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蔡宜紋
Yi-Wen Tsai
論文名稱: 克難城市:戰後台灣都市規劃視野的反省
The Parsimonious City: A Critical Study of Taiwan's Post-War Urban Planning
指導教授: 黃樹仁
李丁讚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社會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Sociology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78
中文關鍵詞: 都市計劃農地農用意識形態都市土地問題專業社群居住品質土地使用理念
外文關鍵詞: urban planning, Ideology, Land use, Professional community, Livability, Ideology of land use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台灣都市「高地價」與「低品質」並存的獨特現實乃是理性計畫下的後果。戰後
    的規劃者相較於日本殖民者,更缺乏預見未來可能問題及預作防範的前瞻眼光。
    作為構想社會集體未來藍圖的都市計畫,在戰後台灣的實踐中,弔詭地遠遠落後
    於現實需求之後。戰後的國家及其規劃專業者缺乏經濟富裕後對於生活品質經營
    的意識。此正是台灣都市發展經驗的特異之處。
    台灣都市高密度發展是「非都市土地限制供給」與「都市用地需求認定偏低」二
    者共同促成的結果。戰後都市用地需求標準的釐訂過程中,國內專業社群擁有極
    高的自主性,他們主動拒絕西方設計標準與美國顧問建議。專業規劃者所信服、
    關切的價值,亦即盡可能保護農地與壓抑不具生產性功能的都市生活用地是促成
    台灣戰後都市惡質環境更重要的原因。
    農地農用意識形態於五○年代便已具體成型,此時保護農地的意識來自於對國防
    安全、糧食匱乏與農業經濟崩潰的戒慎恐懼。這是隨國民黨政府來台整個統治世
    代,基於長年貧窮、戰亂的歷史生活經驗,養成對於生命存續與集體安全的高度
    關切與危機感。六○年代起,影響都市用地需求認定的因素,除了已經普遍存在
    於當時「盡可能保護農地」的價值關切之外,更有對於伴隨工業化而來,但不具
    生產性的都市生活用地侵佔農田的焦慮。農工用地爭議事件直接或間接地促成規
    劃專業社群對於區域計畫規劃視野的改變,以及該社群對於合理都市密度意見的
    轉向。早在農業部門施壓之前,規劃專業者便從計畫上放棄主張更大都市用地範
    圍的企圖,並主動限制都市擴張並維護農地。然而重新釐訂土地使用規劃標準並
    未成為當時專業社群內視為應當認真思量、考慮甚至進行辯論的議題。大幅提高
    規劃密度標準乃是整個社群彼此默會、相互同意下自然而然發展的結果。
    台灣的都市專業社群並不若過去研究所言,無視於台灣社會的獨特性。相對的,
    他們長期堅守「地狹人稠」、「高密度及居偏好」這二個建立於「農地農用意識形
    態」對台灣社會所產生的刻板認識與迷思,拒絕採納一般基於規劃理論與規劃實
    務提煉出的用地需求標準。
    高密度未必直接導致低品質的都市環境,農地農用意識形態僅能解釋台灣都市內
    地價高昂的現象,但無法充分說明台灣高地價與低品質同時並存的獨特現象。當
    年國內的規劃社群除了堅持高密度規劃之外,同樣無視於外籍顧問對於高密度規
    劃下管控建築密度必要性的建議。戰後直到九○年代以前,主導台灣都市計畫部
    門的規劃者,絕大多數是經歷戰亂與貧窮的世代。長期經濟匱乏與缺乏安定的生
    活經驗,使得他們傾向滿足於較低標準的都市環境。早年貧困的生活經驗,使得
    規劃專業者對於環境品質內涵的認知貧乏,對於何為維護都市生活品質不可讓渡
    的設施需求,其認定也相對偏低。都市高地價與低品質並存的現象,顯示這是台
    灣快跑奔向新社會之際,還來不及脫去舊時代僅重視生產、追求溫飽、壓抑消費
    與輕忽質感的生活態度使然。這些作為專業者的社會精英,他們對於台灣集體未
    來的想像,仍受到過去舊傳統與特定歷史經驗磨塑的世界觀所侷限。


    章節目次 第一章 總論 1 第一節 研究問題 1 第二節 主要研究發現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8 第四節 章節安排 19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討論 21 第一節 專業自主性:計畫無罪、罪在執行 21 第二節 技術理性與技術中立 25 第三節 剛性土地使用管制:計畫管制與市場機制之衝突 30 第四節 農地農用意識形態 33 第五節 結論 41 第三章 戰前戰後都市計劃之比較 43 第一節 台灣都市計畫百年 44 第二節 計畫密度 54 第三節 都市設施規劃 64 第四節 結論 86 第四章 戰後都市計畫及其修訂趨勢 89 第一節 計畫密度變化趨勢 90 第二節 都市設施規劃趨勢 100 第三節 戰後都市現住密度與計畫密度比較 105 第四節 新市區實質空間型態之比較 119 第五節 結論 132 第五章 風雨飄搖、生死攸關的時代:台灣農地農用意識形態溯源 137 第一節 戰後重啟都市計畫背景:「防空疏散」與「保護農地」 138 第二節 都市計畫目標與手段 142 第三節 五○年代之合理居住密度 151 第四節 結論 157 第六章 農工用地爭議及其影響-台灣都市用地需求認定標準之釐訂 159 第一節 六○年代政治經濟社會背景 160 第二節 「有計畫使用土地」之社會問題意識浮現:農工用地爭議 168 第三節 土地使用規劃行動之改變(一):廣設都市計畫區 176 第四節 土地使用規劃行動之改變(二):都市用地需求認定標準轉變 181 第五節 台灣特殊性論述背後潛藏的意圖:農地農用意識形態及其外 198 第六節 結論 205 第七章 總體土地使用結構下的都市用地:戰後都市用地規劃理念 209 第一節 全國性空間發展計畫出現之背景 210 第二節 台灣區域計畫之演變 213 第三節 壓抑不具生產性功能的都市生活用地 225 第四節 高密度計畫之實現:都市土地使用管制 235 第五節 結論 248 第八章 紙上畫畫、牆上掛掛?-代結論 251 參考書目 263 附錄A 台星韓新市區位置圖及遙測影像圖 附錄- 1 附錄B. 都市計畫方法及其空間規劃思考方式 附錄- 7 附錄C. 盧毓駿(1960)建議之最適鄰里單元規模 附錄-23 附錄D 「台北基隆都會區域計畫」之新社區計畫密度 附錄-25 圖目錄 圖1-2.1 台灣都市土地問題因果關係圖 17 圖2-3.1 計畫管制與自由市場之競租曲線 31 圖2-3.2 不同計畫管制邊界之結果 32 圖3-2.1 土地使用分類 55 圖4-1.1 戰後台灣土地使用管理體系 96 表目錄 圖4-1.1 戰後台灣土地使用管理體系 96 表3-2.1 戰前、戰後都市密度之比較 58 表3-2.2 戰前、戰後都市計劃人口與計畫面積比例 60 表3-2.3 台北市、高雄市都市計畫人口密度之比較 61 表3-2.4 戰前戰後北、高二市各空間尺度人口密度指數關係 62 表3-2.5 戰前、戰後都市土地配置模式之比較 64 表3-3.1 臺北、高雄二市公園綠地實質計畫 68 表3-3.3 日據時代各項都市設施首次公佈時間 72 表3-3.4 1992-2000年都市計畫人行步道面積 76 表3-3.5 道路、停車場面積與各類汽車登記數量成長 79 表3-3.6 2000年機動車輛數及都市計畫區內建築物附設停車位數量 80 表4-1.1 1975~2005年計畫規模二萬人以上之都市計劃用地、人口與密度變化 91 表4-1.2 1975~2005計畫規模二萬人以上之都市計劃用地、人口與密度指數變化 92 表4-1.3 都市計畫區內非都市土地面積及比例 98 表4-2.1 1980~2005年都市計畫公共設施用地變化趨勢 100 表4-2.2 1980~2005年都市計畫公共設施用地指數變化 101 表4-3.1 國際重要都市密度比較 110 表4-3.2 台灣地區都市現住密度與計劃密度之比較 114 表4-3.3 「台灣地區綜合開發計畫」之計畫達成率 118 表4-4.1 台日韓新市區密度現況與計畫密度 125 表5-2.1 1961年疏散市鎮之計畫都市密度 144 表5-2.2 1961年重新核定之舊計畫區密度變化 149 表5-2.3 1961年與戰前計畫都市密度之比較 150 表6-4.1 「台北基隆都會區域計畫」之新社區計畫密度 189 表6-4.2 1967年台北基隆都會區域「合理密度」下新社區可容納之人口數 191 表6-4.3 1980年以前合理都市密度之相關建議 194 表7-2.1 「台灣地區綜合開發計畫」歷次版本之土地使用結構規劃 220 表7-3.1 「台灣地區綜合開發計畫」歷次版本之「都市及工業用地」及計畫密度227 表7-4.1 臺北市1968、1976年臺北市土地使用計畫之比較 241 表7-4.2 1968年臺北市綱要計畫建議之住宅密度 244 表7-4.3 臺北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住宅區建築密度建議(1968、1976) 245 表8-1 2006年底台灣地區土地使用狀況 252

    參考文獻

    丁宇,2005,〈西方現代城市規劃中理性規劃的發展脈絡〉。《規劃師》21 (1):104-107。
    丁致成,1997,《城市多贏策略:都市計畫與公共利益》。臺北市:創興。
    丁兼明,1969,〈工業及都市發展侵用農地問題之商榷〉。《研究與發展》2:44-50。
    土地改革,1968,〈農田與工業用地的爭議〉。《土地改革》18(1/2):23-25。
    土地改革訓練所,1978,《土地重劃研討會議專輯》。台北市:土地改革訓練所。
    中國時報1964110504版
    中華民國都市計畫學會,1983,《我國現行區域計畫規劃建設制度之檢討》。台北:內政部營建署委託。
    尹仲容,1961,〈臺灣經濟十年來的發展之檢討與展望〉。《國際經濟資料月刊》6(2):1-10。
    內政部,1984,《台灣地區都市計劃考察報告》。台北:內政部。
    內政部營建署,1984,《都市計劃發展現況調查報告》。台北:內政部營建署。
    內政部營建署,1991,《全國土地問題會議-合理規劃住宅用地,解決國民居住問題會議實錄》。台北:內政部營建署編印。
    文馨瑩,1990,《經濟奇蹟的背後:臺灣美援經驗的政經分析(1951-1965)》。台北:自立晚報。
    毛育剛,1996,《農地政策》。頁89-117,收於李鴻毅編,《土地政策論》。台北:中國地政研究所。
    王文安,1987,《光復後臺灣居住空間型態的演變與未來發展之研究》。台北: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怡雯,2003,《中興新村的現代性:西方理想城鎮規劃的台灣經驗》。台中:私立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順治、吳讓治,1997,〈臺灣地區集合住宅之居住密度指標研究〉。《建築學報》20:1-15。
    王濟昌,1979,《都市公共設施保留地之硏究》。南投縣:台灣省政府硏考會。
    王鴻楷,1999,〈「理性」或理想性?現階段台灣規劃專業的歷史任務〉。頁:114-125,收於王鴻楷著、洪啟東編輯,《誰的空間,誰的地?回眸臺海兩岸都市發展三十年: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王鴻楷教授榮退論文選集》。
    王鴻楷、林子瑜、張景森(1994)都市計畫法全面修法重點之研究-附錄篇,台北:中華民國都市計畫學會。
    王麒驊編著,1976,《都市計劃問答,含歷屆高考題解》。臺北市:傳統。
    包哲,1998,《公共住宅之社會歷史》。臺北市:田園城市。
    北剛伸一,2005,《後藤新平:外交與卓見》。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史天興,1971,《RC加強磚造公寓設計及施工》。台北:五洲。
    台北市政府,1949,《台北市政概況》。台北:台北市政府。
    台北市編,1941,《台北都市計畫地域設定說明書》。台北:台北市役所。
    台灣省公共工程局,1978,《都市及區域規劃作業研究》。南投:台灣省建設廳。
    台灣省公共工程局區域計劃小組,1962,《台北基隆都會區域計劃分析報告第九號:台北基隆都會區域之原有計畫及實施狀況》。台北:台灣省建設廳。
    台灣省林口特定區開發處,1971,《臺灣省林口特定區計劃執行報告》。臺北縣:台灣省林口特定區開發處。
    台灣省政府建設廳公共工程局,1971,《台灣地區區域計畫之擬定與實施》。台北:台灣省建設廳。
    矢內原忠雄,2004,《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交通部,1999,《機車交通管理政策白皮書》。臺北市:交通部。
    地圖王出版公司,2006,《地圖王大臺北首都圈》。台北:臺北戶外生活圖書。
    朱雲漢,1989(1992),〈寡佔經濟與威權政治體制〉,頁139-160。收錄於蕭新煌等著,《解剖台灣經濟-威權主義下的壟斷與剝削》。台北:前衛。
    朱雲漢,1992,〈台灣政權轉型時政商關係的再結盟〉。《中山社會科學季刊》7(4):58-78。
    朱萬里,1954,《臺北市都市建設史稿》。臺北市:市府工務局。
    自由中國之工業社論,1967,〈糧食政策與工業政策的矛盾-從工業用地談起〉。自由中國之工業28(2):19-20。
    自由中國之工業社論,1968,〈農業工業發展的比重問題〉。《自由中國之工業》29(3):23-25。
    自由中國之工業社論,1969a,〈工業用地問題的深入探討〉。自由中國之工業31(3):20-21。
    自由中國之工業社論,1969b,〈農業工業發展的比重問題〉。自由中國之工業29(3):23-24。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1973,《健全都市發展重要措施工作計劃表》。臺北市: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畫小組,1967,《台北基隆都會區域新社區發展地址之研究》。台北市:編者。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畫小組,1968,《台北市綱要計畫》。台北:著者。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劃小組,1971,《都市建設及住宅計畫工作報告》。台北市:編者。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劃小組編,1970,《都市土地使用計劃與管制》。台北市:編者。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發展處,1971,《都市發展中心:林口新市鎮之規劃》。台北市:編者。
    行政院經設會都市規劃處,1978,《都市居住密度之研究》。臺北市:行政院都市規劃處。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1996,《國土綜合開發計劃》。台北:編者。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住宅及都市發展處,1978,《臺灣地區都市土地混合使用與建築容積管制之研究》。臺北市:著者。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住宅及都市發展處,1981,《中華民國台灣地區都市與區域之發展》。台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住宅及都市發展處。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都市規劃處編,1977,《鄰里單元模型之研究》。臺北市: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都市規劃處。
    行政院經濟設計委員會編,1979,《臺灣地區綜合開發計劃》。臺北:行政院經濟設計委員會住宅及都市發展處。
    何忠良,1977,《鄰里單元思想演變及規劃系統之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明錦、蔡綽芳,2002,《從九二一地震災後探討我國都市防災規劃與改善對策》。台北: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何東波,1979,《台北市公共設施與財政關係之研究》。台北: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東波,1986,〈台灣地區公共設施提供長程策略探討〉。《都市與計劃》13: 61-78。
    何芳子,1974,《臺北市都市細部計劃規劃標準之研究》。臺北市:臺北市政府工務局。
    何金土,1971,《台灣城市住宅社區組成之研究》。台北:臺灣省立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夢雷,1980,〈臺灣當前農地問題與政策途徑之擬義〉。《土地改革》30,7,:17-19。
    何鳳嬌,2003,《戰後初期臺灣土地的接收與處理(1945-1952)》。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博士論文。
    克勞斯.奧菲著、郭忠華等譯,2006,《福利國家的矛盾》。長春市:吉林人民出版社。
    吳文星,1992,《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台北:中正。
    吳家昌,2002,〈國土綜合開發計畫與地方發展〉。《研考雙月刊》26(3) =229:12-19。
    吳梅興,1972,《臺灣居住問題之探索》。台北:滄海。
    吳惠然,1971,〈日本的國土綜合開發計畫考察報告〉。《國際經濟資料月刊》27(6):69-72。
    吳聰敏,2004,〈由平均每人所得的變動看台灣長期的經濟成長〉。《經濟論文叢刊》32:3-5。
    吳聰敏,2006,〈從平均每人所得的變動看臺灣長期的經濟發展〉。《當代》107=225:12-33。
    呂芳上等訪問、謝采秀等紀錄,2000,《都市計畫前輩人物訪問紀錄》。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呂昭隆,1999,〈地方政府救災整合功能癱瘓〉。《中國時報》。九月三十日,十一版。
    宋清泉,1974(1981),〈臺灣工業用地之分析研究〉。收於蕭錚主編,《臺灣土地及農業問題資料(43)》。台北市:成文。
    李永展,1995,〈百年來高雄市發展之變遷及未來展望〉。《都市與計畫》22(1):123-137。
    李永展、藍逸之、莊翰華,2005,〈全球經濟變遷、發展型國家與台灣城鄉規劃之重探:都市企業主意識用性的地理探查及其治理危機〉。《地理學報》40:69-97。
    李彥儒,2006,《都市計畫農業區土地使用管制模式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市政暨環境規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政道,2002,《日治時代臺灣都市設施服務水準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家儂、林貞雅,2006,〈人口結構變遷下都市規劃的省思與建議〉。《土地問題研究季刊》5(1):27-42。
    李國鼎,1961,〈縣市鄉鎮如何發展工業〉,《中國地方自治》(13)10。收錄於李國鼎,1999,台灣的工業化,國鼎叢書9:146-150。台北:資訊與電腦雜誌社。
    李國鼎,1966,〈工業化對於都市發展之影響〉。頁1-18,收於李國鼎,1999《台灣的都市發展與公共事業》。台北:資訊與電腦雜誌社。
    李國鼎,1966,〈工業化對都市發展之影響〉。《自由中國之工業》25(2):1-11。
    李國鼎,1968,〈現階段台灣工業發展方面的問題〉。《自由中國之工業》29(5):5-8。
    李國鼎,1971,一個參加經濟建設老兵的回顧與前瞻,陸民仁主編,1975,台灣經濟發展總論,台北:聯經,p31~49。
    李國鼎,1972,〈今後工業發展的新形勢〉。《自由中國之工業》37(5):21-23。
    李國鼎,1975,〈一個參加經濟設計老兵的回顧與前瞻〉。頁31-87,收於于宗先、陸民仁編《台灣經濟發展總論》。台北:聯經。
    李國鼎,1999,《台灣的都市發展與公共事業》。臺北市:資訊與電腦雜誌社。
    李國鼎、蔡勳雄,1999(1987),〈都市和人口分散政策〉。頁31-44,收錄於李國鼎,《台灣的都市發展與公共事業》。台北:資訊與電腦雜誌社。
    沈宗瀚,1971,〈台灣農業發展政策之蛻變〉。《東方雜誌復刊》4(10)。
    貝爾賽,1968,〈實施都市計畫之財源預算〉,論文發表於「台灣都市問題研討會」,台北: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畫小組。民國五十七年十月。
    辛晚教,1968,〈論居住密度與市地經濟〉。《法商學報》4:373-390。
    辛晚教,1983,《如何有效利用都市土地:課題與建議》。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
    辛晚教,1999,當前國土規劃問題,政策月刊,53:2-8。
    辛晚教、卞六安、劉玉山、陳博雅,1987,《台灣地區土地利用之基本方針及構想》。台北市:內政部營建署。
    辛晚教、廖淑容,2001,〈臺灣地區都市計畫體制的發展變遷與展望〉,《城市發展研究》1:62-66。
    來璋,1969,〈論台灣農地變更為建地使用問題〉。《土地改革》19(10/11):26-28。
    來璋,1977,《台灣區域計劃問題》。台灣商務。
    周一夔,1966,〈論新社區建設之基本原則〉。《自由中國之工業》26(4):22-25。
    周一夔,1967,〈台灣新社區建設之初步研究〉,《台灣土地金融季刊》。第四卷。
    周志龍(1997)〈資本主亦全球化過程中的台灣都市及區域發展之結構變遷〉。《法商學報》33:1-45。
    周志龍,1999,〈規劃理論的論爭與發展〉,《都市與計劃》26(2):165-187。
    周志龍,2004,〈臺灣新都市主義與都市規劃的挑戰〉,《都市與計劃》31(3):195-213。
    孟松唐納,1968,〈地方政府與都會發展〉。收於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畫小組編,《台灣都市問題研討會資料彙集》。台北:編者。
    孟松唐納,1969,〈台灣都市建設與住宅發展之展望〉。《國際經濟資料月刊》22(3):93-101。
    孟松愛絲,1968a,〈都市化過程中之土地問題〉。。收於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畫小組編,《台灣都市問題研討會資料彙集》。台北:編者。
    孟松愛絲,1968b,〈都市土地分區與土地利用控制〉。。收於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畫小組編,《台灣都市問題研討會資料彙集》。台北:編者。
    孟松愛絲、經合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劃小組譯,1968a,〈全國性土地政策與土地經濟利用〉。《自由中國之工業》29(5):9-14。英文原文刊載於《自由中國之工業》29(4):11-22。
    孟森愛絲,1966,〈第五期四年經建計畫住宅計畫研擬報告〉。《國際經濟資料月刊》19(1-3)。
    孟森愛絲,1968c,〈如何實現理想的國民住宅計畫〉。《住宅與家庭》1(1):37-38。
    孟森愛絲,1968d,〈第五期經建計劃住宅計劃研擬報告(下)〉。《國際經濟資料月刊》20(5):106-111。
    孟森愛絲,1968d,〈第五期經建計劃住宅計劃研擬報告(上)〉。《國際經濟資料月刊》20(1):93-101。
    孟森愛絲,1968d,〈第五期經建計劃住宅計劃研擬報告(中)〉。《國際經濟資料月刊》20(3):97-105。
    孟森愛絲,1969,〈合理使用都市土地政府應制定完善政策〉,《住宅與家庭》1(2):50。
    林子瑜,1973,〈臺灣之都市計劃與區域計劃〉,《臺灣銀行季刊》24(3):30-40。
    林英彥,1969,〈日本「新都市計劃法」與「新全國總開發計劃」簡介〉,《土地改革》19(10/11):32-33。
    林將財,1984,〈台灣省都市計畫之問題與對策〉。收錄於台灣省政府建設廳編,《臺灣省各縣市都市計劃研討會實錄》。南投縣中興新村:省府建設廳。
    林紹賢,1970,〈工業及都市發展用土地問題〉,《實踐》563:17-19。
    林勝華、王湘,2006,〈高密度空間的設計理念和方法初探〉,《浙江建筑》23(8):5-8。
    林森田,2002,〈土地使用分區之制度經濟分析〉。《土地問題研究季刊》1(1):9-18。
    林欽榮,1995,《都市設計在臺灣》。台北市:創興出版社。
    林澤田,1976,《都市建築面面觀》。臺北市:住的世界雜誌社。
    林鐘雄,1988,《台灣經濟發展四十年》。臺北市: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林元興、陳銘偉,2004,〈都市計畫土地使用分區彈性管制策略之研究〉。《台灣土地金融季刊》41(2)=160:61-82。
    花敬群、華昌宜、賴碧瑩,2003,《規劃農地為低密度高品質住宅社區配套措施之硏究》。臺北市: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姚榮齡主持,1977,《台灣省改進都市計畫業務之研究》。台灣省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印。
    思與言,1973,〈「都市問題」討論會紀錄〉。思與言11(3):160-170。
    施鴻志(1989)《台灣省都市計畫地區實施容積管制之適宜性》。南投:台灣省政府。
    柯喬治(George Kerr)著、陳榮成譯,1991,《被出賣的台灣》。台北:前衛。
    段承璞編,1992,《台灣戰後經濟》。台北:人間。
    洪人傑,2001,《地方政府發展策略的選擇與效果:宜蘭的「反發展」模式研究》。台北:台北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洪意如,1992,《都市公園私人投資與房地產利益間之關係:公園捐建個案分析》。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瑞堅,1969,〈台灣住宅金融的新構想─評介經合會外籍顧問陸承韜博士的建議書〉。《台灣土地金融季刊》6(2):15-19。
    范國俊,2002,《都市計畫容積率管制標準檢討之研究》。臺北市:內政部營建署市鄉規劃局。
    夏鑄九,2000,〈殖民的現代性營造—重寫日本殖民時期台灣建築與城市的歷史〉。《台灣社會學研究季刊》40:47-82。
    夏鑄九,2004,〈現代性的移植與轉化:論現代建築在臺灣的論述形構與漢寶德的建築省思〉。《建築》84:32-47。
    夏鑄九、張景森,1990,〈台灣國土規劃歷史的回顧與檢討〉。蕭全政主編,《國土規劃的挑戰》。台北:財團法人張榮發基金會國家政策研究中心。
    夏鑄九、張景森,1996,〈都市危機、地方政府與都市-地域實踐之提網〉,《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8:35-43。
    徐慶鍾著、徐慶鍾先生周甲紀念籌備會編,1967,《徐慶鍾先生周甲紀念論文集》。台北市:徐慶鍾先生周甲紀念籌備會。
    徐慶鐘,1963,《台灣農業基本政策的研究》。台北市:中央委員會設計考核委員會。
    袁明道,2003,〈日治時期臺灣建築教育體系發展概況初探〉。《臺灣教育史研究會通訊》28:13-22。
    配合高雄港擴建區域計劃工作小組,1961,《配合高雄港擴建區域計劃》。臺北市:建設廳公共工程局。
    高孟定,1994,〈都市計畫的本質〉。《逢甲學報》27:373-390。
    高啟明,1971,〈釋綠帶〉,《市政學刊》3:27-30。
    高擎天,1970,《鄰里單位計劃居住密度直接控制之研究及臨界密度之探討》。台北:中國文化學院實業計劃工學門都市及區域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涂照彥,1992,《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台北:人間。
    國家建設計劃委員會編,1970,《臺灣都市建設計劃改進方案之研究》。台北市:國家建設計劃委員會。
    國際經濟資料中心,1968a,〈台灣都市更新政策:問題與途徑〉。《國際經濟資料月刊》21(3):104-113。
    國際經濟資料中心,1968b,〈台灣都市化過程中之土地問題〉。《國際經濟資料月刊》21(5):99-102。
    國際經濟資料中心,1968c,〈農業與都市化用地資料研究報告〉。《國際經濟資料月刊》21(5):102-107。
    國際經濟資料中心,1969a,〈亞洲及遠東住宅工業化問題〉。《國際經濟資料月刊》22(1):87-90。
    國際經濟資料中心,1969b,〈興建住宅應視為生產投資〉。《國際經濟資料月刊》22(1):90-95。
    國際經濟資料中心,1969c,〈都市土地分區與土地控制〉。《國際經濟資料月刊》23(1):96-99。
    國際經濟資料中心,1969d,〈取得社區用地與籌組住宅公司問題〉。《國際經濟資料月刊》23(1):92-96。
    國際經濟資料中心,1969e,〈為促進五期四年經建都市建設部門有關法規之建議〉。《國際經濟資料月刊》23(5):98-107。
    國際經濟資料月刊,1968,〈台灣都市化過程中之土地問題〉。《國際經濟資料月刊》21(5):99-102。
    國際經濟資料月刊,1968,〈農業與都市化用地資料研究報告〉《國際經濟資料月刊》21(5):102-107。
    崔炳俊,1991,《中韓國民住宅之比較研究( 以台北與漢城為例)》。台北:淡江大學建築(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世典,1984,《建築物附設停車位空間問題之研究》。台北市:內政部營建署。
    張世典主持(1978)《台北市綜合發展計畫研究報告》。台北市政府委託,淡江學院都市設計與環境規劃研究室研究。
    張玉法、沈松僑,1986,《董文琦先生訪問紀錄》。台北市:中研院近史所。
    張宗漢,1987,《光復前之台灣工業化》。台北:聯經。
    張金鶚,1991,《集合住宅管理維護之研究》。台北市: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籌備處委託。
    張研田,1961,〈正視台灣人口問題〉。《新時代》創刊號:4-7。
    張哲凡,1995,《光復後台灣集合住宅發展過程之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家源,2007,《住宅單元面積與建築宗地面積之關係,及其規劃之含義》。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效通(2000)《國土與城鄉計劃法功能體系與內容之研究》,台北:中華民國都事計畫學會。
    張效通,2000,〈開發負擔與受益回饋之制度經濟分析〉。《臺灣土地金融季刊》37(2)=144:39-69。
    張祖璿等,1970,考察日韓國土綜合開發計劃報告。台北: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畫小組。
    張珩,1987,《台灣地區居住品質訴求重點變遷及其趨勢之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偉斌,1994,〈臺灣都會區住宅用地供需探討〉。《台灣土地金融季刊》32(1):119-151。
    張景森,1988,〈戰後臺灣都市研究的主流範型:一個初步的回顧〉。《臺灣社會研究》1(2/3):9-31。
    張景森,1991,《台灣現代城市規劃:一個政治經濟史的考察(1895∼1988)》。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景森,1993a,《臺灣的都巿計畫(1895-1988)》。台北:業強。
    張景森,1993b,《臺北都會區空間結構與土地使用發展策略之硏究》。臺北市:臺北市硏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張景森、夏鑄九,1993,〈地方政府、民眾組織與地方計畫:九○年代的政治經濟學〉。頁:159-176,國家發展挑戰組主編,《國土規劃的挑戰》。台北:業強,159-176。
    張隆盛,1976,《臺灣新社區開發之重要課題》。臺北市:行政院經濟設計委員會都市規劃處,。
    梁義文,1968,《農地變更為建地情況研究報告及限制方案》。臺北市: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劃小組。
    許阿雪,1989,《光復後臺北市都市政策之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振利,1980,〈新市鎮開發方式之探討〉,《都市與計劃》6(1):3-5。
    許嘉緯,1999,《都市建設與住宅計畫小組(1966-1971)對臺灣都市規劃影響之硏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學硏究所碩士論文。
    郭年雄,1999,〈國土發展政策與工商綜合區的開發〉。《空間》120/121:19-24。
    都市建設及住宅計畫小組,1967,《臺北基隆都會區域計劃》。臺北市: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劃小組。
    都市建設及住宅計畫小組,1970,《國民住宅資料》。台北市:行政院經濟設計委員會。
    陳正哲,1999,《臺灣震災重建史:日治震害下建築與都市的新生》。台北市:南天。
    陳正祥,1993,《台灣地誌》。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陳宇翔,2005,《工業資本主義社會的農業變遷:臺灣茶業的社會經濟分析》。台北:臺北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明通,1995,《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月旦。
    陳東升,1995,《金權城市:地方派系、財團與臺北都會發展的社會學分析》。台北:巨流。
    陳榮波,1970,〈論臺灣都市土地利用問題〉,《臺灣土地金融季刊》6(3):13-38。
    陳錦賜,1991,《台灣都市發展中市地開發利用與市地政策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實業計劃研究所工學組博士論文。
    陳麗紅1874,1981,〈農地變更使用之研究〉。收於蕭錚主編,《臺灣土地及農業問題資料(29)》。台北市:成文。
    陳覺慧、余佩英,2000,〈集合住宅社區經營管理適宜規模型態與潛在議題的探討〉。頁149-171,收於陳覺慧著、關華山、陳格理、羅時瑋編,2005,《結構與氣質—檢視台灣都市與住宅》。台中:東海大學工學院建築研究中心。
    博蘭尼(Polanyi, Karl)著、黃樹民、石佳音、廖立文譯,1989,《鉅變:當代政治經濟的起源》。台北:台北遠流。
    彭懷恩,1995,《台灣發展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風雲論壇。
    曾旭正,1990,〈規劃理論與社會變遷:七○年代程序性規劃理論論戰的回顧〉,《臺灣社會研究》3(1):177-193。
    曾旭正,1994,《戰後臺北的都市過程與都市意識形構之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博士論文。
    曾國雄,1993,〈臺北都會區之環境品質評估及其改善策略〉。《臺灣經濟研究月刊》16(6):111-118。
    費驊,1971,〈中華民國台灣地區綜合開發計劃簡介〉。《自由中國之工業》37(4):2-12。
    馮正民等,2005,《策略規劃於南崁都市計畫區之應用研究》。內政部營建署市鄉規劃局委託研究報告。
    黃世孟,1985,〈台灣都市計歷史之初探(1895-1945)〉。《都市與計劃》12(1):1-20。
    黃世孟,1987a,《日據時期台灣都市計畫範型之研究》。台北:台灣大學土木工程所都市計畫研究室。
    黃世孟,1987b,〈日據時期台灣都市計畫政經脈落及歷程分期之探討〉。《規劃學報》14:1-15。
    黃世孟,1992,〈新高港都市計畫與臺中港特定區計畫規劃範型之比較分析〉,《都市與計畫》19(1):53-74。
    黃世孟主編,1991,《都市計畫專業用語之解說及彙編》。臺北市:營建雜誌社。
    黃世孟編譯,1992,《臺灣都市計劃講習錄》。台北:胡氏圖書。
    黃定國,1993,〈建築基地開放空間設計準則之研究〉。《臺北工專學報》26(2):353-408。
    黃武達,1993,〈評介<臺灣都巿計劃講習錄>[黃世孟譯]--日治後期臺灣都市計畫與建築管理之基礎史料〉。《中華民國建築師雜誌》19(5):144-147。
    黃武達,2000,《日治時代,1895-1945,臺灣都市計畫歷程之建構》。板橋:臺灣都市史研究室。
    黃武達,2003,〈日治時代台灣都市計畫歷史分期之建構〉。收於黃武達編著,《日治時代(1895~1945) 》。板橋:台灣都市史研究室。
    黃武達、小川英明、內藤昌,1995,〈日治時代之臺南市近代都市計畫(一):都市計畫之萌芽與展開〉。《建築學報》14:75-104。
    黃信勳,2003,《台灣空間規劃典範遞移之考察-以台北市地區環境改造計畫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俊銘,2005,《總督府物語:台灣總督府暨官邸的故事》。新店市:向日葵文化。
    黃南淵(1975)〈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篇」修訂經過目標之構想及修定要點〉。《建築師》1(5):55-58。
    黃南淵,1972,《新社區之規劃》。台北市:銀來。
    黃南淵,1976,〈對「臺北市實施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規則之檢討」研究報告之一點意見〉,《中華民國建築師雜誌》12(4):32-33。
    黃秋月,1974,〈台南市名勝古蹟之形成與維護〉。《台灣文獻》28(4):100-119。
    黃秋月,1990,《台灣都市計畫的繼承與塑造》,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工學院都市計畫系暨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書禮,1986,〈環境敏感地之土地規劃與管理-兼論台灣地區整合資源保育於土地開發之途徑〉。《都市與計劃》13: 141-171。
    黃通、張宗漢、李昌槿編,1951,《日治時代之臺灣財政》。臺北市:中國農村復興委員會。
    黃瑞茂,1998,〈重讀「都市計畫」:規劃╱設計作為空間專業實踐的策略〉,《Tam- kang Journal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1(2):123-131。
    黃樹仁,2002a,《心牢:農地農用意識形態與臺灣城鄉發展》。臺北市:巨流。
    黃樹仁,2002b,〈台灣都市化程度析擬〉。《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7:163-205。
    黃麗玲,2003,〈一九九0年代臺北市都市規劃中的社區參與--全球過程、地方政治以及鄰里回應〉。《地理學報》34:61-78。
    新竹市政府,2003,《新竹市全市轄區納入都市計畫都市發展總量評估與研究》。新竹市:新竹市政府。
    楊子葆,1991,〈台灣都市交通政策的政治經濟學分析-台北都會區大衆捷運系統計畫之個案研究〉。臺灣社會研究3(2):33-103。
    楊重信,1992,〈最適居住密度管制〉,《經濟論文》20(2):387-410。
    楊重信,1995,〈臺灣地區土地使用管制之檢討〉,《臺灣經濟預測與政策》26(1):51-89。
    楊裕富,1992,《臺灣住宅政策、立法與都市住宅用地供給》。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建築與城鄉組博士論文。
    經合會投資業務處,1969,《全省工業用地總檢討報告》。台北市: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
    經建會住都處,1981,《臺灣地區市地重劃開發新市區之檢討研究》。台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住宅及都市發展處。
    虞曰鎮,1969,《臺灣工業區與新社區發展之趨勢》。台北市:著者。
    廖盈琪,1999,《昨日的明日花園城市─永和都市計畫之移植與形構》。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淑容、周志龍,2000,〈全球化發展下臺灣區域計畫功能的新意涵〉。《臺灣土地金融季刊》34(4):119-136。
    臺北市土木課,1943,《臺北市土木要覽》。臺北市:臺北市土木課。
    臺南縣政府編,1985,〈卷三:建設志〉。收錄於《續修臺南縣志》。台南:台南縣政府。
    臺灣省公共工程局,1964,《臺北市居民居住選樣調查報告書》。台中市:台灣省建設廳。
    臺灣省政府建設廳公共工程局,1965,《臺北基隆都會區域計畫》。臺中市:臺灣省政府建設廳公共工程局。
    褚明典1977(1981)〈臺灣地區現階段工業區開發之研究〉。收於蕭錚主編,《臺灣土地及農業問題資料(43)》。台北市:成文。
    劉勇信,1995,《臺灣集合住宅共用空間領域性之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清榕,1975,〈台灣農村中隱藏性失業問題〉。頁401-431,收於李誠編,《台灣人力資源論文集》。台北:聯經。
    劉曜華,2004,《臺灣都市發展史》。臺灣省政府委託,逢甲大學都市計畫系執行。
    歐素瑛,2003,〈戰後臺灣大學留用的日籍師資〉。《臺灣教育史研究會通訊》28:2-12。
    潘廉方,1969,〈都市化過程中的土地問題〉。《住宅與家庭》1(2):44-46。
    潘廉方1964,〈實施「都市平均地權」之研究〉。收錄於三民主義研究社,《都市平均地權討論集》。台北市:編者。
    蔣曉梅,1996,〈由香港容積管制之經驗探討我國容積管制於都市設計層面之因應〉。《正修學報》9:169-177。
    蔡吉源,1992,〈土地稅制、地價與國土規劃(下)〉。《律師通訊》158:29-34。
    蔡吉源,1992,〈土地稅制、地價與國土規劃(上)〉。《律師通訊》157:5-9。
    蔡吉源、陳文久、華昌宜,1996,《房價、地價與土地稅別改革》。台北:唐山。
    蔡采秀,1996,〈從日治到戰後的臺北:一個都市性質轉變的歷史過程〉。《臺灣史研究》3(2):5-50。
    蔡采秀、章英華,1995,〈國家與地方都市的發展〉。頁:309-354,收於徐正光、蕭新煌編,《臺灣的國家與社會》。臺北:三民書局。
    蔡厚男,1991,《台灣都市公園的建制歷程(1895-1987)》。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博士論文。
    蔡添璧,1984,《都市計畫公共設施保留地取得方式:土地徵收、區段徵收、市地重畫之比較研究》。南投縣中興新村:臺灣省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蔡勳雄,1984,〈談台灣都市發展政策〉。《人與地》2:8-11。
    鄭月遂,1970,〈農地資源之利用與限制使用問題之剖析〉。《台灣經濟金融月刊》10:40-45。
    鄭志敏,2006,《都市計畫之理論與實務》。臺北縣:高立。
    鄭淳元,1984,〈都市計畫公共設施保留地取得方案之檢討〉。《都市與計畫》11:255-274。
    魯夫,1967,〈從長期趨勢看台灣人口及稻米生產〉。自由中國之工業28(1):9-16。
    盧偉民,1972,〈台灣都市之危機與希望,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畫小組〉。《國際經濟資料月刊》25(5):109-118。
    盧毓駿,1960,《都市計劃學講義》。桃園:中原理工學院。
    盧毓駿,1963,《內政部臺灣省政府都市計畫考察團報告書》。臺北市:工業發展投資研究小組。
    盧毓駿等,1954,《台灣省市政建設考察報告書》。臺北市:內政部。
    蕭家興,2000,〈永續的住宅發展策略〉。《空間》125/126:120-128。
    蕭家興,2002,《國土規劃建設論文集》,台北:唐山。
    蕭惠文,1986,《臺北市都市集合住宅空間形式轉化研究》。桃園: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新煌、劉華真,1993,〈臺灣的土地住宅問題與無住屋者運動的限制〉。《香港社會科學學報》2:1-20。
    賴志彰,1997,《投機城市的興起--戰後台中市都市空間轉化之研究》。臺北市: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
    賴宗裕、詹士樑,2002,〈土地開發總量管制機制之探討〉。《政大地政學報》2:31-61。
    賴宗裕、詹士樑,2006,《農地釋出土地未來發展利用之硏究》。臺北市:內政部營建署市鄉規劃局。
    賴宗裕、詹士樑、丁秀吟,2000,《都市發展總量管制之硏究》。臺北市:內政部營建署。
    繆樸,竺曉軍譯,2001,〈高密度環境中的城市設計準則〉。《時代建築》3:22-25。
    謝文豐,2005,《我國「建築技術規則」涵構之歷史演化:以「建築設計施工編」為例》。臺北市: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建築設計組碩士論文。
    謝登武,1995,《官僚體系中的規劃者:一個歷史性的政治經濟學考察》。臺北市: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潮儀、施志鴻,1983,《都市計畫範圍內農業區之劃定與利用課題之研究》。臺北市:行政院農業發展委員會。
    簡博秀,1992,《日據時期台北市:殖民主義下都市計畫與空間構造》。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畫所碩士論文。
    簡裕榮,1986,《台北市使用分區建築密度管制規定之檢討》。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實業計劃研究所工學組碩士論文。
    羅成典,1970,《臺灣都市人口與都市土地利用問題之研究》。台北:嘉新。
    羅美惠,2001,《土地「去管制化」的政治經濟學 : 以90年代「農地釋出政策」與「農發條例修正案」為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順來,1972,《臺灣新市鎮建設問題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榮鑫,1992,《容積率與公共設施關係之研究》。台中: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崇哲,1991,《從都市計畫農業區變更使用問題探討公共設施之研究:以台北都會區為個案》。台北: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碩斌,2002,《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一部關於空間治理的兩種不同城市哲學》。新店市:左岸文化。
    酆裕坤,1965,《中華民國台灣省之都市計畫》。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企業管理教育中心叢書,經合會援助計畫出版品。
    Benevolo, Leonardo,1967, The Origins of Modern Town Planning, translated by Judith Landry.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M. I. T. Press.
    Castells, M. ,1977, The Urban Question: A Marxist Approach. Translated by Alan Sheridan, London: Edward Arnold.
    Castells,Manuel.,1983,The City and the Grassroots: A Cross-Cultural Theory of Urban Social Movements. London: E. Arnold.
    Chang, Han- yu and Ramon H. Myers ,1963, Japanese Colonial Development Policy in Taiwan 1985-1906: A Case of Bureaucratic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22(4):433-449.
    Chapin, F. Stuart ,1957, Urban land use planning. New York: Harper.
    Durkheim, Emile著、芮傳明、趙學元譯,1992,《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台北:桂冠圖書。
    Elder, G. H.著、田禾、馬春華譯,2001,《大蕭條的孩子們》。南京市:譯林。
    Friedmann, John. ,1987, Planning in the Public Domain: From Knowledge to Action, Princeton, N. 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Hall, Peter著、張麗堂譯,1995,《都巿與區域規劃》 。台北巿: 巨流。
    Harvey, David著、閻嘉譯,2003,《後現代的狀況:對文化變遷之緣起的探究》。北京市:商務印書館。
    Hua, Chang-I ,2008, "Land Promblems, Planning Failure, and the Pending Nation Land Planning Law. " edited by Roger Bristow. Forthcoming.
    Inglehart, Ronald and Welzel, Christian,2005, Modernization, cultural change, and democracy :the human development sequence.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r. Chapin, F. Stuart, Kaiser, J. Edward. And Godschalk, David R. 著、李瑞麟譯,2005,《都市土地使用規劃》。台北市:茂榮。
    King, Anthony D. ,1995,”Writing Colonial Sapce: A Review Article”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 37(3):541-554.
    Latham, Michael E.著、牛可譯,2003,《作為意識形態的現代化:社會科學與美囯對第三世界政策》。北京市:中央編譯。
    Lowe, Marcia D. ,1990, Alternatives to the Automobile: Transport for Livable Cities. Washington, D. C., USA: Worldwatch Institute.
    Max Weber (1975)Roscher and Knies : the logical problems of historical economics ; translated by Guy Oakes.New York : Free Press.
    McLoughlin, J. Brian著、倪世槐譯,1977,《都市及區域及系統規劃原理》。台北市:幼獅文化。
    Monson, Donald著、倪世槐譯,1964,〈台灣人口都市化與都會區域計畫〉。《土木工程》7(3):71-75。
    Nisbet, Robert著、郭振羽、羅伊菲譯,1985,《當代社會問題》。台北:黎明文化。
    Rozental, Alerk A.著、何綿山譯,1970,〈台灣都市發展之資金供應〉。土地改革20(?):9-12。
    Simonds, John Ormsbee著、陳逸杰、盧圓華、盧建銘譯 ,2000,《21世紀的花園城市 : 創造一個可居住的都市環境》。臺北市:麥格羅希爾。
    Soto, Hernando de著、王曉冬譯,2001,《資本的祕密:為什麼資本主義在西方成功,在其他地方失敗?》。臺北市:經濟新潮社。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