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相怡 |
---|---|
論文名稱: |
成英姝小說荒誕書寫 |
指導教授: | 陳惠齡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中文關鍵詞: | 成英姝 、荒誕書寫 、新世代小說 、後現代 |
外文關鍵詞: | Cheng Ying Shu, Absurd, New Generation, Post-Modern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荒誕」是討論成英姝小說的關鍵詞彙,幾乎所有的評論皆指出她書寫風格中荒誕特點的運用,但大部分的論述主要將其視為藝術手法,而較少針對其引發的哲學議題與美學思考進行探討。抽繹成英姝以荒誕書寫解構現實的同時所建構的真實的普遍性,小說的荒誕敘事揭示了荒誕存在的特性,透過荒誕感與荒誕狀態的敞開,為讀者展示了現代人的生存困境,在與傳統理性及信仰的對照下,一種新質的審美意涵被人們所體會。本研究以荒誕書寫為切入點,試圖在傳統主題研究模式的經驗累積下,尋找可能深入到從敘述者到接受者,到敘事文本的各個方面,乃至敘事文本深蘊的文化內涵的一條研究途徑,不局限于作者的傳記性考評或是文學文本的獨立自主性,以期能相對全面地對成英姝的小說做一個簡要的總評,並嘗試回答相關系列的思考:作者呈現荒誕困境的立場或態度是什麼?荒誕感在小說中以何種形式呈現?荒誕意識對於主題的開展或其他方面有何意義及作用?荒誕書寫運用的效果如何?
在成英姝看來現實是以荒誕的形式存在的,當人們用與之相應的角度或方法去重新審視這個世界時,就會發現單向思維或固定思維的局限性,荒誕的經驗透過荒誕的形式來實踐它的表達,越是要貼近現代人的荒誕感,越是要捨棄有既定規則的寫實傳統,讓讀者更直觀地看到人生的本質。小說中表現出厭倦、孤獨、恐懼這些荒誕的情感表現是人的自我意識甦醒的標誌,意味著人對世界真正認識的開始,微妙的情感體悟和情緒變化隱含著的是人們對現存秩序及其衍生的價值體系的質疑,雖然文本內容或藝術形式背離自然的可能性,卻相當獨到地揭露了外部世界的反常與病態和人們精神世界的扭曲與貧乏。荒誕書寫並不是歌頌荒誕,而是藉此反映否定和批判的精神,成英姝的小說是荒誕的,卻讓讀者藉此意識到荒誕的存在,並進一步思考自身的存在。透過讀者的詮釋,小說中的荒誕不再漫無邊際而與現實有了聯繫,也開啟了後現代注重表層、感官、戲耍、身份流動、懷疑論、虛擬、雜燴等想像空間,而荒誕書寫顯現一種負面否定的價值和創造性的缺失,但這種否定卻會激發人對新真理的探索,成英姝的荒誕書寫正是在這種與傳統的參照之中、與讀者自身經驗的參照之中完成自身文本的建構。
Abstract
"Absurd" to discuss CHEN, YING-SHU's novel of the key words, almost all of the comments that her writing style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of absurd, but most of it as a discussion of the major artistic, and less for its cause philosophical and aesthetic issues considered and discussed. To deconstruct the absurd reality of the novel, while the true universality of the building. Absurd narrative technique to reveal the existence of features. Comparison of traditional and rational beliefs, understand the implications of a new aesthetic quality. In this study, writing absurd as the starting point, try the traditional theme of the accumulated experience of modes, the search for possible from author to reader, to all aspects of the text, the text of the culture of a research approach. Without limiting the study only the author's biography or literary content of the text, hoping to relatively comprehensive manner for CHEN, YING-SHU's novel is a brief overall rating. Try to answer from her novel, found the problem: the plight of the author present absurd position or attitude? A sense of absurdity in the novel to show what form? Awareness of the absurdity of conduct or other aspects of the theme of what is the significance and role? How effective is the use of absurd writing?
In CHEN, YING-SHU view, the reality is absurd form, when people use the corresponding perspective or approach to re-examine this world, you will find one-way thinking, thinking, or the limitations of fixed, Absurd form of experience through the practice of its expression, the more close to the modern sense of the absurd, the more there is to abandon the realist tradition of the established rules, to give readers a more visually see the essence of life. Tired of the novel show, loneliness, fear of these absurd emotional expression of human self-consciousness awakening sign means that people really know the beginning of the world, understanding the subtle feelings and emotions implies that people change the existing order and the derived value system questioned. Although the art form away from text or natural possibility, but rather a unique revelation of the outside world of abnormal people with sick and twisted world of the spirit and poor. Contents of the absurd is not absurd in the praise, but to reflect the negative and critical spirit. Her novel is absurd, but allows readers to interpret absurd existence, and further thought about their own existence. Through the reader's interpretation, the absurdity of the novel have contact with reality and no longer meaningless, but also opened the post-modern focus on the surface, senses, tease, identity flow, skepticism, virtual, chowder and other imagination. Appear absurd to write a negative value and the negative lack of creativity, but it will inspire people to explore the new truth, CHEN, YING-SHU's absurd to write is in this among the traditional reference and reader's own completion of their experience with reference to the text being constructed.
參考書目:
一、成英姝作品(以下以年代排列)
(一)小說類
成英姝(2010)《人間異色之感官胡亂推理事件簿》。臺北:九歌
成英姝(2008)《Elegy》。臺北:聯合文學。
成英姝(2007)《男妲》。臺北:聯合文學。
成英姝(2006)《地獄門》。臺北:皇冠。
成英姝(2005)《似笑那樣遠,如吻這樣近》。臺北:印刻 。
成英姝(2003)《究極無賴》。臺北:印刻。
成英姝(2002)《恐怖偶像劇》。臺北:印刻 。
成英姝(2000)《無伴奏安魂曲》。臺北:時報文化。
成英姝(1997)《私人放映室》。臺北:聯合文學。
成英姝(1998)《好女孩不做》。臺北:聯合文學。
成英姝(1997)《人類不宜飛行》。臺北:聯合文學。
成英姝(1994)《公主徹夜未眠》。臺北:聯合文學。
(二)散文類
成英姝(2003)《戀愛無用論》。臺北:圓神。
成英姝(1999)《女流之輩》。臺北:聯合文學。
(三)攝影類
成英姝(2002)《魔術奇花》。臺北:印刻。
(三)自傳類
成英姝編輯整理、成湯口述(2009)《我曾是流亡學生》。臺北:聯合文學。
(四)其他
成英姝(2010)《神之手:認識你內在的二十二種神祕人格》。臺北:心靈工坊。
二、專書(以下均以姓名筆劃排序)
王德威(1991)《閱讀當代小說》。臺北:遠流。
王德威(1998)《如何現代,怎樣文學》。臺北:麥田。
王德威(2001)《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臺北:麥田。
王德威(2002)《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家》。臺北:麥田。
王德威、黃錦樹編(2005)《想像的本邦 : 現代文學十五論》。臺北:麥田。
王慧萍(2006)《怪物考-中世紀的幻想文化誌》。臺北:大雁文化。
E.M.溫德爾著,刁承俊譯(1995)《女性主義神學景觀》。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巴特勒(Butler Judith)著,林郁庭譯(2008)《性別惑亂》。苗栗:桂冠 。
卡謬(Albert Camus )著,杜小真譯(1998)《西弗的神話》。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著,馮川、蘇克編譯(1990)《心理學與文學》(Psychology&Literature)。臺北:久大。
史帝文.貝斯特(Steven Best)、道格拉斯.凱爾納(Douglas Kellner)著,朱元鴻等譯(2005)《後現代理論:批判的質疑》。臺北:巨流。
朱光潛(1979)《美學》。臺北:商務。
朱光潛(2007)《文藝心理學》。臺北:頂淵文化。
朱雙一(2002)《戰後臺灣新世代文學論》。臺北:揚智文化。
朱耀偉編譯(1992)《當代西方文學批評理論》。臺北:駱駝。
李瑞騰(1998)〈九○年代崛起的新生代小說家〉收入陳義芝編《臺灣現代小說史綜論》臺北:聯經。
李茂增著(2008)《現代性與小說形式-以盧卡奇、本雅明和巴赫金為中心》。上海:東方。
西蒙•波娃(Simone Beauvoir) 著,陶鐵柱譯(1999)《第二性》。臺北:貓頭鷹。
米歇爾.傅科(Michel Foucault)著,林志明譯(2007)《古典時代瘋狂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
米歇爾.傅科(Michel Foucault)著,劉北成、楊遠嬰譯(2002)《瘋癲與文明》。臺北:桂冠。
米歇爾.傅科(Michel Foucault)著,尚衡譯(2006)《性意識史第一卷:導論》。臺北:桂冠。
托里.莫以(Moi Toril)著,陳潔詩譯(1995)《性別╱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臺北:駱駝。
艾莉斯.馬利雍.楊(Young Iris Marion,2006)著 《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經驗》。臺北:商周。
安東尼.紀登斯(Anthony Giddens)著,趙旭東、方文譯(2005)《現代性與自我認同》。臺北:左岸文化。
何峰(2008)《世界名著文學形象比較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利特米(Kate Miller)著,宋文偉譯(2000)《性政治》(Sexual Politics)。江蘇:人民。
沙特(Jean-Paul Sartre,1984)〈卡繆的〈局外人〉〉收入《文藝理論譯叢》卷二。北京:中國文聯。
沙特著,陳宣良譯,杜小真校(2000)《存在與虛無》。臺北:貓頭鷹。
沃爾夫羅.凱薩(Wolfgang kayse r)著,曾忠祿、鍾翔荔譯(1991)《美人和野獸-文學藝術中的怪誕》。臺北:九大文化。
伯曼(Marshall Berman)著,徐大建、張輯譯(2003)《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現代性體驗》。北京:商務。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賴其萬、符傳孝譯(2004)《夢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臺北:志文。
佛洛姆(Erich Fromm)著,孟祥森譯(1969)《愛的藝術》。臺北:志文。
汪義群主編(2005)《西方現代戲劇流派作品選第五卷-荒誕派戲劇及其他》。廣西:中國戲劇出版社。
林耀德、孟樊主編(1992)《世紀末偏航:八○年代臺灣文學論》。臺北:時報文化。
林水福主編(1997)《林燿德與新世代作家文學論》。臺北:行政院文建會。
阿諾德.欣奇利夫,劉國彬譯(1992)《荒誕說從存在主義到荒誕派》。北京:中國戲劇。
周英雄、劉紀蕙編(2000)《書寫臺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臺北:麥田。
雨果(Victor-Marie Hugo,1980)著,柳鳴九譯,《雨果論文學》。上海:譯文。
亞里斯多德著,羅念生譯(1962)《詩學》。北京:人民文學。
范銘如(2005)《人生像一盒巧克力-當代文學文化評論》。臺北:印刻。
范銘如(2008)〈文學地理-臺灣小說的空間閱讀〉。臺北:麥田。
范銘如(2002)《眾裡尋她-臺灣女性小說》臺北:麥田。
姚一葦(1985)《美的範疇論》。臺北:開明。
洪漢鼎(2008)《當代哲學詮釋學導論》。臺北:五南。
柳鳴九主編(1993)《二十世紀文學中的荒誕》。長沙:湖南教育。
柳鳴九主編(1997)《「存在」文學與文學中的「存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保羅.里克爾著,公車譯(2005)《惡的象徵》。上海:人民。
柏格森(Henri Bergson)著,徐繼曾譯(2005)《笑》。北京:十月文藝。
波拉德(Arthur Pollard)著,董崇選譯(1981)《何謂諷刺》。臺北:黎明文化。
柏拉圖著,王曉朝譯(2003)〈會飲篇〉,《柏拉圖全集》第二卷。臺北:左岸文化。
查爾士. B.哈里斯(Harris . Charles B. Contemporary)著,仵從巨、高原譯(1987)《文學傳統的背叛者: 美國當代荒誕派小說家》。陝西:人民。
約瑟夫•海勒(Joseph Heller)著,楊恝、程愛民、鄒惠玲等譯(1996)《第二十二條軍規》。臺北:星光。
陶潔 (2004)《燈下西窗-美國文學和美國文化》。北京:北京大學。
凌建侯(2007)《巴赫金哲學思想與文本分析方法》。北京:北京大學。
郭繼德主編 (2008)《美國文學研究》第四輯。濟南:山東大學。
陳慧(1985)《西方現代派文學簡論》。石家莊:花山文藝。
陳玉玲(1998)《尋找歷史中缺席的女人─女性自傳的主體性研究》。嘉義:南華管理學院。
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恩格斯(Friedrich Von Engels)著,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達林著作編譯局編譯(196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
馬丁.埃斯林(Martin Julius Esslin )著,金德全譯(1996)《荒誕派戲劇》。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馬克思著,伊海寧譯(1990)《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臺北:時報文化。
格蕾葛林.考比里亞庫恩(Coppelia Kahn)編,陳引馳譯﹙1995﹚《女性主藝文學批評》。臺北:駱駝。
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著,彭富春譯(1991)《詩.語言.思》。北京:文化藝術。
貢布裡希(Gombrich.E.H)著,楊思梁等譯(1987)《秩序感》。杭州:浙江攝影。
許素蘭等(2008)《徬徨的戰鬥:十場臺灣當代小說的心靈饗宴》。臺北:印刻。
張小虹(1995)《性別越界:女性主義理論與批評》。臺北:聯合文學。
張小虹(1993)《後現代╱女人:權力、慾望與性別表演》。臺北:時報。
張小虹(1995)《性別越界:女性主義理論與批評》。臺北:聯合文學。
張小虹(1996)《慾望新地圖》。臺北:聯合文學。
張小虹編(1998)《性╱別研究讀本》。臺北:麥田。
張小虹(2007)《假全球化》。臺北:聯合文學。
張小虹(2000)《怪胎家庭羅曼史》。臺北:聯合文學。
張法(1999)《美學導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張惠菁(1999)《惡寒》。臺北:聯合文學。
康正果(1994)《女權主義與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
梅里•E•威斯納-漢克斯著,何開松譯(2003)《歷史中的性別》(Gender in History)。北京:東方。
黃凡、林燿德主編(1989)《新世代小說大系》。臺北:希代。
黃錦樹(2003)《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臺北:麥田。
黑格爾(G.W.F.Hegel)著,賀麟、王玖興譯(1979)《精神現象學》上卷。北京:商務。
費爾巴哈(Ludwig Feuerbach)著,榮震華譯(1984)《基督教的本質》北京:商務。
凱特.利特米(Millett Kate)著,宋文偉譯、張慧芝編(2003)《性政治》。臺北:桂冠。
雅各主編(1999)《性屬關係(上)-性別、文化與再現》。臺北:心理。
賀拉斯(Horatius)著,楊周翰譯(1962)《詩藝》。北京:人民文學。
湯姆森(Philip Thomson,1988)著,黎志煌譯,《怪誕》。河北:北方文藝。
詹明信(Fredric Jameson)著,唐小兵譯(2001)《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臺北:合志文化。
詹明信著,陳清僑譯(1997)《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詹明信批評理論文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
鄭明娳(1993)《當代臺灣女性文學論》。臺北:時報。
趙東甡等編(1986)《西方現代派文學與藝術》。吉林:時代文藝。
劉法明(2000)《怪誕-美的現代擴張》北京:中國社會。
劉東(2007)《西方的丑學-感性的多元取向》。北京:北京大學。
劉燕萍(2003)《怪誕與諷刺-明清通俗小說詮釋》。上海:學林。
劉康(2005)《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臺北:麥田。
劉亮雅(2001)《情色世紀末 : 小說、性別、文化、美學》。臺北:九歌。
劉亮雅(2006)《後現代與後殖民 : 解嚴以來臺灣小說專論》。臺北:麥田。
魯迅(1974)《中國小說史略》。香港:新藝。
蔣承勇主編(2000)《世界文學史綱》。上海:復旦大學。
瑪麗.伊凡絲(Mary Evans)著,廖仁義譯(1990)《郭德曼的文學社會學》。臺北:桂冠。
漢斯.格奧爾格.伽達莫爾(Hans-Georg Gadamer)著,洪漢鼎譯(2007)《真理與方法》第一卷。北京:商務。
漢娜.鄂蘭 (Hannah Arendt)著,林驤華譯(2009)《極權主義的起源》(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臺北:左岸文化。
龍協濤(1997)《讀者反應理論》。臺北:揚智文化。
諾思羅普.弗萊(Northrop Frye)著,陳慧、袁實軍、吳偉仁譯,吳持哲校譯(2006)《批評的解剖》。天津:百花文藝。
盧卡奇(Georg Lukács)著,杜章智、任立、燕宏遠譯(1999)《歷史與階級意識——關於馬克思辯證法的研究》。北京:商務。
羅蘭‧巴特(Ro1and Barthes)著,趙毅衡譯(2004)《作者之死》收入《符號學文學論文集》。天津:百花文藝。
顧燕翎、鄭至慧編(1999)《女性主義經典》。臺北:女書。
顧燕翎編(1996)《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女書。
三、期刊及報章雜誌(以下均以姓名筆劃排序)
力平(1997)〈站在奇異的臨界點上一訪作家成英妹〉。《聯合報》。10月20日。
王仲偉(1997)〈知性與感性的掙扎〉。《文訊》第143期。09月。
王浩威(1997)〈擺盪在冷漠和嘲謹之間〉。《聯合報》。11月17日。
王德威(1997)〈新世代小說家發聲實驗──散步、飛行、馬來膠林、長島冰茶〉。《聯合報》。8月18日。
平路(1995)。〈在父權的邊緣翻滾「行道天涯」裡的女性情欲〉《中國時報》。3月17日。
成英姝(1996)〈大眾閱讀的新焦點〉。《中國時報》。10月2日。
成英姝(2002)〈恐怖偶像劇後記〉。《中國時報》。5月25日。
李芳蓓(1997)〈顛覆人生的課題〉。《青年日報》。02月05日。
李欣倫記錄整理(2000)〈疏離•毀滅•新世代的臺北〉(第三屆時報文學百萬小說獎推理小說獎決審會議紀實)。《中國時報》。12月10日-12月11日。
李瑞騰(1998)〈九○年代崛起的新生代小說家〉(上)、(下)。《聯合報》。1月1日-1月2日。
李昂(1989)〈新人類的聲音〉。《聯合文學》,第86期。11月。
侯作珍(2009)〈自我困境與抵抗異化:現代主義在新世代小說中的呈現〉。《東華漢學》第10期。12月。
郝譽翔(2000)〈論一九八0年前後臺灣新生代文學的發展〉。《中外文學》第28期。11月。
徐國能(2004)〈孤獨自語或浪跡天涯:新世代散文觀察〉。《文訊》第230期。12月。
袁瓊瓊(1995)〈小說後浪湧動新潮?〉。《中國時報》。5月11日。
夏蟬(2002)〈成英姝展示角色扮演〉。《中國時報》。08月01日。
張殿(1999)〈世紀末新寫手〉。《聯合報》。8月16日。
莊宜文(1997)〈成英妹:城市太荒謬,公主難成眠〉。《文訊》第137期。03月。
莊裕安(2007)〈蕊一樣綻放著花鬚與花心--評成英姝長篇小說《男妲》〉。《文訊》第259期。05月。
焦桐(2000)〈冷酷異境〉。《中央日報》。12月曰日。
彭蕙仙(1998)〈好女孩不做〉。《中時晚報》。05月03日
黃筱茵 (2004)〈專題:崛起九○(5)--如果把黑乘上白:成英姝的人性實驗室〉。《幼獅文藝》第609期。0 9月。
鄢定嘉(2005)〈接近真理的荒誕-市嘻哈爾姆斯中篇小說《老太婆》的荒誕詩學〉。《俄語學報》第10期。10月。
楊麗玲(1990)〈書寫當代•創造當代-新世代小說家群象總論〉。《自由青年》第726期。2月。
葉石濤(1989)〈八○年代作家的櫥窗-評[黃凡 林燿德編]《新世代小說大系》〉。《文訊》第7期。8月。
劉亮雅(1998)〈女性主體、荒謬困境與女性書寫:成英姝的《公主徹夜未眠》〉。《中外文學》第26期第12卷。5月。
劉亮雅(2001)〈成英姝《天使之眼》導讀〉。《文學臺灣》第38期。 4月。
劉亮雅(1999)〈世紀末臺灣小說裡的性別跨界與頹廢:以李昂、朱天文、邱妙津、成英姝為例〉。《中外文學》第28期第6卷。11月。
劉亮雅(1998)〈女性主體、荒謬困境與女性書寫:成英姝的《公主徹夜未眠》〉。《中國現代文學理論》第10期。6月。
劉亮雅(1998)〈怪胎陰陽變:楊照、紀大偉、成英姝與洪凌小說裡男變女變性人想像 〉。《中外文學》第26期第12卷。5月。
劉亮雅(1998)〈她的名字是臺北〉。《聯合報》。4月6日。
賴素鈴(1997)〈成英姝從現實挖掘荒謬〉。《民生報》。10月16日。
羅夏美(2002)〈成英姝《公主徹夜未眠》的寫作技巧探討〉。《臺灣文學評論》第2卷第2期。04月。
四、學位論文(以下均以姓名筆劃排序)
王慧萍(2003)《中世紀怪誕風格的考察及其實例研究》。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書嫻 (2006)《以羅蘭.巴特《S/Z》中的解構思想研究成英姝《人類不宜飛行》》。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郁芳(2009)《吳天章作品中的恐怖與怪誕美學》。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
施淑女(2002)《從城鄉到都市─八Ο年代臺灣小說與都市論述》。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郭誌光(2005)《戰後臺灣勞工題材小說的異化主題(1945-2005)》。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筱筠(2007)《戰後臺灣女作家的異常書寫:以歐陽子、施叔青、成英姝為例》。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姿瑾(2009)《女╱城:論90年代以後臺北城市文化變遷與「新世代」女性小說家》。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惠萍(2004)《論海勒小說《第二十二條軍規》的黑色幽默特徵》。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賀淑瑋 (2002)《黑色幽默在中國:毛話語創傷與當代中國「我」說主體》。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蕭義玲(1998)《臺灣當代小說的世紀末圖象研究-以解嚴後十年(1987-1997)為觀察對象》。國立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簡君玲(2003)《若即若離─八、九○年代臺灣女性文學中的「母女角色」探討》。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