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盈菁 |
---|---|
論文名稱: |
基礎音樂戲劇融入音樂與表演藝術教學創造力之研究 |
指導教授: | 陳淑文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5 |
中文關鍵詞: | 音樂戲劇 、創造力 、藝術與人文 |
外文關鍵詞: | Music Drama, Creativity, Arts and Humanities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基礎音樂戲劇融入音樂與表演藝術教學創造力之行動研究,研究目的為「基礎音樂戲劇」之教學模式與學童所表現音樂、語言、舞蹈與戲劇的創造力。
運用「基礎音樂戲劇」、「藝術與人文」與「創造力」之相關理論,以國小四年級班級共35名學生,實施十週以圖書書為主軸結合音樂、語言、舞蹈與戲劇的基礎音樂戲劇活動,透過研究日誌、創造力表現觀察與學生戲劇成果評鑑之研究結果,獲致以下結論:
一、「基礎音樂戲劇」能融入音樂與表演藝術教學。
二、「基礎音樂戲劇」教學設計為統合音樂、舞蹈、語言與戲劇的教學活動。
三、以學習者為主體的「基礎音樂戲劇」能激發學童學習興趣與自信心。
四、學童在「基礎音樂戲劇」中能表現出音樂、舞蹈、語言與戲劇的創造力。
五、「基礎音樂戲劇」可作為激發學童創造力的教學活動。
六、教師運用創造思考方法可增進學童在基礎音樂戲劇的創造力表現。
最後,依據研究結論,針對教師、學校、教育行政單位與未來研究方向提出建議。
關鍵字: 音樂戲劇、創造力、藝術與人文
ABSTRACT
The objective of this action research is to explore the creativity that elemental music drama integrate music and performing arts learning.The main purpose is to explore the instruction model of elemental music drama and children’s creative performance of music,language, dance and drama.
To apply the theories of “Elemental Music Drama”, “Arts and Humanities ”and “Creativity”, I implemented elemental music drama combined music,language,dance and drama that picture books were used as the main tool to the fourth 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N=35) for 10 weeks.Based on my research diary,the observation of creative performance and the evaluation of children’s drama performanc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Elemental music drama can integrate music and performing arts learning.
(2) The instruction design of elemental music drama is to combine music,language, dance and drama .
(3) Elemental music drama of learner-centered can inspire children’s learning interest and confidence.
(4) Children have creative performance of music,language,dance and drama in elemental music drama.
(5) Elemental music drama is the activity that can inspire children’s creative performance.
(6) Teachers can use creative thinking ways to improve children’s creative performance in elemental music drama.
Finally,according to the conculsions,I make some suggestions for teachers, schools,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nd research direction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Music Drama, Creativity, Arts and Humanities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毛連塭(1989)。實施創造思考教育的參考架構。創造思考教育,1,2-9。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2000)。創造力研究。台北市:心理。
王文科(主譯)(1989)。B. R. Hergenhahn著。學習心理學:學習理論導論。台北市:五南。
朱仲謀(譯)(2004)。Jean McNiff,&Jack Whitehead著。行動研究原理與實作(第二版)。台北市:五南。
朱富榮(2006)。國小音樂創作課程實施現況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音樂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江映碧(1997)。拉邦動作分析之研究。華岡藝報,4,116-149。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Michael Quinn Patton著。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市:桂冠。
李乙明、李淑貞(譯)(2005)。Robert J. Sternberg主編。創造力Ⅰ•理論。台北市:五南。
李宗芹(1991)。創造性舞蹈:透過身體動作探索成長的自我。台北市:遠流。
林家君(2003)。南投縣國民小學「藝術與人文領域」音樂教學現況及師資專業發展之探究。屏東師範學院音樂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姚一葦(2004)。戲劇原理。台北市:書林。
施良方(1996)。學習理論。高雄市:麗文。
孫大川(審譯)(1992)。Maslow, A. H., & Fromm, E.著。人的潛能與價值。台北市:結構群文化事業。
秦麗花(2000)。教師行動研究快易通。台南市:翰林。
翁柏偉(2001)。從符號體系到表演機制:一個京劇鑼鼓為中心的研究。國立台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高雄市民權國小表演藝術教學資源中心等作(2004)。表演藝術首部曲:表演藝術元素教學運用入門。高雄市:柏克萊。
張世彗(2003)。創造力:理論、技術/技法與培育。台北市:張世彗。
張玉成(1993)。思考技巧與教學。台北市:心理。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
張曉華(1999)。創作性戲劇原理與實作。台北市:成長文教基金。
張曉華(2004)。教育戲劇理論與發展。台北市:心理。
教育部(2002)。創造力教育白皮書。台北市:教育部,取自http://www.hyivs.tnc.edu.tw/creative/pa2.htm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台國字第0920006026號)。台北市:教育部。
陳大武(譯)李漱村、林芳瑾(審定)(2004)。Manuela Widmer著。基礎音樂戲劇-運用基礎音樂與肢體動作教育之特殊表演型態。中華奧福教育協會2004年11月會訊,取自http://www.orff.org.tw/periodica.htm
陳致元(2004)。Guji-Guji。台北市:信誼。
陳英豪、吳鐵雄、簡真真(1994)。創造思考與情意的教學。高雄市:復文。
陳淑文(2003)。進入「音樂律動」的世界。奧福教育年刊,5,71-81。
陳淑文(2005)。談卡爾•奧福「原始自然型」的教育理念。奧福教育年刊,7,75-90。
陳淑文(2006)。基礎音樂戲劇運用在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學的研究。台北市:樂韻。
陳龍安(2002)。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市:心理。
陳龍安、朱湘吉(2005)。創造與生活。台北市:五南。
彭宇薰(2005)。德國現代舞者魏格曼表現性舞蹈。奧福教育年刊,7,91-103。
楊兆禎(1972)。音樂創作指導。台北市:大陸。
溫秋菊(1992)。民族音樂叢書第一輯:侯佑宗的平劇鑼鼓。台北市:行政院文建會。
劉佳伊(譯)(2003)。Sigmund Freud著。夢的解析。台北市:華成。
潘慧玲(2004)。教育論文格式。台北市:雙葉書廊。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市:五南。
黎士鳴(編譯)(2005)。Benjamin B.Lahey著。心理學概要。高雄市:麗文。
蕭奕燦(1996)。中國音樂教育的新里程:奧福教學、中國語言與音樂創作教學。台北市:樂苑。
謝朝鐘(譯)(1991)。Wilhem Keller著。奧福教學法。台北市:九宮。
簡上仁(2001)。台灣福佬語語言聲調與歌曲曲調的關係及創作之研究。台北市:眾文。
二、外文部分
Choksy, L., Abramson,R. M. ,Gillespie, A. E. &Woods,D. (2001). Teaching music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2nd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
Clark B. (2002). Growing up gifted: Developing the potential of children at home and at school (6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
Glover John A., Ronning Royce R. & Reynolds Cecil R.(1989). Handbook of creativity. NY : Plenum Press.
John Pitts (1995).Treble Recorder from the Beginning. London:Music Sales Limited.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83)
Keetman, G. (1974). Elementaria: First acquaintance with Orff-Schulerk (M. Murray, trans.) London: Schott.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70)
Keller, W. (1975). Minispectacula. Boppard am Rhein: Fidula-Verlag.
Laban, R. (1975). Modern educational dance (3rd ed.). London : Macdonald and Evan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48)
Orff, C. (1978). The Schulwerk (M.Murray,trans.).NY:Schott(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76)
Shamrock, M. E. (1988). Application and Adaptation of Orff-Schulwerk in Japan and Thailand. Ph.D, Dissertation, UCLA.
Sternberg J. Robert (1999). Handbook of creativity. Cambridge, 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arner, B. (1991). Orff-Schulwerk: Applications for the classroom.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
Widmer, M. (2004). Spring ins Spiel. Boppard am Rhein: Fidula-Verl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