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徐淑文
論文名稱: 折射文化的稜鏡─《世說新語》成語研究
指導教授: 曾美雲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6
中文關鍵詞: 魏晉世說新語成語文化
外文關鍵詞: Wei and Jin Dynasties, Shi-Shuo-Xin-Yu, Chinese idioms, Culture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撰作肇因於對「成語」及「魏晉文化」的興趣,期望藉由專書成語的探索,揭示言簡意賅的成語所蘊含的豐富文化。第一章「《世說新語》成語鳥瞰」蒐集《世說新語》一書中的成語,並釐清《世說新語》成語的源流與生成的方式。第二章「《世說新語》成語與門第士族」則揭示成語所蘊藏的門第文化,透過成語一窺門第觀念在政治、教育、人際互動等各方面的運作情況。第三章「《世說新語》成語與濟濟群英」則勾勒成語中的名士、婦女、神童等各式人物的形象與精神風貌。第四章「《世說新語》成語與多元文化」則從成語追溯魏晉時期多元思潮並行的現象,以及士人隱逸的形態。第五章「《世說新語》成語與審美風尚」則透過成語跨越時空發現魏晉之美。總之,本文揭示《世說新語》成語所折射的魏晉文化特色包括門第社會,多元思潮並行,士人清談玄理,崇尚隱逸,任真重情,尚智愛才,傾向陰柔的審美觀及重視生活的藝術等等。《世說新語》成語以其形式之凝練、語意之韻致及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使其得以源遠流長,日久彌新。


    The writer was interested in the Chinese idioms from a book named Shi-Shuo-Xin-Yu (A New Account of Tales of the World), which revealed the lifestyle of celebrities during Wei and Jin Dynasties. The first chapter “The Overview of Shi-Shuo-Xin-Yu idioms “ is an overview of the idioms derived from Shi-Shuo-Xin-Yu . The second chapter is “Shi-Shuo-Xin-Yu idioms and the pedigree”. Pedigre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people’s life during Wei and Jin Dynasties and some of the Shi-Shuo-Xin-Yu idioms have something to do with it. The third chapter “Shi-Shuo-Xin-Yu idioms and the distinguished people” traces the images of outstanding persons, aristocratic women, child prodigy and officials inside the idioms. The fourth chapter “Shi-Shuo-Xin-Yu idioms and the the trend of thoughts of Wei and Jin Dynasties” discloses that some idioms relate to the philosophy of that time. The fifth chapter “Shi-Shuo-Xin-Yu idioms and appreciation of the beauty” shows that idioms give away the taste of Wei and Jin Dynasties. The research concludes: The Shi-Shuo-Xin-Yu idioms reveals some of the unique culture of Wei and Jin Dynasties. They are pedigree society, the interflow of Confucian ,Taoism and Buddhism, the prevalence of living as a recluse, people highly value genuineness, susceptibility, intelligence and luminary, good taste of the beauty of people and art. Shi-Shuo-Xin-Yu idioms formed thousand years ago are still applied in our modern language.

    目 錄 緒 論 1 一、研究背景:魏晉文化與《世說新語》 (一)分裂的時代,多元的文化 1 (二)魏晉志人小說《世說新語》 12 二、研究動機 14 三、名詞義界 19 四、文獻探討與研究問題 26 五、研究材料與方法 36 六、預期成果及其限制 38 第一章 《世說新語》成語鳥瞰 41 第一節 《世說新語》成語的界定 41 一、典出西漢以前典籍 41 二、引用或並見於魏晉時期的史書雜傳 42 三、源自《世說新語》編撰者的創作 49 第二節 成語典所錄《世說新語》成語 51 第三節 《世說新語》成語的生成 63 第二章 《世說新語》成語與門第士族 78 第一節 士族政治與名士處境 78 一、政權旁落,皇權不彰 78 二、門閥士族,壟斷官職 81 三、寒門仕進,猶待舉荐 82 四、名士處境,玉碎瓦全 84 第二節 人際網絡,相互攀附 86 一、婚配講究,門當戶對 87 二、來往交遊,現實勢利 88 第三節 家庭教育,模鑄子弟 89 一、士族子弟,才德俱佳 89 二、悉心栽培,使成大器 90 第四節 家族本位,孝悌成風 92 一、孝親信念,倍受推崇 93 二、手足友悌,情深義重 98 第三章 《世說新語》成語與濟濟群英 102 第一節 任真重情的魏晉名士 102 一、瀟洒超逸,任性自適 103 二、自然坦蕩,展現真我 107 三、我行我素,不拘小節 108 四、率性而動,自信任達 108 五、愛妻情深,不畏譏評 109 六、誠摯豁達,模仿驢鳴 110 第二節 名門閨秀與婦女風情 111 一、正面形象 112 (一)才學淵深,冷靜堅強 112 (二)能幹堅毅,托足豪門 115 (三)心繋娘家,維護尊嚴 115 二、負面形象 116 (一)稱呼狎昵,失禮不敬 116 (二)剛愎強悍,酷惡貪濁 116 (三)大膽示愛,為愛越禮. 117 第三節 捷悟才子與夙慧神童 118 一、捷悟才子 118 (一)學識豐厚,應對機敏 119 (二)才高八斗,文采天成 119 (三)文思敏捷,援筆立就 120 (四)領悟迅捷,妙解字謎 121 二、夙慧神童 122 (一)逆向思考,有理有據 123 (二)對答如流,口齒犀利 124 (三)耳濡目染,敏於玄談 125 (四)邏輯推理,超越同儕 125 (五)自負才學,敏於自省 126 第四節 亂世英雄與寒門良吏 127 一、亂世英雄,允文允武 127 二、豪門將領,力圖問鼎 129 三、寒門良吏,勤於政事 131 第四章 《世說新語》成語與多元文化 134 第一節 民族融合,南北交流 134 一、南北學風,各有特色135 二、南北相爭,飲食殊異 135 三、南方才俊,躍升舞台 136 第二節 學術社交,集會清談 137 一、識見超凡,別出新義 138 二、辭藻豐蔚,口若懸河 139 三、言辭簡約,意旨通達 139 四、揮塵而談,風度翩翩 140 五、清談玄言,如坐雲霧 140 第三節 玄佛道儒,融攝會通 141 一、魏晉玄學 141 (一)玄學清談,言辨滔滔 142 (二)任情而動,我輩情鍾 143 (三)孩童辯論,玄學命題 143 (四)東晉帝王,即景談玄 144 二、玄佛合流 145 (一)引莊子義,喻解佛經 145 (二)援佛入玄,提出新解 146 (三)清談名家,玄佛互參 146 第四節 養性全身,隱逸成風 147 一、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148 二、隱以顯名,逸以求仕 148 三、懊悔出仕,感慨未隱 149 四、遠嫌避禍,棄官歸隱 150 五、寵辱兩忘,仕隱自在 151 六、避世遠引,修真全生 151 七、靜心寡欲,洞穴之隱 152 八、伎樂不輟,風流之隱 152 九、枕石山中,漱流林泉 153 十、神遊山林,廟堂之隱 154 第五章 《世說新語》成語與審美風尚 157 第一節 人物之美 157 一、德量深厚 158 (一)淡泊名利,視金如土 158 (二)胸中坦盪,自省自新 159 (三)天性純美,氣度深廣 159 二、形貌秀麗 160 (一)膚白如玉 160 (二)身高偉長 162 (三)陰柔纖弱 163 (四)美貌天成 164 三、風神飄逸 165 (一)神態閑雅,氣質脫俗 165 (二)高情遠致,不滯於物 166 (三)卓然自立,恬澹安閒 167 四、雅量淵深 167 (一)臨刑彈琴,氣度雍容 168 (二)疾雷落頂,鎮定如常 169 (三)險象環生,臨危不亂 169 第二節 山水之美 170 一、千巖競秀,萬壑爭流 171 二、山陰美景,目不暇給 171 三、雪夜山水,晶瑩寧靜 172 四、愛賞竹林,視竹如友 173 第三節 藝文之美 173 一、音樂藝術 174 (一)古琴音韻之美 174 (二)清歌笛韻之美 175 (三)絲竹伎樂之美 176 (四)宮廷雅樂之美 176 二、繪畫藝術 177 三、文學欣賞與創作 178 (一)文風超俗,清逸之美 179 (二)深情綺靡,詩作之美 180 (三)文賦綺麗,辭藻之美 180 (四)寫景寓託,玄言之美 180 (五)詩詞吟咏,即興聯句 181 結 論─折射文化的稜鏡 185 參考資料 189 表目錄 表1-1並見於《世說新語》與《三國志》之成語一覽表 43 表1-2並見於《世說新語》與《搜神記》之成語一覽表 43 表1-3並見於《世說新語》與《郭子》之成語一覽表 44 表1-4並見於《世說新語》與《裴子語林》之成語一覽表 45 表1-5並見於《世說新語》與《後漢書》之成語一覽表 47 表1-6並見於《世說新語》與魏晉名家名篇之成語一覽表 48 表1-7出處載明為《世說新語》之成語一覽表 49 表1-8 成語典收錄《世說新語》成語之對照表 51 表1-9《世說新語》各篇成語分佈概況表 61 表1-10《世說新語》成語形成方式分析表 64

    壹、傳統文獻
    一、經部

    [周]《論語》[清] 阮刻本 台北:台灣開明書店 1984
    [周]《孟子》[清] 阮刻本 台北:台灣開明書店 1984
    [漢] 毛亨傳 [東漢]鄭玄箋 [唐] 陸德明音義、孔穎達疏《毛詩正義》
    台北:藝文印書館 1955
    [漢] 趙岐注 [宋] 孫奭疏《孟子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 1955
    [漢] 戴德撰 高明註譯《大戴禮記》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9.5
    [漢] 鄭玄注 [唐] 孔穎達正義《禮記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 1955
    [魏] 王弼、韓康伯注 [唐] 孔穎達等正義《周易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 1955
    [晉] 杜預注 [唐]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台北: 藝文印書館 1955
    [晉] 范甯注 [唐]楊士勳疏《春秋穀梁傳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 1955

    二、史部

    [春秋] 左丘明撰 [吳] 韋昭注《國語》台北:里仁書局 1980
    [西漢] 劉向集錄《戰國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漢] 司馬遷撰 [劉宋] 裴駰集解 [唐] 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史記三家注 》台北:鼎文書局 1981
    [漢] 班固撰 [唐] 顏師古注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漢書》台北:鼎文書局 1986
    [漢] 應劭撰 王利器校注《風俗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1981
    [晉] 陳壽撰 [宋] 裴松之注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三國志》台北:鼎文書局 1980
    [北魏] 酈道元撰 《水經注疏》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點校,陳橋驛復校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1989
    [北齊] 顏之推撰,王利器集解《顏氏家訓集解》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劉宋] 范曄撰 [唐].李賢等注 [晉].司馬彪補志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後漢書》台北: 鼎文書局 1981
    [梁] 沈約撰 楊家駱主編 《新校本宋書》台北:鼎文書局 1987
    [梁] 慧皎等撰 《高僧傳合集》上海:上海古籍 1991
    [梁] 釋慧皎撰《高僧傳》(日)高楠順次郎編 東京:《大正新脩大藏經》1934
    [隋] 姚察、謝炅 [唐] 魏徵、姚思廉合撰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梁書》
    台北:鼎文書局 1986
    [唐] 房玄齡等注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晉書》台北:鼎文書局 1976
    [唐] 魏徵撰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隋書》台北:鼎文書局 1987
    [宋] 歐陽修、宋祈撰 楊家駱主編 《新校本新唐書》台北: 鼎文書局 1976

    三、子部

    [周] 李耳 [晉] 王弼注《老子》台北:華正書局 1986
    [周] 管仲撰 [唐] 房玄齡注 《管子》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3
    [周] 呂望撰 《六韜》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90
    [周] 尹文撰 [清] 錢熙祚校 《尹文子》台北:世界書局 1978
    [周] 辛鈃撰 四部叢刊《通玄真經》(文子)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1
    [周] 慎到撰 [清] 錢熙祚校《慎子》台北:世界書局 1978
    [戰國] 莊周撰 《莊子》北京:中華書局1995
    [戰國] 莊周撰 [清] 郭慶藩輯、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 北京:中華書局 1995
    [戰國] 莊周撰 [清] 王先謙解 沈嘯寰點校 《莊子集解》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88
    [漢] 劉安撰 [漢] 高誘注《淮南子》台北:台灣中華書局 1981
    [漢] 班固等撰 《白虎通義》 四部精要第12冊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南朝宋] 劉義慶撰《世說新語》三卷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唐] 歐陽詢等撰 《藝文類聚》台北:文光出版社 1974
    [唐] 釋道宣撰《廣弘明集》台北:中華書局 1966
    [宋] 周密著《齊東野語》上海:上海書店 1990
    [宋] 李昉等奉敕編《太平御覽》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75
    [宋] 李昉等編 《太平廣記》 北京:中華書局,1961

    四、集部

    [梁] 蕭統編 [唐] 李善注《文選》台北:文津出版社 1987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義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五、近人選輯

    [清] 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 北京:中華書局 1958
    [清] 董誥等纂修《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 1983年
    魯迅《古小說鉤沈》 台北:盤庚出版社 1978
    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台北:學海出版社 1984.5

    貮、近人論著

    一、《世說新語》類

    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台北:華正書局 1984.9
    楊 勇《世說新語校箋》台北:正文書局 1992.10
    劉正浩《新譯世說新語》台北:三民書局 2006.1
    王能憲《世說新語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2.6
    張叔寧《世說新語整體研究》南京:南京出版社 1994.9
    朴美鈴《世說新語中所反映的思想》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0.9

    二、字辭典

    三民書局成語典編纂委員會《成語典》(增訂二版) 台北:三民書局 2006.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 1978.12
    尹振海《常用成語詞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98.9
    朱祖延《漢語成語辭海》武漢:武漢出版社 2003.3
    夏征農《辭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1.8
    張萬起 《世說新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3
    陳鐵君《遠流活用成語辭典》台北:遠流出版社 1999.3
    溫端政、沈慧云 《通用慣用語詞典》北京:語文出版社 2002.1
    劉潔修 《成語源流大詞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3.6
    劉潔修 《漢語成語考釋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3.4
    繆天華《成語典》 (增編) 台北:復興書局 1989
    顏崑陽、龔鵬程 《故鄉實用成語大辭典》台北:商兆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2006.5

    三、語文類

    王 力 《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 2004.3
    王 寧、鄒曉麗《詞匯》香港:和平出版社 1998
    李新建、羅新芳、樊鳳珍《成語和諺語》 鄭州:大象出版社 1997
    周 荐 《詞匯學詞典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4.12
    武占坤、馬國凡《諺語》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0.5
    竺家寧 《漢語詞彙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1999.12
    苻淮青《現代漢語詞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3
    孫維張《漢語熟語學》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1989.5
    徐國慶《現代漢語詞匯系統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9.4
    馬國凡《成語》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1998.11
    崔希亮《漢語熟語與中國人文世界》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 1997.10
    常敬宇《漢語詞彙與文化》台北:文橋出版社 2000
    張 斌《現代漢語》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4.9
    張德明《語言風格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 1990
    劉叔新《漢語描寫詞匯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5

    四、歷史、制度、文化

    (英)泰勒(E. B. Tayler)著 連樹聲譯《原始文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1992.8
    王文進 《仕隱與中國文學──六朝篇》台北:台灣書店 1999.2
    王仲犖 《魏晉南北朝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3
    甘懷真 《中國通史》台北:三民書局 1995
    地球出版社編輯部《中國文明史.第4卷.魏晉南北朝》台北:地球出版社 1997.9
    何啟民 《中古門第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1978.1
    李亦園《說文化,談宗教─人類學的觀點》 台北:台灣大學出版社 2003
    杜正勝 《中國文化史》台北:三民書局 1995
    邢福義《文化語言學》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0.10
    韋政通《中國文化概論》台北:水牛出版社 1986.11
    唐翼明 《魏晉清談》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992.10
    曹文柱 《治亂嬗替─魏晉卷》台北:書泉出版社 1992.12
    莫彭齡《漢語成語與漢文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1.8
    許 輝、邱敏、胡阿祥 《六朝文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2001.10
    陳新會 《史諱舉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74
    萬繩南 《魏晉南北朝文化史》台北:雲龍出版社 1995.6
    寧稼雨 《世說新語與中古文化》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4.11
    蒙思明 《魏晉南北朝的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4
    蔡振豐 《魏晉名士與玄學清談》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7.8
    錢 穆 《國史大綱》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74
    蘇紹興 《兩晉南朝的士族》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87.3

    五、思想、哲學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1985.7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1980.8
    吳功正《六朝美學史》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6.4
    李澤厚 《美的歷程》台北:金楓出版社 1991.4
    李澤厚 《美學四講》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1996.9
    李澤厚、劉綱紀 《中國美學史》台北:谷風出版社 未註明出版年
    宗白華 《美學的散步》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 1984.2
    胡 適 《中國中古思想小史》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86
    袁濟喜 《六朝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9.1
    張 法 《中西美學與文化精神》台北:淑馨出版社 1998.10
    莊耀郎 《郭象玄學》台北:里仁書局 1998.3
    許抗生、李中華、陳戰國、那薇 《魏晉玄學史》 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1989.7
    陸建華、沈順福、程宇宏、夏當英《道家與中國哲學》(魏晉南北朝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6
    湯一介 《郭象與魏晉玄學》台北:谷風出版社 1987.3
    葉 朗 《中國美學史》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6.1
    趙書廉 《魏晉玄學探微》安陽: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2.12
    儀平策 《中國審美文化史.秦漢魏晉南北朝卷》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 2001.6
    羅宗強 《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2.11

    六 其它

    中央日報 正中書局總策劃《輕鬆學成語1-8》台北:正中書局 2002.2
    江中柱《成語原來如此.情感篇》台北:如意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2007.6
    顏重威、陳加盛《詩經裡的鳥類》台北:鄉宇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2004.9

    參、單篇論文

    王若江 〈異形成語的規範原則〉 載於蘇新春、蘇寶榮編《詞匯學理論與應用(二)》,頁314-326 。台北:商務印書館 2004.2
    朱大渭 〈魏晉南北朝文化的基本特徴〉濟南:《文史哲》第3期,頁39-46。1993
    何啟民 〈鼎食之家─世家大族〉 載於杜正勝主編《吾土與吾民─中國文化新論.社會篇》,頁62-63。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93
    余英時 〈東漢政權之建立與士族大姓之關係〉《新亞學報》卷1第 2期,頁213 –頁214。1956.2
    余桂林 〈四字成語的結構、功能、語義及釋義特徴〉 載於李如龍、蘇新春編《詞匯學理論與實踐》,頁345-359。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1.12
    吳直雄 〈語海之中“家族”多,區別“融通”應探索——論典故與成語、俗語、諺語、歇后語等的區別與“融通” 〉 南昌《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卷34第6期,頁124-163。 2003.6
    吳鈞堯 〈推翻還是接受?接受還是創新?〉 季旭昇策劃,字解文說工作室編《胸有成竹說成語》,頁x-xi 。 台北:商周出版 2002.9
    李行建 〈成語規範問題〉 載於李如龍、蘇新春《詞匯學理論與實踐》,頁339-343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1.12
    李豐楙 〈不死的探求─道教信仰的介紹與分析〉 載於藍吉富,劉增貴主編《敬天與親人─中國文化新論 宗教禮俗篇》,頁183-241。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91
    金輝、程水龍 〈《戰國策》成語文化透視〉《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卷25第2期,頁74-76。2004
    姚錫遠 〈「熟語」的屬種地位及其定義域〉 北京《漢字文化》,頁40。1998.2
    洪藝芳 〈《詩經》成語的發展變化〉《中國文化月刊》258期,頁19-41。 2001.9
    唐君毅著,黎登鑫譯〈中國哲學精神價值觀念之發展〉,載於梅貽寶等撰,摩爾(Moore, Charles A.)編,私立東海大學哲學系編譯,《中國人的心靈─中國哲學與文化要義》,頁161-185。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87
    夏松瑜 〈漢語成語發展創造譚概─蒹為成語創造者排座次〉河北《社會科學論壇》(學術研究卷)第11期,頁147-150。 2006
    徐秉愉 〈正位於內─傳統社會的婦女〉 載於杜正勝主編《吾土與吾民─中國文化新論.社會篇》, 頁143-187。 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93
    徐續紅 〈中華成語探源〉 瀋陽《理論界》第4期,頁74。 2003.4
    耿立群 〈禮法、秩序與親情─中國傳統的長幼之倫〉載於藍吉富,劉增貴主編 《敬天與親人─中國文化新論 宗教禮俗篇》,頁473-518。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91
    張端穗 〈仁與禮─道德自主與社會制約〉 載於黃俊傑主編 《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二 .天道與人道》,頁107-169。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83
    張躍生 〈佛教文化與《世說新語》〉。 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頁82-85。1996
    陳 新 〈漢語成語典故的語源本義與文化色彩與情感價值〉《國文天地》卷22第10期262號,頁78。 2007.3
    陳寅恪 〈陶淵明之思想與清談之關係〉載於《陳寅恪先生文集》之二《金明館叢稿初編》 台北:里仁書局 1982
    曾昭旭 〈骨肉相親.志業相承─孝道觀念的發展〉 載於黃俊傑主編 《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二 .天道與人道》,頁208-241。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83
    程水龍、仝洁 〈透視《戰國策》之成語〉《巢湖學院學報》卷6第6期,頁91-95。2004
    華麗萍 〈《莊子》成語的修辭特點〉桂林《社會科學家》第3期,頁325-326。2006.3
    賀昌群 〈魏晉清談思想初論〉 載於魯迅、容肇祖、湯用彤著 《魏晉思想》(甲編) ,頁1-52。台北:里仁出版社 1995.8
    黃立己 〈慣用語及慣用語的譬喻修辭〉北京《中國語文》卷89第1期,頁44。2001.7
    楊 薇 〈論成語與典故的異同〉太原《語文研究》89期,頁40-41。2003.4
    楊惠南 〈一葦渡江.白蓮東來─佛教的輸入與本土化〉 載於藍吉富,劉增貴主編《敬天與親人─中國文化新論 宗教禮俗篇》,頁11-66。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91
    劉 軍 〈《世說新語》非小說論〉《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卷2期,頁88-91。2000.6
    劉大杰 〈魏晉思想論〉 載於魯迅、容肇祖、湯用彤著《魏晉思想》(甲編), 頁1-229。台北:里仁出版社 1995.8
    劉志偉 〈《語林》與《世說新語》〞捉刀”條考論〉《文學遺產》第5期,頁36-46。 2004
    劉紀曜 〈仕與隱─傳統中國政治文化的兩極〉 載於黃俊傑主編、劉岱總主編 《理想與現實─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一》,頁291-343。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83
    蔡蓉芝 〈《詩經》中的成語詞〉《景女學報》第4期,頁69-88。 2004.1
    鄧春琴 〈慣用語初探〉 成都《四川教育學院學報》卷19第3期,頁54-56。 2003.3
    魯 迅 〈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 載於魯迅、容肇祖、湯用彤著《魏晉思想》(乙編) ,頁1-18。台北:里仁書局 1995.8
    謝幼偉著 黎登鑫譯 〈孝道與中國社會〉 載於梅貽寶等撰,摩爾(Moore, Charles A.)編,私立東海大學哲學系編譯 《中國人的心靈─中國哲學與文化要義》,頁139-159。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87
    韓筱燕 〈源自《世說新語》的成語集萃〉哈爾濱《語文天地》第7期,頁28-30。 2005.7

    肆、學位論文

    尤雅姿 《劉義慶及其世說新語之散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5
    方碧玉 《魏晉人物品評風尚探究--以《世說新語》為例》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1995
    王妙純 《從《世說新語》看東漢至東晉士人之人生觀》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2001
    王秋月 《增進國中生作文基本能力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2002
    呂雅雯 《《世說新語》所呈現之魏晉神童群像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2000
    沈宗霖 《芝蘭玉樹生階庭─南朝家學現象之研究》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2005
    徐麗真 《世說新語呈現之魏晉士人審美觀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
    高紅芳 《論漢語成語在中學語文學科中的教學功能》呼和浩特:內蒙古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
    張秋蘭 《《左傳》成語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 2007
    梁美雅 《中文組合性詞與成語性詞的辨識歷程》」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1
    陳美惠 《《世說新語》所呈現魏晉南北朝之婦女群像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1996
    陳逸如 《《世說新語》呈現之隱逸風氣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2005
    曾文樑 《世說新語研究》輔仁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 1999年
    曾美雲 《六朝女教問題研究--以才性、南北、妒教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1
    曾美雲 《魏晉玄佛二家對傳統儒家教育之批評及影響》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3
    黃瓊慧 《成語辭典的編纂理念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楊冬英 《台灣客家諺語的研究》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0
    詹惠玲 《魏晉時期文人之社群活動-以《世說新語》為主》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4
    廖麗鳳 《世說新語之人物群像與描寫技巧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9
    鄭培秀 《成語句法分析及其教學策略研究》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4
    盧欣欣 《《世說新語》與魏晉美學新風》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2
    謝玉枝 《台灣客家俗語的研究》新竹教育大學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6

    伍、其他

    一、報紙

    林昭彰〈推崇志工 扁「罄竹難書」〉《聯合報》A2版(焦點) ,2006.5.21
    范姜泰基〈罄竹難書 杜正勝新解掀波瀾〉 《中國時報》A4版(焦點新聞),2006.5.23
    蔡惠萍〈杜正勝罄竹難書 挨轟〉 《聯合報》A6版(生活),2006.5.23
    韓國棟〈杜:罄竹難書不乏形容好事〉《中國時報》A4版(焦點新聞),2006.5.23
    薛荷玉〈杜正勝:用成語是教育失敗〉《聯合報》A11版(話題) ,2007.1.25
    張榮興〈思想懶惰?成語讓思想有創意〉《聯合報》A19版(民意論壇) 2007.1.26
    林志成〈善用成語有加分效果〉《中國時報》A8版(社會脈動) ,2007.2.2
    薛荷玉〈教長反成語 偏偏試題成語多〉《聯合報》A4版(要聞) ,2007.2.3.
    林志成〈余、杜相爭 考題屢判余光中勝〉《中國時報》A6版(焦點新聞) ,2007.2.3
    陳鉉煒〈成語=現成的語言?展現學習與認知的整合 怎會使人思想懶惰〉《聯合報》E4版(健康),2007.2.7

    二、網路資料庫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資料庫」http://www.sinica.edu.tw/~tdbproj/handy1/
    「中國優秀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期刊全文數據庫」http://cnki.csis.com.tw/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