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
本文以古史傳說中的聖王堯、舜、禹為核心,順著《尚書˙堯典》中文字組成的脈落,逐步的探討聖君典範性的建立與類型。正文分作三個部分,分別論述帝堯、帝舜以及帝禹本身之德以及事功。對於帝堯的討論由其名切入,以太陽的形象貫串於其間,代表其劃開曚昧、混沌的狀態,將象徵秩序的光明與希望帶往人間,並藉由日行的軌跡內化空間與時間的感知,邁出人文精神的第一步。帝舜為文明的締結者,從養民、教民至修禮樂、省刑罰,以至最後對於「正向」價值的確立,完全展現「人」之所能成的人文之美。帝禹在治水之業中見得其無私、厚德載物的一面,而治水一事更是象徵對於天地因外力而造成混亂失序的重整與淨化。三者所成歸結為一循環而盡舉天下仁君的原型。
參考書目
一. 古籍類(含今人整理重印)
1. .〔魏〕王 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勘:《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冊一:《周易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第十版,初版待考。
2.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勘:《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冊一:《尚書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第十版,初版待考。
3. .〔漢〕毛 亨 傳、〔漢〕鄭玄箋、〔唐〕陸德明音義、〔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勘:《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冊二:《毛詩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第十版,初版待考。
4. 〔漢〕鄭 玄 注、〔唐〕陸德明音義、〔唐〕賈公彥疏、〔清〕阮元校勘:《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冊四:《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第十版,初版待考。
5. .〔漢〕鄭 玄 注、〔唐〕陸德明音義、〔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勘:《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冊五:《禮記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第十版,初版待考。
6. .〔漢〕杜 預 注、〔唐〕陸德明音義、〔唐〕孔穎達疏、〔漢〕阮元校勘:《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冊六:《春秋左傳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第十版,初版待考。
7. .〔漢〕何 休 注、〔唐〕徐彥疏、〔清〕阮元校勘:《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冊七:《春秋公羊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第十版,初版待考。
8.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清〕阮元校勘:《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冊八:《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第十版,初版待考。
9. 〔漢〕趙 岐 注、〔宋〕孫奭疏、〔清〕阮元校勘:《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冊八:《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第十版,初版待考。
10. 〔晉〕郭 璞 注、〔宋〕邢昺疏、〔清〕阮元校勘:《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冊八:《爾雅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第十版,初版待考。
11. 〔周〕李 耳 撰、〔唐〕王 弼 注:《老子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出版。
12. 〔周〕管 仲 撰、〔唐〕房玄齡 注:《管子》,臺北:中華書局,1987年出版。
13. 〔周〕墨 翟 撰、〔清〕孫詒讓 注:《定本墨子閒詁》,臺北:世界書局,1969年出版。
14. 〔周〕莊 周 撰、〔晉〕郭 象 注,〔唐〕陸德明 釋文,〔唐〕成玄英 疏、〔清〕郭清藩 集釋、楊家駱主編:《莊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1982年出版。
15. 〔周〕韓 非 撰、〔清〕王先慎 注:《韓非子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1983年出版。
16. 〔周〕荀 況 撰、〔清〕王先謙 注:《荀子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出版。
17. 〔周〕列禦寇 撰、楊伯峻 注:《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出版出版。
18. 〔周〕左丘明 撰、〔吳〕韋 昭注:《國語》,臺北巿: 中華書局, 1966年初版。
19. ﹝秦﹞呂不韋 編、〔清〕陳奇猷 注:《呂氏春秋》,臺北:華正書局,1985年初版。
20. ﹝漢﹞伏 勝 撰:《尚書大傳》,台北縣版橋巿:藝文印書館,1970年出版。
21. ﹝漢﹞司馬遷 撰、瀧川資言 著:《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文史哲,1997年出版。
22. ﹝漢﹞劉 安 撰、﹝漢﹞高誘 注、楊家駱編:《明刻淮南鴻烈解》,1979年出版。
23. ﹝漢﹞戴 德 撰、高 明 注:《大戴禮記今註今譯》,臺北:商務印書館,1975年初版。
24. ﹝漢﹞班 固 撰、﹝清﹞王先謙 注:《漢書補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5年出版。
25. ﹝漢﹞許 慎 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臺北,洪葉文化,1998年初刷。
26. 〔晉〕郭 璞 注、袁珂:《山海經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出版。
27. ﹝南朝 齊﹞劉 勰 撰、范文瀾 編:《文心雕龍》,臺北,學海出版社,1991年出版。
28. ﹝唐﹞徐 堅 撰:《初學記》,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出版。
29. ﹝唐﹞歐陽詢 撰:《藝文類聚》,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出版
30. ﹝宋﹞程 頤 撰、楊家駱主編:《易程傳》,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初刷。
31. ﹝宋﹞朱 熹 撰:《四書章句集註》,臺北:鵝湖出版社,1984年出版。
32. ﹝宋﹞朱 熹 撰、﹝宋﹞黎靖德 編:《朱子語類》,臺北: 正中書局,1973年出版。
33. ﹝宋﹞黃 倫 撰:《尚書精義》,江蘇:廣陵古籍,19─年(線裝)。
34. ﹝宋﹞蔡 沈 撰:《書經集傳》,臺北:鵝湖出版社,1984年出版。
35. ﹝宋﹞洪興祖 撰 :《楚辭補注》,臺北:藝文印書館,2000年出版。
36. ﹝宋﹞時 瀾 撰:《增修東萊書說》,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出版。
37. ﹝明﹞朱右增 撰:《逸周書集訓校釋》,台北:商務印書館,1968年出版。
38. ﹝清﹞皮錫瑞 撰:《今文尚書考證》,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出版。
39. ﹝清﹞皮錫瑞 撰:《經學歷史》,臺中:文聽閣圖書,2008年出版。
40. ﹝清﹞劉逢祿 撰:《尚書今古文集解》,臺北巿:商務印書館,1977年出版。
41. ﹝清﹞王引之 撰:《經義述聞》,臺北:商務印書館,1968年出版。
42. ﹝清﹞孫星衍 撰:《尚書今古文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出版。
43. ﹝清﹞江 藩 撰:《經解入門》,臺北:廣文書局,1977年出版出版。
44. ﹝清﹞崔 述 撰:《考信錄》,臺北,商務印書館,1968年出版。
45. ﹝清﹞朱右增 撰:《逸周書集訓校釋》,臺北:商務印書館,1968年出版。
46. ﹝清﹞王念孫 撰:《廣雅疏證》(一),山東:友誼出版社,1991年出版。
二. 今人著作類(照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1. 于省吾:《尚書新證》,臺北:崧高書社,1985年出版。
2. 王夢鷗:《禮記今註今譯》,臺北:商務出版社 ,1977年出版。
3. 田畦耘:《《山海經》中變形神話的文化內涵及其對後世文學的影響》,東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
4. 何蔚煌:《國語的神話世界》,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5. 李玲玲:《先秦諸子書中的堯舜禹傳說研究》,中國河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
6. 李振興:《尚書學述》,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4年出版。
7. 李向平:《王權與神權 : 周代政治與宗教研究》,遼寧:教育出版社,1991年初版。
8. 吳國宏:《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述》研究》,臺北縣永和市 :花木蘭文化, 2006年初版。
9. 屈萬里:《尚書集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年2月初版。
10. 胡萬川:《真實與想像──神話傳說探微》,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出版。
11. 姜建設:《政事綱紀──《尚書》與中國文化》,河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8月初版。
12. 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北京:科學出版社,1960年出版。
13. 倪平英:《相似外表下的不同內核──白鳥庫吉與顧詰剛就堯、舜、禹問題研究比較》,中國華東師範大學對外漢語學院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14. 袁 珂:《中國神話史》,上海巿:文藝出版社,1988年出版。
15. 高平子:《學歷散論》,臺北巿:中央研究院數學研究所,1969年出版。
16. 張光直:《中國青銅器時代》,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11月初版。
17. 張文杰:《中國古代神話的悲劇性審美精神》,廣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年。
18. 陳夢家:《尚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6月初版。
19. 陳泳超:《堯舜傳說研究》,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出版。
20. 陳麒仰:《與巫術相關之周代部分禮俗探賾》,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0年。
21. 郭永秉:《帝系新研》,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9月初版。
22. 郭啟傳:《太初之道──聖在世界秩序的展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01年。
23. 曾運乾:《尚書正讀》,臺北:華正書局,1974年出版。
24. 曾錦華:《《呂氏春秋˙十二紀》紀首、《淮南子˙時則訓》及《禮記˙月令》之比較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2010出版。
25.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三民書局,1984年1月初版。
26. 黃復山:《漢代尚書讖緯學述》,臺北縣永和市:花木蘭文化,2007年出版。
27. 傅斯年:《性命古訓辯證》,臺北:中研院史語所,1940年初版。
28. 程元敏:《尚書學史》,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6月出版。
29. 楊筠如:《尚書覈詁》,臺北: 學海出版社,1978年出版。
30. 楊希枚:《先秦文化史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出版。
31. 葉舒憲:《中國神話哲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1月初版。
32. 葉舒憲:《神話──原型批評》,西安巿:陜西師範大學,民1987年出版。
33. 劉振維:《論金文尚書中的天命觀》,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34. 劉漢德:《尚書研究論集》,臺北:黎明文化出版社,1981年出版。
35. 劉逢祿:《尚書今古文集解》,臺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77年出版。
36. 趙沛霖:《先秦神話思想史論》,臺北:五南出版社,1998年6月初版。
37. 錢 穆:《黃帝》,北京:三聯書店,2004初版。
38. 樂蘅軍:《意志與命運:中國古典小說世界綜觀》,臺北: 大安出版社,1992初版。
39. 錢宗武:《尚書入門》,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初版。
40. 譚家哲:《論語與中國思想研究》,臺北:唐山出版社,2006年11月初版。
41. 譚家哲:《孟子平解》,唐山出版社:2010年8月初版。
42.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上)》,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0年10
月初版。
43. 顧頡剛:《中國上古史研究講義》,臺北:紅葉文化,1994年10月初版。
44. 顧頡剛:《顧頡剛讀書筆記》,臺北: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80年初版。
45. 顧頡剛:《古史辨》,臺北:明倫出版社,1970年初版。
46. 顧頡剛:《秦漢的方士與儒生》,上海: 古籍出版社,1978年出版。
47. 龔抗雲:《禮記正義 王制、月令》,臺北市:臺灣古籍,2001初版。
48. 弗雷澤(Frazer,J.G.)著,汪培基譯:《金枝 : 巫術與宗教之研究》,臺北: 久大書局,1991年出版。
49. 耶律亞德(Eliade, Mircea)著,楊儒賓譯:《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2000年出版。
三. 單篇論文(照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1. 周美華:〈由《尚書•堯典》見戰國中晚期儒家之帝王典範〉,《玄奘人文學報》,2004年2月,第2期。
2. 金榮權:〈中華民族尚德精神與中國古典神話〉,《江西社會科學》,2007年9月。
3. 高莉芬:〈神聖的秩序──《楚帛書˙甲篇》中的創世神話及宇宙觀〉,《中國文史哲研究集刊》,2007年3月,第30期。
4. 馬小龍:〈從鯀禹治水看儒家思想中禮樂精神的形成〉,《西北大學學報》,2004年。
5. 唐賢秋:〈舜帝──儒家道德理想的人格化身〉,《船山學刊》,2006年第3期。
6. 張開焱:〈鯀禹創世神話類型再探──屈詩釋讀與夏人神話還原性重構之三〉,《民族文學研究》,2007年3月。
7. 程水金:〈西周末年的鑒古思潮與今文《尚書》的流傳背景—兼論《尚書》的思想意蘊〉,《漢學研究》,第19卷第1期。
8. 楊儒賓:〈黃帝與堯舜──先秦思想的兩種天子觀〉,《台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2卷第2期,2005年10月。
9. 楊儒賓:〈孔顏樂處與曾點情趣──《論語》的人格世界〉,收入黃俊傑編:《東亞論語學:中國篇》,臺北:東亞儒學研究叢書,臺大出版中心,2009,頁3-32。
10. 楊儒賓:〈吐生與厚德──土的原型象徵〉,《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0期,頁383-445,2002年3月。
11. 趙北耀:〈堯舜禹人格略考〉,《運城學院學報》,第21卷第4期,2003年8月。
12. 龐樸:〈陰陽五行探源〉,《中國社會科學》,1984年,第3期,頁7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