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淑婉
論文名稱: 運用繪本為主的情緒教育方案對提昇國小兒童情緒智慧效果之研究
指導教授: 劉 淑 瀅 博士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繪本情緒教育情緒智慧
外文關鍵詞: picture books, emotional education, emotional intelligences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藉由繪本為題材設計每週一次,每次四十分鐘,共進行十個單元的實驗方案,方案內容係由研究者選擇「蠶豆哥哥的床」等八本繪本,編製輔導課程來進行教學。主要目的擬探討情緒教育方案對於提昇國小兒童情緒智慧的效果,並依據學生對參與情緒教育實驗方案的反應,了解其對課程內容的回饋及滿意度。
    本研究以苗栗縣大中(化名)國民小學五年級的學生兩班共51人為研究對
    象,隨機分派其中一班26人作為實驗組,另一班25人則為控制組。在實驗設計上,本研究採取「不等組前後測實驗設計」,並以「情緒調整量表」為研究工具進行前、後測。以實驗處理為自變項,前測分數為共變項,後測分數為依變項,進行獨立樣本單因子共變數分析,考驗本研究之假設。再利用「單元回饋表」、「學生課後意見調查表」、「教學日誌及省思」等來蒐集質性資料。
    根據研究結果與討論,提出下列結論:
    一、結果顯示實驗組及控制組之受試者兒童在總量表的後測得分上具有顯著差異,也就是說本情緒教育實驗方案對國小五年級兒童的情緒智慧有提升的效果。
    二、在「情緒覺察分量表」、「調整策略分量表」的得分上具有顯著差異;在「情緒表達分量表」、「情緒反省分量表」、「情緒效能分量表」的得分上不具有顯著差異。
    三、實驗組兒童對於本方案是持肯定的態度,表示這十次的方案介入具有正面的影響。
    最後根據研究結論,對情緒教育與繪本教學之實際教學者及未來研究提出具體建議,以供教師輔導與教學上的參考。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application of picture books, and develop a class-based emotional education program fo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The method of study was a quasi-experimental method including an experimental group from Elementary school. 26 students in the experiment group and 25 stud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Two groups both took pre- and post-tests. The students of experimental group using an Emotional Education Program consisting of 10 main topics , 40 minutes for each class.

    The outcome was analyzed by ANCOVA. And analyze the data through qualification statistics analysis from the curriculum feedback sheets and activity sheets to discuss the effects of the emotional education program.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as fellows:
    1. After having participated in the Emo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tudents’ emotional intelligences shown an effect.
    2. The curriculum was willingly accepted by the students and shown a positive effect in teaching emo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concrete suggestions for teachers, schools and future study to proceed the emotional education.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3 第三節 名詞釋義………………………………………………….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情緒的內涵……………………………………………….5 第二節 情緒智慧與情緒教育………………………………… .11 第三節 繪本教學的探討 ……………………………………….2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設計………………………………………………..26 第二節 研究對象………………………………………………..28 第三節 研究工具………………………………………………..29 第四節 繪本為主的情緒教育方案 …………………………….31 第五節 實施程序………………………………………………..35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35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情緒教育方案對實驗組兒童提昇情緒智慧之效果 ….37 第二節 學生參與情緒教育方案之滿意程度及回饋分析 …….4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54 第二節 建議 …………………………………………………….56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58 二、英文部分………………………………………………………….63 附錄 附錄一 單元回饋表……………………………………………………66 附錄二 課後意見調查表………………………………………………74 附錄三 教學日誌與省思………………………………………………75 附錄四 情緒教育方案與學習單………………………………………76 附錄五 繪本簡介 …………………………………………………… 96 附錄六 量表使用同意書 ……………………………………………100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王千倖(2004)。繪本教學在師資培育上的應用:以「班經經營」為例。教育研究集刊,50(1),205-234。
    王秀園(1997)。兒童EQ的開發與培育(教師手冊)1-3年級學童。台北:稻田。
    王春展(1999)。兒童情緒智力發展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王財印(2000)。國民中學學生情緒智力、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王淑俐(1990)。國中階段青少年的情緒發展與問題及輔導。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國教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淑俐(1995)。青少年情緒的問題、研究與對策。國立編譯館主編。
    王瓊珠(2004)。故事結構教學與分享閱讀。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今野仁美(2006)。大熊校長。周姚萍譯。台北市:小魯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原著2004年出版)。
    中屋美和(2005)。蠶豆哥哥的床。黃雅妮譯。台北市:經典出版社。(原著1997年出版)。
    王淑娟(2003)。兒童圖畫書創造思考教學提升學童創造力之行動研究。國立臺
    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課程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慧君(1996)。團體領導者訓練實務。台北市:張老師出版社。
    王萬清(1999)。讀書治療。臺北:心理出版社。
    方淑貞(2003)。Fun的教學--圖畫書與語文教學 。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芭芭拉.庫尼(1998)。花婆婆。方素珍譯。台北,三之三文化。(原著1982年出版)。
    毛淑芳(2003)。宜蘭國小實施生命教育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社
    會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仁科幸子(2005)。帶來幸福的酢漿草。周姚萍譯。台北市:小魯圖書公司。(原著2003年出版)。
    江文慈(1996)。解讀人類的另類智慧-EQ。諮商與輔導。124,39-42。
    江文慈(1997)。情緒智力意涵再解析。諮商與輔導。136,2-8。
    江文慈(1999)。情緒調整發展軌跡與模式建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
    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江福祐(2003)。國民小學高年級生死教育之研究—以應用繪本為例。國立臺東
    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何三本(1998)。幼兒故事學。台北市:五南。
    李小觀(2004)。情緒教育方案對國小四年級兒童情緒智力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台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
    李丹(1990)。兒童發展。台北市:五南。
    李坤崇(2004)。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概論。台北:心理出版社。
    李連珠(1991)。將圖畫書帶進教室:課室內的圖畫書。國教之友,43(2),29-36。
    呂勝瑛等譯(1994)。增進自我概念。台北市:遠流。
    呂俊甫(1997)。EI、EQ情緒智慧和情緒教育。台灣教育,559,9-11。
    吳百祿、王財印(2001)。 從青少年問題談情緒智力、情緒管理與生活輔導。學生輔導雙月刊。83,4-8。
    吳武典、金樹人(1995)。班級輔導活動設計指引。台北市:張老師出版社。
    吳英璋(2001):情緒教育的理論與內涵。學生輔導雙月刊,75,66-79。
    吳盈瑩(2000)。情緒教育融入國小國語科之教學研究 以國小四年級為例。 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敏而(1998)。語文學習百分百。台北:天衛文化圖書公司。
    吳毓瑩(1997)。情緒智力的構念想法與方向。教育資料與研究,19,11-17。
    吳麗娟(1985)。理情教育課程對國中學生理性思考、情緒穩定與自我尊重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良(1998)。一個純真的世界---談童話認識童話。台北:天衛文化圖書公司。
    林良(2003)。綠池白鵝。台北市:小魯出版社。
    林孟蕾(2003)。繪本閱讀教學以情緒教育主題為例。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敏宜(2000)。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臺北:心理出版社。
    林美琴(1999)。兒童讀書會DIY。台北:天衛文化圖書公司。
    林雪卿(1993)。繪本教學研究。國教月刊,40,55-61。
    林展穗(2000)。繪本團體對國小情緒困擾兒童輔導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淑華(2002)國小學童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屏東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傑彬、劉明德(2002)SPSS 10.0與統計模式建構。台北:文魁。
    林翠湄(1995)。社會與人格發展。台北:心理出版社。
    周紫芸(2001)。兒童繪本閱讀融入小學國語課程之行動研究。翰林文教雜誌,25,43-52。
    柯倩華(1998年12月3日)。用圖畫向孩子說故事。中國時報,第46版。
    威拉.畢.威廉斯(Vera B. Williams)(1998)。媽媽的紅沙發。柯倩華譯。台北:三之三出版社。(原著1982年出版)。
    邱愛真(2004)。以兒童繪本增進幼兒友誼互動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金玉章(1994)。情緒與成才。台北:新雨。
    洪堯群(2000)。故事講述與討論對幼兒助人意願與利社會道德推理之影響。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昭岑(2005)。多元智能融入國小低年級生命教育課程之行動研究。台北教育大學課程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蘭(2001)。兒童閱讀的理念認知神經心理學的觀點。教育資料與研究。38,1-4。
    洪慧芬(1997)。幼兒圖畫書中父親及母親角色之內容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胡慧宜(1999)。國小兒童情緒適應行為與情緒感受經驗之相關研究。台北市
    立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馬景賢(1996)。親子樂園系列。台北市:麥克出版社。
    徐高鳳(1991)。情感教育課程對國小兒童自我概念影響之實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徐嘉政、陳薇后(2000)。童書翻譯之文化現象-以繪本的主題選擇為例。兒童文學學刊,4,177。
    徐素霞(2001)。臺灣兒童圖畫書導賞。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高秀君(2002)。大班幼兒對繪本中友誼概念的詮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曼(D Goleman)(1996)。EQ:Emotional Intelligence。張美惠譯。台北市:時報。(原著1995年出版)
    唐淑華(2000)。以讀書治療挑戰低成就學生之知識信念的實驗研究。中華輔導學報,8,21-50。
    梁靜珊(1997)。情緒教育課程對國小資優生情緒適應行為之效果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常雅珍(2003)。激發心理潛能—以正向心理學內涵建構情意教育課程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郭有遹(1997)。情緒教育的目標與教略:情緒的了解、表達、管理與利用。台灣教育。559,3-8。
    郭恩惠(1999)。兒童與成人對兒童圖畫書的反應研究。國立臺湾師範大學家政
    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麗玲(1991)。在畫中說故事的「圖畫書」。社教雙月刊,46,20-33。
    張振成(2001)。教師實施情緒教育應有的素養及策略。台灣教育,608,58-61。
    張春興(1995)。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秋華(1998)。合理情緒課程對國中生自尊、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婷怡(2005)。國民小學應用繪本進行生命教育效果研究。國立台東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富湖(2002)。情緒教育課程對提昇國中學生情緒智力效果之研究。國立屏
    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瑞菊(2003)。情意導向兒童閱讀教學活動設計之研究。屏東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湘君(1993)。讀者反應理論及其對兒童文學教育的啟示。東師語文學刊,6,286-306。
    張曉玲(2004)。運用繪本教學於國小中年級兒童同理心發展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曹中瑋(1997)。情緒的認識與掌控。學生輔導,51,26--39。
    陳孝慈(2004)。情緒管理課程對國小四年級學生情緒管能力之影響研究。國立台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
    陳秀萍(2003)。兒童繪本教學中國小新生人際適應改變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學院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美姿(2000)。以兒童繪本進行幼兒情感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
    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衛平(2000)。孩子一生的閱讀計畫。台北:天衛文化公司。
    許瑞縈(2004)。運用繪本教學於國小中年級兒童自我概念發展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雅婷(2002)。敘事式課程之理論與實踐-以「情緒教育主題」故事繪本為
    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章淑婷(1992)。兒童情緒智力之探討。幼兒教育學報,1,35-56。
    黃月霞(1989)。情感教育與發展性輔導。台北市:五南。
    黃美雯(1999)。不同年齡層學生對童話繪本中友誼概念之詮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德祥(199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市:五南。
    黃德祥(1996)。教育的心理學基礎。載於王文科等著教育概念(171-207)。台北市:五南。
    黃雅惠(2003)。讀書會活動對國小二年級學童人際關係影響之行動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提莉‧羅伯森克特(2005)。家有生氣小恐龍。簡伊婕譯。台北:大穎文化出版社。(原著2003年出版)
    曾娉妍(1998)。情緒教育課程對提升國小兒童情緒智慧效果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肯特.斯曼(K.T.Strongman)(1996)。情緒心理學。游恆山譯。台北﹕五南。(原著1982年出版)
    游雅吟(1996)。兒童認知能力﹑理解多重情緒能力與人際關係相關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馮朝霖(1997)。盡天地情性,參天地化育─論EQ與生命實踐。哲學雜誌,19,4-15。
    楊振豐(2004)。繪本教學對改善國小六年級兒童性別刻板印象效果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莊素芬譯(1999)。情緒發展與EQ教育。台北市:桂冠圖書出版公司。
    潘慶輝(2002)。玩出好心情--情緒教育動起來。 台北市:三之三文化出版社。
    劉春男(2000)。情緒管理團體輔導對國小兒童輔導效果之研究。台南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淑雯(2004)。繪本運用於社會領域之教學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劉慧慧(2002)。國中資優生情緒智力與道德判斷關係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派瑞.羅得曼(Perry Nodelman)(2000)。閱讀兒童文學的樂趣。劉鳳芯譯。臺北:天衛出版社。(原著1992年出版)。
    鄭瑞菁(1999)。幼兒文學。臺北:心理出版社。
    廖鳳池、王文秀、田秀蘭(1997)。兒童輔導原理。台北:心理。
    蔡子瑜(2000)。故事討論對幼兒道德推理的影響之研究-以「分享」的故事主題
    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秀玲、楊智馨(1999)。情緒管理。台北市:揚智文化。
    蔡長衡(2003)。生死取向之生命教育研究—以國小五年級學童對死亡概念與態
    度之實證分析。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鍾盛校(2000)。情意溝通教學理論。台北:五南。
    鍾玉鳳(1996)。近十年圖畫故事書內容價值觀之分析研究。文化大學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墨高君譯(1995)。幼兒文學:在文學中成長。台北:楊智出版社。
    謝水南(1995)。情意教育的特質與教學策略。北縣教育,6,18-22。
    謝素菡(2004)。人際關係之繪本輔導方案效果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蕭瑞玲(2002)。國小學童情緒調整及相關因素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羅芝芸(1998)。兒童認知風格、情緒智力與問題解決能力之相關研究。國立
    高師大研究所輔導研究所論文(未出版)。

    二、 英文部分
    Anderson, C. (1998). Children’s interpretations of illustrations and writing language
    in picture books.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A 59/11, p.4085, May
    1999.(UMI Microform AAT9912057).
    Arnold,M.B.(1960). Emotion and Personality.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Batson,C.D., Shaw,L. & Oleson,K.C.(1992). Differentiating Affect,mood,and emotion﹕Toward functionally based Conceptual distinctions.in M.S.Clark(Ed.).Emotion.(pp.294-326).Newbury Park﹕Sage publications.
    Cooper, R.K.,& Sawaf,A.(1997). Executive EQ:Emotional intelligence in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s. New York: Grosset/Putnam.
    Dagley, J. C. (1987) . Look at development guidance: The heart stone school counseling. The School Counselor,35,102-109.
    Denzin, R. J. (1984) . The relation of affectivity to intelligence in the mental development of the child. Bulletin of the Menninger Clinnic, 26, 129-137.
    De Beauport, E. & Diaz, A.S.(1996).The three faces of mind﹕Developing your mental, emotional , and behavioral intelligence. Wheaton. Illinois﹕QuestBooks.
    Dupont (1994).Emotional Developmen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a Neo-Piagetian Perspective.London:Westport.
    Ellis, A. (1984) . Rational-emotive tharapy In R.J.Corsini, (3rd.ed) .
    Fuchs, D. & Thelen, M.H.(1988). Children’s expected interpersonal consequences of communicating their affective state and reported likelihood of expression. Child Development, 59, 1314-1322.
    Gardner, D., & Brody, D. (1974). Toward affective development. Circle Pines, MN
    Gardner,H.(1983). Frames of Mind. New York:Basic Book.
    Gardner, H. (1993) .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 theory in practice. New York: Basic Book.
    Greenberg,L.S.(1991).Emotion in Human Functioning﹕Theory and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In J.D.Safran & L.S.Greenberg(Eds,1991).Emotion , Psychology, and Change.(pp3-19).New York﹕Guilfor
    Goleman ,D.(1995).Emotional Intelligence. New York:Bantam Books.
    Harris, P.L.,Donnelly,K.,Guz, G.R.& Pitt-Watson, R.(1986).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Real and Apparent Emotion. Child Development, 57,895-909.
    Harris, P.L. & Olthof, T.(1982).The child’s concept of emotion. In G. Butterworth & P.Light(Eds.), Social cognition﹕Studi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understanding (pp.188-209).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Hatfield,E., Cacioppo,J.T., & Rapson, R.L.(1994).Emotional contagion. New York:Cambridge.
    Hyson , M.C.(1994)The emotionl development of young children:Building an emotion-centred curriculum. New York:Teachers College.Understanding of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Real and Apparent Emotion. Child Development, 57,895-909.
    Izard,C.E.(1982).Comment on emotion and cognition﹕Can there be a working relationship. in M.S. Clark & S.T.Fiske(Eds.).Affect and Cognition. Hillsdale, NJ﹕Lawrence Erlbaum.
    Izard,C.E.(1991).The psychology of emotions. New York:Plenum.
    Keys,S.G.,Jacobs,G.,& Celotta,B.(1990).Communicating about feelings : A classroom guidance approach for rural , disadvantaged students. The School Counselor,37,192-198.
    Kiefer B. Z.(1983).The response of children in a combination first/ second grade classroom to picture book in a variety of artistic styles.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16,14-20.
    Lazarus,R.S.(1991).Emotion and adapta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azarus,R.S. & Lazarus,B.N.(1994).Passion and reason .Making sense of our emotion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imbacher, W. (1973) . Dimensions of personality. Dayton, OH: Pflaum.
    Mayer,J.D. & Salovey,P.(1993)The intelligence of emotionalintelligence.Intelligence, 17,433-442.
    Mayer,J.D. & Salovey,P.(1997). What is emotional intelligence?.In P. Salovey &.D. ,J Emotional nal implications. New York: Basic Book.
    Morse,W.C.(1982).The place of affective education in special education. Teaching Exceptional Chldren,14(6),209-211.
    Payne, W. L. (1985). A study of emotion: Development emotional intelligence, self-integration, relating, to fear , pain and desir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ation, The Union for experimenting college and university.
    Perry,P.M.(2001)Get emotional about it. Technology Management.44(2),56-58.
    Plutchik , R.(1980).Emotion﹕A Psychoevolutionary Synthesis.New York﹕Basic Book.
    Ryback, D. (1998).Putting emotional intelligence to work﹕Successful leadership is more than IQ. Boston﹕Butterworth -Heinemann.
    Saarni, C.(1979).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display rules for expressive behavior.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5(4),424-429.
    Salovey,P&.Mayer,J.D.(1990)Emotion intelligence. 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 Personality,9, 185-211.
    Shaffer,D(2002)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childhood and adolesdece,Singapore:Singapore wadsworth,a division of learning,Ice.
    Shapiro,L.E. (1997).How to raise a child with a high EQ.New York﹕HarperCollins Pubishers.
    Sheldon,C.,& Morgan,C.(1984).The child development specialist: A prevention program. The Personnel & Guidance Journal,62(8),470-474.
    Simmons, S. & Simmons, J.C. (1997).Measuring emotional intelligence﹕The groundbreaking guide to applying the principles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rligton, Texas﹕The Summit Publishing Group.
    Steiner,C. & Perry, P.(1997).Achieving emotional literacy﹕A personal program to increade your emotional life in the early years. New York﹕Avon Books.
    Stufft, W. D. (1996) . Assessing Your Emotional IQ.professional notes. Teaching Music, 4(1) , 42-43
    Weisinger,H.D.(1998)Emotional intelligence at work﹕The Untapped edge for success.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