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阮崇維 Ruan, Chong-Wei |
---|---|
論文名稱: |
闇覗者的回返──西拉雅族議題小說的魔幻現實主義與國族想像 The Return of Ancestors: The Magical Realism and the Imagination of Nationhood in Novels about Siraya |
指導教授: |
陳芷凡
Chen, Chih-Fan |
口試委員: |
劉秀美
Liu, Hsiu-Mei 楊雅儒 Yang, Ya-Ru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文學研究所 Taiwan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22 |
畢業學年度: | 11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6 |
中文關鍵詞: | 西拉雅族 、魔幻現實主義 、國族想像 、後殖民 、後現代 |
外文關鍵詞: | Siraya, magical realism, imagination of nationhood, postcolonialism, postmodernism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平埔族文化復振運動與台灣本土化運動的交會下,西拉雅族書寫蔚為風潮。多本西拉雅族議題小說關注台灣的殖民歷史,也使用魔幻現實主義作為書寫策略。本研究從魔幻現實主義的視角切入西拉雅族議題小說,指出小說的三項書寫主題,分別於各章討論。第二章以胡長松的《大港嘴》與林建隆的《刺桐花之戰:西拉雅台灣女英雄金娘的故事》為中心,討論「解構殖民與二元對立」;第三章以李昂的《附身》與施特朗的《福爾摩沙血妖奇緣》為中心,討論「文化混雜的多元思考」;第四章以跳舞鯨魚蔚宇蘅的《闇覗者的回返:古族對話錄》為主,討論「文化認同的重建與挑戰」。第五章梳理其他西拉雅族議題小說,從中比較魔幻現實主義的意義,並批判小說對西拉雅族主體不夠尊重。
西拉雅族議題小說書寫主題的變化,能夠反映台灣後殖民論述的轉變。《大港嘴》與《刺桐花之戰》講究殖民者與被殖民者的二元對立,具有強烈的台灣民族主義與批判意識。《附身》與《福爾摩沙血妖奇緣》跳脫二元對立的思考,從文化混雜的角度批判殖民者,更將文化混雜視為台灣文化嚮往的目標,以期調和意識型態的對立。《闇覗者的回返》不再透過西拉雅族書寫國族寓言,著重於西拉雅族的主體重建與文化認同,更尊重西拉雅族主體。西拉雅族議題小說對魔幻現實主義的實踐,展現濃厚的後殖民意圖;《闇覗者的回返》則出現後現代與後殖民並置的圖像。在西拉雅族議題小說中,魔幻現實主義的技法,能夠更有效的對抗父權、提高西拉雅族主體能動性、深化歷史與當代的關係。綜上,本研究爬梳西拉雅族議題小說的書寫主題變化,指出魔幻現實主義在其中的意義,並反思西拉雅族書寫與國族想像。
Under the intersection of the Pingpu indigenous peoples movements and nativistic movements in Taiwan, Siraya writing has become a popular trend. A number of novels about Siraya focus on the colonial history of Taiwan and use magical realism as a writing strategy. In this study, the three writing themes of the novels are pointed out and discussed in separate chapters. Chapter 2 discusses "deconstructing colonialism and the dichotomy between the colonizers and the colonized " with Hu Chang-Song's The Big Harbor and Lin Chien-Lung's The War of Citong-Hua: The Story of Jinniang, a Siraya Heroine in Taiwan. Chapter 3 focuses on Li Ang's Possession and Shih Te-Lang 's The Vampire in Formosa, discussing "multiple thinking of cultural hybridity ". Chapter 4 focuses on Wei Yu-Heng's The Return of Ancestors: A Dialogue of the Ancient Race, discussing "reconstruction and challenges of cultural identity". Chapter 5 analyzes other novels about Siraya, points out the meaning of magical realism, and criticizes the novels’ lack of respect for Siraya.
The change in the writing themes of the novels about Siraya reflects the change in postcolonialism in Taiwan. The Big Harbor and The War of Citong-Hua focus on the dichotomy between the colonizers and the colonized, with a strong sense of Taiwanese nationalism and criticism. Possession and The Vampire in Formosa break away from the dichotomy and criticize the coloniz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hybridity. They also consider cultural hybridity as the goal of Taiwanese culture, in order to reconcile opposite ideologies. The Return of Ancestors no longer writes national fables through Siraya, but focuses on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Sirayan cultural identity. Compared to the above-mentioned novels, Wei Yu-Heng respects Siraya more. The practice of magical realism in the novels about Siraya not only shows a strong postcolonial intention, but also presents both postmodernism and postcolonialism in Wei Yu-Heng’s writing. The magical realism is more effective in confronting patriarchy, demonstrating subjectivity, and deepe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story and the present. In summary, this study points out the changing themes in the novels about Siraya, the significance of magical realism, and reflects on Siraya writing and the national imagination.
一、創作文本
巴代,《月津》(新北:印刻文學,2019.10)。
王家祥,《倒風內海》(台北:玉山社,1997.10)。
平路,《婆娑之島》(台北:商周出版,2012.09)。
朱和之,《逐鹿之海:一六六一台灣之戰》(新北:印刻,2017.10)。
吳豐秋,《卡巴浪的調色盤》(台北:2011.10)。
宋澤萊,《天上卷軸(上卷)》(新北:印刻出版社,2012.07)。
李昂,《附身》(台北:九歌出版社,2011.08)。
林建隆,《刺桐花之戰:西拉雅台灣女英雄金娘的故事》(台北:圓神出版社,2013.07)。
施特朗,《福爾摩沙血妖奇緣》(台中:白象文化,2016.08)。
胡長松,《大港嘴》(高雄:台文戰線雜誌社,2010.05)。
胡長松,《復活的人》(台北:草根,2015.01)。
陳雷,《鄉史補記》(台南:開朗雜誌,2008.06)。
陳榕笙,《麻達快跑》(台北:巴巴文化,2017.04)。
陳燁,《鎏金風華》(台北:釀出版,2012.01)。
陳耀昌,《福爾摩沙三族記》(台北:遠流,2012.01)。
葉石濤,《西拉雅末裔潘銀花》(台北:草根出版社,2000.01)。
葉石濤,《蝴蝶巷春夢》(高雄:春暉出版社,2006.06)。
跳舞鯨魚,《魔市少年》(台北:秀威出版社,2016.01)。
蔚宇蘅,《闇覗者的回返:古族對話錄》(新北:耶魯國際文化,2016.06)。
二、專書/專書論文
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出版,2010.05),頁41。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序論:國家與原住民族文學史〉,《台灣原住民族文學史綱》(台北:里仁,2009.10),頁1-38。
方豪,《臺灣早期史綱》(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08)。
王國安,《台灣後現代小說的發展:以黃凡、平路、張大春與林燿德的創作為觀察文本》(台北:秀威資訊,2012.07)。
史書美,《反離散:華語語系研究論》(新北:聯經出版公司)。
瓦歷斯‧諾幹,〈關於台灣原住民族現代文學的幾點思考〉,周英雄、劉紀惠編《書寫台灣:後殖民、後現代與文學史》(台北:麥田,2000.04),頁112-113。
生安鋒,《霍米巴巴》(台北:生智,2005.01)。
白棟樑,《平埔足跡──台灣中部平埔族遷移史》(台中:晨星出版社,1997.05),頁219-225。
艾裴立˙浩鷗法(Epeli Hauʻofa)著,林浩立、 郭佩宜、 黃郁茜譯,《以海為身,以洋為度:浩鷗法選輯》(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2018.12)。
李壬癸,〈台灣南島民族關於矮人的傳說〉,《台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徙(增訂新版)》(台北:前衛出版社,2011.01)頁157-190。
李淑芬,《西拉雅語第一階》(台南:台南市政府,2019.09),頁51。
邱貴芬,《仲介台灣˙女人──後殖民女性觀點的台灣閱讀》(台北:元尊文化,1997.09)。
邱貴芬,《後殖民及其外》(台北:麥田, 2003.09)。
段洪坤,《阿立祖信仰研究》(台南:台南市政府文化局,2013.12)。
張君玫,《後殖民的陰性情境:語文、翻譯和慾望》(台北:群學出版,2012.03),頁37-38、119。
張京媛,《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出版社,2007.12),頁18。
斎藤環著,Miyako譯,《弒母情結:互相控制與依存的母女戰爭》(新北:聯合文學,2019.03)。
梁志輝、鍾幼蘭,《台灣原住民史。平埔族史篇(中)──中台灣平埔族群史》(南投:省文獻會,2001.07),頁41-44。
陳正芳,《魔幻現實主義在台灣》(台北:生活人文,2007.05)。
陳芳明,〈後戒嚴時期的後殖民文學──台灣作家的歷史記憶之再現(一九八七-一九九七)〉,《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04),頁110-115。
陳芳明,〈後現代與後殖民的「去中心」〉,《很慢的果子:閱讀與文學批評》(台北:麥田出版,2015.04),頁129-137。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上)》(新北:聯經出版,2011.11),頁27。
陳建忠,《走向激進之愛:宋澤萊小說研究》(臺中:晨星出版,2007.11),頁201。
陶東風,《後殖民主義》(新北:揚智文化,2000.02)。
彭瑞金,《葉石濤評傳》(高雄:春暉出版社,1999.01),頁239。
劉亮雅,《後現代與後殖民:解嚴以來台灣小說專論》(台北:麥田出版,2006.06)。
劉亮雅,《後殖民與日治記憶:二十一世紀台灣小說》(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20.09)。
劉益昌,〈蔦松文化與西拉雅關係考古學研究的檢討〉,林玉茹、Fiorella Allio主編,《南瀛歷史、社會與文化》(台南:台南縣政府2008.04),頁389-407。
潘朝成,〈醒〉,《臺灣平埔族》(台北:前衛出版社,2003.05),頁5-15。
蕭阿勤,《重構台灣:當代民族主義的文化政治》(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12.12)頁317。
顏廷伃,〈從考古學社群研究的概念初探蔦松文化與西拉雅族的關係及其社會文化變遷〉,劉益昌主編,《臺灣史前史專論》(台北:中央研究院、聯經,2015.12),頁275。
三、期刊論文
朱學淵,〈匈奴民族的血緣和語言〉,《歷史月刊》221期(2006.06),頁91-95。
余昭玟,〈「性」的暗示與轉折-葉石濤《蝴蝶巷春夢》中男性的身 體/身分話語〉,《人文研究期刊》第10期(2012.12),頁1-24。
李勤岸,〈平埔族主體性論述ê重現:以陳雷ê長篇小說《鄉史補記》做例〉,《海翁臺語文學》第65期(2007.05),頁4-21。
杜偉瑛,〈從葉石濤小說「西拉雅族的末裔」系列談平埔族〉,《淡水牛津臺灣文學研究集刊》卷期一(1998.12),頁53-96。
林昌華,〈阿立(Alid)塔瑪吉山哈(Tamagisanghach)與海伯(Haibos)──宣教文獻所見台灣本土宗教與荷蘭改革宗教會的接觸〉,《台灣風物》53 卷2期(2003.06),頁15-62。
林昌華,〈追尋法波蘭:以荷蘭文獻重構法波蘭(Favorlang)民族誌〉,《台灣教育史研究會通訊》,63期(2009.11),頁2-11。
林姵吟,〈多元、通俗、查某祖:陳耀昌《福爾摩沙三族記》中的歷史再現〉,《臺灣文學學報》28期(2016.06),頁33-63。
邱貴芬,〈「咱攏是臺灣人」──答廖朝陽有關臺灣後殖民論述的問題〉,《中外文學》21卷3期(1992.08),頁29-46。
阿布力克木•阿布都热西提(Ablikim Abdurashid),〈與青金石有關的突厥語寶石名稱考〉,《西域研究》2008卷3期(2008.07),頁107-114。
范銘如,〈後鄉土小說初探〉,《台灣文學學報》11期(2007.12),頁21-49。
孫大川,〈從生番到熟漢--番語漢化與漢語番化的文學考察〉,《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1卷4期(2008.12),頁175-196。
徐國明,〈女性性慾的再現與批判-析論葉石濤《西拉雅末裔潘銀花》中的種族、性別與臺灣意識〉,《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14期(2008.07),頁239-262。
馬耀基朗(Mayaw Kilang),〈從考古遺址看西拉雅的歷史──以南科地區為例〉,《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11期(2012.06),頁89-107。
張崇根,〈福建曇石山文化與台灣西南部鳳鼻頭文化比較研究〉,《高雄文獻》4卷1期(2014.04),頁56-79。
陳正芳,〈魔幻現實主義在台灣小說的本土建構以張大春的小說為例〉,《中外文學》,第31卷第5期(2002.10),頁137-149。
陳芷凡,〈以「南島」為名:原住民族文學中的認同政治與島嶼想像〉,《中山人文學報》51期(2021.07),頁81-110。
陳芷凡,〈田雅各、巴代等人的都市書寫策略與世代關照〉,《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第5卷第4期(2015.12),頁1-19。
陳金順,〈《鄉史補記》敢是大河小說?--臺語文學史的觀點佮定位〉,《臺灣風物》第60期(2010.06),頁87-118。
陳俊玄,〈臺灣之光的符號消費與擬像世界:一條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學說的分析徑路〉,《運動研究》30卷1期(2021.06),頁1-25。
陳淑卿,〈書寫原住民歷史災難:《倒風內海》的空間歷史與《一九四七高砂百合》的歷史空間〉,《中外文學》,30卷9期(2002.02),頁57-85。
陳欽育,〈荷據時代華武壠社消失的原因──以遷徙為中心〉,《大同大學通識教育年報》5期(2009.06),頁25-49。
彭瑞金,〈刻意翻轉歷史的歷史小說--林建隆的《刺桐花之戰》〉,《文學臺灣》93期(2015),頁129-139。
馮品佳,〈二十一世紀臺灣「後」殖民女性小說:以《看得見的鬼》、《海神家族》與《婆娑之島》為例〉,《臺北大學中文學報》27期(2020.03),頁1-32。
楊雅儒,〈啟示與傳道、天國與家國--論宋澤萊中/長篇小說之《聖經》詮釋與文學價值〉,《臺灣文學研究學報》24期(2017.04),頁69-109。
楊雅儒,〈悲劇英雄?代罪羔羊?難纏對手?-論陳耀昌、平路、林克明形塑之「揆一」形象〉,《淡江中文學報》36期(2017.06),頁251-284。
廖朝陽,〈是四不像,還是虎豹獅象?──再與邱貴芬談臺灣文化〉,《中外文學》21卷3期(1992.08),頁48-58。
劉乃慈,〈生成未來--論《東方之東》與《婆娑之島》的抒情裝置〉,《臺灣文學學報》33期(2018.12),頁1-28。
劉克竑,〈從考古遺物看蔦松文化的信仰〉,《人類與文化》卷期22(1986.06),頁20-29。
劉亮雅,〈重返1940年代台灣──甘耀明《殺鬼》中的歷史傳奇〉,《台灣文學研究學報》26期(2018.04),頁221-250。
劉益昌,〈史前文化與台灣原住民關係初步探討〉,《台灣風物》第45卷3期(1995.09)頁75-98。
鄭雅怡,〈《鄉史補記》中Siraya婦女去漢及去父權的多元邊緣戰鬥〉,《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8期(2009.04),頁121-170。
鄭雅怡,〈《鄉史補記》去殖民及去漢的歷史詮釋〉,《台灣文學評論》8:3(2008.07),頁163-183。
鄭雅怡,〈當代台語文學的Siraya書寫:以《鄉史補記》、《決戰西拉雅》及《大港嘴》為中心〉,《台灣學誌》第九期(2014.4),頁1-45。
戴冠民,〈擺盪「萬魔殿」與「伊甸園」邊界的附身/還魂──論李昂《附身》中的異端系譜創世神話建構〉,《人文社會學報》13期(2012.07),頁335-364。
謝世宗,〈男性氣質與台灣後殖民小說中的慾望經濟學〉,《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9期(2009.10),頁64-65。
顧正萍,〈以魔幻展現鄉土與自我困惑-童偉格〈王考〉釋詮〉,《輔仁國文學報》38期(2014.04),頁177-186。
龔琪嵐、齊士崢、蔡衡、劉益昌、黃文樹,〈高屏平原地區新石器時代以來史前遺址分布與環境變遷關係之研究〉,《中國地理學會會刊》48期(2012.06),頁39-62。
四、學位論文
王吉仁,〈宋澤萊小說中的「異象」與「現象」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9)。
朱立雯,〈後鄉土小說的歷史記憶:以吳明益《睡眠的航線》及甘耀明《殺鬼》為例〉(台中: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何冠龍,〈編織真實的敘事操演──以1990年代三部長篇小說為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
吳秀香,〈葉石濤小說情欲書寫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博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1)。
吳信宏,〈再現、認同、族群關係—以《土地與靈魂》、《倒風內海》、《餘生》為研究對象〉(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吳素芳,〈記憶、書寫、圖象─王家祥作品中的家國敘事〉(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吳瑋婷,〈再現的「番」母系:王家祥小說中的原住民形象研究〉(台北:臺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李先達,〈童偉格小說研究──敘事學進路〉(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
李妙晏,〈後鄉土小說中的空間敘事──以李儀婷、楊富閔、陳柏言為研究對象〉(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與創意應用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20)。
李瑞源,〈從單社到社群:十七世紀Sideia之形成〉(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15.06)。
林君慧,〈新世紀臺灣鄉土小說題材與表現手法研究──以甘耀明小說作品為中心〉(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9)。
林沈雁,〈葉石濤小說女性書寫研究〉(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
林怡柔,〈葉石濤後期小說中的台灣意識〉(花蓮:國立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碩士論文,2016)。
林思彤,〈喜菡文學網之文學論壇的詩學與典律運作(1998-2020年)〉(台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20.08),頁17。
林香延,〈胡長松的小說研究〉(台南:國立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1)。
林逸潔,〈平路小說中的性別與空間——以《東方之東》《婆娑之島》為中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9)。
林瓊琳,〈陳雷和胡長松台語小說中的政治意識與歷史詮釋〉(台中: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林韻芳,〈平路小說的台灣歷史想像──以《婆娑之島》為主〉(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5)。
邱安屏,〈陳燁「封印赤城」系列小說研究 ─ ─ 以家族書寫為中心〉(桃園: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15年)。
邱惠璇,〈陳燁「封印赤城」系列研究〉(台東: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碩士論文,2020.07)。
邱幗婷,〈魔幻現實主義與當代台灣小說──以宋澤萊為例〉(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
柯加恩,〈何謂本土-論王家祥小說對本土的思考與轉折〉(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問論文,2018)。
段洪坤,〈當代平埔原住民族運動研究(1993-2012):以台南西拉雅族為例〉(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01),頁147。
張文豐,〈解嚴後葉石濤文學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
張襄君,〈從女性主義觀點探討平路小說中的空間〉(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回流中文碩士班碩士論文,2014)。
陳三甲,〈王家祥小說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陳妍融,〈原住民文學中的同志書寫--以原住民族文學獎得獎作品、 《月津》、《山地話/珊蒂化》、《我長在打開的樹洞》為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22.01)。
黃台香,〈台南縣永康鄉蔦松遺址〉(台北: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頁101-102。
黃琬婷,〈17世紀西拉雅族世界──王家祥歷史小說《倒風內海》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20)。
黃聖閎,〈葉石濤文學作品中的後殖民論述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8)。
黃靖棻,〈王家祥海洋書寫研究〉(新北: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
楊家慧,〈吳明益小說中的魔幻書寫〉(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20)。
楊雅儒,〈身世認知與宗教修辭:新世紀臺灣小說的終極關懷〉(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3)。
溫筑嵐,〈臺灣華語小說中的西拉雅書寫——以《西拉雅末裔潘銀花》、《倒風內海》和《附身》為研究對象〉(台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劉政宏,〈葉石濤小說社會意識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
劉智濬,〈認同.書寫.他者:1980年代以來漢人原住民書寫〉(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博士論文,2011.01)。
蔡幸紋,〈臺語文學的高雄地方書寫探討-以胡長松、清文作品為討論對象〉(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蔡芬芳,〈葉石濤小說人物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2)。
鄭宇珊,〈陳燁「封印赤城」系列小說的主題研究〉(台南:國立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07)。
鄭曉雯,〈吳明益《複眼人》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
盧柏儒,〈葉石濤及其小說中的殖民、性別與地方感探析〉(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
羅中琦,〈臺灣原住民長篇歷史小說研究──以漢族作者為主的觀照〉(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
羅慧娟,〈甘耀明小說研究—— 以2011年前的作品為探討範圍〉(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蘇怡禎,〈對位大航海:朱和之《逐鹿之海:一六六一臺灣之戰》、巴代《白鹿之愛》與Joyce Bergvelt’s Lord of Formosa的跨種族戰爭書寫比較〉(台中: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20)。
五、研討會論文
劉益昌,〈考古學研究所見人群互動關係與分布界線:以嘉南平原東側丘陵山地地區為例〉,葉春榮主編,《建構西拉雅: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台南縣政府,2006),頁39-60。
六、報紙雜誌
林明德,〈報取名「南島」的主要意義〉,《南島時報》,1995年12月15日,第2版。
孫大川,〈山海世界─《山海文化》雙月刊創刊號序文〉,《山海文化雙月刊》第1期(1993.11),頁1-5。
孫大川,〈原住民文學的困境──黃昏或黎明〉,《山海文化雙月刊》,第1期,1993.11,頁 97-105。
黃錦珠,〈都會與人心的惡地形──讀林耀德「非常的日常」〉,《文訊》173期(2000.03),頁37。
黃應貴、瞿海源、石磊、陳茂泰、蔣斌,〈尊重原住民的自稱〉,《自立早報》(1992.05.16)。
翟翱,〈迷園前世,樂園今生〉,《聯合文學雜誌》322期(2011.08),頁102-105。
七、電子媒體
台北市瑠公農田水利會(來源:http://tlpg.hsiliu.org.tw/plant/view/570)。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桃園區農業改良場(來源:https://kmweb.coa.gov.tw/subject/
subject.php?id=14622,2007.10.11)。
吳順永,〈「白鯨記」劇場公演 台南文化中心登場〉,《NOWnews今日新聞》(來源:https://www.nownews.com/news/2261856,2016.10)。
林昌華,〈《福爾摩沙語詞彙集》、《法波蘭語辭典》開啟族群內在世界的原住民辭典〉,《台灣教會公報》(來源:https://tcnn.org.tw/archives/56024,2019.07)。
林建隆,〈《刺桐花之戰》──流氓教授林建隆答客問〉(來源:https://www.booklife.com.tw/baike-detail/5/32)。
陳倚芬,(國藝會補助成廣檔案庫,來源:
https://archive.ncafroc.org.tw/result?id=cfba4ba732b24105959785d27ce24cf0)。
無名,〈「說我是在書寫生命文化,其實是生命文化正書寫著我。」──專訪跳舞鯨魚《魔市少年》〉(來源:作家生活誌,https://showwe.tw/news/news.aspx?n=875)。
無名,〈關於西拉雅──食衣住行全收錄〉(來源:交通部觀光局西拉雅國家風景管理處,https://www.siraya-nsa.gov.tw/zh-tw/about-siraya/life)。
跳舞鯨魚講座影片。喜菡文學網2020我的寫作課系列講座,跳舞鯨魚主講:咱厝內的代誌──闇覗家屋傳說(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
v=sPFWtpL6_zE)。
蔡宗勳,〈玉山白頭美景 嘉南平原看得見〉,《自由時報》(來源: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318170,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