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周年懷 |
---|---|
論文名稱: |
戲劇教育運用在族語教學的學校個案研究 |
指導教授: | 詹惠雪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98 |
中文關鍵詞: | 族語教學 、族語戲劇教學 、戲劇教育 |
外文關鍵詞: | ethnic language teaching, ethnic language drama teaching, drama education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是以青翠國小為個案,探討其以戲劇教育運用於族語教學中課
程發展歷程為何?課程實施過程中所產生了哪些問題?如何解決問題?
學生與教師從中獲得了哪些成長?為探究以上問題,本研究以個案研究法
,透過訪談、觀察及文件分析等蒐集青翠國小自九十八學年度至一百學年
度進行族語戲劇教學的相關資料,加以分析整理。本研究所獲得的結論是
:
一、參加族語戲劇比賽開啟青翠國小族語戲劇教學的契機,發展到第三年
融入本土語言課程,使族語課程的實施真正紮根。
二、族語戲劇教學的實施,結合教師的力量以及行政充分的支援,引進戲
劇專家指導,讓全校師生都能投入並完成族語戲劇的教學。
三、族語戲劇教學實施過程中,學生不熟悉及不習慣說族語、教師在戲
劇表演上缺乏專業訓練、族語教學融合戲劇時角色分配、練習時間
不足等是最主要的困難。
四、實施族語戲劇教學面臨困難時,透過教師不斷引導學生族語練習,引
進戲劇、藝術與人文、音樂專家技術上的指導以及行政上的支援等加
以解決。
五、透過族語戲劇教學,學生不僅習得生活化的用語,可用來與家人溝通
,也增加了學習族語的興趣,同時更提升對自己文化的認同。
六、運用族語戲劇教學,教師改變了過去族語教學方式,讓教學更活潑,
同時也增進在戲劇方面的專業知能,戲劇演出時學校所有人員的參
與合作,也展現了整體團隊精神。
綜合上述研究成果,本研究針對個案學校、其他有意實施族語戲劇教
學的學校、族語教師及未來研究方向等提出建議。
The research used Qing Cui Elementary School as the example to discuss the use of drama educ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ethnic language, the problems in implementing the course, how they are being solved, and the growth of students and teachers in the process. To investigate the above issues, the study adapted case study with interview, observation, and document analysis to collect the related information of ethnic language drama teaching in Qing Cui Elementary School from school year 2009 to year 2011.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are:
I. Participating in ethnic language drama competition opened the opportunity of ethnic language drama teaching in Qing Cui Elementary School. It is in the third year of development with local language courses so that the stipulation for ethnic language is rooted.
II. The stipulation of ethnic language drama teaching combines the strength of teachers and the support of the administrative, the drama experts are introduced for the entire school could involve in and complete ethnic language drama teaching.
III. In the process of ethnic language drama teaching, students were not familiar with and not in the habit of speaking ethnic language; the teacher lacked of professional training in drama performance; the role distribution, insufficient practice time were the most difficulty.
IV. When facing difficulty in stipulating ethnic language drama teaching, the problems were being solved through guiding students in learning ethnic language and introduce drama, art and human culture, and music training and administrative support.
V. Through ethnic language drama teaching, students not only learn the daily conversation, but also use to communicate with the family, increase the interest in learning ethnic language, and elevate the culture recognition.
VI. With ethnic language drama teaching, teachers changed the past method of teaching ethnic language. The teaching was livelier and strengthened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in drama. Every person was involved in and cooperated when performing. The team spirit was being expressed.
To recap the above study results, the study proposes suggestions for the case study school, other schools, and teachers interested in doing ethnic language drama teaching for future research.
壹、中文部份
王文科(2001)。教育研究法(六版)。台北:五南。
毛佩琦譯(2003)。Diane Larsen-Freeman(2000)著。英語教學法大全。台北:師德。
文思蘋(2005)。多語言教室教學中學校、家庭與社區之共生關係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巴蘇亞博伊哲努(2002)。思考原住民。台北:前衛。
江秀英 (2007)。原住民族語怎麼教?以兩個資深國小原住民老師的經驗為例。載於台東大學華語文學系主編,原住民族語言發展論叢-理論與實務,頁165~182。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0)。台灣原住民族有24種方言瀕臨消失的危機,其中有7種方言被認定已流失新聞稿。2011年2月15日,取自
http://www.apc.gov.tw/portal/docDetail.html?CID=35AE118
732EB6BAF&DID=3E651750B4006467F2DA52D382B3D5F3.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4)。原住民文化會議論文集 台北市:文建會。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8)。原住民族語言振興六年計畫。2011年2月13日,取自http://www.apc.gov.tw/portal/docDetail.html?CID=7865157C0B F39AD6&DID=3E651750B400646709B8B3B8A5006B2A.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9)。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中程施政計畫。2011年2月20日取自http://www.apc.gov.tw/portal/docDetail.html?CID=F6F47C22D1435F95&DID=3E651750B40064679CDF37C2FB100685.
何光明(2010)。台灣原住民族語政策實施之研究-以原住民地區重點國民中學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李嵐屏(2009)。高雄市國小學童原住民族語教學現況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李壬癸(1997)。台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徙。台北:常民文化。
李順仁、黃提銘、林秀美(1996)。族群的對話。台北:常民文化。
李慕如(1997)。母語!母語!母語 樂在母語中(下)。國教天地 123,頁36~40。
李慧娟(2004)。國小教師實施鄉土語言教學之個案研究-以客家語教學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李錫津(1997)。學校本位之課程經營與實施,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課程與教學改革實務,頁25~34。臺北市:師大書苑。
呂淑霞(2009)。戲劇教育策略融入閩南語課程之行動研究--以國小五年級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未出版,台北市。
呂燕卿主編(2009)。藝術與人文第二階段教學參考手冊。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邱坤良(1998)。台灣戲劇發展概說。 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邱憶惠(1999)。個案研究:質化取向。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教育研究,七期,頁113-127。
林志光(2002)。族語教學之行動研究-以一個排灣族族語兼課教師為例。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林光輝(2001)。推動泰雅母語教學面面觀。原住民教育季刊,22,頁132~142。
林玫君(2005)。創造性戲劇理論與實務 教室中的行動研究。台北:心理出版社。
林宣妤(2006)。運用創造性戲劇於幼稚園情緒教育之行動研究。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林修澈(2003)。客家話教學的理念與操重點。研習資訊,1(20),頁26~P34。
洪志彰(2006)。國小原住民鄉土語言教學之探究-以卑南族語
為例。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臺東縣。
宣美娟(2006)。品格教育融入表演藝術課程之研究---以《快
樂吹笛人》音樂劇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
所課程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胡寶林(1994)。戲劇與行為表現力。 台北:遠流。
高淑清(2001)。家庭生活教育。台北:師大書院。
高新建(200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意涵與實施。載於歐用生、莊梅枝主編:邁向課程新紀元(二),頁18-44。臺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孫大川(2000)。夾縫中的族群建構。台北:聯合文學。
倪明宗(2006)。苗栗縣原住民國小教師對實施原住民族教育課程的態度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區域人文社會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許添明、蘇美琅(2007)。教育政策在學校執行之研究:以原住民學校推動傳統文化之教育政策為例。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3(3),頁55~82。
張學謙(2007)。重新點燃族與火種:師徒制與原住民語言復振。載於台東大學華語文學系主編,原住民族語言發展論叢-理論與實務,頁201~212。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張美煜(2001)。國語客語閩南語詞彙對應轉換及教學淺談,載於邁向課程新紀元〈七〉: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研討會論文集,頁100~125,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張添洲(2005)。學校本位課程實踐。台北:五南。
張曉華(1999)。創作性戲劇原理與實作。台北市:財團法人成長文教基金會。
張曉華(2004)。教育戲劇理論與發展。 台北:心理。
張嘉育(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張明輝(1998)。學校行政革新專輯。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莊明貞主編(2001)。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初步成果及問題與因應策略。載於學校本位課程的理念與實踐。財團法人翰林文教基金會。
陳乃華(2001)。客語生活學校實施海陸腔客家語教學之個案研究-以快樂國小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陳仁富譯(2001)。Ruth Beall Heinig編著。即興表演家喻戶曉的故事:戲劇與語文教學的融合。台北市:遠流。
陳仁富、黃國倫譯(2010)。透視戲劇/戲劇教學實作指南。台北市:心理。
陳伯璋(2001)。新世紀課程改革的省思與挑戰。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美如(1998)。台灣語言教育政策之回顧與展望 高雄市:高雄復文。
陳培真(2001)。英語教學法。2011年8月23日,擷取自教育部高中英文科教學資源中心
http://www.tnfsh.tn.edu.tw/teach/eng/edu/tp_tt/teachmethod/index.htm。
陳美瑩(2005)。台灣國語母語雙語教育。 教師之友,46(4),頁82~103。
陳勝榮(2002)。原住民族語教學成效與推展模式之相關研究—以烏來鄉泰雅語教學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慧美(2008)。原住民族語教師對族語教學的意見--以高雄市為例。國立台東大學華語文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陳韻文(2008)。開始玩戲劇4-11歲/兒童戲劇課程教師手冊。台北市:心理。
陳韻文、張鐙尹譯(2008)。Joe Winston,Miles Tandy(2001)著 。開始玩戲劇4-11歲: 兒童戲劇課程教師手冊(Beginning Drama 4-11)台北:心理。
曾月紅(2000)。兒童英語文教學。 台北:五南。
曾佳雯(2007)。創造性戲劇輔導活動方案教學效果與教學困境
之分析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
文。未出版,台南市。
湯廷池(1999)。母語教育:理論與實際,華文世界 ,86,頁51~61。
彭富源(2005)。下一波原住民族語言教育。 原教界,4,p4~5。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黃政傑(1996)。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例。台北市:漢文。
黃東秋(1998)。《英介式族語語音教學法之行動研究—一所高中的社團組織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黃東秋(2010)。競爭力祕方:文化認同與美言巧語。 載於苗栗縣99年度推動本土教育原住民族語授課教師師資培訓初階研習講義,頁47~62。苗栗縣政府教育局。
黃宣範(1993)。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語言社會學研究。台北市:文鶴出版社。
黃美金(2008)。教材編輯原理原則。 載於97年度原住民族語言振興人員進階研習講義,頁27~60。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黃美序(2010)。戲劇的味道。台北:五南。
黃瑞琴(1991)。質的研究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瑞琴(2002)。質的教育研究法 。 台北:心理出版社。
鄒文莉(2009)。兒童英語教學13堂課。 台北 :三民書局
楊龍立(2001)。學校為本課程設計與探討。台北:五南。
鄒文莉(2009)。兒童英語教學13堂課。台北:三民。
葛綺霞(2002)。教室VS劇場 好戲上場囉!。台北:信怡基金。
甄曉蘭(2004)。課程理論與實務/解構與重建。台北:高等教育文化。
趙自強、徐琬瑩(2002)。戲法學校基礎篇。台北:幼獅文化。
廖淑文(2006)。戲劇教學案例建立之研究-以國小藝術與人文
為例。國立台南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
廖健次(2004)。台灣與新加坡母語教育政策之比較。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專題研究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世雄(2001)。學校本位課程決策之分析。 研習資訊,18(11),頁18~28。
劉純芬譯(2005)。O’Toole ,J. & Dunn ,J.(2005)著。假戲真做,做中學(Pretending to learn)。台北:成長基金會。
劉曜源(2001)。國小美勞科教師教學信念之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鄧佩瑜(2003)。鄧佩瑜與兒童快樂中心。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黛瓊譯(1999)。Morrgan ,N. & Saxton ,J.著。戲劇教學:啟動多彩的心(Teaching drama a mind of many wonders)。台北:心理。
歐怡雯譯(2006)。尼蘭茲(Jonothan Neelands)著,開始玩戲劇11-14歲/中學戲劇課程教師手冊。台北:心理。
蔣為文(2002)。民主臺灣的語言人權在哪裡?。載於施正鋒主編,語言權利法典,頁4-7。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蔡清田(2002)。學校整體課程經營:學校課程發展的永續經營。台北:五南。
蔡清田(2005)。課程領導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 台北:五南。
蔡美華(譯)(2008)Geoffrey E. Mills著。行動研究法:教師研究者的指引(第二版)(Action Research:A Guide for the Teacher Researcher)。台北:學富文化。
蔡敏玲(1994)。教育民族誌中的研究角色。載於「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檢討與前瞻」第二次科際研討會,質化研究、次級分析與綜合方法。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12-1.14)。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顏學復(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實踐與反省:以一所開放空間學校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謝佳雯(2003)。現行母語師資培育課程之研究。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簡秀如(2004)。阿美族學童族語學習之研究-以靜心國小六位學童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羅肇錦(1990)。語言與文化。 台北:國文天地
貳、英文書目
O’Tool,J.&Dunn,J.(2002). Pretending to Learn : Helping
Children learn through Drama. Frenchs Forest, NSW:
Pearson Education.
Morgan, N. & Saxton, J. (1987). Teaching drama : a mind
of many wonders. Portsmouth, N.H.: Heinema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