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蕭裕民
論文名稱: 遊心於「道」和「世」之間---以「樂」為起點之《莊子》思想研究
指導教授: 楊儒賓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59
中文關鍵詞: 由心往道而應世間莊子有/無無為喜好意向終極存有存有感知樣態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樂」是人們非常重要的追求之一。本研究從「樂」的探究出發,以探討思想史上快樂形象鮮明的《莊子》其所論之「樂」為起點,循著相關線索進入以推定《莊子》思想基本架構為重心的整個《莊子》思想研究,並在這個由某個哲學問題入手,循線研究整個思想體系的鋪陳中,將《莊子》思想及其「樂」思想釐清、呈現。本研究在方法上,認為思想體系中各部分是一個相互關聯的整體,視《莊子》全書具有一致的基調,從連結、了解各部分之間的關係中,更為清楚的了解整個思想體系及在此體系中包含「樂」在內的各個部分。而「樂」為問題的起點,也是進入討論《莊子》思想體系各部分的起點。在論述上,包含詮釋文獻段落[註腳]、《莊子》各部分之釐清、連結脈絡關係建立架構、更進一步統合整理等四個層次的討論,以紮實的原典為依據,對整個《莊子》思想做廣範圍的探討。整個討論的脈絡,由《莊子》中的「樂」文獻切入《莊子》中談到的五大方面的至高終極之討論,展開對於《莊子》思想各部分的釐清。而後,進一步將之組織成具有內部關聯的體系,得出相較於前人的研究而言,對於《莊子》思想較不失於局部片面的完整理解架構。並且,將《莊子》中一些重要論題納入此架構來討論,也在此架構之理解下,更為清楚的對《莊子》「樂」論題做較為全面的討論。再進一步,則對討論所得做統合的整理,且以古今對於《莊子》的討論觀點、以及釐清一些對於《莊子》的誤解、境界形態形上學等相關討論,作為對本研究所得的架構之檢證或參照,並將研究所得延伸應用到理解中國思想史。在研究結果方面,認為《莊子》一書所代表的是包含「莊子」在內的一群思想相近的思想家(莊子及思想與其接近的後學)的思想。《莊子》思想中展開各種討論的基本概念架構是「有/無」,其思想關懷思考的出發點是世間,其展開的論述則兼重「道」與「世間」。「道」是《莊子》思想的核心,「心」是世間及工夫的重點。人透過「心」之工夫往道體道,使世界以不同的面貌展現,同時也是以較高的層次落往世間。整個《莊子》思想,簡言之即是「由心往道而應世間」。而在此體系中的「樂」論題,《莊子》論述的詞義重點在於「喜好意向」。所謂的「至樂無樂」,意為「無喜好意向」乃為最高的「喜好意向」。此與《莊子》思想中牽涉體道工夫及世間廣泛範圍的「無為」,具有一致的宗旨。至於討論《莊子》時所得的觀念應用於理解中國思想史方面,可以看出,《莊子》以及歷代思想家的思想哲學研究,大致落在三大層次的形而上/形而下區分,以及道--心[人]--世間三大部分的動態關聯這樣的基本架構中。


    遊心於「道」和「世」之間---以「樂」為起點之《莊子》思想研究 緒論:以「樂」為起點之《莊子》思想研究 1 第一部《莊子》思想各部分之討論—由「樂」之線索切入以五大方面的至高終極為分類的討論 31 引論:洋溢著對於至高終極之追尋的《莊子》書---談「樂」問題的一個切入點 33 第一章 存有方面 41 第二章 人之處在至高狀態 63 第三章 人以外的他物 87 第四章 人世間 109 第五章 政治社會文化方面 139 第二部《莊子》思想體系及《莊子》「樂」思想 159 第一章 《莊子》思想體系之基本架構—由心往道、由道落往世間 161 第二章 在《莊子》思想體系中看《莊子》書中的幾個重要論題 215 第三章 以「喜好意向」為討論重點的《莊子》「樂」思想 233 第三部《莊子》思想及牽涉中國思想史的進一步討論 261 第一章 總論《莊子》思想 263 第二章《莊子》思想基本架構的驗證與檢討 275 第三章 理解中國思想史的一個嘗試角度 323 結語 333 參考資料343 索引 355 表格 表格 1 外向型冥契主義/內向型冥契主義 73 表格 2 形而上/形而下 初步的整理 91 表格 3 無為 146 表格 4 心字意涵分類整理 176 表格 5 心字意涵範圍 初步的整理 179 表格 6 心字意涵範圍 184 表格 7 心字意涵的變動 188 表格 8 形而上/形而下 195 表格 9 由心往道而應世間 213 表格 10 書中組成文獻之分類 287 表格 11 中國思想哲學討論的基本範圍與架構 324 詳目 緒論:以「樂」為起點之《莊子》思想研究 1 一、 「樂」與《莊子》思想研究 1 1) 由「樂」開啟的一段探究 1 2) 從《莊子》「樂」思想研究到《莊子》思想研究 3 3) 《莊子》思想研究聚焦於呈現《莊子》思想體系之基本樣貌 3 二、 以「樂」為起點展開《莊子》思想基本架構之討論 4 1) 以思考某個論題為起點、為線索展開探索的進路 4 2) 「樂」論題在本研究中的角色、意義 5 三、 研究《莊子》思想體系基本架構之相關方法的說明 6 1) 一個內部相關連且有一致性的組織架構 7 2) 重新討論《莊子》思想各部分的必要性 9 3) 將《莊子》視為全書具有一致的基調及其文獻問題 10 4) 關於理解架構之建立:回到原典 15 四、 本研究的三大重點及涉及的諸議題 20 五、 書寫的相關說明 22 1) 本研究中論述的四個層次 22 2) 章節的安排 23 3) 研究文獻之引用 25 4) 原典之處理 27 5) 於書寫中呈現一個思想體系 及 理解是一段參與思考的過程 29 第一部《莊子》思想各部分之討論—由「樂」之線索切入以五大方面的至高終極為分類的討論 31 引論:洋溢著對於至高終極之追尋的《莊子》書---談「樂」問題的一個切入點 33 一、 《莊子》樂論題的初步觀察與討論之起點 33 二、 從「至樂無樂」所展開的思考 34 三、 《莊子》中「至」字所指向的意涵? 35 四、 《莊子》對於「至高、終極」之追尋 36 五、 探討《莊子》所論之「至高、終極」之文獻的選擇 38 第一章 存有方面 41 一、 《莊子》理解「存在」問題之不同於現今的脈絡:有/無 41 二、 「存有」方面的至高、終極---終極的「存有」為「道」字的一種意涵 44 三、 《莊子》中「道」字之不同意涵 47 四、 指涉終極存有的「道」與終極存有 49 五、 「存有」上的終極---「有」的終極根源:無無 52 1) 道之非物 52 2) 道之與物無際 53 3) 以有的概念說無、無只是一個概念 54 4) 道超越於有無、非有也非無 及 「無」字之意義混淆 57 5) 存有上的終極--「有」的終極根源:無無 61 6) 道之虛實問題 61 第二章 人之處在至高狀態 63 一、 關於處在至高狀態的高人之體會、描述的文獻 63 二、 人之處在至高狀態、終極存有與冥契主義 65 1) 終極存有論述與至高之人的論述密切相關 66 2) 人之處在最高狀態即為終極存有 68 3) 終極存有並非只是一種預設 69 4) 人之處在最高的狀態、終極存有以及冥契經驗 71 5) 主觀客觀並非一個適當的問題 76 三、 至高之人相關的神怪文獻是神話/是哲學?是比喻高妙/是報導體驗? 78 1) 以莊子這本書的性質傾向與內容來判斷,視為神話較為不妥 79 2) 合理的可能 82 第三章 人以外的他物 87 一、 形而上、形而下 以及 《莊子》所論之「物」 87 1) 莊子所論之「物」--「有」即是「物」 87 2) 形而上到形而下--「道」是另一層的形而上 90 3) 「有」之世界「物」之生成變化--氣之聚散、物化及萬物一體到齊物 91 二、 大致分類關於「有」的世界這部分之至高終極文獻 97 三、 「人以外的其他物」之至高 98 1) 至言非言非默 99 2) 源於體證的知最高、知識止於其所不知 100 3) 觀之以道,萬物之本然為大美 101 4) 音樂 103 第四章 人世間 109 一、 人在世間--個人之高身心修為或人在世間應物處事的最高表現 109 二、 高身心修為中身體的奇特表現 110 三、 人在世間 心是重心 111 四、 無為為心之總綱 114 1) 朝徹、見獨 114 2) 無己 115 3) 忘、不知 117 4) 心齋 119 5) 用心若鏡、不將迎 121 6) 未始出吾宗 121 7) 就不欲入、和不欲出 123 8) 技進於道 124 9) 莊子以天說道 及 天的天然、本然義 127 10) 無為為心之總綱 無為而無不為 130 五、 至德--天然的個別殊異性 133 第五章 政治社會文化方面 139 一、 政治、社會、文化方面的至高 139 二、 無為亦為政治之總綱 143 三、 無為政治---為個人更多於為天下 146 四、 個人之面對政治、社會:不任官但未必要避世隱居 151 1) 個人之面對政治:不任官,除非不得已 151 2) 個人之面對社會:游刃有餘而非隱居避世 154 第二部《莊子》思想體系及《莊子》「樂」思想 159 第一章 《莊子》思想體系之基本架構—由心往道、由道落往世間 161 一、 《莊子》思想基本架構、兼重道與世間、以道與心為兩大重點 161 二、 道是《莊子》思想體系的核心 163 1) 《莊子》思想體系的核心似乎是道 164 2) 《莊子》思想體系的核心似乎是心 164 3) 道比心更居於核心地位 165 三、 由心往道 168 四、 心、存有感知樣態、工夫 172 1) 《莊子》中關於心的文獻 172 2) 心的意涵含括物與道 175 3) 存有感知樣態 192 4) 工夫過程是存有感知樣態的轉變 196 五、 由道落實到世間、從道看向世間 202 1) 道與世間種種有密切關聯 202 2) 達到體道而展現於世間 203 3) 解決應對世間的問題 工夫方向採取往道再自然展現到世間的路徑 204 4) 從道看向世間 以及 提高層次能理解得更清楚 205 5) 《莊子》對於世間的深刻理解 及 對「有」的世界之承認 207 6) 其為物也 209 7) 兩種自由、兼重道與世間其貫串之基礎在於世間的呈現即是目前體道階段的展現 210 8) 由心往道、並由道落往世間 212 第二章 在《莊子》思想體系中看《莊子》書中的幾個重要論題 215 1) 道技論題在《莊子》思想中的意義 215 2) 有用無用論題在《莊子》思想中的意義 216 3) 語言論題在《莊子》思想中的意義 217 4) 知(知識)論題在《莊子》思想中的意義 223 5) 是非、彼此、大小、夭壽、有無、生死…等論題在《莊子》思想中的意義 223 6) 善惡論題在《莊子》思想中的地位 225 7) 夢與生死論題在《莊子》思想論述中的作用 226 8) 至人真人神人聖人—至高終極之人不同面向的稱呼 與 內聖外王 227 第三章 以「喜好意向」為討論重點的《莊子》「樂」思想 233 一、 《莊子》論「樂」的主要文獻之討論 233 1) 至樂無樂之意涵---至高的喜好是沒有喜好 235 2) 天樂---天然、本然的喜好、亦即無人為的喜好 238 3) 樂與情----《莊子》所謂的無情是無人之好惡情實 240 4) 心不憂樂,德之至、悲樂者,德之邪 241 5) 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244 6) 古之得道者,窮亦樂,通亦樂 247 二、 《莊子》「樂」思想的進一步討論 248 1) 有情?無情? 248 2) 《莊子》論樂著重在喜好意向這個意涵 251 3) 逍遙即是至樂---不同面向的陳述 253 4) 喜好意向指向無為、至樂亦建基於體道 255 5) 「至樂」與「無喜好意向」之間並非一個空泛的連結 既是工夫 亦是工夫之呈現 255 三、 《莊子》所論之「樂」及「樂」論題在《莊子》思想中的地位與意義 256 1) 總述《莊子》所論之「樂」的意涵 257 2) 「樂」論題在《莊子》思想中的意義與地位 258 第三部《莊子》思想及牽涉中國思想史的進一步討論 261 第一章 總論《莊子》思想 263 一、 《莊子》關懷思考的出發點 263 二、 《莊子》思想總述 265 第二章《莊子》思想基本架構的驗證與檢討 275 一、 對這套架構的再驗證A:歷代評論 275 1) 古代典籍中對《莊子》的描述評論留意到其中各點 275 2) 近代學者之研究也留意到其中各點 279 二、 對這套架構的再驗證B:內外雜篇問題 283 三、 一些對於《莊子》的疑惑或誤解之釐清 300 1) 說《莊子》否定語言 是太過簡化的理解 300 2) 《莊子》非懷疑主義者 非不可知論者 301 3) 以相對主義者理解《莊子》並不妥當 302 4) 《莊子》非投機主義者 304 5) 《莊子》非任性放縱者 從所謂自私的角度解讀也非適當 304 6) 以主體性質的概念作為理解《莊子》的主要概念並不適當 305 7) 誤認《莊子》追求真理 307 8) 認為《莊子》是消極無奈的 並不妥當 310 9) 文字所指涉的層次或範圍差異而誤以為矛盾或歧義 310 10) 局部解讀或先入為主易生誤解 311 四、 牟宗三道家境界形態的形上學之討論 313 五、 對《莊子》思想體系的檢討 320 第三章 理解中國思想史的一個嘗試角度 323 結語 333 一、 概覽與結論 333 二、 延伸的討論與檢討 334 三、 尾聲 341 參考資料 343 索引 355

    參考資料
    一、原典文獻

    □莊子
    。宋 林希逸、周啟成校注,莊子鬳齋口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
    。宋 褚伯秀,南華真經義海纂微/正統道藏25-26冊,新文豐出版社。
    。明 正統道藏南華經/道藏精華第十七集之一,台北:自由出版社,1993。
    。明 焦竑,莊子翼,台北:廣文,1979三版。
    。明 釋德清,莊子內篇注,台北:廣文,1991再版。
    。明 覺浪道盛,莊子提正/天界覺浪盛禪師全錄卷30/中華大藏經第二輯136冊,修訂中華大藏經會,1968。
    。明 方以智,藥地炮莊,台北:廣文,1975。
    。明 錢澄之 著、殷呈祥點校,莊屈合詁/錢澄之全集之三,黃山書社,1998。
    。明 俍亭瀞挺,漆園指通/中華大藏經第二輯133冊,修訂中華大藏經會,1968。
    。清 王夫之 著、王孝魚校,莊子通、莊子解,台北:里仁,1995初版三刷。
    。清 林雲銘,莊子因/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十八,台北:藝文印書館。
    。清 宣穎著、王輝吉校,莊子南華經解,宏業書局,1977再版。
    。清 王先謙,莊子集解,台北:三民,1992四版。
    。清 郭慶藩,莊子集釋,台北:貫雅文化,1991。
    。劉文典,莊子補正,安徽大學出版社、雲南大學出版社,1999。
    。劉武撰、沈嘯寰點校,莊子集解內篇補正,台北:木鐸,1988。
    。聞一多,莊子內篇校釋/聞一多全集二古典新義,開明書店1948里仁影印1996。
    。錢穆,莊子纂箋,台北:東大,1985重印初版1994四版。
    。張默生原著、張翰勛校補,莊子新釋,齊魯書社,1996二次印刷。
    。王叔岷,莊子校釋,1947商務印書館初版、1993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二版。
    。王叔岷,莊子校詮,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9景印三版
    。李勉,莊子總論及分篇評注,台灣商務,1973初版1990修訂一版。
    。關鋒,莊子內篇譯解和批判,北京:中華,1961。
    。鍾泰,莊子發微,上海古籍,1988。
    。陳鼓應,莊子今註今譯,台灣商務,1975初版1994十二次印刷。
    。黃錦鋐,莊子讀本,台北:三民,1988八版。
    。崔大華,莊子歧解,河南:中洲古籍,1988。
    。Burton Watson譯,The Complete Works of Chuang-Tzu,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8。
    。A.C.Graham譯,Chuang-tzu:The Seven Inner Chapters and other writings from the book Chuang-tzu,London:George Allen&Unwin Ltd.,1981。

    □其他原典文獻
    。中央研究院 漢籍電子文獻 http://www.sinica.edu.tw/~tdbproj/handy1/
    。文淵閣四庫全書web版資料庫,迪志文化出版。

    。四庫全書總目,清 紀昀等,台北:藝文印書館。
    。十三經注疏,清 阮元 校刻,北京:中華書局,1980出版1991五刷。

    。尚書集釋,屈萬里,台北:聯經,1983。
    。管子校正(新編諸子集成五),唐 尹知章注、清 戴望校正,台北:世界書局,1991。
    。新譯老子讀本,余培林,台北:三民,1973初版1994十版。
    。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陳鼓應,台灣商務,1970初版2000三次修訂版。
    。老子道德經注/王弼集校釋,王弼著、樓宇烈校釋,台北:華正,1992。
    。四書章句集注,宋 朱熹,台北:鵝湖,1984。
    。十一家註孫子,曹操等注、郭化若譯,台北:里仁,1982。
    。墨子閒詁,清 孫誼讓著,孫以楷點校,台北:華正,1995。
    。公孫龍子今註今譯,陳癸淼譯註,台灣商務,1986。
    。荀子集解(新編諸子集成二),唐楊倞注、清王先謙集解,台北:世界書局1991。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三,馬承源主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003。
    。黃帝四經今註今譯—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陳鼓應,台灣商務,1995。
    。山海經校注,袁珂,四川:巴蜀書社,1993出版1996二刷。
    。禮記集解,孫希旦,台北:文史哲,1984。
    。呂氏春秋校釋,陳奇猷,台北:華正,1988。
    。緯書集成,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輯,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
    。淮南子集釋,何寧,北京:中華,1998。
    。春秋繁露義證,西漢董仲舒、蘇輿 撰、鍾哲 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6。
    。說文解字注,東漢 許慎 著、清 段玉裁注,台北:黎明文化事業,1991增訂八版。
    。列子集釋,楊伯峻,北京:中華,1979初版1997五刷。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清 嚴可均編,台北:世界書局,1982。
    。嵇康集校注,戴明揚,台北:河洛,1978。
    。世說新語箋疏,余嘉錫,台北:華正,1989。
    。文選,南朝梁 昭明太子編、唐 李善注,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
    。文心雕龍注釋,劉勰著、周振甫注釋,台北:里仁,1984。
    。壇經校釋,唐 慧能、郭朋校釋,北京:中華,1997一版六印。
    。蘇軾文集,孔凡禮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9。
    。朱子語類,宋 黎靖德編,台北:文津,1986。
    。朱熹集,郭齊、尹波點校,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一版1997二刷。
    。陸象山全集(與陽明傳習錄合訂本),宋 陸九淵、明王宗沐編,台北:世界,1990。
    。王陽明全集,吳光、錢明、董平、姚延福編校,上海古籍,1992初版1997三刷。
    。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陳榮捷,台灣學生,1988修訂再版。
    。憨山老人夢遊集,明 釋德清撰、福善日錄、通炯編輯,台北:新文豐,1992。
    。明儒學案(黃宗羲全集第七、八冊),黃宗羲,台北:里仁,1987。
    。尚書引義/船山遺書全集,王夫之,台北:中國船山協會、自由出版社聯合刊印,1972。

    。史記會注考證,司馬遷著、瀧川龜太郎會注考證,台北:洪氏出版社,1986。
    。漢書,東漢 班固、唐 顏師古注,台北:鼎文,1979。
    。後漢書,南朝 宋 范曄、唐 李賢 等注,台北:鼎文,1978。
    。三國志,晉 陳壽、南朝 宋 裴松之注,台北:鼎文,1978。

    二、研究資料 書籍

    □莊子、道家相關
    。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台北:黎明,1993四版。
    。王叔岷,莊學管闚,台北:藝文印書館,1978。
    。王煜,老莊思想論集,台北:聯經,1979初版、1993出版四刷。
    。王德有,以道觀之—莊子哲學的視角,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王邦雄,莊子道,台北:漢藝色研,1993初版2002六刷。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台北:學生,1993。
    。牟宗三講述、陶國璋整構,莊子齊物論義理演析,香港:中華書局,1998。
    。池田知久、黃華珍譯,莊子---道的思想及其演變,台北:國立編譯館出版,2001。
    。杜保瑞,莊周夢蝶,台北:書泉,1995初版1997二刷。
    。李日章,莊子逍遙境的裡與外,高雄:麗文文化,2000。
    。吳怡,逍遙的莊子,台北:東大,1991。
    。吳汝鈞,老莊哲學的現代析論,台北:文津,1998。
    。尚永亮,莊騷傳播接受史綜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0。
    。姜聲調,蘇軾的莊子學,台北:文津,1999。
    。姚彥祺,莊子中的孔/顏論述研究,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徐聖心,莊子"三言"的創用及其後設意義,台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8。
    。袁保新,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台北:文津,1991。
    。陳鼓應,老莊新論,上海古籍,1997二次印刷。
    。陳品卿,莊學新探,台北:文史哲,1984增定再版1997三刷。
    。高柏園,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台北:文津,2000初版二刷。
    。崔大華,莊學研究,北京:人民,1992。
    。張京華,莊子哲學辨析,瀋陽:遼寧教育,1999。
    。張恆壽,莊子新探,湖北人民,1983。
    。傅佩榮,儒道天論發微,台北:學生,1985。
    。湯一介,郭象,台北:東大,1999。
    。黃錦鋐,莊子及其文學,台北:東大,1984。
    。黃華珍,莊子音義研究,北京:中華,1999。
    。福永光司著、陳冠學譯,莊子,台北:三民,1992七版。
    。董小蕙,莊子思想之美學意義,台北:學生,1993。
    。楊儒賓,先秦道家道的觀念的發展,台灣大學文史叢刊,1987。
    。楊儒賓,莊周風貌,台北:黎明,1991。
    。葉舒憲,莊子的文化解析---前古典與後現代的視界融合,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
    。葉海煙,莊子的生命哲學,台北:東大,1999三版。
    。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中國社科,1987。
    。劉笑敢,兩種自由的追求—莊子與沙特,台北:正中,1994。
    。劉榮賢,莊子外雜篇研究,台北:聯經:2004。
    。蔡明田,莊子的政治思想,台北:牧童出版社,1974初版1976再版。
    。諸橋轍次著、李君奭譯,莊子平話,彰化:專心企業專心文庫,1972。
    。錢穆,莊老通辨,台北:東大,1991。
    。錢奕華,宣穎南華經解之研究,台北:萬卷樓,2000。
    。謝明陽,明遺民的莊子定位論題,國立台灣大學文史叢刊,2001。
    。顏崑陽,人生是無題的寓言,台北:躍昇文化,1994。
    。Allison,Robert E. ,Chuang-Tzu for Spiritual Transformation:An Analysis of the Inner Chapters.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89.
    。Kjellberg, Paul and Ivanhoe, Philip J. ed., Essays on Skepticism, Relativism, and Ethics in the Zhuangzi.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6.
    。Roger T.Ames ed.,Wandering at Ease in the Zhuangzi,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8.
    。Victor H.Mair ed.,Experimental Essays on CHuang-tzu,Center for Asian ans Pacific Studies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83.
    。Wu,Kuang-Ming,Chuang Tzu-World philosopher at play, New York: The crossroad Publishing company :Scholars Press,1982.
    。Wu,Kuang-Ming,The Butterfly as Companion—Meditations on the First Three Chapters of the CHUANG TZU,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0.

    □中國思想史綜合
    。方立天,中國古代哲學問題發展史,台北:洪葉,1994。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學生,1983。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學生,1990再版七刷。
    。牟宗三,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台灣商務,1971初版1993五刷。
    。任繼愈,中國哲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初版1990七刷。
    。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發展史(先秦),北京:人民,1983初版1998二刷。
    。胡適,中國古代哲學史,台北:遠流,1986初版1994七刷。
    。胡適,中國中古思想史長編上下,台北:遠流,1986初版1995五刷。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台灣商務印書館,1990十版。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台灣學生,1959初版1993初版九刷。
    。侯外廬,中國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5次印刷。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台北:水牛,1991十一版。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中國社科,1982初版1997四刷。
    。陳啟雲,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歷史論析,北京大學,2001。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台灣商務,增訂台一版1993。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二冊,台北:藍燈,1991。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台北:三民,增訂六版1991。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二,台北:三民,增訂七版1993。
    。錢穆,中國思想史,台北:學生,1992六次印刷。
    。羅光,中國哲學思想史先秦篇,台北:學生,1982。

    □各類書籍
    。小野澤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湧編、李慶譯,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和人的觀念的發展,上海人民,1990初版1999四刷。
    。弓肇祥,真理理論—對西方真理理論歷史地批判地考察,北京:社會科學文獻,1999。
    。中村元等著/余萬居譯,中國佛教發展史上,台北:天華,1984。
    。太田辰夫著、蔣紹愚、徐昌華譯,中國語歷史文法,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
    。王力,王力古漢語詞典,北京:中華書局,2000。
    。王力,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80新1版1996三刷。
    。王蘧常,諸子學派要詮,中華書局、上海書局,中華書局1936版1987複印版。
    。王懋竑,宋朱子年譜,台灣商務,1982初版1987二版。
    。任繼愈主編,中國道教史,上海人民,1990初版1994四刷。
    。朱光潛,談美,台灣開明,1958臺一版1985重十七版。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台北:漢京,1982。
    。江日新主編、蔡仁厚等著,牟宗三哲學與唐君毅哲學論,台北:文津,1997。
    。牟宗三,政道與治道,台灣學生,1980。
    。牟宗三,佛性與般若,台灣學生書局,1992修訂五版。
    。牟宗三,名家與荀子,台灣學生,1994。
    。牟宗三,現象與物自身,台灣學生,1990初版四刷。
    。牟宗三,圓善論,台灣學生,1985。
    。余嘉錫,古書通例,上海古籍,1985。
    。余德慧策劃、黃漢耀等執筆,中國人的快樂觀---淡泊與豁達,台北:張老師,1994。
    。李澤厚,美學四講,台北:三民,1996。
    。李明輝主編、劉述先等著,當代新儒家人物論,台北:文津,1994。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一,台北:學生,1986。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二,台北:學生,1986。
    。孫振青,知識論,台北:五南,1990三版。
    。容肇祖,魏晉的自然主義,收於 魏晉思想乙編三種,台北:里仁,1995。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台灣:學生,1966初版1992十一刷。
    。袁珂,中國神話傳說,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袁珂,神話論文集,台北:漢京,1987。
    。馬昌儀編,中國神話學文論選粹,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4。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台北:聯經,1983、1991四印。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第二集,台北:聯經,1990初版1994二刷。
    。張立文主編,中國哲學範疇精粹叢書—氣,中國人民大學,1990。
    。張立文主編,中國哲學範疇精粹叢書--道,中國人民大學,1989。
    。張立文主編,中國哲學範疇精粹叢書—心,中國人民大學,1993出版1996二刷。
    。張蕙慧,嵇康音樂美學思想探究,台北:文津,1999增訂二版。
    。張舜徽,周秦道論發微,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
    。張廣保,金元全真道內丹心性學,北京:三聯,1995。
    。敏澤,中國美學思想史第一卷,濟南:齊魯書社,1989。
    。郭沫若,十批判書,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傅佩榮,樂天知命的人生-尋孔顏樂處飲源頭活水,台北:業強,1998。
    。曾昭旭,王船山哲學,台北:遠景,1983。
    。湯用彤,魏晉玄學論稿,收於 魏晉思想乙編三種,台北:里仁,1995。
    。黃紹祖,孔子之喜怒哀樂,台北:文史哲,1987。
    。黃建中,比較倫理學,台北:正中,1962台初版1997九刷
    。楊伯峻、何樂士,古漢語語法及其發展,北京:語文出版社,1992。
    。楊儒賓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台北:巨流,1993。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籌備處,1996。
    。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台北:丹青,出版年不詳。
    。葉國良,宋人疑經改經考,國立台灣大學文史叢刊,1980。
    。葉舒憲,中國神話哲學,中國社科,1992。
    。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上海人民,1985初版1999四刷。
    。鄔昆如,西洋哲學史,台北:正中,1971。
    。聞一多,聞一多全集一:神話與詩,台北:里仁,1993。
    。劉述先,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台北:學生,1995增定三版。
    。劉昌元,西方美學導論,台北:聯經,1994第二版。
    。蔣紹愚,古漢語詞匯綱要,北京大學,1992.6二次印刷。
    。蔡英俊,中國古典詩論中「語言」與「意義」的論題--「意在言外」的用言方式與「含蓄」的美典,台灣:學生,2001。
    。蔡仲德,中國音樂美學史,北京:人民音樂,1995初版2000三刷。
    。鄭良樹,諸子著作年代考,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1。
    。鄭良樹,續偽書通考中冊,台灣學生,1984。
    。鄭家棟,牟宗三,台北:東大,2000。
    。錢穆,先秦諸子繫年,台北:東大,1935初版1967增訂1986東大初版1990再版。
    。蕭裕民,樂的智慧---王陽明樂思想研究,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羅根澤,諸子考索,香港:學林書店,1977。
    。羅俊義編,評新儒家,上海人民,1991。
    。顧頡剛編,古史辨第一冊、第六冊,台北:藍燈,1993。

    。英文版主編Robert Audi、中文版審訂召集人林正宏,劍橋哲學辭典,台北:貓頭鷹,2002。
    。Joseph Campbell&Bill Moyers著、朱侃如譯,神話,台北:立緒,1995。
    。Frederick Copleston著、傅佩榮譯,西洋哲學史一—希臘與羅馬,台北:黎明,1986初版1997再版五刷。
    。Frederick Copleston著、朱建民、李瑞全譯,西洋哲學史五—近代哲學,台北:黎明,1993再版。
    。M.耶律亞德(Mircea Eliade)、楊儒賓譯,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台北:聯經,2000。
    。弗洛伊德著、楊韶剛等譯,超越快樂原則,台北:米娜貝爾出版公司,2000。
    。克利福德•格爾茲著、納日碧力戈等譯,文化的解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William James著、唐鉞譯,宗教經驗之種種,萬年青書店重印本。
    。[德]漢斯•羅伯特•耀斯著、顧建光、顧靜宇、張樂天譯,審美經驗與文學解釋學,上海譯文,1997。
    。伊曼弩埃•康德著、李明輝譯,道德底形上學之基礎,台北:聯經,1990初版1994三刷。
    。尼采著、余鴻榮譯,歡悅的智慧(The Joyful Wisdom),台北:志文,1982初版1998再版。
    。羅素著、邱言曦譯,西洋哲學史,台灣中華,1991三版二刷。
    。伯特蘭•羅素著、王正平、楊承濱譯,快樂哲學(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1993。
    。吉爾伯特•萊爾(Gilbert Ryle)、劉建榮譯,心的概念(The concept of Mind),台北:桂冠,1992。
    。斯賓諾沙著、賀麟譯,倫理學,台北:仰哲,1982。
    。W.T.Stace著、楊儒賓譯,冥契主義與哲學,台北:正中,1998臺初版。
    。H.M.Abrams, 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1999。
    。Aristotle,Nicomachean Ethics,translated by Terence Irwin,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1985。
    。E.D.Hirsch,Validity in Interpretation,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7。

    三、研究資料 各類篇章
    。方克濤,英美學界對於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之研究:回顧與展望,收於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一通論篇,台北:喜馬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2。
    。王叔岷,莊子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新解,莊子校詮,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9影印三版,p1375-p1382。又見於莊學管窺,台北:藝文印書館,1978,p105-p111。
    。王邦雄,從修養工夫論莊子道的性格,收於陳德和編/當代新儒學的關懷與超越,台北:文津,1997,p23-p42。
    。牟宗三,道家”無”底智慧與境界形態的形上學,鵝湖4,1975.10,p5-p10。
    。余英時,清代思想史的一個新解釋,收於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1976初版1990十六次印行。
    。吳光明著、蔡麗玲譯,莊子的身體思維,收於楊儒賓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與身體觀,台北:巨流,1993。
    。吳經熊著、朱秉義譯,中國哲學之悅樂精神,收於吳經熊/內心悅樂之泉源,台北:東大,1983。
    。吳冠宏,莊子與郭象無情說之比較—以《莊子》「莊惠有情無情之辯」及其郭注為討論核心,東華人文學報第二期,2000.7,p83-p102。
    。李澤厚,樂感文化,中國古代思想史論 §9-4,台北:三民,1996。
    。李冬梅,莊子「至樂無樂」論的美學闡釋,海南師院學報,1997第4期。
    。李學勤,新發現簡帛佚籍對學術史的影響,道家文化研究第十八輯,北京:三聯,2000。
    。周春塘,海德格與莊子—一個超越文化的哲學問題,王叔岷先生學術成就與薪傳研討會論文集,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01,p105-p203。
    。林聰舜,莊子無為政治思想的幾層意義,漢學研究11:1,1993.6。
    。林麗真,王弼性其情說析論,收於王叔岷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台北:大安,1993。
    。林麗真,魏晉人論「情」的幾種面向,語文、情性、義理—中國文學的多層面探討國際學術會議論文,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1996.4。
    。狐安南(Alan D.Fox),莊子中的經驗形態:感應與反映,收於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台北:正中,1996,p183-p199。
    。姜允明,從心體的形上意義申論宋明心學中天人合一的理論基礎,收於心學的現代詮釋,台北:東大,1988。
    。唐君毅,原道上---老子言道之六義,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第十一章,台北:學生,1986。
    。唐君毅,原言與默,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第七章,台北:學生,1986。
    。唐君毅,原辯與默,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第八章,台北:學生,1986。
    。唐君毅,周秦諸子對名言之道,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二18、19章,台北:學生,1986
    。夏長樸,尋孔顏樂處,收於王叔岷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台北:大安出版社,1993。
    。張亨,《莊子》中「化」字的幾重涵義,收於《臺靜農先生百歲冥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大學中文系,2001.12,p209-p228。
    。張亨,先秦思想中兩種對語言的考察,思與言8:6,1971.3,p283-292。又收於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台北:允辰,1997。
    。陳榮捷,仁的概念之開展與歐美之詮釋,收於王陽明與禪,台北:學生,1984。
    。陳鼓應,尼采哲學與莊子哲學的比較研究,收於悲劇哲學家尼采,北京:三聯,1996。
    。陳啟雲,從莊子看儒學,收於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歷史析論,北京大學,2001。
    。陳榮華,從莊子的無主體性思考論中國文化的特性,收於沈清松編/詮釋與創造—傳統中華文化及其未來發展,台北:聯經,1995,p131-p155。
    。陳德和,論莊子哲學的道心理境,鵝湖學誌24,2000.6,p41-p72。
    。傅偉勳,創造的詮釋學與思維方法論,收於學問的生命與生命的學問第十章,台北:正中,1993。
    。楊儒賓,向郭莊子注的適性說與向郭支道林對於逍遙義的爭辯,史學評論第九期,1985.1,p93-p127。
    。楊儒賓,卮言論:論莊子如何使用語言表達思想,漢學研究10:2,1992,p123-p157。
    。楊儒賓,昇天、變形與不懼水火—論莊子思想中與原始宗教相關的三個主題,漢學研究7卷1期,1989.6。
    。楊儒賓,道家的原始樂園思想,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漢學研究中心,1996.3,p125-p169。
    。楊儒賓,從以體合心到遊乎一氣---論莊子真人境界的形體基礎,第一屆中國思想史研討會,東海大學文學院,1989。
    。葉維廉,言無言:道家知識論,歷史、傳釋與美學,東大,1988。
    。劉人鵬,遊牧、性別、主體性----莊子用言方式「與」性別政治,收於近代中國女權論述—國族、翻譯與性別政治,台灣:學生,2000。
    。葉舒憲,莊子與神話,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漢學研究中心出版,1996.3。
    。翟青,老子是部兵書,收於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編/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
    。蒙培元,樂,理學範疇系統第二十五章,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劉人鵬,罔兩問影---男女平等之外的性/別主體,收於近代中國女權論述—國族、翻譯與性別政治,台灣:學生,2000。
    。蔡璧名,莊子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新詮(上)(下),大陸雜志102:4,2001.4,p154-p159、102:5,2001.5,p193-p221。
    。鄭基良,淺論快樂哲學,空大人文學報3,1994.4,p99-p108。
    。賴錫三,莊子真人的身體觀—身體的社會性與宇宙性之辯證,台大中文學報,2001.5,p1-p34。
    。賴錫三,境界形上學的繼承、釐清和批判與道家式存有論的提出,鵝湖270,1997.12,p20-p31。
    。賴錫三,實有姿態的消解轉譯與道家式存有論的詮釋還原上、下,鵝湖272、275,1998.2、1998.5,p23-30、p47-p56。
    。錢新祖,佛道的語言觀與矛盾語,當代11-12,1987.3p63-70、1987.4p101-108。
    。錢穆,靈魂與心、孔子的心教,收於靈魂與心,台北:蘭臺出版社,2001。
    。韓自強、韓朝,阜陽出土的莊子雜篇漢簡,道家文化研究第十八輯,北京:三聯,2000。
    。顏崑陽,從莊子魚樂論道家物我合一的藝術境界及其所關涉諸問題,鵝湖144、145,1987.6、1987.7。
    。關永中,上與造物者遊—與莊子對談神秘主義,台灣大學哲學評論22,1999.1,137-172。

    。海德格著、熊偉譯,形上學是什麼,收於孫周興選編/海德格爾選集,上海三聯,1996。

    。Robert E. Allinson ,” On Chuang Tzu as a Deconstructionist with a Difference,”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30: 3&4 (September / December 2003),pp487- 500.
    。Charles Wei-Hsun Fu(傅偉勳),”Creative Hermeneutics-Taoist Metaphysics and Heidegger.”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3(1976),p115-p143。
    。Harold D. Roth,”Bimodal Mystical Experience in the “Qiwulun”齊物論Chapter of Zuhangzi.”Journal of Chinese Religions,28(2000), pp31-50.
    。Helmolt Vittinghoff ed.,”Recent Bibliography in Classical Chinese Philosophy.”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 28: 1&2 (March/June 2001) ,莊子部分見p134- p147。
    。Youru Wang,”Philosophy of Change and the deconstruction of self in the Zhuangzi.”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27:3(September 2000),345-360.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