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郭文毅 Wen-Yi Kuo |
---|---|
論文名稱: |
解構原始之生命力─圖騰與大地創作研究 Desconstructing Primary Life-Growing A Creation Research of Totem and Nature |
指導教授: | 黃銘祝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79 |
中文關鍵詞: | 圖騰 、生命力 |
外文關鍵詞: | totem, iife-growing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藝術是人類生活的反映、情感的表現,自古人類生活即以藝術息息相關,並常把生活情形,用繪畫形式,表現於岩壁上,想了解人類生活方式和過去歷史文化種種,在還沒有文字發明前,從岩壁上的原始圖騰藝術是唯一的線索,因此原始圖騰藝術具有時代的美感與意義,值得我們仔細欣賞研究。
筆者在觀賞原始圖騰藝術時,有鑑於原始圖騰文化深具生命力與造型,然原始部落、原始藝術飽受文明科技之洗禮,淹沒殆盡,有感於此,擬定以原始之生命力作為研究主題,希望藉由原住民熱愛大地與大自然,並與之和平相處之文獻探討,剖析最原始之生命方式與原則,反省當下的我們,該如何在追求經濟成長與保護原始文化,維護生態環境中,取得平衡點,並透過藝術創作的方式,來詮釋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本創作研究方式是以理論的探討與實際創作相互整合,藉由現代藝術源自原始藝術生命力之觀點,透過圖騰文化與原始生命力之探索及大地場域與原始生命力之互動,來建構創作理念與主題。在創作形式與技法上,以並置重疊之排列組合及立體分割之技法和結構張力與氣份之營造來呈現。最後,發展出三大系列作品,分別為「心聲與對話」、「出路與淹沒」、「反思與共榮」,來詮釋筆者對原始藝術的感動與關懷,期盼現代人對原始圖騰文化多一點關注,並展望未來個人創作發展有更多元的可能性。
Art is the reflection of humans’ lives and passions. Since ancient time, art has been part of people’s everyday life. They even carved their important events on the rocks or in the caves. If you are curious about their lives and history, taking a look at the drawings in the caves or totem on the rocks would be a good start.
As researcher appreciated primitive totem, researcher was deeply touched by the lively art style, yet worried it would be avalanched with modern technology. Seeing this, researcher focus on the theme of primitive life, review the literatures of how aborigines lived peacefully with mother nature, analyze the rules of primitive life, reflect on ourselves and find a way to balance economics grow and ecosystem protection. Researcher also interprets the meaning and value of life by art creation.
The research integrates theories and practic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modern art flowing from primitive art, explore the totem and primitive life and interaction of aborigines and mother nature, construct the idea and the theme of art creation.
The forms and skills that researcher apply to balance the modern art and primitive art include juxtaposition, overlapping, tridimensional golden section and structural stretchability. In this way, researcher create three series of works of art. They are “Thoughts and Dialogue” , “Way out or Die out” and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Coexistence ”. They show how deeply researcher is moved by primitive art and convey researcher’s care about it. Researcher hope that the three series would draw more people’s attention to primitive totem culture and develop research’s ability of art creation.
一、期刊論文
王大有,王雙有,(1998)。《圖說中國圖騰》。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p 45。
宋兆麟,(1991)。《國文天地》。什麼是「圖騰」。卷6,8期,p100。
鄞秋華,(1996)。《原住民教育季刊》。百步蛇圖飾對排灣族的意義。第四期,p[56。
劉其偉,(1984)。《藝術家》。非洲黑人藝術鑑賞。115期,p126-146。
劉其偉,(1986)。《藝術家》。圖騰與圖騰崇拜。137期,p158-160。
曾肅良,〈1996〉。《美育》。從圖騰觀點探討彩陶紋飾的內在意涵。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劉其偉,(1989)。《現代美術》。關於立體主義繪畫。24期,p32-33。
劉其偉,(1995)。《現代美術》。大洋洲原始藝術的意義以及美學。60期,p6-9。
任先民,(1960)。《民族學研究所集刊》。台灣排灣族的古陶壺。9期,p209。
陳器文,(2002)。《社教資料雜誌》。台灣原住民的啟示神話。288期,p9-12。
高萬金,(2002)。《玉山神學院學報》。達悟族原住民故事中的女性經驗。第八期。
黃應貴,(1984)。《民族學研究所集刊》。台灣土著的兩種社會類型及其意義。57期。
林慧君,(2003)。《原始圖像對劉其偉繪畫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學系,屏東市。
陳嵩霖,(2004)。《生命的歷程-種子的內蘊能量系列創作》。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嘉義市。
陳俊華,(2003)。《從溪流探尋自我內心異想之大自然場域-陳俊華繪畫創作論述》。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嘉義市。
蕭明輝,(2004)。《彩墨情懷-透析台灣原住民神話故事之創作論述》。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嘉義市。
吳恭瑞,(2000)。《水墨創作中之圖騰表現與試探》。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台北市。
二、中文書籍
王秀雄,(1997)。《美術心理學》,(再版)。台北市,台北美術館。
陳錦芳,(1991)。《非洲藝術》。台北市,台灣省立博物館。
賴明珠,(1991)。《原始藝術》。台北市,東華書局。
王小盾,(1989)。《原始信仰和中國古神》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虞君質,(1986)《藝術概論》。台北市,大中國圖書公司。
何星亮,(1996)。《中國圖騰文化》。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初版)。台北市,五南。
高千惠,(2000)。《百年世界美術圖像》。台北市,藝術家出版。
劉豐榮,(1997)。《幼兒藝術表現模式之理論建構與其教育意涵之研究》,(初版)。
台北市,文景。
趙惠玲,(1997)。《美術鑑賞》。台北市,三民書局。
何政廣,(1996)。《米羅:載詩載夢的畫家》。台北市,藝術圖書公司。
何政廣,(1994)。《歐美現代美術》,(修訂版)。台北市,藝術圖書公司。
劉思量,(1998)。《藝術心理學》,(三版)。台北市,藝術家出版。
陸蓉之,(1990)。《後現代藝術現象》。台北市,藝術家出版。
岑家梧,(1996)。《圖騰藝術史》。台北市,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張 法,(1998)。《中西美學與文化精神》,(初版)。台北市,淑馨出版。
高業榮,(1998)。《台灣原住民的藝術》。台北市,東華書局。
劉其偉,(1984)。《非洲黑人文化與藝術》。台北市,藝術家出版。
劉其偉,(1992)。《藝術與人類學》。台中市,台灣省立美術館。
劉其偉,(2002)。《藝術人類學-原始思維與創作》。台北市,雄獅圖書出版社。
劉其偉,(2002)。《性崇拜與文學藝術》。台北市,雄獅圖書出版社。
高宣揚,(1998)。《結構主義概說》。台北市,洞察出版社。
高宣揚,(1999)。《後現代論》。台北市,五南圖書。
余秋雨,(1990)。《藝術創造工程》。台北市,允晨文化。
浦忠成,(1999)。《台灣原住民的口傳文學》。台北市,常民文化出版。
浦忠成,(1999)。《原住民的神話與哲學》。台北市,台原出版。
岑家梧,(1996)。《圖騰藝術史》。台北市,地景企業有限公司。
滕守堯,(1997)。《藝術社會學描述》,(初版)。台北市,生智文化。
劉昌元,(1986)。《西方美學導論》。台北市,聯經出版。
劉錫城,(1998)。《中國原始藝術》。上海市,上海文藝出版。
潘英海,(1998)。《台灣原住民族的歷史源流》。台北市,台原出版。
黃光男,(1994)。《生活藝術‧藝術生活》。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巴瓦瓦隆.撒古流,(1993)。《排灣族的裝飾藝術》。台中市,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袁珂,(1980)。《山海經校注》。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三、網路資料
http://www.epochtimes.com/bh/5/4/14/n888681.htm(2005/4/14)
http://www.arts.nthu.tw/NewWww/Exhibition/1995-22/peng.htm。(2004/01/07)
http://mail.nhu.edu.tw/~design/89/paiwan/pot.htm。(2004/03/13)
http://www.yabit.org.tw/celeb/honor/C0332620081/d3.htm(2004/03/20)
http://www.ylib.com/ author/ campbell/index021.htm。(2003/11/15)
http://ucef.ucbank.com.tw/kng.htm。(200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