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文銓
Chen, Wen-Chuan
論文名稱: 《臺灣詩薈》研究
The study of Taiwan's classical Poetry
指導教授: 王惠珍
Wang, Huei-Chen
口試委員: 林以衡
Lin, Yi-Heng
陳芷凡
Chen, Chih-F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臺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
Graduate Program of Taiwan Studies for In-service Teachers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7
中文關鍵詞: 臺灣詩薈跨界書寫詩用學花叢迴顧錄
外文關鍵詞: Taiwan Shih Huei, multiple identities on writing, the art of poetry, Hua-tsung-huei-ku-lu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臺灣詩薈》為臺灣文史學家連雅棠於臺北所創辦的一份漢文詩文月刊,創刊於大正十三年(1924)二月,結束於大正十四年(1925)年十月,共出刊二十二期。在臺灣新舊文學爭論伊始,《臺灣詩薈》的出現,顯示了傳統文學方面的心聲,連雅棠即明確揭櫫刊物創辦的目的是:一以振興現代文學,一以保存舊有遺書。顯然的,面對新文學的崛起,除承傳古典詩文一脈相續之外,也要能有時代的精神融入其中,方能使傳統文學維持於不墜。可惜,刊物發行短短一年九個月就宣告停刊,新舊文學之爭,依然繼續。

    本論文以《臺灣詩薈》文本為主體,針對「臺灣詩薈與作品類型」、「跨界的漢詩書寫」、「詩社活動與詩用學」、「餘墨、啜茗錄與花叢迴顧錄」等項做探討。「臺灣詩薈與作品類型」擬就詩刊內容逐一分析歸納,並說明其性質與目的;「跨界的漢詩書寫」則以女性詩人、佛教詩人、大陸內地詩人、臺灣本土詩人、日籍在臺詩人等為觀察,了解不同身分詩人的漢詩書寫背景及質性;「詩社活動與詩用學」分別就當時臺灣詩社活動情形既用詩傳播儒家溫柔敦厚詩教為探討,以見其詩社在臺灣蓬勃發展的影響;「餘墨、啜茗錄與花叢迴顧錄」皆為連雅棠為刊物所寫的隨筆式欄目,紀錄了連雅棠傳統詩學觀點,以及文化、社會等現象的觀察,透過這些文字,試圖能更深一層了解連雅棠生活、思想的真實面。


    Taiwan Shih Huei was a Chinese poetry and literary monthly magazine founded in Taipei by Taiwanese writer and historian Lian Ya-tang. The first issue was published in February, 1924(the year 13 of the Taisho period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in Taiwan) and the last issue in October, 1925(Taisho 14). Altogether 22 issues were publishe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debate between modern and historical literature” in Taiwan, the publication of Taiwan Shih Huei spoke from the side of traditional literature. Lian Ya-tang stated clearly that the primary purposes of this magazine were to revitalize modern literature and to preserve the old literary tradition. Confronted with the rise of the new literature, the traditional literature could only survive by inheriting the essence of classic poetry and literature and also embracing the spirit of the new era and integrating it into itself. Unfortunately, the magazine was shut down after only one year and nine months. However, the confrontation between modern and historical literature in Taiwan continued.

    This thesis explores such topics as “categories in Taiwan Shih Huei”, “multiple identities and the writing of Chinese poetry”, “poetry societies and the art of poetry”, and “Yu-mo, Chuai-ming-lu and Hua-tsung-huei-ku-lu” drawing on the text of Taiwan Shih Huei. The chapter on “categories in Taiwan Shih Huei” analyzes and generalizes the context of the magazine and explains its attributes and purposes. The chapter on “multiple identities and the writing of Chinese poetry” makes observations about female poets, Buddhist poets, mainland China poets, Taiwanese poets and Japanese poets in Taiwan, and tries to understand the background and attributes of poets with diverse identities. The chapter on “poetry societies and the art of poetry” explores the effects of the flourishing of poetry societies. It describes the activities of poetry societies in Taiwan and their role in spreading of the Confucian ideology of cultivating tenderness and honesty by reading and wri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poetry. “Yu-mo, Chuai-ming-lu and Hua-tsung-huei-ku-lu” are all casual essays written for this magazine by Lian Ya-tang. They reveal Lian’s perspectives on the art of traditional poetry and his observations on cultural and social phenomena. The author of this thesis tries to learn more about the true features of Lian’s life and thoughts through his writings.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5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文獻探討 第三節 研究的取材範圍與限制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論文組織架構 第二章 臺灣詩薈與作品類型………………………………………………………19 第一節 臺灣詩薈 第二節 作品類型 第三章 跨界的漢詩書寫………………………………………………………41 第一節 女性漢詩作者 第二節 僧情與詩情 第三節 大陸漢詩人與臺灣 第四節 臺灣漢詩書寫的異地情 第五節 在臺日人漢詩書寫 第四章 詩社活動與詩用學…………………………………………………………77 第一節 臺灣詩社 第二節 詩社活動 第三節 詩用學 第五章 餘墨、啜茗錄與花叢回顧錄………………………………………………93 第一節 餘墨的傳統詩觀 第二節 啜茗錄的文化現象 第三節 花叢迴顧錄的女性形象 第六章 結論………………………………………………………………………109

    參考書目

    (一) 連雅棠著作
    《臺灣通史》(臺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85年)
    《臺灣詩乘》(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年)
    《臺灣詩薈》(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年)
    《劍花室詩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年)
    《雅堂文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年)
    《雅堂先生餘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年)
    《雅堂先生集外集 / 臺灣詩薈雜文鈔》(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年)

    (二) 洪棄生著作
    《寄鶴齋詩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寄鶴齋古文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寄鶴齋詩話》(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八州遊記》(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八州詩草》(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三) 專書
    《臺灣省詩社詩友名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1年)
    傅錫祺:《櫟社沿革志略》(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60年)
    緒方惟精著 丁策譯《日本漢文學史》(臺北:正中書局,1968年)
    陳漢光:《臺灣詩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0年)
    池田四郎次郎 主編:《文鏡秘府論》(臺北:學海出版社,1974年)
    王建竹 主編:《臺中詩乘》(臺中:臺中市政府,1976年)
    王國璠、邱勝安:《三百年來台灣作家作品》(鳳山:臺灣時報社,1977年)
    林文龍:《臺灣詩錄拾遺》(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林東辰:《臺灣舊事譚》(高雄:大舞台書苑出版社,1979年 )
    楊雲萍:《臺灣史上的人物》(臺北:成文出版社,1981年)
    吳三連、蔡培火等著:《臺灣民族運動史》(臺北:自立晚報社,1987年)
    廖雪蘭(一瑾):《臺灣詩史》(臺北:武陵出版社,1989年)
    山根勇藏:《台灣民俗風物雜記》(臺北:武陵出版社,1989年)
    林文月:《連雅堂傳─青山青史》(臺北:雨墨文化事業公司,1994年)
    鄭子瑜:《詩論與詩記》(臺北:書林出版公司,1996年)
    瀛社 編:《瀛社創立六十周年紀念集》1996年版
    林文月:《山水與古典》(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
    曾迺碩:《連橫傳》(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
    鄭文惠 主編《金川詩草百首鑑賞》(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
    程玉鳳:《嶙峋志節一書生─洪棄生及其作品考述》(臺北:國史館,1997年)
    程玉鳳:《洪棄生傳》(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年)
    《臺灣詩鈔》(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
    孫康宜:《古典與現代的女性禪=闡釋》(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
    吳毓琪:《南社研究》(臺南:臺南文化中心,1999年)
    江寶釵:《臺灣古典詩面面觀》(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9年)
    葉榮鐘:《日據下台灣政治社會運動史(上)》(臺中:晨星出版社,2000年)
    葉榮鐘:《日據下台灣政治社會運動史(上)》(臺中:晨星出版社,2000年)
    葉榮鐘:《臺灣人物群像》(臺中:晨星出版社,2000年)
    趙天儀:《台灣文學的週邊─台灣文學與台灣先代詩的對流》(臺北:富春文
    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
    施正鋒:《族群與民族主義》(臺北:前衛出版社,2001年)
    李懷、桂華:《文學放輕鬆6文學台灣人》(臺北:遠流出版社,2001年)
    林正三、許惠玟編:《臺灣瀛社詩學會會志》(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3年)
    顧力仁 主編:《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時期》(臺北:國家圖書館,
    2003年)
    施懿琳 主編:《傳統漢詩卷》(臺北:玉山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陳春城 主編:《台灣古典詩析賞》(高雄:河畔出版社,2004年)
    廖振富:《櫟社研究新論》(國立編譯館,2006年)
    陳香:《臺灣竹枝詞選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
    許俊雅:《瀛海探珠─走向臺灣古典文學》(臺北:國立編譯館,2007年)
    翁聖峯:《日據時期臺灣新舊文學論爭新探》(臺北:國立編譯館,2007年)
    余美玲:《日治時期台灣遺民詩的多重視野》(臺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
    須文蔚 主編《文學@台灣》(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08年)
    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註解版》(高雄:春暉出版社,2010年)
    封德屏 主編《臺灣文學期刊史導論》(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2年)
    顧敏耀、薛建蓉、許惠玟:《一線斯文─臺灣日治時期古典文學》(臺南:國
    立台灣文學館,2012年)

    (四) 單篇論文
    文山遺胤:〈臺北詩社之概觀〉(《臺北文物》4卷4期,1956年)
    方豪:〈臺灣詩社今昔談〉(《藝文誌》123期,1974年12月1日)
    聞樂:〈連雅堂與王香禪〉(《中外文學》第四卷第二期,1975年)
    方豪:〈我對顏雅堂先生之瞭解〉(《傳記文學》三十卷四期,1977年)
    連震東:〈先父生平事蹟略述〉(《傳記文學》三十卷四期,1977年)
    洪炎秋:〈三代通家 一面未謀〉(《傳記文學》三十卷四期,1977年)
    黃得時:〈研究歷史’、振興文學、考據語言〉(《傳記文學》三十卷四
    期,1977年)
    劉遠智〈臺灣詩社的淵源與流衍〉(《臺北文獻》直字第五十九、六十
    期合刊,1982年6月)
    賴子清:〈古今北臺詩社〉(《臺北文獻》直字第七十四期,1985年12
    月)
    邱奕松:〈王香禪與詩〉(《臺北文獻》直字第九十三號,1990年9月)
    黃得時:〈臺灣詩薈與連雅堂先生〉(《臺灣詩薈上冊》,臺灣省文獻委
    員會,1992年)
    夢痕:〈臺灣詩報與臺灣詩薈〉(《臺灣文獻》第六卷第三期,1995年)
    黃美娥:〈日治時代臺灣詩社林立之社會考察〉(《臺灣風物》第43卷
    第三期,1997年)
    張清萱:〈連雅堂先生研究文獻目錄〉(《書評書目季刊》第三十一卷第三期,
    1997年)
    江錫賢:〈連雅堂與《臺灣詩薈》〉(《臺灣文獻》第四十九卷第二期,
    1998年)
    顏崑陽:〈用詩,是一種社會文化行為模式─建構「中國詩用學」初論〉(《淡
    江中文學報》第十八期,2008年6月)
    林翠鳳:〈當代臺灣古典詩社的發展─從百年詩社談起〉(《嶺東通識教育研
    究學刊》第五卷第四期,2014年8月)

    學位論文
    王文顏:《臺灣詩社之研究》(政大中文所碩士論文,1979年)
    鍾美芳:《日據時代櫟社之研究》(東海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廖振富:《櫟社三家詩研究─林癡仙、林幼春、林獻堂》(師大國研所博士論
    文,1996年)
    黃美玲:《連雅棠文學研究》(中山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9年)
    張瑞然:《日治時期瀛社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
    班碩士論文,2003年)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