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台灣人的抵抗殖民運動,從抗爭形態可區分為武裝抗日與文化抗日。1920年代的知識菁英展現出不同以往的精神,除了從「非武力抗爭」的角度來詮釋對日本殖民的抗爭之外,援引現代社會的抗爭型態而展現出來的「現代性」特徵也是一大轉變。在1920年代的政治社會運動中,台灣社會菁英扮演了轉介並實踐西方現代價值的角色,他們接受了由殖民母國而來的現代知識體系,並反身運用這些殖民現代性的知識來作為抵抗殖民統治的武器。
當殖民地知識菁英選擇與殖民者迂迴周旋抵抗姿勢,而同時也有知識菁英選擇以正面碰撞的激進活動來挑戰殖民權威,若只從身份階級的面向來討論的話,可以發現不同知識群體間的差異與特徵,但卻有難以探索其行動內在動因的困難,本研究擬透過對於二○年代知識菁英對於「殖民」概念的探討,藉此找尋1920年代台灣社會菁英抵抗殖民運動的內在動因。
在章節安排上,除了緒論以及結論外,一共分為三章。第二章為日本「殖民論」之建立,透過對日本「殖民論」之脈絡分析,認識日本「殖民論」之內容及其發展變化。第三章為台灣社會菁英「殖民」論述之形成及其發展。第一節先分析台灣社會菁英「殖民」論述形成之背景,第二節則從台灣社會菁英實際的反殖民行動的脈絡分析,了解其「殖民」論述之內容。第四章則就前文論及台灣社會菁英「殖民」論述之內容進行比較分析,試圖從中探討台灣社會菁英「殖民」論述之時代意義。
漢文資料
日治時期文獻
人人雜誌發行所,『人人』,東方書局複印本。
台灣青年雜誌社,『台灣青年』,東方文化書局複印本。
台灣雜誌社,『台灣』,東方文化書局複印本。
台灣民報社,『台灣民報』,東方文化書局複印本。
臺灣新民報社,『臺灣新民報』,東方文化書局複印本。
台灣大眾時報社,『台灣大眾時報』
謝春木,《台灣人の要求》,台灣:新民報社,1931。
人物訪談資料及回憶錄
王世慶,〈陳逢源先生訪問錄〉,收入黃富三等編,《現代台灣口述歷史》,台北:林本源基金會,1991。
王詩琅,(張良澤編),《王詩琅全集》,高雄:德馨室出版社,1979.11。
吳三連(口述),(吳豐山撰),《吳三連回憶錄》,台北:自立晚報,1991.12。
吳新榮,(張良澤譯),《吳新榮全集》,台北:遠景,1981.10。
林呈祿,(黃頌顯編譯),《林呈祿選集》,臺北市 : 海峽學術出版,2006[民95]
林獻堂著,(許雪姬等主編),《灌園先生日記(一)》,台北:中研院近史所,2000。
林獻堂著,(許雪姬等主編),《灌園先生日記(二)~(六)》,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1~2003。
陳逢源,(黃頌顯編譯),《陳逢源選集》,臺北市 : 海峽學術出版,2006[民95]
黃朝琴,《我的回憶》,臺北:黃陳印蓮出版,1981.12。
楊肇嘉,《楊肇嘉回憶錄》,臺北:三民,1970.7。
葉榮鐘,(葉芸芸編),《葉榮鐘全集》,台中:晨星,2000。
蔡培火,(張漢裕主編),《蔡培火全集》,台北:吳三連基金會,2000。
蔣渭水,(王曉波編),《蔣渭水全集》,台北:海峽學術版社,1998.10。
專著
方孝謙,《殖民地台灣的認同與摸索》,台北:巨流,2001.6。
王詩琅,《台灣社會運動史-文化運動》,台北:稻鄉,1988。
向山寬夫,(楊鴻儒等譯),《日本統治下的台灣民族運動史》,台北:福祿壽,1999.12。
吳三連等著,《臺灣民族運動史》,臺北:自立晚報,1990.6。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正中,1992.3。
吳密察、吳瑞雲編譯,《台灣民報社論》,台北:稻鄉,1992。
李永熾,《日本的近代與知識份子》,臺北:水牛,1991。
李永熾,《日本近代史》,臺北:稻鄉,1992。
李永熾,《日本近代思想論文集》,台北:稻鄉1988。
李明輝編,《李春生的思想與時代》,臺北:正中,1995.4。
李筱峰,《林茂生、陳炘和他們的時代》,台北:玉山,1996.10。
周婉窈,《日據時代的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台北:自立晚報。1989
林正珍,《近代日本的國族敘事—福澤諭吉的文明論》,台北:桂冠,2002[民91]
林春蘭,《楊雲萍的文化活動及其精神歷程》,台南:台南市立圖書館,2002.12。
林惠琇,《「六三問題」與日治時期--台灣知識菁英自治主張之研究--》,台北:稻鄉,2009年[民98]
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跨界的台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台北:播種者,2004。
翁佳音譯,《台灣社會運動史---勞工運動、右派運動》,台北:稻香,1992。
張正昌,《林獻堂與台灣民族運動》,台北:益群,1981。
張炎憲、陳美蓉、黎中光編,《臺灣近百年史論文集》,台北:吳三連基金會,1996。
張炎憲等編,《台灣近代名人誌》1—4冊,台北:自立晚報,1987.12。
張炎憲等編著,《台灣史論文精選》,台北:玉山,1996。
許介麟,《福澤諭吉—對朝鮮、台灣的謀略》,台北:文英堂,2009.6
許世楷著,李明峻、賴郁君譯,《日本統治下的台灣》,台北:玉山社,2005
連溫卿,《台灣政治運動史》,台北:稻鄉,1988。
陳芳明,《左翼台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台北:麥田,1998.10。
陳芳明,《殖民地台灣:左翼政治運動史論》,台北:麥田,1998。
陳芳明,《殖民地摩登》,台北:麥田,2004.6。
彭小妍主編,《漂泊與鄉土-張我軍逝世四十週年紀念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6.5。
黃靜嘉,《春帆樓下晚濤急—日本對台灣殖民統治及其影響》,台北:台灣商務,2002年。
楊碧川,《日據時代台灣人反抗史》,台北:稻鄉,1996.6。
楊翠,《日據時期台灣婦女解放運動──以〈台灣民報〉為分析場域(1920-1932)》,台北:時報,1993。
葉榮鐘,《台灣民族運動史》,台北:自立晚報,1983。
盧修一《臺灣共產黨史(1928-1932)》,前衛出版社,1990年
賴淳彥,《蔡培火的詩曲及彼個時代》,台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1999.10
簡炯仁,《台灣民眾黨》,台北:稻鄉,1991。
藍博洲,《日據時期台灣學生運動》,台北:時報,1993年。
期刊論文
小林道彥,〈1897年台灣高等法院長高野孟矩罷辭事件—明治國家與殖民地領有〉(鄭天凱譯,《台灣風物》47卷2期),頁131。
方孝謙,〈1920年代殖民地台灣的民族認同政治〉,收入《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0,2000。頁1-46。
王曉波,〈蔣渭水的思想與實踐—論日據下台灣文化協會與台灣民眾黨內的路線爭議〉,《世界新文傳播學院人文學報》,台北:1997.7。頁1-54。
吳文星,〈日治時期台灣的教育與社會流動〉,《台灣文獻》51:2,2000.06。頁163-73。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書房教育之再檢討〉,《思與言》26:1,1988年。頁101-108。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總督府推動日語運動初探〉,《認識臺灣歷史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等教育輔導委員會,1996年。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的教育與社會領導階層之塑造〉,《歷史學報(師大)》10 民71.06 頁367-404。
吳文星,〈教育篇─始終未能與日本人平等共學〉,《日本文摘──太陽旗下的台灣》9:4,1994.5。
吳文星,〈評春山明哲、若林正文著 《日本殖民地主義の政治的展開(1895-1934) ──その統治體制と臺灣の民族運動》〉,《漢學研究》1:1,1983.06。頁344-351。
吳密察,〈福澤諭吉的台灣論〉,《台灣近代史研究》(台北:稻鄉,1994),頁81~96。
李永熾〈明治初期日本近代化與知識份子〉《日本近代史研究》(台北:稻禾,1992),頁1~39。
林呈蓉〈近代初期日本的移殖民論與移殖活動〉,《台大文史哲學報》47(1997[民86].12)
林淇瀁,〈日治時期台灣文化論述之意識型態分析─以《台灣新民報》系統的「同化主義」表意為例〉,《台灣近百年史論文集》,台北:吳三連基金會出版,1996.8。
施懿琳,〈土地與人民的文學—日治時期台灣新文學運動的開展〉,《彰化縣文學發展史、第二章》,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7.5。
施懿琳,〈賴和漢詩的新思想及其寫作特色〉,《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2,1999.03。頁151-189。
張炎憲,〈台灣文化協會的成立與分裂〉,《台灣史論文精選》下冊,台北:玉山社,1996.9。
張國興,〈日本殖民統治時代台灣社會的變化(1985-1945)〉,《台灣史論文精選》,台北︰玉山社,1996年。
許雪姬、賴惠敏,〈楊雲萍〉,《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18,1994.09。頁77-95。
連溫卿,〈台灣文化的特質〉,《台北文物》3:2,1954.8。
連溫卿,〈再就台灣文化的特質而言〉,《台北文物》3:3,1954.12。
陳建忠,〈反殖民文學的文學形式--論賴和小說中的對話性敘事〉,《國文天地》17:10,2002.03,頁9-16。
陳建忠,〈解構殖民主義神話--論賴和文學的反殖民主義思想〉,《中外文學》31:6,2002.11,頁93-131。
陳培豐,〈重新解析殖民地台灣的國語「同化」教育政策-以日本近代思想史為座標〉,收入《台灣史研究》7:2,2000。頁1-49。
陳翠蓮,〈抵抗與區從之外:以日治時期自治主義路線為主的探討〉,收入《政治科學論叢》18,2003.6。頁140-168。
陳艷紅,〈後藤新平治台政策理念之形成及其影響〉,(收入《台北文獻直字》99期,民81.3)
游勝冠,〈日本殖民進步主義與本土主義的文化抗爭—本土主義發展脈絡中的民間文學〉,發表於清華大學主辦「民間文學與作家文學研討會」,1998年11月21日、22日。
黃秀政,〈《台灣青年》與近代台灣民族運動(1920—1922)〉,《臺灣文獻》36:3/4,1985.12。頁257-278。
黃春熙,〈連溫卿和台灣文化協會(1921-1929)〉,《史苑》,1987.3。頁38-51。
黃師樵,〈蔣渭水及其政治運動〉,《台北文物》3:1,1954.5。
黃琪椿,〈日治時期社會主義思潮下之鄉土文學論爭與臺灣話文運動〉,《中外文學》23:9,1995.2。
楊雲萍,〈《人人》雜誌創刊前後〉,《台北文物》3:2,1954.8。
蔡淵洯,〈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化運動中反傳統思想初探〉,《思與言》26:1,1988.5。頁109-132。
學位論文
王鳳雄,《日據時期臺灣社會解放運動及論述—以《臺灣民報》作為分析場域(1920—1932)》,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12。
吳玥瑜,〈日據時期台灣同化政策之研究〉,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1990年
吳春成,《日據下臺灣知識份子反殖民之意識研究—《臺灣民報》(1920—1927)個案研究》,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
林春蘭,《楊雲萍的文化活動及其精神歷程》,成大歷史所碩士論文, 1995.7。
林慧姃,《吳新榮研究:一個台灣知識份子的精神歷程》,東海大學歷 史所碩士論文,1995。
柳書琴,《荊棘之道─旅日青年的文學活動與文化抗爭》,清華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1。
柳書琴,《戰爭與文壇—日據末期臺灣的文學活動(1937.7∼1945.8)》,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6。
洪世昌,《『臺灣民報』與日治時期臺灣新文化運動(1920—1932)》,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6。
翁聖峰:〈日據時期台灣新舊文學爭論新探〉,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
陳三郎,《日據時期臺灣的留日學生》,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6。
陳明柔,《日據時代台灣社會菁英的思想風格及其文學表現之研究 (1920∼1937)》,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3。
陳建忠,《書寫台灣,台灣書寫:賴和的文學與思想研究》,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1。
陳翠蓮,《日據時期台灣文化協會之研究─抗日陣營的結成與瓦解》,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
游秀玟,《殖民體制下的文化革新—1920年代的同風會與文化協會》,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1995。
游勝冠,《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1991。
黃琪椿,《日治時期臺灣新文學運動與社會主義思潮之關係初探(1927∼1937)》,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6。
黃樹仁,《日據時期台灣知識份子的意識型態與角色之研究:1920—1927》,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1980。
趙勳達,《『台灣新文學』(1935-1937)的地位及其抵殖民精神研究》,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日文資料
日治時期文獻
泉哲,《殖民地統治論》,東京:有斐閣,1921年。
山本美越乃,《植民政策研究》,東京:弘文堂,1921。
大江志乃夫、浅田喬二,《岩波講座近代日本と植民地》1-8冊,東京: 岩波書店,1992-93。
中村哲,《殖民地統治の基本問題》,東京:日本評論社,1936。
矢內原忠雄,《植民及植民政策》東京:有斐閣,1926.6。
細川嘉六,《植民政策批判:現代植民活動における階級利害の対立》,東京:叢文閣,1927。
新渡戶稻造,《新渡戶稻造文集》,東京:新渡戶博士記念事業實行委員會,1936。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戴國煇解題),《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復刻板,東京:綠蔭書房,1986。
專著
春山明哲、若林正文,《日本殖民地主義の政治的展開(1895-1934) ──その統治體制と臺灣の民族運動》,東京:アジア政経学会,1980。
浅田喬二,《日本知識人の植民地認識》,東京:校倉書房,1985。
浅田喬二,《日本植民地研究史論》,東京:未來社,1994。
陳培豐,《「同化」の同床異夢──日本統治下台灣の國語教育史再考》,東京:三元社,2001。
駒込武,《植民地帝國日本の文化統合》,東京:岩波書店,1996。