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程意婷 Cheng, Yi-Ting |
---|---|
論文名稱: |
笑罵.嘲諷.遊戲:《語絲》「三話」批評研究 (1924-1927) Laughing and Scolding, Satire, Play: A Critical Study in Three Columns for the Journal Yusi (1924-1927) |
指導教授: |
楊佳嫻
Yang, Chia-Hsien |
口試委員: |
李欣倫
Li, Hsin-Lun 李京珮 Li, Ching-Pei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24 |
畢業學年度: | 11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8 |
中文關鍵詞: | 《語絲》 、魯迅 、周作人 、林語堂 、錢玄同 、笑/罵文化 |
外文關鍵詞: | the journal Yusi, Lu Xun, Zhou Zuoren, Lin Yutang, Qian Xuantong, the laugh-scold culture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語絲》以批評見長,為後世所知。嘻笑怒罵、諷刺、說反話或遊戲趣味的文字特色,多是判讀《語絲》語言風格的形容詞,之中的內涵則很少被細說。本研究嘗試以雷勤風 (Christopher G. Rea) 歸結出的1920年代的咒罵文化為基礎背景,在近代新笑史的眼光中,重新思考《語絲》「笑罵」、「嘲諷」與「遊戲」的批評風格,透過「廢話」、「閒話」和「茶話」這「三話」專欄為系統,組成主要的對應骨幹,以「三話」集中批評的對象和文字表現殊異作為區分基準,整理出三種風格,並試析中國幽默文化成熟之前,如何在《語絲》「三話」的架構下批評、實踐帶有國族、社會批判意味的積極幽默?
The journal Threads of Discourse (Yusi) 語絲 is known to subsequent generations for its incisive criticism. The writing style of Yusi is frequently described with adjectives such as joking and scolding, satirical, sarcastic, and playful. However, it has rarely been studied in detail. This research attempts to reconsider Yusi’s critical style, which has been described as “laughing and scolding” (Xiaoma) 笑罵, “satire” 嘲諷, and “play” 遊戲, through the lens of the modern history of laughter, based on the 1920s cursing culture summarized by Christopher G. Rea. The columns “nonsense” (Feihua) 廢話, “idle talk” (Xianhua) 閒話, and “tea talk” (Chahua) 茶話 serve as a systematic framework for this study, which is titled “Three Talks” (Sanhua) 三話. This framework allow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main backbone that distinguishes three styles based on the different objectives and textual expressions concentrated in these three columns. Furthermore, the analysis considers how, prior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humor culture, the “Three Talks” framework in Yusi permitted criticism and the practice of proactive humor 幽默, with implications of national and social criticism.
一、中文論著
《語絲》,上海:北新書局發行1927年合訂本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冊,上海圖書館藏,取自全國報刊索引中文期刊全文數據庫 (1911-1949)。
〈北京女子師大學生驅逐校長〉,《申報》第18647號,1925年1月31日,頁11。
〈本校布告 評議會布告〉,《北京大學日刊》第1748期,1925年8月22日,第一版。
〈京女師大風潮尚在相持中〉,《申報》第18754號,1925年5月18日,頁11。
〈為反對章士釗事致本校同事的公函〉,《北京大學日刊》第1749號,1925年8月29日,第二版。
〈國立北京大學學生會反對章士釗宣言〉,《北京大學日刊》第1749期,1925年8月29日,第三版。
〈這回為本校脫離教育部事抗議的始末(續)〉,《北京大學日刊》第1764號,1925年9月22日,第一、二版。
〈這回為本校脫離教育部事抗議的始末〉,《北京大學日刊》第1763號,1925年9月21日,第一、二、三版。
《何典》,北京:北新書局,1926,取自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珍藏資料。
〔美〕吉爾伯特.海厄特 (Gilbert Highet) 著,張沛譯,《諷刺的解剖》,北京:商務印書館,2021。
〔美〕雷勤風 (Christopher G. Rea) 著,許暉林譯,《大不敬的年代:近代中國新笑史》,臺北:麥田出版,2018。
〔美〕蘇珊.桑塔格 (Susan Sontag) 著,程巍譯,《疾病的隱喻》,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
〔荷〕約翰.胡伊青加 (Johan Huizinga) 著,成窮譯,《遊戲人:對文化中遊戲因素的研究》,新北:康德出版社,2013。
〔荷〕賀麥曉 (Michel Hockx) 著,陳太勝譯,《文體問題——現代中國的文學社團和文學雜誌 (1911-1937)》,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TY,〈衡論〉,《晨報副刊》第12號,1925年1月18日,第三版。
大 白,〈《太平天國有趣文件十六種》之小校勘〉,《黎明》第35期,1926年7月11日,頁118-119。
___,〈再合「吾家」劉復博士開回頑笑(續前)〉,《黎明》第39期,1926年8月8日,頁147-151。
___,〈再合「吾家」劉復博士開回頑笑〉,《黎明》第38期,1926年7月31日,頁142-144
___,〈兩個圈兒和一百一十個框兒〉,《黎明》第39期,1926年8月8日,頁145-147。
___,〈讀《何典》〉,《黎明》第33期,1926年6月26日,頁97-100。
子 榮,〈罵人的妙法〉,《京報副刊》第42號,1925年1月20日,頁8。
川 島,《和魯迅相處的日子》,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文貴良,〈吳稚暉:「遊戲為文」與「自由的胡說」——以《一個新信仰的宇宙觀及人生觀》為中心〉,《中國文學研究》,3,長沙:2019,頁119-126。
王嘉良,〈晚明小品與語絲文體:古今散文文體的傳承與流變〉,《浙江學刊》,1,杭州:2007,頁57-62。
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編,《紀念魯迅誕辰百週年 文學論文集及魯迅珍藏有關北師大史料》,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1。
仲 揆,〈在北京女師大觀劇的經騐〉,《現代評論》第37期,1925年8月22日,頁11-12。
朱壽桐,《中國現代社團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
江 磊,《現代文壇派系研究——以陳源為紐帶的考察》,武漢:武漢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博士論文,2012。
江長仁編,《三一八慘案資料匯編》,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
西 瀅,〈閒話〉,《現代評論》第25期,1925年5月30日,頁9-12。
___,〈閒話〉,《現代評論》第38期,1925年8月29日,頁9-11。
___,〈閒話〉,《現代評論》第40期,1925年9月12日,頁14-16。
___,〈閒話〉,《現代評論》第48期,1925年11月7日,頁12-14。
___,〈閒話〉,《現代評論》第56期,1926年1月2日,頁8-10。
___,〈閒話〉,《現代評論》第57期, 1926年1月9日,頁6-9。
___,〈閒話〉,《現代評論》第65期,1926年3月6日,頁11-13
___,〈閒話的閒話之閒話引出來的幾封信〉,《晨報副刊》第1433號,1926年1月30日,頁58-60。
志 摩,〈「閒話」引出來的閒話〉,《晨報副刊》第1423號,1926年1月13日,頁17-18。
___,〈再添幾句閒話的閒話乘便妄想解圍〉,《晨報副刊》第1427號,1926年1月20日,頁34。
___,〈結束閒話,結束廢話!〉,《晨報副刊》第1435號,1926年2月3日,第五、六版,
___,〈關於下面一束通信告讀者們〉,《晨報副刊》第1433號,1926年1月30日,頁57-58。
李 良,《現代中國「語絲體」散文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博士論文,2008。
李 浩,〈《新青年》以及後繼者之一《語絲》——兩種同人雜誌中的魯迅〉,收入上海魯迅紀念館編《紀念《新青年》創刊10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5,頁348-361。
李冬木,《魯迅精神史探源:個人.狂人.國民性》,臺北:秀威資訊,2019。
李京珮,〈《語絲》文人群的精神特徵與價值取向〉,《新竹教育大學人文社會學報》,1,新竹:2009,頁93-125。
___,《《語絲》文人群及其散文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2。
李健民,《五卅慘案後的反英運動》,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6。
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李歐梵文化評論精選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0。
周作人,〈周作人日記〉,《新文學史料》,4,北京:1983,頁197-210、249。
___,《苦茶庵笑話選》,收入《周作人先生文集》第6冊,臺北:里仁書局,1982。
___,《談虎集》,收入《周作人自編文集》第7冊,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周作人著,《自己的園地》,臺北:里仁書局,1982。
___,鍾叔河編訂,《周作人散文全集》第4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周葱秀、涂明著,《中國近現代文化期刊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房 棟,〈清末民初的遊戲文章與「五四」新文學的語言可能性〉,《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論叢》,6,北京:2020,頁149-161。
林玉堂,〈幽默雜話〉,《晨報副刊》第131號,1924年6月9日,第一、二版。
___,〈最早提倡幽默的兩篇文章〉,《論語》第73期,1935年10月1日,頁3-5。
___,〈徵譯散文并提倡「幽默」〉,《晨報副刊》第115號,1924年5月23日,第三、四版。
林秋彣,《周作人《語絲》的理念、實踐及影響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5。
林毓生著,楊貞德等譯,《中國意識的危機:五四時期激烈的反傳統主義》,新北:聯經出版,2020。
林溪聲、張耐冬著,《邵飄萍與《京報》》,北京:中華書局,2008。
邱煥星,〈魯迅與女師大風潮〉,《魯迅研究月刊》,2,北京:2016,頁4-15。
___,〈魯迅與徐志摩:新知識階級的後五四分裂〉,《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0,北京:2021,頁144-167。
姚福申、管志華,《中國報紙副刊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胡 適,〈易卜生主義〉,《新青年》第4卷第6號,1918年6月15日,頁489-507。
___,〈建設的文學革命論:國語的文學——文學的國語〉,《新青年》第4卷第4號,1918年4月15日,頁289-306。
___,〈新思潮的意義〉,《新青年》第7卷第1號,1919年12月1日,頁5-12。
夏 寅,〈想像《語絲》的方式:同人結構與文體偏移 (1924-1927)〉,《現代中文學刊》,4,上海:2021,頁58-72。
袁一丹,〈「吳老爹之道統」——新文學家的遊戲筆墨及思想資源〉,《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北京:2017,頁26-41、214。
豈 明,〈閒話的閒話之閒話〉,《晨報副刊》第1427號,1926年1月20日,頁33-34。
___,〈關於閒話事件的訂正〉,《晨報副刊》第1435號,1926年2月3日,頁8。
張南庄,《何典》,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
張彥林著,《閒話大師陳西瀅》,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4。
許祖華、王易新,〈語絲社研究述評〉,《廣西科技師範學院學報》,3,柳州:2020,頁55-60。
許廣平,《許廣平文集》第一、二卷,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8。
郭美容,《《語絲》與1920年代社會文化思潮論爭》,大連:遼寧師範大學中國近現代史專業碩士論文,2013。
郭雙林編,《章士釗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陳 烈,《雙佳樓往事:時代風雲中的陳西瀅和凌叔華》,香港:中華書局,2021。
陳 源,《西瀅閒話》,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陳 離(陳懷琦),《在「我」與「世界」之間:語絲社研究》,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6。
陳平原,《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一場遊行、一份雜誌、一本詩集》,臺北:二魚文化,2003。
陳漱渝主編,《一個都不寬恕:魯迅和他的論敵》,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0。
陳獨秀,〈敬告青年〉,《青年雜誌》第1卷第1號,1915年9月15日,頁1-6。
陳懷琦,《語絲社研究》,上海:復旦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博士論文,2005。
傅斯年,〈《新潮》發刊旨趣書〉,《新潮》第1卷第1號,1919年1月1日,頁1-4。
湯勤福,〈集權禮制的變遷階段及其特點〉,《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上海:2020,頁30-46、196-197。
馮仰操,〈吳稚暉對新文學家的影響〉,《海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海口:2013,頁22-26。
黃 旭,《從「隨感錄」到「自由談」:論現代雜文文章體式的生成與演進》,南充:西華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碩士論文,2016。
黃 嫣,《歷史與美學視野中的語絲派》,金華:浙江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碩士論文,2006。
黃愛嘉,《理想生活的追尋——《語絲》(1924-1927) 的內容與風格研究》,埔里: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鄒小站,《章士釗》,北京:團結出版社,2011。
語 堂,〈我的話.再與陶亢德書〉,《論語》(半月刊)第38期,1934年4月1日,頁661-662。
___,〈我的話.發刊人間世意見書〉,《論語》(半月刊)第38期,1934年4月1日,頁662。
趙 林,〈啟蒙立場與中國現代雜文文體的確立——《新青年》《語絲》與《申報.自由談》新論〉,《社會科學論壇》,18,石家莊:2010,頁143-150、180。
趙南星等編,周作人校訂,止庵整理,《明清笑話集》,北京:中華書局,2009。
趙家璧等著,《編輯生涯憶魯迅》,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趙海彥,〈《語絲》、《駱駝草》、《論語》:現代純文學輕鬆化寫作觀念之流變〉,《文學評論》,6,北京:2005,頁107-113。
劉 禾著,宋偉傑等譯,《跨語際實踐:文學,民族文化與被譯介的現代性》,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
蔡孟倩,《江紹原學思歷程及其民俗論述 (1920-1932)-以報刊場域為核心的展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20。
魯 迅,〈可慘與可笑〉,《京報副刊》第452號,1926年3月28日,頁1。
___,〈我和「語絲」的始終:「我所遇見的六個文學團體」之五〉,《萌芽月刊》第1卷第2期,1930年2月1日,頁39-50。
___,〈我的「籍」和「系」〉,《莽原》第7期,1925年6月5日,頁15-16。
___,〈並非閒話〉,《京報副刊》第166號,1925年6月1日,頁5-7
___,〈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莽原》第1期,1926年1月10日,頁5-16。
___,《魯迅全集》第3、4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薛寅寅,《1920年代中期語絲派與現代評論派論爭話語研究》,北京:北京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碩士論文,2013。
羅家倫,〈通信:吳稚暉與王爾德〉,《現代評論》第20期,1925年4月25日,頁17-18。
___,〈通信:批評與文學批評〉,《現代評論》第19期,1925年4月18日,頁16-18。
二、英文論著
Huizinga, Johan. Homo Ludens: A Study of the Play-Element in Culture. London: Routledge, 1998.
Rea, Christopher G. The Age of Irreverence: A New History of Laughter in China. Oakland,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5.
三、網路資源
許倬雲講,黃俊傑記,〈關於現代化的幾個觀念〉(https://theintellectual.net/zh/political/said-the-university/769-several-ideas-about-modernization-source-university-journal.html),2023年9月11日檢索。
劍橋詞典 (Cambridge Dictionary) ,https://reurl.cc/0Zz8ao,2023年9月7日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