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廖淑芳 Liao Shu-Fang |
---|---|
論文名稱: |
國家想像.現代主義文學與文學現代性--以七等生文學現象為核心 |
指導教授: | 呂正惠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畢業學年度: | 9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83 |
中文關鍵詞: | 國家想像 、現代主義 、文學現代性 、分類鬥爭 、象徵秩序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論文主要藉由戰後台灣重要現代小說家七等生,其充滿個人主義色彩、毀譽交加的文學現代性特質,說明國家想像與現代主義文學的關係。「七等生文學現象」指其特有的不受文學邏輯拘束,以內省凝視、抽象獨白,充滿自傳性色彩的「自我書寫」所開創的自由即興創作風格 。此一風格可以七等生一句「不完整就是我的本質」加以概括,而又以引起最多爭議的作品<我愛黑眼珠><來到小鎮的亞茲別>為代表。本文除指出其「自我書寫」的作品風格,即<我愛黑眼珠><我愛黑眼珠續記>中充滿「震驚」「超現實」「非常的日常」的城市現代性經驗外,並進一步說明七等生「自我書寫」中「自我」崩解的可能,而這正反映出「七等生文學現象」值得注意的,作為「台灣五、六0年代現代主義文學」癥候代表的意義。
其次,透過七等生如何參與及離開對後來「鄉土文學運動」影響深遠的《文學季刊》,以及其在《文學季刊》期間與重要文學家陳映真的互動,本文除進一步觀察誕生於六0年代中期的《文學季刊》的面貌,也試圖深入說明七等生由代表現實主義意涵的《文學季刊》而非現代主義意涵的《現代文學》雜誌進入文壇,又和《文學季刊》因理念不合而分開,正象徵著他的多重邊緣性質;而其與陳映真所代表的「現代主體」啟蒙價值的齟齬,正如其「下層知識份子」出身的性質,某種程度而言也是「台灣」國族命運的象徵。在此意義下,七等生「隱遁者」的堅持,及開拓出來的破碎獨白的寓言形式,正可作為觀察台灣現代主義文學與國家想像關係的主要切入點,七等生文學造成的多元詮釋爭議面貌,也是作為觀察台灣文學場域變遷中變與不變現象的重要依據。
另外擴大此一聚焦於七等生為主的文學現象,筆者將發生在五、六0年代,以「現代詩運動」為核心的文學討論視為台灣現代主義文學追尋「文字鍊金術」的文化儀典,而發生在七0年代中期,以「鄉土文學論戰」為核心的現實討論則是另一場回歸現實的文化儀典。特別是經由「鄉土文學論戰」的儀典,文學場中潛在的不同主體位置開始出現發聲,現代主義文學也才開始步上更為開闊的發展,逐漸地確立了各自的主體性。筆者用「以『現代詩運動』為核心的文學討論」和「以『鄉土文學論戰』為核心的現實變化」,主要在強調「現代詩運動」和「鄉土文學論戰」各具有其不同的主體意識和後續相關效應。以拉康的話來說,戰後「現代詩運動」是台灣文學作為一現代體制的一-想像自我的確立,而「鄉土文學論戰」則讓台灣文學場由想像界進入了象徵界,以從一想像的主體過渡到真實的主體。然而,因為七等生的創作中特有的「形式的旋起旋滅」,其形式與意識型態處身於由浪漫到現代的邊緣地帶,既挑戰了文化場父法,也挑戰了文學場的父法,尤其受限於台灣的國族主體未定,文學場域也充滿多種勢力交鋒、資本結盟,因此,就像現代主義文學被劉紀蕙視為一種抗拒被國家想像「整體化吸納」的現代性特質,一種「變異」「perverted」「非常為」的「負面書寫」,七等生的文學現象也說明了這種「負面書寫」的特質,散落在各種主體與其象徵界關係的邊緣地帶,銘刻著差異的語言。
而如果把戰前重要的現代派作家翁鬧和和七等生二人相較,可以發現他們雖然一樣都充滿個人主義色彩,但其反映的個人主義與現實(在本文以國家為最終意指)的關係卻並不相侔,翁鬧表面上企求純粹個人主義的訴求背後是更為憂患的焦慮,而七等生則相對顯得自由許多,這應與戰前台灣人的被殖民身份及戰後兩次政治肅清使台灣知識份子普遍患上的政治冷感症有關,經由簡要的對比,筆者希望進一步揭示,個人雖然絕不可能從現實逸出,但從七等生對集體制的敏銳反抗,以及對創作開拓出的精神上的自由,卻預示了九0年代以後各種思潮(寫實、現代、後結構、後殖民)、各種族群、階級、性別,「民間性」的多元潛能與論述,說明台灣眾聲喧嘩背後來自民間強韌生命力的可能──在這個意義上,這是一種接近「後現代」式的反叛,即將後現代主義視為現代思潮之否定性的極致,具有新生的而非死滅的意義。
本文基本上將七等生創作視為班雅明所說的,以「抒情詩」為本質的創作者,象徵著現代文明「廢墟」中的現代詩人對現代性城市經驗悲觀但救贖的「寓言」──因歷史只能成為石化地景的性質而終只剩下非有機的形式──「斷片」,無力散發任何意義,只能以重複與獨白完成其投入與厭倦經常互換的永恆的追尋。然而在具體的文化場域之中,這不免流於「虛無」「頹廢」的批判,尤其在文學場域中創作者以創作爭取象徵資本的競爭,往往透過文化的資本分布變形為可感之差異與區辨特性的系統,甚而「成為象徵(正當)資本的分布,成為受到誤認的客觀真實」,筆者挑出1936年去討論在《台灣文藝》《台灣新文學》時的翁鬧,以及以1966《文學季刊》前五期去討論七等生,即希望透過更具體的物質性細節去說明「歷史」「意義」究竟經由什麼樣二度化的「誤認儀式」而發生,正確地說,本文正要詮釋「七等生」之被誤解是怎麼產生的,「現代主義」在過去台灣之被誤解,又是怎麼產生的。而將「現代詩論戰」和「鄉土文學論戰」視為台灣文學場由鏡像到象徵,由象徵到真實界的兩次文化儀典,也是基於以上的理由。台灣文學的主體性經由這兩場儀式的洗禮終於得到初步的完成。筆者強調時間點的挑定是讓歷時性問題得以共時討論的基點。
主要徵引書目 (本書目按照作者或編者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
一.主要作品
七等生,《七等生全集1:初見曙光》,台北,遠景,2003.10
七等生,《七等生全集2:我愛黑眼珠》,台北,遠景,2003.10
七等生,《七等生全集3:僵局》,台北,遠景,2003.10
七等生,《七等生全集4:離城記》,台北,遠景,2003.10
七等生,《七等生全集5:沙河悲歌》,台北,遠景,2003.10
七等生,《七等生全集6:城之迷》,台北,遠景,2003.10
七等生,《七等生全集7:銀波翅膀》,台北,遠景,2003.10
七等生,《七等生全集8:重回沙河》,台北,遠景,2003.10
七等生,《七等生全集9:譚郎的書信》,台北,遠景,2003.10
七等生,《七等生全集10:一紙相思》,台北,遠景,2003.10
王禎和,《香格里拉》,台北,洪範,1982.11
王禎和,《嫁妝一牛車》,台北,洪範,1996.4
陳映真,《陳映真小說集1: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2001.10
陳映真,《陳映真小說集2:唐倩的喜劇》,台北,洪範,2001.10
陳映真,《陳映真小說集3:上班族的一日》,台北,洪範,2001.10
陳映真,《陳映真小說集4:萬商帝君》,台北,洪範,2001.10
陳映真,《陳映真小說集5:鈴鐺花》,台北,洪範,2001.10
陳映真,《陳映真小說集6:忠孝公園》,台北,洪範,2001.10
陳鏡花(陳國城),<微細的一線香>《前衛叢刊--微細的一線香》,台北,鴻蒙,1978.5.
陳藻香、許俊雅編譯,《彰化縣作家作品集──翁鬧作品選集》,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7.7
童偉格,《無傷時代》,台北,印刻,2005.2
黃春明,<跟著腳走>,《文學季刊》第一期,1966.10
黃春明,<沒有頭的胡蜂>,《文學季刊》第二期,1967.1
黃春明,<男人與小刀>,《莎喲娜拉.再見》,台北,遠景,1981.3
黃春明,《黃春明小說集1962~1968──青番公的故事》,台北,皇冠,1995.10
黃春明,《放生》,台北,聯合文學,1999.10
舞 鶴(陳國城),《悲傷》,台北,麥田,2001.7
藍紅綠,林鍾隆中譯,〈紳士之道〉,收入鍾肇政、葉石濤編,《光復前臺灣文學全集6》,台北,遠景,1979.7
二.期刊、報紙、或研討會單篇論文
丁仁方,〈統合化、半侍從主義、與台灣地方派系的轉型〉,《政治科學論叢》第十期,1999
七等生,<真確的信念──回應陳明福先生>,《中外文學》五卷一期,1976.9
七等生,<與安若尼•典可的三封信函>,《台灣文藝》九十六期,1985.5
于治中,《論馬克思的「意識型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二十三期,1996.7
川路祥代,〈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統合政策與「天皇國家理念」〉,《第二屆台灣儒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成大中文系,1999.12
王振寰,<台灣新政商關係的形成與政治轉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十四期,1993
丘彥明,<把歡樂撒滿人間——訪小說家王禎和>,聯合報副刊,1984.2.19
向 陽,〈民族想像與大眾路線的接軌〉,國家台灣文學館主辦,「台灣新文學發展重大事件研討會」,2004.11
宇文正,<訪陳映真談近作《歸鄉》:第二問>,《聯合報副刊》,1999.9.23~24
江 迅(郭正亮),<鄉土文學論戰──一場迂迴的革命>,《南方》第九期,1987.7
羊子喬,〈移植的花朵──深受超現實主義影響的風車詩社〉,《聯合報副刊》,1980.10.24
吳坤煌,〈台灣藝術研究會成立及創刊《福爾摩莎》前後回憶一二〉,《台灣文藝》七十五期,1982.2
吳叡人,<Fragment of/f Empire :The Peripheral Formation of Taiwanese Nationalism>,《Social Science Japan 》N.30,December ,2004,12,
呂正惠,<一九五0年代的現代詩運動>,國家台灣文學館主辦,「台灣新文學重大發展事件研討會」,2004.11.27~11.2
李癸雲,<論<公無渡河>在現代詩中的原型意義>,《台灣詩學學刊》二號,2003.11
杜維明,<人格發展的全幅歷程──艾律克森的心理反思>,台北,《當代》二十四期,1988.10
河原功,〈台灣新文學運動的展開〉,《台灣文學》創刊號,1991.12
邱彥彬、李翠芬譯,<從屬階級能發言嗎?>,《中外文學》二十四卷六期,1995.11
南方朔,<踽踽獨行的老靈魂--陳映真>,《中國時報副刊》,2001.11.20
施 淑,〈想像鄉土,想像族群--日據時期臺灣鄉土觀念問題〉,《聯合文學》十四卷二期,1997.12
柳書琴,〈帝都的憂鬱──謝春木的變調之旅〉,《臺灣文學學報》第二期,政大中文系,2001.2
柳書琴,<他者之眼或他山之石──從近年日本的日治時期台灣文學研究談起>,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現代學術研究》專刊十一號,2001.12
洛 夫,<新民族詩型芻議>,《創世紀》,第五期,1956.3
洛 夫,<《天狼星》論>,《現代文學》第九期,1961.7
洛 夫,《無岸之河》序,《無岸之河》,水牛,1986.10
紀 弦,<對<所謂現代派一文之答覆>>,《現代詩》十四期,1956.9
胡錦媛,<書寫自我--《譚郎的書信》中的書信形式>《中外文學》二十二卷 十一期,1994.4
徐玉書,〈台灣新文學社創設及「新文學」第一、二、三期作品的批評〉,《台灣新文學》一卷四期,1936.5.4
徐淑卿,<七等生--彈奏一曲蒼邁的戀歌>訪談稿,《中國時報》開卷版,1997..10.2。
郝譽翔,<末世的聖徒──閱讀陳映真>,《幼獅文藝》五五二期,1999.12
郝譽翔,<末世的聖徒──閱讀陳映真>,《幼獅文藝》五五二期,1999.12
酒井直樹,<主體與\或「主体」(Shutai)及文化差異之銘刻>,《中外文學》三十卷十二期,2002.5
馬 森,<隱藏在台灣本土的一塊美玉(下)>,《時報雜誌》一四四期,1982.9.5~11
高天生,<歷史悲運的頑抗>,《台灣文藝》七十二期,1981.5
尉天驄、七等生、曹永洋、陳映真等、李南衡錄音、雷驤筆記,<大地之歌>,《文學季刊》第五期,1967.11.10
尉天驄,<隱遁的小角色>,《純文學》四十三期,1970.7
尉天驄、王禎和、鄭臻對談,余素紀錄, <文學對談:五月十三節──從紅樓夢談到王禎和的小說>,《大學雜誌》七十期,1973.12
尉天驄,<我的文學生涯 (上)>,《中國論壇》十七卷六期,總號一九八期,1983.12.25
尉天驄,<我的文學生涯(中)>,《中國論壇》十七卷七期,總號一九九期,1984.1.10
尉天驄,<我的文學生涯(下)>,《中國論壇》十七卷八期,總號二00期,1984.1.25
張我軍(一郎),〈歡送辜博士〉,《台灣民報》二卷二十四期,1924.12.1,頁6
張頌聖、應鳳凰譯,《台灣現代主義小說及本土抗爭》序章中譯,《台灣文學評論》三卷三期,2003.7
張誦聖,<現代主義文學在台灣文學生產場域中的位置>,政大中文系「現代主義與臺灣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2001.6.2~3
莊瑞琳,<應用波笛爾>,《當代》一七四期,復刊五十六期,2002.2
陳正醍、路人譯,<台灣的鄉土文學論戰>,《暖流》二卷二期,1982.8~1982.9。
陳明成,<反攻與反共:關鍵年代的關鍵年份──台灣文壇「一九五六」年的再考察」>,文訊雜誌主辦,「2004年青年文學會議──文學與社會」論文,2004.12.4~5
陳明成,<永遠的革新號──側論《筆匯》遺漏在文學史上的密碼>,國家台灣文學館主辦,第二屆全國台灣文學研究生學術研討會,2005.6.4~5
陳明福,<李龍弟:理性的頹廢主義者──再論七等生的我愛黑眼珠>,《中外文學》四卷十一期,1976.4
陳芳明,<如果為了和平與團結──與陳映真談二二八事件>,《台灣新文化》第九期,1987.6
陳芳明,<橫的移植與自由主義之濫觴>,《聯合文學》二0二期,2001.8
陳芳明,<歷史的歧見與回歸的歧路--鄉土文學的定義與沉思>,春風文教基金會主辦,「鄉土文學論戰二十週年回顧研討會」論文,1997.10.26~28
陳建忠,<末世啟示錄──論陳映真小說中的記憶政治>,《中外文學》三十三卷四期,2003.9,2003.
陳建忠,<尋找台灣詩的航向>,《文學台灣》三十六期,2000.10
陳映真,<ASA.NISI.MASA>,《文學季刊》第二期,1967.1.10
陳映真,<流放者之歌──於梨華女士歡迎會上的隨想>,《文學季刊》第二期,1967.1.10
陳映真,<消費文化•第三世界•文學>,《益世雜誌》十九期,1982.4
陳映真,<最牢固的磐石──理想主義者的貧乏與貧乏的理想主義>,《文學季刊》第五期,1967.11.10
陳映真、魏如風譯,<論權利與人民>,《暖流》第三期,1982.4
陳音頤,〈羞恥、身體與(女性)他者的凝視──論D.H.勞倫斯《戀愛中的女人》〉,《中外文學》三十卷九期,2002.2
陳培豐,〈重新解析殖民地台灣的國語同化政策──以日本的近代化思想史為座標〉,《臺灣史研究》七卷二期,2000.12
陳培豐,〈殖民地台灣國語「同化」教育的誕生──伊澤修二關於教化、文明與國體的思考〉,《新史學》十二卷一期,2001.3
陳萬益,〈七等生與翁鬧〉《中央日報》22版,台北,中央副刊,1998.7.24
創世紀,<關於「中國現代詩總檢討」專輯>,《創世紀》三十一期,1972.12.1
彭瑞金,<離城的隱遁者──剖析七等生現代主義小說>,《中國時報》三十七版,1998.10.11
黃克全,<七等生印象>,商工日報,1985.11.27,春秋生活版
黃錦樹,<中文現代主義:一個未了的計畫?>,政大中文系主辦,「現代主義與台灣文學學述研討會」,2001.6.2~3
黃錦樹,<文之餘?──論現代文學系統中之現代散文,其歷史類型及與週邊文類之互動,及相應的詩語言問題之>,《中外文學》,三十二卷七期,2003.12
楊行東,〈對台灣文藝界的待望〉,《臺灣新文學雜誌叢刊》第二卷,東方文化書局復刻本
楊孟珠,<現代安特蘭桃的奔赴困境──評夏行〈奔赴落日而顯現狼〉>,國家台灣文學館主辦,「第二屆全國台灣文學研究生會議論文」,2005.6.4~6.5
楊雅惠,〈詩畫互動的意境──從王白淵、水蔭萍詩看日據時期台灣新詩美學與文化象徵的拓展〉,《台灣詩學》一號,2003.5
楊 照,<鄉土文學與農村經濟>,春風文藝基金會與中國時報,《青春時代的臺灣-鄉土文學論戰二十年論文研討會》1997.10.25
楊 照,<複雜、悲觀的啟蒙者──「正典一百」──《賴和小說集》>,中國時報,1998?
溫良恭,<商青>,中央副刊,1978.9.24、25
葛賢寧,<一年來自由中國的小說──一個小說欣賞者的單純印象>,《文藝創作》,1952.1
葛賢寧,<四年來自由中國小說的動向>,《文藝創作》,1955.1.1
詹宏志,<兩種文學心靈──評兩篇聯合報小說得獎作品〉,《書評書目》九十三期,1981.1
廖淑芳,<「摩羅詩力」浪漫重喚-論魯迅與其復仇的文學>,《北台學報》二十八期,2005.3
廖淑芳,<七等生<大榕樹>中的啟悟主題>,《光武學報》十九期,1994.5
廖淑芳,<七等生作品中的個人觀群體觀及其形成過程>,原刊《文學台灣》第三期,1992.7。收入《認識七等生》,苗栗縣立文化中心,1993.6
廖淑芳,<理想主義者的荊棘之路--賴和左翼思想兼探>,《第四屆府城文學獎得獎作品集--文學評論類首獎》,1998.6,《賴和全集--評論卷》,台北,前衛,2001.10
廖淑芳,<黃春明和台灣小說的平民諧謔風>,北京作家協會主辦,「黃春明作品研討會」,1998.10.29~31。
廖淑芳,<魯迅、賴和鄉土經驗的比較──以其民俗與迷信書寫為例>,《台灣文學學報》,第一期,2000.6
舞 鶴,<郭松棻訪談──凝視原鄉的異鄉人>,《聯合文學》一卷十一期,總號23,2005.7
趙彥寧,<面具與真實:論臺灣同志運動的「現身」問題>,《中研院民族所集刊》第八十四期,1997秋季號。
趙勲達,〈禁用漢文的前奏曲──談《臺灣新文學》,《文學台灣》四十一期,2002.1
劉正忠,<主知.超現實.現代派運動:台灣,1956~1969>,《台灣詩學》學刊二號,2003.11
劉正忠,<紀弦與上海現代派運動:從上海到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主辦,「回顧兩岸五十年文學學術研討會,2003.11.28~29
劉春城,<我愛、我思、我寫──探訪小說家王禎和>,《新書月刊》,1984.4
鄭千慈(伊格言),<關於一場酷刑的不在場證明:檢視七等生作品的現代主義與其作品中的規訓與懲罰>,文訊出版社主辦,「2004年青年文學會議──文學與社會學術研會」論文,
黎湘萍,<重返心靈的故鄉──重讀陳映真近年作品並論其新作>,《世界華學論壇》三十一期,2000.6.25,頁13
應鳳凰,〈五○年代女性小說與台灣文學場域─從「市場性」到「政治性」的小說光譜(1/3)〉,「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精簡(NSC-92-2411-H-006-030-AE)
應鳳凰,<《自由中國》《文友通訊》作家群與五0年代台灣文學史>,《文學台灣》二十六期,1998.4
應鳳凰,<台灣現代主義小說及本土抗爭>序章中譯,《台灣文學評論》三卷三期,2003.7
簡素玉爭,〈被殖民情境中的啟蒙辯證──張深切的自由思想在日據時代台灣文化啟蒙運動中的指標意義〉,《中外文學》三十二卷五期,2003.12
羅夏美,<檠起黑暗的閘門──論陳映真的三篇小說新作>,《國文天地》十八卷四期,2002.9
關傑明,《中國現代詩的幻境》,《中國時報》副刊,海外專欄,1972.9.10~11
蘇峰山,〈七等生的夢幻-兼論社會學的實在論〉,《台灣文學評論》一卷一期,台南,真理大學,2001.7
三.專書或收入專書論文集論文
Benedict Anderson,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台北,時報,1999.4
Eric Hobsbawm,李金梅譯,《民族與民族主義》,台北,麥田,1999.2
Ernest Gellner,李金梅譯,《國族主義》台北,聯經,2001.1
Jeffrey C. Alexander, Steven Seidman編,吳潛誠編校,古佳豔等譯,《文
化與社會》(Culture and Society),台北,立緒,2004.2
Marilyn Yalom,何穎怡譯,《乳房的歷史》,台北,先覺,2002.11
七等生,<八又二分之一的探觸>,七等生,《七等生全集2:我愛黑眼珠》,
台北,遠景
大衛.柏納,許綬南譯,《六0年代》,台北,麥田,1998.7
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
人民,1995.6
中國文藝年鑑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文藝年鑑一九六六》,台北,中國文藝年鑑
編輯委員會,1966
丹尼爾.貝爾,趙一凡、蒲隆、任曉晉譯,《資本主義的文化矛盾》,台北,
,1991.4
巴赫汀,白春仁、顧亞鈴譯,《杜斯妥也夫斯基詩學問題》,《巴赫金全集》第五卷,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3
巴赫汀、李兆林、夏忠憲譯,《拉伯雷的創作與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民間文化》,《巴赫金全集》第六卷,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3
方孝謙,《殖民地台灣的認同摸索:從善書到小說的敘事分析,1895~1945》,台北,巨流,2001
王振寰,《資本、勞工與國家機器》,台北,台灣社會研究,1993
王振寰,《誰統治台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台北,巨流,1996
王逢振主編,《今日先鋒第三期:六0年代》,天津,社會科學院,2000.1
王詩琅譯註,《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治誌第二編:台灣社會運動史──文化運動》,台北,稻鄉,1988.5
王德威,〈論搗蛋鬼——兼論兩種神話理論的交鋒〉,《從劉鶚到王禎和——中國現代寫實小說散論》,台北,時報,1986.6
王德威,<從老舍到王禎和——現代中國小說中的笑謔傾向>《從劉鶚到王禎和——中國現代寫實小說散論》,台北,時報,1986.6
王德威,《眾聲喧嘩:三0與八0年代的中國小說》,台北,遠流,1988
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2001
王錦厚,《五四新文學與外國文學》,成都,四川大學,1996.6
台灣省政府、台北市政府、台灣警備總司令部編印,《查禁圖書書目》,1966
台灣總督府警務局,《台灣總督府沿革志(三)》,台北,南天,1995.6
布爾迪厄,包亞明譯《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布爾迪厄訪談錄》,上海,
人民出版社,1997.1
布爾迪厄,華康德著,李猛、李康譯,《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北
京,中央編譯,1998.2
布爾迪厄,劉暉譯,《藝術的法則──文學場的生成與結構》,北京,中央編
譯社,2001.3
布爾迪厄,〈《區分:對品味判斷的社會批判Distinction: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ment of Taste》引言〉,陶東風、金元浦、高丙中主編,《文化研究第四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3
安東尼.紀登斯,胡宗澤、趙力濤譯,《民族、國家與暴力》,北京,三聯,
1998.5
安東尼・紀登斯,趙旭東、方文譯,《現代性與自我認同》,台北,左岸,2002.4
朱雙一,<《自由中國》與台灣自由人文主義文學脈流>,何寄澎編,《文化
、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臺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行政院文化建會 ,2000
艾律克森,康綠島譯,《青年路德》,台北,遠流,1989.7
西美爾,曹衛東等譯,《現代人與宗教》,香港,牛津,1997
西蒙波娃,楊翠屏譯,《第二性》,台北,志文,1997.4
佛洛伊德,賀岭峰譯,<精神分析五講>,《佛洛依德文集》第三卷,吉林,
長春出版社,1998.2
佛洛伊德,楊韶剛譯,<超越快樂原則>,《佛洛伊德文集》第四卷,吉林,
長春出版社,1998.2
何 欣,《中國現代小說的主潮》,台北,遠景,1979
余光中,《掌上雨》,台北,時報,1986
余光中,《天狼星》,台北,洪範,1998.10
克莉絲蒂娃,彭仁郁譯,劉紀蕙導讀,《恐怖的力量》,台北,桂冠,2003.5
呂正惠,《小說與社會》,台北,聯經,1988.
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1992.12
呂興昌編,《林亨泰全集.五》,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8.9
呂興昌編,《林亨泰全集.七》,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8.9
宋澤萊,《誰怕宋澤萊──人權文學論集》,台北,前衛,1986.6
巫永福,沈萌華編,《巫永福全集》第六卷,台北,傳神福音,1996.5
李 昂,<三十年代文學的承傳者──談陳映真的小說>,高淳兒整理,《愛書人》一五四期,1980.10.15,《陳映真作品集五:鈴鐺花》,台北,人間,1988.
李奭學,《閱讀理論──拉康德希達與克麗絲蒂娃導讀》,台北,書林, 1997.7
李歐梵,<小序「論陳映真卷」>,《陳映真作品集十四:愛情的故事》,台北,
人間,1988,
李歐塔,談瀛洲譯,《後現代與公正遊戲》,上海,上海人民,1997.1
李豐楙,<命與罪──六0年代台灣小說中的宗教意識>,《台灣文學中的社會──五十年來台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台灣文學中的社會」,台北,行政院文建會出版,1996.6
杜聲鋒,《拉康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學》,台北,遠流,1997
沙 蕪,<陳映真的小說>,《陳映真作品集十四:愛情的故事》,台北,
人間,1988
汪 暉,《反抗絕望──魯迅及其文學世界》,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1
阿多諾.霍克海默,洪佩郁譯,《啟蒙辯證法》,重慶出版社,1990.7
周昌龍,《新思潮與傳統--五四思想史論集》,台北,時報,1995.2
周婉窈,《日據時期的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台北,自立報系,1989.10
周添城,<權力邊陲的中小企業>,蕭新煌編,《壟斷與剝削──威權主義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台灣研究基金,1989.5
周 蕾,《婦女與中國現代性》,台北,麥田,1995.11
尚.拉普朗須虛、尚.柏騰.彭大歷斯,沈志中、王文基譯,陳傳興監譯,
《精神分析詞彙》,台北,行人出版社,2000.12
彼得.布魯克,王志弘、李根芳譯,《文化理論詞彙》,台北,巨流,2004.4
林亨泰,《尋找現代詩的原點》,彰化縣立文化中心編印,1994.6
林瑞明(林梵),《楊逵畫像》,台北,筆架山,1978
林瑞明,《臺灣文學與時代精神》,台北,允晨,1993.8
林瑞明,<《筆匯》的創刊、變革及其影響>,東海大學中文系所,《戰後初期台灣文學與思潮研討會論文集》,2003.11.29~30
林載爵,〈訪問楊逵先生--東海花園的主人〉,彭小妍等編,《楊逵全集•
第十四卷(資料卷)》,台南,文化保存籌備處,1998
邱彥明,<王禎和訪談:張愛玲在台灣>,鄭樹森編《張愛玲的世界》,台北,允晨,1989.3
邱為君、陳連順編,《中國現代文學的回顧》,台北龍田,1986.11
邱貴芬,《後殖民及其外》,台北,麥田,2003.9
邱貴芬,《仲介台灣.女人一-後殖民女性觀點的台灣閱讀》,台北,元尊文化,
1997.9
阿多諾.霍克海默,洪佩郁譯,《啟蒙辯證法》,重慶出版社,1990.7
阿圖塞,杜章智譯,<意識型態與意識型態的國家機器>,《列寧與哲學》,
台北,遠流,1990
侯吉諒編,《石室之死亡及相關重要評論》,台北,漢光,1988
南方朔,《憤怒之愛──六0年代美國學生運動》,台北,四季,1980.11.20
南方朔,<最後的烏托邦主義者──簡論陳映真知識世界諸要素>,《陳映真作品集六──思想的貧困》,台北,人間,1988.4
姚一葦,《詩學箋註》,台北,國立編譯館,1966
姚一葦,《藝術的奧秘》,台北,開明,1968
姚一葦,《戲劇論集》,台北,開明,1969
姚一葦,《美的範疇論》,台北,開明,1978
姚一葦,《戲劇原理》,台北,開明,1992
姚一葦,《審美三論》,台北,開明,1993
姚一葦,《藝術批評》,台北,三民,1996
彥 火,<陳映真的自剖與反省>,《陳映真作品集六──思想的貧困》,台北,
人間,1988.4
施叔青,《完美的丈夫》,台北,洪範,1985
施敏輝(陳芳明),《台灣意識論戰選集》,台北,前衛,1995.7
施 淑,《兩岸文學論集》,台北,新地,1997.6
施 淑,〈翁鬧〉,陳藻香、許俊雅編《翁鬧作品選集──翁鬧作品選集》,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7.7,
施學習,〈臺灣藝術研究會與福爾摩莎創刊〉,見李南衡編,《(日據下台灣新文學文獻資料選集》,台北,明潭,1979.3
柯慶明,<六0年代現代主義文學?>,邵玉銘、張寶琴等編,《四十年來中國文學》,台北,聯合文學,1995
柄谷行人,趙京華譯,《日本現代文學的起源》,北京,三聯,2003.1
柏右銘,黃女玲譯,<台灣認同與記憶的危機──蔣後的迷態敘述>,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周英雄》,台北,麥田,2000.4
洛 夫,《無岸之河》,水牛,1986.10
洛 夫、沈志方主編,《創世紀四十年詩論選──1954~1994.台灣》,台北,創世紀,1994.9
洛 夫編,《中國現代文學大系.詩卷》,台北,巨人,1972.1
紀 弦,《紀弦論現代詩》,台中,藍燈,1970
紀 弦,《千金之旅:紀弦半島文存》,台北,文史哲,1996.12
紀 弦,《紀弦回憶錄》,台北,聯合文學,2001.12
約翰史都瑞,張君玫譯,《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台北,巨流,2002.5
胡衍南,<論陳映真小說及其女體描寫>,徐國能主編,《海峽兩岸現當代文學論集》,台北,學生,2004.2
胡錦媛,<母親,妳在何方?被虐狂、女性主體與閱讀>,楊澤編,《閱讀張愛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時報,1999.10
韋 伯,于曉等譯(Max Weber),《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台北,谷風,
1988.9
唐文標,《天國不是我們的》,台北,聯經,1976.5
夏 行(李永萍),<奔赴落日而顯現狼>,瘂弦主編,《如何測量水溝的寬度》,台北,聯合文學,1986
夏濟安,林以亮譯,《夏濟安選集》,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2
徐復觀,<海峽兩岸第一人──讀陳映真的小說>,《陳映真作品集十四──愛情的故事》,台北,人間,1988.5
班雅明,張旭東,王斑譯,《啟迪──班雅明文選》,香港,牛津,1998
馬.克雷德伯里,詹.麥克法蘭編,胡家巒等譯,《現代主義》,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9
馬太.卡林內斯庫,顧愛彬、李瑞華譯,《現代性的五副面孔》,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5
培德.布爾格(Peter Burger),蔡佩君、徐明松譯,《前衛藝術理論》,台北,
時報,1998.10
張小虹,<戀物張愛玲──性、商品與殖民迷魅>,楊澤編,《閱讀張愛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時報,1999.10
張良澤編,《王詩琅全集卷九:台灣文教──台灣文學重建的問題》,高雄,德馨室,1979
張良澤編,《吳新榮全集──亡妻記》,台北,遠景,1981.10
張恆豪編,《火獄的自焚》,台北,遠景,1977.9
張恆豪編,《臺灣作家全集──龍瑛宗集》,台北,前衛,1991.2
張恆豪編,《認識七等生》,苗栗縣立文化中心,1993.6
張茂桂,《社會運動與政治轉型》,台北,財團法人張榮發基金會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1989
張深切,《張深切全集.卷二》台北,文經社,1998
張道藩,《張道藩先生文集》,台北,九歌,1999.10
張道藩,<略述民生主義社會的文藝政策>,劉心皇編,《當代中國新文學大系──文學論評集》,台北,天視, 1980
張漢良,《比較文學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大,1986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文學,2001.6。
張德本、許素蘭編,《前衛叢刊--微細的一線香》,台北,鴻蒙,1978.5
曹 莉,《史碧娃克》,台北,揚智,1999.2
梁明雄,《張深切與《台灣文藝》的研究》,台北,文經社,2002.1
理查.羅傑,徐文瑞譯,《偶然、反諷與團結一-個實用用主義者的政治想像》,台北,麥田,1998.4
莊淑芝,《臺灣新文學觀念的萌芽與實踐》,麥田,1994.7
郭紀舟,《七0 年代台灣左翼運動》,台北,海峽學術,1999.1
陳大為、唐捐編,《2003年台北國際詩歌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時空斷層下的詩人與詩》,台北市文化局出版,2004.2。
陳光興編,《發現政治社會──現代性、國家暴力與後殖民民主》,台北,巨流,
2000.12
陳明成,<反攻與反共:關鍵關鍵年份──台灣文壇1956的再考察>,財團法人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編印,《2004青年文學會議論文集》,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4.12
陳芳明,《鏡子與影子》,台北,志文,1974.3
陳芳明等編,《張深切全集•卷二:里程碑──又名:黑色的太陽(下)》,
台北,文經,1998
陳芳明,《左翼台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台北,麥田,1998.10
陳芳明,《殖民地臺灣:左翼政治運動史論》,台北,麥田,1998.10
陳芳明,〈當殖民地的作家與畫家相遇──三0年代台灣文學史的一個側面〉,《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台灣史觀》,台北,麥田,2004.6
陳芳明,〈當殖民地的作家與畫家相遇──三0年代台灣文學史的一個側面〉<台灣現代主義與五0年代自由主義傳統的關係──以《文學雜誌》為中心>,《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政大中文系主辦,「現代主義與台灣文學學術研討會」,2001.6.2~3
陳映真,《知識人的偏執》,台北,遠行,1972.12
陳映真,《孤兒的歷史與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1984.9
陳映真,《陳映真作品集六:思想的貧困》,台北,人間,1988.4
陳映真,<現代主義底再開發──演出「等待果陀」的隨想>,《陳映真作品集八:鳶山》,台北,人間,1988.4
陳映真,<期待一個豐收的季節>,《陳映真作品集八:鳶山》,台北,人間,1988.4
陳映真,<鞭子與提燈>,《陳映真作品集九──鞭子與提燈》,台北,人間,1988.4
陳映真,《陳映真作品集十四:愛情的故事》,台北,人間,1988.4
陳義芝主編,《台灣文學經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聯經,2000.6
陳麗芬,《現代文學與文化想像--從台灣到香港》,台北,書林,2000.5
陳藻香、許俊雅編譯,《彰化縣作家作品集──翁鬧作品選集》,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7.7
陳巍仁,<「瀰瀰」之音──從文化基因的角度談新詩革命前後的格律意義>,陳大為、唐捐編《2003年台北國際詩歌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時空斷層下的詩人與詩》,台北市文化局,2004.2
陶東風,《後殖民主義》,台北,揚智,2000.2
傅 柯,劉北成、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
台北,桂冠,2003.12
寒 爵,《寒爵自選集》,台北,黎明文化,1978
彭小妍等編,《楊逵全集•第九卷:詩文卷上》,台南:文化保存籌備處,1998。
彭小妍等編,《楊逵全集•第十四卷:資料卷》台南:文化保存籌備處,1998。
曾萍萍,《噤啞的他者──陳映真小說與後殖民論述》,台北,萬卷樓,2003.12
游勝冠《台灣文學本土論運動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前衛,1996.7。
費修珊、勞德瑞,劉裘蒂譯,《見證的危機──文學、歷史與心理分析》,台北,麥田,1997.8
黃美娥,《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台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鏡像, 麥田,2004年12月版
黃錦樹,《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台北,麥田,2003.1
覃子豪,《論現代詩》,台中,普天,1976
楊小濱,《否定的美學──法蘭克福學派的文藝理論與文化批評》,台北,麥田,
1995.3
楊宗翰,《台灣現代詩史--批判的閱讀》,台北,巨流,2002.6
楊 牧,《傳統的與現代的》,台北,洪範,1987
楊威理,陳映真譯《雙鄉記》,台北,人間,1995.3
楊 逵,〈藝術是大眾的〉,彭小妍等編,《楊逵全集•第九卷:詩文卷上》
,台南,文化保存籌備處,1998
楊 照,《流離觀點》,台北,自立晚報,1991.11
楊 照,<『廢人存有論』──讀童偉格的《無傷時代》>,童偉格,《無傷時代》,台北,印刻,2005.2
楊 照,<發現「中國」──台灣的七0年代>,《痞子島嶼荒謬紀事》,台北,前衛,1995
楊 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聯合文學,1995.10,
楊澤編,《閱讀張愛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時報,1999.10
楊澤編,《從四O年代到九O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時報,1994.11
楊澤編,《魯迅散文選》,台北:洪範,1995年10月
楊熾昌,葉笛譯、呂興昌編訂,《水蔭萍作品集》,台南市立文化中心,1995.4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1987
葉石濤,<序──論陳映真小說的三個階段>,《陳映真作品集──小說卷》,台北,人間,1988
葉石濤,《台灣文學的悲情》,高雄,派色文化,1990.1
葉石濤,《走向台灣文學》台北,自立晚報,1990.3
葉渭渠,《日本文學思潮史》,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7.3
葉舒憲編,《神話──原型批評》,陜西,陜西師範大學,1987。
解昆樺,《台灣現代詩典律的建構與推移──以《創世紀》與《笠詩刊》為觀察核心》,台北,鷹漢文化,2004.7
詹明信、唐小兵譯,《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台北,合志文化,1989.2
詹明信、張京媛譯,《馬克思主義──後冷戰時代的思索》,香港,牛津,
1994
雷 驤,<《僵局》的凝聚及其解脫>,《現代文學》四十八期,1972.11,張恆豪編,《火獄的自焚》,1977.9
廖咸浩,<在解構與解體之間徘徊--台灣小說中「中國身分」的轉變>,《愛與解構--當代台灣文學評論與文化觀察》,台北,聯合文學,1995.10
廖炳惠,《關鍵詞200》,台北,麥田,2003.11,頁11
臺灣省新聞處,《臺灣光復二十年》,臺灣省新聞處,台中,1965
趙知悌,《現代文學的考察》,台北,遠景,1978.12
趙彥寧,<面具與實:論臺灣同志運動的「現身」問題>,《中研院民族所集刊》第八十四期,1997秋季號。
趙彥寧,《戴著草帽到處旅行──性\別\權力\國家》,台北,巨流,2001.11
道金斯,趙淑妙譯,《自私的基因》,台北,天下文化,1995
齊格蒙特.鮑曼,歐陽景根譯,《流動的現代性》,上海,三聯,2002.1
劉小楓,《現代性社會理論緒論》,香港,牛津1996
劉紀蕙,《孤兒、女神、負面書寫──文化符號的徵狀式閱讀》,台北,立緒,2000.5
劉紀蕙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2000
劉紀蕙,《心的變異:心的精神形式》,台北,麥田,2004
劉紹銘,<七等生「小兒麻庳」的文體」>,張恆豪編,《火獄的自焚》,1977.9
德希達,劉北成、陳銀科、方海波譯,《言語與現象》,台北,桂冠,1998.1
樂衡軍,<從黃春明小說藝術論其作品的浪漫精神>,李瑞騰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評論卷一》,台北,九歌,
1989.5
蔡詩萍,<一個反支配論述的形成──八0 年代台灣異議性文化生態與文學的
考察>,孟樊、林燿德編,《世紀末偏航──八0年代台灣文學論》,
台北,時報,1990.12
鄭明俐,《現代散文構成論》,台北,大安,1989.3
鄭樹森編,《張愛玲的世界》,台北,允晨,1989.3
魯 迅,《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序言,台北,業強,1990
魯 迅,《魯迅全集:第一卷《吶喊》,北京,人民文學,1995
黎湘萍,《臺灣的憂鬱──論陳映真的寫作與台灣的文學精神》,北京,三聯,
1994.10
蕭全政,《台灣新思維──國民主義》,台北,時英,1995
蕭 蕭、張漢良編,《現代詩導讀──理論史料篇》,台北,故鄉,1979
蕭 蕭,<五0年代新詩論戰的述評>,《台灣現代詩史論》,台北,文訊,1996
賴明弘,〈台灣文藝聯盟成立的斷片回憶〉,李南衡編,《(日據下台灣新文學文獻資料選集》,台北,明潭,1979.3
彌爾頓.英格著、高丙林、張林譯,《反文化──亂世的希望與危險》,台北,
桂冠,1995.4
鍾 雷等編,《文協十年》,台北,中國文藝協會,1960.5
鍾肇政、葉石濤編,《光復前臺灣文學全集6》,台北,遠景,1979.7
薩利.貝恩斯,華明等譯,《1963年格林尼治村──先鋒派表演和歡樂的身體》,廣西師範大學,2001.11
羅成純,<龍瑛宗研究>,張恆豪編,《臺灣作家全集──龍瑛宗集》,台北,前衛,1991.2
羅秀芝,《台灣美術評論全集──王白淵集》,台北,藝術家,1999.5
羅 婷,《克里斯多娃》,台北,生智文化,2002.8
羅蘭巴特,汪耀進、武佩榮譯,《戀人絮語》,台北,桂冠,1996.11
譚國根,《主體建構政治與現代中國文學》,香港,牛津,2000
蘇珊.桑塔格,刁筱華譯,《疾病的隱喻》,台北,大田,2000.11。
瘂 弦主編,《如何測量水溝的寬度》,台北,聯合文學,1986
四.學位論文
尹子玉,《「台灣文學經典」論爭研究》,中央中文所碩論,2002.7
王梅香,<肅殺歲月的美麗╱美力?--戰後美援文化與五、六○年代反共文學、現代主義思潮發展之關係>, 成大台文所碩論,2005.6
吳叡人,《福爾摩莎意識型態:東方殖民主義與臺灣國族主義的興起1895-1945(The Formosan Idology: oriental colonialism and the rise of Taiwanese Nationalism, 1895-1945)》,芝加哥大學政治科學所博論,2003.6(英文)
呂文翠,《狎胒故鄉──王禎和小說研究》,淡江中文所碩論,1998.1
李欣倫,《戰後台灣疾病書寫研究》,中央中文所碩論,2003.1
李桂芳,《逆聲與變奏的雙軌--現代詩語言觀的典範化與延變之研究》,淡江中文所碩論,1998
李麗玲,《五0年代國家文藝體制下台籍作家的處境及其創作初探》,清大文學所碩論,1994
阮美慧,《台灣精神的回歸──六、七0年代台灣現代詩風的轉折》,成大中文所博論,2002.6
周慶塘,《八0年代台灣政治小說研究》,台大中文所博論,2003.6
林偉淑,《《現代文學》小說創作及譯介的文學理論研究 1960∼1973》》,中山中文所碩論,1995.6。
林慶文,《當代台灣小說的宗教性關懷》,東海中文所博論,2001.6
侯作珍,《自由主義傳統與台灣現代主義文學的崛起》,文化中文所博論,2003.1
柳書琴,《荊棘的道路:旅日青年的文學活動與文化抗爭--以《福爾摩莎》系統作家為中心》,清大中文系博論,2001.7
徐秀慧,《黃春明小說研究》,淡江中文所碩論,1998.6
徐秀慧,《戰後初期台灣文化活動與文學思潮》,清大中文系博論,2004.7
徐筱薇,《戰後台灣現代主義思潮之出發──以《自由中國》、《文學雜誌》為分析場域》,成大台文所碩論,2004.6
翁聖峰,《日據時期臺灣新舊文學論爭新探》,輔大中文所博論,2002.6
張雅惠,《存在與欲望──七等生小說主題研究》,政大中文所碩論,2004.7
郭淑雅,《國族的魅影,自由的天梯――《自由中國》與聶華苓文學》,靜宜中文所碩論,2001.7
陳明柔,《台灣八0小說的感覺結構》, 東海中文所博論,1999
陳淑容,《1930年鄉土文學、臺灣話文論爭其其餘波》,台南師院鄉土文化所碩論,2000.6
曾馨慧,《台灣五0年代國族想像中「共匪\匪諜」的建構》,東海社會所碩論,2000.7
黃玉蘭,《台灣五○年代長篇小說的禁制與想像—以文化清潔運動與禁書為探討主軸》,國北師台文所碩論,2005.7
黃琪椿,《日治時期臺灣新文學運動與社會主義思潮之關係初探1927~1937》,清大文學所碩論,1994.7
楊曉棋,《七0年代鄉土文學論戰暨文學場域的變遷》,暨大中語碩論,2002.6
葉昊謹,《七等生書信體小說研究》,成大中文所碩論,1990.7
廖淑芳,《七等生文體研究》,成大史語所碩論,1990.6。
趙勲達,《台灣新文學》(1935~1937)的定位及其抵殖民精神研究》,成大台文所碩論,2003.6
劉正忠,《軍旅詩人的異端性格──以五、六十年代的洛夫、商禽、瘂弦為主》,台大中文所博論,2001.1
劉玟伶,《王禎和作品論:小說、劇本與影評》,清大中文所碩論,1997.6
蔡明諺,《龍族詩刊研究──兼論七0年代台灣現代詩論戰》,清大中文系碩論,2002.5
蔡其昌,《戰後(1945~1959)台灣文學發展與國家角色》,東海歷史所碩論,1996.1
鄭千慈(伊格言),《崩解的自我》,淡江中文所碩論,2005.6
賴松輝,《日據時期臺灣小說與思想模式之研究1920~1937》,成大中文系博論,2002.7
謝春馨,《八0年代「台灣文學」正名論》,中央中文所碩論,1995.6
羅夏美,《陳映真小說研究──以盧卡奇理論為主要探討途徑》,成大史語所碩論,1990.6
蘇慧雲,《紅色的執著與白色的焦慮──陳映真及其小說研究》,成大歷史所碩論,1997.6
五.英文論著與其他資料
Erik H. Erikson,〝Inner and Outer Space:Reflections on Womanhood〞,Daedalus,93.2,Spring,1964
Erik H. Erikson,〝Identity and the Life Cycle〞,New York: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1959
Linguistics〞(1966),trans.,III,Northwestern Univ.
Press,1972, http://www.benla.mymailer.com.tw/study/study-21-02.htm#_ftn14
Homi Bhabha,〝The location of culture〞,London:Routledge,1994
Jacques-Ala Miller. Trans. Alan Sheridan.,〝The Four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Psycho-Analysis〞, New York :w.w.n&Company,1978.
Sayer,Derek.,〝Capitalism and Modernity:A Excursus on Marx and Weber〞,Londen, Routledge.,1991.
Sung-Sheng Yvonne Chang,〝Moder nism and the Nativist Resistance--Contemporary Chinese Fiction from Taiwan〝,Duke Univ.,1993
游勝冠,<權力的關於其被描述就在場與不在場──張誦聖論戰後移民作家>
<揭開「現代主義」、「前衛性」的神秘化面紗──論外文系出身的戰後移民學者反本土論述的意識形態位置>
<徘徊於左、右立場之間的論述────再論張誦聖教授台灣文學論述中真理與立場的共謀>http://140.116.10.240/taioan/hak-chia/i/iu-seng-koan/hoe-tiunn-siongseng.htm#附錄
黃仁,<台灣健康寫實電影的興起與代表作>,http://movie.cca.gov.tw/CINEMA/case_01_01.asp?rowid=125
廖金鳳, 廖金鳳,<邁向健康寫實電影的的定義──台灣電影史的一份備忘錄>, http://movie.cca.gov.tw/CINEMA/case_01_01.asp?rowid=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