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羅硯澤
Luo Yan-ze
論文名稱: 巢 – 以首飾創作談同志的愛情與婚姻 – 羅硯澤創作論述
The Nest - Discussing Gay Marriage and Love Through Jewelry Creation
指導教授: 江怡瑩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同志婚姻平權恐同現象同志文藝數位輔助金工創作當代首飾創作
外文關鍵詞: homosexuality, marriage equality, homophobic, arts of homosexuality, digital aided metal craft creation, contemporary jewelry creation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2013年,多元成家的法案在臺灣的社會掀起一陣波濤。贊成與反對的雙方人馬各擁其意見而僵持不下。原本我一直以為台灣在接納同性戀向這一個層面,是一個非常自由、被認可且被接受的狀態,直到這次法案的提起,我才驚覺原來這個社會還是有許多人無法認同與自身性取向不同之人。在這樣的狀況之下,我開始將這問題放諸於自身的生活經驗重新思考,我發現歧視的問題一直都存在,只是我已經習慣將它視而不見。而我也藉由這重新思考的機會,展開此次的創作計畫,希望藉由藝術創作的力量,介入生活與社會,希望可以為這社會帶來多一點尊重彼此的正向力。
    本創作系列以愛情中的對象挑選、成家、婚後生活作為三個系列的發展主題,藉由海洋生物的造型與生活方式,來比喻或是分析這三大主題,更藉由這三大主題,將整個系列串聯為一個同志烏托邦。而本次創作中,大量的使用塑膠半成品,利用數為輔助設計,與工業加工的方式,製造出大量規格化的特製零件,利用這些零件與五金材料的組合,形塑出造型各異的作品,也利用這樣的組合方式,重溫兒時組構玩具的手感記憶,藉此與現在的思想感受進行對話,進而也加深了本我(self)認同。


    In 2013, the draft bill for “diverse family formation” caused a wave to ripple throughout Taiwanese society. The opposing views of supporters and opponents of the bill caused a deadlock. I originally thought that a liberal and accepting attitude towards homosexuality prevailed in Taiwan. It was only when this bill was proposed that I shockingly realized that there are still many people in our society who do not accept sexual orientations different from their own. As this situation unfolded, I began integrating this issue into my life experiences for the purposes of reexamining it. I found that the problem of discrimination has always been there, but that I had become accustomed to turning a blind eye. As a result, with this opportunity to rethink this issue, I launched this creative project. Through the power of art, I hope that I can become more involved in life and society to help foster a positive sense of mutual respect.
    This series of works uses the themes of choosing who to love, starting a family, and living after marriag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ree series. The shapes and lifestyles of marine organisms are used to describe and analyze these three themes. Even more, these three themes link the entire series into a utopia for gay people. For this work, I used a massive amount of semi-finished plastic products. Using numbers for aided design, as well as an industrial processing method, I created a large amount of standardized custom components. I formed works comprised of various shapes through combinations of these components and hardware materials. Furthermore, by using this method of combination, I revisited childhood memories and sensations of constructing toys. In turn, the dialogue between my thoughts and feelings have deepened my identity about “self”.

    摘要 I Abstract II 致謝辭 III 目錄 IV 圖目錄 VIII 表目錄 X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創作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創作目的 5 第三節 論文架構與創作流程 6 第四節 名詞解釋 7 第二章 學理基礎 9 第一節 儀式的效力與其重要性 9 一、儀式的界定 10 二、初民信仰與周公制禮 11 三、儀式與社會的關係 12 四、婚訂儀式及婚姻與社會的關係 13 五、婚訂儀式對於個人的影響 14 六、小結 15 第二節 同志於社會的概況 17 一、同志的簡史 17 二、由臺灣同志文學窺探臺灣同志的社會處境 18 三、群體社會的「恐同現象」 20 四、小結 22 第三節 由象徵符號窺探創作的核心 23 一、烏托邦中的象徵手法 23 二、同志文化中的動物象徵 24 三、身體勞動與其背後的象徵意涵 25 四、小結 26 第四節 相關藝術家及參考資料 27 一、以同志議題創作之藝術作品 27 二、相關表現手法之金工藝術家 29 (一)以數位輔助金工創作之相關藝術家 29 (二)以塑膠半成品作為金工創媒材之相關藝術家 30 (三)以仿生作為主要創作形式之相關金工藝術家 31 三、小結 33 第五節 相關文獻探討 34 一、儀式性相關碩博士論文與期刊研究 34 二、同性戀婚姻相關碩博士論文與期刊研究 36 三、婚姻與社會關係期刊研究 37 四、同性戀文學、社會與歷史相關碩博士論文與期刊研究 38 五、同性戀藝術相關碩博士論文研究 40 六、小結 43 第三章 創作發想與表現形式 44 第一節 共生系列 46 一、創作理念 46 二、表現形式 46 三、發想過程與草圖 48 (一)共生系列–漫 48 (二)共生系列–簇 49 第二節 構巢系列 50 一、創作理念 50 二、表現形式 50 三、發想過程與草圖 51 第三節 偕老系列 53 一、創作理念 53 二、表現形式 53 三、發想過程與草圖 54 第四章 媒材運用與技法分析 56 第一節 數位軟體的運用 56 一、零件尺寸的計算輔助 56 二、數位輔助零件的製造 58 第二節 塑料的染色及熱塑 60 一、管狀PVC的熱染法 60 二、片狀PVC的熱染法及熱塑法 61 三、壓克力的熱染法 63 第三節 組合結構的運用 65 一、軟式關節底盤之結構法 65 二、點線結構支撐法 66 三、片狀組合的鎖接方式 67 第五章 創作作品說明 68 第一節 共生系列 71 一、漫 71 二、簇 77 第二節 構巢系列 81 一、那清晰可見的 81 二、那模糊難辨的 85 第三節 偕老系列 87 一、腔 87 二、囊 93 第六章 結論 97 第一節 創作成果與價值 98 第二節 檢討與展望 99 參考書目 100 附錄 附錄1:展覽海報 103 附錄2:FB活動邀請頁封面 104 附錄3:展覽邀請卡 104 附錄4:臺北展場影像記錄I 105 附錄5:臺北展場影像記錄II 105 附錄6:臺北展場影像記錄III 106 附錄7:臺北展場影像記錄IV 106 附錄8:臺北展場影像記錄V 107 附錄9:新竹展場影像記錄I 107 附錄10:新竹展場影像記錄II 108 附錄11:新竹展場影像記錄III 108 附錄12:作品一覽表 109 圖目錄 圖1-1-1:沒有天堂及地獄的寓所 1 圖1-1-2:模型機器人組合結構 3 圖2-4-1:Robert Mapplethorpe(1946-1989),《自畫像(Self Portrait)》(1980) 28 圖2-4-2:David Hockney(1937-),《彼德離開尼克的池子(Peter Getting Out of Nick's Pool)》(1966) 28 圖2-4-3:席德進(1923-1981),《紅衣少年》(1962) 28 圖2-4-4:周立倫(1958-),《傾斜軸線系列I》(2004) 29 圖2-4-5:江怡瑩(1971),《浮葉#5》(2009) 30 圖2-4-6:Katja Prinsr(1970-),《Machines are us》(2004) 31 圖2-4-7:Nora Fok,《Jewels in the Downs》(2010) 31 圖2-4-8:Sam Tho Duong(1969-),《Frozen》(2009) 32 圖2-4-9:Maiko Takeda,《Atmospheric Reentry》(2013) 32 圖2-4-10:陳映秀(1985-),《寫生系列-海葵與軟珊瑚I》(2012) 33 圖3-1:風之谷中的主角與王蟲的觸鬚 47 圖3-2:小丑魚悠游於海葵之中 47 圖3-3:觸鬚狀海葵張揚舞動的觸手I 48 圖3-4:觸鬚狀海葵張揚舞動的觸手II 48 圖3-5:簇生的鈕扣狀海葵I 49 圖3-6:簇生的鈕扣狀海葵II 49 圖3-7:偕老同穴海綿 51 圖3-8:海綿骨骼 52 圖3-9:海綿骨骼的微觀 52 圖3-10:海綿腔囊內的魚兒 53 圖3-11:柑橘荔枝海綿 55 圖3-12:菊珊瑚與蝶魚 55 圖5-1-1:共生系列–漫 71 圖5-1-2:「共生系列–漫#1」作品圖 72 圖5-1-3:「共生系列–漫#1」佩戴圖 72 圖5-1-4:「共生系列–漫#2」作品圖 73 圖5-1-5:「共生系列–漫#2」佩戴圖 73 圖5-1-6:「共生系列–漫#3」作品圖 74 圖5-1-7:「共生系列–漫#3」佩戴圖 74 圖5-1-8:「共生系列–漫#4」作品圖 75 圖5-1-9:「共生系列–漫#5」作品圖 75 圖5-1-10:「共生系列–漫#6」作品圖 76 圖5-1-11:「共生系列–漫#7」作品圖 76 圖5-1-12:共生系列–簇 77 圖5-1-13:「共生系列–簇#1」作品圖 77 圖5-1-14:「共生系列–簇#1」佩戴圖 78 圖5-1-15:「共生系列–簇#2」作品圖 78 圖5-1-16:「共生系列–簇#2」佩戴圖 79 圖5-1-17:「共生系列–簇#3」作品圖 79 圖5-1-18:「共生系列–簇#3」佩戴圖 80 圖5-2-1:構巢系列–那清晰可見的 81 圖5-2-2:「構巢系列–那清晰可見的#1」作品圖 82 圖5-2-3:「構巢系列–那清晰可見的#1」佩戴圖 82 圖5-2-4:「構巢系列–那清晰可見的#2」作品圖 83 圖5-2-5:「構巢系列–那清晰可見的#2」佩戴圖 83 圖5-2-6:「構巢系列–那清晰可見的#3」作品圖 84 圖5-2-7:「構巢系列–那清晰可見的#3」佩戴圖 84 圖5-2-8:構巢系列–那模糊難辨的 85 圖5-2-9:「構巢系列–那模糊難辨的#1」作品圖 86 圖5-2-10:「構巢系列–那模糊難辨的#2」作品圖 86 圖5-3-1:偕老系列–腔 87 圖5-3-2:「偕老系列–腔#1」作品外部圖 88 圖5-3-3:「偕老系列–腔#1」作品內部圖 88 圖5-3-4:「偕老系列–腔#2」作品外部圖 89 圖5-3-5:「偕老系列–腔#2」作品內部圖 89 圖5-3-6:「偕老系列–腔#3」作品外部圖 90 圖5-3-7:「偕老系列–腔#3」作品內部圖 90 圖5-3-8:「偕老系列–腔#4」作品外部圖 91 圖5-3-9:「偕老系列–腔#4」作品內部圖 91 圖5-3-10:「偕老系列–腔#5」作品外部圖 92 圖5-3-11:「偕老系列–腔#5」作品內部圖 92 圖5-3-12:偕老系列–囊 93 圖5-3-13:「偕老系列–囊#1」作品圖 94 圖5-3-14:「偕老系列–囊#2」作品圖 94 圖5-3-15:「偕老系列–囊#3」作品圖 95 圖5-3-16:「偕老系列–囊#4」作品圖 95 圖5-3-17:「偕老系列–囊#5」作品圖 96 圖5-3-18:「偕老系列–囊#6」作品圖 96 表目錄 表2-5-1:儀式性相關碩博士論文與期刊研究之摘要 34 表2-5-2:同性戀婚姻相關碩博士論文研究之摘要 36 表2-5-3:婚姻與社會關係相關期刊研究之摘要 37 表2-5-4:同性戀文學、社會與歷史相關碩博士論文與期刊研究之摘要 38 表2-5-5:同性戀藝術相關碩博士論文研究之摘要 40 表4-1-1:.數位軟體輔助零件尺寸計算之過程與說明 57 表4-1-2:.數位軟體輔助零件製造之過程與說明 58 表4-2-1:管狀PVC染色之過程與說明 60 表4-2-2:片狀PVC染色與熱塑之流程與說明 62 表4-2-3:壓克力熱染法之過程與說明 63 表4-3-1:片狀關節結構分析圖 65 表4-3-2:網格與支撐線的關係 66 表4-3-3:片狀鎖接的結構分析圖 67 表5-1-1:創作作品系列說明 70

    參考書目

    (中文在前,西文在後。中文按作者姓名筆畫由簡至繁排列;西文依作者姓名字母序排列)

    專書

    1. 白先勇 著。《孽子》。台北:允晨,1992
    2. 朱天文 著。《荒人手記》。台北:新經典,2011
    3. 李亦園 楊國樞 文崇一 著。〈現代化過程中的傳統儀式〉,《現代化與中國化論集》。台北:桂冠,1995
    4. 邱妙津 著。《鱷魚手記》。臺北:時報,1997
    5. 紀大偉。《正面與背影–台灣同志文學簡史》。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2
    6. 紀大偉 著。《膜》。台北:聯經,2011
    7. 楊牧 著。《有人》。臺北:洪範,1986
    8. 張柱 主編。《少年兒童知識文庫–水下生物》。台北:陳氏圖書,1990
    9. 虞君質 著。《藝術概論》。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95
    10. Carl G. Jung 編。龔卓軍 譯。《人及其象徵》台北:立緒,1999
    11. Gaston Bachelard著。龔卓軍、王靜慧 譯。《空間詩學》。臺北:張老師文化,2003
    12. Milan Kundera著。尉遲秀 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台北:皇冠,2004
    13. Milan Kundera 著。蔚遲秀 譯。《小說的藝術》。台北:皇冠,2004

    碩士論文

    1. 林曉瑜。〈藝術展示與儀式性關聯的初探〉。臺南市: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藝術管理研究所,2003
    2. 紀宇芳。〈界線〉。臺南市:臺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2006
    3. 施義聰。〈涂爾幹「宗教凝聚-社會擴散論」思想之教育意義〉。花蓮縣: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研究所,2002
    4. 楊詠誼,〈同性婚姻憲法權力之研究〉。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2012
    5. 魏金桃。〈共依附特質與婚姻滿意度之研究〉。高雄市: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2007

    期刊

    1. 朱偉誠。〈建立同志「國」?朝向一個性異義政體的烏托邦想像〉。《台灣社會研究季刊》。臺北市:台社,2000.12。頁107
    2. 吳曉群、郭曉東。〈論儀式學視角下儒家禮樂思想的解讀〉。《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5.01。頁8
    3. 卓紋君。〈從兩性發展模式談兩性親密關係的分與合(下)〉。《諮商與輔導》。臺北市:天馬文化,2000.7.1。頁19
    4. 陳緯華。〈儀式的效力:倫理回顧〉。《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南寧:廣西民族學院,2003.06。頁55
    5. 陳立言。〈在愛中沒有恐懼-同性戀行為之性愛倫理分析〉。《生命教育研究》。臺北市:高等教育文化,2011.6。頁15
    6. 逢藝超。〈《聊齋誌異》中的男同志書寫〉。《淡江中文學報》。台北市: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2009.12。頁181
    7. 甯應斌。〈同性戀是社會建構嗎?-保守與革命的社會建構論〉。《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高雄市:巨流圖書2007.3。頁23

    網路資料

    1. 人民網–海洋生物普查發現奇特新物種
    http://edit.jgospel.net/media/28086/.35334.jpg 2014/12/26
    2. 浮游國度
    http://www.rhythmsmonthly.com/gallery/122/ken07.jpg 2014/12/27
    3. 柑橘荔枝海綿@烈嶼觀察筆記
    http://pic.pimg.tw/taconet/090566eeb57053e6a206c16348475f15.jpg 2014/12/27
    4. 海葵世界
    5. http://www.chiwah.com/ 2014/1/21 2014/12/27
    6. 維基百科–酷兒(LGBT)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5%B7%E5%85%92_(LGBT) 2013/12/5
    7. 維基百科–PVC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1%9A%E6%B0%AF%E4%B9%99%E7%83%AF 2014/12/28
    8. 網易新聞–驚人的海洋發現 從月亮水母到綠海龜
    http://img2.cache.netease.com/cnews/2009/1/15/20090115091848d1fa4.jpg 2014/12/27
    9. 請勿拍打餵食–專題講座 風之谷
    http://3.bp.blogspot.com/-YZxF0DLaGzM/T503kl4wMqI/AAAAAAAAAvE/QoR6oF84cRw/s1600/%E9%87%91%E8%89%B2%E8%8D%89%E5%8E%9F.JPG 2014/12/26
    10. 國立台灣美術館–席得進
    http://theme.ntmofa.gov.tw/shiy/html/menu9/index1.html 2013/12/31
    11. 譯言網–最佳新材料靈感之源––千奇百怪的生物
    http://www.wired.com/wp-content/uploads/nextgen/wiredscience/wp-content/gallery/biomimetic-materials/wyssglasssponge.jpg 2014/12/27
    12. 2013北京國際首飾藝術展
    http://www.futuredesign.cn/Article/Detail/?339dd1f0b42a360a.html 2013/12/31
    13. BIOS–「你好!臺灣當代首飾創作聯展」赴徳國慕尼黑參展募款計劃
    http://www.biosmonthly.com/contactd.php?id=4206 2012/12/31
    14. Christo’s Second Live
    http://christo-second-live.blogspot.tw/2010/08/young-male-nude-seated-beside-sea.html?zx=1e78b383cafc4843 2013/12/31
    15. David Hockney
    http://www.hockneypictures.com/works_paintings_60_14.php 2013/12/31
    16. Design Speeches
    http://designspeeches.blogspot.tw/2011/05/d9910103.html 2013/12/31
    17. Katja Prins
    http://www.katjaprins.com/ 2013/12/31
    18. MAIKO TAKEDA
    http://www.maikotakeda.com/collection-atmospheric-reentry.php 2013/12/31
    19. Nora Fok
    http://www.norafok.com/archive/?i=Jewels+in+the+downs 2013/12/31
    20. PH 8.4
    https://lh6.googleusercontent.com/-Gc55lrLLGC4/T2Ym5YFyngI/AAAAAAAABxM/Z67bdoxr958/s1152/DSC07560.jpg 2014/12/26
    21. Sam Tho Duong : Frozen
    http://www.gogotho.de/frozen-en.html 2013/12/26
    22. SCIENTIFIC AMERICAN
    http://blogs.scientificamerican.com/artful-amoeba/2011/11/17/sponges-the-original-animal-house/ 2013/12/26
    23. The Robert Mapplethorpe Foundation
    http://www.mapplethorpe.org/portfolios/self-portraits/?i=6 2013/12/31
    24. YZU-CADCAM991
    http://3.bp.blogspot.com/_7JYU7d1rEMU/TMI-x16xyLI/AAAAAAAAABQ/KWJzfRJpClY/s1600/%E6%A5%8A%E5%81%89%E6%81%A9_Paneling+Tools%E4%BD%9C%E6%A5%AD%E5%8F%83%E8%80%83%E5%9C%96-%E9%88%95%E6%89%A3%E6%B5%B7%E8%91%B5.jpg 2014/12/26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