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彥彤
Chen, Yen-Tung
論文名稱: 大禹與清宮治水相關祭祀文化
The Culture of Xia Yu Rituals and Water Management in Qing Court
指導教授: 馬雅貞
Ma, Ya-Chen
口試委員: 陳熙遠
梅韻秋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0
中文關鍵詞: 夏禹祭祀治水宮廷繪畫回疆禹貢
外文關鍵詞: Rituals to Yu the Great, Water Management, Court paintings, Huijiang, Yugong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前朝的祀禹活動,多被納入歷代帝王祀典之中,成為各政權強調帝統紹續的象徵,故學者多從治統的脈絡探討祭禹的議題;相對於學界從治統的角度討論清宮夏禹的祭祀,本文則關注到清廷祭禹意義朝治水面向的傾重,特別是在康熙、乾隆朝發生的變化。由皇帝的詩文、諭旨、令製畫作等史料,我們可以看到康熙與乾隆皇帝為了因應帝國治水的需求,積極參與和更動祭禹儀式的過程,並將祭禹與帝國河工的祈祭連結。滿洲皇帝有意識地挪用漢文化夏禹的典故,乾隆在平定回疆後,更透過不斷對照《禹貢》之故實,宣揚治下帝國疆域的廣袤,以此展現清帝國優於歷朝之處。


    Rituals to Yu the Great of previous dynasties were incorporated into imperial rites, serving as emblem of legitimate imperial succession. Thus, scholars often discussed ritual of Yu with the context of regime legitimacy from predecessor. Comparing to most studies approaching ritual of Xia Yu at Qing dynas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gime legitimacy, this thesis otherwise focuses on Qing’s emphasis on Yu’s water management in the ritual, especially the changes in Kangxi and Qianlong periods. From emperor’s compositions, poems, edicts and court paintings, one can see that in order to respond to the demand of water management, Kangxi and Qianlong emperor actively participated in and altered the ritual of Yu as well as welded it with the ritual of imperial’s river construction. Manchu emperors consciously appropriate the allusion of Xia Yu from Han culture. After Qianlong pacified Huijiang, he even praised the breadth of the imperial state by comparing to the facts in Yugong, which demonstrating Qing’s strengths prevailing over other dynasties.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研究回顧 1 章節安排 2 第二章 歷代祭禹祀典及康熙親祭禹陵之意義 5 第一節 歷代祭禹祀典 6 第二節 康熙親祭禹陵與帝國治水 12 第三節 《康熙南巡圖》與地平天成 18 餘論 23 第三章 乾隆宮廷祭禹及治水相關祭祀 25 第一節 乾隆朝的禹陵祭祀 25 第二節 地方禹王廟納入國家祀典 32 小結 39 第四章 「共勞竭誠」的聖王:《唐人大禹治水圖》系列 41 第一節 《唐人大禹治水圖》系列與敬祈天助神相 41 第二節 國家重器:《大禹治水圖玉山》 50 小結 58 第五章 結論 60 參考書目 63 傳統文獻 63 近人論著 68 圖版目錄 74 附錄:〈題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圖〉 79 圖版 81

    參考書目
    傳統文獻
    (西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引,(唐)張守節正義,《新校本史記》,臺北:鼎文,1979。
    (西漢)劉向撰,左松超注譯,《新譯說苑讀本》,臺北市:三民書局,1996。
    (西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尚書正義》,收入十三經注疏小組編,《十三經注疏分段標點》,臺北:新文豐,2001,第2冊。
    (東漢)班超撰,(唐)顏師古注,《新校本漢書》,臺北:鼎文,1979。
    (東漢)鄭玄,《禮記注疏》,收入十三經注疏小組編,《十三經注疏分段標點》,第12冊。
    (西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春秋左傳正義》,收入十三經注疏小組編,《十三經注疏分段標點》,第14冊。
    (北齊)魏收,《新校本魏書》,臺北:鼎文,1979。
    (唐)杜佑撰,域外漢籍珍本文庫編纂出版委員會編,《杜氏通典》,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
    (唐)蕭嵩等奉敕撰,《大唐開元禮》,東京:古典研究會,1972。
    (唐)魏徵等撰,《新校本隋書》,臺北:鼎文,1979。
    (五代)劉昫,《新校本舊唐書》,臺北市:鼎文,1979。
    (宋)王欽若等編纂,周勛初等校訂,《冊府元龜》,南京市:鳳凰,2006。
    (宋)王溥,《唐會要》,上海:上海古籍,2006。
    (宋)歐陽修,《太常因革禮》,臺北:臺灣商務,1981。
    (宋)劉一止,《苕溪詩集》,收入(宋)陳思,《兩宋名賢小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書局,1983-1986,第1363冊。
    (宋)周弼,《端平詩雋》,收入(宋)陳思,《兩宋名賢小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64冊。
    (元)脫脫,《新校本宋史》,臺北巿:鼎文,1980。
    (明)宋濂等撰,《新校本元史》,臺北:鼎文,1979。
    (明)李侃、(明)胡謐纂修,《(成化)山西通誌》,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地理類》,臺南縣:莊嚴文化事業,1996,第174冊。
    (明)楊爾曾輯,《海內奇觀》,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編,《中國古代版畫叢刊‧二編》,上海市:上海古籍,1994。
    (明)李東陽等撰,(明)申明行等重修,《大明會典》,臺北:新文豐,1976。
    (明)栗可仕修,(明)王命新纂《(萬曆)汶上縣志8卷》,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 山東府縣志輯》,南京市:鳳凰,2004,第78冊。
    (明)張居正等輯,《帝鑑圖說》,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出版編輯組編,《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6,第14冊。
    (明)蕭良榦修,張元忭纂,《(萬曆)紹興府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臺北巿:成文,1983,第520冊。
    (明)吳敏道纂,《(萬曆)寶應縣志》,收入《南京圖書館孤本善本叢刊 明代孤本方志專輯》,北京市:縣裝書局,2003,第4冊。
    (清) 張英,《南巡扈從紀畧》,收入新文豐出版社編,《叢書集成續編‧史地類》,臺北市:新文豐,1988,第227冊。
    (清)王士禛,《池北偶談》,收入山東文獻集成編纂委員會編,《山東文獻輯成‧第三輯》,濟南市:山東大學出版社,2009,第22冊。
    (清)允祹,《欽定大清會典》,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19冊。
    (清)允祹,《欽定大清會典則例》,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20-625冊。
    (清)允祿等纂修,《大清會典(雍正朝)》,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臺北:文海,1993,第770-773冊。
    (清)孔繼汾,《闕里文獻考》,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續修四庫全書 史部 傳記類》,上海市:古籍出版社,1995,第512冊。
    (清)方濬頤,《夢園書畫録》,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 子部 藝術類》,上海市:上海古籍,2002,第1085冊。
    (清)張照等編撰,《石渠寶笈初編》,收入薛永年、王連起總主編,《石渠寶笈(精選配圖版):故宮博物院藏清內府抄本合編》,南昌市:江西美術出版社,2014,第1-3冊。
    (清)王杰等纂修,《石渠寶笈續編》,收入薛永年、王連起總主編,《石渠寶笈(精選配圖版):故宮博物院藏清內府抄本合編》,第4-11冊。
    (清)永瑢,《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5冊。
    (清)伊桑阿等纂修,《大清會典(康熙朝)》,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臺北:文海,1993,第719冊。
    (清)托津等奉敕纂,《欽定大清會典事例》,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臺北:文海,1987。
    (清)托津等奉敕纂修,《欽定大清會典(嘉慶朝)》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臺北:文海,1987-1990。
    (清)吳其貞,《書畫記》,收入四庫禁毀書叢刊編纂委員會編,《四庫禁燬書叢刊補編》,北京市:北京出版社出版,2005,第34冊。
    (清)李之芳,《李文襄公别録》,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纂,《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臺南:莊嚴文化事業,1997,第216冊。
    (清)孫鳴菴纂輯,《(康熙)吳縣志》,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出版、揚州:古籍書店發行,1989年。
    (清)聞元炅纂《(康熙)續修汶上縣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 山東府縣志輯》,南京市:鳳凰,2004。
    (清)李亨特修,平恕纂《(乾隆)紹興府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 浙江府縣志輯》:南京巿:江蘇古籍,1993,第39-40冊。
    (清)李溫皋纂修,《(康熙)寧陽縣志》,收入《復旦大學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北京市:國家圖書館,2010,第31冊。
    (清)沈翼機纂,《(雍正)浙江通志》,收入《中國省志彙編》,臺北巿:京華出版、華文發行,1967,第1-8冊。
    (清)謝延庚修,劉壽曾纂《(光緒)江都縣續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 江蘇府縣志輯》,南京巿:江蘇古籍,1991,第67冊。
    (清)阮本焱修、殷自芳纂,《(光緒)阜寧縣志》,收入《新修方志叢刊 江蘇方志》,臺北市:臺北學生書局,1968,第186冊。
    (清)周景柱纂修,《(乾隆)蒲州府志》,收入鳳凰出版社編選,《中國地方志集成‧山西府縣志輯》,南京:鳳凰,2005,第66冊。
    (清)紀昀,《欽定河源紀略》,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79冊。
    (清)秦蕙田,《五禮通考》,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7-142冊。
    (清)高晉,《欽定南巡盛典》,收入《四庫全書珍本 第十一集》,臺北巿:臺灣商務,1981,第91-99冊。
    (清)張廷玉等撰,《新校本明史》,臺北:鼎文,1980。
    (清)清聖祖御製,(清)張玉書等奉敕編,《聖祖仁皇帝御製文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98-1299冊。
    (清)清高宗御製,(清)于敏中等奉敕編,《御製文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01冊。
    (清)清高宗,《御製詩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02-1311冊。
    (清)清高宗敕撰,《清朝通典》,杭州巿:浙江古籍,1988。
    (清)畢沅,《關中金石記》,板橋:藝文,1966。
    (清)黃宗羲編,《明文海》,北京:中華,1987。
    (清)萬斯同,《明史》,收入《二十五史》,上海市:上海古籍,1985,第10冊。
    (清)董欽德輯,《(康熙)會稽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553冊。
    (清)董誥、陳子龍輯,《皇清文穎續編》,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 集部 總集類》,上海市:上海古籍,2002,第1667冊。
    (清)翟均廉,《海塘錄》,收入《四庫全書珍本》,臺北市:臺灣商務,1970,第124-126冊。
    (清)劉儼修、張遠纂,《(康熙)蕭山縣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浙江府縣志輯》,南京:江蘇古籍,1996,第11冊。
    (清)黎世序、(清)潘錫恩,《續行水金鑑》,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編纂委員會編,《四庫未收書輯刊 柒輯》,北京市:北京,2000,第6-8冊
    (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收入《中國古代地理總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2005,第9冊。
    黃彰健校勘,《明實錄》,京都:中文,1984。
    《聖祖仁皇帝實錄》,北京市:中華書局,1986。
    《高宗純皇帝實錄》,北京市:中華書局,1986。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乾隆朝上諭檔》,北京:檔案出版,1991。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嘉慶道光兩朝上諭檔》,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合編,《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05。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乾隆帝起居注》,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2002。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乾隆朝滿文寄信檔譯編》,長沙:岳麓書社,2011。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整理,《康熙起居注》,北京:中華書局,1984。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乾隆朝奏摺》,臺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1982。
    張偉仁主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現存清代內閣大庫原藏明清檔案》,臺北巿: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1986。

    近人論著
    于倬雲,〈巨大的玉雕──大禹治水圖〉,《文物》,1959年第2期,頁32-33。
    王大慶,〈清乾隆朝黃淮下游地區的祭河與祀神〉,收入《第二屆淮河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安徽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2003,頁150-169。
    王丰,〈水利的興修與清初的安定──論康熙治水〉,《和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8年3期,頁217-218。
    王元林,《國家祭祀與海上絲路遺跡──廣州南海神廟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
    王怡文,〈乾隆朝宮廷玉器的再詮釋〉,臺北: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王明發,〈《大禹治水圖》玉山與揚州建隆寺〉,《文物研究》,2000年9期,頁105-107。
    王俊義、黃愛平著,〈乾嘉漢學論綱〉,收入《清代學術文化史論》,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9,頁33-54。
    王聰明,〈明清漕運與淮安天妃信仰的變遷〉,《安徽史學》,2014年6期,頁43-50。
    田承軍,〈碧霞元君與碧霞元君廟〉,《史學月刊》,2004年4期,頁80-87。
    任重,〈康熙治理黄、淮、運對農業發展的影響〉,《中國農史》,1997年1期,頁32-38。
    朱溢,〈唐至北宋時期的太廟禘祫禮儀〉,《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1期,頁75-84。
    朱家潛主編,《故宮珍寶》,北京市:紫禁城,2007。
    余英時,〈清代思想史的一個新解釋〉,收入氏著,《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江蘇:人民,1989,頁207-237。
    吳仲一,〈清世祖順治的「治漢與漢化」〉,《北市教大社教學報》,8、9期合刊,2010年,頁1-14。
    吳誦芬,〈乾隆朝玉冊成做機制研究〉,《故宮學術季刊》,33卷4期,2016年6月,頁33-70。
    李留文,〈河神黃大王:明清時期社會變遷與國家正祀的呼應〉,《民俗研究》,2005年3期,頁205-216。
    李媛,《明代國家祭祀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李寶臣,《禮不遠人──走進明清京師禮制文化》,北京:中華書局,2008。
    李俊領、甘大明,〈清代媽祖封號附會碧霞元君問題新探〉,《世界宗教研究》,2016年2期,頁72-82。
    周桂萍,〈清代河神廟研究〉,長春市: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1。
    林煥盛,〈丁觀鵬的摹古繪畫與乾隆院畫新風格〉,《故宮學術季刊》,34卷2期,2016年12月,頁165-205。
    林煥盛,〈丁觀鵬的摹古繪畫與乾隆畫院新風格〉,臺北: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林麗江,〈明代版畫《養正圖解》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33期,2012年9月,頁163-224。
    胡夢飛,〈明清時期徐州運河漕運與地方信仰風俗的嬗變〉,《淮陰工學院學報》,2011年4期,頁6-11。
    胡夢飛,〈明清時期蘇北運河區域的金龍四大王崇拜〉,《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13年1期,頁154-158。
    胡夢飛,〈明清時期淮安地區天妃廟宇的歷史變遷——以清口惠濟祠為視角〉,《湖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年3期,頁50-54。
    胡夢飛,〈漕運、河工與水神崇拜──以明清時期淮安地區為中心的考察〉,《滄州師範學院學報》,2013年1期,63-66。
    張廣文,《玉器(下)》,香港:商務印書,2006。
    姬忠科,〈靳輔治河相關問題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論文,2011。
    孫劍秋,〈清代漢學形成原因綜論〉,收入國立中山大學清代學術研究中心編,《清代學術論叢第一輯》,臺北市:文津出版社,2001,頁13-26。
    徐旭晟,〈北魏孝文帝時期禘祫之議與北朝禮學發展〉,《甘肅社會科學》,2015年2期,頁29-32。
    徐啟憲、周南泉,〈《大禹治水圖》玉山〉,《故宮博物院院刊》,1980年4期,頁62-65+68。
    徐連達,《帝國宮廷的深處:中國古代皇帝制度解讀》,香港:香港中和出版,2012。
    徐凱、商全,〈乾隆南巡與治河〉,《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6期,頁99-109。
    馬紅麗,〈靳輔治河研究〉,廣西:廣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碩士論文,2007。
    高明士,〈皇帝制度下的廟制系統──以秦漢至隋唐做為考察中心〉,《臺大文史哲學報》,第40期,1993年,頁55-96。
    商鴻逵,〈康熙南巡與治理黃河〉,《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年4期,頁42-51。
    康樂,《從西郊到南郊──國家祭典與北魏政治》,臺北:稻禾出版社,1995。
    張璉,〈明清帝王廟的興衰與再現──兼談帝王廟的現代意義〉,《歷史月刊》,第245期,2008年6月,頁29-37。
    張璉,〈歷代帝王祭祀中的帝王意象與帝統意識──從明代帝王廟祀的祭祀思維談起〉,《東華人文學報》,2007年10期,頁319-366。
    梅韻秋,〈明代王世貞《水程圖》與圖畫式紀行錄的成立〉,《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36期,2014年3月,頁109-176 +257。
    梅韻秋,〈御道上的水路奇觀:乾隆南巡與江北運河圖像的發展〉,收入《「宮廷與地方:乾隆時期之視覺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2011,頁127-153。
    莊吉發,〈法古與仿古:從文獻資料看清初君臣對古代書畫器物的興趣〉,收入氏著,《清史論集(十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頁85-106。
    郭子琦,〈清代靳輔治理黃淮運三河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郭康松,《清代考據學研究》,武漢:崇文書局,2001。
    郭善兵,〈略析漢晉時期皇帝宗廟四時祭、禘祫祭問題〉,《歷史教學問題》,2003年4期,頁46-49。
    郭善兵,〈隋代皇帝宗廟禮制考論〉,《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2期,頁129-134。
    喬治忠,〈乾隆皇帝的史地考據學成就〉,《社會科學輯刊》,1992年3期,頁91-96。
    黃進興,〈象徵的擴張──孔廟祀典與帝國禮制〉,收入氏著《儒教的聖域》,香港:三聯,2015,頁7-73。
    黃進興,《優入聖域:權力、信仰與正當性》,臺北:允晨文化,1994。
    黃愛平,〈清代的帝王廟祭與國家政治文化認同〉,收入劉鳳雲、董建中、劉文鵬編,《清代政治與國家認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頁62-75。
    黃愛平,〈清代的黃帝祭祀與文化認同〉,《故宮學刊 第四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8,頁283-294。
    楊臣彬,〈渡錢塘 謁禹陵──略談「康熙南巡圖」第九卷〉,《紫禁城》,1981年1期,頁28-29。
    楊伯達,〈郎世寧在清內廷的創作活動及其藝術成就〉,《故宮博物院院刊》,1987年2期,頁3-26。
    楊丹霞,〈弘旿及其《江山拱翠圖》〉,《收藏家》,2003年1期,頁274-283。
    楊婉瑜,〈乾隆朝宮廷畫家金廷標(?-1767)歷史故實畫研究〉,中壢: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葉高樹,《清朝前期的文化政策》,板橋:稻鄉出版社,2002。
    雷聞,《郊廟之外──隋唐國家祭祀與宗教》,北京:三聯書店,2009。
    漆永祥,《乾嘉考據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褚瀟,〈器以載道──試論清代玉器與清代文化〉,北京:中國地質大學碩士論文,2005。
    趙克生,〈元世祖與入祀明朝歷代帝王廟〉,《歷史檔案》,2005年1期,頁131-135。
    趙琰哲,〈乾隆朝仿古繪畫研究〉,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3。
    劉永華,〈正德癸酉平陽堯廟改制考:平陽堯廟〈三聖廟碑〉解讀〉,《民俗曲藝》,第167期,2010年3月,頁151-188。
    潘志群,〈清初的統治正當性問題〉,臺北: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鞏劍,〈清代宮廷畫家丁觀鵬的仿古繪畫及其原因〉,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賴毓芝,〈文化遺產的再造:乾隆皇帝對於南薰殿圖像的整理〉,《故宮學術季刊》,26卷4期,2009年6月,頁75-110。
    賴毓芝,〈是皆紀實、非虛詞──從《瑞樹圖》製作看乾隆對於「圖」的論述及其品味〉,收入故宮博物院,故宮學研究所編,《兩岸故宮第四屆學術研討會──乾隆皇帝的藝術品味》,北京:故宮博物院,2013,頁553-566。
    聶崇正,〈「康熙南巡圖」作者新考〉,《紫禁城》,2003年2期,頁10-14。
    聶崇正,〈談「康熙南巡圖」卷〉,《美術史研究》,1989年4期,頁44-48。
    聶崇正、楊新,〈「康熙南巡圖」的繪製〉,《紫禁城》,1980年4期,頁16-17。聶崇正,〈清代歷史畫巨作「康熙南巡圖」〉,《故宮博物院院刊》,1981年2期,頁75-79。
    聶崇正,《清代宮廷繪畫》,香港:商務印書館,1996。
    故宮博物院編、朱誠如主編,《清史圖典‧乾隆朝》,北京市:紫禁城,2002,第6-7冊。
    中國國家博物館編著,王宏鈞主編,《乾隆南巡圖研究》,北京市:文物,2010。

    Berger, Patricia A. “When Words Collide.” in Empire of Emptiness: Buddhist Art and Political Authority in Qing China.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3.
    Chang, Chin-sung. “Mountains and Rivers, Pure and Splendid: Wang Hui (1632-1717) and the Making of Landscape Panoramas in Early Qing China.” Ph.D. dissertation, Yale University, 2004.
    Chang, Michael G. “Civil-Military Tensions during the Kangxi Emperor’s First Southern Tour.” in 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 6:1 (2011): 26-52.
    Chang, Michael G. “Fathoming Qianlong: Imperial Activism, the Southern Tours, and the Politics of Water Control, 1736-1765.” Late Imperial China 24:2 (2003): 51-108.
    Dott, Brian R. Identity Reflections: Pilgrimages to Mount Tai in Late Imperial China.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4.
    Hearn, Maxwell K. “Document and Portrait: The Southern Tour Paintings of Kangxi and Qianlong.” in Ju-hsi Chou and Claudia Brown eds., Chinese Painting under the Qianlong Emperor: The Symposium Papers in Two Volumes, 6:1 (1988): 91-131.
    Hearn, Maxwell K. “The Kangxi Southern Inspection Tour: A Narrative Program by Wang Hui.” Ph.D. disserta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1990.
    Hearn, Maxwell K. Landscapes Clear and Radiant: The Art of Wang Hui (1632-1717). New York: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2008.
    Wu, Hung. Displacement: the Three Gorges Dam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Chicago: Smart Museum of Art, University of Chicago, 2008.
    Ma, Ya-chen. “Picturing Suzhou: Visual Politics in the Making of Cityscapes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 Ph.D. dissertation, Stanford University, 2006.
    Mei, Yun-chiu. “The Pictorial Mapping and Imperialization of Epigraphic Landscapes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 Ph.D. diss, Stanford University, 2008.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