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何佳薇
HO, CHIA-WEI
論文名稱: 肅雝顯相-- 從《詩經》編纂問題論其文本特性
指導教授: 簡良如
口試委員: 林宏佳
楊晉龍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9
中文關鍵詞: 《詩經》編纂采詩獻詩孔子刪詩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探討《詩經》編纂問題背後之意義為核心,作為對編纂問題之分析及反省,並不以擇定是非為要,而以呈現論此問題之意義為主。《詩經》編纂問題可分成兩大類組--采《詩》、獻《詩》與孔子刪《詩》,正文以此兩大類組為主幹,分為三章。首先,藉由整理正反理據之流變,展示歷來論《詩經》編纂問題之概況;其中觀察到的特點為本文討論之基石,三、四章之正文即由此展開。三章,論采《詩經》、獻《詩》呈現的問題,分為《詩》與樂、《詩》與人民情感、《詩》與為政所需三節,視角由人心之至根本始,逐步推展至個體人倫及人類共體,由此觀察采《詩》、獻《詩》說法背後意義及《詩經》自身特性。四章,論孔子刪《詩》呈現的問題,檢視《詩經》中之「樂」所指涉之層面與境界,以及《論語》中「正」之靜態的歸向動態的過程,以探尋「樂正」的可能意涵;章末則略比孔子與司馬遷面對心中肯認正道之異別。末章結論,撮要各章大要。人心之所向為何,人就如合而為。雖歷來論《詩經》編纂問題繁多,然終不出期望見人能嘉善懿美之可能,此與《詩經》作者透過自身之隱退而顯相人心志之美善相比,層次相異而本衷實同。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進程 3 第三節 文獻回顧 6 第二章 《詩經》編纂問題之論辨析示 13 第一節 采《詩》、獻《詩》 13 第二節 孔子刪《詩》 22 1. 反對孔子刪《詩》 23 2. 贊成孔子刪《詩》 27 第三章 歷來論采《詩》、獻《詩》呈現的問題 32 第一節 瞽矇歌之--《詩》與樂之關係 33 1. 與樂官相關說法概述 33 2. 《詩》全入樂辨概述 40 3. 〈有瞽〉之樂 45 第二節 振木鐸循於路--《詩》中之人民情感 53 1. 《詩》為民間歌謠概述 54 2. 「民性固然」之人民情感 59 2.1. 〈葛覃〉之初 61 2.2. 〈甘棠〉之敬 66 2.3. 〈木瓜〉之報 70 第三節 王者以觀風俗--《詩》之為政所需 77 1. 依經託義──漢儒研《詩》之實用取向 77 2. 王者迹熄──采《詩》實用取向之可能 84 3. 風雅正變──鄭玄正變與〈大序〉之別 89 第四節 小結 92 第四章 歷來論孔子刪《詩》呈現的問題 94 第一節 樂正之意義 95 1. 《詩經》中之「樂」 95 1.1. 「樂」之本 97 1.2. 「樂」之境界 101 2. 《論語》中之「正」 108 2.1. 禮崩樂壞之失 108 2.2. 各得其所之正 117 第二節 聖人與經典 123 1. 述而不作──孔子深衷傳述與承續 123 2. 述往思來──史公追迹禮義以俟後 127 第三節 小結 134 第五章 結論 136 參考書目 140

    一、 古籍原典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勘:《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尚書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第十版。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陸德明音義、〔清〕阮元校勘:《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毛詩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第十版。
    〔漢〕鄭玄注、〔唐〕陸德明音義、〔唐〕賈公彥疏、〔清〕阮元校勘:《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周禮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第十版。
    〔漢〕鄭玄注、〔唐〕陸德明音義、〔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勘:《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禮記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第十版。
    〔漢〕杜預注、〔唐〕陸德明音義、〔唐〕孔穎達疏、〔漢〕阮元校勘:《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春秋左傳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第十版。
    〔漢〕何 休 注、〔唐〕徐彥疏、〔清〕阮元校勘:《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春秋公羊傳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第十版。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清〕阮元校勘:《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論語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85 年第十版。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清〕阮元校勘:《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孟子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85 年第十版。
    〔周〕荀況撰、〔清〕王先謙注:《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0。
    〔周〕墨翟撰、〔清〕孫詒讓:《墨子間詁》,上海:上海書局,1992。
    〔周〕左丘明撰、〔漢〕韋昭:《國語韋氏解》,台北:世界出版社,1968。
    〔漢〕司馬遷撰、瀧川龜太郎注:《史記會注考證》,台北:洪氏出版社,1983。
    〔漢〕班固、〔清〕王先謙撰:《漢書補注》,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0。
    〔南朝梁〕皇侃:《論語集解義疏》,《論語注疏及補正》,台北:世界書局,1963。
    〔南朝梁〕蕭統編:《昭明文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6。
    〔宋〕孫奭:《論語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79。
    〔宋〕歐陽修:《詩本義》,台北:藝文印書館,1977。
    〔宋〕邵雍:《伊川擊壤集》,上海:學林出版社,2003。
    〔宋〕程頤:《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
    〔宋〕蘇轍:《詩集傳》,江蘇:書目文獻出版社,1990。
    〔宋〕朱熹:《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94。
    〔宋〕朱熹:《晦庵集》、《詩集傳》、《四書章句集注》,《朱子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宋〕鄭樵:《六經奧論》,《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
    〔宋〕鄭樵:《通志》,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宋〕程大昌:《詩議》,《詩經要籍集成》,第六冊,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
    〔宋〕嚴粲:《詩緝》,《詩經要籍集成》,第十冊,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
    〔宋〕葉適:《習學記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明〕范家相《詩瀋》,《四庫全書珍本》,台北:台灣商務,1973。
    〔清〕王夫之:《薑齋詩話箋注三卷》,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
    〔清〕汪琬:《堯峰文鈔》,《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
    〔清〕顧炎武:《日知錄集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清〕王士禎:《池北偶談》,台北縣:漢京文化,1984。
    〔清〕朱彝尊:《經義考》,《點校補正經義考》,台北:中研院文哲所,1997。
    〔清〕姚際恆:《詩經通論》,《姚際恆著作集(一)》,台北:中研院文哲所,1994。
    〔清〕趙翼:《陔餘叢考》,京都市:中文出版社,1979。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
    〔清〕顧鎮:《虞東學詩》,《四庫全書珍本》,台北:商務,1972。
    〔清〕崔述著、顧頡剛編:《讀風偶識》、《洙泗考信錄》,《崔東壁遺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清〕李惇:《群經識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胡承珙:《毛詩後箋》,安徽:黃山書社,1999。
    〔清〕俞正燮:《癸巳存稿》,《俞正燮全集》,合肥市:黃山書社,2005。
    〔清〕劉寶楠:《論語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90。
    〔清〕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北京:中華書局,1989。
    〔清〕魏源:《詩古微》,《魏源全集》,長沙:嶽麓出版社,1989。
    〔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
    〔清〕方玉潤《詩經原始》,台北縣:藝文印書館,1981。
    〔清〕皮錫瑞:《經學通論》,台北:河洛圖書,1974。
    〔清〕皮錫瑞:《(增註)經學歷史》,台北縣:藝文印書館,1974。
    〔清〕成僎:《詩說考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二、今人論著(含今人譯註之古籍)
    (一)《詩經》相關
    文幸福:《詩經周南召南發微》,台北:學海,1986。
    王巍:《詩經民俗文化闡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白川靜:《詩經研究:中國古代歌謠》,台北:幼獅文化,1974。
    朱子赤:《詩經關鍵問題異議的求徵》,台北:文史哲,1984。
    朱東潤:《詩三百篇探故》,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江磯:《詩經學論叢》,台北:崧高書社,1985。
    何定生:《定生論學集:詩經與孔學研究》,台北:幼獅出版社,1978。
    余培林:《詩經正詁》,台北:三民書局,1993。
    吳宏一:《詩經與楚辭》,台北:聯經出版社,2010。
    李辰冬:《詩經研究》,台北:水牛出版社,2002。
    李辰冬:《詩經研究方法論》,台北:水牛出版社,1978。
    李春青:《詩與意識型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李家樹:《詩經的歷史公案》,台北:大安出版社,1990。
    周何:《詩經著述考一》,台北:國立編譯館,2004。
    屈萬里:《詩經詮釋》,台北:聯經出版社,1983。
    林明德:《詩經.周南詩學》,台北:國立編譯館,1996。
    林葉連:《中國歷代詩經學》,台北:台灣學生,1992。
    林慶彰:《詩經研究論集》,台北:台灣學生,1983。
    俞志慧:《君子儒與詩教》,北京:三聯書店,2005。
    洪湛侯:《詩經學史》,北京:中華書局,2002。
    夏傳才:《詩經研究史概要(增注本)》,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夏傳才:《詩經語言藝術》,台北:雲龍,1985。
    徐華龍:《國風與民俗研究》,台北:民間文藝,1988。
    袁長江:《先秦兩漢詩經研究論稿》,北京:北京學苑,1999。
    袁寶泉:《詩經探微》,廣州:花城出版社,1987。
    馬持盈:《詩經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1974。
    高本漢著、董同龢譯:《高本漢詩經注釋》,台北:國立編譯館,1979。
    高亨:《詩經今注》,台北:里仁出版社,1981。
    張西堂:《詩經六論》,上海:商務印書館,1957。
    張素卿:《左傳稱詩研究》,台北:台大出版委員會,1991。
    張豐乾:《詩經與先秦哲學》,北京:北京大學,2009。
    陳子展:《詩經直解》,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5。
    傅斯年:《詩經講義稿》,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葉舒憲:《詩經的文化闡釋:中國詩歌的發生研究》,湖北省:湖北人民,1993。
    劉毓慶:《從經學到文學:明代〈詩經〉學史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潘富俊:《詩經植物圖鑑》,台北:貓頭鷹出版,2010。
    糜文開、裴普賢:《詩經欣賞與研究》,台北:三民書局,1991。
    簡師良如:《詩經論稿》,新北市,Airiti Press Inc.,2011。

    (二)其他
    白壽彝:《史記新論》,《白壽彝文集》,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
    朱自清:《詩言志辨》,《朱自清古典文學論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江文也著、楊儒賓譯:《孔子的樂論》,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
    吳文章:《荀子樂論之研究》,台南:宏大出版社,1992。
    呂正惠、蔡英俊主編:《中國文學批評(一)》,台北:台灣學生,1992。
    呂政惠:《文學的後設思考:當代文學理論家》,台北:正中書局,1991。
    李曰剛:《中國詩歌流變史》上冊,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
    李美燕:《中國古代樂教思想先秦兩漢篇》,高雄:麗文出版社,1998。
    李零:《上博楚簡三篇校讀記》,台北:萬卷樓出版社,2002。
    李學勤:《上博館藏戰國處竹書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
    肖馳:《中國詩歌美學》,北京:北京大學,1986。
    周予同:《周予同經學史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周予同:《論語二十講》,北京:華夏出版社,2009。
    周作秋:《民族民間文學原理》,廣西:廣西師範大學,1995。
    季旭昇:《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讀本》,台北:萬卷樓出版社,2003。
    林耀潾:《先秦儒家詩教研究》,台北縣:花木蘭文化,2008。
    姜建設:《政事綱紀:〈尚書〉與中國文化》,開封:河南大學,2001。
    柯慶明:《兩漢魏晉南北朝文學批評資料彙編》,台北:成文,1978。
    徐復觀:《中國經學史的基礎》,台北:台灣學生,1982。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台灣學生,1976。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台北;台灣學生,1976。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康有為:《新學偽經考》,台北:台灣商務,1974。
    張亨:《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台北:允晨,1997。
    張松如:《中國詩歌史先秦兩漢》,高雄:麗文文化,1994。
    張建業:《中國詩歌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
    張蕙慧:《中國古代樂教思想論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
    張蕙慧:《儒家樂教思想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
    張雙英:《中國歷代詩歌大要與作品選析》,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6。
    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台北:東大出版社,1980。
    梁啟超:《要籍解題及其讀法》,台北:華正出版社,1974。
    梁漱溟:《梁漱溟先生講孔孟》,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3。
    許世瑛:《論語二十篇句法研究》,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73。
    陳元鋒:《樂官文化與文學:先秦詩歌史的文化巡禮》,濟南:山東教育,1999。
    陳世驤:《陳世驤文存》,台北:志文出版社,1972。
    陳本益:《漢語詩歌的節奏》,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陳來:《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時代的宗教,倫理與社會思想》,北京:三聯書店,2002。
    陳桐生:《禮化詩學──詩教理論的生成軌跡》,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
    陸侃如、馮沅君:《中國詩史》,濟南:山東大學,1996。
    陸曉光:《中國政教文學之起源:先秦詩說論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94。
    游國恩等編:《中國文學史》,香港:中國圖書刊行社,1986。
    黃懷信:《論語彙校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楊合鳴、李中華著《詩經主題辨析》,南寧:廣西教育,1989。
    楊向奎:《宗周社會與禮樂文明》,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葉嘉瑩:《迦陵論詩叢稿》,台北:桂冠出版社,2000。
    趙雨:《上古歌詩的文化視野》,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5。
    劉述先:《儒家倫理研討會論文集》,新加坡:東亞哲學研究所,1987。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台北:大安出版社,1986。
    蔣孔陽:《先秦音樂美學思想論稿》,合肥:安徽教育,2007。
    鄭玉珊:《上博(一)孔子詩論研究》,台北縣:花木蘭文化,2008。
    鄭毓瑜:《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The poet in text and landscape》,台北:麥田出版社,2005。
    黎國韜:《先秦至兩宋樂官制度研究》,廣州:廣東人民,2009。
    蕭華榮:《中國詩學思想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96。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台北:三民書局,1976。
    錢穆:《論文新解》,《錢賓四先生全集》,台北:聯經出版社,出版年未詳。
    羅倬漢:《詩樂論》,台北:正中書局,1970。
    羅根澤:《周秦兩漢文學批評史》,台北,台灣商務,1996。
    羅聯添編:《中國文學史論文選集》,台北:台灣學生,1978。
    譚正璧:《中國文學史》,台北:華正,1974。
    譚家哲:《形上史論》,台北:唐山出版社,2006。
    譚家哲:《孟子平解》,台北:唐山出版社,2010。
    譚家哲:《論語與中國思想研究》,台北:唐山出版社,2006。
    鐘敬文:《歌謠論集》,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
    顧頡剛:《古史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顧頡剛:《讀書筆記》,《顧頡剛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10。

    (三)單篇文章
    王國維:〈釋樂次〉,《觀堂集林》,台北:藝文印書館,1956,頁16-27。
    伍振勳:〈聖人敘事與神聖典範:《史記.孔子世家》析論〉,《清華學報》新第39卷第2期,2009年6月,頁227-259。
    朱曉海:〈孔子的一個早期形象〉,《清華學報》新第32卷第1期,2002年6月,頁1-30。
    何定生:〈詩經與樂歌的原始關係〉,《台大文史哲學報》第十八期,1969,頁353-416。
    李紀祥:〈中國史學中的兩種「實錄」傳統──「鑑式實錄」與「興式實錄」之理念及其歷史世界〉,《漢學研究》第21卷第2期,台北:漢學研究中心,2003年12月,頁367-388。
    李學勤:〈《詩論》說《關雎》等七篇釋義〉,《齊魯學刊》,2002年第2期總第167期,頁90-93。
    李學勤:〈上海博物館藏楚竹書《詩論》分章釋文〉,簡帛研究網站(網址:http://www.jianbo.org/index.asp),2003年5月。
    阮芝生:〈試論司馬遷所說的「通古今之變」〉,收錄於《沈剛伯先生八秩榮慶論文集》,台北:聯經,1976,頁253-284。
    屈萬里:〈孔子的述與作〉,《屈萬里先生文存》第一冊,台北:聯經,1985,頁271-279。
    夏平:〈今本《詩經》不能全面信賴的問題〉,《急就二章》,香港:中華,1978,頁171-179。
    馬銀琴:〈周代禮樂制度下詩歌的傳授制度〉,《中國詩學》第9輯,北京:人民文學,2004,頁119-137。
    張娣:〈論《論語》的“樂正”〉,《船山學刊》,長沙:長沙學刊編輯部,2010年第3期,頁132-135。
    張強:〈司馬遷與《詩經》〉,《詩經研究叢刊》,第八輯,頁1-25。
    張寶三:〈《詩經》詮釋傳統中之「風雅正變」說研究〉,《文史哲學報》台北: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編輯委員會,2000,第52期,頁5-40。
    郭沫若:〈簡單地談談詩經〉,《奴隸制時代》,北京:科學出版社,1953,頁136-138。
    楊晉龍:〈詩經學之刪詩問題述評〉,《儒學研究論叢第四輯》,台北:台北市立教育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儒學中心,2011年,頁65-84。
    廖名春:〈上博《孔子詩論》簡的作者和作年〉,簡帛研究網站,2003年5月。
    廖名春:〈上博《詩論》簡的形制和編連〉,簡帛研究網站,2003年5月。
    聞一多:〈文學的歷史動向〉,《聞一多文集》,海南: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1997,頁307-312。
    聞一多:〈歌與詩〉,《聞一多全集》,北京:三聯,1982,頁181-191。
    劉生良:〈上博論詩竹簡的的發現不能否定「孔子刪詩說」〉,《詩經研究叢刊》,第二輯,頁265-269。
    劉毓慶、郭萬金:〈《詩經》結集歷程之研究〉,《文藝研究》北京:文化藝術,2005,第五期,頁74-84。
    劉毓慶:〈先秦兩漢著述考〉,《詩經研究叢刊》,北京:學苑,2002,第2輯,頁96-160。
    戴君仁:〈毛詩小序的重估價〉,《梅園論學續集》,收錄於《戴靜山先生全集(二)》,台北:戴靜山先生遺著編輯委員會,1980,頁174-186。
    韓宏韜:〈論“孔子刪詩”公案的發生〉,《詩經研究叢刊》,北京:學苑,2010,第18輯,頁166-183。
    饒宗頤:〈竹書《詩序》小箋(一)〉,簡帛研究網(http://www.jianbo.org/index.asp),2003年5月。

    (四)學位論文
    朱孟庭:《詩經與音樂研究》,台北: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吳昌政:《孔子詩教歷史淵源:試探周代禮官制度中的詩教》,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7月。
    陳守一:《從荀子《樂論》篇與《樂記》探討儒家樂教思想》,台中:東海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鍾淑婷:《西周樂文化─樂官與樂德、樂教》,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簡師良如:《王者之風──《詩經.周南》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古典文獻學博士論文,2005年6月。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