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吳岱霖 Wu, Dai-Lin |
---|---|
論文名稱: |
李益「雄渾」與「清奇」詩風研究 Research of Vigorous and Natural poetic style for Li Yi |
指導教授: |
李欣錫
Lee, Hsin-Hsi |
口試委員: |
黃奕珍
徐國能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17 |
畢業學年度: | 10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7 |
中文關鍵詞: | 李益 、雄渾 、清奇 |
外文關鍵詞: | Li Yi, Vigorous, Natural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李益 (746-829) 是中唐時期著名的邊塞詩人,他的一生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從軍入幕之前「三受末秩」的青年 (746-779) 時期、「六在兵間」的中年 (780-805) 時期與仕途順遂的晚年 (806-829) 時期。比起同時代的詩人,他的生平經歷可說是十分豐富,其詩歌作品的題材內容也很多樣化。然而學界普遍較重視他的從軍詩作品,在他的詩歌風格方面,甚少有較全面、完整的研究。有鑑於此,本文擬以李益的詩歌風格作為主要的研究論題,分別分析「從軍詩」的「雄渾」詩風與「非從軍詩」的「清奇」詩風。
本文共有五章,第一章為「緒論」,以文獻回顧的方式分別簡述李益的生平經歷以及詩歌作品。第二章與第三章分別為「剛柔並濟的『雄渾』詩風」與「清中見奇的『清奇』詩風」,前者的研究範疇為李益中年入幕邊關時所寫的四十八首「從軍詩」,後者則為從軍詩以外的「非從軍詩」,分別由構成此二詩風的「主觀」與「客觀」因素為討論的切入點,並在章末提出李益的「雄渾」與「清奇」詩風的特出之處。第四章為「『雄渾』與『清奇』在文學史上的承傳意涵」,主要是將李益的「雄渾」與「清奇」詩風放回文學史中檢視。第五章為「餘論」,除了總結李益的「雄渾」與「清奇」詩風所具有共同的「感傷」情感基調,最後也檢討了本篇論文的不足之處與今後的研究方向。
Li Yi (746-829) was a famous frontier poet of the Middle Tang Dynasty. His life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eriods: the youth before into the shongunate (746-779), the middle age in the frontier (780-805), and the successful career of his later years (806-829). Compared with other poets of that time, his life experiences is very rich, the theme of his poems are also very diverse. However, previous scholars generally pay more attention to his frontier poems, but there isn’t many comprehensive and complete surveys for his poetic style. Therefore, this article aims to take the poetic style of Li Yi as the main research topic, studying “vigorous” of "frontier poem" and “natural” of "non-frontier poem", respectively.
The thesis consists of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tion", reviewed Li Yi's life experience and poetry. The second and third chapters are the flexibility of "vigorous" poetic style and the marvelous of "natural" poetic style, respectively. The former subjects are the forty-eight poems written by Li Yi in shongunate, the later is non-frontier poem. In these two chapter, analyzed and discussed the two poetic style based on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factor shown in his poems, proposed the characteristic of Li Yi's poems at the end of this chapter. The fourth chapter discussed the inheritance significance of "vigorous" and "natural" by reviewing Li Yi's poetic style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The fifth chapter is "conclusion", summarized Li Yi's "vigorous" and "natural" poems have a common "sentimental" emotional tone, pointed out the drawbacks of this paper and give some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一、古籍
(一)經部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廖名春、陳明整理,呂紹綱審定:《尚書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許惟賢整理:《說文解字注》,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漢]趙歧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魏]王弼注,樓宇烈校釋:《老子道德經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清]焦循撰,沈文倬點校:《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程俊英、蔣見元:《論語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二)史部
[西漢]司馬遷撰,[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0年。
[東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北魏]魏收:《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唐]房玄齡等:《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後晉]劉昫:《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歐陽修、宋祈:《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三)子部
[南朝梁]任昉:《述異記》,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四)集部
[南朝梁]鍾嶸著,曹旭集注:《詩品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南朝齊]劉勰著,范文瀾註:《文心雕龍註》,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
[唐]司空圖著,郭紹虞集解:《詩品集解》,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唐]李益撰,[清]張澍輯:《李尚書詩集》,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影印[清)《二酉堂叢書》本)。
[唐]李益著,郝潤華整理:《李益詩集》,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唐]柳宗元:《柳河東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
[唐]顏真卿:《顏魯公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宋]王讜撰,周勳初校證:《唐語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宋]洪興祖:《楚辭補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雜曲歌詞》,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宋]劉克莊:《後村詩話‧後集》,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嚴羽著,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
[元]辛文房撰,傅璇琮校箋:《唐才子傳校箋》,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明]胡震亨:《唐音癸簽》,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明]胡應麟:《詩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明]許學夷:《詩源辯體》,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
[清]王士禎撰,[清]鄭方坤補:《五代詩話》,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影印古籍《欽定四庫全書‧集部九‧詩文評類》。
[清]王先謙:《莊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清]何文煥:《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清]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上海:上海書店,2000年。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集》,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清]彭定求等《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清]董誥等:《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丁福保:《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二、近今人著作
仇小屏:《古典詩詞時空設計美學》,臺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
王亦軍、裴豫敏編注:《李益集注》,甘肅:甘肅人民出版社,1989年。
王建元:《現象詮釋學與中西雄渾觀》,臺北:東大圖書,1988年。
王國維:《人間詞話‧人間詞話刪稿》,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7年。
王勛成:《唐代銓選與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王勝明:《李益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4年。
───:《《李尚書詩集》編年。校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
王夢鷗:《唐詩人李益生平及其作品》,臺北:藝文印書館,1973年。
───:《傳統文學論衡》,臺北:時報出版公司,1987年。
吳曉:《意象符號與情感空間──詩學新解》,北京:中華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宗白華:《藝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范之麟:《李益詩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林庚:《唐詩綜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
───:《中國文學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臺北:學生書局,2001年。
張少康:《古典文藝學論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
張國慶:《《二十四詩品》詩歌美學》,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年。
許自強:《新二十四詩品──古典詩歌風格鑒賞》,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0年。
陳寅恪:《隋唐政治史論述稿》,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
陳清俊:《盛唐詩時空意識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年。
陳望衡:《中國古典美學史》,臺北:華正書局,2001年。
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黃永武:《中國詩學──鑑賞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76年。
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卷8,頁1690
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傅璇琮編撰:《唐人選唐詩新編》,陝西: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錢穆:《國史大綱》,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
蔣伯潛:《體裁與風格》,臺北:世界書局,1982年。
蔣星煜:《中國隱士與中國文化》,北京:中華書局,1947年。
蔣寅:《大歷詩人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大歷詩風》,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臺北:大安出版社,1986年。
蕭涤非等:《唐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年。
蕭馳:《佛法與詩境》,臺北:聯經出版,2013年。
譚優學:《唐詩人行年考》,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
[美]宇文所安著,王柏華、陶慶梅譯:《中國文論:英譯與評論》,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
三、學位論文
李鴻玟:《《二十四詩品》之詩論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12年。
陳曉雷:《《詩人主客圖》之清奇雅正派論稿》,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賀同賞:《李益詩歌與中唐詩壇》,山東:山東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黃奕珍:《李益及其詩研究──符號學之詮釋》,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
趙謹:《論李益對盛唐邊塞詩的接受》,寧夏:寧夏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鄧偉龍:《中國古代詩學的空間問題研究》,華東師範大學人文學院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2009年。
四、期刊論文
尹占華:〈關於李益「五在兵間」的問題〉,《中國典籍與文化》第82期,2012年,頁34-37。
卞孝萱:〈李益年譜稿〉,《中華文史論叢》第8輯,1978年,頁371-413。
王軍:〈李益生平及詩歌系年諸問題考辨〉,《北京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1984年,頁79-86。
王勝明:〈李益初仕諸問題考辨〉,《四川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0年,頁22-24。
───:〈〈鹽州過胡兒飲馬泉〉之「鹽州」為「豐州」辨〉,《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18卷第8期,2003年,頁37-38。
───:〈李益首次從軍時間地點考辨〉,《重慶三峽學院學報》第21卷第2期, 2005年,頁42-45。
───:〈由新發現的〈李益墓誌銘〉質疑「〈從軍詩序〉為李益自作」〉,《文獻》雙月刊第2期,2013年3月,頁83-87。
───、李天道:〈李益佚文及其文獻價值〉,《文獻》季刊第4期,2009年10月,頁56-59。
───、佘正松:〈李益生平及詩歌研究辯證〉,《文學遺產》第3期,2004年,頁43-53。
───、潘殊閑:〈《漢語大詞典》等誤釋「受降城」辨正〉,《臨沂師範學院學報》第26卷第4期,2004年,頁45-47。
朱關田:〈〈李益志〉淺釋〉,《書法叢刊》第5期,2009年,頁32-38。
沈文凡、張巍:〈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內李益詩歌研究述評〉,《衡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8卷第1期,2007年,頁100-108。
呂叔桐:〈李益籍貫新考〉,《天水師範學院學報》第21卷第6期,2001年,頁36-49。
呂慶端:〈李益事蹟考述〉,《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1994年,頁50-56。
吳玲玲:〈略論盧綸與李益邊塞詩取材角度的不同〉,《凱里學院學報》第26卷第1期,2008年,頁111-113。
馬征:〈李益詩事指謬〉,《社會科學研究》第5期,2000年,頁147-151。
馬寧:〈試論鮑照與李益邊塞詩的異同〉,《長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2010年,頁95-97。
容肇祖:〈唐詩人李益生平〉,《嶺南學報》第2卷第2期,1931年。
賀同賞:〈「傷心不獨為悲秋」──試論李益詩歌的感傷基調〉,《哈爾濱學院學報》第25卷第9期,2004年,頁54-58。
───:〈祖上的榮光與自身的平庸——中唐詩人李益政績評議〉,《哈爾濱學院學報》第27卷第10期,2006年,頁74-77。
───:〈趨同與立異——李益早期詩歌創作探論〉,《牡丹江大學學報》第16卷第9期,2007年,頁21-23。
───:〈李益「南行詩」新論——兼論唐代北方詩人「南行」中的詩風嬗變〉,《牡丹江大學學報》第17卷第11期,2008年,頁32-34。
───:〈李益暮年詩歌創作探論——兼論李益對元和詩壇中心的疏離〉《德州學院學報》第26卷第5期,2010年,頁1-4。
───:〈李益大歷中期「涉歷江淮」問題考辨〉,《文藝評論》第6期,2013年,頁113-116。
───〈從李益的交游看他在中唐詩壇的地位與影響〉,《蘭臺世界》第3期,2013年,頁76-77。
───、王明春:〈貞元詩歌的總體特徵及詩史意義——以顧況、李益、孟郊的詩歌創作為中心〉,《德州學院學報》第23卷第3期,2007年,頁13-16。
葉俊慶:〈故國關山無線路,風沙滿眼堪斷魂──論李益邊塞詩中的回歸意識〉,《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研究生論文集刊》第8期,2006年,頁97-136。
華鋒:〈論李益的邊塞詩〉,《河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1982年,頁85-87。
趙謹、馬瑜:〈試論李益邊塞詩的人文關懷精神〉,《牡丹江大學學報》第10期,2009年,頁18-19。
──、──:〈李益邊塞詩意象特點探析〉,《重慶科技學院(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3期(重慶:重慶科技學院),頁120-121。
蔣寅:〈古典詩學中「清」的概念〉,《中國社會科學》第1期,2000年,頁146-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