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淑姬
論文名稱: 普通班教師因應身心障礙幼兒需求實施教學調整之現況─以新竹市幼稚園為例
Instructional Adaptation to Meet the Needs of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by Regular Class Teachers in Hsinchu Kindergarten
指導教授: 鐘梅菁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教學調整學前融合教育普通班教師
外文關鍵詞: instructional adaptations, regular class teacher, early childhood inclusive education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新竹市幼稚園普通班教師因應身心障礙幼兒需求,實施教學調整的現況,包涵瞭解教師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教學評量等進行教學調整的實施頻率與困難程度,以及探討教師在執行教學調整所遇到的困難與所需的協助。研究以問卷調查方式發出問卷534份,回收有效問卷386份,有效回收率達72%,資料運用描述性統計進行分析,獲得研究結果如下:
    1.普通班教師因應身心障礙幼兒的需求,進行教學調整的實施頻率,在課程四要素中以調整教學方法的頻率最高。在調整教學目標方面,依原目標進行調整的頻率最高,調整教學內容部份以連結身心障礙幼兒生活經驗的頻率最高,調整教學方法部份以增加口語解釋的頻率最高,調整教學評量則以運用多元評量型式的頻率最高。
    2.普通班教師因應身心障礙幼兒的需求,進行教學調整的困難程度,在課程四要素中以調整教學內容最為困難。在調整教學目標方面,依原目標進行調整最為困難,調整教學內容部份以採用與普通幼兒不同之教學內容最困難,調整教學方法部份以運用輔具最困難,調整教學評量則以提供空間進行評量最不容易實施。
    3.普通班教師因應身心障礙幼兒的需求,進行教學調整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包含缺乏幼兒行為輔導策略、幼兒個別差異太大、專業人員的支援不足等。
    4.普通班教師因應身心障礙幼兒的需求進行教學調整,最希望獲得專業團隊的諮詢、課程與教學的資源、教學輔導方法等協助。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對師資培育機構、幼稚園教師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study the ways in which regular class teachers at kindergarten schools in Hsinchu adapt instructions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The four research objectives are: (1) Determine how frequently regular class teachers adapted their instruction styles to meet the needs of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2) analyze the difficulty of implementing such adaptations to instruction style, (3) discuss obstacles encountered by teachers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adaptations, (4) analyze the assistance teachers expected to receive over the course of implementing adaptations. 534 surveys were issued and 386 valid responses were received, with a recovery rate of 72%. Descriptive statistic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m, and the research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Of the four course factors, the most frequent adaptations was made were instruction methods. In respect to adapting instruction goals, the most common approach was to maintain original goals; in respect to adapting instruction content, the most common approach was to attempt to relate to the life experiences of the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in respect to adapting instruction methods; the most common approach was to provide more opportunities for oral expression; in respect to adapting instruction assessment, the most common approach was to adopt multiple types of assessment.
    2. In respect to the difficulty of adapting instruction styles, adapting instruction content was the most difficult of the four course factors. In respect to adapting instruction goals, maintaining the original goal was the most difficult; in respect to adapting instruction content, using content which was different from that studied by regular children was most difficult; in respect to adapting instruction methods, using teaching aids was most difficult; in respect to adapting instruction assessment, providing a space for assessment was most difficult.
    3. Obstacles encountered by teachers in the process of instructional adaptation included lack of a strategy for counseling child behavior, larg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ldren, and inadequate support from staff.
    4. Assistance needed by teachers adapting instruction styles included counseling and support from staff, course and teaching resources, and advice on counseling methods.
    Finally, recommendations based on research findings are proposed for teac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kindergarten teachers, and future studies.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6 第三節 名詞釋義.........................................8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身心障礙幼兒就讀普通班之意涵.......................9 第二節 教師因應身心障礙幼兒需求實施教學調整之現況...........19 第三節 教師因應身心障礙幼兒需求實施教學調整之困難與所需協助..30 第三章 研究方法..........................................39 第一節 研究架構........................................39 第二節 研究對象........................................40 第三節 研究工具........................................44 第四節 研究程序........................................48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5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53 第一節 普通班教師因應身心障礙幼兒需求進行教學調整之實施頻率....53 第二節 普通班教師因應身心障礙幼兒需求進行教學調整之困難程度....59 第三節 普通班教師因應身心障礙幼兒需求進行教學調整之困難........64 第四節 普通班教師因應身心障礙幼兒需求進行教學調整所需之協助....6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75 第一節 結論..........................................75 第二節 建議.............................................78 參考文獻.................................................83 附錄一「普通班教師因應身心障礙幼兒需求實施教學調整之現況-以新竹市 幼稚園為例」問卷............................................94 附錄二 內容效度專家學者名單.................................102 表目錄 表1-1 實施單元教學的優勢與弱勢.............................14 表1-2 實施瑞吉歐取向教學的優勢與劣勢........................16 表1-3 實施蒙特梭利課程取向的優勢與劣勢......................18 表2-1 教學目標調整方式....................................21 表2-2 教學內容調整方式....................................22 表2-3 教學方法調整方式....................................23 表2-4 教學評量調整方式....................................24 表2-5 國內有關教學調整的研究...............................26 表2-6 國外有關教學調整的研究...............................29 表2-7 實施教學調整的困難..................................33 表2-8 實施教學調整所需之協助..............................35 表3-1 研究樣本與問卷回收情形統計表.........................40 表3-2 教師基本資料分佈情形 ................................43 表3-3 「教學調整之困難程度與實施頻率」信度表.................48 表4-1 教學調整實施頻率分析.................................53 表4-2 調整教學目標實施頻率分析.............................54 表4-3 調整教學內容實施頻率分析.............................55 表4-4 調整教學方法實施頻率分析............................57 表4-5 調整教學評量實施頻率分析............................58 表4-6 教學調整之困難程度分析...............................59 表4-7 調整教學目標困難程度分析............................60 表4-8 調整教學內容困難程度分析............................61 表4-9 調整教學方法困難程度分析.............................62 表4-10 調整教學評量困難程度分析............................63 表4-11 普通班教師實施教學調整困難分析.......................66 表4-12 普通班教師實施教學調整所需協助分析...................70 圖目錄 圖3-1 研究架構...........................................39 圖3-2 研究程序...........................................50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王大延、蔡昆瀛(2002)。臺北市幼兒園所融合教育實施現況與需求調查研究。臺北市:教育局。
    王天苗(1997)。發展遲緩幼兒融合式幼教模式之建立與實施成效之研究(1)。行政院國科會補助專題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87-2413-H-OO3-009)。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王天苗(1999)。發展遲緩幼兒融合式幼教模式之建立與實施成效之研究(Ⅱ)。行政院國科會補助專題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89-2413-H-OO3-040)。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王天苗(2001)。運用教學支援建立融合教育的實施模式-以一公立幼稚園為例。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1,27-51。
    王天苗(2002)。發展遲緩幼兒在融合環境裡的學習。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3,1-23。
    王天苗(2003)。學前融合教育實施的問題和對策-以臺北市國小附幼為例。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5,1-25。
    王振德(2002)。教育改革、九年一貫課程與特殊教育。特殊教育季刊,82,1-8。
    王均安(2003)。幼兒教育主題式課程之分析研究-以台灣幼稚園實驗課程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未出版,臺北市。
    王遠敏(2007)。國中教師對普通班身心障礙學生教育態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靜珠(1987)。幼稚教育。臺中市:臺中師範專科學校。
    方婉真(2008)。學前融合班教師教學困擾之調查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甘蜀美、林鋐宇(2006)。特殊兒童學前融合方式實施成效與困難。身心障礙研究,14,32-45。
    曲俊芳(1998)。國中普通班身心障礙學生及其教師所遇困難及支援服務需求之研究-以兩名腦性麻痺學生為例。國立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江麗莉、劉素顛、王錦緣、楊樹華、陳芳菊、彭欣怡(2004)。九十二年度幼稚園課程與教學專業成長專書-主題教學。臺北市:北市教研中心。
    何金燕(2008)。學前融合班教師教學調整策略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何素華(2001)。在融合的教育環境中如何設計課程。載於國立嘉義大學特殊教育中心(主編),融合教育論文集(頁119-131)。嘉義市。
    呂翠夏(2000)。統整課程之評量:運用實作評量於幼稚園的實例。測驗與輔導,166,3357-3359。
    吳巧萍(2004)。東部地區幼稚園大班教師對身心障礙幼兒態度之調查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特殊教育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吳昆壽(1998)。融合教育的省思。特教新知通訊,5(7),1-4。
    吳武典(1998)。特殊教育行政問題與對策。特殊教育季刊,68,1-12。
    吳淑美(1998)。學前融合班教學策略篇。臺北市:心理。
    吳淑美(1999)。學前融合班教學手冊。臺北市:心理。
    吳淑美(2001)。融合班教師具備之教學理念及調整教學能力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90- 2413-H134-006)。新竹市: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
    吳淑美(2002)。融合班教師具備之教學理念及調整教學能力之研究。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91-2413-H -017-008)。新竹市: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
    吳淑美(2004)。融合班的理念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吳明隆(2006)。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臺北市:知域。
    吳玥玢、賴美智(2004)。幼托園所常見的教學模式,載於手拉手,我們都是好朋友:學前融合教育實務工作手冊(頁13-15)。臺北市:第一社福基金會。
    李玉錦、呂美娟、施青豐(譯)(2008)。June Lee Bigge、Colleen Shea Stump著。普通教育課程和調整性普通教育課程。戴於盧台華(總校閱),特殊教育課程與教學(頁77-112)。臺北市:學富。
    李佳融(2006)。學前融合班教師課程規劃與教學實施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李翠玲(2006)。學前階段合作模式融合教育之探討-以新竹市融合班為例。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5,1-19。
    李惠藺(2001)。特教班教師支援融合班教師之行動研究-以臺北市立師院實小附設幼稚園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特殊教育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兒童福利法施行細則(1994)。
    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臺北市:心理。
    林育瑋、洪堯群、陳淑娟、彭欣怡、蔡菁菁(譯)(2005)。Helm, J.H., & Beneke, S.著。方案教學的威力-面對當代幼兒教室的挑戰方案活動提供的策略與方法。臺北市:華騰。
    林怡秀(2008)。中部地區國小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數學課程與教學調整之調查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林恆嘉(2005)。臺北市國小普通班教師對學習障礙學生個別化教育計畫意見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春梅(2004)。幼稚園教師對學前融合教育態度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林哲毅(2005)。國民教育階段智能障礙類教師課程設計能力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林貴美(2001)。融合教育政策與實際。載於國立臺北師範學院主辦-融合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手冊(頁8-28)。臺北市,國立臺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
    邱上真(1999)。融合教育問與答。載於特殊教育年刊-迎千禧談特教(頁191-207)。中華民國特殊殊教育學會主編。
    邱上真(2001)。普通班教師對特殊需求學生之因應措施、所面對之困境以及所需之支持系統。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1,1-26。
    邱上真(2004)。特殊教育導論:帶好班上每位學生。臺北市:心理。
    邱明芳(2003)。國民小學實施融合教育學校行政支援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邱皓政(2009)。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臺北市:五南。
    柳健玫(2006)。桃園縣國小特教教師支援普通班教師撰寫個別化教育計畫之研究。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秦麗花、顏瑩玫(2004)。普教與特教老師以課程為核心的合作模式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7,59-75 。
    張桂楨(2006)。學前自閉兒回歸普通班歷程之探討。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素儀(2008)。教師在學前融合班運用鷹架策略之探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張嘉紆、蔡淑桂、蘇錫全、曹純瓊、吳美妹、蔡桂芳(2008)。特殊幼兒教育(頁15-18)。臺北市:永大。
    張翠娥(1999)。幼兒園融合教育方案實施探究。樹德科技學報,1,1,15-33。
    張翠娥(2000)。從社會生態系統觀探討早期介入教育網絡的建立。樹德科技大學學報,2(1),339-346。
    幼稚教育法(2002)。
    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2003)。
    特殊教育法(2009)。
    身心障礙教育專業團隊設置與實施辦法(1999)。
    特殊教育通報網(2009)。2009年6月15日。取自特殊教育通報網:http://www.set.edu.tw/frame.asp.
    許俊銘(2004)。國小融合教育班教師教學困擾調查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特殊教育碩士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許碧勳(1997)。回歸省思、融合實踐-幼兒教師的角色。國教月刊,44,17-24。
    許碧勳(2000)。幼稚園實施融合教育之現況研究-以臺北市立師院實小附設幼稚園為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89-2413-H133-006)。臺北市:臺北巿立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
    許碧勳(2002)。融合教育幼小銜接之探討-幼稚園普通班融合教育之特殊幼兒進入小學之追蹤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91-2413-H-133-008)。臺北市:臺北巿立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
    陳宜慧(2005)。國中普通班教師對身心障礙學生教學支援需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姿蘭(2001)。一位幼稚園老師實施卷宗評量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冠杏(1998):臺北市國小普通班自閉症學生學校適應與學校支持系統之狀況調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冠潔(2002)。一位幼稚園教師在主題式課程中引導行為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明聰(2000)。融合式教育安置下課程的發展。特殊教育季刊,76,17-23。
    陳燕燕(2007)。國民小學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課程設計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陳麗卿(2008)。一名特殊需求幼兒接受融合教育之歷程。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特殊教育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傅秀媚(2001)。融合教育的實施模式研究。載於臺中師院特教中心「特殊教育論文集」。9001,(頁141-156)。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特 教中心。
    曾于真(2002)。國小資源教師和普通班教師實施合作諮詢模式之行動研究。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鈕文英、邱上真、任懷嗚(2000)。國小階段實施融合教育可行模式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臺88特教字88023978),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鈕文英(2002)。國小階段實施融合教育實施模式與策略初探。特教園丁。18(2),1-20。
    鈕文英(2008)。擁抱個別差異的新典範:融合教育。臺北市:心理。
    馮淑珍(2005)。國小普通班教師對融合教育實施困擾與其因應策略成效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炳煌(2002)。課程理論之基礎。臺北市:文景。
    黃惠萍(2008)。學前特殊教育巡迴輔導教師在融合班服務之行動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黃敏玲(2007)。學前融合班課程調整對特殊幼兒行為成效之協同行動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黃馭寰(2002)。國民小學教師對回歸主流聽覺障礙學生接納態度之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特殊教育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黃瑛綺(2002)。國小融合教育班教師教學困擾之研究。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
    黃淑苓(1995)。幼兒教學評量。嘉義師院學報,9,667-694。
    黃志雄(2006)。重度及多重障礙學生個別化課程擬定與執行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新竹市教育處(2009)。立案幼稚園總表。2009年6月30日,取自新竹市幼兒教育網:http://www.kids.hc.edu.tw/
    新竹市教育處(2003)。新竹市就讀普通班身心障礙學生安置原則與輔導辦法。新竹市:教育處特前課。
    楊玉玲(2000)。教育改革的另一種省-比較傳統教育與蒙特梭利教育。蒙特梭利雙月刊,27,24-28。
    楊淞丞、葉淑儀、吳雅玲、蘇秀枝、黃文娟、莊美玲(譯)(2005)。Francis Wardle著。幼兒教育概論。臺北市:華騰。
    楊雅楨(2004)。融合教育下的課程發展。屏師特殊教育。9,56-64。
    楊瑞琴(2008)。蒙特梭利教室中主題活動實施之探究。國立臺南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鄒啟蓉(2004)。建構接納與支持的班級文化:學前融合班教師促進普通與發展遲緩幼兒互動及人際關係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7,19-38。
    廖鳳瑞(1996)。開放的路,迤邐走來。載於開放的足跡:師大附幼萌發式課程的實踐歷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設實驗幼稚園著。臺北市:光佑。
    廖鳳瑞(2004)。從檔案看幼兒的經驗課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92-2413-H-003-006)。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蔣明珊(2002)。普通班特殊需求學生課程調整之探討及其在國語科應用成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博士論文,出版,臺北市。
    蔡文龍(2002)。臺中縣國民小學融合教育班教師教學困擾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蔡昆瀛(2000)。融合教育理念的剖析與省思。國教新知,47(1), 50-57。
    蔡昆瀛、陳婉逸(2002)。幼稚圍個別化教育計畫實施現況與問題之研究。載於國北師特殊教育叢書,57,1-28,臺北市。
    蔡明富(1998)。融合教育及其對班級經營的啟示。特殊教育與復建學報,6,349-380。
    黎慧欣(1996)。國民教育階段教師與學生家長對融合教育的認知與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劉淑秋(2003)。國民小學教師對就讀普通班聽障生支持服務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劉安彥(2003)。教學評量的理論與實用。教育資料與研究,55,100-108。
    鄭啟清(2006)。臺北縣國小普通班教師對融合教育身心障礙學生特殊教育支援服務需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鄭麗月(1999)。從特殊兒童的融合教育談學校行政的配合,特教新知通訊,6(1),14 。
    鄭淑婉(2006)。台北縣市國小普通班教師參與融合教育之現況與需求調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未出版,臺北市。
      盧台華(2003)。九年一貫課程在特殊教育之應用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盧美貴(1999)。幼稚園的真實性評量:常被忽略的家長參與。教師天地,99,46-53。
    盧素碧(2003)。單元教學。載於簡楚瑛(主編),幼教課程模式:理論取向與實務經驗(頁9-53)。臺北市:心理。
    謝淑貞(2002)。方案教學vs.蒙特梭利教育。蒙特梭利雙月刊,43,14-16。
    蘇文利(2003)。利用自然支援進行融合式班級合作諮詢模式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蘇昭昇(2003):影響國小普通班級任教師對班上身心障礙學生教育態度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蘇雪玉(1999)。學前融合教育實施方案之效果探討-普通班教師角色與介入策略。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88WFD020076)。臺北縣:私立輔仁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系。
    蘇雪玉(2003)。融合式教育在學科、才藝導向之幼兒園實施成效之探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92-2413-H-030-003)。臺北縣:私立輔仁大學幼兒與家庭學系。
    蘇燕華(2000)。融合教育的理想與挑戰-國小普通班教師的經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蘇燕華、王天苗(2003)。融合教育的理想與挑戰-國小普通班教師的經驗。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4,39-62。
    鐘梅菁(1999)。學前融合教育實施之探討,新竹師院學報,12,381-39。
    鐘梅菁(2001)。學前教師融合教育專業知能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報,15,309-335。
    龔盈涵(2008)。學前融合班個別化教育計畫實施現況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西文部份
    Bacon, E. H., & Schulz, J. B. (1991). A survey of mainstreaming practices. Teacher Education and Special Education, 14, 144-149.
    Bentley, P. (2006). Instructional adaptation for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An action research project. Intervention in school and
    clinic, 42,(1) 55-58.
    Cook,R.E., Klein M.D.,& Tessier,A. (2000). Adapting early childhood curricula for children in inclusive settings.(5th ed).NY:Macmillm
    Greenwald,C.,& Hand,J. (1997). The project approach in inclusion
    preschool classrooms. Dimensions of Early Childhood, fall,
    35-39.
    Guetzloe, E. (1999). Inclusion: the broken promise. Preventing School Failure, 43(3), 92-98.
    Hoover, J. J.,& Patton, J. R. (1997 ). Curriculum adaptation for students with learning and behavior problems:Principles and practices(2nd ed.). Austin, TX:Pro-ed.
    Kirk,S.A.,Gallagher,J.J.,& Anastasiow,N.T. (2000). Educating ex-
    ceptional children (9th ed.). Boston:Houghton Mifflin.
    John,L.,Eva,H.,Susan,P.,& Kandace.F. (2008). Access to the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for preschoolers with disabilities: Children
    school success. Exceptionality,16,18-32.
    Lipsky,D,K.,& Gartner,A. (1997). Inclusion and school reform:
    transforming American classroom. Baltimore,Md:Paul H.Brookes.
    Lisa A.P.(2008). Barriers to participation in kindergarten literacy in-struction for a student with 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45(7).582-599.
    Wheeler, J. J., & Wheeler, W. R. (1995). Reducing challenging behavior through the modification of instructional antecedents: A case study.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1 9(23), 5-14.
    Ysseldyke, J. E., Thurlow, M. L., Wotruba, J. W., & Nania, P. A. (1990). I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Perceptions from general education. 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22, 4-7.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