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子平
論文名稱: 電腦輔助質場分析解題助手
Computer-Aided Problem-Solving Assistant for Su-Field Analysis
指導教授: 許棟樑
D. Daniel Sheu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工學院 - 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Management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61
中文關鍵詞: TRIZ質場分析編碼發明標準解
外文關鍵詞: TRIZ, substance-field analysis, coding, inventive standards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質場分析與76個發明標準解是TRIZ理論中,較為困難也較為少人使用的工具解題工具之一,但卻是個可以有系統地產生突破性創新與發明的工具。其在使用的困難點有二:(1)問題的初始質場模型(ISM)如何對應至適切標準解過程;(2)初始質場模型與預想質場模型(DSM)之間難以建立自動化的推論機制。以初始質場模型(ISM)編碼,使其自動辨別可行之發明標準解,讓使用者可以選擇適切標準解並自動產生預想質場模型(DSM)作為觸發解。建立一質場分析之電腦輔助解題系統,提供豐富的例子來幫助使用者理解標準解之意,進而利用觸發解得到所需的理想解題方案,同時亦可讓新學習質場分析的使用者快速得到觸發解。


    The substance-field analysis and inventive principles is one of the more difficult and less used TRIZ tools although it is reported as among the tools which can generate breakthrough results. The difficulties primarily lie in 1)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 initial Su-field model (ISM) and the appropriate inventive standards; 2) the difficulty in automat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ISM and the Desired Su-field Model (DSM). The paper established a new coding scheme allowing automatic creation of ISM, intelligent identification of possible corresponding standards, allowing user to select identified standards and generate solution trigger DSM automatically. The system is a computer-aided intelligent problem-solving assistant for Su-field analysis. Upon identification of solution triggers, the system will also provide ample examples to aid human generation of specific solutions given the solution triggers. It will enable a novel user to quickly generate solution triggers without detail knowledge of the Su-field knowledge and laborious manual exercise.

    目錄 摘要 I ABSTRACT II 致謝 III 目錄 IV 圖目錄 VI 表目錄 VIII 第一章 緖論 1 1.2 研究目的 2 1.4 研究架構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4 2.1專利分析 4 2.2專利地圖 4 2.2.1專利地圖之類別 5 2.2.2專利地圖之運用 5 2.3專利分類與自動分類系統 6 2.4 TRIZ理論及相關研究 7 2.5 物質場分析與發明標準解 9 2.5.1 物質場模型 10 2.5.2 發明標準解 11 2.6小結 1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14 3.1 初始質場模型之辨識與編碼 14 3.1.1 初始質場模型之定義與分類 14 3.1.2初始質場模型之編碼 16 3.2 系統分析與設計 18 3.2.1 軟硬體需求與系統架構 18 3.2.2 定義初始質埸模型 19 3.2.3 發明標準解 21 第四章 案例實施說明 23 4.1 專利分析一 23 4.1.1發明背景與內容 23 4.1.2 先前技術與初始質場模型 24 4.1.3 發明內容與DSM 25 4.1.4 輔助系統結果驗証 26 4.2專利分析二 29 4.2.1 先前技術與初始質模型 29 4.2.2 發明內容與 DSM 30 4.2.3 輔助系統結果驗証 31 4.3專利分析三 32 4.3.1 先前技術與初始質場模型 33 4.3.2 發明內容與DSM 34 4.3.3 輔助系統結果驗証 36 4.4專利分析四 39 4.4.1 先前技術與初始質場模型 40 4.4.2 發明內容及DSM 41 4.4.3 輔助系統結果驗証 4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47 參考文獻 48 附錄 一 50 附錄 二 53 附錄 三 55 附錄 四 (發明標準解) 56 圖目錄 圖1.1、各TRIZ工具使用頻率與有效頻率比較圖 2 圖2.2、TRIZ階層架構 9 圖2.3、質場分析之聯結線型態 11 圖2.4、簡單完整物質場模型 11 圖2.5、不完整物質場模型 11 圖3.1、主要架構圖 15 圖3.2、編碼主要架構 17 圖3.3、系統架構圖 19 圖3.4、定義ISM初始頁面 20 圖3.5、設定物質場模型四組成要件 20 圖3.6、設定該解題之限制 21 圖3.7、發明標準解列表 22 圖3.8、DSM以輔助例子說明 22 圖4.1、案例分析流程圖 23 圖4.2、CMP裝置簡示圖 24 圖4.3、初始質場模型 25 圖4.4、多窗口之拋光墊示意圖 26 圖4.5、多窗口拋光墊質場模型 26 圖4.6、初始質場模型輸入 27 圖4.7、初始質場模型及標準解列表 27 圖4.8、初始質場模型輸入 28 圖4.9、標準解1.2.2說明及範例 28 圖4.10、具數個中介窗插塞之晶圓剖面圖 30 圖4.11、晶圓清潔初始質場模型 30 圖4.12、晶圓清潔示意圖 31 圖4.13、解題質場模型 31 圖4.14、輔助系統初始質場模型定義 32 圖4.15、發明標準解5.1.1.8質場模型與說明 32 圖4.16、傳統CMP裝置圖 33 圖4.17、載入杯內檯座結構示意圖 34 圖4.18、載具污染初始質場模型 34 圖4.19、新型載具示意圖 35 圖4.20、CMP裝置俯視圖及載入杯側視圖 35 圖4.21、新型載具解題質場模型 36 圖4.22、輔助系統初始質場模型定義 36 圖4.23、發明標準解1.2.2與說明 37 圖4.24、功能不足之初始質場模型 37 圖4.26、問題質場及發明標準解列表 38 圖4.27、傳統軸流式風力發電機模型圖 40 圖4.28、風力發電機平衡初始質場模型 41 圖4.29、風力發電機之風扇結構圖 42 圖4.30、風扇旋轉作動時俯視圖 43 圖4.31、風扇結構更改之質場模型 43 圖4.32、輔助系統初始質場模型定義 44 圖4.33、發明標準解1.2.2質場模型與說明 44 圖4.34、風扇葉片初始質場模型 45 圖4.35、輔助系統初始質場模型定義 45 圖4.36、發明標準解5.5.3質場模型及說明 46 表目錄 表2.1、專利分析之應用 4 表2.2、IPC分類表 7 表2.3、能量分類標示及說明 10 表3.1、物質場初步分類 14 表3.2、物質場解題之分類條件限制 16 表3.3、物質場模型及解題限制編碼表 17 表4.1、可行發明標準解 39

    參考文獻

    [1] Altshuller, G. (1996). And suddenly the inventor appeared: TRIZ, the 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 MA: Technical Innovation Center.
    [2] Chang, H. T. (2005). The Study of Integrating Su-Field Analysis Modeling with Eco-Innovative Concept for Product Design. Environmentally Conscious Design and Inverse Manufacturing, Eco Design 2005 Four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p. 663-670).
    [3] Cong, H., & Tong, L. H. (2008). Grouping of TRIZ Inventive Principles to facilitate automatic patent classification.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 788-795.
    [4] Fey, V., & Rivin, E. I. (2005). Innovation on Demand.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 Kim, J. S. (2005). Patent No. I245682. 中華民國.
    [6] Krier, M., & Zacca, F. (2002). Automatic categorization applications at the European patent office. World Patent Infromation , 187-196.
    [7] Larkey, L. S. (1999). A patent search and classification system. 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ACM conference on Digital libraries (pp. 179-187). California: ACM.
    [8] Lin, C. S., & Su, C. T. (2007). An innovative way to create new services: applying the TRIZ methodology. Journal of the Chinese Unstitute of Industrial Engineers , 142-152.
    [9] Livotov, P. (2004). The undervalued innovation potential. TRIZ Journal .
    [10] Mann, D. (2002). Hands-on Systematic Innovation. Belgium: CREAX Press.
    [11] Miller, J., Domb, E., MacGran, E., & Terninko, J. (2001). Using the 76 Standard Solutions: A case study for improving the world food supply. TRIZ Journal .
    [12] Savransky, S. D. (2000). Engineering of Creativity-Introduction to TRIZ Methodolog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 New York: CRC Press.
    [13] Tong, L. H., & Lixiang, S. (2006). Automatic classificaiton of patent documents for TRIZ users. World Patent Information , 6-13.
    [14] 劉宜旺,(2004)。從產品生命週期階段觀點提出改良的TRIZ為基礎之綠色創新設計方法研究。碩士論文 。國立成功大學。
    [15] 劉尚志,(1994)。善用專利報締造科技優勢. 科技研發管理新知交流通訊 , pp. 79-97。
    [16] 劉志成,(2000)。TRIZ方法改良與綠色創新設計方法之研究。博士論文。 國立成功大學。
    [17] 張祥唐,(2003)。整合TRIZ與可拓方法之綠色創新設計方法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18] 張祥唐,柯雅娟,(2006)。整合TRIZ物質-場模型與標準解於綠色創新設計之研究。中華民國設計學會第十一屆全國學術研討會, (pp. J-02-1-J02-6), 台中。
    [19] 張豐榮,蔡伯岳,郭豐裕,(2005)。 Patent No. M255995。中華民國。
    [20] 戴勝祝,(2008)。 Patent No. 200,825,277. 中華民國。
    [21] 李國輝,李興隆,顏清郎,(2005)。 Patent No. I242,234。中華民國。
    [22] 林伯恆,(2001)。專利分析對研發策略規劃之探討-以晶技術為例. 碩士論文 . 國立交通大學。
    [23] 林聖芳,(2004)。運用QFD與TRIZ手法在工地用安全帽之創新設計研究. 碩士論文 。大葉大學。
    [24] 簡毓汝,(2004)。整合TRIZ四十原則與演化趨勢探討產品創新之潛力. 碩士論文 。國立交通大學。
    [25] 萊斯特.梭羅(Thurow, L. C., & 譯者:齊思賢,(2000)。知識經濟時代. 台北: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26] 陳冠榮,(2006)。整合以TRIZ為基之綠色產品開發與生命週期評估系統。 碩士論文 。國立清華大學。
    [27] 陳達仁,黃慕萱,(2002)。專利資訊與專利檢索。 台北: 文華圖書館管理。
    [28] 馮震宇,(2000)。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的防護傘-競業禁止與智慧資產的保護。 能力雜誌 , pp. 58-63。
    [29] 高天志,(2004)。TRIZ法應用於工業設計構想發展之初探。 碩士論文。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