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邱春菊 Chiu, Chun-Chu |
---|---|
論文名稱: |
新竹縣國小在職教師環境覺知與環境教育教學效能之探究 Research on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eaching Efficacy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Hsinchu County |
指導教授: |
蘇宏仁
Su, Hung-Jen |
口試委員: |
巫俊明
Wu, Chun-Ming 林裕仁 Lin, Yu-Re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Mathematics & Science Education Master Inservice Program |
論文出版年: | 2023 |
畢業學年度: | 11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5 |
中文關鍵詞: | 環境教育 、環境覺知 、環境教育教學效能 |
外文關鍵詞: |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teaching efficacy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瞭解新竹縣國小在職教師環境覺知與環境教育教學效能的現況與不同背景變項教師在環境覺知與環境教育教學效能的差異情形,並探究環境覺知與環境教育教學效能之間的相關性,進而分析教師個人背景變項和環境覺知對環境教育教學效能是否具有預測力。本研究採用調查法,以研究者自編的「新竹縣國小教師環境覺知量表」及改編Moseley等(2016)所設計的「環境教育教學效能信念量表」(EETEBI) ,形成「新竹縣國小在職教師環境覺知與環境教育教學效能之探究量表」,再以google表單設計編制,共獲得有效樣本370 份。根據受試者填答的結果,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及逐步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根據分析結果,得到以下結論:
一、新竹縣國小教師的環境覺知屬於良好程度,其中以「環境關注」層面的表
現最佳;而最容易察覺的環境問題為海洋正遭受塑料及微塑料的汙染。
二、新竹縣國小教師的環境教育教學效能屬於中上程度,以「個人環境教學效
能」層面表現最佳;而在進行環境教育教學講授環境知識時,最常鼓勵學
生提出問題。
三、任教年資、教育程度、是否參加環保團體及環教研習頻率等變項在環境覺
知上有顯著差異。
四、不同的性別、大學畢業科系、是否參加環保團體及環教研習頻率等變項在
環境教育教學效能上有顯著差異。
五、新竹縣國小教師有較高環境覺知者其環境教育教學效能的表現也愈佳。
六、教師背景變項與環境覺知對環境教育教學效能聯合解釋變異量為25.4%,
其中環境感受的解釋變異量最大,為20.3%。
The aims of this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eaching efficacy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Hsinchu County and the differences in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eaching efficacy of teacher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and to explor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eaching efficacy. Furthermore, it is analyzed whether teachers' personal background variables and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have predictive power on the teaching efficacy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is study adopts the survey method with the "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Scale" compiled by the researcher and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eaching Efficacy Belief Instrument " (EETEBI) designed by Moseley et al. (2016).Survey was designed and compiled with the Google form, and 370 valid samples were obtained. The statistical methods such a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single factor analysis of variance,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data.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result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drawn:
1.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Hsinchu County have a good level of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mong which the level of "environmental concern" is the best. The most obv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 that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most concerned is that the oceanic pollution by plastics and microplastics.
2. The environmental teaching efficacy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Hsinchu County is at the upper-middle level, and the construct of "personal environmental teaching efficacy" is the best. While the teacher is teaching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the students are most often encouraged to ask questions.
3. Variables such as years of teaching, education level, participation or not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groups, and frequency of attending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workshop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4.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teaching efficacy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variables such as genders, college majors, whether to participate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groups, and the frequency of attending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workshop.
5.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of Hsinchu County who have higher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will have bette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eaching efficacy.
6. The variance explained by teachers' background variables and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on teaching efficacy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s 25.4%, and the variance explained by environmental feeling is the largest, and it is 20.3%.
一、中文部分
王秀惠(2003)。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教學信念、教學效能與教學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王秀惠、蔣佳玲(2005)。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教學效能感與教學行為之相關研究。物理教育,6(1),1–10
王受榮(1992)。我國國民中小學教師效能感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王俊鑪(2022)。綠色紀念日活動對民眾環境覺知與敏感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
王建智(2003)。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
王柔翔(2009)。融入環境特色之科學數位遊戲學習對學校認同與環境覺知的影響~以「校園植物」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王淑芳(2016)。自然體驗融入視覺藝術課程對國小學童環境覺知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
王勛瑤(2010)。國民中學校長對外部環境覺知與應用環境管理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王聖文、鍾國銘、周如萍、陳克舟(2015 )。桃園市國小體育課教師教學效能現況與關係之研究,中原體育學報,7,79–85。
王鑫(2000)。英國生態學校運作模式之規畫。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
白慧如 (2004)。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
朱耀明、孫露華、陳敏志、閻世玲(2004)。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之研究。科技教育課程改革與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4,454–459。
吳宗立(2007)。追求卓越的教師教學效能。菁莪季刊,19(2),22-30。
吳清山(1992)。學校效能研究。五南。
李慧美 (2012)。雲林縣國小教師對雲林縣環境議題的環境覺知與環境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環球科技大學。
李慧美、劉建慧、董志明(2014)。雲林縣國小教師環境覺知與環境行為之研究-以雲林縣環境議題為例。休閒保健期刊,12,68–81。
沈德鴻(2017)。花蓮體育高中原漢學生的環境覺知與環境責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周啟葶(2006)。環境教育議題融入課程的回顧與展望。彰化師大教育學報,(10) ,67-96。
周新富(1991)。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承諾、教師效能信念與學生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周儒、張子超、黃淑芬譯 (2003)。環境教育課程規劃。五南。
林上智(2011)。華語文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林亨華(2003)。國中教師自我概念、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以澎湖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林辰峰(2009)。校園自然體驗方案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環境覺知影響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林幸慧(2007)。運用體驗自然活動培養國小學童環境覺知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林東源(2006)。國民小學教師人際溝通能力與教學效能之研究-以中部四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
林威年(2005)。國小教務主任課程領導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以苗栗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林淑娥、林耀豐(2011)。體育教師自我效能之探討。屏東教大體育,14,172 – 181。
林進材(2000)。有效教學-理論與策略。五南。
林榮俊 (2009)。國小教師社會領域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武佩芬(2017)。應用繪本教學提升國小二年級學童環境覺知之研究--以全球暖化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景文科技大學。
邱文勝(2006)。國小實施環境覺知教學初探--以五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邱宴君(2009)。臺北縣溼地學校教師環境覺知與環境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邱憲義、蕭佳純(2019)。高中教師教學風格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以教師專業發展為中介變項、學校組織文化為調節變項。當代教育研究季刊,27 (1),39–78
邱錦昌、方芳蘭、張淑瑜(2004)。國民中小學教師效能與教師教學檢視量表之建構。育達學院學報,8,21-45
邱麗后(2011)。校園環境地圖教學之實施對學童環境覺知與環境態度的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施佑霖(2004)。探索國小學生環境活動經驗、環境感受和環境覺知發展過程之技能-以台北縣市高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洪珠媚、劉海鵬(2005)。臺南市國民小學體育教師教學效能之研究。大專體育學術專刊,35 – 43。
洪聖偉(2016)。新竹縣國小教師環境教育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孫志麟(1991)。國民小學教師自我效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張丸浩(2012)。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統合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
張立莉 (2007)。環境藝術融入自然體驗對國小學童環境覺知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張俊紳(1997)。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效能之研究—不同教學效能信念類型教師的教學表現及其教學生產力(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張碧娟(1999)。國民中學校長領導、學校教學氣氛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張賢坤(2004)。桃園縣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梁鳳珠(2011)。台南市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許民陽(2011)。如何促進學生環境概念、環境知識與環境覺知。國教新知,58(4),2-15。
許智勛(2012)。花蓮縣國民小學教師人格特質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許雅貞 (2011)。雲林縣國小教師之環境覺知與環境議題關心度對環境教育教學自我效能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康寧大學。
陳木金(1997)。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效能評鑑量表編製之研究。藝術學報,61,221-253。
陳火城(2004)。高雄市國小教師數學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陳吉通(2013)。澎湖縣國小教師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
陳向斌 (2007)。融入文化之科學數位學習對文化認同與環境覺知之研究-以「希望之旅」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陳宛琦(2018)。運用繪本教學提升國小二年級學生的環境覺知與環境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陳泳安(2016)。偏鄉國中社會領域教師覺知教師效能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
陳思利、葉國樑(2002)。環境行為與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屏東縣國中學生為例。環境教育學刊,1,13-30。
陳淑惠(2006)。戶外環境教育教學效能之探討---以中部地區資深戶外環境教育之國小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陳新姬(2017)。應用體驗學習提升低年級學童環境覺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
陳詩緣(2022)。電子繪本融入環境教育議題教學對國小三年級學生環境覺知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陳璧瑜(2003)。國小學生環境覺知學習之探討─以二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曾子愷(2017)。花蓮地區原住民與非原住民高職學生環境覺知與環境責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曾富林(2001)。環境覺知教育之探究以國小五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馮莉雅 (2002)。影響國中教師教學效能相關因素之研究。文藻學報,16,123– 142。
馮綉雯(2002)。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黃錦桃(2007)。高雄市國小國語文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楊冠政(1997)。邁向永續發展的環境教育。環境科學技術教育專刊,12,1-10。
楊嵐智、高翠霞( 2019)。環境教育議題融入課程的回顧與展望。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5(2),1-25。
楊瑞麟(2005)。國小教師組織學習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楊蕙雯(2004)。南投縣國小教師環境教育教學效能與教學狀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
楊鯉榕(2006)。新舊制國小實習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葉欣誠(2012)。全國環境教育的推動與展望。環境工程會刊,23(4),1-15。
葉雲豪(2015)。花蓮地區國中原漢學生的環境覺知與環境責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葉叢豪(2013)。花蓮地區原漢學童之環境覺知與環境責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廖永靜(2000)。兒童的環境覺知與環境教育(上部)。環境與管理研究,1(1),33-48。
廖居治(2000)。國中生活科技科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廖淑珍(2012)。國小二年級學童環境覺知之探究----以校園環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劉怡琪(2014)。運用英語繪本教學提升國小四年級學童環境覺知與學習興趣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劉懿儀(2017)。桃園市國中特教教師幸福感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
蔡喬育(2016)。華語教師自評教學效能之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2(1), 105 – 146。
蔡靜惠 (2018)。臺美生態學校方案之學生環境覺知與環境行為之研究─以新北市某國小中高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
蔡麗華(2001)。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工作投入與教師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鄭歆柔(2019)。雲林縣國小英語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蕭琇文(2016)。以校園植物教學活動提升環境覺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
鍾榮進(2015)。國小教師教學效能自評之研究,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 8(1), 69 – 103。
簡玉琴(2002)。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自我效能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顏逸鴻(2015)。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創新教學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
顏銘志(1996)。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教師效能與教學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蘇宏仁、楊樹森、游能悌、杜明進、黃輝源、劉志仁、余世璋(2015)。環境教育與永續發展。華都文化。
蘇益生(2004)。高雄市國小教師e-Learning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二、網路資料
i創科技( 2020年3月30日)。人類防疫讓地球獲得喘息機會,NASA 科學家稱景象從未見過報導。取自https:// itritech. itri.org.tw/ blog /precaution-benefits-for-earth/
吳姿賢(2020年12月2日)。海底垃圾密度逾全球 危害海洋生物報導。聯合學苑。https://udncollege.udn.com/6640/
教育部(2003年3月)。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https://cirn.moe.edu.tw/WebContent/index.aspx?sid=9&mid=194
教育部(2008年5月)。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https://cirn.moe.edu.tw/WebContent/index.aspx?sid=9&mid=140
教育部(2019年)。議題融入說明手冊。https://cirn.moe.edu.tw/WebContent /index.aspx?sid=11&mid=7318
教育部計處(2022)。各級學校校數、班級數、學生及畢業生人數、教師人數及生師比 。2022/12/11,「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http://www.stat.gov.tw/ct.asp?xItem=15423&CtNode=3635。
三、外文部分
Altin, A., Tecer, S., Tecer, L., Altin, S., & Kahraman, B. F. (2014).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level of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a case study in Balıkesir (Türkiye).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141, 1208-1214.
Ashton, P. T., & Webb, R. B. (1986). Making a difference: Teachers’ sense of efficacy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Longman.
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2), 191-215.
Buskist, W. (2002). Effective teaching: Perspectives and insights fromdivision two’s 2-and 4-year awardees. Teaching of Psychology, 29,188-194.
Chawla, L. (1998). Significant life experiences revisited: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sources of environmental sensitivity.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29(3), 11-21.
Emine Zehra Turan(2019). Teacher Canditates’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nd Environmental Sensitiv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8(4),202- 207.
Engleson, D. C.& Yockers , D. H. (1994). A guide to curriculum planning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nd). Wisconsin Department of Public Instruction.
Gibson, S. & Dembo, M. (1984). Teacher efficacy: A construct valid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6 (4), 569-582.
Hassan, A. a., Noordin, T. A. & Sulaiman, S. (2010). The status on the level of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in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mongst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2), 1276-1280.
Karataş, A. & Aslan, G. (2012). İlköğretim Öğrencilerine Çevre Bilincinin Kazandırılmasında Çevre Eğitiminin Rolü: Ekoloji Temelli Yaz Kampı Projesi Örneği, Journal of World of Turks, 4(2)
Karatekin, K. (2014). Social studies pre-service teachers’ awareness of solid waste and recycling.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116,1797-1801.
Krejcie, R. V. & Morgan, D. W.(1970).Determining sample size for research activities,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30,607-610
Lillian G. Meighan & Nicholas E. Fuhrman(2018).Defining Effective Teaching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A Georgia 4‐H Case Study, Journal of Research in Technical Careers December 2018, 2( 2).
Malandrakisa, G. (2019). An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elf-efficacy scale for primary pre-service teachers: construction and validation ,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 50(1), 23–36
Moneys(1992)What is teaching effectivenes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51 056).
Moseley, C.& Utley, J. (2008).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Preservice Teachers’ Beliefs About the Environment, SUMMER 2008, 39( 4).
Moseley, C., Angle, J., Utley, J. & Mwavita, M.(2016). Development of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eaching Efficacy Belief Instrument . School Science & Mathematics. 116(7), p389-398.
Nagihan Tanık Önal(2020). Investigation of gifted students’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12(2), 95-107.
Tschannen-Moran, M. & Hoy, A. W. (2001). Teacher efficacy: Capturing an elusive construct.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17(7), 783–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