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羅永莊
論文名稱: 唐文標的生平及其在戰後臺灣文學的地位
指導教授: 陳萬益
口試委員: 陳建忠
蔡明諺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
Graduated Program of Taiwan Studies for in-service Teachers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1
中文關鍵詞: 唐文標保釣運動左翼文學現代詩論戰張愛玲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自有文字記載以來,舉凡在台灣書寫的人、事、時、地、物等相關文學作品,甚至遠溯自原住民的口傳神話傳說,都是台灣文學。其中台灣文學的左翼文學思想與運動,在台灣文學史占了重要的現象與位置。特別是二次大戰後,有關台灣左派或日本左派或中國左派更或是歐美左派的文學作家與作品不計其數。---唐文標---一位出身中國的廣東人,在香港接受中學教育,後至美國完成數學博士學位,在歷經保釣運動後,奠定唐文標日後到台灣講學的契機。唐文標以一位數學教授的專業身分,強烈的左派文人思想與評論,輔以實踐行動的哲學,點燃了現代詩論戰之爭端,也開啟了張愛玲事件的風潮。本論文試著描述唐文標的生平與評論,給戰後台灣文學界所帶來的爭論與影響,作一文學史的敘述與定位,並試圖對唐文標燃燒的年代作一系列的探討。


    Since there were written records, all of the literary works that depicted the people, things, time, places, objects in Taiwan, and even those far-back works of aboriginal oral myths and legends, can be categorized as Taiwanese literature. In these literary works, Taiwanese left-wing literary thoughts and movements are important phenomena and enjoy a significant status. Especially after World War II, there were a pyramid of left-wing Taiwanese, Japanese, Chinese, or even European and America writers and literary works. A Cantonese man, wen-biao Tang, received middle school education in Hong Kong, obtained a PhD degree in math in the US, and lectured in Taiwan after the Diaoyu Islands dispute. As a math professor embracing leftist literati thoughts and the philosophy of practical actions, Tang aroused the controversy of modern poetry and caused Eileen Chang waves. This study aims to define Tang in the literary history and analyze the Burning Ages by means of describing the controversies and influences on Taiwanese literature after WWII brought by his life and criticisms.

    目 錄 第一章 緒 論 1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二、研究方法與限制 2 三、文獻回顧 4 四、研究架構 10 第二章 唐文標生平考述 13 第一節 教育的桎梏與啟蒙 13 一、出生於困頓的廣東 13 二、香港教育的桎梏 14 三、《萬有文庫》的知識啟蒙 15 四、新亞教育的文化萌芽 16 五、初到美國轉換跑道 17 第二節 從客座到定居臺灣 19 一、保釣運動的發生 19 二、由客座到文學參與 22 三、放下一切,心繫祖國 23 四、臺北學派的信念與發揚 25 五、癌症的發現與生命的殞逝 29 第三節 親友眼中的唐文標 29 一、第一次的接觸與印象 30 二、慷慨解囊之大俠者 34 三、「人學」的實踐者 38 第四節 左翼學派的實踐者 40 一、左派和右派之區別 41 二、新左派與法蘭克福學派 42 三、臺灣社會主義的建構者 45 第三章 唐文標與現代詩論戰 50 第一節 現代詩論戰的始末 50 一、現代詩論戰的背景 50 二、現代詩論戰的起因 54 三、現代詩論戰的發展 56 第二節 現代詩論戰中關、唐的論點 59 一、關傑明的論點 59 二、詩人的唐文標 62 三、唐文標的論點 64 第三節 現代詩論戰中反對派的論點 71 一、針對關傑明的批評 71 二、針對唐文標的批評 72 第四節 現代詩論戰的反思與唐文標的夢 77 一、現代詩論戰的反思 77 二、唐文標的夢 80 第四章 唐文標與《張愛玲雜碎》 82 第一節 張愛玲與其傳奇 83 一、最璀璨的光輝--叱吒文壇與第一段戀情 83 二、離開香港,前往美國 85 三、幽居創作並寂寞離世 86 四、張愛玲的文學傳奇與影響 87 第二節 與張愛玲的結緣 90 一、親友眼中唐文標的張愛玲 90 二、對其作品的瘋狂收集 92 第三節《張愛玲雜碎》的雙關意義 96 一、由愛生恨的唐文標 96 二、從感性到理性的唐文標 97 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唐文標 99 第四節 對張愛玲的批判 101 一、以史證文 103 二、文本批評 106 三、道德批判 113 第五章 唐文標在現代詩及張愛玲研究上的學術意義 118 第一節 唐文標在現代詩論戰的影響 118 一、唐文標的自我省察 118 二、詩壇的改變 121 三、「現代詩論戰」之後的詩壇反思 122 四、帶動鄉土文學論戰 123 第二節 唐文標在張愛玲研究的影響 125 一、文壇上的強力反彈 125 二、《張愛玲雜碎》所帶來的反思 129 三、《張愛玲雜碎》的學術意義與價值 132 第六章 結 論 134 參考書目 138 附錄一 唐文標先生年表 149 附錄二 唐文標與「現代詩論戰」相關對照表 154 附錄三 唐文標與張愛玲相關資料對照表 157 附錄四 唐文標先生著作 158

    參考書目
    一、 研究文本
    (一) 專書
    唐文標,《平原極目》,臺北:寰宇出版社,1973。
    唐文標,《張愛玲雜碎》,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6。
    唐文標,《天國不是我們的》,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6。
    唐文標,《張愛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6。
    唐文標,《快樂就是文化》,臺北:遠行出版社,1977。
    唐文標,《我永遠年輕》,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0。
    唐文標編,《張愛玲卷》,臺北:遠景出版公司,1982。
    唐文標,《張愛玲資料大全集》,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4。
    唐文標,《中國古代戲劇史初稿》,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4。
    唐文標,《唐文標散文集》,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4。

    (二)期刊
    唐文標,〈平原極目〉,《幼獅文藝》,第35卷 第2期 (1972),頁105-110。
    唐文標,〈詩與詩論--公無渡河〉,《幼獅文藝》,第36卷 第7期 (1972),頁143-150。
    唐文標,〈天國不是我們的--評張曉風的「武陵人」〉,《中外文學》,第2卷 第5期 (1973),頁36-56。
    唐文標,〈日之夕矣--《平原極目》序〉,《中外文學》,第2卷 第4期 (1973),頁12-42。
    唐文標,〈什麼時代什麼地方什麼人〉,《龍族》「評論專號」第9 號(1973),頁20-31。
    唐文標,〈僵斃的現代詩〉,《中外文學》第2卷 第3期 (1973.08),頁18-20。
    唐文標,〈歐陽子的創作背景〉,《文季》第1期 (1973.08),頁44-45。
    唐文標,〈詩的沒落--香港臺灣新詩的歷史批判〉,《文季》第1期 (1973.08)。
    唐文標,〈又熱又熟又清又濕--張愛玲的長篇:<連環套>〉,《中外文學》第2卷 第12期,(1974.03),頁4-29。
    唐文標,〈一級一級走進沒有光的所在--張愛玲早期小說長論〉,《文季》第3期(1974),頁12-54。
    唐文標,〈關於「迅雨」論「張愛玲的小說」〉,《文季》第3期 (1974),頁70-73。
    唐文標,〈實事求是不作調人〉,《中外文學》第3卷 第3期 (1974),頁21。
    唐文標,〈「劍俠千年已矣! 」-古俠的歷史意義〉《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9卷第5期 (1976),頁41-44。
    唐文標,〈做一個現代的社會人〉,《中國論壇》第2卷 第5期(1976),頁10-14。
    唐文標,〈快樂就是文化-草論臺灣的大眾文明〉,《夏潮》》第1卷 第5期 (1976),頁25-29。
    唐文標,〈中國戲劇的起源問題〉,《現代文學》復刊第二期(1977),頁113-132。
    唐文標,〈屬於這個世界的人--談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和西班牙文學〉,《夏潮》,第3卷 第5期(1977),頁76-78。
    唐文標,〈文字障--試談余英時與顧頡剛的一個公案〉,《聯合月刊》 第2期 (1981),頁78-80。
    唐文標,〈中國古代戲劇史初稿〉,《中山學術文化集刊》,第26期(1981),頁401-476。
    唐文標,〈戲劇來自民間〉,《人與社會》,第6卷 第3期 (1982),頁8-12。
    唐文標,〈所見張愛玲佚文綴言〉,《新書月刊》第2期 (1983),頁45-48。
    唐文標,〈戲劇和中國的社會生活:對中國戲劇的一些歷史觀察〉,《聯合月刊》,第34期(1984),頁110-113。
    唐文標,〈戲劇的衰老並非人的衰老:如何面對古劇晚出的問題〉,《文季文學雙月刊》第1卷 第5期 (1984.01),頁39-45。
    唐文標,〈休論插科打諢, 也不尋宮數調:戲劇晚出的一些歷史觀察〉,《文季文學雙月刊》第2卷 第1期 (1984.03),頁13-21。
    施善繼,〈相期應努力,天地正風塵──懷念唐文標〉,《夏潮通訊》第2期 (2005.09.05) 。

    二、 單篇論文
    紀弦,〈現代派信條釋義〉,《現代詩》第13期(1956),頁41-45。
    夏志清,〈張愛玲的短篇小說〉,《文學雜誌》第2卷第4期(1957 年6 月20 日),頁4─20。夏志清,〈評《秧歌》〉,《文學雜誌》第2卷第6期(1957 年8 月20),頁4─11。其後這兩篇評論文字經彙整後收錄於夏志清,〈第十五章 張愛玲〉,夏志清著,劉紹銘譯,《中國現代小說史》(台北:傳記文學,1985 年11 月15 日新版),頁397─438。
    夏志清,〈評《秧歌》〉,《文學雜誌》第2卷第6期(1957 年8 月20日),頁11。
    夏志清,〈「張愛玲的小說藝術」序〉,水晶,《張愛玲的小說藝術》(臺北:大地出版社, 1985),頁9。
    易兒,〈不要誤解我們〉,《中華雜誌》第9卷第3期(1971.03),頁21-35。
    關傑明著,景翔譯:〈中國現代詩人的困境(下)〉,《中國時報》副刊「海外專欄」,1972.2.29,第9版。
    鄭烱明,〈批評的再出發〉,《「笠」詩刊》第51期(1972),頁129。
    創世紀詩社,〈關於「中國現代詩總檢討」專輯〉,《創世紀》第31期(1972),頁13。
    關傑明,〈再談中國現代詩〉,《中國「現代詩」評論》,(臺北:林白出版社1973),頁63。
    顏元叔,〈唐文標事件》《中外文學〉第2卷第5期,(1973.10)。
    傅禺,〈一棒子打到底──問唐文標〉,《中外文學》第2 卷 第5 期,(1973),頁146。
    余光中,〈詩人何罪〉,《中外文學》第2卷第6期,(1973),頁5-6。
    高信疆,〈探索與回顧〉,《龍族》「評論專號」第9 號,(1973),頁4。
    彭瑞金,〈談文學的社會參與-讀顏元叔「唐文標事件」後〉,《中外文學》第2卷 第8期,(1974.1)
    邢光祖演講,黃進蓮筆錄:〈我國詩的總檢討〉,《主流》第10期,(1974),頁7。
    洛夫發表意見,「論劍南鯤」,《主流》第10期,(1974),頁22。
    雲沙,〈論劍南鯤(魚身)〉,《主流》「評論專輯」第10 期,(1974),頁26。
    沙靈,〈現代詩發展的陰影〉,《主流》「評論專輯」第10 期,(1974),頁37-38。
    黃進蓮,〈黑白講──檢視唐文標「詩的沒落」一文〉,《主流》「評論專輯」第10 期,(1974),頁58-59。
    主流雜誌編輯室,〈主流記事〉,《主流》「評論專輯」第10期,(1974),頁111。
    主流雜誌編輯室,〈編輯室報告〉,《主流》第10 期,(1974),頁112。
    洛夫,〈請為中國詩壇保留一份純淨〉,《創世紀》「詩論專號」第37 期,(1974),頁9。
    楊牧,〈致余光中書──代跋中外文學詩專號〉,《中外文學》「詩專號」第3卷 第1 期,(1974),頁227。文末署於1974.4.20。
    黃進蓮,〈批評的墮落-中外文學〈僵斃的現代詩〉一文的商榷〉,《創世紀詩刊》,第37期,(1974.7),頁130-136。
    銀正雄,〈評唐文標的論張愛玲早期小說 —— 兼談其「實事求是,不作調人」〉,《書評書目》22、23期(1975.02、03),頁67-74、41-50。
    王翟,〈看「張愛玲雜碎」〉,《書評書目》42期(1976.10),頁51-55。
    朱西甯,〈先覺者、後覺者、不覺者-談「張愛玲雜碎」〉,《書評書目》42期(1976.10),頁76-93。
    顏元叔,〈唐文標事件〉,趙知悌:《文學.休走──現代文學的考察》,(臺北:遠行出版社,1976),頁119。
    陳芳明,〈檢討民國六十二年的詩評〉,《詩與現實》,(臺北:洪範書店,1977),頁45。
    關傑明,〈中國現代詩人的困境〉,趙知悌編:《現代文學的考察》,(臺北:遠景出版社,1978),頁139。
    南方朔,〈中國自由主義的最後堡壘—大學雜誌階段的量底分析〉,南方朔:《中國自由主義最後堡壘》,(臺北:四季出版社,1979),頁12。
    余英時,〈顧頡剛的史學與思想補論-兼答唐文標先生的「文字障」〉《聯合月刊》,第2期(1981.09)頁80-82 。
    羅小雲,〈從「傾城之戀」看張愛玲對人生的觀照〉,陳炳良編,《張愛玲短篇小說論集‧附錄二》(台北:臺灣遠景出版公司,1983),頁147。
    葉石濤,〈七十年代臺灣文學的回顧〉,《沒有土地‧哪有文學》,(臺北︰遠景出版社,1985),頁46。
    焦桐,〈關心文學的數學家:記唐文標先生告別會〉,《文訊》第19期,(1985.8)。
    宋國誠,〈社會批判理論的建構(上) — 法蘭克福研究所的創立與初期活動〉《東亞季刊》,第22卷 第2期(1990),頁23。
    孟樊,〈現代主義詩學〉,《當代臺灣新詩理論》,(臺北:揚智文化,1998),頁99。
    陳正醍,〈臺灣的鄉土文學論戰〉,《清理與批判》,(臺北︰人間出版社,1998),頁131。
    魯子青,〈一九六○年代美國新左派運動之社會功能面的探究〉,《馬學新論》,(臺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1998 ),頁65-66。
    謝峰,〈英國工黨的第三條道路述評〉,《國際政治研究》第1 卷 第4期(1999)。
    林淇瀁,〈長廊與地圖——臺灣新詩風潮的溯源與鳥瞰〉,林明德編:《臺灣現代詩經緯》,(臺北:聯合文學,2001),頁26。
    夏曉虹,〈李鴻章‧雜碎館‧格蘭特〉,《書摘》第3期(2003.03),頁43-45。
    尉天驄,〈燃燒的靈魂——懷念唐文標〉,《印刻文學生活誌》第3卷 第11期(2007.07)。
    江東雲、應鳳凰等人,《新地文學》「唐文標專輯」(2008.12),頁235-297。
    商紅日,〈「左」和「右」說法到底出自何處〉,《黨政幹部文摘》第7期(2009.07),頁42。
    郭楓,〈臺灣文學的環境與生態〉,《美麗島文學評論集》,(板橋:臺北縣政府文化局2001.12),頁18。
    黃湘,〈新書過眼:《章學誠的知識論:以考證學批判為中心》〉,《博覽群書》(2007.02),頁117-121。
    劉海銘著、李愛慧譯,〈炒雜碎:美國餐飲史中的華裔文化〉,《華僑華人歷史研究》第1期(2010.03),頁1-15。
    劉海銘著、李愛慧譯,〈炒雜碎:美國餐飲史中的華裔文化〉,收錄《華僑華人歷史研究》第1 期 (2010) ,頁12。

    三、 學位論文
    邱昭瑜,《張愛玲作品評論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蔡明諺,《龍族詩刊研究:兼論七○年代台灣現代詩論戰》,清華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黃芳琪,《張愛玲《傳奇》世界中的人性書寫》,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魏偉莉,《異鄉與夢土:郭松棻思想與文學研究》,成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陳秋雯,《張愛玲小說在台灣的接受現象》,中山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陳瀅州,《七○年代以降現代詩論戰之話語運作》,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94年碩士論文,2005。
    詹曜齊,《臺灣的現代化論戰與現代主義運動》,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含碩專班)碩士論文,2005。
    蔡欣倫,《1970年代前期臺灣新世代詩人群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田威寧,《臺灣「張愛玲現象」中文化場域的互動》,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李佩儒,《唐文標與其《張愛玲雜碎》研究》,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陳政彥,《戰後臺灣現代詩論戰史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
    蔡明諺,《一九五○年代台灣現代詩的淵源與發展》,清華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

    四、 專書
    張愛玲,《流言》臺北:皇冠出版社,1968。
    尉天驄,《現代文學的考察》臺北:遠景出版社,1978。
    水晶,《張愛玲的小說藝術》臺北:大地出版社, 1985。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編,《中國科學技術年鑒》,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1985。
    尉天驄編,《燃燒的年代:唐文標懷念集》,台北:帕米爾出版社,1986。
    張愛玲,《張看》臺北:皇冠出版社,1991。
    盧正珩,《張愛玲小說的時代感》,臺北:麥田出版公司,1994。
    唐文標著、關博文編,《我永遠年輕━━唐文標紀念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5。
    王齊樂,《香港中文教育發展史》,香港:三聯書店,1996。
    凱斯.詹京斯(Keith Jenkins),賈士蘅譯,《歷史的再思考》,臺北:麥田出版社,1996。
    安東尼.紀登斯(Anthony Giddens) 著,鄭武國譯,《第三條路:社會民主的更新》,臺北:聯經出版社,1999。
    鄭鴻生,《青春之歌:追憶1970年代臺灣左翼青年的一段如火年華》,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
    林田富,《再論釣魚臺列嶼主權爭議》,臺北:五南圖書,2002。
    黑伍德(Andrew Heywood)著,楊日青、李培元、林文斌與劉兆隆譯,《政治學新論》,臺北:韋伯出版社,2002。
    劉鋒杰,《想像張愛玲——關於張愛玲的閱讀研究》,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古遠清,《臺灣當代新詩史》,臺北:文津出版社,2008。

    五、西文資料
    Leszek Kolakowski, Main Currents of Marxism: Its Rise, Growth, and Dissolution, Vol.III(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Ma, Eric Kit-wai. Ma, Chieh-Wei. [1999] (1999). Culture, Politics, and Television in Hong Kong. United Kingdom: Routledge.
    Schenk, Catherine Ruth. [2001] (2001). Hong Kong as a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r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1945-1965. United Kingdom: Routledge
    Top 100 World Universities.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2010-08-15].

    六、網路資料
    《夏潮聯合會資料庫檢索系統》上網日期:2011.5.6 網址:http://www.xiachao.org.tw/?act=page&repno=719
    《時代教育•先鋒國家歷史》上網時間:2012.02.02網址:http://dailynews.sina.com/bg/chn/chnlocal/chinapress/20091222/0220983036.html
    主持人:林孝信老師 與談人:南方朔老師、陳忠信老師、陳曉林老師、汪 益教授:〈現實關懷者:尋找理想國的唐文標〉時間:2000.1.8 P.M.13:30收錄於〈憂國憂民一俠者:唐文標先生座談會(二)〉見清華大學《憂國憂民一俠者:唐文標先生文物捐贈文物展暨座談會》座談紀錄 上網日期:2011.6.10 網址:http://www.lib.nthu.edu.tw/guide/exhibits_and_events/tangwenbiao/forumrecord.htm
    主持人:陳萬益教授 與談人:尉天驄教授、周芬伶教授、莊宜文教授〈發現張愛玲的唐文標〉收錄於〈憂國憂民一俠者:唐文標先生座談會(三)〉時間:2000.1.8 P.M.15:30見清華大學《憂國憂民一俠者:唐文標先生文物捐贈文物展暨座談會》座談紀錄 上網日期:2011.6.10網址:http://www.lib.nthu.edu.tw/guide/exhibits_and_events/tangwenbiao/forumrecord.htm
    保釣行動委員會,上網日期:2011.5.6 網址:http://www.diaoyuislands.org/
    香港新亞書院網站 上網日期:2011.5.5 網址: http://www.na.cuhk.edu.hk/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Itemid=2&lang=tw
    教育部網站《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上網日期:2011.8.10 網址: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newDict/dict.sh?cond=%C2%F8%B8H&pieceLen=50&fld=1&cat=&ukey=-1233435056&serial=1&recNo=0&op=f&imgFont=1
    紫藤廬茶館網站 上網日期:2011.6.15 網址:http://www.wistariateahouse.com/main/modules/MySpace/index.php?sn=wistariateahouse&cn=ZC2033
    黃武雄:〈社大十年重談社區大學的定位〉(未完稿)收錄文山社區大學電子報2008.1.18 上網日期:2011.6.10網址:http://www.wenshan.org.tw/wscc/modules/tinyd0/index.php?id=24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