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潔樺
Liu, Chieh Hua
論文名稱: 從「流嶺九子」看神龍政變
THE SHENLONG COUP AND THE STORIES OF THE NINE EXILED OFFICIALS
指導教授: 陳珏
Chen, Jue
口試委員: 歐麗娟
朱振宏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神龍政變流貶流貶嶺南黨爭
外文關鍵詞: Shenlong Coup, Lingnan, demotion, banishing, factionalism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神龍政變在初唐的政變中為十分重要的一個政變,它結束了中國唯一女主朝代,恢復了李唐。然而,對於神龍政變的性質眾說紛紜。本文從分析兩
    《唐書》、《資治通鑑》三種史料,以及近人歷史研究中對神龍政變發動性質的看法著手研究。在近人研究中,筆者發現呂思勉的說法提供筆者這部論文一個新的出發點:神龍政變的發生固非單純「反二張」,亦非簡單「反武則天、擁立中宗」,甚至不可完全歸結於張柬之等激進派的「爭功」,而是當時朝廷微妙的平衡被打破後,各派勢力詭異複雜的競合結果。而神龍政變全面成功後,發動神龍政變的各黨派之間再無共同目標,彼此之間的矛盾與權力角力於是得以浮上檯面。
    神龍政變政變發動一方黨派間的角力隱晦複雜而難以透視;然而,可透過神龍政變獲得全面成功後的首要大事──大流貶──從此見微知著。目前,已知神龍政變大流貶人數為二十人,其中九人流貶嶺南。這一小群流貶嶺南的官員所受的刑罰較竄逐嶺北者重了許多。因此,筆者的研究集中於流貶嶺南的這一組官員,他們是:閻朝隱、宋之問、韋元旦、杜審言、房融、韋承慶、崔神慶、沈佺期、王無競。

    透過分析此九人流貶嶺南之前後關節,筆者認為此次大流貶,其實就是在政變全面成功,發動政變的各方勢力失去共同目標──也就是復唐、擁立中宗──之後,為利己方勢力在朝中站穩的換班工作。然而,要換掉哪些官員,要將這些換掉的官員竄逐至何境地等等必須協商的問題,使其矛盾浮上檯面。從這個角度看來,神龍政變的發動,從頭到尾實為來自各方的勢力,為己利益算計,使得神龍政變最後呈現如此面目。因此,此政變實為黨爭。


    The Shenlong Coup (神龍政變)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ups in the Early Tang. However, historians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on the initialization of the Coup. What Shenlong Coup resulting from remains unclear. This work begins with comprehending the analysis of the former studies on Shenlong Coup and the records about Shenlong Coup in Jiutangshu (舊唐書), Xintangshu (新唐書), and zizhitongjian (資治通鑑). Among these records and studies, Lu Simian (呂思勉) has an inspiring opinion. He regards Shenlong Coup as a factionalism, but he provides no further explanation or analysis. Inspired by Lu’s study, this work through studying the lives of nine officials, Yan Chaoyin (閻朝隱), Song Zhiwen (宋之問), Wei Yuandan (韋元旦), Du Shenyan (杜審言), Fang Rong (房融), Wei Chengqing (韋承慶), Cui Shenqing (崔神慶), Shen Quanqi (沈佺期), Wang Wujing (王無競), who were banished or demoted to Lingnan (嶺南) region right after the Shenlong Coup, sees the exile of Shenlong Coup as a mirror reflecting the factional appearance of Shenlong Coup.

    甲部 總論 第一章 緣起 1 第二章 神龍政變的背景和過程 2 第一節 兩《唐書》中的神龍政變 3 第二節 《資治通鑑》中的神龍政變 5 第三節 近人著述中的神龍政變 14 第三章 從大流貶看神龍政變的複雜性 21 第一節 大流貶的人數問題 21 第二節 流貶嶺南、嶺北比較 23 第三節 流貶嶺南官員之懲罰輕重比較 26 乙部 分論 第四章 「坐二張」? 28 第一節 閻朝隱、宋之問與二張 29 第二節 閻朝隱、宋之問與武則天 32 第三節 韋元旦、二張和武則天 41 第五章 「反武則天」(上)? 46 第一節 杜審言 46 第二節 房融 49 第三節 韋承慶 52 第四節 崔神慶 54 第六章 「反武則天」(下)? 61 第一節 杜審言流放真相 61 第二節 房融流放真相 69 第三節 韋承慶貶官真相 72 第四節 崔神慶流放真相 79 第七章 沈佺期個案 84 第一節 沈佺期流放特色 84 第二節 沈佺期得罪原因試探 89 第八章 王無競個案 93 第一節 王無競的南貶 93 第二節 殿中侍御史時期的伏筆 95 第三節 王無競貶廣州的真實原因 98 第四節 王無競獲罪中的弔詭 102 結 論 106 附錄 109 徵引書目 110

    古典文獻
    (唐)宋之問著,《宋之問集校注》,收於陶敏、易淑瓊校注,《沈佺期宋之問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唐)李吉甫著,賀次君點校,《元和郡縣圖志》(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唐)李林甫等,《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唐)李嶠、蘇味道著,徐定祥注,《李嶠詩注蘇味道詩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唐)杜審言著,徐定祥注,《杜審言詩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唐)沈佺期著,《沈佺期集校注》,收於陶敏、易淑瓊校注,《沈佺期宋之問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唐)孟棨,《本事詩》(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唐)張鷟,《朝野僉載》(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唐)劉肅,《大唐新語》(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五代)劉昫,《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北宋)王欽若,《冊府元龜》(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北宋)王溥,《唐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55年)。
    (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北宋)李昉等,《太平御覽》(石家莊:河北教育,1994年)。
    (北宋)李昉等,《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北宋)李昉等,《文苑英華》(臺北:新文豐,1979年)。
    (北宋)歐陽修,《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南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京都:中文出版社,1978年)。
    (南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京都:中文出版社,1978年)。
    (元)辛文房著,傅璇琮主編,《唐才子傳校箋》(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大藏經刊行會編,《佛祖歷代通載》,收於《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年),第四十九冊。
    大藏經刊行會編,《宋高僧傳》,收於《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年),第五十冊。

    專書論著
    卞僧慧纂,卞學洛整理,《陳寅恪先生年譜長編(初稿)》(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王立民,《唐律新探》(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3年)。
    王仲犖,《隋唐五代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王洪軍,《武則天評傳》(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0年)。
    王壽南,《武則天傳》,(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13年)。
    王雙懷,《中華日曆通典》(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年)。
    呂思勉,《隋唐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岑仲勉,《隋唐史》(北京:高等教育,1957年)。
    李興盛,《中國流人史》(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姚薇元,《北朝胡姓考》(北京:中華書局,2007)。
    胡可先,《唐代重大歷史事件與文學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年)。
    胡戟,《武則天本傳》(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胡戟主編,《二十世紀唐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胡滄澤,《唐代御史制度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郁賢皓,《唐刺史考全編》(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年)。
    郁賢皓、胡可先,《唐九卿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孫國棟,《唐代中央重要文官遷轉途徑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馬馳,《唐代蕃將》(陝西:三秦出版社,2006年)。
    高明士等編著,《隋唐五代史》(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崔瑞德編,《劍橋中國隋唐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章群,《唐代蕃將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1986年)。
    章群,《唐代蕃將研究續編》(臺北:聯經出版社,1990年)。
    陳冠明,《蘇味道李嶠年譜》(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年)。。
    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陳寅恪,《陳寅恪集 金明館叢稿初編》(北京:三聯書店,2009年)。
    傅樂成,《隋唐五代史》(臺北:文化大學出版社,1980年)。
    傅璇琮,《唐代詩人叢考》(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黃永年,《六到九世紀中國政治史》(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
    雷家驥,《武則天傳》(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聞一多,《唐詩大系》,收於《聞一多全集》(臺北:里仁書局,1990年)。
    趙文潤,《武則天》(西安:西安出版社,2007年)。
    趙文潤、王雙懷,《隋唐人物評述》(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
    鄭天挺,《鄭天挺隋唐五代史講義》(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賴瑞和,《唐代中層文官》(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賴瑞和,《唐代基層文官》(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羅香林,《唐代廣州光孝寺與中印交通之關係》(香港:中國學社,1969年)。
    譚優學,《唐詩人行年考‧續編》(成都:巴蜀出版社,1987年)。

    期刊論文
    勾利軍,〈武則天與張易之、張昌宗關係論略〉,《韶關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1(2003),頁100-102。
    卞孝萱,〈《太宗入冥記》與「玄武門之變」〉,《敦煌學輯刊》2(2000),頁1-15。
    尹富,〈唐代量移制度與貶滴士人心態考論〉,《中華文史論叢》73(2003),頁65-103。
    毛水清,〈杜審言四題上〉,《廣西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1990),頁71-82。
    毛水清,〈杜審言四題下〉,《廣西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1991),頁46-49。
    毛漢光,〈唐代給事中之分析〉,收於《第二屆國際唐代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頁1007-1071。
    爪文,〈王無競墓志銘〉,《煙臺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1989),頁42。
    牛來穎,〈《營繕令》與少府將作營繕諸司職掌〉,《唐研究》12(2006),頁101-121。
    牛來穎,〈唐高宗、武則天時期州縣析置的經濟考察〉,《中國經濟史研究》3 (1998),頁129-138。
    牛致功,〈薛元超與武則天──讀《薛元超墓志銘》〉,《碑林集刊》(2000),頁228-234。
    王少華,〈論沈佺期文學世家對盛唐詩歌的貢獻〉,《河南社會科學》5(2003),頁137-139。
    王昊斐,〈論京兆韋氏家族與武周政權〉,《乾陵文化研究》8(2015),頁144-162。
    王修明,〈論唐代縣政官員〉,《大陸雜誌》101:1(2000),頁1-12。
    王偉,〈韋嗣立東山別業宴飲與中宗朝局之關聯性〉,《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2012),頁132-137。
    王啟興,〈宋之問生平事跡考辨〉,《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1987),頁40-47。
    王雪玲,〈兩《唐書》所見流人的地域分布及其特徵〉,《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7:4(2002),頁79-85。
    王壽南,〈唐代文官任用制度〉,收於《唐代政治史論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 ),頁24-26。
    王壽南,〈唐代御史制度〉,收於《勞貞一先生入秩榮慶論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頁163-206。
    王壽南,〈論唐代的縣令〉,《政治大學學報》25(1972),頁177-194。
    王雙懷,〈武則天與酷吏的關係〉,《唐都學刊》1(1999),頁37-41。
    王雙懷,〈姚崇與武則天〉,《乾陵文化研究》7(2012),頁68-72。
    古永繼,〈唐代嶺南地區的流貶之人〉,《學術研究》8(1998),頁57-60。
    田廷柱,〈姚崇傳〉,收於《唐史論叢》3(1987),頁123-137。
    田彩仙,〈宋之問詩歌在初唐詩壇上的創新意義〉,《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4(2000),頁63-66。
    石潤宏,〈論古詩中的一種譬喻模式:蓮花似六郎〉,《三峽論壇(三峽文學理論版)》6(2014),頁116-120。
    曲景毅,〈「文章四友」新論:以李嶠、崔融之應用文書寫為探討中心〉,《師大學報:語言文學類》52:2(2012),頁29-58。
    朱紅霞,〈關于《宋之問集》的幾個問題〉,《蘭州學刊》,1(2006),頁101-102、77。
    辻正博,〈唐代流刑考〉,收入梅原郁編,《中國近日の法制と社會》(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93),頁73-110。
    辻正博,〈唐代貶官考〉,收於程維榮等譯,《中國法治史考証》(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頁556-688。
    何格恩,〈房融筆受楞嚴經質疑〉,《嶺南學報》5:3、4(1937),頁117-121。
    李云逸,〈沈佺期「考功受賕」考辨〉,《學術論壇》3(1983),頁97-99。
    李云逸,〈沈佺期「配流嶺表」考辨〉,《學術論壇》4(1983),頁69-98。
    李阿能,〈唐楊再思墓碑現存文字記事〉,《乾陵文化研究》5(2010),頁153-157。
    李智,〈宿心愛茲山——沈佺期《扈從出西岳作》淺解〉,《渭南師專學報》1(1989),頁107-109。
    李蘭芳,〈沈佺期近體詩格律淺析〉,《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6(2008) ,頁27-28。
    沈振輝,〈少府官制考析〉,《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1:2(1998),頁53-58、96。
    肖希鳳,〈蘇味道生平事跡考〉,《邵陽師專學報》3(1997),頁51-53。
    肖希鳳,〈蘇味道考〉,《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5(1997),頁37-39。
    孟憲實,〈論高宗、武則天並稱「二聖」事〉,《中華文史論叢》2(2011),頁137-156。
    尚定,〈論武則天時代的「詩賦取士」〉,《中國社會科學》6(1991),頁181-194。
    房春艷,〈中古房氏家族仕宦情況初探〉,《安康學院學報》20:4(2008),頁69-71。
    林善雨,〈沈佺期、宋之問應制詩藝術特色〉,《銅陵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2007),頁72-74。
    林善雨,〈鳥歸沙有跡 帆過浪無痕——論沈佺期、宋之問山水詩的突破與變新〉,《銅陵學院學報》6(2010),頁81-84。
    金石聲,〈校正宋之問《下桂江縣黎壁》〉,《學術論壇》1(1982),頁107。
    昭民,〈宋之問「賜死」欽州考〉,《學術論壇》6(1982),頁95。
    查洪德,〈沈佺期年譜〉,《唐都學刊》3(1989),頁34-39、17。
    查洪德,〈初唐詩壇的一代宗師——沈佺期新論〉,《唐都學刊》3(1991),頁26-32。
    查洪德、杜海軍,〈佺期之行未可非〉,《殷都學刊》1(1989),頁120-123。
    胡可先,〈出土文獻與唐代韋氏文學家族研究〉,《文學與文化》3(2011),頁107-120。
    胡可先,〈新出墓誌與唐代崔氏文學家族研究──以清河崔融一系為中心的考察〉,《師大學報:語言文學類》52:2(2012),頁59-91。
    胡明曌,〈有關玄武門事變和中外關系的新資料——唐張弼墓志研究〉,《文物》2(2011),頁70-74。
    胡戟,〈酷吏政治與五王政變〉,《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1983),頁4-12。
    胡滄澤,〈武則天與唐代監察制度〉,《唐史論叢(第十輯)》(2008),頁55-60。
    郁賢皓,〈宋之問事跡和交游五題考辨〉,《文學遺產》1(1993),頁26-31。
    孫英剛,〈佛教對陰陽災異說的化解:以地震與武周革命為中心〉,《史林》6(2013),頁53-63。
    師為公、郭力,〈沈佺期、宋之問詩歌用韻考〉,《鐵道師院學報》2(1987),頁4-9。
    耿慧聆,〈從神龍宮女墓誌看其在政變中之作用〉,《唐研究》3(1997),頁221-247。
    郝黎,〈唐代流刑新辨〉,《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2004),頁34-39。
    郝曉靜,〈沈佺期《初達驩州》中驩州位置辨析〉,《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2012),頁95-98。
    馬俊民,〈武則天朝宰相考—─兼論武則天政權性質及用人政策〉,《天津師大學報》4(1987),頁35-46。
    馬茂元,〈唐詩札叢〉,《中華文史論叢》4(1979),頁253-272
    張乃翥,張成渝,〈讀龍門山新出土的唐李多祚墓志〉,《洛陽大學學報》,(3)1994,頁55-57。
    張春海,〈試論唐代流刑與國家政策、社會分層之關係〉,《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2008),頁116-122。
    張崇利,〈「沈宋」詩歌藝術研究〉,《蘭州教育學院學報》5(2010),頁21-23、35。
    張清華,〈杜審言評傳〉,《殷都學刊》2(1984),頁56-67。
    張豔云,〈唐代左降官與流人異同辨析〉,《唐史論叢》7(1998),頁342-350。
    張豔云,〈唐代量移制度考述〉,《中國史研究》4(2001),頁67-76。
    章繼光,〈宋之問貶流嶺南詩論〉,《求索》5(1999),頁98-101
    許智銀,〈沈佺期宋之問送別詩研究〉,《平頂山學院學報》4(2006),頁23-26。
    許總,〈「沈宋體」形式與內涵新論〉,《江西師範大學學報》3(2002) ),頁55-60。
    許總,〈論「文章四友」與唐前期詩歌藝術進程〉,《中州學刊》6(1994),頁85-89。
    郭紹林,〈唐高宗武則天長駐洛陽原因辨析〉,《史學月刊》3(1985),頁20-27。
    郭紹林,〈張易之、張昌宗到底是武則天的什麼人〉,《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5:4(1995),頁32-37。
    郭殿忱,〈沈佺期《遙同杜五過庾嶺》考校〉,《韶關學院學報》9(2014),頁18-19。
    陳俊強,〈唐代「量移」試探〉,收於中國唐代學會等編,《第五屆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麗文文化事業,2001年),頁655-669。
    陳俊強,〈唐代的流刑──法律虛與實的一個考察〉,《興大歷史學報》18(2007),頁63-84。
    陳冠明,〈杜審言年譜〉,《杜甫研究學刊》3(2001),頁69-83。
    陳冠明,〈崔融年譜──《「文章四友」年譜》之四〉,《中國古典文獻學叢刊(第四卷)》(2005),頁60-126。
    陳翔,〈玄武門事變新論〉,《乾陵文化研究》6(2011),頁190-195。
    陳貽焮,〈杜審言〉,收於《論詩雜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頁100-112
    陶敏,〈《宋之問集》考辨〉,《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5(1994),頁3-7。
    陶敏,〈宋之問卒于桂州考〉,《文學遺產》2(2000),頁125-127。
    陶敏、易淑瓊,〈沈宋論略〉,《湘潭師范學院學報》2(1996),頁6-10。
    陶敏、易淑瓊,〈沈佺期《峽山詩》、《峽山賦》均為偽作〉,《鐵道師院學報》4(1995),頁49-50。
    傅璇琮,〈唐代詩人考略〉,《文史》8(1980),頁159-184。
    焦杰,〈崔融行年雜考〉,《古籍研究》2(1998),頁52-54。
    程有慶,〈沈佺期的佚文的發現〉,《文獻》2(1995 ),頁52-61。
    程明,〈沈佺期佚作《峽山詩》〉,《文獻》1(1991),頁271-272。
    馮合勛,〈沈佺期詩歌思想內容新說〉,《殷都學刊》4(1986),頁122。
    黃永年,〈說永徽六年廢立皇后事真相〉,《陜西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1981),頁81-89。
    楊明璋,〈關於敦煌詩的幾則發現〉,《清華學報》38:1(2008),頁157-174。
    楊增強,〈唐高宗廢立皇后事件新論〉,《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5:5(2005),頁93-96。
    楊墨秋,〈宋之問任職朝廷期間部分詩文系年考辨〉,《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4(1992),頁118-122。
    楊墨秋,〈宋之問研究二題〉,《中國典籍與文化》3(2002),頁26-30。
    董連祥,〈論山水‧述離居‧叙情怨──略說沈佺期、宋之問詩歌的意蘊、意象〉,《昭烏達蒙族師專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2:2(2001),頁16-22。
    漆德紅,〈從出土墓志看內朝官員在唐中宗神龍政變中之作用〉,《廣州文博》(2007),頁38-46。
    翟海霞,〈沈佺期驩州赦歸考辨〉,《青海師專學報》2(2005),頁32-34。
    趙文潤,〈武則天與「文章四友」〉,《乾陵文化研究》6(2011),頁51-58。
    趙芳,〈文章南渡越書奏北歸朝──淺談沈佺期和宋之問的貶謫詩〉,《齊齊哈爾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2008),頁54-55。
    趙雨樂,〈武周時期人才政治的重建——談武則天與狄仁傑奇才之論〉,《乾陵文化研究》7(2012),頁56-67。
    齊濤,〈論唐代流放制度〉,《人文雜誌》3(1990),頁93-97。
    劉正平,〈由「沈宋」看宮廷詩人與初唐佛教〉,《吉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2014),頁39-42。
    劉向陽,〈乾陵唐楊再思墓碑簡考〉,《考古與文物》4(2010),頁85-92。
    劉振婭,〈宋之問兩謫嶺南新考〉,《文學遺產》6(1988),頁75-84。
    劉振婭,〈對宋之問研究的幾點質疑〉,《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2000),頁59-64。
    劉開揚,〈關于沈佺期、宋之問詩的述評〉,《社會科學研究》4(1981),頁61-66。
    劉嘯,〈「玄武門事變」新考——以「事變」時李世民的職權為中心〉,《中華文史論叢》2(2010),頁161-177。
    劉慶華,〈神龍元年正向貶謫文人依附人格及貶謫心態研究〉,《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0:5(2011),頁78-84。
    劉寶和,〈律詩不完成于沈宋〉,《中州學刊》3(1984),頁86-88、114。
    蔡振念,〈沈宋貶誦詩在詩史上之新創意義〉,《文與哲》11(2007),頁237-262。
    蔣金珅,〈高宗和武則天並稱「二聖」事補正〉,《中華文史論叢》4(2014),頁244、288。
    鄭伯勤,〈崔融詩歌論〉,《晉陽學刊》4(1995),頁67-70。
    鄭伯勤,〈論「文章四友」,《文學遺產》4(1995),頁27-36。
    賴瑞和,〈唐代宰相的使職特徵和名號〉,《中華文史論叢》115(2014),頁229-254。
    儲兆文,〈論杜審言、沈佺期、宋之問的山水詩〉,《唐都學刊》1(1999),頁29-31
    聶永華,〈神龍之貶與沈宋詩風流變〉,《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6(2014),頁112-117。
    聶永華,〈對盛唐的呼喚──再論「文章四友」對唐詩發展的貢獻〉,《南都學壇》5(1995),頁18-24。
    鐘良、羅顯克,〈簡論沈佺期在嶺南的詩歌創作〉,《欽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4(2003),頁33-37。
    龔延明,〈初唐一首靈隱寺詩作者的再探索——兼考駱賓王、宋之問生年〉,《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1980),頁133-135。

    學位論文
    王偉,《唐代京兆韋氏家族與文學研究》,西北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
    史遇春,《「文章四友」初探》,廈門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李長莉,《唐靺鞨將領李多祚考論》,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李楊,《新出土唐代韋氏墓志研究》,西北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
    曹圓,《唐代詩人墓志叢考》,復旦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梁瑞,《唐代流貶官研究》,浙江大學博士論文,2011年。
    劉玉,《珠英學士與《珠英集》殘卷考論》,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