁31-130;增訂版題為〈價值與事實的分離?——民國的新史學及其批評者〉,收於氏著,《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臺北:聯經,2003),頁377-462。
    ———,〈近代中國的線性歷史觀——以社會進化論為中心的討論〉,《新史學》,第19卷第2期(臺北,2008.6),頁1-46;收於氏著,《近代中國的史家與史學》(香港:三聯書店,2008),頁49-108。
    ———,〈從經學向史學的過渡——廖平與蒙文通的例子〉,《歷史研究》,2005年第2期(北京,2005.4),頁59-74;修訂版收於蒙默(編),《蒙文通學記(增補本)》(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頁271-302;又收於氏著,《近代中國的史家與史學》,頁109-56。
    ———,《古史辨運動的興起——一個思想史的分析》,臺北:允晨文化,1987。
    #王承略,〈試論《文獻通考.經籍考》的著錄依據和著錄方法〉,收於山東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古籍整理研究論叢(第二輯)》(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93),頁196-219。
    王重民,《中國目錄學史(先秦至宋末元初)》,收於氏著,《中國目錄學史論叢》(北京:中華書局,1984),頁1-169。
    王記錄,〈馬廷鸞史學發微〉,收於劉乃和(主編),《洪皓馬端臨與傳統文化》,頁162-68。
    ———,《中國史學思想通史.清代卷(1644~1840)》,合肥:黃山書社,2002。
    王健文,《奉天承運——古代中國的「國家」概念及正當性基礎》,臺北:東大圖書,1995。
    ———,《戰國諸子的古聖王傳說及其思想史意義》,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叢刊76,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7。
    王培華,〈馬廷鸞、馬端臨與咸淳減賦及其思想史意義〉,《歷史研究》,2000年第3期(北京,2000.6),頁181-184。
    王煒民,〈再談馬端臨卒年〉,收於北京師範大學古籍所(編),《元代文化研究(第一輯):國際元代文化學術研討會專輯》(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頁663-67。
    ———,〈馬端臨卒年考〉,《浙江學刊》,1996年第6期(杭州,1996.11),頁112-13。
    王瑞明,〈《錢幣考》初學記〉,收於氏編,《文獻通考研究》,頁19-34。
    ———,〈文獻通考〉,收於倉修良(主編),《中國史學名著評介(第二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0),頁129-52。
    ———,〈前言〉,收於氏編,《文獻通考研究》,頁1-16。
    ———,〈馬端臨《文獻通考》的文獻學特色〉,收於董恩林(主編),《歷史文獻與文化研究(第一輯)》(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2002),頁118-33。
    ———,〈馬端臨的史學造詣與比較法〉,《井岡山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24卷第3期(江西吉安,2003.6),頁15-19。
    ———,〈從《田賦考》看宋代田制與賦稅問題〉,收於氏編,《文獻通考研究》,頁1-18。
    ———,《馬端臨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
    ———(主編),《文獻通考研究》,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王義耀,〈試論《文獻通考.經籍考》〉,《贛圖通訊》,1985年第4期(南昌,1985.12),頁53-56、60。
    王嘉川,〈小說資料能否入史——劉知幾的困惑及其引起的爭論〉,《天津社會科學》,2009年6期(天津,2009.11),頁135-39。
    ———,〈馬端臨的明代賞音〉,收於姜錫東、李華瑞(主編),《宋史研究論叢(第五輯)》(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3),頁340-50。
    王夢鷗,〈新唐書列女傳——謝小娥故事質疑〉,收於屈萬里先生七秩榮慶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屈萬里先生七秩榮慶論文集》(臺北:聯經,1978),頁1-8。
    王德元,〈《封建考》芻議〉,收於王瑞明(主編),《文獻通考研究》,頁276-300。
    王德毅,〈馬端臨與《文獻通考》〉,收於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主編),《第三屆史學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中:編者,1991),頁313-32;增訂版收於宋史座談會(主編),《宋史研究集(第三十二輯)》(臺北:蘭臺出版社,2002),頁11-38。
    王德權,〈「士人入仕」的再詮釋——柳宗元〈封建論〉的一個側面〉,《漢學研究》,第26卷第2期(臺北,2008.6),頁71-100。
    ———,《為士之道——中唐士人的自省風氣》,臺北:政大出版社,2012。
    王樹民,〈馬端臨的年壽和《文獻通考》的撰著〉,《文史》,第24輯(北京,1985.4),頁218。
    王燕玉,〈從《四裔考》看《文獻通考》優於《通典》〉,《貴陽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3期,頁20-30;收於王瑞明(主編),《文獻通考研究》,頁354-73。
    本迪克斯(Reinhard Bendix),《韋伯:思想與學說》,劉北成(等譯),臺北:桂冠圖書,1998。
    白壽彝,〈馬端臨的史學思想〉,收於氏著,《學步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1962),頁210-52;原題為〈元代馬端臨進步的史學思想〉,收於侯外廬(主編),《中國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第4卷,下冊,第19章,頁832-74;又收於吳澤(主編),《中國史學史論集(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頁353-95;又收於氏著,《白壽彝史學論集(下)》(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頁784-825;又以原題收於氏著,《中國史學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頁242-84。
    田浩(Hoyt Cleveland Tillman),〈陳亮論公與法〉,姜長蘇(譯),收於田浩(編),楊立華、吳艷紅(等譯),《宋代思想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頁518-76。
    ———,《朱熹的思維世界》, 臺北:允晨文化,1996。
    ———,《朱熹的思維世界(增訂版)》, 臺北:允晨文化,2008。
    #田鳳台,〈馬端臨經籍考析論〉,《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8卷第4期(臺北,1985.4),頁21-28;收於氏著,《古籍重要目錄書析論》(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0),第4章,頁105-33。
    田餘慶,〈李嚴興廢與諸葛用人〉,收於氏著,《秦漢魏晉史探微(重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4),頁190-207。
    ———,〈暨豔案及相關問題——再論孫吳政權的江東化〉,收於氏著,《秦漢魏晉史探微(重訂本)》,頁296-327。
    皮錫瑞,《經學歷史》,周予同(注釋),北京:中華書局,1959。
    朱文民,〈《劉子》作者問題研究述論〉,《學燈》,第6卷第1期(總第21期,2012.1),收於http://www.jianbo.org/showarticle.asp?articleid=1937。
    #朱桂昌、朱端強,〈《文獻通考.經籍考》所見唐宋西南古佚書敘錄〉,收於劉乃和(主編),《洪皓馬端臨與傳統文化》,頁232-39。
    朱雪芳,〈柳宗元《斷刑論》經權之道〉,《湖南科技學院學報》,第34卷第10期(永州,2013.10),頁15-16、24。
    艾爾曼(Benjamin A. Elman)(著),張琰(譯),〈明代政治與經學:周公輔成王〉,收於林慶彰、蔣秋華(主編),《明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6),頁145-71;又收於本杰明.艾爾曼(Benjamin A. Elman),《經學.科舉.文化史:艾爾曼自選集》(北京:中華書局,2010),頁22-48。
    衣若蘭,《史學與性別:《明史•列女傳》與明代女性史之建構》,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
    何佑森,〈歷史思想中的一個重要觀念——「勢」〉,收於中央硏究院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央研究院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歷史與考古組》(臺北:中央研究院,1989),頁241-49;又收於氏著,《儒學與思想——何佑森先生學術論文集【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頁47-57。
    余英時,〈章實齋的「六經皆史」說與「朱陸異同」論〉,收於氏著,《論戴震與章學誠——清代中期學術思想史研究》,增訂本(臺北:東大圖書,1996),頁53-94。
    ———,《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上、下篇,臺北:允晨文化,2003。
    余嘉錫,《目錄學發微》,北京:中華書局,1963。
    余慶民,〈馬端臨卒年考證——兼論馬氏崮墓屬主與年代〉,收於劉乃和(主編),《洪皓馬端臨與傳統文化》,頁240-49。
    余蓮(François Jullien)(著),卓立(Ester Lin-Rosolato)(譯),《勢——中國的效力觀》(La propension des choses),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吳汝煜,〈關於《史記》的著述目的、斷限及其他〉,收於氏著,《史記論稿》(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86),頁175-88。
    吳政龍,〈《容齋隨筆》的史考與史論〉,《史苑》,第61期(臺北,2001.6),頁75-92。
    吳紹烈,〈《王禮考》初探〉,收於王瑞明(主編),《文獻通考研究》,頁161-68。
    #吳通福,〈馬端臨《注籍考》史部三分法及其史學史意義〉,《上饒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4/5期(江西上饒,1990.10),頁131-34。
    #吳雯芳,〈馬端臨《經籍考》輯錄方法及其影響〉,《江蘇圖書館學報》,1984年第3期(南京,1984.9),頁51-56。
    吳雅婷,〈蒙元的政治,文化的蒙元——評介宮紀子,《モンゴル時代の出版文化》〉,《臺大歷史學報》,第45期(臺北,2010.6),頁327-40。
    吳震,〈十六世紀中國儒學思想的近代意涵:以日本學者島田虔次、溝口雄三的相關討論為中心〉,《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1卷第2期(臺北,2004.12),頁199-228。
    吳澤,〈王船山歷史觀略論〉,收於吳澤(主編),袁英光(編選),《中國史學史論集(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頁429-36。
    吳懷祺,〈《文獻通考》:古代典制體史書的發展——兼談制度史研究的若干問題〉,收於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編),《歷史文獻研究(總第25輯)》(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頁21-43。
    ———,〈《文獻通考》三題〉,《史學史研究》,1990年第2期(北京,1990.4),頁30-35、29。
    ———,《中國史學史(第四卷):五代遼宋金元時期.中國古代史學的繼續發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中國史學思想史.宋遼金卷》,合肥:黃山書社,2002。
    ———,《中國史學思想史》,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
    ———,《中國史學思想史》,增訂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宋代史學思想史》,合肥:黃山書社,1992。
    吳懷祺、林曉平,《中國史學思想通史.總論 先秦卷》,合肥:黃山書社,2005。
    呂友仁,〈《文獻通考.刑考(宋代部分)》考證〉(上、中、下),《新鄉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年第1期(開封,1983.4),頁79-84;1983年第2期(開封,1983.10),頁79-84;1984年第1期(開封,1984.4),頁58-64。
    ———,〈《文獻通考.刑考》郝宥一目補正〉,《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年第4期(新鄉,1987.12),頁36-44。
    ———,〈《刑考》取材考略及其赦宥一目補正〉,收於王瑞明(主編),《文獻通考研究》,頁209-39。
    @李立,〈文獻通考及其作者〉,《江西文獻》,第205期(臺北,2006.8),頁31-32。
    李弘祺,〈中國傳統教育的特色與反省〉,收於氏著,《學以為己》,附錄,頁623-50;又收於氏著,《卷里營營:歷史、教育與文化演講集》(臺北:允晨文化,2012),頁73-126。
    ———,〈北宋歷史思潮的新方向〉,收於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編),《鄧廣銘教授百年誕辰紀念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頁49-75。
    ———,〈宋人論「勢」〉,杭州市社會科學院、浙江大學歷史系(主辦),「第三屆海峽兩岸“宋代社會文化”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杭州,2013.4.14-16。
    ———,〈宋代的科舉與教育的關係——論宋代士人對科場及學術傳承的態度〉,收於柳立言(主編),《近世中國之變與不變》(中央研究院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2013),頁183-219。
    ———,〈泛論近代中國史學的發展與意義——附論從筆記、劄記到社會史〉,收於氏著,《讀史的樂趣》(臺北:允晨文化,1991),頁180-224;又收於氏著,《面向世界:現代性、歷史與最後的真理》(臺北:允晨文化,2002),頁242-86。
    ———,〈真假的分際:談洪邁和他的《夷堅志》〉,收於氏編,《理性、學術和道德的知識傳統》(臺北: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3),頁341-72。
    ———,《學以為己:傳統中國的教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2。
    李玉彬,《先秦儒家經濟思想與民生主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
    李玉梅,〈馬端臨論中國歷史上的教育與考銓〉,《江漢論壇》,2001年第8期(武漢,2001.8),頁70-75。
    李伏清,〈柳宗元“經權"觀發微〉,《求索》,2008年第3期(長沙,2008.3),頁117-19。
    李孝遷,《西方史學在中國的傳播(1882-1949)》,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李宗翰,〈呂祖謙之歷史思想〉,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馬端臨之封建論與郡縣國家觀〉,《新史學》,第22卷第4期(臺北,2011.12),頁5-53。
    ———,〈動態的制度史——《文獻通考》之史學方法〉,《臺大歷史學報》,第46期(臺北,2010.12),頁1-34。
    李昌憲,〈《文獻通考.選舉考》史源試探〉,收於南京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編),《古典文獻研究(1989-1990)》(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頁330-56。
    李長弓,〈《帝系考》淺識〉,收於王瑞明(主編),《文獻通考研究》,頁260-75。
    李紀祥,〈袁樞《通鑑紀事本末》與「紀事本末體」〉,收於氏著,《時間.歷史.敘事——史學傳統與歷史理論再思》(臺北:麥田,2001),頁239-93。
    ———,《兩宋以來大學改本之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
    ———,《明末清初儒學之發展》,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
    #李峰,〈《文獻通考.經籍考》——中國宋代重要的史志目錄〉,《江西圖書館學刊》,第36卷第3期(南昌,2006.8),頁54-55。
    李悼然,〈王通《元經》之正統論——南北朝正統問題的一個解釋〉,收於氏著,《明史散論》(臺北:允晨文化,1987),頁195-220。
    李淳玲,〈論索隱派偽書《論語辨》及學問分際的問題〉,收於任繼愈(主編),《國際漢學(第十三輯)》(鄭州:大象出版社,2005),頁292-305。
    李華瑞,《王安石變法研究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李隆獻,〈劉子作者問題再探〉,《臺大中文學報》,第2期(臺北,1988.11)頁305-40。
    村田雄二郎、伊東貴之、川尻文彥、大澤肇(訪談),邵豔紅(譯),〈站在中國立場上分析中國——溝口雄三教授訪談錄〉,收於石之瑜、何培忠、平野健一郎、土田哲夫、村田雄二郎(編),《戰後日本的中國研究——口述知識史》(臺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中國大陸暨兩岸關係教學與研究中心,2011),頁113-40。
    杜爽(主編),《十國典制考》,北京:中華書局,2004。
    杜維運,《中國史學史(第三冊)》,臺北:作者自印,2004。
    沄,〈談「文獻通考」〉,《廣播週報》,第103期(南京,1936.9.12),頁38-40。
    汪惠敏,《宋代經學之研究》,臺北:師大書苑,1989。
    汪聖鐸,〈讀《通考.錢幣考》〉,收於劉乃和(主編),《洪皓馬端臨與傳統文化》,頁180-94。
    沙敦如(Dorothee Schaab-Hanke),〈司馬貞為何要補正《史記》的上古觀?〉,林玉竹、祝平次(譯),收於祝平次、楊儒賓(編),《天體、身體與國體:迴向世界的漢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頁145-84。
    肖箑父,〈論王夫之的歷史哲學〉,收於吳澤(主編),袁英光(編選),《中國史學史論集(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頁445-69。
    阮芝生,《從公羊學論春秋的性質》,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叢刊28,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1969。
    來可泓,〈一部古代天文科學的文獻實錄——讀《象緯考》札記〉,收於王瑞明(主編),《文獻通考研究》,頁301-18。
    ———,〈試論馬端臨的人口思想〉,《學術月刊》,1997年第3期(上海,1997.3),頁77-81。
    ———,〈讀《選舉考》〉,收於王瑞明(主編),《文獻通考研究》,頁80-103。
    周一良,〈評介三部魏晉南北朝史著作〉,原刊《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年第2期(北京,1985.3),頁26-35;收於氏著,《魏晉南北朝史論續編》(北京:中華書局,1991),頁172-90。
    ———,〈魏收之史學〉,原刊《燕京學報》,18期(北平,1934);收於氏著,《魏晉南北朝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63),頁236-72。
    周少川,《元代史學思想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中國史學思想通史.元代卷》,合肥:黃山書社,2002。
    周聖智,〈論馬瑞臨《文獻通考》及其在今日的意義〉,《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48卷(香港,2008),頁123-45。
    周樑楷,〈不古不今的時代:西方史學「中古史」的概念對近代中國史學的影響〉,收於黃清連(編),《結網編》(臺北:東大圖書,1998),頁573-90。
    岳天雷,〈《劉子》論“權”〉,《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4卷第1期(丹東,2012.2),頁78-81。
    ———,〈朱熹論「權」〉,《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56卷(香港,2013.1),頁169-85。
    ———,〈陳淳論“經權"〉,《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4卷第3期(丹東,2012.6),頁113-17。
    ———,〈馮用之的機權觀〉,《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5期(鄭州,2013.10),頁83-92。
    岳天雷、宋衛平,〈程頤權說探略〉,《鄭州經濟管理幹部學院學報》,第18卷第4期(鄭州,2003.12),頁50-53。
    尚紅,〈《文獻通考.樂考》述評〉,《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0年第3期(廣州,2000.9),頁22-25。
    屈萬里,〈宋人疑經的風氣〉,原刊《大陸雜誌》,第29卷第3期(臺北,1964.8),頁23-25;收於氏著,《書傭論學集》(臺北:開明書局,1969;臺北:聯經,1984),頁237-44。
    ———,《先秦文史資料考辨》,臺北:聯經,1983。
    林正宏,《民國乃敵國也:政治文化轉型下的清遺民》,臺北:聯經,2009。
    林時民,《中國傳統史學的批評主義——劉知幾與章學誠》,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
    林義正,〈春秋公羊傳思想中的經權問題〉,《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38期(臺北,1990.12),頁313-33。
    ———,《春秋公羊傳倫理思維與特質》,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3。
    林載爵,〈天道變易.世運終結——歷史思想中的發展觀念〉,收於黃俊傑(主編),《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二•天道與人道》,劉岱(總主編)(臺北:聯經,1982),頁9-75。
    林維杰,〈知行與經權——朱熹哲學的詮釋學模式分析〉,《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7期(臺北,2005.9),頁185-213;收於氏著,《朱熹與經典詮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8),第6章,〈知行與經權:作為詮釋學模式的先行分析〉,頁207-61。
    林麗月,〈《蒹葭堂稿》與陸楫「反禁奢」思想之傳衍〉,收於中國明代研究學會(編),《明人文集與明代研究》(臺北:中國明代研究學會,2001),頁121-34。
    ———,〈崇奢與禁奢:明清消費觀念的思想文化史考察〉,收於李國祁教授八秩壽慶論文集編輯小組(編),《近代國家的應變與圖新》(臺北:唐山出版社,2006),頁29-53。
    ———,〈晚明「崇奢」思想隅論〉,《歷史學報》,第19期(臺北,1991.6),頁215-34。
    ———,〈陸楫(1515-1552)崇奢思想再探——兼論近年明清經濟思想史研究的幾個問題〉,《新史學》,第5卷第1期(臺北,1994.3),頁131-53。
    東洋史研究會(編),《文獻通考五種總目錄》,京都:東洋史研究會,1954。
    金靜庵(金毓黻),《中國史學史》,修訂本,臺北:國史研究室,1972,重印(香港)文樂出版社1964年增訂本。
    #南麗華,〈說《文獻通考.經籍考》〉,《文史知識》,1994年第9期(北京,1994.9),頁41-44。
    姚名達,《中國目錄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2(1965),重印(長沙)商務印書館1938年本。
    姜龍翔,〈從「理一分殊」論朱子的經權思想〉,《成大中文學報》,第30期(臺南,2010.10),頁71-100。
    施淳益,〈想像的盛世:唐代政治制度史的考察〉,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研究計畫,2014。
    柯玫妃,〈理念與境遇——以朱熹《四書集註》為討論範圍〉,《美和技術學院學報》,第26卷第2期(屏東,2007.9),頁267-84。
    #柳燕,〈《文獻通考.經籍考.集部》分類、體例的價值探析〉,收於周國林(主編),《歷史文獻研究(總第26輯)》(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頁171-79。
    洪健榮,〈明末西方地理新知與中國天下觀念的矛盾〉,《國立編譯館館刊》,第29卷第1期(臺北,2000.6),頁213-56。
    ———,〈輾轉於實學與西學之間的選擇——以明末西方地理知識東漸史的經驗為例〉,《國立編譯館館刊》,第30卷第1、2期期(臺北,2001.12),頁227-76。
    ———,《西學與儒學的交融:晚明士紳熊人霖《地緯》中的世界地理書寫》,臺北:花木蘭文化,2010。
    胡昌智,〈呂祖謙的史學〉,原刊《書目季刊》,第10卷第2期(臺北,1976.9),頁125-42;又收於杜維運、陳錦忠(編),《中國史學史論文選集(三)》(臺北:華世出版社,1980),頁289-329。
    胡寄窗,《中國經濟思想史(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中國經濟思想史導論》,臺北:五南圖書,1998。
    胡適,〈玄同先生與適之先生書〉,收於顧頡剛(編),《古史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重印〔北平〕樸社1926-41年本),第1冊,頁27-28。
    胡適(著),姚名達(訂補),《章實齋先生年譜》,上海:商務印書館,1931;《胡適作品集》33,臺北:遠流,1986。
    范家偉,〈三國正統論與陳壽對天文星占材料的處理——兼論壽書無〈志〉〉,收於黃清連(編),《結網編》(臺北:東大圖書,1998),頁131-80。
    韋伯(Max Weber)(著),康樂(等編譯),《支配的類型:韋伯選集(Ⅲ)》(修訂版),臺北:遠流,1990。
    韋伯(著),顧忠華(譯),《社會學的基本概念》,臺北:遠流,1993。
    韋政通,〈朱子論「經」、「權」〉,《史學評論》,第5期(臺北,1983.1),頁99-114;又題為〈朱子論「經」、「權」——朱子倫理思想新義的發掘〉,收於氏著,《儒家與現代中國》(臺北:東大圖書,1991),頁75-93。
    唐曉峰,《從混沌到秩序:中國上古地理思想史述論》,北京:中華書局,2010。
    #徐有富,〈《文獻通考.經籍考》按語研究〉,收於南京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編),《古典文獻研究(第十三輯)》(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頁473-86。
    #桂羅敏,〈《文獻通考.經籍考》分類法新探〉,《江蘇圖書館學報》,2001年第4期(南京,2001.8),頁46-49。
    耿振東,《《管子》研究史(戰國至宋代)》,北京:學苑出版社,2011。
    袁明嶸,〈《文獻通考》中楊復再修《祭禮》佚文考〉,新北:國立臺北大學古典文獻與民俗藝術研究所古典文獻組碩士論文,2012。
    馬楚堅,〈馬廷鸞的家世及其際艱扶世之風節〉,收於李金強(主編),《王爾敏教授七十華誕暨榮休論文集》(香港:薈珍文化,1999),頁49-104。
    張大可,〈史記斷限考略〉,原刊《西北大學學報》,1983年第3期,收於氏著,《史記研究》(北京:華文出版社,2002),頁130-52。
    張元,〈馬端臨史論的結構分析〉,收於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編),《鄧廣銘教授百年誕辰紀念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頁90-103。
    ———,〈馬端臨對胡寅史論的看法〉,收於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主編),《第三屆史學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中:編者,1991),頁333-60;修訂版收於宋史座談會(主編),《宋史研究集(第二十二輯)》(臺北:國立編譯館,1992),頁329-59;又收於陳弱水、王汎森(主編),《臺灣學者中國史研究論叢.思想與學術》(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頁124-44。本論文引用《宋史研究集》版。
    ———,〈從王安石的先王觀念看他與宋神宗的關係〉,收於國際宋史硏討會秘書處(編),《國際宋史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史學研究所,1988),頁451-67。
    ———,〈簡析洪邁的歷史知識〉,《中國文化研究》,總39期(北京,2003.1),頁69-81。
    張玉勤,〈從《文獻通考》看馬端臨的進步史觀〉,《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4期(臨汾,1997.10),頁37-40。
    張君勱,〈立齋讀書記——「三通」性質今解〉,收於氏著,《中西印哲學文集》,2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1),頁1459-81。
    張孟倫,〈關於馬端臨《文獻通考》人民性的問題——與白壽彝先生商榷〉,《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1980年第1期(蘭州,1980.2),頁59-75。
    #張宗友,《《經義考》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9。(第6章,〈論《經義考》與前代文獻之關係——以《文獻通考.經籍考》為例〉,頁198-231)
    #張承宗,〈《文獻通考.經籍考》的學術價值〉,收於劉乃和(主編),《洪皓馬端臨與傳統文化》,頁214-31。
    張明華,《《新五代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張循,〈明清之際連續着的基礎構造——讀島田虔次《中國近代思維的挫折》和溝口雄三《中國前近代思想的演變》〉,《二十一世紀》,總第117期(香港,2010.2),頁135-42。
    #張舜徽,〈文獻通考經籍考〉,收於氏著,《愛晚廬隨筆:學林脞錄.藝苑叢話》(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頁22-23。
    ———,〈論宋代學者治學的博大氣象及其替後世學術界所開闢的新途徑〉,收於氏著,《中國史論文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56),頁78-130;後改題〈論宋代學者治學的廣闊規模及替後世學術界所開闢的新途徑〉,收於氏著,《訒庵學術講論集》(長沙:岳麓書社,1992),頁245-315。
    ———,《史學三書平議》,北京:中華書局,1983。
    張端穗,〈《春秋公羊傳》經權觀念的緣起〉,《東海中文學報》,第10期(臺中,1992.8),頁61-79。
    ———,〈西漢《公羊春秋》首立學官之緣由——以祭仲事蹟之論述爲焦點之探討〉,《東海中文學報》,第14期(臺中,2002.7),頁1-24。
    ———,〈春秋公羊傳經權觀念的歷代理解及其意義〉,《東海學報》,第33卷(臺中,1992.6),頁105-22。
    ———,〈董仲舒「春秋繁露」中經權觀念之內涵及其意義〉,《東海學報》,第38卷第1期(臺中,1997.7),頁1-26。
    張維屏,《紀昀與乾嘉學術》,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叢刊105,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1998。
    #張錫高、丁元江,〈馬端臨《文獻通考.經籍考》淺論〉,《晉圖學刊》,1991年第2期(太原,1991.6),頁57-60。
    張寶林、陸磊,〈“䕠”及《文獻通考》中“䕠米”和“䕠錢”的初考〉,《綏化學院學報》,2010年第3期(黑龍江綏化,2010.6),頁126-128。
    #崔文印,〈《文獻通考.經籍考》散論〉,《史學史研究》,1995年第2期(北京,1995.6),頁56-63。
    崔曙庭,〈《學校考》漫議〉,收於王瑞明(主編),《文獻通考研究》,頁104-14。
    ———,〈《輿地考》的特點和價值〉,收於王瑞明(主編),《文獻通考研究》,頁343-53。
    康有為,《大同書》,收於朱維錚(編校),《康有為大同論二種》(香港:三聯書店,1998),頁45-369。
    梁太濟、包偉民,〈《宋史.食貨志》的史源和史料價值〉,收於氏著,《宋史食貨志補正》(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4),緒論,頁1-41;又收於梁太濟,《唐宋歷史文獻硏究叢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頁50-91。
    梁啟超,〈中國史敘論〉,收於氏著,《飲冰室文集》(收於林志鈞〔編〕,《飲冰室合集》,北京:中華書局,1989,影印〔上海〕中華書局1936年本),卷6。
    ———,〈地理及年代〉,收於氏著,《飲冰室專集》(收於林志鈞〔編〕,《飲冰室合集》,北京:中華書局,1989,影印〔上海〕中華書局1936年本),卷47。
    ———,〈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收於氏著,《飲冰室專集》,卷71。
    ———,〈新史學〉,收於氏著,《飲冰室文集》,卷9。
    ———,《中國歷史研究法》,收於氏著,《飲冰室專集》,卷73。
    ———,《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收於氏著,《飲冰室專集》,卷99。
    #曹金發、董傑,〈試析《文獻通考.經籍考》中的按語——兼與楊寄林先生商榷〉,《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4期(徐州,2008.12),頁104-8。
    許冠三,《劉知幾的實錄史學》,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3。
    陳木杉,《中共編寫「中華民國史」真相探討》,臺北:國立編譯館,1994。
    #陳仕華,〈《文獻通考.經籍考》輯錄體解題引文之研究〉,收於李浩、賈三強(主編),《古代文獻的考證與詮釋——海峽兩岸古典文獻學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頁138-51。
    陳光崇,〈馬端臨家世考略〉,《史學史資料》,1980年第3期(北京,1980.6),頁20-28。
    陳君愷,〈民主時代所需要的歷史教育——以台灣高級中學歷史教科書為中心的探討〉,收於施正鋒(主編),《歷史記憶與國家認同——各國歷史教育》(臺北:台灣國際研究學會,2014),頁43-69。
    陳志憲,《通考序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重印(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本。
    陳其泰,《清代公羊學》,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增訂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陳芳明,〈宋代正統論的形成及其內容——從史學史的觀點試探宋代史學之一〉,原刊《食貨月刊》,復刊第1卷第8期(臺北,1971.11),頁418-30;收於宋史座談會(編),《宋史研究集(第八輯)》(臺北:國立編譯館,1991,修訂再版),頁29-54。
    陳弱水,〈公私再議:與溝口雄三先生對談〉,收於陳光興、孫歌、劉雅芳(編),《重新思考中國革命:溝口雄三的思想方法》(臺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10),頁75-83。
    ———,〈中國歷史上「公」的觀念及其現代變形——一個類型的與整體的考察〉,原刊《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7期(臺北,2003.12),頁87-144;修訂版收於氏著,《公共意識與中國文化》(臺北:聯經,2005),頁81-137。
    ———,〈公德觀念的初步探討——歷史源流與理論建構〉,收於氏著,《公共意識與中國文化》,頁3-41。
    陳啟雲,〈中國中古「士族政治」淵源考〉,原刊《新亞學報》,第12卷(香港,1977);收於氏著,《漢晉六朝文化.社會.制度—中華中古前期史研究—》(臺北:新文豐,1997),頁129-69;又題為〈中國中古“士族政治"的問題〉,收於氏著,《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歷史論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2001〕),頁323-53。
    ———,〈中國古代歷史意識中的“人"與“時"〉,原刊《開放時代》,2002年第3期(廣州,2003.5);收於氏著,《治史體悟——陳啟雲文集一》(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頁240-62。
    ———,〈中國歷史分期的觀念問題〉,收於氏著,《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歷史論析》,頁23-53;原題〈中國歷史“中古時代"分期的觀念問題〉,收於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華夏文明與傳世藏書:中國國際漢學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頁54-78。
    ———,〈從歷史發展分期宏觀漢代文明和漢文化傳統〉,原刊《學叢: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學報》(新加坡,1991),頁135-165;收於氏著,《漢晉六朝文化•社會•制度——中華中古前期史研究——》,頁23-53;又收於氏著,《儒學與漢代歷史文化——陳啟雲文集二》(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頁42-65。
    陳國強(主編),《簡明文化人類學詞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陳國棟,〈有關陸楫「禁奢辨」之研究所涉及的學理問題——跨學門的意見〉,《新史學》,第5卷第2期(臺北,1994.6),頁159-79。
    陳衛星,《胡應麟與中國小說理論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陳學霖,〈歐陽修〈正統論〉新釋〉,收於氏著,《宋史論集》(臺北:東大圖書,1993),頁125-73。
    郭靜云,〈商周文獻中歷史觀念形成脈絡考〉,《歷史人類學學刊》,第8卷第2期(香港,2010.10),頁1-86;此文增訂後收於氏著,《夏商周:從神話到史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下編,頁395-460,及〈餘論〉,頁461-462。。
    郭雙林,《西潮激蕩下的晚清地理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陶懋炳,〈馬端臨史學的科學性初探〉,《史學史研究》,1982年第4期(北京,1982.12),頁22-28。
    @陸鐵乘,〈《文獻通考》與其作者〉,《中央月刊》,第6卷第9期(臺北,1974.7),頁105-11。
    傅隸樸,《春秋三傳比義(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
    #喬衍琯,〈通考經籍考述略〉,《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第17卷第1期(臺北,1984.6),頁84-98;修訂版改題〈《文獻通考.經籍考》考評〉,收於喬衍琯(講述),曾聖益(記錄整理),《中國歷代藝文志考評稿》(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8),頁103-27。
    彭明輝,《疑古思想與現代中國史學的發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1。
    彭益林,〈《郊社考》評述〉,收於王瑞明(主編),《文獻通考研究》,頁137-49。
    曾貽芬,〈試論《戶口考》、《職役考》——兼論其與《通典》相應篇目的關係〉,收於王瑞明(主編),《文獻通考研究》,頁35-56。
    游彪,〈方法與解析:《文獻通考》與《宋史》對讀——以《文獻通考》卷十六《征榷三》為例〉,《歷史教學問題》,2009年第6期(上海,2009.12),頁28-33。
    程郁,〈五代會要〉,收於姜義華(主編),《中國學術名著提要•歷史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4),頁595-97。
    ———,〈文獻通考〉,收於姜義華(主編),《中國學術名著提要.歷史卷》,頁570-74。
    ———,〈唐會要〉,收於姜義華(主編),《中國學術名著提要•歷史卷》,頁592-95。
    舒大剛,〈馬廷鸞馬端臨父子合譜〉,原刊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四川大學宋代文化研究資料中心(編),《宋代文化研究(第四輯)》(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4),頁254-90;增訂版收於吳洪澤、尹波(主編),《宋人年譜叢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3),第12冊,頁7795-7842。
    馮天瑜,〈《文獻通考》及其續編的封建考〉,《歷史檔案》,2006年第2期(北京,2006.5),頁22-29;收於氏著,《『封建』考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第3章,頁75-94。
    黃俊傑,〈中國古代儒家思維的方法及其運用〉,收於楊儒賓、黃俊傑(編),《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臺北:正中書局,1996),頁1-34。
    ———,〈朱子對中國歷史的解釋〉,收於鍾彩鈞 (主編),《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籌備處,1993),頁1083-1114。
    ———,〈宋儒對於孟子政治思想的爭辯及其蘊涵的問題〉,收於氏編,《孟子思想的歷史發展》(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5),頁69-127。
    黃筱敏,〈馬廷鸞的著作及佚文〉,《書目季刊》,第5卷第2期(臺北,1970.12),頁55-66。
    黃敏學,〈從《文獻通考.樂考》的編撰看馬端臨的音樂美學思想〉,《巢湖學院學報》,第6卷第5期(安徽巢湖,2004.9),頁74-78、111。
    #楊果霖,〈《經義考》徵引《文獻通考.經籍考》考述〉,《孔孟月刊》,第38卷第10期(臺北,2000.6),頁25-37;收於林慶彰、蔣秋華(主編),《朱彝尊《經義考》研究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0),頁227-65。
    楊長錫,〈馬端臨生卒年代考〉,收於劉乃和(主編),《洪皓馬端臨與傳統文化》,頁250-56。
    #楊祖逵,〈對《文獻通考.經籍考》的點滴認識〉,《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2年第6期(銀川,2002.12),頁56-57。
    #楊寄林,〈《文獻通考.經籍考.小序》析論〉,《河北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4期(石家莊,1990.12),頁126-29。
    #———,〈《文獻通考.經籍考.總敘》論析〉,《河北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3期(石家莊,1989.9),頁119-24。
    #———,〈《文獻通考.經籍考》分類體系發覆〉,收於劉乃和(主編),《洪皓馬端臨與傳統文化》,頁195-213。
    #———,〈《文獻通考.經籍考》的成書與價值〉,《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89年第6期(長春,1989.11),頁5-8。
    #———,〈《文獻通考.經籍考》馬氏按語初探〉,《晉陽學刊》,1988年第5期(太原,1988.9),頁75-78、113。
    #———,〈《文獻通考.經籍考》摘瑕〉,《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3年第3期(長春,1993.5),頁6-9。
    #———,〈《文獻通考.經籍考》廣納群說的極致所在〉,《圖書館建設》,2003年第5期(哈爾濱,2003.9),頁125-27。
    #———,〈四部群書“紀著作本末"的深層內涵——《文獻通考.經籍考》輯錄體解題探微〉,《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3期(臨汾,2003.7),頁10-14。
    #———,〈評《文獻通考.經籍考》輯錄式的解題〉,《史學史研究》,2003年第1期(北京,2003.3),頁40-43。
    #———,〈新版《文獻通考.經籍考》經部標點勘誤〉,《河北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1期(石家莊,1988.3),頁114-20。
    #楊寄林、董文武,〈《文獻通考.經籍考》“諸評具載"的獨特方式〉,《史學月刊》,2006年第4期(開封,2006.4),頁72-81。
    #———,〈《文獻通考.經籍考》廣納群說的文化取向〉,《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3卷第6期(武漢,2004.11),頁136-41。
    楊新勛,《宋代疑經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
    #楊薇,〈說《文獻通考.經籍考》的史部解題〉,《史學史研究》,2000年第1期(北京,2000.3),頁44-49。
    楊聯陞,〈侈靡論——傳統中國一種不尋常的思想〉,陳國棟(譯),收於氏著,《國史論衡》(臺北:聯經,1983),頁169-88。
    ———,〈國史諸朝興衰芻論〉,陳國棟(譯),收於氏著,《國史探微》,頁21-42。
    溝口雄三,〈中國與日本「公私」觀念之比較〉,賀躍夫(譯),《二十一世紀》,第21期(香港,1994.2),頁85-97。
    ———,〈公私〉,鄭靜(譯),收於陳光興、孫歌、劉雅芳(編),《重新思考中國革命:溝口雄三的思想方法》(臺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10),頁9-73。
    #溫志拔,〈《文獻通考.經籍考》辨誤〉,《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0年第9期(銀川,2010.9),頁53-55。
    #———,〈論《文獻通考.經籍考》的重出與互著〉,《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0年第10期(銀川,2010.10),頁59-62。
    葛兆光,〈「前近代」、「亞洲出發思考」與「作為方法的中國」:重新理解溝口雄三教授的一些歷史觀點〉,收於思想編委會(編),《思想20:儒家與現代政治》(臺北:聯經,2012),頁1-44。
    #葉虹,〈存疑《文獻通考》中關於《戰國策》的部屬歸類〉,《才智》,2008年第21期(長春,2008.11),頁218。
    葉純芳,〈楊復再脩儀禮經傳通解續卷祭禮導言〉,收於楊復(著),林慶彰(校訂),葉純芳、橋本秀美(編輯、點校),《楊復再脩儀禮經傳通解續卷祭禮》,頁1-52。
    葉國良,《宋人疑經改經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0。
    葉鴻灑,〈馬廷鸞的學行與政治思想〉,原刊《淡江學報》,第19期(臺北,1982.4),頁521-45;收於宋史座談會(編),《宋史研究集第十五輯》(臺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84),頁521-45。
    虞雲國,〈古代中國人的周邊國族觀——以《文獻通考.四裔考》為中心〉,《中華文史論叢》,2009年第1期(上海,2009.3),頁240-256;收於氏著,《兩宋歷史文化叢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頁23-60。
    鄒身城,〈《物異考》研究〉,收於王瑞明(主編),《文獻通考研究》,頁319-42。
    鄒振環,《晚清西方地理學在中國:以1815至1911年西方地理學譯著的傳播與影響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路新生,《經學的蛻變與史學的“轉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雷家驥,《中古史學觀念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
    #雷曉慶,〈《文獻通考.經籍考》編撰體例探析〉,《晉圖學刊》,1999年第3期(太原,1999.9),頁58-60。
    廖宜方,《唐代的歷史記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
    漆俠,〈怎樣研究宋史〉,原刊《文史知識》,1983年第9期(北京,1983.9),頁11-17,收於文史知識編輯部(編),《學史入門》(北京:中華書局,1988),頁93-101。
    管東貴,〈遺存(survival)〉,收於芮逸夫(主編),《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第十冊)人類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頁289-92。
    蒙文通,〈治學雜語〉,收於蒙默(編),《蒙文通學記》(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3),頁1-42。
    ———,〈治學雜語〉,收於蒙默(編),《蒙文通學記(增補本)》(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頁1-54。
    ———,〈四庫珍本《十先生奧論》讀後記〉,原刊《圖書集刊》,第5期(成都,1943.2);收於氏著,《中國史學史》,頁147-60。
    ———,《中國史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蒲慕州,〈先秦兩漢的尊古思維與政治權威〉,收於黎明釗(編),《漢帝國的制度與社會秩序》(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2),頁1-45。
    趙生群,〈《史記》太初以後記事之特徵〉,收於氏著,《《史記》文獻學叢稿》(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頁18-31。
    ———,〈《史記》斷限辨疑〉,收於氏著,《《史記》文獻學叢稿》,頁89-99。
    ———,〈論《史記》記事訖於太初〉,收於氏著,《《史記》文獻學叢稿》,頁1-17。
    #趙宣,〈《文獻通考.經籍考》與《玉海.藝文》“互見”法比較〉,《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8年第5期(銀川,2008.5),頁77-79。
    趙紀彬,〈釋權——《中國權說史略.緒論》初稿〉,原刊《中國哲學》,第9輯;收於氏著,《困知二錄》,李慎儀(編)(北京:中華書局,1991),頁250-62。
    ———,〈《論語》“權"字義疏——《中國權說史略》第二章初稿〉,原刊《歷史論叢》,第4輯;收於氏著,《困知二錄》,頁263-81。
    趙園,《制度.言論.心態——《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續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趙靖(主編),石世奇(副主編),《中國經濟思想通史(第三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劉乃和(主編),《洪皓馬端臨與傳統文化》,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7。
    劉子健,〈宋末所謂道統的成立〉,原刊《文史》,第6輯(北京,1979.6);收於氏著,《兩宋史研究彙編》(臺北:聯經,1987),頁249-82。
    #劉石玉,〈“因仍會通":馬端臨之史學觀和目錄學的考察——兼論《文獻通考.經籍考》的價值和影響〉,《江西社會科學》,1999年第11期(南昌,1999.11),頁51-55。
    #———,〈《文獻通考.經籍考》分類探析〉,《四川圖書館學報》,1987年第2期(成都,1987.4),頁60-66。
    #———,〈《經籍考》互著小考〉,《圖書館學研究》,1987年第3期(長春,1987.6),頁148-51、156。
    #———,〈《經籍考》主要編撰內容考析〉,《贛圖通訊》,1985年第3期(南昌,1985.10),頁67-72。
    劉兆祐,〈《文獻通考》之文獻資料及其運用與整理——「政書」文獻資料研究之一〉,《應用語文學報》,第3號(臺北,2001.6),頁1-37。
    ———,〈《文獻通考》版本考〉,《國家圖書館館刊》,94年第2期(臺北,2005.12),頁155-72。
    劉欣怡,〈王圻《續文獻通考.道統考》中的「文獻」與「道統」觀析論〉,《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8卷第3期(臺北,2008.9),頁25-38。
    #劉振華,〈馬端臨對中國古代目錄學的貢獻〉,《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1期(濟南,1994.3),頁46、45。
    劉浦江,〈南北朝的歷史遺產與隋唐時代的正統論〉,《文史》,第70輯(2013年第2期,北京,2013.5),頁123-51。
    劉益安,〈《征榷》、《市糴》二考的編纂思想〉,收於王瑞明(主編),《文獻通考研究》,頁57-62。
    劉德美,〈洪邁的史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10期(臺北,1982.6),頁105-22。
    #劉學倫,〈馬端臨及其《文獻通考.經籍考》之文獻學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3。
    #劉靜敏,〈《文獻通考.經籍考》圖書分類特色——以子部雜藝術門為例〉,《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第10期(臺北,1998.9),頁85-99。
    潘潔,〈黑水城出土《文獻通考》版本考〉,《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9年第7期(銀川,2009.7),頁108-10。
    蔡崇榜,《宋代修史制度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
    蔡涵墨(Charles Hartman)、李卓穎,〈新近面世之秦檜碑記及其在宋代道學史中的意義〉,收於姜錫東(主編),《宋史研究論叢(第十二輯)》(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11),頁1-57。
    蔡澤華,《先秦諸子經濟思想述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
    蔣義斌,〈蘇洵論禮蠡測——兼論其經史觀〉,《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47期(臺北,2012.6),頁63-104。
    鄭建鍾,〈論柳宗元天人觀的政治邏輯——以“大中之道"為線索〉,《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1期(重慶,2011.7),頁101-6。
    #鄭麥,〈讀馬端臨《文獻通考‧經籍考》〉,收於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編),《歷史文獻研究(北京第八輯)》(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頁147-56。
    鄭憲志,〈先秦至漢初儒家「經權」思想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中國文學碩士論文,2011。
    鄧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
    鄧瑞,〈馬端臨〉,收於陳清泉(等編),《中國史學家評傳(中)》(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頁682-705。
    ———,〈馬端臨的學術淵源〉,收於南開大學《中國歷史與史學》編輯組(編),《中國歷史與史學:祝賀楊翼驤先生八十壽辰學術論文集》(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頁46-54。
    ———,《馬端臨與《文獻通考》》,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
    鄧燦耀,〈從《文獻通考》前八考看馬端臨對王安石的評價〉,《新亞書院歷史學系系刊》,第7期(香港,1985.9),頁65-68。
    燕永成,《南宋史學研究》,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7。
    盧瑞容,《中國古代「相對關係」思維探討——「勢」「和」「權」「屈曲」概念溯源分析》,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2004。
    蕭也珍,〈試評馬端臨的理財思想——讀《文獻通考.國用》札記〉,《浙江學刊》,1987年第3期(杭州,1987.9),頁91-94。另題為〈試評馬端臨的理財思想——讀《國用考》札記〉,收於王瑞明(主編),《文獻通考研究》,頁70-79。
    ———,〈讀《土貢考》〉,收於王瑞明(主編),《文獻通考研究》,頁63-69。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蕭公權先生全集4,臺北:聯經,1982。
    蕭樾,《中國歷代的地理學和要籍》,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賴瑞和,〈小說的正史化——以《新唐書.吳保安傳》為例〉,收於杜文玉(主編),《唐史論叢》,第11輯(西安:三秦出版社,2009),頁343-55。
    霍子敬,〈跋文獻通考兵考序〉,《學生文藝叢刊》,第2卷第6集(上海,1925.6),頁21-22。
    錢穆,〈中國文化傳統中之史學〉,收於氏著,《中國學術通義》,增訂3版(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頁133-59。
    ———,〈中國儒學與文化傳統〉,收於氏著,《中國學術通義》,增訂3版,頁67-96。
    ———,〈陸桴亭學述〉,收於氏著,《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八)》(臺北:東大圖書,1980),頁20-51。
    ———,〈張曉峯中華五千年史序〉,收於氏著,《中國學術通義》,增訂3版,頁161-78。
    ———,〈讀詩經〉,收於氏著,《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一)》(臺北:東大圖書,1976),頁99-151。
    ———,《中國史學名著(二)》,臺北:三民書局,1973。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
    ———,《朱子新學案》,5冊,臺北:三民書局,1971。
    ———,《宋明理學概述》,修訂重版,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7。
    錢鍾書,《談藝錄》(補訂本),臺北:書林,1988。
    閻鴻中,〈中國傳統「制度」思想芻論〉,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美國羅格斯大學孔子學院、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主辦),「中國經典與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2010.6.28-29。
    ———,〈職分與制度——錢賓四與中國政治史研究〉,《臺大歷史學報》,第38期(臺北,2006.12),頁105-158。
    #戴南海,〈《經籍考》的學術價值〉,《四川圖書館學報》,1987年第2期(成都,1987.4),頁53-59;收於王瑞明(主編),《文獻通考研究》,頁240-52。
    #薛偉呈,〈《文獻通考.經籍考》引書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謝保成(主編),《中國史學史》,3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韓國磐,〈論柳宗元的《封建論》〉,原刊《廈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61年第3期;收於氏著,《隋唐五代史論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79),頁417-41。
    瞿林東,〈《文獻通考》的理論價值〉,《安徽史學》,1993年第2期(合肥,1993.4),頁1-6;收於氏著,《中國史學的理論遺產》(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頁399-407。
    ———,《中國史學史綱》,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中國簡明史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魏得良,〈唐會要〉,收於倉修良(主編),《中國史學名著評介(第一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0),頁535-49。
    羅水生,〈兩首餞別詩 滿腔忠憤情——都昌發現文天祥、馬廷鸞佚詩〉,《九江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1期(江西九江,1995.2),頁21-22、40。
    羅炳良,《南宋史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龐天佑,〈《通典.職官典》與《文獻通考.職官考》比較研究〉,收於王瑞明(主編),《文獻通考研究》,頁115-36。
    #嚴文儒,〈《文獻通考.經籍考》一書重見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1期(上海,1993.1),頁50-55。
    #鐘向群,〈《文獻通考.經籍考》的文獻價值與學術價值〉,合肥:安徽大學歷史文獻學碩士論文,2006.5。
    #———,〈論目錄的輯錄體與馬端臨的《文獻通考.經籍考》〉,《大學圖書情報學刊》,第23卷第6期(合肥,2005.12),頁88-89。
    饒宗頤,《中國史學上之正統論——中國史學觀念探討之一》,香港:龍門書店,1977。
    顧吉辰,〈《刑考》探賾〉,收於王瑞明(主編),《文獻通考研究》,頁192-208。
    ———,〈《兵考》試析〉,收於王瑞明(主編),《文獻通考研究》,頁181-91。
    ———,〈祖先崇拜的記錄——讀《宗廟考》後〉,收於王瑞明(主編),《文獻通考研究》,頁150-60。
    ———,〈馬端臨《文獻通考.王禮考》述論〉,收於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編),《歷史文獻研究(總第18輯)》(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頁276-88。
    顧頡剛(著),顧洪(編),《顧頡剛讀書筆記》,11卷15冊,臺北:聯經,1990。
    (二)日文
    愛宕松男,〈会通史と断代史——中国史学における連続と非連続の問題——〉,原刊《歴史》,第3輯(東京,1951.9),頁25-38;收於氏著,《愛宕松男東洋史学論集(第二卷):中国社会文化史》(東京:三一書房,1987),頁16-31。本論文引用三一書局版。
    宮紀子,《モンゴル時代の出版文化》,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06。
    溝口雄三,〈中国における公.私概念の展開〉,原刊《思想》,第699號(東京,1980.3),頁19-38;收於氏著,《中国の公と私》,頁3-41。
    ———,〈中国の「公.私」(上)〉,原刊《文學》,第56卷第9號(東京,1988.9),頁88-102;〈中国の「公.私」(下)〉,原刊《文學》,第56卷第10號(東京,1988.10),頁73-84。〈中国の「公.私」〉的上、下篇,又合併收於氏著,《中国の公と私》,頁42-89。
    ———,〈中国思想史における公と私〉,收於佐佐木毅、金泰昌(編),《公と私の思想史》(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2001),頁35-58。
    ———,《一語の辞典 公私》,東京:三省堂,1996。
    ———,《中国の公と私》,東京:研文出版,1995。
    ———,《中国前近代思想の屈折と展開》,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80。
    溝口雄三、池田知久、小島毅,《中国思想史》,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2007。
    三浦國雄,〈氣數と事勢——朱熹の歷史意識——〉,《東洋史研究》,第42卷第4号(東京,1984.3),頁595-618。
    山内正博,〈《文獻通考.經籍考》著者名通檢稿〉,《宮崎大學教育學部紀要(社會科學)》,第21號(宮崎,1966.9),頁40-62。
    ———,〈文献通考経籍考と直斎陳氏書録解題——四庫全書総目批判序說——〉,《史學雜誌》,第75編第9號(東京,1966.9),頁51-69。
    成賢昌,〈朱熹の思想における「勢」の概念〉,《早稲田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紀要》,第46輯第1分冊(東京,2001.2),頁33-46。
    ———,〈朱熹の倫理思想—「權」説を中心として—〉,東京:早稲田大学大学院文学硏究科博士論文,2003。
    島田虔次,《中国に於ける近代思惟の挫折》,東京:筑摩書房,1949;改訂版題為《中国における近代思惟の挫折》,東京:筑摩書房,1970。
    池田知久、溝口雄三,〈公私〉,收於溝口雄三、丸山松幸、池田知久(編),《中国思想文化事典》(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2001),頁254-60。
    湯谷祐三,〈『私聚百因縁集』の成立時期(二)——『拾芥抄』『倭漢皇統編年合運』等へ及びたる『文献通考』の影響から——〉,《名古屋外国語大学外国語学部紀要》,第36号(名古屋,2009.2),頁288-74。
    内藤虎次郎,《支那史学史》,東京:弘文堂,1949;收於氏著,神田喜一郎、内藤乾吉(編集),《内藤湖南全集》,第11卷,東京:筑摩書房,1969。
    白川靜,《說文新義》,卷2,神戶:白鶴美術館,1969;重印於《白川靜著作集 別卷 說文新義1》,東京:平凡社,2002。
    ———,《說文新義》,卷9,神戶:白鶴美術館,1971;重印於《白川靜著作集 別卷 說文新義5》,東京:平凡社,2002。
    尾崎康,〈通史の成立まで〉,《斯道文庫論集》,第7輯(東京,1969.10),頁291-322。
    北川俊昭,〈『文献通考』の版本について〉,《早稲田大学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紀要別冊(哲学史学編)》,第15集(東京,1989.1),頁155-67。
    ———,〈『文献通考』をめぐる明清の評価〉,《汲古》,第16号(京都,1990.2),頁53-58。
    野口武彦,《一語の辞典 小説》,東京:三省堂,1996。
    連凡,〈『文献通考・経籍考』に関する一考察——分類の修正とその学術的意味について〉,《九州中国学会報》,49(福岡,2011.5),頁29-43。
    (三)西文
    Balazs, Étienne. “History as a Guide to Bureaucratic Practice.” In his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Bureaucracy: Variations on a Theme, translated by H. M. Wright and edited by Arthur F. Wright, pp. 129-49. New Haven, Con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4.
    ———. “L’Histoire comme de la pratique bureaucratique (Les monographies, les encyclopédies, les recueils de statuts).” In Historians of China and Japan, edited by W. G. Beasley and E. G. Pulleyblank, pp. 78-94.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1.
    ———. Political Theory and Administrative Reality in Traditional China. London: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 1965.
    Besserman, Lawrence. “The Challenge of Periodization: Old Paradigms and New Perspectives.” In The Challenge of Periodization: Old Paradigms and New Perspectives, edited by Lawrence Besserman, pp. 3-27. New York: Garland Publishing, 1996.
    Bol, Peter K. “When Antiquity Mattered: Thinking about and with Anitiquity in the Tang-Song Transition.” In Perceptions of Antiquity in Chinese Civilization, edited by Dieter Kuhn and Helga Stahl, pp. 209-35. Heidelberg: Edition Forum, 2008.
    ———. Neo-Confucianism in History.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8.
    Breisach, Ernst. Historiography: Ancient, Medieval, and Modern.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3.
    Brook, Timothy “Medievality and the Chinese Sense of History.” The Medieval History Journal 1, no. 1 (New Delhi, IND, April 1998), pp. 145-64.
    Burrow, John. A History of Histories: Epics, Chronicles, Romances and Inquiries from Herodotus and Thucydides to the Twentieth Century. London: Allen Lane, 2007.
    Chan, Hok-lam (陳學霖). “‘Comprehensiveness’ (T’ung) and ‘Change’ (Pien) in Ma Tuan-lin’s Historical Thought.” In Yüan Thought: Chinese Thought and Religion Under the Mongols, edited by Hok-lam Chan and Wm. Theodore de Bary, pp. 27-87.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2.
    ———. Legitimation in Imperial China: Discussions under the Jurchen-Chin Dynasty (1115-1234).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84.
    Chan, Leo Tak-Hung (陳德鴻). “Narrative as Argument: The Yuewei caotang biji and the Late Eighteenth-Century Elite Discourse on The Supernatural.”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53, no. 1 (Cambridge, Mass., June 1993), pp. 25-62.
    Chen Chi-yun (陳啟雲). “Immanental Human Beings in Transcendent Time: Epistemological Basis of Pristine Chinese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In Notions of Time in Chinese Historical Thinking, edited by Chun-chieh Huang (黃俊傑) and John B. Henderso, pp. 45-73.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2006.
    ———. Hsün Yüeh (A.D. 148–209): The Life and Reflections of an Early Medieval Confucia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5.
    Chen, Jo-shui (陳弱水). Liu Tsung-yüan and Intellectual Change in T’ang China, 773-819.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Creel, Herrlee G. “The Fa-chia: ‘Legalists’ or ‘Administrators’?” In his What Is Taoism? and Other Studies in Chinese Cultural History, pp. 92-120.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0.
    Cui Wen-yin (崔文印). “Ma Duan-lin.” In Great Historians from Antiquity to 1800: An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edited by Lucian Boia, pp. 68-69. Westport, Conn.: Greenwood, 1989.
    Davis, Richard L. “Chaste and Filial Women in Chinese Historical Writings of the Eleventh Centur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121, no. 2 (Ann Arbor, Mich., June 2001), pp. 204-18.
    de Bary, Wm. Theodore, Wing-tsit Chan (陳榮捷), and Burton Watson, comps. Sources of Chinese Traditio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0.
    de Bary, Wm. Theodore and Irene Bloom, comps. Sources of Chinese Tradition, Volume 1: From Earliest Times to 1600s. 2nd ed.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9.
    De Weerdt, Hilde. Competition over Content: Negotiating Standards for the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s in Imperial China (1127-1279).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Asian Center, 2007.
    Elman, Benjamin A. “Ming Politics & Confucian Classicism: The Duke of Chou Serves King Ch’eng.” In 林慶彰、蔣秋華(主編),《明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6),頁93-143。
    ———. Classicism, Politics, and Kinship: The Ch’ang-chou School of New Text Confucianism in Late Imperial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0.
    Goldin, Paul R. “Persistent Misconceptions about Chinese ‘Legalism’.”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38, issue 1 (Honolulu, March 2011), pp. 88-104.
    Graham, Angus C. Disputers of the Tao: Philosophical Argument in Ancient China. La Salle, Ill.: Open Court, 1989.
    Hatch, George. “Su Hsun’s Pragmatic Statecraft.” In Ordering the World: Approaches to State and Society in Sung Dynasty China, edited by Robert P. Hymes and Conrad Schirokauer, pp. 59-75.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3.
    Hay, Denys. Annalists and Historians: Western Historiography from the Eighth to the Eighteenth Centuries. London: Methuen, 1977.
    Huang, Chun-chieh (黃俊傑). “The Ch’in Unification (221 B.C.) in Chinese Historiography.” In Turning Points in Historiography: 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edited by Q. Edward Wang (王晴佳) and Georg G. Iggers, pp. 31-44. New York: The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Press, 2002.
    Jay, Jennifer W. “Ma Duan-lin [Ma Tuan-lin].” In A Global Encyclopedia of Historical Writing, edited by D. R. Woolf. Vol. 2, p. 577. New York: Garland Publishing, 1998.
    Kuhn, Dieter. “Reflections on the Concept of Antiquity in Chinese Civilization.” In Perceptions of Antiquity in Chinese Civilization, edited by Dieter Kuhn and Helga Stahl, pp. 17-68. Heidelberg: Edition Forum, 2008.
    Kwong, Luke S. K. (鄺兆江). “The Rise of the Linear Perspective on History and Time in Late Qing China c. 1860-1911.” Past and Present, no. 173 (Oxford, November 2001), pp. 157-90.
    Langlois, John D., Jr. “Political Thought in Chin-hua under Mongol Rule.” In China under Mongol Rule, edited by John D. Langlois, pp. 137-85.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1.
    Lee, Thomas H. C. (李弘祺). “History, Erudition and Good Government: Cheng Ch’iao and Encyclopedic Historical Thinking.” In The New and the Multiple: Sung Senses of the Past, edited by Thomas H. C. Lee, pp. 163-200.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of Hong Kong, 2004.
    ———. “Hong Mai’s Yijian Zhi: Testing the Boundary between Worldly and Otherworldly Facts.” In Historical Truth, Historical Criticism, and Ideology, edited by Helwig Schmidt-Glintzer, Achim Mittag, and Jörn Rüsen, pp. 255-86. Leiden: E. J. Brill, 2005.
    ———. “Must History Follow Rational Patterns of Interpretation?: Critical Question from a Chinese Perspective.” In Western Historical Thinking: An Intercultural Debate, edited by Jörn Rüsen, pp.173-77. New York: Berghahn Books, 2001.
    ———. “New Directions in Northern Sung Historical Thinking (960-1126).” In Turning Points in Historiography: 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edited by Q. Edward Wang (王晴佳) and Georg G. Iggers, pp. 59-87. Rochester, N.Y.: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Press, 2002.
    ———. “Review Essay: Reflections on Reflections on Mirrors.”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 no. 40 (Hong Kong, 2008), pp. 451-67.
    ———. “Skepticist Reconstruction and Sagely Truth in Contradiction: Song Attempts to Draw the Boundaries of the Historical Antiquity.” In Perceptions of Antiquity in Chinese Civilization, edited by Dieter Kuhn and Helga Stahl, pp. 253-90. Heidelberg: Edition Forum, 2008.
    Letwin, Shirley Robin. “Certainty since Seventeenth Century Thought.” In Dictionary of the History of Ideas, edited by Philip P. Wiener. Vol. 1, pp. 312-25. New York: Scribner, 1973-74.
    Lewis, Mark Edward. Writing and Authority in Early China.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9.
    Li, Cho-ying (李卓穎) and Charles Hartman. “A Newly Discovered Inscription by Qin Gui: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History of Song Daoxue.”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70, no. 2 (Cambridge, Mass., December 2010), pp. 387-448.
    Liu, James T. C. (劉子健). “Wei Liao-weng’s Thwarted Statecraft.” In Ordering the World: Approaches to State and Society in Sung Dynasty China, edited by Robert P. Hymes and Conrad Schirokauer, pp. 336-48.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3.
    ———. China Turning Inward: Intellectual-Political Changes in the Early Twelfth Century. Cambridge, Mass.: 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 Harvard University: Distributed b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Loewe, Michael, ed. Early Chinese Texts: A Bibliographical Guide. Berkeley, Calif.: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arly China and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93.
    Lorge, Peter. “Institutional Histories.” In The Oxford History of Historical Writing, Volume 2: 400-1400, edited by Sarah Foot and Chase F. Robinson, chap. 23, pp. 476-95.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Meskill, John. Introduction to The Pattern of Chinese History: Cycles, Development, or Stagnation?, pp. vii-xvii. 1965; repr., Westport, Conn.: Greenwood, 1983.
    Needham, Joseph. “Time and Eastern Man.” In his The Grand Titration: Science and Society in East and West, pp. 218-98.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1969.
    Ng, On-cho (伍安祖) and Q. Edward Wang (王晴佳). Mirroring the Past: The Writing and Use of History in Imperial China.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5.
    Nivison, David S. The Life and Thought of Chang Hsüeh-ch’eng (1738-1801).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6.
    Poo, Mu-chou (蒲慕州). “The Formation of the Concept of Antiquity in Early China.” In Perceptions of Antiquity in Chinese Civilization, edited by Dieter Kuhn and Helga Stahl, pp. 85-101. Heidelberg: Edition Forum, 2008.
    de Saint-Denys, Le Marquis d’Hervey, trans. Ethnographie des peuples étrangers à la Chine: ouvrage composé au XIIIe siècle de notre ère par Ma-Touan-Lin. 2 vols. Genève: H. Georg; Paris: E. Leroux; London: Trübner, 1876-83.
    Schirokauer, Conrad. “Chu His’s Sense of History.” In Ordering the World: Approaches to State and Society in Sung Dynasty China, edited by Robert P. Hymes and Conrad Schirokauer, pp. 193-220.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3.
    Schlegel, G. “Problèmes Géographiques: Les Peuples Étrangers Chez les Historiens Chinois.” T’oung Pao 3, no. 2 (Leiden, 1892), pp. 101-68; 3, no. 5 (1892), pp. 490-510; 4, no. 4 (1893), pp. 323-62; 4, no. 5 (1893), pp. 402-14; 5, no. 3 (1894), pp. 179-233; 6, no. 1 (1895), pp. 1-64; 6, no. 2 (1895), pp. 165-215; 6, no. 3 (1895), pp. 247-57.
    Skinner, Quentin. Machiavelli.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Slingerland, Edward. “Why Philosophy Is Not ‘Extra’ in Understanding the Analects.”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50, no. 1 (Hawaii, January 2000), pp. 137-41.
    Song, Jaeyoon (宋在倫). “Redefining Good Government: Shifting Paradigms in Song Dynasty (960-1279) Discourse on ‘Fengjian’.” T’oung Pao Second Series 97, nos. 4/5 (Leiden, November 2011), pp. 301-43.
    ———. “Shifting Paradigms in Theories of Government: Histories, Classics, and Public Philosophy in 11th–14th Century China.” PhD diss., Harvard University, 2007.
    Tillman, Hoyt Cleveland. Ch’en Liang on Public Interest and the Law.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4.
    ———. Utilitarian Confucianism: Ch’en Liang’s Challenge to Chu Hsi. Cambridge, Mass.: 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 Harvard University, Distributed b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Twitchett, Denis C. The Writing of Official History under the T’a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Vissering, William. On Chinese Currency: Coin and Paper Money. Leiden: E. J. Brill, 1877.
    Wang, Gabe T. (汪天德). “Traditional Thinking on Population in China.” China Report 31, no. 3 (New Delhi, IND, Augest 1995), pp. 331-48.
    Wei Cheng-t’ung (韋政通). “Chu Hsi on the Standard and the Expedient.” In Chu Hsi and Neo-Confucianism, edited by Wing-tsit Chan (陳榮捷), pp. 255-72.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86.
    Wu, Laura Hua. “From Xiaoshuo to Fiction: Hu Yinglin’s Genre Study of Xiaoshuo.”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55, no. 2 (Cambridge, Mass., December 1995), pp. 339-71.
    Yamauchi Masahiro (山内正博). “Wen-hsien t’ung-k’ao.” In A Sung Bibliography, edited by Yves Hervouet, pp. 174-75.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78.
    Yang, Lien-sheng (楊聯陞). “Economic Justification for Spending—An Uncommon Idea in Traditional China.” In his Studies in Chinese Institutional History, pp. 58-74. Cambridge, Mass.: 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 1961.
    ———. “Toward a Study of Dynastic Configurations in Chinese History.” In his Studies in Chinese Institutional History, pp. 1-17.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