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謝沛穎 Pei-Ying Hsieh |
---|---|
論文名稱: |
高性能可變長度之進位通過前瞻式加法器 High-Performance Variable Length Carry Through – Carry Look-ahead Adder |
指導教授: |
張慶元
Tsin-Yuan Chang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電機資訊學院 - 產業研發碩士積體電路設計專班 Industrial Technology R&D Master Program on IC Design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35 |
中文關鍵詞: | 加法器 |
外文關鍵詞: | adder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所有的算數四則運算中,加減法使用頻率最高,而加法是最基本的算術運算之一。因此加法器速度的快慢會影響整個系統的執行效能。在快速的加法器中,採用不同的加法器設計架構,像是漣波進位加法器(Ripple Carry Adder)、前瞻進位加法器(Carry-Lookahead Adder)、進位跳躍加法器(Carry Skip Adder) 和進位選擇加法器(Carry-Select Adder)等類型,不同加法器設計方式都會得到不同的面積、速度、還有功耗表現的結果。而CLA(Carry-Lookahead Adder)是最為人所熟知且廣為使用的加法器,因為CLA使用了進位預測電路,減少進位傳遞的問題。而我們提出一個新的架構為可變長度前瞻式進位加法器「Variable Length-Carry Through Carry Look-ahead Adder-(VL-CT-CLA)」,主要是在提供加法器運算快速的設計架構,此加法器設計方法是將原本傳統固定4-bit組合的部份,改為使用以可變動的n-bit模式來組合電路設計,同時在n-bit組合當中,我們進一步經由嘗試分析不同bit組合,以求得如何在n-bit組合下,找出最為快速且較佳效能的bit組合,並將CLA在速度延遲與面積上都能獲得提升,達到使面積減少且速度提升。本論文所提的可變長度前瞻式進位加法器架構設計方法,主要是使用CTA與CLA這兩種加法器架構做結合設計,並且使用不同的位元組來作組合,藉由最佳化n-bit的組合,使加法器有效的將面積與速度改善。
本論文提出一個可變動長度之快速加法器的設計架構,藉由結合n個bit組合中,試著找出最佳臨界路徑的組合數,接著由實驗gate層次,將整個加法器電路架構的行為模擬出來,得到模擬輸出的結果值,以驗證設計之gate正確性。
在速度及面積的分析,本論文使用gate層次,將各種位元組的CTA與CLA電路設計出來,並分析此加法器在不同長度位元組組合下,速度及面積的最佳化方法,並且將不同Level的時間延遲Equation計算式表示出來。
本論文針對此VL-CT-CLA架構運算方式做研究,首先我們先找出使用不同n-bit組合傳遞的最佳路徑,並且考慮不同Level的CLA運算式,且分析整個加法器的Area及Critical Path。最後在進位輸出部份,我們提出的方法是利用CTA作為Carry的輸出,因此可以縮減一個Carry out邏輯閘的延遲時間。
實驗與模擬結果中,由硬體描述語言電路設計及合成結果,驗證出CTA與CLA結合使用架構的特色,並且驗證此時間延遲與面積結果值。
我們用不同n個bit組合與不同層次的加法器設計架構,以縮減整個加法器的面積。從實驗的結果可看出,我們提出的架構比傳統CLA加法器架構,在面積與速度上都有改良。因此,我們將原本架構稍作修改,但卻不需付出太多額外面積及延遲時間,達到一個全新可變動長度前瞻式進位加法器的架構。在實驗過程當中,由實驗數據可看出對於可變動長度組合的加法器,確實能將傳統固定4-bit加法器設計,在整體加法器的執行運算速度提高且面積縮小。簡而言之,我們所提出的加法器能在不影響速度下又盡可能的去縮減面積,且又容易拓展成具有彈性的可變動長度的位元組組合之架構設計。
[1] N. T. Quach and M. J. Flynn, “High-speed addition in
CMOS,” IEEE Trans. Comput., vol. 41, no. 12, pp.
1612–1615, 1992.
[2] Y. T. Pai and Y. K. Chen, “The fastest carry
lookahead adder,” Second IEEE Electronic Design, Test
and Applications, pp. 434–436, 2004.
[3] T. Lynch and E. E. Swartzlander, Jr., “A spanning-
tree carry lookahead adder,” IEEE Trans. Comput.,
vol. 41, no. 8, pp. 931–939, 1992.
[4] F. C. Cheng, S. H. Unger and M. Theobald, ”Self-timed
carry lookahead adders,” IEEE Trans. Comput., vol.
49, pp. 659–672, 2000.
[5] Y. Wang, C. Pai, and X. Song, “The design of hybrid
carry – lookahead / carry-select adders,” IEEE
Trans. Circuits Syst. II, vol. 49, no. 1, pp. 16–24,
2002.
[6] J. Grad and J.E. Stine, “A hybrid Ling carry-select
adder,” in proc. 36th Asilomar Conf. Signals
Systems and Computers, vol 2, pp. 1363–1367, 2004.
[7] Chung-Yi Huang, “Carry Through - Modified Carry Look-
ahead Adder 進位通過-改良前瞻式進位加法器,” MS
Thesis, NTHU EEin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