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O年代的情婦書寫,往往召喚出一夫多妻與妾侍想像加以排除──這樣引用舊有的家內男女階序邏輯,滿足社會什麼樣的需要與願望?一夫多妻與妾侍制度,作為不再存在的制度,似乎在八O年代情婦書寫中一再被提及,成為揮之不去的虛構想像。
八O年代特殊的社會背景,一些新女性主體的出現,似乎也帶來家庭婚姻激烈的板塊運動。而外遇論述,則在闡述婚姻問題與不正確的女性主體(情婦)時,同時對於理想的婚姻與家庭與新女性主體做出詮釋。不同的論述場域對於婚姻的理解總是同中有異,異中有同,本論文希望解讀不同位置――大眾(男性專家與女性專欄作家)與婦女運動――的理解有何異同?八O年代的婚姻與外遇論述如何看待情婦主體?
八O年代的外遇與女性論述生產出新女性/新妻子形象,同時也在想像男女平等的家國藍圖。而在此論述效應下,情婦往往被視作過去的妾侍疊影而遭排除或加以淨化。八O年代女性小說的情婦再現,與社會論述有不同程度的呼應與質疑,同時一夫多妻與妾侍想像也在其中運作。第三章與第四章以文本分析方式,重新解讀其中妾侍想像的運作。「身體」的詮釋往往佈滿意識形態與權力的深淺烙印。第三章企圖解讀這些各式各樣的情婦身體籠罩在怎樣不同的妾侍想像之下,如何被敘事所規訓、懲戒,最後歸向主流一夫一妻婚姻的再鞏固?
在第三章讀出敘事邏輯如何謀合於八O年代主流的情婦想像,第四章試著閱讀小說敘事如何改寫情婦/妾侍腳本,不再執著於寫實書寫情婦角色的寫實,因而看見情婦作為新主體存在的可能,同時也檢驗一夫一妻婚姻體制強迫性力道之中的矛盾。
八O年代至今,主張「女性是受害者」的女性主義策略,本論文也希望能與之對話,並且開闢視窗,試著閱讀情婦主體,受害客體之外,也可能是情慾主體的能動性。
引文書目:
1. 中文部份(依作者筆劃順序)
丁乃非、劉人鵬。1999。〈良家婦女走火入魔:新台灣人是不「習於淫行」的女人?〉。《性/別研究〈性侵害、性騷擾〉專號》5/6(1999.06):438-443。
丁乃非。2004。〈妾侍陰魂不散:台灣八零年代女性主義小說想像〉。論文發表於第六屆「性/別政治」超薄型國際學術研討會。11月27日。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主辦。
――著,金宜蓁譯。2002。〈看╱不見疊影――家務與性工作中的婢妾身形〉。《臺灣社會研究季刊》48(2002.12):135-168。
――著,郭家珍譯。2005。〈家庭主婦的影子下:《露西》與「地下情」〉。《國科會外文學門86-90年度研究成果論文集》。台中:中興大學外國語文學系主編。309-340。
大方。2004。〈我們世代清白〉。《不歸路》。廖輝英。台北:聯經。175-176。163-165。(初版 1983)
中國時報。1989。〈梨園舵主,妻妾滿室;並非好色,傳薪之故〉。《中國時報》15版,1989.05.24。
王文興。1980。〈人情練達即文章――評「自己的天空」〉。《聯合報》9版,1980.11.14。
王桂花。1984。〈婚姻之路,胡不歸——作者、學者談「不歸路」〉。《張老師月刊》80(1984.02.20):106-109。
王雅各。1999。《台灣婦女解放運動史》。台北:巨流。
王德威。1986。〈尋找女主角的男作家:茅盾、朱西寧、黃春明、李喬〉。《中外文學》14.10(1986.03)。23-40。
――。1991。〈越過顧影自憐的藩籬:簡評朱天文「世紀末的華麗」〉。《中國時報》31版,1991.03.09。
――。1997。〈序論:性、醜聞,與美學政治――李昂的情欲小說〉。《李昂――北港香爐人人插》。台北:麥田。9-42。
――。2004。〈感傷的嘲諷(外一篇)──評袁瓊瓊的《情愛風塵》〉。《落地的麥子不死》。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5-207。
卡維波。1994。〈性解放的政治〉。《不同國女人:性/別、資本與文化》。台北:自立晚報。39-51。
台北:自立晚報。217-226。(1985初版)
民生報。1988。〈一分鐘短評――讓單身女子公寓名副其實!〉。《民生報》19版,1988.07.21。
――。1988。〈女強人難為?身心症候不少〉。《民生報》23版,1988.12.18。
――。1988。〈房價日高,租金日漲。棲身窩,單身女子難覓〉。《民生報》22版,1989.07.18。
――。1988。〈單身女子公寓――一波三折 到底租給誰﹖〉。《民生報》19版, 1988.07.20。
――。1988。〈單身女子公寓出租:家具備齊、租金低廉,申請日期,七月中
旬〉。1988.06.28《民生報》19版。
――。1988。〈德華女子公寓,不宜停租,勿違創建德澤,方為上策〉。《民生
生報。1989。〈單身女郎一間房〉。《民生報》4版,1988.08.04。
――。1989。〈女強人註定事業婚姻難兩全?〉。《民生報》22版,1989.08.04。
――。1989。〈生活歷險――女強人與武則天〉。《民生報》22版,1989.09.06。
――。1989。〈回首看時裝(上)80年代誰最拉風?〉。《民生報》22版,1989.12.07。
――。1989。〈男同事對妳有好感,不踰矩,得掌握分寸〉。《民生報》22版,1989.06.08。
――。1989。〈新聞節目,來賓都是幾張--老面孔﹖〉。《民生報》12版,1989.03.13。
――。1991。〈台灣男人留神單身公害!〉《民生報》23版,1991.08.29。
――。1994。〈握筆的人,薇薇夫人拋開女性問題寫童書〉。《民生報》15版,1994.09.11。
朱天文。1987。《炎夏之都》。台北:時報。
――。1989。《最想念的季節》。台北:遠流。
――。1992。《世紀末的華麗》。台北:遠流。(初版1990)
朱秀娟。1989。《女強人》。台北:中央日報社。(初版1984)
江文瑜編。2004。《阿媽的故事》。台北:玉山社。
江寶釵、范銘如。2000。〈序論――姹紫嫣紅開遍〉。《島嶼女文聲:台灣女性小說讀本》。江寶釵、范銘如編。台北:巨流。Ⅰ-Ⅹ。
何春蕤。1994a。〈女人當然要性解放〉。《婦女雜誌》三月號。63-64。
――。1994b。《不同國女人:性/別、資本與文化》。台北:自立晚報。
――。1994。《豪爽女人》。台北:皇冠。
――。1996。《性心情:治療與解放的新性學報告》。台北:張老師。
――編。1997。《呼喚台灣新女性〈豪爽女人〉誰不爽?》。台北:元尊文化。
克莉斯蒂娃著,彭仁郁譯。2003。《恐怖的力量》。台北:桂冠。
吳亭蓉。2002。《蕭颯及其小說的三種主題研究》。台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達芸。1987。〈造端乎夫婦的省思:談蕭颯小說中的婚姻主題〉。《文星》110(1987.08 ):102-107。
吳瀛濤。1987。《台灣民俗》。台北:眾文圖書。
呂正惠。 1995。〈八0年代台灣小說的主流〉。《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文學。75-94。(初版1992)
呂秀蓮。1974。《尋找另一扇窗》。台北:拓荒者。
――。1976。《數一數拓荒的腳步》。台北:拓荒者。
――。1985。《這三個女人》。台北:自立晚報。(1980完稿,1983修訂,1984修訂。(初版1985)
――。1990。《新女性主義》。高雄:敦理。(初版1974)
――主講,方宜整理。1988。〈婦女在歷史轉捩點上――細數拓荒腳步,展望婦運前程〉。《婦女新知》74(1988.07):1-7。
李元貞。1987。〈婦女運動與女性主義――創造兩性的天空〉。《火,漂在水上――一九八六年度演講選》。141-160。
――。1988。《婦女開步走》。台北:婦女新知基金會。
――。1990。從〈高昂的三重奏談呂秀蓮的『這三個女人』〉。《這三個女人》。(初版1985)
――。2000。《女性觀點˙文學散論》。台北:女書文化出版。(初版1990)
李文。1996。《縱橫五十年――呂秀蓮前傳》。台北:時報。
李仕芬。2000。《女性觀照下的男性》。台北:聯合文學。
李昂。1983。《殺夫——鹿城故事》。台北:聯經。
――。1984。《女性的意見 : 李昂專欄》。台北:時報。
――。1985。《外遇》。台北:時報。
――。1986a。〈外遇連環套〉。《一封未寄的情書》。台北:洪範。161-226。
――。1986b。《暗夜》。台北:時報文化。(初版 1985)
李建軍、劉萍、周惠琴。2005。〈歷時之謎語難求之解:現代文學中的「二女+男」模式論(一)〉。《宜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7.1(2005.2):45-51。
杜蒙著,王志明譯。1992。《階序人——卡斯特體系及其衍生現象》。台北:遠流。
卓意文。1993。《清代台灣婦女的生活》。台北:自立晚報。
林芳玫。1994。《解讀瓊瑤愛情王國》。台北:時報文化。
――。1998。〈當代公娼婦運的認同政治:以公娼存廢爭議為例〉。《中外文學》27.1(1998.06):56-87。
林麗娟。2003。《龍應台〈野火集〉研究――以台灣戒嚴時期雜文書寫作為參照》。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邱貴芬。1996。〈在台灣,婦解運動何國族主義能不能『牽手』?〉。《騷動》1(1996.06):58-62。
――。1997。《仲介台灣․女人:後殖民女性觀點的台灣閱讀》。台北:元尊文化。
――。2000。〈後殖民女性主義〉。《女性主義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339-372。
――。2001。〈導論〉。《日據以來台灣女作家選讀(下)》。台北:女書文化。3-50。
威廉斯。2000。〈文化分析〉。《文化研究讀本》。羅綱、劉象愚編譯。北京:新華書店。125-137。
施叔青。1986。〈愫細怨〉。《愫細怨》,台北:洪範書局。85-116。(初版1984)
施寄青。1990。《走過婚姻》。台北:皇冠。(初版1989)
紀剛。1985。〈能否再溫暖些:談小鎮醫生的罪與罰〉。《聯合報》8版,1985.03.31。
紀琇雯。2004。《女性專欄作家在台灣的興起:以薇薇夫人為主軸(1964-1987)》。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論文。
約翰˙史都瑞(John Storey)著,李根芳、周素鳳譯。2003。《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台北:巨流。
范銘如。2002。《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
夏曉鵑。2002。《流離尋岸》。台北:台灣社會研究。
秦慧珠。1984。〈牽絆難理道是情──訪廖輝英談「不歸路」〉。《女性雜誌》206(1984.01.15):86-89。
孫瑞穗。1996。《城市中的單身女人與家變》。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袁瓊瓊。1980。〈短篇小說獎得主感想〉。《聯合報》08版,1980.11.12。
――。1985。〈顏振〉。《滄桑》。台北:洪範。23-44。
――。1986。〈寧為舊女性〉。《隨意》。台北:洪範。99-101。(初版1983)
――。1990a。〈小青與宋祥〉。《自己的天空》。台北:洪範。111-126。
――。1990b。〈自己的天空〉。《自己的天空》。台北:洪範。27-44。(初版1981)。
――。1990c。〈荼蘼花的下午〉。《自己的天空》。台北:洪範。133-152。(初版1981)。
――。1990d。《蘋果會微笑》。台北:洪範。(初版 1989)
郝譽翔。2001。〈《自己的天空》導讀〉。《日據以來台灣女作家選讀(下)》。台北:女書文化。73-76。
馬克夢著,王維東、楊彩霞譯。2001。《吝嗇鬼、潑婦、一夫多妻者:十八世紀中國小說中的性與男女關係》。北京:人民文學。
――著,許暉林譯。2005。〈蒲松齡與奇女子的男伴們〉。發表於文化研究月報第五十一期。網址:http://140.112.191.178/csa/journal/51/journal_51.htm
康芸微。2004。〈我們世代清白〉。《不歸路》。廖輝英。台北:聯經。175-176。(初版 1983)
張小虹。1999。《情慾微物論》。台北:大田。
――。2000。《慾望新地圖》。台北:聯合文學。
――。2003。〈現代性的小腳:文化譯介與日常生活踐履〉。《文化場域與教育世界――晚清:四十年代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會議地點:台大。會議日期:2002/11/07-2002/11/08。
――。2006。〈城市是件花衣裳〉。《中外文學》34.10(2006.03)。167-186。
張君玫。2005。〈一個女巫的誕生與馴化〉。《中國時報》15版,2005.05.20。
――。1997。〈她同流合污,但是她很理性〉。《騷動》3(1997.01):65-70。
張惠娟。1993。〈直道相思了無益:當代台灣女性小說的覺醒與徬徨〉。《當代台灣女性文學論》。鄭明俐主編。台北:時報文化。37-68。
張菀真。2004。《台灣婦運的外遇與婚姻論述――以通姦除罪化議題為例(1990~2003)》。新竹:清華大學社會所碩士論文。
張毓芬。1998。《女人與國家――台灣婦女運動史的再思考》。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誦聖。1999。〈袁瓊瓊與八0年代台灣女性作家的「張愛玲熱」〉。《中國婦女與文學論集第一集》。吳燕娜編,魏綸助編。台北:稻鄉。227-256。
――。2001。〈朱天文與台灣文化及文學的新動向〉。《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文學。83-112。
――。2001。《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文學。
梁雙蓮、顧燕翎。1995。〈台灣婦女的政治參與――體制內與體制外的觀察〉。劉毓秀主編。《台灣婦女處境白皮書》。台北:時報。93-144。
莊淑玲。1992。《廖輝英女性小說研究》。南華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荻宜。1997。〈廖輝英《不歸路》──八0年代都會男女「地下情」實錄〉。《文訊別冊》146(1997.12):38-39。
許俊雅。1996。〈戰後台灣小說的階段性變化〉。《五十年來台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二):台灣文學發展現象》。封德屏主編。臺北:文建會。77-121。
陳明柔。1998。《典範的更替╱消解與台灣八0年代小說的感覺結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陳美華 。1998。〈娼妓、尊嚴、性勞動〉。《騷動》5:30-34。
傅大為。1993。《知識、權力與女人――台灣的邊緣戰鬥》。台北:自立晚報。
――。1997。〈風聲與耳語──《豪爽女人》的書評〉。何春蕤編。1997。《呼喚台灣新女性〈豪爽女人〉誰不爽?》。台北:元尊文化。68-94。
――。2005。《亞細亞的新身體》。台北:群學。
彭莉惠。2003。《女性婚外情慾歷程之研究》。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曾秋美。1998。《台灣媳婦仔的生活世界》。台北:玉山社。
游千慧。2000。《一九五O年代台灣的「保護養女運動」:養女、婦女工作與國/家》。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鑑明。 1999。〈明月照來時路:台灣婦運的歷史觀察〉。《性屬關係――性別與文化再現(下)》。台北:心理。
――。2000。〈台灣地區的婦運〉。《近代中國婦女運動史》。陳三井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403-554。
――。2005。〈當外省人遇到台灣女性:戰後台灣報刊中的女性論述(1945-1949)〉。《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47(2005.03):165-224。
賀安慰。1989。《台灣當代短篇小說中的女性描寫》。台北:文史哲。
黃碧端。1985。〈平淡的激情〉。《聯合文學》1.11(1985.09):210。
――。1986。〈價值轉換的反諷〉。《聯合文學》2.14(1986.02):144。
甯應斌。2005。〈性政治:性運的由來及其派別〉。《性政治入門:台灣性運演講集》。桃園: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99-180。
經濟日報。1982。〈企業女主管自處之道〉。《經濟日報》12版,1982.05.17。
――。1984。〈女強人〉。《經濟日報》12版,1984.05.01。
――。1986。〈產銷設計――單身淑女市場〉。《經濟日報》12版,1986.6.6。
――。1989。〈獨身女人〉。《台灣立報》13版,1989.05.13。
廖輝英。1983。《油麻菜籽》。台北:皇冠。
――。1986a。《心靈曠野:廖輝英心靈長短調之一》。台北:九歌。
――。1986b。《盲點》。台北:九歌。
――。1987。《自己的舞台:廖輝英心靈長短調之二》。台北:九歌。
――。1989a。《兩性拔河》。台北:九歌。
――。1989b。《兩性迷思》。台北:林白。
――。1990。《女性出頭一片天》。台北:九歌。
――。2004。《不歸路》。台北:聯經。(初版 1983)
趙天楫。〈倪克阿瑟之死〉。《聯合報》7版2005.06.05。
齊邦媛。1985。〈閨怨之外――以實力論台灣女作家〉。《聯合文學》1.5(1985.03)。6-19。
蔡英俊。1987。〈女作家的兩種典型及其困境――試論李昂與廖輝英的小說〉。《文星》10(1987.08):96-101。
劉人鵬。2000。《近代中國女權論述》。台北:學生書局。
劉仲東。2004。〈戲〉。《阿媽的故事》。江文瑜編。台北:玉山社。28-76。
劉亮雅。1998。〈九0年代台灣情色小說篇〉。《慾望更衣室》。台北:元尊文化。
――。2001。《情色世紀末》。台北:九歌。
劉紀蕙。2003。〈導讀:文化主體的「賤斥」――論克莉斯蒂娃的語言中分裂主體與文化恐懼〉。《恐怖的力量》。克莉斯蒂娃。臺北縣:桂冠。ⅩⅠ-ⅩⅩⅩⅠⅤ。
――。2004。《心的變異》。台北:麥田。
劉紹銘。1982。〈聯副小說選評之一:無可奈何的人生──讀袁瓊瓊的小說〉。《聯合報》8版,1982.03.22。
劉毓秀。1995。〈男人的法律,男人的「國」「家」,及其蛻變的契機:以民法親屬編及其修正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0(1995.08):103-150。
憶鍾林。1988。〈袁瓊瓊筆下的女性〉。《洪範》36(1988.10):4-5。
鄭至慧。1999。〈沒有單位到集體發聲〉。《狂飆八O:記錄一個集體發聲的時代》。楊澤主編。台北:時報文化。62-72。
魯冰。2003。〈關於性的思考:性政治學激進理論的筆記〉。《酷兒理論:西方九O年代性思潮》。魯冰(Gayle Rubin)等著,李銀河譯。北京:文化藝術。
蕭颯。1983。《愛情的季節》。台北:九歌。
――。1996。《小鎮醫生的愛情》。台北:爾雅。(初版 1984)
――。1996。〈唯良的愛〉。《唯良的愛》。台北:九歌。(初版1986)
龍應台。2000。〈蕭颯《小鎮醫生的愛情》〉。《龍應台評小說》。台北:爾雅。(初版1985年)
應鳳凰。1986。〈如何讀廖輝英的小說〉。《幼獅文藝》63.3:127-129。
聯合報。1975。〈可婚男女人數有差距;社交活動,陰盛陽衰〉。《聯合報》03版,1975.06.22。
――。1976。〈不是爭「權」奪「利」〉。聯合報6 版,1976.05.03。
――。1976。〈夫有外遇怎麼辦,且聽專家縱橫談〉。《聯合報》3版,1975,6.02.08。
――。1980。〈去年離婚率創最高紀錄,專家學者從多角度探討〉。《聯合報》4版,1980.04.12。
――。1980。〈單身漢〉。《聯合報》12版,1980.08.01。
――。1980。〈聯合報第五屆小說發表會特輯:創作的潮向,風格的誕生〉。《聯合報》8版,1980.11.13。
――。1980。〈聯合報第五屆小說獎發表會特輯:歷史的胸懷,文學的證言〉。《聯合報》8版,1980.11.13。
――。1980。〈薇薇夫人專欄:「新式的」歧視〉。《聯合報》12版,1980.07.09
――。1982。〈我愛紅娘陰盛陽衰,學歷知識女高於男〉。《聯合報》9版 ,1982.10.30。
――。1982。〈紅娘我雖愛,電視不敢上,製作單位相當困擾〉。《聯合報》09版,1982.11.10。
――。1983。〈如果成了受害的妻子〉。《聯合報》12版,1983.02.07。
――。1983。〈嘉義市長許世賢昨病逝:台灣自治史上第一位女性市長,從政三十八年素有「女強人」之稱〉。《聯合報》3版,1983.07.01。
――。1984。〈太太比自己強〉。《聯合報》8版,1984.02.27。
――。1985。〈女強人,掌握管帳領導企業,穩紮穩打勝過男人〉。《聯合報》3版,1985.04.11。
――。1985。〈女學士,大老婆;低學歷,小丈夫〉。《聯合報》3版,1985.07.04。
――。1985。〈婦女關心問題,問卷調查顯示:法律地位、就業不平等、夫有外遇、生存懷境髒亂擠〉《聯合報》3版,1985.03.08。
――。1985。〈婦女關心問題,問卷調查顯示:法律地位、就業機會不平等、夫有外遇、生存環境髒亂〉。《聯合報》3版,1985.03.08。
――。1985。〈婚姻圍城欲破?第三者愈發難纏,離婚率上升〉。《聯合報》6版,1985.09.10。
――。1985。〈第三者愈發難纏,離婚率急遽上升〉。《聯合報》6版,1985.09.10。
――。1985。〈無知少女貪圖享樂誤入歧途,徐敬蘭遇害是個血淋淋教訓〉。《聯合報》7版,1985.11.06。
――。1985。〈談女強人〉。《聯合報》8版,1985.11.06。
――。1985。〈離婚女性莫自棄,溫柔可愛仍有春〉。《聯合報》6版,1985.03.17。
――。1986。〈一個女人的成長:成熟對外遇1〉。《聯合報》12版,1986.04.15。
――。1986。〈一個女人的成長:成熟對外遇5〉。《聯合報》12版,1986.05.13。
――。1986。〈女性不再恐懼成功――社會開放,肯定女強人,精明幹練,家事理得好〉。《聯合報》6版,1986.03.06。
――。1986。〈我愛紅娘配鴛鴦 滿天鳳凰缺才郎〉。《聯合報》5版,1986.11.19。
――。1987。〈《靜觀散記》:單身女郎〉《聯合報》8版,1987.03.21。
――。1987。〈仙佛借竅.指定為妻 立劫姻緣,心甘情願,警方傳訊吳金鳳母
女述出「奇緣」〉,《聯合報》5版,1987.08.14。
――。1988。〈心理測驗:你適合作單身貴族嗎?〉。《聯合報》22版,1988.01.02。
――。1988。〈妳濃我濃,回不去的幸福〉。《聯合報》17版,1988.12.12。
――。1988。〈修女的愛,女孩的家――德華公寓即將拆除〉。《聯合報》14版,1988.09.02。
――。1988。〈窗口的女人〉。《聯合報》22版,1988.03.09。
――。1989。〈成功的女人〉。《聯合報》22版,1989.07.14。
――。1989。〈兩性拔河――單身是什麼?〉《聯合報》16版,1989.01.14。
薇薇夫人。1987。《一個女人的成長「續集」》。台北:大地。
瞿同祖。1949。〈婚姻〉。《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台北:里仁。115-176。
簡春安。1992。《外遇的分析與處置》。台北:張老師出版社。(初版1991年)
簡瑛瑛。1998。〈性/女性/新女性〉。《何處是女兒家》。台北:聯合文學。226-244。
藍佩嘉。2004。〈女人何苦為難女人?雇用家務移工的三角關係〉。《台灣社會學》8(2004,.12):43-97。
蘇偉貞。1985。《舊愛》。台北:洪範。
――。1990。《陪他一段》。台北:洪範。(初版 1983)
――。1993。〈紅顏已老〉。《紅顏已老》。台北:聯經。1-94。(初版 1980)
顧燕翎。1987。〈台灣婦女運動與女性意識的發展〉。《婦女新知》61(1987.07):1-5。
――。1990。〈墮胎合法化議案(台灣篇)〉。《女性人》3:194-215。
――。1997。〈台灣婦運組織中性慾政治之轉變──受害客體抑或情慾主體〉。《思與言》35.1(1997.03):87-118。
――主編。1996。《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事業文化有公司。
2. 英文部分(依作者英文名字字母順序)
Rubin, Gayle. 1975. “The Traffic in Women: Notes o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ex,” Toward an anthropolopy of Women. Edited by Rayna R. Reiter. 157-210.
Weisser, Susan Ostrov. and Fleischner, Jennifer. 1994.“Introduction,” Feminist Nightmares: Women at Odds. eds. Susan Ostrov Weisser and Jennifer Fleischner,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1-17.
Williams, Raymond. 1977. “Structures of feeling,” Marxism and literatur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128-135.
Williams, Raymond.1980. “Base and Superstructure in Marxist cultural theory,” Problems in Materialism and Culture, London: Verson.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