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婕妤
論文名稱: 中途輟學現象∕問題之演進及其防治措施之研究
指導教授: 沈姍姍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中途輟學現象∕問題演進防治措施
外文關鍵詞: dropout, phenomenon/problem, change, measures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本研究目的為探討中途輟學現象及問題之演進、英、美兩國在中途輟學現象/問題及防治措施上之發展以及我國中途輟學現象/問題之發展,並參考英美兩國經驗,檢視相關政策與防治措施。研究方法採取文獻分析、文件分析法及訪談法。
    中途輟學在農業社會中為一社會現象。而在工業社會中教育主要為培養學生具備職業所需的知識、技能與態度。再加上義務教育實施後強迫入學之要求,使中途輟學之現象逐漸受到重視而被問題化。英國、美國與我國在這個時期中的防止中輟的方式為制訂法規來懲罰不讓學生履行此義務的父母。
    後工業社會中,義務教育被視為基本教育,其目的是培養國民具備現代公民素質以及奠定能夠繼續向上升學之基礎。教育的功能在政治方面可促進政治社會化與培養政治菁英;在經濟方面則可增加所得與就業機會之選擇以及改善勞動力的品質,促進國家經濟的成長與發展。因此,就學與否受到高度之重視。再加上一些社會問題與中途輟學者之間的連結,使中途輟學變成一個眾所關注的社會問題。英國、美國與我國此時著重在制訂各式法律、方案與改善教學方法以防治中輟的發生。


    Abstract
    The purposes of study are treating change of dropout phenomenon/problem, change of dropout phenomenon/problem and measures against dropout in England and the America, and Taiwan. And then the last aim of study is to survey measures in Taiwan. The approaches of study are literature review, archives analysis, interview.
    Dropout is a phenomenon in agricultural society. The aim of education is to develop knowledge, skill and attitude for job in industrial society. After actualizing compulsory education, dropout becomes a problem. The way to prevent dropout is to make laws to punish parents who don’t let their children to school in England, the America, and Taiwan.
    In post-industrial society, compulsory education is taken as basic education. The proposes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s to develop citizen fiber and to establish foundation to enter a higher school. Education has political and economic functions so whether going to school or not is highly-valued. After many social problems connect with dropout, dropout becomes an attentive social problem. The way to against dropout is to make laws, projects, and change the ways of teaching in England, the America, and Taiwan.

    目次 附錄目次 ……………………………………………………………Ⅴ 圖目次 ………………………………………………………………Ⅵ 表目次 ………………………………………………………………Ⅶ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名詞釋義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二章 中途輟學現象之演進 ………………………………………9 第一節 農業社會與中途輟學現象 …………………………………9 第二節 工業社會與中途輟學現象的問題化………………………11 第三節 後工業社會與中途輟學問題………………………………21 第三章 英美中途輟學現象的演進及其防治措施…………………25 第一節 英國中途輟學現象的演進及其防治措施…………………25 第二節 美國中途輟學現象的演進及其防治措施…………………31 第四章 我國中途輟學之演進及其防治措施………………………38 第一節 我國中途輟學現象及問題之演進及發展…………………38 第二節 我國中途輟學防治措施之檢視……………………………50 第三節 討論…………………………………………………………6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70 第一節 結論…………………………………………………………70 第二節 建議…………………………………………………………73 參考書目 ……………………………………………………………79 中文部分 ……………………………………………………………79 英文部分 ……………………………………………………………83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王文科(1985)。教育改革與通才教育。台北市:景文。
    王卓聖(2002)。兒童福利的新議題--中途輟學生。兒童福利期刊,2,243-249。
    王家通(1981)。釋國民教育的意義。教育文萃,1(10),1-21。
    王家通(1984)。日本教育制度-特徵與趨勢。台北市:復文。
    王靜惠、林萬億(2004)。社會工作進入校園。載於林萬億、黃韻如等(合著),學校輔導團隊工作:學校社會工作師、輔導教師與心理師的合作(頁69-99)。臺北市:五南。
    王麗雯(2001)。國民中學中輟生復學模式之分析研究—以中途學校與高關懷班為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全國中輟生學生復學輔導資源研究發展中心(2004)。找回斷線的風箏: 中輟預防網研討會。臺北市:作者。
    羊億蓉(1994)。教育與國家發展-台灣經驗。台北市:桂冠。
    羊億蓉(1998)。教育與政治。載於陳奎熹主編,現代教育社會學(頁423-437)。台北市:師大書苑。
    呂愛珍(1987)。初等教育。台北市:五南。
    吳文侃、楊漢清(1992)。比較教育學。台北市:五南。
    吳芝儀(2000)。中輟生的危機與轉機。嘉義縣:濤石。
    吳志雲(1997,10月16日)。少年犯,七成六是輟學生。聯合晚報,5版。
    吳鼎(1974)。國民教育。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吳康寧(1998)。教育社會學。高雄市:復文。
    李惠宗(2002)。憲法要義。台北市:元照。
    李園會(1985)。九年國民教育政策之研究。台北市:文景。
    李園會(2005)。日據時期台灣初等教育制度。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林天佑等(2000)。台灣教育探源。台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林玉体(1987)。西洋教育史。台北市:文景。
    林玉体(1999)。西洋教育史。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玉体(2003)。台灣教育史。台北市:文景。
    林福益(1997,10月16日)。中輟學生,離校一至二年最易犯罪。民生報,21版。
    沈長祿(1999,3月13日)。少年犯罪偷車多,三成是中輟生。聯合報,20版。
    沈旭凱(2006,12月16日)。全縣中輟生,減少逾半。高關懷計畫,浪子回頭667人。聯合報,C1版。
    沈姍姍(1998)。教育與經濟。載於陳奎熹主編,現代教育社會學(頁439-453)。台北市:師大書苑。
    周愫嫻(2000)。社會結構、中途輟學率與少年犯罪率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1,243-268。
    周愫嫻(2004)。我國中輟生復學之中介教育課程中缺少的一塊--認知教學。國民教育,45(1),88-93。
    周愫嫻(2005)。提早離開港口的小船--論學生中輟的家庭因素及其對策。教師天地,137,4-14。
    柯秀薇(2003)。規訓與叛逆:國中中輟生輔導措施之反思。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施威良(2006)。非我族類「中輟生」?少年隊的作為與少輔會的論點。學生輔導,101,38-48。
    高亞偉(1987)。世界通史(中冊)。台北市:自行出版。
    高廣孚(1992)。西洋教育思想。台北市:五南。
    高銛、王宏周、魏章玲譯(1995)。後工業社會的來臨。台北市:桂冠。
    徐曉婷(2006)。以地方政府的角度來討論協助中輟生的行政可能性與問題。學生輔導,101,28-37。
    殷堂欽(1995)。英國初等教育「教育優先區」規劃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人傑(1994)。改進輟學研究需解決的問題。教育研究雙月刊,37,28-35。
    張家洋(1991)。行政法。台北市:三民。
    張裕榮(2005)。從憲法受教育觀點探究經常逃學少年之虞犯處遇模式。僑光學報,26,1-11。
    教育部訓育委員會/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主編(2003)。各國中途輟學學生現況與輔導措施—兼論我國中途輟學學生復學輔導政策過去與未來。台北市:教育部。
    陳紀燕(2006)。教育優先區計畫指標及補助項目實施現況與發展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曼玲(1997,10月16日)。認輔制受到質疑。中央日報,16版。
    商家昌(1995)。中途輟學與青少年犯罪--以新竹少年監獄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郭靜晃(2001)。中途輟學青少年之現況分析及輔導。台北市:洪葉。
    梁望惠(1993)。雛妓問題大小之推估。台北市:雅哥。
    彭金鑾(2006)。教育服務役役男協助學校及地方政府處理學生中輟問題之探討以苗栗縣為例。開南管理學院公共事務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市:心理。
    曾增勳(2000,4月14日)。中輟生犯罪率20倍於在校生。聯合報,19版。
    曾義芳(1998,4月1日)。七成五犯罪青少年是中輟生。中央日報,10版。
    國立編譯館(1983)。教育史下冊。台北市:正中。
    葉至誠(1997)。蛻變的社會:社會變遷的理論與現況。臺北市:洪葉文化。
    葉信村(1994)。海峽兩岸義務教育政策之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葉啟政(1985)。當前台灣社會問題,台北市:巨流。
    楊逢泰(1978)。西方民族主義的演進和精義。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1(6),80-95。
    趙雍生(1997)。少年逃學逃家問題與成因—社會變遷下的少年偏差與犯罪。台北市:桂冠。
    蔡德輝、吳芝儀(1998)。中輟學生輔導策略之轉向—跨世紀的另類選擇教育。載於王明仁、翁慧圓(編輯),中途輟學問題與對策(頁139-162)。台中市:中華兒童福利基金會。
    蔡德輝等(1999)。青少年暴力犯罪成因與矯正處遇對策之研究。國科會研究報告。
    蔡德輝、楊士隆(2000)。臺灣地區少年強姦犯、非暴力犯及一般少年犯罪危險因子之比較研究。犯罪學期刊,5,1-47。
    彭煥勝(2006)。族群教育機會均等的里程碑:美國公立學校「布朗判例」52週年紀念之歷史回顧。教育研究月刊,150,75-96。
    鄭崇趁(1998)。輔導中輟學生的權責與方案。學生輔導,55,16-23。
    鄭崇趁(1999)。中途學校與中輟生輔導。訓育研究,38(2),48-56。
    劉上民(2001)。國中學生中途輟學與復學歷程的認知評估與因應策略分析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花蓮縣。
    劉佩雲(1995)。國民中小學學生中途輟學成因及輔導策略之探討。教育研究資料,3(2),85-93。
    謝麗紅(1994)。逃學與中途離校—問題成因與輔導策略。輔導季刊,30(4),37-41。

    英文部分
    Bell, Daniel(1973)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y society : a venture in social forecasting. New York : Basic.
    C. Arnold Anderson and Mary Jean Bowman(1965)Educ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U.S.A.: Aldin Chicago.
    Digby, A. and Searby, P.(1981)Children, School and Society in 19th Century England. London, Macmillan.
    Emma J. Martin, Tary J. Tobin, and George M. Sugai(2002)Current Information on Dropout Prevention: Ideas from Practitioners and the Literature Preventing School Failure V47 n1 10-17 Fall (EJ659334).
    Pat Carlen, Denis Gleeson and Julia Wardhaugh(1992)Truancy: The Politics of Compulsory Schooling. Buckingham ; Philadelphia : Open University Press
    Sherman Dorn(1993)Origin of the “Dropout Problem” History of Education Quarterly Vol.33, N0.3. 353-373
    Turnbull, A.(1987)learning her woman work: the elementary school curriculum 1870-1914, in Hunt, F. (ed) Lessons for Life. Oxford, Basil Black well.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