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翁書偉
論文名稱: 替代能源的榮耀與哀愁:從瓦斯車在台灣的困境談科技的政治鑲嵌
指導教授: 吳泉源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社會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Sociology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3
中文關鍵詞: 瓦斯車替代能源政治鑲嵌科技系統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的議題主要是以台灣能源議題中的替代能源為起點,從我們日常生活十分熟悉的汽車能源著手,討論以液化石油氣(LPG)為燃料的瓦斯車在台灣正式推行二十餘年來所面臨的困境,與台灣社會面對科技物的特殊性質,和科技系統進入台灣後鑲嵌在政治環境中以至於窒礙難行的特殊現象。
    瓦斯車在台灣的困境,反映出的不只是政府施政或科技政策上的缺陷,也不只是單純的「科技疑慮」或適應期的短暫現象,隱身在這些表面問題背後的是:
    台灣社會與台灣政治環境對於一套新進的科技系統有著特定且難以撼動的處理原則,我的假設是:現代社會中,科技系統進入社會實行之前,勢必先進入該社會所處的特定政治環境,包括立法、行政、監督等等部門,而台灣政治環境對所擁有的這套特定且難以撼動的思維,才是科技系統成與敗、萌發或消失的關鍵原因,我的研究先從台灣的氣體燃料歷史著手,逐步耙梳台灣1930年代起的瓦斯車發展圖像以及瓦斯車的系統制度建立過程。從中我們會看到瓦斯車是一個被台灣政治環境拆解的科技系統,瓦斯車系統在進入台灣社會之前就已經被去系統化,而無法發揮科技系統原本的功能,瓦斯車因而在台灣是一個難以使用、充滿疑慮、掙扎而生,而且優勢被弱化的一項科技。
    台灣政治環境受瓦斯車與氣體燃料在台灣發展的歷史脈絡影響,始終無法放下對瓦斯車系統安全性的顧慮,帶著這樣的顧慮以及對科技系統實行於台灣社會脈絡的不了解,將同樣必須以系統看待的瓦斯車拆解,但卻無法拼湊回去發揮功能。瓦斯車於是在台灣推行二十餘年後依然陷於困境。從瓦斯車在台灣推行的經驗,我們可以看到雖然瓦斯車是一個從其它國家引進,並且作為一項改裝車輛的替代能源系統。若只是依照各單位權責分工制定、實施各項規則,沒有以系統的概念面對科技系統,將如瓦斯車一般錯失在台灣萌發的契機。


    目錄 第一章、導論 一、前言……………………………………………………………………… 1 二、研究緣起………………………………………………………………… 1 三、問題意識………………………………………………………………… 3 四、文獻回顧………………………………………………………………… 4 (1)瓦斯車在台灣簡史………………………………………………… 4 (2)瓦斯車的特色……………………………………………………… 7 (3)科技與社會(STS)觀點中的瓦斯車…………………………… 9 五、分析架構………………………………………………………………… 16 六、預期貢獻………………………………………………………………… 18 七、研究方法………………………………………………………………… 18 八、章節安排………………………………………………………………… 19 第二章、台灣瓦斯車系統及其制度的形成 一、前言……………………………………………………………………… 21 二、所謂瓦斯車……………………………………………………………… 22 三、車用液化石油氣是什麼?……………………………………………… 24 四、台灣車用氣體燃料:1930年代到1988年……………………………. 26 五、開放車輛使用液化石油氣可行性研究………………………………… 27 六、《液化石油氣汽車加氣站設置管理規則》與加氣站設置補助………. 28 七、交通部瓦斯車監理法規與改裝廠《一致性審驗作業要點》………… 29 八、瓦斯車相關補助政策沿革……………………………………………… 31 九、小結……………………………………………………………………… 32 第三章、瓦斯車的掙扎之路 一、前言……………………………………………………………………… 35 二、台灣瓦斯車系統現況…………………………………………………… 36 三、WLPGA與世界液化石油氣車輛現況…………………………………… 38 (1)韓國………………………………………………………………… 41 (2)義大利……………………………………………………………… 43 (3)波蘭………………………………………………………………… 44 (4)香港………………………………………………………………… 45 四、台灣瓦斯車的困境……………………………………………………… 46 (1)瓦斯車的定義與使用方式:難以使用的科技…………………… 47 (2)瓦斯車的安全問題:充滿疑慮的科技……………………………… 48 (3)瓦斯車的生成與維持:掙扎而生的科技…………………………… 50 (4)瓦斯車是做環保還是拼經濟?:優勢被弱化的科技……………… 55 五、小結……………………………………………………………………… 57 第四章、瓦斯車的哀愁:「科技的政治鑲嵌」 一、前言……………………………………………………………………… 59 二、台灣瓦斯車政策的三個思維…………………………………………… 60 (1)公務車示範不足:赤字模型的思維……………………………… 61 (2)維修保固與安全的顧慮:缺少將科技黑箱化的思維…………… 63 (3)補助政策的單面思維: 忽略政策「推力」與技術「不使用」的政治性………………… 65 三、科技的政治鑲嵌………………………………………………………… 67 四、小結……………………………………………………………………… 70 第五章 結論………………………………………………………… 72 附錄一………………………………………………………………… 75 受訪者編碼表………………………………………………………… 78 參考書目……………………………………………………………… 79

    參考書目
    中文
    中國石油股份有限公司(1992)液化石油氣汽車加氣站安全性研究。中國石油股
    份有限公司。

    王傳賢等(2007)執行液化石油氣氣價補助及查核暨污染減量實車測試專案工作
    計畫。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王傳賢等(2009)油氣雙燃料車排氣污染調查及效益評估專案工作計畫期末報告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台灣煤氣編輯室(2008)液化石油汽車發展近況,台灣煤氣446。台灣煤氣雜誌
    社。

    立法院(1989)立法院公報第78卷第28期,院會紀錄,頁159-160。

    ----------(1990)立法院公報第79卷第95期,院會紀錄,頁121。

    ----------(1992)立法院公報第81卷第50期,院會紀錄,頁191-192。

    ----------(1992)立法院公報第81卷第69期,院會紀錄,頁272。

    ----------(1994)立法院公報第83卷第10期,院會紀錄,頁374。

    ----------(2001)立法院公報第90卷第58期,院會紀錄,頁479。

    ----------(2009)立法院公報第98卷第3期,委員會紀錄,頁185。

    交通部統計處(2008)96年計程車營運狀況調查報告。行政院交通部。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07)「推廣使用液化石油氣作為車用燃料」政策10年總檢
    討。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余崇立(2001)我國推動車用液化石油氣(LPG)燃料政策方針之研擬。國立交
    通大學交通運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志鴻(1998)控制參數改變對液化石油氣雙燃料引擎的影響。國立台灣大學機
    械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泉源(2000)科學爭議與公共工程的科學化:以美濃水庫為例。行政院科學委
    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2003)臨避現象的社會學研究:以焚化爐為例。行政院科學委員會專題
    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2004)〈美國的電氣化過程〉導讀,收錄在《科技渴望社會》吳嘉苓、
    傅大為、雷祥麟編。台北:群學。

    吳榮義(1988)開放車輛使用液化石油氣可行性研究。經濟部能源委員會。

    林志恆(1997)汽油與液化石油氣引擎排氣污染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機械工程
    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和中(2004)執行車用液化石油氣氣價補助及查核專案工作計畫。行政院環境
    保護署。

    許勝章(1998)改用液化石油氣對汽油引擎性能及排氣之影響。國立台灣大學機
    械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孟瑜(2003)解構臨避現象:反焚化爐運動中的科技與民主。國立清華大學社
    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傅憲豪(2008)從炊煙裊裊到徵召太陽:台灣戰後家用熱水技術網絡的發展。國
    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杏珠(1994)連戰院長又要黃牛了。商業周刊335:16。

    黃亮芸等(2010)執行液化石油氣氣價補助及查核專案工作計畫。行政院環境保
    護署。

    經濟部能源委員會(1988)經濟部能源委員會年報。經濟部能源委員會。

    經濟部能源委員會(1992)經濟部能源委員會年報。經濟部能源委員會。

    經濟部能源委員會(1993)經濟部能源委員會年報。經濟部能源委員會。
    楊弘任(2010)「川流發電」的綠能技術行動網絡。2010台灣科技與社會第二年
    屆年會論文。

    廖一嶸(1998)液化石油汽車輛使用特性及使用意願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交通
    運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韻珠、田養民(1994)液化石油氣(LPG)車輛安全檢驗與管理之研究。交通
    部運輸研究所。

    鐘立鶴(2003)目前台灣不宜推廣瓦斯車。瓦斯季刊64:48-52。

    顧復中(1990)汽、柴油車污染改善實車試驗計畫。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Langdon Winner(2004)Do artifacts have politics? 方俊育、林崇熙譯〈科技物有
    政治性嗎?〉,收錄在《科技渴望社會》吳嘉苓、傅大為、雷祥麟編。台北:
    群學。

    英文
    Anyon,Peter(2009)LP Gas: Healthy Energy for a Changing World.Paris:World LP Gas
    Association.

    Chandler, Alfred(1977)The Visible Hand: The Managerial Revolution in American
    Business. Massachusetts: The Belknap Press.

    Cowan,Ruth S.(1985)How the refrigerator got its hum. Pp202-218 in The Social
    Shaping of Technology. 1st ed. Edited by Donald MacKenzie and Judy
    Wajcman.Philadelphia:Open University Press.

    Fallows, James(1999)Tha American Army and the M-16 rifle.Pp382-394 in The Social
    Shaping of Technology.2nd ed. Edited by Donald MacKenzie and Judy
    Wajcman.Philadelphia:Open University Press.

    Hughes, Thomas P.(1979)The Electrification of America: The System Builders.Thchnology and Culture Vol20. No.1. Pp124-161

    Latour,Bruno(1987)Science in Action: How to Follow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through Society. Milton Keynes: Open University Press.
    ------------------(1991)Technology is Society made Durable.in A Sociology of
    Monsters: Essays on Power, Technology and Domination, edited by John
    Law.London: Routledge.

    Mackenzie, Donald and Wajcman,Judy(1999)Introductory essay:the social shaping of technology.Pp3-40 in The Social Shaping of Technology.2nd ed. Edited by Donald MacKenzie and Judy Wajcman.Philadelphia:Open University Press.

    Michael,Mike(1996)Ignoring Science: Discourses of ignorance in the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in Misunderstanding Science?:The Public
    Reconstruc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ited by Alan Irwin &Brian
    Wynn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oble,David(1985)Social choice in machine design:The case of automatically controlled machine tools.Pp161-176 in The Social Shaping of Technology.2nd ed. Edited by Donald MacKenzie and Judy Wajcman.Philadelphia:Open University Press.

    Steven Shapin(1996)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Wynne,Brain(1996)May the Sheep Safely Graze? A Reflexive View of the Expert-Lay
    Knowledge Divide.Pp44-83 in Risk, Environment andModernity: Towards a New
    Ecology. London, Thousand Oaks,New Delhi:Sage Publications.

    ------------------(1997)Misunderstood misunderstandings: Social identities and public
    uptake of science. Pp.19-46 in Misunderstanding science?:The public reconstruc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ited by Alan Irwin & Brain Wynne.

    Winner,Langdon(1999)Do artifacts have politics? Pp28-40 in The Social Shaping of
    Technology.2nd ed. Edited by Donald MacKenzie and Judy
    Wajcman.Philadelphia: Open University Press.

    WLPGA(2001)Developing a Sustainable Autogas Market:A Guide for Policymakers。
    Paris: World LP Gas Association.

    -----------(2005)Autogas Incentive Policies:A Country-by-Country Analysis of Why &
    How Government Promote Autogas & What Works.Paris: World LP Gas
    Association.

    -----------(2008)LP GAS:Efficient Energy for a Modern World.Paris: World LP Gas
    Association.

    -----------(2009)Annual Report 2008。Paris: World LP Gas Association.

    報紙:
    中國時報(2010)年底取消加氣補助 沈世宏:前朝留爛攤子。10月19日

    自由時報(2008)反建加氣站 花園廣場住戶意堅決。8月7日。

    自由時報(2010)住宅邊擬設加氣站 民批中油鴨霸。9月3日。

    蘋果日報(2010)商圈設加氣站 高市府:不能不准。10月7日。

    Tae Sik Park(2005)Motorists Shun Gasoline Cars Amid High Oil Price.
    Korea Times 2005年01月12日。

    Petroleum Argus LPG World(2009)South Korean demand keeps steady.2009.April 22

    網路資料:
    葉錦祥(2008)偏方還是妙藥 LPG瓦斯車不為人知的真相,車訊網。
    http://www.carnews.com/detail/4384

    液化石油氣加氣站協會
    http://www.lpgfsa.org.tw/

    行政院環保署移動污染源管制網
    http://mobile.epa.gov.tw/

    台灣中油股份有限公司:汽、柴、燃油歷史價格
    http://www.cpc.com.tw/big5_bd/tmtd/ListPrice/ShowHisToryPrice.asp?pno=53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