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何志宏
論文名稱: 男色興盛與明清的社會文化
指導教授: 張永堂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2
畢業學年度: 9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20
中文關鍵詞: 男色男風情欲同性戀性別歌童優伶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從十六到十九世紀之明清社會文化史的脈絡□,探究男色興盛的原因。文中認為明清的通俗文化中,包含了一股蓬勃發展的男色情慾的張力。晚明的小唱男色在當時士大夫的生活中具有實際的功能,男色之「復盛」正呼應了晚明那種充滿突破與解放的社會經濟與思想的變化;而對明末清初的一些文士而言,歌童也在其情慾生活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男色持續興盛;清代又進一步開展出一種對男色具有「開放性」的心態趨向。「開放性」是本文提出的概念。又創用「存嚴趨寬」這一概念,指出明清學者與文人對男色的看法,在譴責與刑罰之外,「寬容」的這一面向還有新的發展性,更多從主張「情慾自主」等立場上,肯定同性情欲的合理性。此外,晚明以來的「重情」觀與「博學考據」之思想潮流,對明清時代的士人階層看待男色的心態上,亦具有相當重要的正面推助力。
    男色之興盛,可說是明清時期共通的社會現象。這個現象,一方面與禮教秩序產生緊張性,另方面「解放性的力量」則不斷撞擊之。本文認為,由男色之興盛看來,明末以來那種充滿解放性的思想文化並未在清人入關後,乍現即逝,這是一種「反」主流的人欲橫流,亦不容輕忽。


    緒論 1-14 第一章 男色嘉年華:明清男色興盛的景況 15-50 第一節 晚明至明末小說中的男色 16-29 第二節 清初小說中的男色 29-36 第三節 明清色欲小說中的男色情節 36-39 第四節 《紅樓夢》與《品花寶鑑》中的男色 39-42 結語 42-45 第二章 晚明男色「復盛」的社會環境 51-84 第一節 舉國若狂:男色聲色空間的 52-64 第二節 價值觀的變化 65-80 結語 80-81 第三章 開放性:清代男色持續興盛的原因 85-152 第一節 清初公開題詠男色的活動 86-103 第二節 明清人對雙性特質的男性之議論 104-129 第三節 性別上的優勢 129-145 結語 145-147 第四章 男色興盛的延續性動力 153-196 第一節 存嚴趨寬:明清學者與文人對男色的看法 153-175 第二節 博學與重情:男色「系譜」的建構與其意義 175-195 結語 195-196 結論 197-204 徵引書目 205-219 表次 表1-1 明清小說中的男色 42-44 表2-1 明清時代紹興府戶口數統計表 38 表2-2 明清時代寧波府戶口數統計表 38-39 表3-1 《九青圖詠》署名者資料 90-95 表3-2 清初文人與戲曲活動 96-97 表3-3 《九青圖詠》流傳概況 100 表3-4 宋末《癸辛雜識》引用書例 111 表3-5 元末《南村輟耕錄》引用書例 111 表3-6 晚明徐應秋引用的例證 111 表3-7 清末品題優伶的專著概況 135-136 表3-8 具文化修養的優伶 141-144 表4-1:明清時代男色系譜的建構 178-179 表4-2:《豔異編》之篇目 181-182 表4-3:《情史》內容架構 191-192 圖次 圖1-1 西門慶為男寵報仇 46 圖1-2 《宜春香質》雪集之插畫 47 圖1-3 《弁而釵》中的性愛場景 47 圖1-4 明末的「小官榻坊」 48 圖1-5 明末的「男貨舖子」 48 圖1-6 《無聲戲》刻圖 49 圖1-7 未央生與書童 49 圖1-8 趙臨南風行樂圖 50 圖2-1 書童兒作女妝媚客 84 圖3-1 九青小像 148 圖3-2 畸陰畸陽 149 圖3-3 孝女化男 150 圖3-4 節婦生鬚 151

    一、古籍史料(按筆畫排列)
    《大清律例》﹝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點校本,1993﹞。
    《大清律例通考》﹝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點校本,1992﹞。
    了然先生,《鞠部明僮選勝錄》,引出《清代燕都梨園史料輯》﹝北京:
    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下冊。以下簡稱《梨園史料》。
    小鐵笛道人,《日下看花記》,引見《梨園史料》上冊。
    干寶,《搜神記》﹝台北:洪氏出版社箋注本,1982﹞。
    方師鐸主編,《點石齋畫報》﹝台北:天一書局,1978~1984﹞。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正硃批奏摺》﹝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1﹞。
    允祿等修,《大清會典(雍正朝)》﹝台北:文海出版社,1997,近代中
    國史料叢刊第3編第78輯﹞。
    毛祥麟,《墨餘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王士性,《廣志繹》,﹝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81,元明史料筆記叢
    刊﹞。
    王士禎,《池北偶談》﹝台北:新興書局,1978,筆記小說大觀第2編第8
    冊﹞。
    ---,《香祖筆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明清筆記叢
    書﹞。
    ---,《漁洋山人感舊集》﹝台北:明文書局,1985,清代傳記叢刊第
    27輯﹞。
    ---,《談謔》﹝上海:上海書店,1994,叢書集成續編第96冊﹞。
    王同軌,《耳談》﹝台南:莊嚴文化,1995,四庫存目叢書子部第248
    冊,據北京圖書館明刻本﹞。
    王灼,《碧雞漫志》﹝台北:新興書局,1976,筆記小說大觀第6編2
    冊﹞。
    王逋,《蚯菴瑣語》﹝上海:上海書店,1994,叢書集成續編第96冊﹞。
    王琦,《寓圃雜記》﹝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84,與《榖山筆塵》合
    刊﹞。
    王韜,《瑤臺小錄》上,引出《梨園史料》下冊。
    王藻編、錢林輯,《文獻徵存錄》﹝台北:明文書局,1985,清代傳記叢
    刊第11輯﹞。
    王晫,《今世說》﹝台北:明文書局,1985,清代傳記叢刊第18輯﹞。
    史玄,《舊京遺事》﹝台北:新興書局,1977,筆記小說大觀第9編8
    冊﹞。
    四不頭陀,《曇波》,引出《梨園史料》上冊。
    田藝蘅,《留青日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留青日札》﹝台北:廣文書局,1969,筆記續編﹞。
    安樂西樵,《燕蘭小譜》,引出《梨園史料》上冊。
    朱汝珍輯,《詞林輯略》﹝台北:明文書局,1985,清代傳記叢刊第16
    輯﹞。
    朱彧,《萍州可談》﹝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歷代筆記小說集成
    第11冊﹞。
    朱國禎,《湧幢小品》﹝台北,新興書局,1978,筆記小說大觀第22編7
    冊﹞。
    朱梅叔,《埋憂集》﹝重慶:重慶出版社,筆記小說精品叢書,1996﹞。
    西崖先生,《談徵》,引出日•長澤規矩也編,《明清俗語辭書集成》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第2冊。
    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北京:中華書局,1983,元明史料筆記叢
    刊﹞。
    余懷,《板橋雜記》﹝江蘇:廣陵古籍出版社,1990,秦淮香豔叢書﹞。
    余繼登,《典故紀聞》﹝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81﹞。
    ---,《皇明典故紀聞》﹝北京:書目文獻社,1995﹞。
    吳山嘉錄,《復社姓氏傳略》﹝台北:明文書局,1991,明代傳記叢刊第
    7輯﹞。
    吳自牧,《夢梁錄》,引出《東京夢華錄外四種》﹝北京:中華書局,
    1962,新一版﹞。
    吳昌熾,《續客窗閒話》﹝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點校本,1987 ﹞。
    吳修編,《昭代名人尺牘小傳》﹝台北:明文出版公司,1985,清代傳記
    叢刊第30輯﹞。
    吳偉業,《吳梅村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點校本,1990﹞。
    呂坤,《呂公實政錄》﹝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1﹞。
    呂種玉,《言鯖》﹝台南:莊嚴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5,四庫存目子部
    雜家類第98冊﹞。
    宋鳳翔,《秋涇筆乘》﹝台北:新興書局,1979,筆記小說大觀第6編7
    冊﹞。
    李元度纂,《清朝先正事略》﹝台北:明文書局,1995,清代傳記叢刊第
    193輯﹞。
    李斗,《揚州畫舫錄》﹝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60,清代史料筆記叢
    刊﹞。
    李宗侗,《春秋左傳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
    李延壽,《南史》﹝台北:鼎文書局新校本,1979﹞。
    李放纂輯,《皇清書史》﹝台北:明文書局,1985,清代傳記叢刊第83
    輯﹞。
    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
    李時珍,《本草綱目》﹝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點校本,1991,一版五
    刷﹞。
    李桓,《國朝耆獻類徵初編》﹝台北:明文書局,1985,清代傳記叢刊第
    189輯﹞。
    李富孫,《鶴徵後錄》﹝台北:明文書局,1985,清代傳記叢刊第15
    輯﹞。
    李詡,《戒庵老人漫筆》﹝台北:新興書局,筆記小說大觀第33編2冊,
    1984﹞。
    李慶辰,《醉茶志怪》﹝濟南:齊魯書社,1988,清代筆記小說叢刊第2
    冊﹞。
    李樂,《見聞雜記》﹝台北:偉文圖書公司,1977﹞。
    李濬之編,《清畫家詩史》﹝台北:明文出版公司,1985,清代傳記叢
    刊﹞。
    李瀚章等纂,《大清律例彙輯便覽》﹝台北:成文書局,1975,據光緒29
    年刊本﹞。
    杜牧,馮集梧注,《樊川詩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沈約,《宋書》﹝台北:鼎文書局新校本,1979﹞。
    沈泰編,《盛明雜劇》﹝北平:中國書店,出版日期不詳﹞。
    沈起鳳,《諧鐸》﹝重慶:重慶出版社,1995,筆記小說精品叢書,合刊
    《埋憂集》﹞。
    沈德符,《敝帚軒剩語》﹝台北:廣文書局,1969﹞。
    ---,《萬曆野獲編》﹝台北:新興書局,1977,筆記小說大觀第15編
    6冊﹞。
    阮籍,《阮籍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點校本,1978﹞。
    來青閣主人,《片羽集》,引出《梨園史料》上冊。
    周亮工,《讀畫錄》﹝台北:明文出版公司,1985,清代傳記叢刊﹞。
    周密,《武林舊事》,引出《東京夢華錄外四種》。
    --,《癸辛雜識》﹝北京:中華書局,1988,唐宋史料筆記叢刊﹞。
    周新,《名義考》﹝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1,據萬曆十二年重刻刊
    本﹞。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外四種》﹝北京:中華書局,1962,新一版﹞。
    屈萬里,《尚書集釋•費誓》﹝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3﹞。
    房玄齡等,《晉書》﹝台北:鼎文書局新校本,1979﹞。
    杭世駿,《詞科掌錄》﹝台北:明文書局,1985,清代傳記叢刊第15
    輯﹞。
    林雲程等修,萬曆《通州志》﹝台北:新文豐出版社,天一閣藏明代方志
    選刊4,1985﹞。
    祁彪佳,《祁彪佳文稿》﹝北京:書目文獻社,1991﹞。
    采蘅子,《蟲鳴漫錄》﹝台北:新興書局,1978筆記小說大觀第1編第7
    冊﹞。
    長白浩歌子,《螢窗異草》﹝濟南:齊魯書社,1988﹞。
    侯甸,《西樵野紀》﹝台南:莊嚴文化,1995,四庫存目叢書,子部小說
    家類第246冊﹞。
    俞正燮,《癸巳類稿》﹝台北:世界書局,1965﹞。
    俞卿等,《紹興府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中國方志叢書第537
    號,康熙五十八年刊本﹞。
    冒襄,《影梅庵憶語》﹝長沙:岳麓書院,1991﹞。
    ──輯,《同人集》﹝台南:莊嚴文化事業,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集部第385冊﹞。
    冒鶴亭輯、張次溪訂,《雲郎小史》,引出,《梨園史料》下冊。
    姜紹書,《韻石齋筆談》﹝台北:新興書局,1978,筆記小說大觀第22編
    第5冊﹞。
    姚旅,《露書》﹝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5,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子部雜家類第111冊,據北京圖書館藏明天啟刻本﹞。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重慶:重慶出版社,筆記小說精品叢書,
    1996﹞。
    胡祗遹,《紫山大全集》,﹝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四庫全書集部第
    1196冊﹞。
    范曄,《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新校本,1978﹞。
    范濂,《雲間據目抄》﹝台北:新興書局,1978,筆記小說大觀第22編5
    冊﹞。
    夏庭芝,《青樓集箋注》﹝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箋注本,1990﹞。
    孫棨,《北里志》﹝台北:新興書局,1979,筆記小說大觀第5輯第3
    冊﹞。
    徐世昌,《大清畿輔先哲傳》﹝台北:明文書局,1985,清代傳記叢刊第
    200輯﹞。
    徐岳,《見聞錄》﹝上海:上海書店,叢書集成續編第96冊,1994﹞。
    徐珂,《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1984﹞。
    徐陵編、清•吳兆宜注、程琰刪補,《玉臺新詠箋注》﹝北京:中華書局
    箋注本,1985﹞。
    徐復祚,《花當閣叢談》﹝台北:新興書局,1977,筆記小說大觀第16編
    2冊﹞。
    徐學聚,《國朝典彙》﹝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65,中國史學叢書﹞。
    徐應秋,《玉芝堂談薈》﹝台北:新興書局,1979,筆記小說大觀第23編
    第1冊﹞。
    班超,《漢書》﹝台北:鼎文書局校注本,1979﹞。
    袁中道,《遊居柿錄》﹝台北:新興書局,1984,筆記小說大觀第7編2
    冊﹞。
    袁枚,《子不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子不語》,引出《袁枚全集》﹝金陵: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
    第4冊。
    --,《續子不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小倉山房尺牘》,引出《袁枚全集》第5冊。
    --,《小倉山房文集》,引出《袁枚全集》2冊。
    --,《隨園詩話》,引出《袁枚全集》3冊。
    康有為,《大同書》﹝上海:上海書店,1991,民國叢書第3輯第7冊﹞。
    張大復,《梅花草堂筆記》﹝台北:新興書局,1979,筆記小說大觀第29
    編6冊﹞。
    張次溪輯,《九青圖詠》,引出,《梨園史料》下冊。
    張廷玉,《明史》﹝台北:鼎文書局新校本,1980﹞。
    張岱,《琅嬛文集》﹝長沙:岳麓書社點校本,1985﹞。
    --,《陶庵夢憶》﹝台北:漢京文化出版公司,1984,合刊《西湖夢
    尋》﹞。
    張時撤等,《寧波府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中國方志叢書第
    495號,嘉靖三十九年刊本﹞。
    張偉仁主編,《明清檔案》﹝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86﹞。
    張清常、王延棟,《戰國策箋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3﹞。
    張維屏,《國朝詩人徵略》﹝台北:明文書局,1985,清代傳記叢刊第21
    輯﹞。
    ---,《國朝詩人徵略初稿》(台北:明文書局,1985,清代傳記叢刊
    第29輯)。
    張潮,《幽夢影》﹝台北:三民書局注譯本,1998﹞。
    張翰,《松窗夢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點校本,1986,明清筆記叢
    書﹞。
    情天外史,《情天外史》,引出《梨園史料》下冊。
    梁同書,《直語補證》,引出長澤規矩也編,《明清俗語辭書集成》第1
    冊。
    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點校本,1982﹞。
    梁章鉅,《稱謂錄》,引出《明清俗語辭書集成》第1冊。
    梅鼎祚,《青泥蓮花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續修四庫全書
    子部第1271冊﹞。
    清高宗敕纂,《清朝文獻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眾香主人,《眾香國》,引出《梨園史料》上冊。
    脫脫,《宋史》﹝台北:鼎文書局新校本,1980﹞。
    陳士元,《俚言解》,引出日•長澤規矩也編,《明清俗語詞書集成》第
    1冊。
    陳奇猷校注,《韓非子集釋》﹝台北:河洛出版社校注本,1974﹞。
    陳洪謨,《治世餘聞錄》,﹝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6,四庫全書
    存目叢書史部第46冊,據涵芬樓影印明萬曆刻本﹞。
    陳壽,《三國志》﹝台北:鼎文書局新校本,1978﹞。
    陳維崧,《迦陵詞全集》,引出《陳迦陵詩詞文全集》﹝台北:台灣商務
    印書館,1965,台一版,四部叢刊編縮本﹞。
    ---,《湖海樓詩集》,引出《陳迦陵詩詞文全集》。
    陳繼儒,《書蕉》﹝台南:莊嚴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5,四庫存目子部
    雜家類第111冊﹞。
    陸世儀,《復社紀略》﹝台北:明文書局,1991,明代傳記叢刊第7
    輯﹞。
    陸容,《菽園雜記》﹝台北:廣文書局,筆記三編,1970﹞。
    陸楫,《兼葭堂雜著摘鈔》,引出四川大學圖書館編,《中國野史集成》
    ﹝四川:巴蜀書社,1993﹞第37冊。
    陸粲,《庚巳編》﹝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87,合刊《客座贅
    語》﹞。
    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武進陶氏影元刻
    本﹞。
    陶榖,《清異錄》﹝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四庫全書第1047冊,
    子部小說家類﹞。
    章學誠,《文史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校注本,1994﹞。
    《聖經》﹝出版資料不詳﹞。
    湯顯祖,《牡丹亭》﹝香港:中華書局校注本,1978﹞。
    華胥大夫(張際亮),《金臺殘淚記》,引出《梨園史料》上冊。
    無名氏,《燕京雜記》﹝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清代筆記小說
    第108冊﹞。
    無名氏編,《笑林廣記》﹝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清代筆記小
    說第48冊﹞。
    番禺葉氏編印,《清代學者像傳錄》﹝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
    舒位,《乾嘉詩壇點將錄》,引出程千帆、楊揚整理,《三百年來詩壇人
    物評點小傳匯錄》﹝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
    鈕琇,《繪圖觚賸正續編》﹝台北:廣文書局,筆記續編,1969﹞。
    馮夢龍編,《古今譚概》,引出《馮夢龍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93﹞。
    黃永武編,《敦煌寶藏》﹝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影件﹞。
    黃協塤,《淞南夢影錄》﹝台北:新興書局,1978,筆記小說大觀第1編
    第7冊﹞。
    黃鈞宰,《金壺遯墨》﹝成都:巴蜀書社,1993,中國野史集成第49
    輯﹞。
    黃彰建校勘,《明實錄:宣宗實錄 英宗實錄上》﹝東京:中文出版社,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1984﹞。
    黃彰建校堪,《明實錄:世宗實錄下 穆宗實錄》﹝京都:中文出版社景
    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刊,1984﹞。
    楊受撰,《異物志》﹝台北:新興書局,1979,筆記小說大觀第25編第3
    冊﹞。
    葉夢珠,《閱世編》﹝台北:新興書局,1977,筆記小說大觀第35編5
    冊﹞。
    葉德輝編,《雙梅景闇叢書》﹝海口:海南國際出版中心,1998﹞。
    董誥等,《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60﹞。
    翟灝,《通俗編》﹝京都:中文出版社,1979﹞。
    褚人獲,《堅瓠集》﹝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
    趙爾巽等,《清史稿》﹝台北:鼎文書局標點本,1981﹞。
    趙翼,《陔餘叢考》﹝京都:中文出版社點校本,1979﹞。
    劉向編,盧元駿註,《說苑今註今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5﹞。
    劉廷璣,《在園雜志》﹝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
    38輯﹞。
    劉辰,《國初事蹟》﹝台北:新興書局,1985,筆記小說大觀第40編1
    冊﹞。
    劉獻廷,《廣陽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
    歐陽修,《新五代史》﹝台北:鼎文書局新校本,1976﹞。
    蔣士銓,《忠雅堂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點校本,1993﹞。
    蔣敦復,《隨園軼事》,引出《袁枚全集》﹝金陵: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3﹞第8冊。
    談遷,《棗林雜俎》﹝台北:新興書局,1978,筆記小說大觀第22編第6
    冊﹞。
    鄭方坤,《清名家詩鈔小傳》,引出程千帆、楊揚整理《三百年來詩壇人
    物評點小傳匯錄》。
    墨憨齋主人,《笑府》,引出《馮夢龍全集》。
    蕊珠舊史,《丁年玉筍志》,引出《梨園史料》上冊。
    ----,《辛壬癸甲錄》,引出《梨園史料》上冊。
    ----,《長安看花記》,引出《梨園史料》上冊。
    蕭良幹等,《紹興府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中國方志叢書第
    520號,萬曆十五年刊本﹞。
    錢泳,《履園畫學》(台北:明文書局,1985,清代傳記叢刊第71輯)。
    --,《履園叢話》﹝台北:廣文書局,1969,筆記續編上﹞。
    謝肇淛,《五雜俎》﹝台北:新興書局,1976,筆記小說大觀第8編6
    冊﹞。
    ---,《五雜俎》﹝陜西:陜西教育出版社,明代筆記小說,1993﹞。
    ---,《文海批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續修四庫全書
    子部雜家類第1130冊,據萬曆37年刻本﹞。
    韓浚等修,《萬曆嘉定縣志》﹝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7,中國史學叢
    書第三編,萬曆三十三年刊本﹞。
    雙影庵生,《法嬰秘笈》,引出《梨園史料》上冊。
    顏光敏輯,《顏氏家藏尺牘》﹝台北:明文書局,1985,清代傳記叢刊第
    29輯﹞。
    魏徵等,《陳書》﹝台北:鼎文書局新校本,1980﹞。
    竇鎮輯,《國朝書畫家筆錄》(台北:明文書局,1985,清代傳記叢刊第
    82輯)。
    蘇旅等編輯,《金瓶梅插畫集》﹝廣西:廣西美術出版社,1993,明代崇
    禎刻本﹞。
    灌園耐得翁,《都城紀勝》,引出《東京夢華錄外四種》。
    顧公燮,《消夏閑記摘鈔》﹝上海:上海書店,1994,叢書集成續編第96
    冊﹞。
    顧起元,《客座贅語》﹝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87,元明史料筆記叢
    刊,合刊《庚己編》﹞。
    二、明清小說
    不題撰人,《梧桐影》﹝台北:雙笛國際事務有限公司,1995,中國歷代
    禁毀小說集粹第4輯4冊﹞。
    不題撰人,《檮杌閒評》﹝台北:雙笛國際,1996,中國歷代禁毀小說海
    內外珍藏秘本集粹第7輯第2 冊﹞。
    天然癡叟,《石點頭》﹝台北:三民書局校注本,1998﹞。
    王弇州編,《艷異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有限公司,1990,古本小說
    集成第88輯﹞。
    ───編,《艷異編》﹝台北:天一書局,1985,明清善本小說叢刊初編
    第2輯第12冊﹞。
    古棠天放道人編次,曲水白雲山人批評,《杏花天》﹝台北:雙笛國際事
    務有限公司,1994,中國歷代禁毀小說集粹第1輯3冊﹞。
    古杭豔豔生,《昭陽趣史》﹝台北:大英百科出版公司,1994,思無邪匯
    寶3﹞。
    -----,《昭陽趣史》﹝台北:雙笛國際事務有限公司,1994,中國
    歷代禁毀小說集粹第1輯2冊﹞。
    石函氏﹝陳森﹞,《品花寶鑑》﹝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2﹞。
    竹溪風月主人浪編,《童婉爭奇》﹝台北:天一書局,1985,明清善本小
    說叢刊初編﹞。
    西湖漁隱主人,《歡喜冤家》﹝台北:漢源文化公司,1993,明代珍藏小
    說選刊第一冊﹞。
    吳下阿蒙,《斷袖篇》﹝台北:新興書局,1979,筆記小說大觀第5編第7
    冊﹞。
    吳大震編,《廣艷異編》﹝台北:天一書局,1985,明清善本小說叢刊初
    編第2輯第14冊﹞。
    吳敬梓,《儒林外史》﹝台北:河洛圖書公司, 1979﹞。
    李漁,《無聲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
    里人何求纂,《閩都別記》﹝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
    京江醉竹居士浪編,《龍陽逸史》﹝台北:雙笛國際事業出版公司,
    1996,中國歷代禁毀小說海內外珍藏秘本集粹第6輯第3冊﹞。
    怡親王弘曉抄,《己卯本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台北:里仁書局,1980,
    據乾隆抄本影印﹞。
    俞平伯、王昔時校,《紅樓夢八十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據
    戚本為底本,脂庚本主校﹞。
    風月軒入玄子,《浪史奇觀》﹝台北:雙笛國際事務有限公司,1995,中
    國歷代禁毀小說集粹第3輯1冊﹞。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台北:三民書局,1990,三版﹞。
    ---,《初刻拍案驚奇》﹝台北:鼎文書局,1976﹞。
    張應愉,《江湖歷覽杜騙新書》﹝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4,中國古
    代珍稀本小說﹞。
    情痴反正道人編,《肉蒲團》﹝台北:雙笛國際事務有限公司,1994,中
    國歷代禁毀小說集粹第2輯5冊﹞。
    情顛主人,《繡榻野史》﹝台北:雙笛國際事務有限公司,1995,中國歷
    代禁毀小說集粹第4輯1冊﹞。
    曹雪芹,《紅樓夢》﹝北京:北京師範大學,1987,據乾隆36年辛亥萃文
    書局排印《新繡像紅樓夢》複印本為底本﹞。
    ---,《紅樓夢》﹝台北:文翔圖書公司,1975,大字足本﹞。
    ---,《紅樓夢校注》﹝台北:里仁書局,1980,以庚辰本、程甲本為
    底本﹞。
    ---,《程丙本新雋全印繡像紅樓夢》﹝台北:廣文書局,1977,紅樓
    夢叢書﹞。
    馮夢龍編,《情史》,引出《馮夢龍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喻世明言》﹝台北:三民書局點校本,1998﹞。
    ---,《醒世恆言》﹝台北:鼎文書局點校本,1978﹞。
    ---,《警世通言》﹝湖南:岳麓書社,1993﹞。
    蒲松齡,《聊齋誌異》﹝台北:九思出版社會校會注會評本,1978﹞。
    醉西湖心月主人,《弁而釵》﹝台北:雙笛國際事業出版公司,1996,中
    國歷代禁毀小說海內外珍藏秘本集粹第8輯第7冊﹞。
    -------,《弁而釵》﹝台北:大英百科出版公司,1995,思無邪
    匯寶6﹞。
    醉西湖心月主人,《宜春香質》﹝台北:雙笛國際事務有限公司,1996,
    中國歷代禁毀小說海內外珍藏秘本集粹第8輯第6冊﹞。
    -------,《宜春香質》﹝台北:台灣大英百科,思無邪匯寶7,
    1994﹞。
    醒世居士編集,《八段錦》﹝台北:雙笛國際事務有限公司,1995,中國
    歷代禁毀小說集粹第3輯5冊﹞。
    覺世稗官編次,《十二樓》,引出《李漁全集》第九卷。
    蘭陵笑笑生,《全本金瓶梅詞話》﹝香港:太平書局,1993九刷﹞。
    -----,《金瓶梅》﹝台北:三民書局,據萬曆丁巳本重刊,
    1991﹞。
    三、近人論著
    小明雄,《中國同性愛史錄》﹝香港:粉紅三角出版社,1984初版,1997
    增訂再版﹞。
    內田道夫編,《中國小說世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中譯本,
    1992﹞。
    孔令境,《中國小說史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孔復禮(Philip Kuhn),陳兼、劉昶譯《叫魂》﹝台北:時英出版社,
    2000﹞。
    巴赫汀,劉康譯,《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台北:麥田文
    化出版,1995﹞。
    方正耀,《明清人情小說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
    牛建強,《明代中後期社會變遷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
    王任光,《文藝復興時代》﹝台北:稻鄉出版社,1996﹞。
    王振忠,《明清徽商與淮揚社會變遷》﹝上海:三聯書店1996﹞。
    王書奴,《中國娼妓史》﹝上海:生活書店,1934﹞,頁226。
    王國健,《明清小說思潮論稿》﹝廣州:廣州人民出版社,1993﹞。
    王景霓,《杜牧及其作品》﹝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1985﹞。
    王爾敏,《明清時代的庶民文化生活》﹝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
    所,專刊78,1996﹞。
    王德威,《小說中國》﹝台北:麥田出版社,1993﹞。
    王曉傳輯錄,《元明清三代禁燬小說戲曲史料》﹝北京:作家出版社,
    1958﹞。
    王鎮遠、鄔國平,《清代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史楠,《中國男娼秘史》﹝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4﹞。
    吉大豐、丁山編,《人類性文化探密》﹝台北:立得出版社,1994﹞。
    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7
    二刷﹞。
    ---,《中國傳統思想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出版社,1987﹞。
    呂元驄、葛榮晉,《清代社會與實學》﹝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
    2000﹞。
    李晶,《歷史與文本的超越:小說價值學導論》﹝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
    出版社,1992﹞。
    周華山,《後殖民同志論》﹝香港:香港同志研究社,1997﹞。
    岩田準一,《本朝男色考》﹝東京:岩田貞雄自版,1983﹞。
    林賢修譯,Eric Marcus,《當代同性戀歷史》( Making history :The
    struggle for gay and lesbian equal rights, 1945-1990 )﹝台
    北:開心陽光出版社,1997﹞。
    武舟,《中國妓女生活史》﹝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0﹞。
    邱炫煜,《明帝國與南海諸藩國關係的演變》﹝台北:蘭薹出版社,
    1995﹞。
    青木正兒,王吉廬譯,《中國近世戲曲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66﹞。
    冒懷辛整理,《冒鶴亭詞曲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姜公韜,《王弇州的生平與著述》﹝台北:台大文學院,1974,文史叢刊
    39﹞。
    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台北:丹青圖書公司,1983﹞。
    茅盾等,《中國古代小說中的性描寫》﹝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1993﹞。
    茅峰,《同性戀文學史》﹝台北:漢忠出版社,1996﹞。
    柳存仁,《和風堂新文集》﹝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7﹞。
    郁維明,《明代周忱對江南地區經濟社會的改革》﹝台北:台灣商務印書
    館,1990﹞。
    馬少波、章力揮等編著,《中國京劇發展史》﹝台北,商鼎文化出版公
    司,1992﹞。
    孫康宜,李奭學譯,《陳子龍柳如是詩詞情緣》﹝台北:允晨文化,
    1992﹞。
    孫靜庵,《明遺民錄》﹝杭州:古籍出版社,1985,明末清初史料選
    刊﹞。
    徐世昌纂、周駿富編,《清儒學案小傳》﹝台北:明文書局,1985,清代
    傳記叢刊第5輯﹞。
    馬德程譯,Colin P. Mackerras,《清代京劇百年史》﹝台北:中國文化
    大學出版部,1989﹞。
    高拜石,《古春風樓瑣記》﹝台北:台灣新生報出版部,1971﹞。
    高羅佩(Von R.Gulik),吳岳添譯,《中國艷情─中國古代的性與社會》
    ﹝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94﹞。
    康正果,《女權主義與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重審風月鑑》﹝台北:麥田文化出版公司,1996﹞。
    張次溪編纂,《清代燕都梨園史料正續編》﹝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988﹞。
    張其淦撰、祁正注,《明代千遺民詩詠二編》﹝台北:明文書局,1985,
    清代傳記叢刊第66輯﹞。
    張庚、郭漢城,《中國戲曲通史》﹝台北:丹青出版社,1985﹞。
    張壽安,《以禮代理:淩廷堪與清中葉儒學思想之轉變》﹝台北:中央研
    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72,1994﹞。
    張維屏,《紀昀與乾嘉學術》﹝台北:台大文學院,1998﹞。
    張慧劍編,《明清江蘇文人年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梁其姿,《施善與教化:明清的慈善組織》﹝台北:聯經出版社,
    1997﹞。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台北:里仁書局,1995﹞。
    郭英德、過常保,《明人奇情》﹝台北:雲龍出版社,1996﹞。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臺八版﹞。
    陳寅恪,《柳如是別傳》,引出《陳寅格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80﹞。
    陳捷先,《明清史》﹝台北:三民書局,1995﹞。
    陳萬益,《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台北:大安出版社,1988﹞。
    陳鼓應、辛冠潔、葛榮晉主編,《明清實學思潮史》﹝山東:齊魯書社,
    1989﹞。
    陳翠英,《世情小說之價值觀探論》﹝台北:台灣大學文學院,1996,文
    史叢刊101﹞。
    陳寶良,《悄悄散去的幕紗─明代文化歷程新說》﹝陜西:陜西人民出版
    社,1988﹞。
    傅毓衡,《袁枚年譜》﹝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6﹞。
    馮爾康,常建華,《清人社會生活》﹝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
    黃保真、成復望、蔡錦翔,《中國文學理論史―明清鴉片戰爭時期》﹝台
    北:紅葉文化出版公司,1994﹞。
    黃清連,《元代戶計制度研究》﹝台北:台灣大學文學院,1977,文史叢
    刊之45﹞。
    黃彰建編著,《明代律例彙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
    刊75,1979﹞。
    溝口雄三,林右崇譯,《中國前近代思想的演變》﹝台北:國立編譯館,
    1994﹞。
    經君健,《清代社會的賤民階層》﹝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楊國禎、陳支平,《明史新論》﹝台北:雲龍出版社,1995﹞。
    廖奔,《宋元戲曲文物與民俗》﹝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9﹞。
    劉達臨,《中國古代性文化》﹝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4﹞。
    ---,《性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潘綏銘,《潘綏銘性學專題:中國性現狀》﹝北京:光明日報,1995﹞。
    潘麗珠,《清代中期燕都梨園史料評藝三論研究》﹝台北:里仁書局,
    1998﹞。
    稽文甫,《晚明思想史論》﹝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民國學術經典文
    庫9﹞。
    蔣瑞藻,《小說考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蔡勇美、江吉方,《性的社會學》﹝台北:巨流圖書,1987﹞。
    鄭陪凱,《湯顯祖與晚明文化》﹝台北:允晨文化,1995﹞。
    鄧之誠,《清詩紀事初編》﹝台北:明文書局,1985,清代傳記叢刊第20
    輯﹞。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台北:里仁書局,1994,二刷,魯迅小說論文
    集﹞。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聯經出版社,1993﹞。
    ---,《康有為思想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
    蕭國亮編,《中國娼妓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66﹞。
    --,《國史大綱》﹝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修訂二版﹞。
    謝正光、范金民編,《明遺民錄匯輯》﹝南京市:南京大學,1995﹞。
    嚴明,《中國名妓藝術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
    顧啟,《冒襄研究》﹝江蘇:江蘇文藝出版社,1993﹞。
    四、近人論文(含期刊或論文集)
    小野四平,魏仲佑譯,〈關於馮夢龍〉,引出《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
    ﹝台北:聯經出版社,1982﹞。
    王汝梅,〈李漁的「無聲戲」創作及其小說觀念〉,引出《李漁全集》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第20卷。
    王孝廉,〈金瓶梅研究〉,引出《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台北:中華文化
    復興月刊社,1977﹞。
    王春瑜,〈明末四公子的深誼〉,《歷史月刊》108﹝1997,1﹞。
    王振忠,〈契兄、契弟、契友、契父、契子─《孫八救人得福》的歷史民
    俗背景解讀〉,《漢學研究》18:1﹝2000,6﹞
    王新,〈明清時期社會風尚變革舉隅〉,《吉林大學學報(社科版)》3
    ﹝1990﹞。
    王興亞,〈明代中後期河南社會風尚的變化〉,《中州學刊》4
    ﹝1989﹞。
    朱偉誠,〈詭異的鏡像:透過馬婁的《愛德華二世》來看中國古典男色的
    「君臣篇」〉﹝中壢,國立中央大學,1999,「性教育、性學、性別
    研究暨同性戀研究」研討會論文,未刊修訂稿﹞。
    江曉原,〈「天地陰陽交歡大樂賦」發微〉,《漢學研究》9:1
    ﹝1991,6﹞。
    汪維真、牛建強,〈明代中後期江南地區風尚取向的更移〉,《史學集
    刊》5﹝1990﹞。
    余英時,巫仁恕譯,〈明清變遷時期社會與文化的轉變〉,引出《中國轉
    型時期的知識分子》﹝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2﹞。
    李孝悌,〈十八世紀中國社會中的情慾與身體─禮教世界外的嘉年華
    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2:3﹝2001,9﹞。
    吳存存,〈清代士人狎優蓄童風氣敘略〉,《中國文化》15/16
    ﹝1997,12﹞。
    吳晗,〈明代的新士宦階級,社會的政治的文化的關係及其生活〉,《明
    史研究論叢》﹝中國社科院歷史所明史研究室編,1991﹞第5輯。
    孟彭興,〈16、17世紀江南社會之丕變及文人反應〉,《史林》第2輯
    ﹝1998﹞。
    林麗月,〈晚明「崇奢」思想隅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19
    ﹝1991,6﹞。
    ---,〈陸楫(1515-1552)崇奢思想再探--兼論近年明清經濟思想史研
    究的幾個問題〉,《新史學》5:1﹝1994,3﹞。
    俞允堯,〈秦淮八豔傳奇之(8):顧眉生〉,《歷史月刊》67
    (1993,8)。
    徐泓,〈明代社會風氣的變遷—以江、浙地區為例〉,《第二屆國際漢學
    會議論文集—明清近代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89﹞。
    --,〈明代後期華北商品經濟的發展與社會風氣的變遷〉,《第二次中
    國近代經濟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
    1989﹞。
    --,〈明清浙東的惰民〉,《歷史月刊》7﹝1988,8﹞。
    徐曉望,〈從「閩都別記」看古代東南社會的同性戀問題〉,《歷史月
    刊》133﹝1999,2﹞。
    黃約瑟,〈Bret Hinsch 著Passions of the Cut Sleeve (斷袖之
    情)〉,《新史學》2:1(1991,3)。
    張正明,〈明代的樂戶〉,《明史研究》,第1輯﹝1991﹞。
    張彬村,〈十六世紀舟山群島的走私貿易〉,引出《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
    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5﹞第1輯。
    張瀛太,〈照花前後境,情色交相映─《品花寶鑑》中的男色世界〉,
    《中國文學研究》﹝台大中文研究所,1999,5﹞。
    陳東山,〈《金瓶梅》裡的性文化〉,《當代》16﹝1987,1﹞。
    陳茂山,〈試論明代中後期的社會風尚〉,《史學集刊》4﹝1989﹞。
    陳益源,〈「紅樓夢」裡的同性戀與世界對話--甲戌年(一九九四)世界紅
    學會議〉,《國文天地》10:11﹝1995,4﹞。
    ---,〈明末流行風─小官當道:明代的三部同性戀小說〉,《聯合文
    學》13:4﹝1997,2﹞。
    陳國棟,〈有關陸楫「禁奢辨」之研究所涉及的學理問題--跨學門的意
    見〉,《新史學》5:2﹝1994,6﹞。
    陳萬益,〈馮夢龍「情教說」試論晚明文學的情論〉,《漢學研究》6:1
    ﹝1988,6﹞。
    陳學文,〈明代中葉民情風尚習俗及一些社會意識的變化〉,《山根幸夫
    教授退休紀念明代史論叢》﹝東京:汲古書院,1990﹞。
    華瑋,〈《才子牡丹亭》之情色論述及其文化意涵〉,頁241,引出《禮
    教與情慾:前近代中國文化中的後/現代性》﹝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
    史研究所,1999﹞。
    劉志琴,〈晚明城市風尚初探〉,《中國文化研究集刊》第1輯﹝上海:
    大學出版社,1993﹞。
    劉坤太,〈宋代等貴賤思想論略〉,引出鄧廣銘主編《宋史研究論文集》
    :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
    暴鴻昌,〈論晚明社會的奢靡之風〉,《明史研究》第3輯﹝1993﹞。
    潘光旦,〈中國文獻中同性戀舉例〉,見氏譯,靄理士《性心理學》﹝北
    聯書店,1988,第三刷,原刊於1942年﹞。
    潘綏銘,〈性文化史〉,引出《讀書叢刊—思想史上的失蹤者》﹝台北:
    1995﹞,第16期。
    蔣竹山,〈評介Sex, Law, and Socie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中國婦女史研究》9﹝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8﹞。
    鄭培凱,〈一九○○年的中國〉下,《當代》11 (1987,3)。
    閻愛民,〈斷袖之歡─歷史上娼妓中的男色〉,《歷史月刊》107
    1996﹞。
    鍾年,〈名妓與名士〉,《歷史月刊》113(1997,6)。
    羅久蓉,〈Engendering China: Women, Culture, and the State〉,
    《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3﹝1995,8﹞。
    羅炳綿,〈章實齋對清代學者的譏評〉,《新亞學報》8:1﹝1967,2﹞。
    羅婉薇,〈歷史上的侯方域與「桃花扇」中的侯方域之比較〉,《大陸雜
    誌》86:4﹝1993,4﹞。
    蘇淑芬,〈陳維崧懷古詞初探〉,《大陸雜誌》90:3﹝1995,3﹞。
    五、學位論文
    江婉華,〈明中葉至清中葉商人與戲曲之關係〉﹝台中:私立逢甲大學中
    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衣若蘭,〈從「三姑六婆」看明代婦女與社會〉﹝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歷
    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周淑屏,〈清代男同性戀文學作品研究〉﹝香港:私立能仁書院中國文史
    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洪麗淑,〈明中葉至清初文人與戲劇關係之研究〉﹝台中:私立逢甲大學
    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徐淑卿,〈漢代皇帝的感情生活〉﹝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
    文,1993﹞。
    郭淑芬,〈馮夢龍《情史類略》之「才女」形象研究〉﹝新竹:清華大學
    中文所碩士論文,1998﹞。
    蔡祝青,〈明末清初小說中男女扮裝之性別與文化意義〉﹝嘉義:南華大
    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六、西文論著
    Bourdieu, 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1972).
    Chow, Kai-Wing. The Rise of Confucian Ritualism in Late
    Imperial China: Ethics, Classics, and Lineage Discourse,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Cruikshank, Magaret. The Gay and Lesbian Liberation Moment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1992).
    Dikotter, Frank. Sex, culture and Modernity in China (London:
    United Kingdom by C. Hurst & Co.,1995 ).
    Furth , Charlotte. “Androgynous Male and Deficient Females:
    Biology and Gender Boundaries in Sixteenth- and Seventeenth-
    Century China,” in The Lesbian and Gay Studies Reader. 原刊
    於Journal of Imperial China,9:2(Dec.1988).
    Halperin , David M. “Sex Before
    Sexuality:Paderasty ,Politics ,and Power
    in Classical Athens” in ed. By Martin Duberman , Martha Vicinws ,and George Chaumery Jr., Hidden From
    History :Reclaining the Gay and Lesbian Past ( New
    York:Meridian,1985 ).
    Harperin, David M. One Hundred Years of Homosexuality: and
    other Essays in Greek Love (New York: Routledge, 1993).
    Hinsch , Bret. Passion of The Cult Sleeve: The Male Homosexual
    Tradition in Chin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0).
    Li, Hau-Yuan Mowry. “Ching-Shih and Fen Meng-lung,"
    Ph.D.diss., Berkeley Univ.,1976.
    Macauley, Melissa.”Sex, Law, and Socie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HJAS, 61:1(June, 2001).
    Mann, Susan. “Learned Women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in
    Gilmartin, Hershatter, Rofel, White, ed., Engendering China:
    Women, Culture, and the Stat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Meijer , M.J. “Homosexuality Offence in c`hing Law “, T`oung
    Pao LXXI (1985).
    Sommer, Matthew H. Sex, Law, and Socie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Vitiello, Giovanni, “The Dragons Whin: Ming and Qing
    Homoerotic Tales From Cut Sleeve”, Toung Pao, LXXVIII
    (1992).
    Vivien W. Ng. ”Ideology and Sexuality: Rape Law in Qing
    China,” in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46, No.1
    (Feb.1987).
    Vivien W. Ng. “Homosexuality and Stat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in ed. by Martin Duberman, Martha Vicinws, and
    George Chaumery Jr., Hidden from History: Reclaining the Gay
    and Lesbian Past (New York: Meridiam, 1985).
    Weeks, Jeffery .Sex, Politics and Society: The Regulation of
    Sexuality Since 1800 (London:Longman, 1989).
    Wu, Yenna. “The Inversion of Marital Hierarchy: Shrewish Wives
    and Henpecked Husbands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ese
    Literature.” HJAS 48:2, (Dec.1988).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